┌────────────────────────────┐ │第 ≈≈≈≈≈≈≈≈≈≈≈≈≈≈≈ 双│ │ 219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6年2月24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捷克总统否决同性关系合法化议案 ② 【说三道四】绝对道德标准与社会压制 ③ 【艺坛纵横】从《馒头血案》官司看中国影评之怪象 ④ 【同人笔林】英美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表现 ⑤ 【爱知行动】深圳南华同志行动促进会简介 ────────────────────────────── 【新闻摘要】 ◇ 2月16日,捷克总统瓦科拉夫·克罗斯表示,他已经否决了国 会通过的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法案。 同性恋团体对克罗斯的这一决定表示抗议和愤慨。 经总统否决后,该提案将被送回国会。假如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 过的话,将正式成为法律。 ◇ 约翰尼·马蒂斯曾是美国著名的情歌歌手,但他在二十年前就停 止了演唱会的广告。他最近接受英国《周日快报》的采访时透露,停 止广告的原因是因为经常受到死亡威胁。“我在美国南部收到了一些 死亡威胁,威胁者不喜欢我的性倾向。” 马蒂斯于二十年前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 2月24日,法国的最高法院在一项裁决中认定,同性伴侣的一方若 有亲生孩子,伴侣关系的对方也可享有和行使作为孩子父(母)亲的 权利,而不是把此种权利仅限于孩子的亲生父(母)亲。 法国最高法院的这项裁决结论认为,有关民事法律并不拒绝孩子 的亲生父(母)把作为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部分或全部的授权给其 同性伴侣,如果该伴侣双方有稳定和持续的伴侣结合关系。最高法院 还指出,本次裁决结论是基于客观情况的需要以及对孩子自身利益的 最佳考量而做出的。 法国已经于1999年开始实施同性伴侣关系登记与权利法,该法律 给予合法登记的同性配偶与异性婚姻关系类似的诸多权利。 法国的最高法院并不受理具体司法案件,而是负责对各种法律条 文做出最终解释。 ────────────────────────────── 【说三道四】 ◆ 绝对道德标准与社会压制 Dickon 近期校报上经常讨论流产的话题,偶尔看到一篇持反流产观点的 文章,里面赫然写到:“道德是客观的。假如没有可以拿来公平地评 判各人的道德标准,那么人们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假如没有道德 的制约,那么专制将横行霸道。” 很不巧本人生长在一个专制的国家,对专制比思想单纯的美国同 学有更多的了解吧。按照文章的观点,道德可以有效地对抗集权。我 读历史书不多,仿佛近代著名的独裁专制政权都非常强调道德标准。 希特勒要求国民”要大炮不要黄油”,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牺 牲自己的食物丰富了国家的武库无疑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至于我们历 史中的某个十年,更是要求人人都做到大公无私,为了某种崇高的理 想奉献一切。在人类历史上,这些确实算得上是高道德标准了,可惜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好像与作者的结论有很大的出入,简直是背道而驰 了。 有一阵子特别迷恋王小波的杂文,觉得很多话好像都是他代我说 出来了。记得其中有一句话是”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难以 想像的是这些反流产的信徒往往也是高叫著削减福利和教育预算的家 伙,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的道德感到哪里去了。流产确实是阻 止了一个生命的发展,在他们看来生命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崇高,所 以流产就是犯罪。但从我的眼睛观察到的情况是,世上有远比生命更 重要的东西──幸福的生命。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是不够的,对 这个生命的呵护需要付出的更多。对一个前途未卜的受精卵抒发无限 的热爱,同时对身边的痛苦和挣扎视而不见,总让我嗅到了一种叫虚 伪的气味。 或许真有道德极其高尚的人,出于绝对崇高的目的反对流产或者 其他任何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径,我没有理由指责他们。问题在于, 他们是否有权利把这种道德标准强加于人? 初中的时候接触到蔡志忠的漫画,讲到”盗亦有道”的时候他说 应用”道”的坏人远比圣人要多,所以”道”是有害的。那时候挑不 出来这句话的错误,但是总有点不忿。又过了好多年,才逐步理解了 这个道理。 按照我自己的总结,“人,有理由拒绝崇高”。