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创     ♀♀ 桃 红 满 天 下 ♂♂      双 │
│  刊    ≈≈≈≈≈≈≈≈≈≈≈≈≈≈≈     周  │
│   号                      刊   │
│    ! 第一期   1997年9月5日出版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克林顿会见同性恋运动人士
         洛杉矶举办“国际友情”第八次年度聚会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召开成立会议
②  【说三道四】同性恋“选择”论之我见
③  【生命伦理】美国掀起对死刑的争议
④  【读者文摘】气死嫦娥
⑤  【她山之石】从历史的角度看同性恋作为一种精神疾病
⑥  【新书鉴赏】「桃色嘴唇」
⑦  【爱知行动】分享与参与
───────────────────────────────
【新闻摘要】

◆    克林顿会见男女同性恋组织和同性恋者亲友组织

  作为计划考察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劳工和儿童组织的一部份,
今年7月2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十数名男女同性恋者以及全美同
性恋者亲友组织主席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面,就一系列广泛的
主题进行了非正式交谈。虽然克林顿的邀请曾表示愿意见到那些并不
属于大的全国性组织的成员(他以前见过这些人),但是参加会谈的
人还是包括了那些有些名望的人,比如Lorri Jean,洛杉矶男女同性
恋者中心执行主任,以及Elizabeth Birch,人权运动全国委员会执行
主任。同性恋者亲友组织的Nancy McDonald是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

  克林顿说,他准备任命5名公开的男女同性恋者担任政府高级官
员(这需要得到参议院同意,并将收到赫尔姆斯的挑战),以及25
名以上的公开的同性恋者担任政府中层官员。他重申支持“就业非歧
视法案”,为同性恋者在工作场所免于因为性倾向而受到歧视提供联
邦保护。这一法案去年9月经参议院投票没有获得通过,自从今年初
再次提出后,参议院听证时间被无限期拖延。

◆     “国际友情”第八次年度聚会在洛杉矶举办

  APGF (Asian Pacific Gay and Friends)于1997年8月29
日至9月1日美国劳动节周末主办第八次年度国际友情聚会。本次举
办了一些训练班、社交和聚餐,并对所有人士开放,包括男士与女士、
亚裔与非亚裔以及所有想要见到新朋友的人们。8月30日上午,聚
会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大陆同性恋者及其性卫生教育的情况的研讨会。
中国两名代表到会并发言。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成立会议暨首届研讨会召开

  1997年8月30日至9月1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
会在洛杉矶召开成立会议暨首届研讨会,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华
人同性恋议题研究学者、学生、社会活动家和热心人士与会共商中国
同性恋研究和教育议题,涉及心理卫生、艾滋病预防、人权保护、夥
伴关系和社区组织等议题。8月31日晚,研讨会在南加州大学举办
公开讨论,畅谈中国同性恋运动的策略。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中国
同性恋议题非政治化主张,并探讨寻求政府合作之可能。虽然过往中
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打击运动长期视同性恋者为敌,但在近几年
中,中国社会和政府对同性恋者已有较大宽容。鉴于此,提出非政治
化主张将可能是一项于国于民的大好事。但愿人们不再一厢情愿。

◆        库那南没有携带艾滋病病毒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报导,Versace 的嫌疑杀手 Cunanan 并没有携
带艾滋病病毒,从而否定了一家英国媒体把他称为因为感染艾滋病而
报复人类的说法。Andrew Cunanan自杀后,医生检查了他的尸体,发
现他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美国联邦调查局说,Cunanan 是否因为发
现自己感染艾滋病而去报复他人,“和联邦调查局没有关系。我们的
任务是找到并逮捕他。”

◆     利物浦谋杀同性恋者的青少年被判终身监禁

  两名绑架一名同性恋男子并使其死于箱子里的青少年上周在英国
利物浦被判终生监禁。这两人在该市一家同性恋酒吧找到24岁的
Nelson,并来到他的家里,随后把他手脚绑了起来,脸上蒙上红布,
塞到一个金属箱子里。经过一番挣扎之后,Nelson死于窒息。四天后,
亲友们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尸体。审判之后,法官对这两个青少年
说,“这是一件极其残忍的罪行。了解案情的人们会知道,我相信你
们也会意识到,他的死是多么恐怖。”

◆     男女同性恋者呼吁瑞士银行考虑同性恋大屠杀

  国际女男同性恋者联合会(ILGA)秘书长Jordi Perit在巴塞
罗那、Jennifer Wilson在悉尼呼吁,瑞士银行协会支持同性恋者社区
反艾滋病的活动,以纪念数以千计死于纳粹大屠杀的同性恋者。当时,
女性受难者被打上黑色三角标记,男性则被打上粉红色三角标记。

  瑞士银行公布了一系列曾经属于逃离或恐惧纳粹政权的人们储存
的“休眠”帐号。ILGA指出,当时受到纳粹迫害的有犹太人、吉
普赛人、西班牙共和党人以及同性恋者。根据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和基
督教会的统计,总共有35万同性恋者受到迫害。

  瑞士银行协会决定,设立无继承人基金,发给犹太人联合会指定
的慈善组织。ILGA表示完全尊重对犹太人的支持,同时指出,其
他受到迫害的少数族群也应该被考虑。吉普赛人和同性恋者群体从来
没有得到德国的赔偿,现在是时候了。德国应该正式怀念那些大屠杀
中的同性恋者。

◆         厄瓜多尔同性恋者抗议游行

  7月3日,厄瓜多尔40名同性恋者上街游行,要求同性恋合法
化。游行是由于警察骚扰同性恋酒吧而引发的。厄瓜多尔是拉丁美洲
三个禁止同性性行为国家之一,对同性恋的刑罚是监禁4至8年。另
两个国家是智利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于1990年再度将同性恋刑
事化。

◆          香港同志对未来焦虑

  今年7月1日,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地同性恋者
对未来感到焦虑。1991年起,香港实现同性恋合法化,同志们生
活自由,同志运动发展顺利。相比之下,同性恋者在大陆却时常面临
监禁和被迫接受心理治疗。

