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二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7年9月1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戴安娜和特里萨逝世
         同性恋者领养中国孤儿
         新加坡同性恋者被拒绝登记
②  【说三道四】中国同性恋议题政治化和非政治化之探讨
③  【生命伦理】戴安娜生前关心爱滋病病人
④  【读者文摘】两个女人的战争
⑤  【她山之石】决定性别的生物学因素
⑥  【新书鉴赏】《自由交流》
⑦  【爱知行动】艾滋病热线和志愿者行动
───────────────────────────────
【新闻摘要】

◆         特里萨修女去世享年87岁

  曾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里萨修女在印度去世,享年87岁。
这位终生为贫苦大众奋斗服务的特里萨修女原先还计划要前往伦敦参
加星期六黛安娜王妃的丧礼,结果不幸辞世未能成行。

 ◇万人瞻仰特里萨遗容

  星期天,在印度加尔各答有成千上万人前往瞻仰特里萨修女的遗
容,特里萨修女的遗体已经被从她生前工作的地点送到教堂安放,教
堂可以容纳更多的悼念者。修女特里萨安息在圣托马斯教堂里一张白
色桌子上的玻璃棺材内,四周布满鲜花。悼念人群排成单行前来瞻仰
遗容。教堂外人们在谈论特里萨修女对于他们的重大意义。

◇她是每个人的母亲

  一位悼念者说,“她对我们说来意味着一切,不仅对我们而且对
全世界说来都是这样。她为穷人、失业者、瘫痪的人做了很多很多。
出于人权我们都该到这里来见我们的母亲。她是每个人的母亲,不仅
是穷人的母亲也是富翁的母亲。她为我们鞠躬尽瘁。我们应当颂扬她,
把她看作神的化身。她尽管不是印度人,却为印度人作了很大的贡献。
即使一个印度人也不如她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所以我们确实对她很感
激。”

  特里萨修女由于为穷苦大众操劳,因而被称作贫民窟的圣贤。人
们将有整整一星期的时间瞻仰她的遗容,葬礼将在星期六举行。

◆       戴妃生前为救治艾滋病患者积极奔走

  同各地的许多人一样,世界各地的报纸对英国王妃戴安娜在车祸
中身亡表示震惊。有的报纸还表示了一点内疚。世界各国很多报纸评
论了戴安娜王妃去年跟查尔斯王子离婚后的生活。戴妃生前为救治艾
滋病患者积极奔走,最近,她还前往安哥拉和波斯尼亚,推动在全世
界取缔杀伤性的地雷。

 ◆          同性恋者领养中国孤儿

  据香港报纸报导,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领养中国婴儿,尤其是被重
男轻女的父母遗弃的女婴。据法新社报导,美国人领养中国被遗弃婴
儿的数量急剧增长,广州的美国领事馆设立了一个领养小组,由美国
国务院官员专门帮助希望收养中国婴儿的美国公民。这是美国驻外使
团中第一个这类机构。中国抚养孤儿的福利机构为领养每一名婴儿收
费三千美元。领养婴儿的美国公民还要另外支付一万两千美元的其它
各种费用。广州的美国领事馆说,预计美国公民在这个财政年度总共
会领养三千三百多名中国婴儿。1995年的领养数字是两千九百零
一人。

  据美国领事官员估计,在被遗弃的中国婴儿中,有百分之九十五
是女性。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夫妇更愿意有个男孩。据
报导,也有一些男性婴儿供领养,但其中大多数有某种残障。按照中
国的领养政策,35岁以上的无子女者可以领养健康婴儿,35岁以
下的则可以收养“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婴儿”。中国的政策同多数国家
不同,中国不要求领养者必须已经结婚。美国领事官员说,从中国领
养婴儿的还有相当多的美国独身职业妇女,以及若干同性恋者,特别
是女同性恋者。

  香港报纸星期天援引中国抚养孤儿的福利机构官员的话说,1995
年以来,孩子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改善。在1995年,有一部西方电
视新闻影片声称,中国的孤儿待遇不好,甚至受到虐待。

 ◆       新加坡同性恋组织被拒绝官方登记
 
  新加坡男女同性恋者“走出阴影”的战斗的一个重要篇章告一段
落。“我们这样的人”(PLU, People Like US)是一个新加坡民间男
女同性恋者组织。这个协会要求在官方注册,虽然失败了,但是签署
呼吁书的十名男女无疑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指出,政府对
自己的公民存在歧视。 

  因为政府命令“我们这样的人”停止活动,并可能对组织者和会
员进行惩罚,他们将不能聚会或对外发布消息。

  如果希望知道更多“我们这样的人”的信息,请参阅:
  http://www.geocities.com/WestHollywood/3878/
  有关新加坡涉及同性恋法律的讨论,请参阅:
  http://www.utopia-asia.com/singlaw.htm 

 ◆    美国心理学会代表大会通过有关性倾向问题治疗决议
决议重申,心理学反对对同性恋的排斥,求助者有权享有无偏见治疗

  1997年8月,芝加哥,美国心理学会(APA)代表大会通
过一项决议,对有关性倾向问题正确治疗意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

  ⑴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美国心理学会反对任何把男女同性恋者
和双性恋者看成精神病态并因为其性倾向而需要治疗的说法。

  ⑵心理学家不能故意参与或宽恕针对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求
助者的有偏见的治疗实践。

  ⑶心理学家应该尊重个人权利,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
隐私、保密、自我决定和自主性。  

  ⑷心理学家在治疗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时应该得到求助者充
份知情和同意。

  决议进一步声明,美国心理学会“呼吁所有精神卫生专家发挥领
导作用,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将精神疾病与同性恋性倾向联系起来的偏
见。”

  该项决议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大会压倒多数的支持。决议支持者们
相信,通过该项声明是重要的,因为存在许多涉及所谓矫正治疗或反
复治疗的伦理、有效性和受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正在这个专业中
以及整个社会上进行着激烈辩论。

  “我们关心的是,”美国心理学会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心理
学研究会主席 Douglas Halderman博士说道,“当一个人,特别是一
个年轻人,因为其性倾向进入治疗关系的时候,他(她)应该能够期
望这个治疗发生在价值中立的专业环境中,并且不受到社会偏见的干
扰。另外,治疗专家应该向求助者提供准确的关于同性恋的信息。”