按照我们的文化 传统,对人的评价比较苛刻,总是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出一些”不 纯粹”的东西来,说穿了就是证明此人仍旧不够高尚。在这里,道德 或者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已经退化为华丽的外壳,无论里面到底装的是 什么,凭著外壳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说穿了,道德是最容易被滥 用的东西。无论是明清理学盛行的时候,或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 最强调道德的年代,往往是私底下最男盗女娼最无耻堕落的年代。真 不知道是要用道德说教来掩饰事实,还是道德说教恰好产生了相反的 作用。 作为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就已经尽到了义务。有句话“法是大 情”,做到守法在道德层面就无可挑剔。过度渲染道德的作用,要求 大家都崇高,在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以后估计也不会有。不管是 出于宗教或者其他的原因的崇高道德,在一个世俗国家,都没有理由 要求大众来遵守。作为个人实施也许值得我们尊重,但是想要推而广 之,我们有理由拒绝! 流产在中国并不是什么问题,这完全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缘故,同 时也证实了道德确实不是客观的,难道大洋彼岸的十几亿人都是道德 堕落之徒? 我想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用来指责同 性婚姻、干细胞研究等不那么符合传统上崇高道德的行为。我不喜欢 这种拿著道德当令箭的态度,想要说服我的话,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 理由! ────────────────────────────── 【艺坛纵横】 ◆ 从《馒头血案》官司看中国影评之怪象 二 言 一方是赫赫有名的国际级大导演,另一方是一个连春运车票都买 不到的小网民,陈凯歌因为网络搞笑片《一个馒头的血案》用了电影 《无极》的众多画面而要与胡戈对簿公堂,这场官司尚未打起,陈大 导演就已经被一些人士称为“小鸡肚肠”。 小鸡肚肠归小鸡肚肠,不过在我看来,陈凯歌这回大动肝火,与 大陆影评界向来缺乏正规的文艺批评气氛很有关系,《馒头血案》不 过是点燃其心头压抑许久的积愤的导火索而已。 二十多年前,白桦因为《苦恋》里宣扬的爱国情调过低而受到政 治批判。虽然对艺术家的“政治修理”现在已经几乎绝迹(现在一般 是将作品一禁了事),但大陆影评则有了另一种咄咄怪象:假如不喜 欢一部影片,影评者往往对编导和演员展开人身攻击,动辄就投以 “恋尸癖”、“卖国贼”等辱骂性用语。但这种“扣帽子”的批评方 式将艺术评论上升到道德谴责甚至政治谴责,已经和原先的“政治修 理”一样具有压制性,且不提这些 与这种道德评判兼政治评判的艺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断背 山》最近在美国右翼媒体遭受的待遇。由于《断背山》真切地描述了 一段持续二十年的同性恋情,被一些右翼评论家认定“有伤风化”, 但他们即使在贬损色彩极强的行文中,也几乎不对导演李安或剧中任 何一位演员发出辱骂。我不排除有一些右翼网民会对《断背山》的编 导口出粗言,但这些污言秽语登不上正规报刊,连一些稍稍正规的业 余影评网站都不会纳入。 是否赞同影片所传达的寓意,是否肯定影片的艺术质量,这确实 会引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纯属正常。即使把影片骂得狗血喷头,也 绝不会对创作者发起人身攻击──这是评论者应守的职业道德的底线。 不管《无极》的成败优劣如何,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耗资最大的影 片,它的出台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的大事之一,本来可以引发中国文 艺界──特别是电影界──的强烈关注和深入探讨,我想陈凯歌本人 也不会拒绝任何尖锐但理性的文艺批评,但由于缺乏正规的文艺批评 气氛,影评者惯用无厘头式的文字来“拆解”影片,用辱骂来代替正 规的评论,以至《馒头血案》竟能造成一叶障目的效果,这不能不说 是中国文艺的悲哀。 所以这回陈凯歌要告胡戈,虽然显得有些“小肚鸡肠”,我却也 理解。 ────────────────────────────── 【同人笔林】 ◆ 英美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表现 林 澜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这两种文明都毫无疑问 地接受同性恋行为。柏拉图在《会饮篇》一书中写道,同性恋是爱情 的最高形式。但在很多时代,同性恋文学加倍地冒犯了审查官。尽管 如此,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表现还是屡见不鲜的。 