  一家报纸评论说,在众多不安的人们中,同性恋者们可能最有理
由对共产党的统治感到恐惧。一位同性恋者说,虽然大家表面上都在
庆祝回归,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好消息。另一名同性恋者认为,香港
同志将转入地下。香港佛教徒同志组织“自在社”领导人Julian Chan
在电子通讯网络上表达了他的忧虑:

  “虽然中国大陆没有关于同性恋的法律,但我们知道,北京政府
对同性恋者并不友好,而新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似乎是一个唯北京之命
是从的老好人。”

  “或许,他们不会关闭同性恋酒吧、卡拉OK、桑那和迪斯科舞
厅,但会不会有警察来骚扰?现有的14个同志组织要不要重新登记?
新的同志组织登记和公共集会将会有什么困难?同性恋运动是否会被
标定为人权活动,并因此被定性为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

◆        土耳其同性恋领袖被逮捕

  土耳其变性的同性恋领袖Demet Demir今年7月12日被关进拘留
所。Demir是今年国际男女同性恋者人权委员会颁奖者之一。执行警官
说,Demir 侮辱了警察。

  当地同性恋者组织的一位发言人说,逮捕可能和7月7日的电视
节目有关,Demir在电视节目中抱怨警察对变性和易装人士持不友好态
度。“我们对她在警察局里的情况并不乐观”,这位发言人说,“可
以想像她会受到怎样的虐待。”这个同性恋组织的电子信箱是
turkiye@qrd.org

◆         南非人权领袖支持同性恋者

  南非人权委员会主席Barney Pityana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他认为,
教会应该接受“同性恋的现实”,不要再三地试图驱除它。“重要的
是,要承认他人的人性,接受这种人性的充份表达。”Pityana在一份
准备好的声明中说,同性恋基督徒受到接受的现实将影响到教会现有
的偏见。

◆       英国同性恋组织抵制联合航空公司

  英国同性恋运动组织“愤怒(Outrage)”呼吁抵制联合航空公司
(United Airlines),因为这家公司拒绝帮助同性恋者谋取福利。

  “联合航空”是今年伦敦同性恋自豪节日活动的最大主办者,但
是这家公司拒绝对同性恋者人权和社区福利做出承诺,因此,“愤怒”
指责他们剥削同性恋者。“联合航空似乎只对同性恋节日的市场机会
看好。他们需要同性恋者做消费者,却对同性恋人权漠不关心。”愤
怒组织的Peter Tatchell这样说。“在高度竞争的航空业中,微小的
收入下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导致其政策变化。” Tatchell 强调
说。

◆       女同性恋母亲得到前夫经济支持

  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庭上周给予同性恋母亲 Lorraine Greaves照管
儿子的抚养权,并责成其以前的情人支付抚养孩子的费用。

◆         新加坡杂志IS解禁

  新加坡新闻和艺术部恢复了娱乐杂志IS的营业执照。这本杂志
刊登过一些个人电话交往地址。负责官员先前拒绝重新颁发执照,并
特别反对刊登同性恋者地址。同性恋在新加坡是违法的,传播媒介禁
止鼓吹“有可能腐蚀道德观念和传统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指明受到禁止的有“临时性行为”、“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
“变态性行为”、“同居”、“同性恋”以及“蓄意的单亲家庭”。
───────────────────────────────
【说三道四】

          同性恋“选择”论之我见

            ·二  言·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是天生还是后天造成,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
话题。很多人认为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受环境的影响,是后天“选择”
的结果,即同性恋者有选择异性恋的能力,只是主观上不想朝这方面
努力。这种观点不仅在保守人士中盛行,一些同性恋者也把自己的性
倾向归咎于家庭的培养,认为如果从小培养“得当”,自己是不会走
上同性恋这条“险途”的。也有一些人士在谈论性同性恋的先天性或
后天性时,往往把性倾向与性行为混为一谈。一个被同性夥伴吸引但
没有发生同性恋性行为的人是不是同性恋者呢?本文将对同性恋的形
成从认知学上作一番浅析,并从经济学角度对同性恋行为作一些分析。

⑴ 从认知学角度看同性恋的产生

  从广义上讲,认知学是研究人认识事物所具有的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感知、判断、推理、记忆、思考与想象。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
斯多德最早提出认知(Cognition)的概念时,是把它作为智慧的代名
词,智慧进而和情感与道义一起构成灵魂的三位一体。近一百年来,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认知的定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目前学术界所
谓认知学是研究人脑如何在外界刺激(Stimulus)的条件下,在内部
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处理的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加强或削弱体内
现有的信息,二是增添新的信息。记忆与欲望即是人体内信息的其中
两个类型。由此可见,欲望的产生与外界的刺激分不开。外界的刺激
与内存的记忆还能使欲望明确化、具体化。比如说,饥饿感使人产生
食欲;而看到一碟美餐或听别人谈论美食时,即使没有饥饿感,食欲
也会产生。

  外界的刺激如果要在人体(包括人脑)内产生反应,人体内必须
有接应的机制。如果没有接应的机制,那么即使刺激再强烈,也产生
不了欲望。比如有些人一辈子都吃不了辣味,再怎么训练都没用,就
是因为体内没有与辣味相适应的生理机制。一些男同性恋者认为自己
性倾向的产生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当作女孩养大,但从小被父母当女孩
养的人不少,是不是人人都成为同性恋呢?答案显然不是。被父母当
女孩养是同性恋欲望产生的小前提,大前提则是人体内本身就有同性
恋性倾向。同性恋性倾向是天生而来的,但自我意识的时间有早晚,
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有强弱。同性恋欲望的外界刺激多种多样,如遇到
一位倾心的人,目睹或听闻同性恋性行为,阅读有关同性恋的文字内
容,首次同性恋性经历,等等。在首次接受外界刺激以前,人体内的
欲望处于潜伏状态,而外界刺激的作用在于打破这种潜伏。当然这种
潜伏的深浅因人而异。有的人不用环境的诱导很早就能感觉到自己的
同性恋欲望。有的人的同性欲望潜伏较深,甚至到婚后才感觉到。有
的环境倡导对同性恋欲望的压抑,使之长期处于潜伏。环境的因素包
括法律、风俗、宗教、家庭等。一个开放的环境有助于诱发本已内生
的同性恋性取向及同性恋行为的产生,不管环境如何,同性恋性倾向
的存在与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同性恋者体内本身就有接收外界刺激的机
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同性恋性倾向是体内本来就有的。