◆      右翼团体发起人为该组织的偏执而道歉
 
  1997年8月15日,美国最大右翼团体“家庭核心”的一位
发起人,为这个组织不负责任并激发仇恨的话语,公开向妇女、有色
人种、男女同性恋者和非基督徒道歉。

  “我向男女同性恋者们道歉,在James Dobson的反同性恋电台节
目和印刷品中,充满着大量错误的、不负责任的和煽动性言辞,同性
恋者人格受到污辱,没有被当成人看待。”“家庭核心”七位发起人
之一的 Gil Alexander-Moegerle 如是说。

◆       厄瓜多尔一总督反对禁止同性恋

  厄瓜多尔 Azuay 省总督公开站出来,反对这个国家禁止同性恋。
厄瓜多尔是拉丁美洲三个立法禁止同性恋的国家之一。

  今年6月,Cuenca 省警察袭击了一家同性恋酒吧,逮捕了14名
男子,从而引发了这个城市几天后40名人士首次公开的同性恋游行。

◆        莫斯科同性恋酒吧遭到袭击
       
  武装的莫斯科警察上个月袭击了一家同性恋酒吧“机会”,殴打
并逮捕40名人士,理由是参与非法毒品交易。

  在里面,被逮捕的人不许喝水和上厕所,并受到辱骂,“你们这
些兔子,不是人,应该去死。” 

  同性恋权益活动人士说,被逮捕的人中没有人被发现带有毒品,
其中几名受害人第二天进行了独立的毒品试验,证明他们是无辜的。 

  一名活跃人士说,“俄罗斯同性恋社区普遍认为,这次行动仅仅
是莫斯科建城850周年庆典前的“清洗行动”。与众不同的人会从
这个城市被赶走,同性恋者属于这种类型。”

◆      阿尔及利亚恐怖主义分子袭击同性恋者

  阿尔及利亚恐怖主义分子武装组织正在杀害同性恋者,一份欧洲
的地下报纸报导说。

  他们也杀害“那些不祷告的人”、“酗酒或吸毒的人”、以及“不
懂规矩或放荡的女人”,这个组织一名头头宣称。 

  在过去3个月中,已有700人被他们杀害。 

  “我们的杀害不是没有选择的,”这个组织头头说,“我们只杀
那些应该去死的人。”

◆        阿根廷同性恋领袖在议会发言

  上个月,同性恋领袖首次在阿根廷议会发言。 Rafael Freda 面对记
者、政治家和工会领袖致词,并谴责基督教会最近要求开除所有同性
恋教师的呼吁。
───────────────────────────────
【说三道四】

       大陆同性恋议题政治化与非政治化之探讨

              ·二言·

  同性恋在世界上亘古以来就有,中国也不例外。《金瓶梅》与《红
楼梦》等名著里都有同性恋人物或同性恋行为的描写。冯梦龙所着《情
史》有一章“情外篇”,专门描写同性恋。其处理态度与异性恋并无
两异。其它研究也表明,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西方同时期要开
明。

  然而同性恋者属于性倾向的少数者,其性对象悖于异性恋者。当
法律与社会约俗反映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志与意向时,对同性恋者的
歧视与迫害成为必然。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科
学教育,但也不能忽视政体上层的作用。本文将对当代大陆同性恋权
益运动在现今的政治制度下的可能走向作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
建议。

  首要的问题是,同性恋现象是否是个政治问题?本人对此的看法
为:是,也不是。如果从性取向与性行为角度而论,正视同性恋是个
生理与心理现象,不引用为多数人所墨守的伦理标准,那么对同性恋
者的宽容与接受正如看待左撇子一般自然,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
同性恋并不应该引发为一个政治问题。对同性恋的反感来源于缺乏科
学的思考而由此引起的感官上的不适与不习惯,加之同性恋相悖于现
行的由异性恋文化主宰的道德体制,使不少人对同性恋产生恐惧,错
误地生怕其蔓延。解决或减轻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大众媒体对
同性恋有一个公允而科学的态度,建立新型健康的伦理体制,使大众
逐渐适应同性恋者的存在。

  如果同性恋问题被持权者用来反映其政权的民意性,那么借对同
性恋者的攻击以煽动公众情绪则成为一项有效的拉取选票的策略。把
同性恋现象之政治化的伎俩在当今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层出不穷,纷见
不已。我想今后大陆一旦民主化,类似的不讲科学的惑众事件也会发
生。民主制度所应有的科学性往往被过份强调的民意性所掩盖甚至所
违背。民主制度理应允许少数人的生存权与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追求
福利的权利,但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民意似乎是民主的代名词。比如
美国一些州试图通过公民投票以阻止同性恋者就业非歧视法的通过,
以及夏威夷州将用同样的方法阻止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当然,科学性
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普及,其间民意性与之逐渐靠拢,直至两
者达到最终聚合。

  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这一点与中国的
历史与现状有很大不同。大陆同性恋者的头上并没有《圣经》这块磐
石,而是传统伦理所拟定的婚嫁育嗣的义务。对同性恋的歧见主要来
源于大众对同性恋的产生与存在缺乏科学的了解,但略带冷静的作者
对同性恋者都会采取宽容与同情的态度。大陆政府对有关同性恋的出
版物之禁与解禁的“钟摆”态度取决于周期性循环的政治气氛。政府
这种忽紧忽松的态度使大陆刚刚兴起的同性恋权益运动在近十年内已
几经波折起伏。要使同性恋权益运动有个稳定的发展,与政治脱钩会
是一个有效可行的策略。虽然这个设想看上去过于理想化,但我们可
以从这方面努力。就此本人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⑴把同性恋现象生活化做为非政治化的起点

  同性恋者的权益与流行的民主权利有根本的区别。民主的观念可
望普及到整个社会,倡导者也希望引起大众的追随。正如男女出生比
例大约总稳定在1:1一样,同性恋是天生的与多数人不同的性取向,
同性恋者永远是社会的少数,决不可能蔓延。虽然对于同性恋占人口
比例各方有不同的估计,但所谓“容忍同性恋,人类就会绝种”之论
点简直是无稽之谈。同性恋者所求的只是一个免受骚扰的生存空间。
换句话说,他们所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与宽容,但绝不是要求社会追
随他们。说得白一些,同性恋者所要求的是“我行我素”,“井水不
犯河水”的生活自由,并不寻求与现行的政治体制发生冲突,更不对
现行政权构成政治威胁。 