英国文学中对同性恋行为的描写大都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文 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同性恋诗的杰作是莎士比亚的《商籁诗》。全书 154首诗中的126首表达了作者对一个身体异常俊美的年轻人的爱。如 第42首: 你占有了她,我并不因此过度伤情, 虽说我对她也还有一片痴心。 她占有了你,这才令我嚎啕欲绝, 这至爱的丧失使我几乎痛彻心庭。 情场作案者呵我只好这样来为你们开脱: 你爱她,不过是因为我是她的情人; 她骗我,也因为她对我无限倾心, 所以才让我的朋友与她试享云雨情。 …… 我且把单相思当作苦中乐:你我本同根, 随她如何爱,爱的也只可能是我本人。[1](P85) 尽管诗中的“她”是“我”的情人,“他”只是“我”的朋友, 但从前四行便可看出同性的“他”在“我”心中的份量更重。 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名的同性恋作家是拜伦。在那个年代,英国私 立学校的男孩很崇拜浪漫友谊。受这种文学传统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激 励,拜伦写了很多优美的诗篇,抒发自己对哈罗公学年轻男孩的感情。 这些诗篇被编为两本诗集,《即兴诗》(Fugitive Pieces,1806)和 《即景诗》(Poems on Various Occasions, 1807)。而在大洋彼 岸,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瓦尔特·惠特曼创作的《草叶集》 (Leaves of Grass)代表著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 库中的精品。但他更具开创性的举动是打破了一千多年以来的宗教禁 忌,石破天惊地讴歌“同志之爱”(Comradeship),并且一遍又一 遍地重复著:“新的世界建立在同志爱之上,新的、伟大的、蓬勃的 生命将是男人之间的爱。”[2](P224)《草叶集》高歌性爱的力量, 并且经常流露出对男性身体的赞美。草叶既不开花,也不结果,即使 任人践踏,任野火燃烧,仍遍布于大地,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这正 是同性恋的写照。诗人在第一首《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创造 了一个伊甸园式的环境:树林,青草,河流,清新的空气,一个无忧 无虑的人一丝不挂地拥抱大自然,对“你”倾诉,要与“你”分享快 乐。这个“你”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这就为他的同性爱或异 性爱埋下伏笔。1860年,他在《芦笛集》(Calamus)中开始大胆地 歌颂同性恋。在美国芦笛长于东部的池塘,其名来源于河神卡拉墨斯 (Calamus),他因同性情人卡普斯不幸淹死而悲痛欲绝,泪洒处长 出茂盛的芦笛,形状如挺起的男性性器。惠特曼以芦笛为题,其中所 反映的同性恋情感已暴露无遗,而里面的诗歌都对各种各样的同性恋 爱都进行了描写。如: 有著伙伴的爱, 有著伙伴的终身的爱。 …… 以伙伴的爱, 以雄强的伙伴的爱。 …… ──《为你,啊,民主哟》[3](P219) 过路的陌生人哟!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你必是我所寻找的男人,或是我所寻找的女人, …… ──《给一个陌生人》[4](P240) 我们两个小伙子厮缠在一起, 彼此从来不分离, …… 有恃无恐地吃着,喝著,睡觉,相爱, …… ──《我们两个小伙子厮缠在一起》[5](P245) 瞥见一个他爱我、我也爱他的青年悄悄地过来 坐在我身边,为了能拉著我的手; …… ──《一瞥》[6](P249) 那仅仅是两个朴实的人,我今天在码头眼见的, 在人群中作为良朋好友分手时的表现, 那个要留下的搂著另一个的脖子热烈地亲吻, 而那个要离开的把送行者紧紧地抱在胸前。 ──《你想我拿着笔要记录什么?》[7](P253) 在惠特曼笔下,同性之间的爱有著无以伦比的力量,同样履行道 德的责任,并带来了一种充满活力且诚实的生活方式。 本世纪的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E.M.Forster)在其同性恋小 说《莫利斯》(Maurice)中通过对同性恋的正面描写来表现自由、平 等与人道的思想。小说主人公莫利斯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他在剑桥上学时与克里夫维持著一种强烈而又柏拉图式的感 情。三年后,克里夫放弃了这种不见容于当时的社会的爱情,而采取 了符合当时道德规范的做法──娶了一名女子为妻。 莫利斯伤心绝望之下,几乎要强迫自己改变性取向,而正在此时, 他结识了克里夫家的猎场看守人亚历克。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经过双 方的共同努力,两人感情加深,终至决定相伴一生。 在小说里,福斯特提到,莫利斯与亚历克在一起生活必须要超越 他们的阶级、他们的社会关系或金钱。他在《莫利斯》里植入一把钥 匙,开启两个男性之间深爱形成的可能之门。