  有一点必须澄清的是,正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性恋性倾向,也
不是每个人都有异性恋性倾向。当然,还有些人有着强弱不等或相等
的同性恋和异性恋欲望。对于绝对的异性恋者来说,与同性恋有关的
外界刺激再强烈,也不会产生同性恋欲望。同样,对于绝对的同性恋
者来说,与异性恋有关的外界刺激再强烈,也不会产生异性恋欲望。
各国的性文化向来被异性恋文化所垄断,绝对的同性恋者从小到大受
异性恋文化的刺激可谓不少也不小,而许多同性恋者对异性只能“坐
怀不乱”正是因为体内没有接受和适应异性恋外界刺激的机制。退一
步讲,如果同性恋纯属“选择”的话,就是说同性恋者有选择异性性
爱的能力,那么也应该说异性恋者也有选择同性性爱的能力。我想许
多异性恋人士听了这个逻辑推断的后半句,如不把它当作一种侮辱,
也会哑然失笑吧。那么同性恋者听了前半句,何尝不是同样的感觉呢?
诚如异性恋者并无所谓的“选择”,同性恋者在性倾向上也没有“选
择”的余地。

  一个被同性夥伴吸引但没有同性恋行为的人算不算同性恋者呢?
正如被异性吸引的处男处女并无需通过异性恋性行为或性经历来定义
自己是异性恋者一样,同性恋者的定义也应该从性倾向出发。一些人
士(包括一些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性倾向的同性恋者)认为只要不从事
同性恋性行为,那么就是“正常”的异性恋者;有些教会也把同性恋
行为作为判定同性恋者的标准,其谬误正在把性行为作为定义同性恋
的出发点。压制关于同性恋的讨论,使同性恋者隐没于大众的眼中,
从而得出“我国没有同性恋”、“同性恋源自西方”等自欺欺人的说
法,更是在这种谬误中陷得更深的表现。

⑵ 从经济学角度看同性恋行为的“选择”

  经济学本身是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近几十年来,经济学也已成为行为科学的
主要方法论之一。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行为是理性
(Rationality)的结果。理性化认为,人在决定某一行为时总是先权
衡收益与成本。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即纯收益为正数时,该行为就会被
选择,这是个质的选择。在是否选择行为的同时,人们也往往在诸多
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决定行为执行的程度如何,以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
大满足。比如人们决定吃不吃饭来消除饥饿时,同时决定吃什么与吃
多少,但这些决定也受资源(如预算与食源的可得性)与食量的限制。

  同性恋性行为收益包括自我坦白带来的放松与坦然、与同性伴侣
相处时所带来的乐趣与满足等,成本包括所要付出的牺牲,如金钱的
付出及被家人亲属抛弃或朋友反目等引起的代价。选择“亮相”肯定
是因为“亮相”的收益大于成本。反之,如果躲在“壁柜”里,那肯
定是出于“亮相”的成本太高。如果选择“亮相”,那么“亮相”的
程度又如何,比如是不是应该对家人坦白,是否告诉朋友或者告诉哪
些朋友等,就是量的权衡。一些同性恋者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而其
信仰不赞同同性恋,于是对其同性恋倾向有极强的克制,因为他从事
同性恋性行为所得到的体格快感低于丧失信仰所造成的精神损失,这
对其个人来说算是个理性的抉择,但克制同性恋行为并不等同于消除
了同性恋欲望。一些宗教人士所鼓吹的“克制”本身就是对同性恋性
倾向客观性的承认,也就是说对同性恋非选择论的一种间接承认。性
行为可以选择,但性倾向则不容选择。成本和收益不仅因人而异,而
且别人眼里的收益在我看来可能会是成本,比如对于与异性成婚的绝
对的同性恋者来说,异性性爱不仅没有欢乐,而且是为了应付社会压
力所应付出的成本。

  外部世界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做法也可以用收益与成本的观点来解
释。同性恋政治与联谊组织目的在于增进同性恋者的自我信心,消除
孤独情绪,提供互相支持,不为外界偏见所扰,就是增强收益与减低
成本的正面例子。美国现在一些所谓“治疗”同性恋的一些机构,都
是以基督教为出发点,培养和加剧“病人”由同性欲望引起的对耶稣
和上帝的羞愧感,试图通过增大成本来使纯收益为负。虽然一些所谓
被“治疗”好的“前”同性恋者克制了同性恋行为,但同性恋的欲望
并没有被消除。国内一些地方用电击法治疗同性恋,通过条件反射使
“病人”对同性恋性行为的联想从快感转为厌恶,从而使收益转为成
本。但是即使同性恋欲望被压制,如果异性恋欲望还是没有被激起,
那么这种治疗的意义何在?它的出发点与不人道的阉割有何两异呢?
如果有人认为对异性的欲望能被激起,那么同性恋者日间目睹异性频
繁穿梭而过,异性恋文化的熏陶也历来耳濡目染,异性恋欲望应该早
就被激起,哪里还用得着什么“治疗”呢。先进国家的性咨询者对同
性恋者均抱自然开明的态度,消除同性恋者对自身的歧见。这种科学
的态度不但有助于同性恋者培养健康向上的情绪,更节省了“治疗”
的徒劳。

  人对世界与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一特定行为所带来的收益与
成本的感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不全面的权衡或欠考虑容易导致
不成熟的行为。事后追悔就是常见的结果。很多同性恋者并非出于意
愿而是迫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而与异性结婚。环境的压力一大,同性
恋者想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成本就被扩大,使许多同性恋者出于摆脱
目前压力“理性”地但非自愿地进入了异性恋婚姻。对这样的悲剧,
我有两个看法以供商榷。