  把同性恋现象生活化作为非政治化的理由有两方面。从绝对意义
上或长期来看,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根本区别在于性取向的不同而引起
的择偶对象与相应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有关同性恋的讨论,归根
到底是同性恋者的生活福利问题,而不是争取政治权利的问题。激化
与政府的矛盾,把同性恋现象政治化不仅可能与事无补,更不反映广
大同性恋者追求社会理解而非要求社会追随他们的“给我一个空间”
的根本欲望。从相对意义上或短期来看,生活化的讨论避开了许多敏
感的政治区域,便于争取政府的合作。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虽然同性
恋者所受的不宽容对待是个大话题,但如果多探讨诸如同性伴侣如何
和睦相处,同性恋者与家人如何相处等话题,可以适当削弱与稀释同
性恋现象讨论的政治性,以增强其生活性。这个策略从实用角度看较
为可行,而且符合绝大多数同性恋者的根本欲望。有关研究表明,女
性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注重感情的交流与维持,加之传统与社会历
来对女性持更多的同情,所适当强调女同性恋者的状况不仅有助于纠
正同性恋亚文化中一直着眼于男同性恋者的偏向,而且有助于讨论的
生活化。

  ⑵加强自身素质,争取上层合作

  虽然同性恋在中国自古就有记载,但对大众对这个现象的了解可
以说相当薄弱。这对同性恋权益活动来说有利亦有弊。弊在于缺乏讨
论,无法澄清事实与提倡科学。利在于民众这方面的意识“真空”不
为过多的偏见所占据。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需要充实自己,争取各界
同情与合作,用科学和事实去填补这片“真空”。许多人一看到有关
同性恋的话题,就与滥交等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相联,这是媒介片面报
导的不良结果。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除敦请媒介采取客观全面的新闻
态度外,也应以律己为行为准则,力求在媒体与大众面前树立正面的
形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同性恋者也是一群正常人。

  现今对同性恋的偏见除了异性恋者对此引起感官上的不适以外,
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前者是个社会习惯问题。正如
同性恋者并无需体验或联想异性恋性性行为的快感来接受异性恋者一
样,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也只要作意识上的承认与接受。至于古训所
拟定的伦理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在这种演变中,政府的
作用不容忽视。曾几何时,人人相信“人多力量大”,但政府早已大
张旗鼓纠正这个口号的谬误。计划生育为消除“无后为大”和男尊女
卑的腐朽观念铺开了大道。近几年在消除对离婚妇女的歧视,对老年
婚姻的肯定以及围绕安乐死引起的有益讨论中,政府所起的支持作用
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同性恋现象,并从上往下鼓励
宽容,其成效会高于从下往上的努力。西方同性恋权益运动从本世纪
初开始,所走过的道路可谓艰辛坎坷。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只能从基
层开始活动,一步步向上层争取,但还是有各级政府为了附应民意,
对同性恋者频频打压。如果大陆的同性恋权益活动能争取到上层的许
可,那么从上往下的推行的政策变化会更有效地消除偏见。争取政府
的支持的出发点是澄清利弊。

  ①以往媒体提及同性恋时,总把它和吸毒,卖淫等所谓的西方腐
朽现象相提并论。扭转对同性恋现象的看法会被公众误解为对许多自
由派思潮与倾向的认可。对此我提倡将同性恋现象讨论放在生活与科
学的氛围里,把它与离婚,老年婚姻和安乐死等非主流话题相提并论,
同时与西方所倡的“人权”保持一定距离。当然,同性恋者的权益是
广义的人权的一部份,但不同与狭义的人权即参政权。媒介另外一偏
颇是把同性恋与爱滋病挂钩,使许多读者错误地把同性恋与爱滋病等
同起来。爱滋病毒借体液传染。不管一个人的性倾向如何,如有多个
性夥伴,感染爱滋病毒的可能性就会高。同性恋者较异性恋者更可能
有多个性夥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性恋者相结合产生的关系得不到社
会的承认,既不受法律的保护,也不受法律的约束,加之社会伦理亦
把这种非传统型结合看作异端或弊端,那么同性恋伴侣聚散无常较异
性恋更为频繁也就不足为奇啦。

  ②同性恋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并不因法律的禁止而消失,而只能
使其从地上转为地下。同性恋亚文化所体现的体格崇拜正是反对异性
恋文化中保守因素的一种畸形表现。对同性恋现象应该如大禹治水一
样,采取疏通的方法,使同性恋者健康地融入社会。社会的开放与进
步必然促进大众对同性恋者的宽容和许可,同性恋权益运动在各国的
发展充份证明了这一点。大陆人口众多,同性恋者从绝对人数上看,
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密度高,同性恋社
交团体的形成是个自然的结果。大陆目前没有结社的自由,所以同性
恋团体多受打压。对此我们可以持定并强调社团的目的在于其社交性
与联谊性,而非政治性。中国人对同性恋者持有的偏见除了恪守的传
统习俗以外,更多地来源于对同性恋性行为之联想所造成的感官上的
不适。这种不适并不取决于持偏见者的政治立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为大陆政府所不容的政治团体一方面很难另一方面也“不屑”于拉拢
同性恋团体。留美的大陆学生和职业人员的民主意识可以说普遍比国
内的人高,但据我的朋友在中文电脑网络里所作的问卷显示,对同性
恋持宽容态度的人数只有百分之五十,而认为同性恋者应有异性恋者
所有的平等权益的人数更低于百分之二十。如果假定大多数没有回卷
的读者对同性恋持冷漠态度的话,那么以上的数据更要大打折扣。