该书写成于1913年,但 1971年才出版。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相似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莫利斯》被称为同性恋版的《查太 莱夫人的情人》。 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可说是同性恋文学的早期探索者。完成于1915年的 《虹》(The Rainbow )在第十二章中有关于女主人公厄秀拉与女教 师英格之间感情纠葛的一段描写。厄秀拉对她老师强烈的爱慕之情是 在她与工程兵少尉斯克列班斯基接触之后突然冒出来的。作者把她的 这种同性爱恋之情与异性爱恋之情交叉在一起描写,为的是要表明人 物内心感情的复杂性,表现少女的多情和爱慕之心。劳伦斯在他的经 典小说《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中对同性恋题材进行了 大胆的探索,将笔下的传奇人物伯金对双性恋伦理道德观的追求视为 解决英国文化危机的一线生机。伯金为寻求两种不同的爱而在伦理道 德的两个极端之间痛苦徘徊。这种描写的象征寓意加深了小说对英国 文化崩溃的深刻忧患意识,使《恋爱中的女人》具备了特殊的张力及 启蒙之光。写于1918-1919年的《狐狸》(The Fox)描写的是两个 女人班福德和玛奇间异乎寻常的亲密关系,直到一个男人亨利闯入她 们的农场,破坏了两名女子之间的默契,班福德和亨利展开了抢夺玛 奇的斗争。最后,亨利眼看要失败,他因嫉恨而谋杀了他的情敌班福 德。这一结局其实正说明了异性恋在和同性恋的争斗中失败了。 在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 中,异性之间总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倒是女性之间感情能水乳交 融,《出航》(The Voyage Out)中的雷切尔与姨母海伦,《夜与 日》(Night and Day)中的凯瑟琳与玛丽,《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中的克拉丽莎与萨利,《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莉丽与拉姆齐夫人,都能达至心灵的默契。以《达 洛卫夫人》为例。克拉丽莎嫁给议员理查德达洛卫后,经常被冷落在 家。夜深人静时,她忆起了自己少女时与萨利的同性恋。婚姻生活并 未使克拉丽莎享受到多少两性关系的快乐。她觉得自己虽然生过孩子, 却依然保持童贞,她对萨利的感情又纯洁又忠诚,不同于对男子的感 情,毫无私心,而且,还有一种只能存在于女人之间,尤其是刚成年 的女子之间的特性。1922年,弗吉尼亚与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女作 家兼诗人维塔· 萨克维尔-怀斯特(Vita Sackville-West)相遇,并 互为爱慕。1928年弗吉尼亚吴尔夫以她的同性恋人维塔为原型,写出 了喜剧性的幻想体传记小说《奥兰多》(Orlando),献给维塔。小 说的主人公奥兰多及其化身跨越三个世纪,先为男性,后来逐渐转为 女性,显示作者对男女性别的固定提出了挑战。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 是以维塔的经历为素材构筑的,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 书”。弗吉尼亚在小说中写道:“尽管男性与女性并不相同,两者却 是相交的。每个人都在两个性别间摇摆……”[8] 无独有偶,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激进、也最具实 验性的作家之一的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也象弗吉尼 亚一样,是个有才华而关注同性恋的女性。不同的是格特鲁德终生未 婚,长期与她的女秘书住在一起,是个公开的同性恋者。 斯泰因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时曾爱上了一个医学院的女学生 梅(May Bookstaver),但这只是她的一厢情愿,梅先是与自己的女 老师相恋,后来干脆嫁了人。斯泰因1903年的第一部小说Q.E.D.(即 1950年才出版的《事情的真相》)就是以这段她经历为蓝本写成的。 小说也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阿黛尔的原型即斯泰因,让人既爱又 恨、颇具诱惑的海伦以梅为原型,而既世故又愤世嫉俗的梅布尔则与 阿黛尔抢夺海伦,自然以阿黛尔的失败告终。 她的《挺起肚子》(Lifting Belly,1917)和《露西高兴做礼 拜》(Lucy Church Amiably,1930)都是表现同性恋经历的。《挺 起肚子》是关于同性恋性行为的精心杰作,它将同性恋性行为的快乐 与女性生产的快乐等同起来。 1954,美国“垮掉派”的代表作家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完成其诗作《嚎叫》(Howl)。