  第一,快乐主义(Hedonism)是人之本性,只是强弱因人而异。
这种情绪使人对目前能体会到的负面情势如损失与忧伤等感觉较为强
烈,比如现在付出十块钱与十天后付出十块钱,两者的经济结果一致,
但多数人对前者的心痛感更强。“身临其境”往往能加强主观感受。
同性恋者作婚姻的选择时也考虑到以后夫妻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另一种
压力,但这种压力在婚后的感觉往往比婚前要强烈。然而婚姻作为一
种社会习俗,牵涉的人员已不局限于自身,还牵涉到配偶以至孩子等,
一旦涉入再想挣开就不容易了。许多同性恋者觉得婚后生活的压力比
婚前更大,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同性恋者如果想进入异性恋婚姻,更
应三思而行。

  第二,感情所涉及的收益于成本很多取决于主观的感觉。如果同
性恋者本人自己能正面地看待自己的性倾向,主观上不为传统腐朽的
偏见所困扰,这样有助于培养对外界压力的免疫力。当然,如果社会
环境宽容,同性恋者有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那么被迫进入异性
恋婚姻的悲剧就会被大大减低。

  有人会问,如果因为同性恋是天生而不能受谴责的话,那么人类
天生的欲望多种多样,难道这些欲望引起的行为都应该被通融吗?比
如说人人都有或强或弱的占有财富的欲望,那么难道说偷盗抢劫就不
应该列为非法吗?对财富的占有欲并不成为偷盗抢劫的理由,“让一
部份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实就是对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基础上的财富
占有欲的赞同。与偷盗抢劫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不同,在基于两个
成年人之间互愿原则上的同性恋性行为中,行为的施方并不对受方产
生危害,对第三者也没造成损害,那么他人应该没有权力干涉。也许
又有人会说,同性恋令我厌恶,所以应该被杜绝。那么我问,如果你
在街上碰到一位你看不顺眼的人,难道你就有理由除掉他吗?或者你
好朋友与他的妻子相亲相爱,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你对他妻子看不惯,
你就有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吗?社会成员的多元性是个自然的现象,
而对这种多元性的承认与宽容则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
果与标志。许多人对同性恋不宽容的原因在于对同性恋现象不习惯,
对此缺乏了解,以社会偏见代替科学的思考。随着同性恋的日益曝光,
当周围的一些正常人也承认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时,人们对同性恋现
象会逐渐习惯,对其的敌意就会渐渐被消除。

  本文从认知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对同性恋作了一番浅析,应该指出
的是,本文分析只是一种诠释(Interpretation),而非解释
(Explanation)。解释寻求正确性,正确的解释只有一种。诠释寻求
合理性,同时不排除从其他角度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作另一番分析。如
果多角度的诠释能殊途同归,则能加强诠释的合理性。另一点应指出
的是,本文中许多观点是作者本人的想法,而不是基于严谨的实证
(Empirical evidence),但可以作为实证的理论基础。现在国内一
些学者所从事的针对同性恋的调查正是在于寻求实证,但在寻求实证
时,研究者对所研究事物或现象应持中立的价值立场,不受政治形势
或者传统观念的支配,才能使对同性恋这个有争议的现象的研究更具
科学性。
───────────────────────────────
【生命伦理】

          美国掀起对死刑的争议

             ·李明·

  麦克维爆炸奥克拉荷马市事件及其判决,掀起了美国全国范围对
死刑的争议。

  6月13日,麦克维(McVeigh)判刑那天,受难者家属聚集在奥
市被炸毁的现场,或丹佛市法庭内外。当死刑宣判时,人们没有鼓舞,
只有掌声和泪水。一位家属说,“你不能庆祝,今天只不过是这个事
件中增加了一个死者而已。”

  有人说道,“假若世上真有值得处死之人,非麦克维莫属!”这
惨绝人寰,震撼全球的恐怖事件,把美国卷进对死刑的伦理争议中,
而该次的辩论是前所未有的严肃与沉重。

  一、对死刑的辩论

  与人类历史并存的以命偿命的死刑,四千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天
经地义,直到1764年,才首次受到基本人权、相对伦理的怀疑和
挑战,先后立说者有伏尔泰、卢梭、佛兰克林等。美国也于1845
年由密芝根州率先废除死刑。两百多年来,正反辩论大多围绕以下几
个方面:

⑴ 死刑能否偿罪?

  反对死刑者认为死刑不能偿罪。容许犯人有忏悔改过的机会,提
供教育,帮助其走上正路,才是更高理想。赞同死刑人士则认为,应
该维护公义,按照行为施行惩罚;罪人并非病人,强迫其纠正,是近
乎尊制独裁的举动。

⑵ 死刑判决能否公平?

  反方认为,判刑往往因为种族贫富引起偏颇,比如美国南部的阿
拉巴马州,自1976年以来,被处死行者竟有69%是黑人;经常
有这种情况,雄辩的律师能够主宰生死,财势可以取代公义。

  但支持死刑者则认为,人类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不公平判决不
等于需要废除死刑。

⑶ 死刑能否阻止暴行?

  反对死刑者认为,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可能起到更好地威慑
效果,而且,处死与报仇的分界也是模糊不清。赞同者们则认为,法
律是道德的权威,执法是公义的实践,让罪大恶极的罪犯以性命补偿,
可以警告那些准备犯罪之人需要三思而后行。

⑷ 生命是神圣的?

  反方认为死刑是残忍的,违反了人道主义;赞同者则认为,处以
死刑,才是真正肯定人类的尊严。正方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杀人者应
该偿命;而反方同样以生命是神圣的为理由,认为杀人者偿命乃属可
惜。正反双方运用同样的理由,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不是黑白分明的事情

  上述分析应用在麦克维爆炸案上就相形见拙。从媒体的报导中,
看见当事人切身的感受,体会到死刑立场的正反,不是黑白分明的事
情,而是包含着许多不容易说清楚的复杂问题。受难者家属目睹数分
钟内就失去亲人,共168条人命,而两年来却未见麦克维表示懊悔。
一方面,认为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另一方面,想到亲人已经死去,
任何惩罚都难以补偿损失、安抚伤痛。正如一位受难者的丈夫说道,
“爆炸案的一个月后,我已经饶恕了他。处死麦克维对我毫无意义。
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公义问题,不是报仇。”