  ③如果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同性恋的产生与存在,以人道的精神对
待同性恋者,那么对同性恋者自由结合共同追求幸福的愿望就会自然
地加以理解和支持。同性恋者的结合被社会所容,不仅有助于同性恋
社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增进安定团结,更可以减轻同性恋者被迫进
入异性恋婚姻给各方所造成的不幸。有调查表明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
的成年同性恋者进入异性恋婚姻。如果保守地以男性同性恋者占男性
人口比例百分之五计算,女性同性恋者占女性人口的百分之二计算,
再如果这些男女同性恋者无需受社会压力与异性强行配偶,那么在一
胎化政策下将使生育率降低百分之六。国内有调查表明,下个世纪中
国大陆的男女比例将达110:100,也就是说平均每十个男子中
会有一人无法找到女性配偶。允许同性恋者结合将对业已紧张的婚姻
市场起缓和作用。另外大陆遗弃女婴的问题还很严重,笔者见到过一
些美国人士包括同性恋伴侣抚养大陆女婴。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西方人
更强,如果大陆同性恋者能收养被遗弃的女婴,不仅减轻国家负担,
亦有助于树立同性恋者在大众面前的正面形像,推动同性恋现象的生
活化。

  ④国内政府对同性恋者的打压已使同性恋社团对政府形成了戒备
心理,以求自我保护。但要知道,如果不与政府合作,那就永远被打
压。合作可能带来增强互信的结局,所以合作当为上策。即使上层的
出发点并非恶意,但政策的原意在人的执行中有时会被扭曲,这种现
象在没有第三机构的监督下更容易产生。同性恋社区有时感到受政府
蒙骗,其原因到底是上层授意的不当,还是下层执行人的行为不当?
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大陆同性恋权益运动刚刚起步,先驱者受政
府的排挤和社会舆论及家庭的压力不可避免,忍辱负重也成定然。当
然政府作为执政者,其努力较能得到同性恋社区的善意合作。

  ⑶争取国内各界支持与同情,不依赖国际力量

  对同性恋的产生持后天论看法的人士都是站在保守立场的异性恋
人士。试问同性恋的产生是先天还是后天为因,难道还有比同性恋者
们自己的率真坦白更具科学力的解释吗?如果同性恋者能品味同样强
烈的异性恋快愉,那又何必舍捷道而取曲径,甘愿承受家庭,社会与
舆论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呢?再而言之,成婚的同性恋者体验不到异
性恋婚姻的快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同性
恋者看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性恋者的自白也会被看作只是“一面之
词”,甚至会被看作是为自己的“不良行径”作自辩。与此相比,不
少异性恋人士对同性恋者持同情与宽容态度往往比同性恋者自己的坦
诚更有宣传效果,因为异性恋者的同情更能引起其他异性恋者的思考
与认同。对同性恋者持同情态度的异性恋者遍布各行各业,除加强同
性恋社区自身的凝聚力外,也应力求各界异性恋同情者的支持。

  前面所言,为大陆政府所不容的许多政治团体并无兴趣拉拢或靠
近大陆的同性恋社团,但大陆政府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可能成为某些国
外政治团体手中的一张牌。譬如美国政府每年度的对华人权报告都包
括同性恋权益的内容,但美国国会一直通不过同性恋者就业的非歧视
法案,所以他们对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如有指摘,其真诚度还是令人怀
疑。当然,中国政府如能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那么指摘的
方向就可能会被调转。中国政府对国外政治团体的不信任感亦影响同
性恋权益活动。同性恋社团应选择性地与国外政治集团接触,不可因
一时的兴致或苦闷而渲染或夸张不宽容的待遇。这样行事只会求得一
时的痛快,结果反而激化矛盾,与事无补。比如前段时期广州“南方
之夜”受袭,同性恋社区在没有了解全部真相的情况下容易作出错误
的推断与过激的反应。

  ⑷借鉴各国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策略

  中国国民性的柔顺决定了中国同性恋社区决不会爆发类似于美国
的“石墙”事件(Stonewall),所以西方国家同性恋权益活动的经验
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在提倡科学方面,可以竭力引进西方学术界
关于同性恋的研究成果,国内同性恋团体亦因积极参与国内学者的研
究。

  从横向比较来看,可以观察与大陆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台
湾,香港,日本,韩国,以至新加坡的同性恋权益运动发展状况。也
可观察与大陆具有相似政治背景的前东欧国家在共产党政权解体前后
同性恋权益运动的发展。类似的研究估计已有人做过或正在做。

  以上是我对大陆同性恋权益运动走向的几点看法和意见,很想聆
听其他人的想法。

对于本人的几篇文章,大家如有看法交流,请寄往
Email:eryan@earthling.net

───────────────────────────────
【生命伦理】

        戴安娜生前为救治艾滋病患者积极奔走

  同各地的许多人一样,世界各地的报纸对英国王妃戴安娜在车祸
中身亡表示震惊。有的报纸还表示了一点内疚。世界各国很多报纸评
论了戴安娜王妃去年跟查尔斯王子离婚后的生活。戴妃生前为救治艾
滋病患者积极奔走,最近,她还前往安哥拉和波斯尼亚,推动在全世
界取缔杀伤性的地雷。

  在她寻求跟埃及裔的英国富豪多迪-阿勒-法耶兹建立新关系的
同时,戴妃仍然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威廉,
小儿子哈里。威廉是英国王位的第二继承者。戴妃不仅仅是一个名人,
而且也跟世界上许多普通人亲近,并且得到他们的爱戴和尊敬。或许
是这个原因,戴妃之死让人感到特别悲痛。至少世界各地许多报纸的
社论表达了这一点。

       戴妃生前英国报界批评,死后大加赞扬

  英国报界在戴妃生前有时对她提出批评,现在则为她大唱赞歌。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认为,戴妃这位年轻女性的一生,反映了当今时代
人们的希望和不安。泰晤士报的社论说:戴妃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
的精神。她通过天赋本能和观察学习,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使自己多
方面地反映了当前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某些重要的冲
突,如自我表达与寻求隐私、沉浸于自我与服务社会、直言不讳与礼
数周全、承担公共责任的约束与伸张个人生活的权利等等,这一切重
要的冲突在戴妃身上都有强烈的反映。戴妃所代表的远远超出她自己。
人们忘记她是不可能的。

          戴妃揭露王室的沉闷乏味

  伦敦卫报的社论则试图分析戴妃之死对英国王室的影响。社论说,
通过背弃传统的王室礼法,戴妃揭露王室的沉闷乏味,脱离人民,有
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用心不良。王室现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很多死
保王室的人现在也谈论越过查尔斯王子,直接由威廉小王子接掌王位。
这种越过第一号王储选挑国王的作法,死保王室的人以前是无论如何
也不会考虑的。这也是王室今非昔比的一个标志。另一个标志则是,
如今的英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王室的支持越来越少。