在该诗里,性,有时还 有“离经叛道”的同性恋行为,被大胆直率地加以描写。金斯堡是以 麻醉药物、疯狂的举动和同性恋所充斥的颓废派的梦幻世界来与“莫 洛克”──一个由金钱、机器和战争所支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照。两 年之后,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的第二部 小说、涉及同性恋题材的《乔万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 发表。 小说主人公戴维和一个黄皮肤少年有了第一次性经验之后,既羞 愧又害怕,尽管后来离开了对方,却一直无法将这段经历完全忘记。 于是,他离开美国,逃到了法国。在巴黎,他结识了美国姑娘赫拉, 很快便向她求婚。在赫拉去西班牙期间,他与一个酒吧的侍者、意大 利人乔万尼发生了同性恋关系。戴维对乔万尼既排斥又被他吸引。但 赫拉回来后他还是与乔万尼断绝了关系。乔万尼在绝望之中,又受到 老板的谩骂和侮辱,愤怒之下把老板勒死,自己也被处死。赫拉后来 发现戴维是个同性恋者就离开了他,而戴维则意识到乔万尼的脸和身 体已经永远地烙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几百年来,英美作家写下了众多的作品来表现同性恋这一主题, 表达他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思考。表现出了作家们对人类这一情感世 界的关注、探寻与理解,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 ].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8。 [2] D.H.劳伦斯著(黑马译).《劳伦斯文艺随笔》[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4。 [3] 瓦尔特惠特曼著(楚图南,李野光译).《草叶集》上册[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0。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转引自二言.《新女性弗吉尼亚吴尔芙》. http://culture.netbig.com/topic/muse/muse024.htm 2005-10-6。 [作者简介] 林澜 (1969- ),女,广西南宁人, 硕士,广东梅州嘉应学 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 【爱知行动】 ◆ 深圳南华同志行动促进会简介 (南华)同志行动促进会,关注同志人群的生存状态及权益改善, 旨在通过倡导与组织健康活动、体育运动、防病自护,促进同志人群 的内部融合以及主流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接受与容纳,期冀构建多元的 和谐社会。 南华网是在广深仝志活动骨干、热心公益的网友的捐助与工作下, 2005年11月正式创办仝性活动论坛。南华网前身是一批以天涯、广同 等互联网网站为依托,经过举办仝性户外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一间虚拟 的非赢利性民间网络组织。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工作。工作人员全部 为无薪义务工作。 南华的使命与责任就是:沟通、认同与融合,其工作宗旨如下: 1)仝志人群内部的认同与融合。仝志人群也有权利可以享受阳光下 的健康活动的快乐。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你我他的仝志人群提供一个 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联谊活动,加强仝志群落内部的自我认同,消 除歧视,共同培养一个健康乐观生活的心态。 2)为共建和谐中国社会尽力。借助网络,集纳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促进社会对仝志现象的正面认识与理解。逐步消除误解和隔阂,使同 志人群能为大众所接纳,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南华同行会以深圳为基地,已经开展了两年的同志活动。为避免 过早触及政治议题,一直以组织户外活动、室内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 活动为主。 2005年10月23日,我们在深圳东海岸郊外撑起了中国大陆最大的 一面彩虹旗(9米x10米),呼吁社会的多元与宽容。这一事件引起了 国内媒体的报道,以及国内同志圈的注意。 搜狐专题:同志:我们有话要说 http://news.sohu.com/s2005/05txlz.shtml 以下是相关图文. http://www.nanhuaclub.com/dispbbs.asp?boardID=10&ID=85&page=1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