  虽然在宣判死刑,正义得以维护的刹那,受害者家属暂时感到兴
奋,但他们知道死刑不能带来事情的结束。麦克维是因为报复Waco事
件而带来这场残案。如今麦克维被判死刑,但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一位失去两个孙儿的祖父无奈地说,“一想起为了无辜市民,而要把
另一个人处死,就心胸绞痛。”

  最感动人而又值得思索的故事,是一位爸爸重复被炸死的女儿生
前说过的一席话,“爸爸,人类不会从死刑中得到觉悟的,只会增长
仇恨。”今天,这位爸爸凄惨地回忆着女儿的话,悲从中来,面对电
视镜头哭泣着说,“仇恨与报复,正是这次奥克拉荷马事件的起因。
死刑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使我心爱的女儿起死回生。”唯一能够让这
位爸爸有勇气活下去的,正是继续相信生命的神圣。但因为事件特殊,
他还是表示愿意接受陪审员按照法律条文作出的判决,只是淡淡地说,
“麦克维死有余辜。”

  三、以暴易暴,何善之有

  死刑既然不能真正补偿损失,又不能阻止罪恶,以暴易暴,何善
之有?这次罪行的重大,心灵的悲伤,使一切对死刑正反的辩论都失
去意义。难怪那十二位陪审员都情绪激动,在审议室内痛哭流泪,经
过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恢复平静,重新回到法庭宣判麦克维的死刑。

  四、有待拯救的灵魂

  死刑应否废立?不再是一个客观问题。除了当事人切身感受,还
有一个深层的问题,罪该万死如麦克维一样的罪犯,仍有一个有待蒙
拯救灵魂。宽恕才是更有生命力量,能为他人为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宁。
但是,正义与宽恕,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是当事人感到的矛
盾,更是人类无奈的困境。
───────────────────────────────
【读者文摘】

              气死嫦娥

              ·张系国·

  到西班牙马德里开会,当地华人妇联会和作家协会乘机邀我演讲,
讲题不外是男女关系及中年危机──近年来我摇身一变,经常以中年
问题「专家」的姿态出现,自己想想也十分可笑,大约因为写过如下
一首歪诗:

      少年夫妻老来伴,中年夫妻怎么办?
      煮熟鸭子犹想飞,生猛秀色颇可餐。
      古今完人均完蛋,举杯四顾心茫然。
      寄语天下围城者,攻城当念守城难。

  在马德里妇联会演讲时,少不得又引用「少年夫妻老来伴,中年
夫妻怎么办?」的警句。座中有位都女士心直口快,立刻回应说:「怎
么办?凉拌!」举座皆笑。这凉拌两字极为贴切。我们的文化过去是
崇老的文化,对中年夫妻的问题殊少指引,所以说「中年夫妻怎么办?」
往往虽有夫妻名份,而双方心灰意冷仍然勉强为伴,因此是凉伴。

  凉伴并不一定恩尽情绝。凉拌有两种主要成份。第一是豆酱(斗
强)。男女双方个性都倔强,或者原本并不倔强因为摩擦太多日久变
得倔强,恶斗经年互不相让,所以是「斗强」。第二是三丝(三思)。
夫妻虽然恶斗不已,但三思之后仍然顾全大局,好歹维持住婚姻,成
为凉伴的局面。

  凉伴如果尚有峰回路转的机会,多半因为凉拌的三种材料:其一
是鸡丝(积私)。如果家道小康薄有积蓄或各自存下私房钱,分则两
败俱伤平白让律师占了便宜,自然有不宜分手的考虑。其二是拉皮。
凉伴中的女方最忌自暴自弃蓬首垢面,让丈夫找到外遇的藉口。天下
本无丑女,只要奋发图强有氧气功无脂素食拉皮整容,不难化腐朽为
神奇,四十年后又是个好娘子。其三是黄瓜,这不必多解释,说了就
俗。但即使没有黄瓜,鸡丝拉皮也行,凉伴熬成老来伴就算功德圆满
(见后文分解)。

  中式婚姻以凉伴居多,西式婚姻则往往换凉拌为热炒,热吵不足
更拳脚交加,美其名曰玫瑰战争。迈可道格拉斯与凯塞琳卡特主演的
同名电影,两人分手后仍共住一屋,不仅动手动脚,机枪地雷重炮统
统用上,最后两人连人带屋同归于尽。这是玫瑰战争的极致,一般当
然没有这般凶险。

  玟瑰战争有两个战场:卧室和厕所(含澡房)。西式玫瑰战争的
主战场是卧室,中式玫瑰战争的主战场在厕所,所以不同,和中西性
观念的差异有关。西方男女即使打打闹闹,性生活绝不可无。中国男
人则早就从卧室全师撤出,「转进」厕所,最后甚至退入厨房。

  厕所是中式玫瑰战争里兵家必争之地,谁控制厕所,谁就是玫瑰
战争里的强者。不止一次在讲演后有男士找我诉苦,抱怨在家中渐无
立锥之地,连在厕所里读武侠小说都会被老婆干涉。据我的观察,中
式玫瑰战争里的「战胜国」多半是女方。男人年老体衰,逐渐丧失记
忆及照顾自己的能力,女人则长期抗战越战越勇,对男人控制越来越
紧,往往不假辞色,动辙责骂他无能。因此中国老男人普遍的畏惧是
被女人控制、老婆越来越凶、甚至担心像韩信一样死于妇人之手,这
当然怪中国男人自己,缺乏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必须依赖女人才能
活下去;也怪男人年轻时在外面胡搞,老了便须忍受女人的报复。

  嫦娥奔月后,后羿的下场如何?神话故事里没有明说,但是我们
可以做如下三个猜想。最不堪的是年老猎人的破烂茅屋被青年有为的
族长当作违建户拆除,老人在拆除限期的前夜吊死自杀。较佳的是过
气英雄遇见红粉知己,就像古龙或胡金铨一样,至少在残生里获得些
许安慰。最后的一种情况是后羿高高兴兴变成雅痞族体面的老绅士,
很有尊严的独自度过余年。只有这种情况才会气死嫦娥,但也最不可
能并且不合国情。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从不同角度重新诠释,旧瓶装新酒并非对古
人不敬,反而能呈现原来故事的多重面貌。例如纽约百老汇最近推出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竟获得三项东尼奖(最佳重演戏
剧、最佳戏剧导演最佳女演员)。来自英国的珍娜麦提尔大胆重新诠
释女主人翁娜拉,备受争议,仍夺得最佳女演员奖。珍娜麦提尔得奖
后在查理罗斯的对谈节目上面说,她不认为娜拉必须是女权主义的样
板英雌,因此努力发掘娜拉的真面貌。她的努力还是受到批评家的肯
定。同样我们可以问:嫦娥是否中国的娜拉?她在广寒宫如何独自生
活?中国老男人一般的、最佳的和最坏的下场又是如何?