     矛盾:希望得到注目仰望又希望保持个人隐私

  一些人责备明星报等英国小报造成了一种报纸侵犯个人隐私、争
抢轰动性新闻的大气候,从而可能间接地造成了戴妃之死。明星报发
表向戴妃告别的评论说:人们在悲痛之余还感到愤怒,觉得应当指责
某些人,像那些不择手段追踪拍摄名人照片的摄影师、收购这些摄影
师照片的新闻机构,因为收购这种照片鼓励了人们拼命追踪名人。报
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机构若想洗刷自己跟戴妃之死的关
系,便是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善。人们关于尊重个人隐私的辩论将持续
几个星期,而且也应当进行这样的辩论。然而,名人一方面希望得到
众人的注目仰望,同时又希望保持个人隐私,这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
盾。

  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捷克的报纸对戴妃之死做出了迅速的
反应。主要报纸青年阵线报的社论说:戴妃之死让人们思考的问题,
主要是一个人是否有权不受干扰过自己的生活。有人拼命追求的只是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

       拥有魅力财宝不能拥有普通人的幸福

  布拉格另一家主要报纸权利报的社论则说:戴妃的一生说明,一
个人即使是拥有超凡的魅力,无穷的财宝,能够跟最重要的人交往,
影响世界大事,即使如此,也不一定确保自己能够得到普通人所能得
到的幸福。星期一,捷克共和国报界许多评论都谈到新闻媒体的伦理
道德问题,以及新闻界中那些不择手段到处追踪名人的摄影师的问题。
这些摄影师不属于任何新闻机构,他们以向新闻机构出售照片为生。
据认为,这些不择手段追踪名人的摄影师间接造成了戴妃之死。捷克
的《人民报》发表评论说:有些记者为了抢消息,不怕打扰即将咽气
的教皇或重病在身的总统,这让人气愤。但是,在我们表达这种气愤
之前,不妨扪心自问,这些记者究竟在执行谁的命令。要他们如此不
择手段追踪名人的命令,难道不正是来自社会吗?读者、听众、电视
观众不正是朝思暮想,渴望窥视名人的隐私吗?哀叹新闻媒体如今缺
乏伦理道德,恐怕不大可能破除市场的压力。许许多多有窥视欲的人,
强烈要求每天都能得到通过不择手段得来的名人新闻。

        戴妃死于非命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训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广泛发行的小报《公民报》对戴妃之死表示
哀悼,并发表类似捷克人民报的评论。《公民报》说,人们已经提出
了那些以追踪名人为生的摄影师的伦理道德问题。有人建议应当通过
法律,禁止这些摄影师对名人穷追不舍。然而,只要有报纸杂志肯出
大价钱收购这种照片的独家刊载权,这些不择手段追踪名人的摄影师
就会继续穷追不舍。

  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商报》也对记者发出愤怒
的指责。《商报》评论说:十几个摄影师对戴妃穷追不舍,而戴妃则
不想放弃自己的生活隐私,于是拼命逃跑躲避,最后死于奔命。一些
国家必须强化禁止骚扰人的法律。必须采取更多的措施。被报界穷追
不舍的戴妃死于非命,这将成为一个教训,一个触目惊心的教训。

        不择手段采集新闻导致悲剧后果

  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时代报》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时
代报》说,对于那些忠于职守的记者,我们不能谴责。但是,我们反
对不择手段让报导对象无法正常生活的那种骚扰性新闻采集方式。一
些国家的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目前就身受这种骚扰之害。理想的状况应
当是达成一种平衡,一种让各方满意的折衷,让记者在不侵犯个人隐
私的情况下得到消息和照片。因为不择手段的新闻采集方式有时候能
够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新闻媒介每天都在侵犯人们的隐私,打扰人们的悲伤

  加拿大的沃太华《太阳报》评论说:戴妃本来可以成为21世纪
的一个众人崇拜的对象。人们可以看到这种景象正在到来。各种因素
都已经齐备,她成为21世纪众人崇拜对象的日子已经不可避免。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戴妃遇难身亡之日,恰逢最后商定全球禁止地雷条
约的国际会议即将召开之时。全球禁止地雷条约是戴妃参与的最引人
注目的事业之一。为了这一点,人们也将非常怀念她。加拿大最大城
市多伦多的《太阳报》对新闻行业做出了如下的反省说:戴妃的临终
遭遇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情况。不过实际情况是,新闻媒介每天都在侵
犯人们的隐私,也打扰人们的悲伤。新闻就是这样。新闻就是公众购
买的信息。有时候,新闻媒介的作业方式过了头,但是,竞争的本质
就是如此。假如有些新闻媒体在戴妃死后说,他们今后要停止打扰人
们的隐私和忧伤,那一定是撒谎,是地地道道的谎言。

(摘自“美国之音”http://www.voa.gov)
───────────────────────────────
【读者文摘】

            两个女人的战争

  今年夏七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可能是两件:一是宋楚瑜反「冻省」
而与李连体制几乎决裂,另一件,则是文学兼社会新闻,由一篇小说
引起,爆发所谓「两个女人的战争」,台湾媒体炒得热火朝天。

  七月二十三起,台北联合报副刊连载李昂一篇小说,题为「北港
香炉人人插」,写的是一个反对党立法委员林丽姿,如何以「女人身
体换取权力」,立刻引来台湾当红的政治明星民进党宣传部长陈文茜
的愤怒抗议,认为李昂是在影射她。

  仅从小说题目「北港香炉人人插」来看,隐喻转换的露骨,是很
明显的,香炉这种祭祀物品,一转而成猥亵的象徵符号,「人人插」
自然更露骨。小说开头写道:「她们出现在许多时候的许多地方的各
式“运动”里,或者说,她们出现在有女性介入“运动”的许多时候、
许多地方。有时她们有机会成为国母、烈士之妻,甚至女烈士、女革
命英雄。或者说,当政权得以转移,她们有机会成为女阁员、女部长、
甚至女总统。但有的时候,她们成为“公共汽车”,甚至“公共厕所”
……」

  我读到“公共汽车”、“公共厕所”这两个比喻时,很惊讶,心
想中文里有些隐喻大概是超时空超文化的,因为我知道,前面这种比
喻在中国大陆六十年代,不止北京,恐怕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是通用的,
特指两性关系紊乱的女人,北京人称之为「人人可以上」,那时侯是
否也隐含以此交换「政治权力」,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种比喻出
自男性中心话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绝对不会有一个男人被称作“公
共汽车”、“公共厕所”的,我很惊讶这种明显的大陆「男性话语」,
竟会自然的出现在台湾女作家的笔下。

  当然,李昂有她的解释,她说,这个小说只是想写女人的性跟政
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世界上广泛被讨论到的,例如不久前刚刚演过
的电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也是探讨这样的问题,对方是阿根廷
的国母,她也是靠这样跟一个一个的男人睡,睡到成为总统夫人,然
后她还要出来选总统,后来是因为她得了癌症才没有成功,西方可以
处理这样的问题,难道台湾不行吗?美国好莱坞让玛丹娜饰演艾薇塔
的故事,是否在讨论李昂所说的「女人身体换取权力」问题,我没看
过这部电影,不敢说,但听说玛丹娜因饰演这个角色,使她以往反叛
甚至淫荡的形像大为改观。

⊙ 批判女性政治人物

  对艾薇塔的例子,陈文茜与李昂的解读就大为差异。她说,艾薇
塔靠着与男人睡觉才获得权力,「我不能同意」,谁说艾薇塔只是靠
和男人睡觉才获得权力的?难道她就没有一点自己的能力吗?她认为
这种诠释女性政治人物的观点,其实是“男性沙文主义下反动、保守
的观点”。台北媒体也披露一个「细节」:当年陈文茜从美国回来之
前,曾经有人问她,回来之后想做什么?那时她说想做第一个女性的
总编辑,这个朋友听了之后就说,那要和很多男人睡觉才可能达成。
陈文茜当时听了哈哈大笑说,「如果要和很多男人睡觉才可以当上总
编辑,第一个你选择的男人不能选错,你要确保你睡的男人可以给你
权力,愿意让你一步步爬上去,还要注意这些男人彼此之间不能有冲
突,不会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阻碍你往上爬,到最后,你当上了
总编辑,这些男人成了你的下属,还要让他们心甘情愿被你统治,多
么复杂啊?还不如就靠自己的能力好了!」

  这段话能证明陈文茜是不屑于「用身体来换取权力」的吗?

  但在李昂看来,在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女人要想获取权力的话,
势必要向男性为中心的喜好靠拢,有权力的基本上还是男性政治人物,
那么她就必须学习怎么样讲话,怎么样的动作才能满足那些男人,这
种作为当然是女性自己开女性的倒车。她说早年写「杀夫」,是说女
人不得不受压迫,但是在「北港香炉」,林丽姿是自己愿意送上门去
给男性宰制,因此李昂所要批判的,正是「林丽姿」这样的女性政治
人物。小说中对林丽姿如此描写:「她……昂然的踩着高跟鞋挺着胸
部……穿一件极短的迷你裙,人造纤维的布面上印满棕色底的虎、豹
皮纹路、上身一件鲜橙色的紧身闪亮T恤,绷得曲线毕露,当然,还开
着极低的领口……」。

  这段描写颇有争议,在李昂,显然是暗示林丽姿有意无意还是以
「色相」在政治舞台上混,是一种「性别交换」。但读者又极容易就
从这样的描写中看到陈文茜的影子,现实中,这几年陈文茜在台北政
坛的确红得发紫、大出风头,这些「风头」包括锋利言辞、政治手段
(也许就是陈文茜所说的女人“靠自己的能力”),也包括别出心裁
的着装、化妆等等,似乎是刻意眩耀女性的性徵。这当然只是陈文茜
的个例。但在普遍意义上,问题的复杂又在于,在男性中心社会,女
性突出性别特点,是必定要被解读成「对男性的勾引」吗?她们若不
突出自己的性别不是只有被男性「同化」一途,就象中国大陆“文革”
中“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红卫兵吗?况且,解读女性张扬自己性别
(如追求美丽、吸引异性)是在「勾引」,这正好是标准的男性话语
和心态,所以西方女性主义中才有较激进的派别,认为「性自由」正
好是打破男性「性垄断」。

  陈文茜认为,如果李昂的作品要表达的只是「女人用身体来获得
权力」,这根本就该被批判、被质疑,因为这充满了对女性能力的歧
视,是典型的社会压制,女人得到权力就如此地简化为美丽、身体,
不去探究背后的努力,「就好像我今天写一个描写原住民的小说,不
去同情原住民被优势民族压迫的处境,反而充满歧视认为要回到那个
随便把原住民杀头的时代,如果我是以这样的观点来创作,难道不该
被批评吗?」她认为李昂的小说所呈现的,「不再是一个女性主义的
创作者,而是一个杀戮女人的女作家」。

⊙ 影射文学

  至于「北港香炉」是否影射陈文茜?李昂「拒绝回答」。她说:
「谁公认这个小说在影射谁?我恕不负责。陈文茜在台湾媒体塑造出
来的形像,就是很会讲话,反应快,能力很好的女性,只是穿得有点
暴露的衣服,她的形像一向都是这样子,可是从此之后,很多台湾读
者拿起这个小说就会想起她的朋友说的,她的朋友这样说一定有道理,
这不是我的问题。」

  但是她又认为,今天她写到的是一个女性立法委员,为什么不能
用一个女性政治人物的头衔来处理问题?她又不是写陈文茜的隐私,
她写的主角非常清楚的是反对党的女性立法委员,「这个绝对应在被
检验的范围内!」「政治人物必须接受检验,如果有人觉得某个政治
人物跟小说里写得怎么样的话,这个跟作者无关,我只是写一个小说,
我一再强调,林丽姿是一个反对党的立法委员,所以林丽姿的作为当
然要受到检验,她是一个政治人物。」