  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十分复杂,其实应该说人与人的关系十分复杂。
以前人类学家以为雄性中心的黑猩猩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原始样板,最
近有人研究一族政治正确的猩猩,其社群领袖不是雄猩猩而是姐妹淘。
雌猩猩成长后,便脱离本群加入别的社群。但她并不寻求雄猩猩的保
护,反而和领袖雌猩猩做爱,然后联手统治其他雄猩猩!如果依照这
个样板,「姐妹淘」的姐妹情应该取代「哥儿们」的兄弟情,男性中
心的最后堡垒也打破了。

  另一方面,新几内亚土著男有男营、女有女营,大夥分开住,那
么哥儿们和姐妹淘的同志爱都能充份发挥,老了都可以回到同性友人
的身边,既不需要凉伴也没有玫瑰战争,是否最理想的状况?总之,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人还没有面对老男人(或老女人)如何自处
的问题;可以探讨的题材正多着呢。

(摘自「民主中国」杂志1997年第8期。)
───────────────────────────────
【她山之石】

      同性恋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作者:Douglas C. Kimmel, Ph.D.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心理学系

              译者:杨青

  名词同性恋 (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 于1869
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
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
1976,第637页)。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
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
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
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第3页)。

  在Benkert 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
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
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
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 发现,同性恋者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
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
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但是,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
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Boswell,1980,第334
页)。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十字
军东征讨伐非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对被怀疑为危险分子的人
们日益严重的肆意镇压。Boswell 注意到,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影响了
随后数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
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
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在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
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
和违法的行为。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那些在性爱和感情上对其同
性产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们在城市地区组成益友网络和聚会地点
(D'Emilio,1981/1993)。在如纽约这样的城市,这些聚会地点在那
些本世纪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广为知晓的和经常光顾的。在
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压制下,随着法律的颁布和警察的镇压,
这个时期社会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
去工作,从而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这可能是再次出现对
同性恋不宽容的一个原因(Chauncey,1994)。

  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一个同性爱运动产生了,并有一个图
书馆和中心在柏林建立。1939年,纳粹摧毁了这个中心,焚烧了那个
图书馆。随后不久,这个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为,数以千计的
同性恋者被监禁并死在集中营中(Plant,1986)。佛洛伊德这个时期
逃离德国,在伦敦避难。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支
持同性爱运动,并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虽然同性恋对社会没有什
么好处,但是这也不是什么精神病意义上的病理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男人与男人和女人与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数目聚
集在一起。在美国,结果是对武装部队中所谓的同性恋者的清洗,一
直延续到战争结束以后,并在五十年代参议员Joseph McCarthy反同性
恋和反共产主义运动中被进一步扩大化。在这种社会气氛中,Alfred
Kinsey和他的助手在美国发表了他们对性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
报告,发现为数众多的男人经历过同性性行为。其随后的研究发现,
这些经验在女人中也发生。这些研究资料受到严厉批评,但是却给当
时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同性爱运动提供了支持。欧洲也有同性爱
运动,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同性爱运动。同性爱报纸,杂志,
私人俱乐部和公共场所聚会,开始责疑主导的同性性行为是疾病的观
点。但是,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依然采用激素注射、休克疗法、阉割甚
至脑科手术,试图治疗同性性吸引。精神分析专家声称,家庭病理引
起性的偏离,比如同性恋,并且病人经常接受数年无效的治疗(Haldman,
1991)。第一个对同性恋作为精神疾病的经验性研究是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的Evelyn Hooker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支持下开展的。她的研究
于1955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做了报告,并于1957年发表。
根据当时使用的最好的心理量表(罗夏墨迹测验,统觉测验,看图讲
故事测验),并请到了出色的量表说明师(比如,Klopfer 负责解释
罗夏墨迹测验),Hooker(1957)对三十个同性恋男人进行了研究,
并对照了三十个同样年龄、智商和教育情况的异性恋男人。这些男人
中没有人在研究之前接受过心理治疗。结果是,量表的专业解释者不
能把同性恋者和与其对照的异性恋者进行区别,而且专家给这些男人
心理健康打的分数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没有区别。因此,这一
研究说明,同性恋并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而存在,不能用心理测验进
行区别,在心理健康的测量中同性恋并不显著。许多随后的经验性研
究支持这一结论,在性倾向和心理病理方面没有关系。(Friedman &
Downey,1994,p.926; Herek,1994,p.4; Morgan & Nerison,1993,p.138)

  在70年代早期,那些本人是同性恋者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们开始要求其专业团体关注Hooker和其他人的经验性研究。他们同时
指出,支持同性恋病理学观点的临床研究是根据那些在接受心理治疗,
进监狱或精神病院的人们中选取的样本。相反,Hooker的样本选自那
些既不是精神科病人也不住在监狱或精神病院的男人。到1973年,
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确信,同性恋不是一个精神疾病。在将同性恋
作为精神病分类单位从其「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删除时,
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
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美国精神病学会,1973,p.497)。
但是,修订后的手册(DSM-3)包括了“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
这一可以治疗的疾病单位(Bayer,1981)。美国心理学会代表大会通
过投票,赞成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的行动,
并进一步呼吁“所有精神卫生专家发挥领导作用,消除长期以来与同
性恋性倾向有关的偏见”(Conger,1975,p.663)。在随后的修正中,
DSM-3-R的疾病名单上,既不包括同性恋,也不包括自我不和
谐的同性恋。根据DSM-3-R,精神疾病的定义是:“临床上明
确的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行为或心理上的综合征或模式,其伴有现时
的苦恼(痛苦的症状)或无能(一项或多项重要方面功能的损害)或
有着明显的导致死亡、疼痛、伤残或严重失去自由的的巨大危险”(美
国精神病学会,1987,p.xxii)。因此,精神疾病的标准既不适用于同
性恋,也不适用于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最近的版本DSM-4在其
中也不包括这两个名称。