  关于「影射文学」,台湾以前似乎并不发达。李昂说,「我这个
创作绝对有一个目标在,我不是那种去写人家丑闻的作家,我当然有
我的目标,在过去国民党的高压时期,政治小说是绝对不可能写的,
好不容易有这样的空间,为什么还要限制作家写政治小说?如果是这
样的话,李登辉是不是要跳起来,去骂张大春,你写撒谎的信徒是因
为你谈恋爱失败心怀怨恨,所以你才写这样的小说,李登辉有没有质
疑“撒谎的信徒”?」《撒谎的信徒》是台湾男作家张大春的一篇小
说,被普遍认为影射李登辉,因为李登辉正是一个基督徒。

  然而,陈文茜立刻反唇相讥,即兴创作一个故事,说:「有一位
姓蔡的女作家,曾经写了一个女人杀了她的丈夫的小说而成名,而这
位姓蔡的女作家与一个被关了二十五年的王姓党主席恋爱,但是姓王
的党主席留着二撇胡子,后来又交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女作家
看着自己的身体非常沮丧自卑,以后她看到留着两撇胡子的男人都想
杀了他泄恨,她与这个党主席的政敌上床来宣泄自己的情M丑A,背
叛她自己也杀掉所有的情M丑C」。陈文茜问:「我如果这样描写一
个女人在面对爱情中内心的冲突,李昂不会认为我在写她吗?她不可
以那么不诚实。」

⊙ 一个男人施明德

  到此,「两个女人的战争」才真正进入「正题」。陈文茜所讲的
是真实故事。原来,李昂早年也曾「介入」政治,不过主要是同情当
时遭受国民党迫害的异议分子施明德,并与之发生恋情。后来两人分
手,一个一度成了民进党的主席,一个成了著名作家。可是,施明德
又同从美国回来的年轻能干的陈文茜「恋」上了,于是有「北港香炉
人人插」的出笼。

  顺便介绍一下这两个女人的背景。李昂十七岁读中学时,就发表
她的第一篇小说「花季」,为当时的文学界大家如姚一苇等人惊艳不
已,而后她写「混声合唱」,着力于以意识流的手法写就现代主义小
说,作品的成熟度,超越了她实际的生活经验。中期以后,李昂写「鹿
城故事」、「迷园」,取材回归本土。李昂的创作主题一直有个不变
的主轴,就是女性的情欲,其成名作公推「杀夫」,写一个屠户如何
将老婆只当做泄欲之器,最后老婆用杀猪刀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被认
为是“找到了女性主体自男性社会中解放的出路”,但是在「北港香
炉」中,女主角却选择了透过性以换取权力的道路,李昂承认,在这
两篇小说中,的确反映了女性角色的倒退,但是她更强调,女性主义
者是讲身体的情欲自主,可不是这样的方式。

  至于陈文茜,被认为是一个很「美国化」的女性,早年就展露才
华。许信良有一次提到,美丽岛时期,他曾听过陈文茜一些对政治、
社会现象解析论述,当时他与张俊宏都非常讶异,一个小女孩怎么会
有如此进步的思想,因为许信良、张俊宏都是由他们在政治上的经历、
遭遇,经过沉淀与读书之后,才开始提出对时局的批判,但是年轻的
陈文茜不是,她没有经历过惨痛的政治迫害,仅用她那颗聪明的脑袋
与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提出精辟的分析,两个台湾早期异议分子很
早就看到了陈文茜身上的才华。

  陈文茜被「影射」,觉得无辜,李昂也很委屈,说陈文茜对她直
接人身攻击:「她说我是因为她跟施明德一起谈恋爱,对她心生不满,
所以用这种方式打压她,然后说我心中怀满了恨意,然后她说她要写
一个小说……她对我做这样的人身攻击,请问谁比较不道德?」陈文
茜同意,她说李昂与施明德之间感情上的失败,导致她仇视任何她视
为是施明德情人的人、施明德朋友的人,对李昂是一种伤害。陈文茜
说,张大春曾经说过:「杀夫之后的李昂,把她自己给杀死了。」在
陈文茜的眼中看来,李昂的性格中有着不稳定与疯狂的因子,这些不
稳定与疯狂如果沉淀下来,她会成就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杀
夫」一样迷人,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沉淀,就根本没有文学的价值,成
了一种反映出心理的报复小说。

  「北港香炉」是文学还是心理报复?台北一媒体如此评论:「解
严十年,文学不再是政治的禁脔,政治反而成了文学解构的对象,不
过当政治人物被小说家以拼贴、转换、隐喻、剪接等各种方式写入小
说,成为虚拟人物后,人物角色在政治/文学、虚拟/现实之间的辩
证过程,就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的关系了。」

  两个女人都是不可一世的「才女」,同时纵横于政治界及文化界,
却因为同一个男人,而在台北报端掀起漫天战火,这本身就是一个「女
性主义」的当代悲剧。

  最后再提一点花絮。李昂与陈文茜大战之际,施明德躲得远远的,
一声不吭。另外,陈文茜对外刚刚公布,声称她已请到打官司从来只赢
不输的李敖,为她写状子,将「北港香炉」一事诉诸法律,但李敖很快
出来声明,他不会介入这场「两个女人的战争」。

(摘自《民主中国》1997年第9期,原名《琐谈“北港香炉”》,
作者梁辰, http://www.chinamz.org)
───────────────────────────────
【她山之石】

         什么是决定性别的主要因素?

           ·游翼·  编译

  34年前,8个月的男婴约翰在一场恶性事故中身受重伤。祸不
单行,一位外科医生在为他修复包皮的手术中,不小心把孩子的阴茎
几乎全部切掉。考虑到他也许再也无法长成适应良好的男子,医生们
劝约翰的家长把他当女孩抚养。一组医生以残存组织为约翰造了个阴
道。家长给他改名琼,为“她”买了裙子、娃娃等女孩衣着和玩具,
还教“她”涂唇膏。到12岁,琼开始接受激素治疗,以使乳房生长。
当时,研究人员宣称这例性别再造是成功的,说这个孩子“轻易而彻
底地”接受了他作为女性的生活,证明“社会化,而不是生物学因素,
决定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从此,这个个案常被作为在性别角色发
展方面后天因素比先天因素重要的证据而被引用,被称为是“划时代
的”里程碑。

  然而,这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已被粉碎。

  夏威夷大学教授冒登·达艾蒙德和加拿大精神病医生凯西·西格
蒙德森于1994年和1995年对成年后的琼进行了多次采访,并
于近期在「儿科与青少年医学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报导说,在
1963年取名琼的婴儿,已在70年代末重新变回成名叫约翰的男
孩。