  70年代以前对同性恋的研究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或轶事报告,重
在其假定的病理方面,企图确定其原因,从而消灭它。这种研究被描
述为,基于“一种信仰体系,认为异性恋比同性恋优越,或比同性恋
更加自然”(Morin,1977,p.631)。最近的更多研究集中在女男同性
恋者的特徵,其心理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Watters,
1986)。 在80年代,心理学界一种时兴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一
种在性爱吸引和关系上的自然变异,并且男女同性恋者身份的确定是
一个可行的和健康的选择,而许多女男同性恋者生活中的问题被认为
来自于负面的对同性恋的社会态度”(Garnets & Kimmel, 1991/1993,
p.2)。

  三个有重要意义的经验性研究项目(除了Hooker的先驱性工作)
被认为影响了20世纪后期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医学对同性恋的认识。
同时,女权运动和女男同性恋者运动在精神卫生领域组织了起来(Morgan
& Nerison, 1993)。公开的男女同性恋者发言人,给了人们可见的个
人证据,说明那些经验性研究资料是有根据的,并且,作为同性恋者,
他们并不精神错乱或病态。

  ①Masters和Johnson(1979)报告了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男女在
性反应和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和共性。他们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男人
或同性恋和异性恋女人在性反应上没有解剖或生理上的差异。这一研
究否定了早先的看法,以为同性恋有着某些身体或性的异常。而且,
在一独立的对Masters和Johnson称为“双性恋者”的男人和女人的研
究中,他们发现,这些男人当其和男性性伴侣一起时,他们像同性恋
男人一样做出反应,而当其和女性性伴侣一起时,他们像异性恋男人
一样做出反应。同样的,双性恋女人当其和女性性伴侣一起时,她们
像同性恋女人一样做出反应,而当其和男性性伴侣一起时,她们像异
性恋女人一样做出反应。因此,就其能够在性方面对男性和女性性伴
侣做出反应来说,一些人是双性恋者。Masters和Johnson注意到,这
些资料明显地表示出,没有科学上的理由说明同性恋者是有病的:“同
性恋男人和女人以及异性恋男人和女人之间就其对相似的性刺激做出
反应的生理能力而言,没有真正的区别。换句话说,没有身体事实依
据支持这样的老调,‘我的方式比你的好。’因此,有理由做出推论,
一旦引起注意,这些发现将导致当前文化观念的重要变更。”(Masters
& Johnson, 1979, p.226 )。

  ②在一项印第安纳大学Alfred C. Kinsey性研究所的研究中,Bell,
Weinberg和Hammersmith(1981)对比了具有相似年龄,教育和宗教背
景的979名同性恋成人和477名异性恋者。这项研究发现,童年
时期和其家长的关系,包括和异性家长的关系,对他们今后成为同性
恋者或异性恋者没有显著影响”(p.189)。另外,该研究发现,没有
经验性资料支持那种广泛流传的观念,认为同性恋起因于年长者的勾
引,或因为和异性成员不寻常的经历,或由于被其他人标签为同性恋
者(pp.184-185)。这些发现驳斥了早先的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理论,
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同性恋起因于和父母或异性的病理性
关系。这些理论一直基于小规模的对前来寻求治疗其同性恋的人进行
的案例研究。相反,这一科学的经验性研究基于生活在社区中并标榜
自己为同性恋者的同性恋男人和女人。这一研究同时得出了如下重要
的结论:

  ⑴“在男孩和女孩到达青春期时,他们的性偏爱已经决定,甚至
尽管他们还没有变得特别地性活跃……

  ⑵“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同性恋是通过性的感觉被意识到或被
强化,而这些感觉通常发生在第一次‘以前的’同性恋性活动之前三
年左右;而且,正是这些感觉,而不是同性恋性活动,在成年人同性
恋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⑶“特别是,我们研究中的同性恋男人和女人在其童年和青春期
并不缺乏异性恋性经验。但是,他们发现这种经验并不令人满意,并
从中确定了自己是什么样的”(pp.186-188)。

  这些发现和这样的观念是一致的,性倾向可能受到遗传或生理因
素的影响,并在生命早期就产生作用。最近的对同性恋男人与异性恋
男人脑的解剖差异研究(比如,Allen & Gorski, 1992; LeVay, 1991;
Swaab & Hofman, 1990)和同性恋家族历史研究(比如,Bailey &
Benishay,1993; Bailey & Pillard,1991;Bailey,Pillard,Neale,&
Agyei,1993;Hamer,Hu,Magnuson,Hu,&Pattatucci,1993)表明,至少
对一部份人来说,同性恋性倾向可能反映了神经解剖或遗传的差别。

  ③数十年来,John Money工作于Johns Hopkins 大学医学院,研
究性特徵和性差异的发展。1966年,他创建了“性别认同诊所”,
并写下了34本书和346篇科学论文。他的一项主要贡献是区别了
生物学性别,社会性别认同和性倾向:鉴于此,一个人可以是生物学
上的男性,具有男性的社会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并可能是同性恋的,
异性恋的,或双性恋的。因此,Money 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倾向
是其性爱和感情图谱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不同于其生物学性别或其
社会性别认同与角色(Money,1988, 第4章)。因此,根据外貌,举止
或社会性别角色,常常不能将同性恋男女与异性恋者进行区别。

  Money 也注意到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某些文化中,存在着
制度化的强迫性同性恋阶段,比如,在新几内亚的Sambia人中,男人
们相信,如果他们想要成为成熟的异性恋成年男人,他们就必须吸收
男人的精液(Herdt,1981)。Money(1987/1993)指出:“在Sambia
文化中,逃避,而不是参与,同性恋发展阶段,被认为是极少发生的,
而一旦发生,这个男人就会被歧视为不正常。相反,在我们的文化中,
参与同性恋被认为是少见的,被歧视为不正常,需要做出解释”(p.
132)。因此,来自发展性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经验性证据说明,正如异
性恋一样,同性恋是复杂和多面的,必须放在顺时的和共时的双性恋
的背景下加以理解。

  总之,Gonsiorek(1991)回顾了同性恋研究并总结道:“那些主
张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之间存在差异就是意味着适应不良的理论是不
负责任的,无知的,或两者兼而有之”(p.136)。

  随着日积月累的经验性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来自数个精神卫
生组织的压力,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会,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 ICD
-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
删除了( 世界卫生组织,1992)。这一分类方案的前言中指出:“一
种分类也是一个时代看待世界的方式。无疑,科学的进步和运用这些
指导手册的经验,最终将会要求修改这些指导手册,跟上时代”(p.
vii)。这一分类方案的现场测试在几个国家进行。这个分类列入了几
种性别认同障碍(pp.215-217),包括变性和儿童性别认同障碍。这
个分类列入了几种性偏爱障碍(pp.217-221),比如恋物,露阴和窥
阴;但是,这些都特别排除了“与性倾向有关的问题”(p.217)。这
个分类也列入了“与性的发展和性倾向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障碍”,注
释道:“性倾向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障碍”(p.221)。这些障碍包括
性成熟障碍,自我不和谐的性倾向,以及性关系障碍;每一分类还可
以根据问题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而做进一步分类(pp.221-222)。

  因此,两个运用最广泛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方案,DSM-4和
ICD-10都不再将同性恋本身包括在精神疾病分类单位中。

  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的决定可以被理解为出于三个理
由。首先,那些公开其性倾向的同性恋者出现在生活的所有方面和所
有的社会中,而且他们和异性恋者一样,融入这些社会,过着建设性
的有意义的生活。其次,经验性科学研究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同性
恋不是一个病理学整体。再次,西方心理学已经开始认为,性倾向是
正常人类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并且其他文化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社会
态度,提示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正常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除非存
在着强烈的反对这种行为的宗教偏见。
───────────────────────────────
【新书鉴赏】 

            「桃色嘴唇」
作者:崔子恩。

  『游戏主义者。世俗间的丑角。信爱上帝的诗意暂居者。
  两重以上的现代人生: 面影背影侧影, 镜中和镜外。』
  祖居山东平度。出生于哈尔滨 市太平区三棵树。 现居北京。
  中文系学士,文学硕士。
  曾任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讲师。现任电影制片厂电影编剧。

论著有:「青春的悲剧」(中国和平出版社),「李渔小说论稿」(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电影羁旅」(华夏出版社),「艺
    术家的宇宙」(三联书店/北京)。
    曾发表电影剧本多部。「桃色嘴唇」(华生书店)为首次发
    表之长篇小说。

座右铭:他不希望所感受的。他感觉渴。渴是空虚。然而他所希望的
    是充实。
                   ──柏拉图「费雷泊士」

「桃色嘴唇」目录:
①船起船伏  ②月城月色  ③内衣之内  ④船起船伏(复制)
  后记

文章宣读:我被传讯、被审问、被判刑,以有意伤害罪。对此,我毫
     不反悔。作为后代的创造者,我造错了一个性别,或者说
     造错了一个人的性别,这是我的疏忽,我的罪过。我宁愿
     承当一切刑律制裁。我收回了他不想有也不该有的器官。
     我万分痛苦地履行了我的职责。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
     甘愿付出这样的代价。只可怜了我的结发妻子。她在平稳
     的生活中完好地保存了天性中最纯粹的脆弱:不堪于家庭
     事故的袭击,她病倒,然后辞世。这一切都发生在我锒铛
     入狱之后。最后的日子谁陪伴她,荒凉的葬礼如何举行,
     我一概不得而知。据说,她死前并没有谴责那个小提琴手。
     出乎我的意料,她以母性的大地法则宽解了容纳了我的家
     族的末代子孙。与其说是不肖子孙给予她致命的打击,不
     如说是两个至亲之人突然反目成仇,父失子势的末日境况
     使她丧失了生的全部信念。为此我心甘情愿忍受铁窗之内
     的“大监禁”。
                    (第9页,船起船伏)

     他越来越吸引我,越来越透澈又越来越像座迷宫。我对自
     己的疑窦也与日俱增。我已过了10年风平浪静、按部就
     班的生活。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儿子聪明健康,事业稳
     步上升。可是,我何时像他那样关心灵魂、内心和情感呢?
     我把这种感觉说给妻子,她打趣我,“怂恿”我离家出走,
     找一个同性同居,找回失落在她怀中的青春。
                   (第57页,月城月色)

     你可以同随便什么男人接吻,为什么拒绝我?看看,好好
     看看我,我是你父亲,你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天经
     地义的第一个。难道你不想打倒我,用你的魅力?我们早
     已生处两大阵营──传统的男性和叛逆的男性,父与子的
     关系被它们激化深化,形成了崭新的对立。我想打死你,
     咬死你,撕碎你。你难道不想以你的吻打倒我?
                  (第196页,内衣之内)

出版日期:1997年5月,出版社:华生书店
(Worldson Books: Box 28093, Gloucester Road Post Office, Hong 
Kong.)
E-mail Address: worldson@hkstar.com
URL-http://www.hkstar.com/~worldson

───────────────────────────────
【编后】

          爱知行动:分享和参与

  尊敬的读者朋友:你们好!

  本电子杂志是一个尝试,无论您评价如何,希望您告诉编者。您
可以通过电子信件,也可以把来信寄给编者在南加州大学的邮政地址。
《桃红满天下》是一块众人的园地,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不同的人们可能对这份杂志的期待和评价会相差很大。交换彼此的期
望和意见,将对我们是一个帮助──帮助我们了解彼此的局限和特长;
同时,由于国内的人们无论其性倾向如何,对人类性倾向的认识,特
别是世界范围的同性恋议题缺乏了解,因此,广泛地交换信息也是编
者对读者的一份期待。本电子杂志公开面向读者,希望您提出意见、
反映您所知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