  他们报告说,其实约翰从来没有真正变成琼过。尽管他的身体变
成了女性的,被当作女孩抚养,而且他父母一直把性别再造一事作为
秘密瞒着他,但是,他实际上从来没有接受自己的新性别。甚至从学
步之时起,他就对家长给他的典型女孩衣着、玩具和游戏非常反感,
把裙子撕掉,梦想长大了当工程师,甚至不顾他的生理解剖特徵而尝
试站着小便。

  “我觉得我是个怪物什么的,”成年约翰在采访中对两位研究者
回忆道。14岁时,他企图自杀,这使他父亲把变性之事告诉了他。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约翰告诉两位研究者:“有生以来第
一次,所有的事都明白了,我理解了我是怎么回事。”

  在家长的支持下,约翰在70年代末接受了由另一组医生提供的
乳房切除和男性外生殖器再造手术。25岁时,约翰与一位女性结婚,
婚后领养了孩子。

  然而,约翰的第二次性别再造手术以及他对婴儿期时重新指定的
性别的真实反应,却从来没有报导过,这使达艾蒙德和西格蒙德森惊
叹,真不知有多少儿童由于实际上失败了琼/约翰个案而接受了性别
再造手术。

  学者们认为,尽管约翰的个案很罕见,它在帮助我们理解先天和
后天因素对人的性和性别之影响方面,所具有的启发性是深远的。有
的学者提出,性别有它特定的“种子”。一位学者说:“有‘男性之
种’的婴儿不会因为阉割、性别再造手术以及被当成女孩抚养就变成
女孩。”旧金山的性学家里格比说,约翰的个案“可使‘后天因素是
决定因素’的思想寿终正寝。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研究,来看先
天和后天因素各决定多少。”

  约翰的个案也影响到医生们如何决定对待出生时是两性人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染色体或生理解剖特徵方面具有两种性别的特徵。过去,
医生们通常把这些婴儿转变成女性,因为相应的性别再造手术相对容
易。在琼/约翰个案报导之前,医学界与学术界对在婴儿期接受了性
别再造手术者成年后的生活知之甚少,几乎所有个案都没有手术后随
访,连有些家长们要寻找当时病历的企图也往往受挫。同时,正如女
性学家里格比所说:“医学界的沉默,家长的守密,以及身为二性人
的耻辱感,也使很多象约翰这样的人的生活情况不为人知。达艾蒙德
和西格蒙德森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些本来也可能早已失去的东西。”

  尽管此案未直接涉及性倾向和性别认同与天生生理解剖特徵关系
问题,学者们也就这二个问题对此案进行了反应。性学家里格比认为,
此项研究为一个“变性人”社群已提出多时的论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个论点是:“对我们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以及我们的性身份的狭
隘解释是有问题的。”

  历史学家凯普内认为,在同性恋问题上,人们也已在“先天”与
“后天”的问题上纠缠太久了。“我相信确有‘同性恋之种’,……
而这正是此案的要点所在。”
───────────────────────────────
【新书鉴赏】 

             《自由交流》

第一章:赫尔姆斯宝路之国
注:“宝路”取自香烟品牌。
                                            
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  汉斯·哈克
翻译:桂裕芳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议员杰·赫尔姆斯仿佛告诉了我们一些事情,不但告诉我们
艺术家,而且告诉所有关心表达自由的人。他让我们看到艺术产品不
仅仅是商品,或者,像80年代有人想象的那样,仅仅是成名的手段。
艺术产品具有symbolique力量,它可以用于统治,也可以用于解放,
因此,它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极大反响的思想赌注。赫尔姆斯使
我们意识到这个事实:自由表达权虽然见诸《人权法案》,但是,公
众若不奋起捍卫它,它便是一致空文。这位民族导师是何许人呢?他
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参议员,代表新教原教旨主义与极右派混杂
的势力。他捍卫世界上的极右专制政体与倾向,他仇恨工会及其他工
人组织,也仇视妇女及要求合法权利的同性恋者,并且粗暴地反对堕
胎及一切性教育(有一项采取教育措施防止艾滋病的法律草案遭他反
对而被否决)。在竞选运动中,他煽动白人选民中的种族主义情绪。

  这个审查法案公诸与世时,他们虚伪地诚之为妥协。他们自称捍
卫宪法赋予的权利,然而,按照1990年这项法案,国家艺术基金
会的主席有责任使资助“符合美国公众所赞同的、合乎礼宜及尊重多
种价值的基本规则”。这种含糊其词的说法很像是“健康的民族意识”,
当年纳粹党正是用这种口号来对德国博物馆中的“蜕化艺术”进行清
洗的。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约翰·E·弗罗恩梅耶先生从此拥有了绝
对否决权,对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推荐加以否决,并且多次使
用这个权力。从此以后,凡申请政府津贴的机构和艺术家都不得不进
行自我审查,以避免公开审查。自我审查显然比公开审查更有效,因
为它不留下讨厌的痕迹。

  “艺术家们不善于组织。他们讨厌官僚作风,讨厌开会,对这些
事特别厌烦。他们没有耐心来成立一个永久性的自卫机构。

  “艺术家们是很难动员起来的……这是个大问题。凡是涉及捍卫
作家艺术家的集体利益的行动,都会出现这个问题。首先,他们意识
不到他们有共同利益,他们捍卫个体利益,而这些个体利益是与其他
人的个体利益相互竞争的。只有在你刚才谈及的情况下,当集体利益
真正受到威胁时,他们才明白这一点。

  “文学艺术界常有这种虚假的革命家,他们靠耸人听闻的决裂──
特别是政治决裂──起家,最后却成为因循守旧的学院派。他们从两
方面对真正的革新者进行刁难:当他们处于极端激进阶段时,他们从
左面进攻,指责革新者过于温和、畏首畏尾,甚至抱残守缺;当他们
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处于保守阶段时,他们又从右面进攻,指责
革新者冥顽不化、无可救药,而且将他们本人的朝三暮四说成是思想
自由的明证。
───────────────────────────────
【爱知行动】

          艾滋病热线和志援者行动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许多热线,包括各种心理咨询热线、电台直播
热线、社交热线等等,其中,和我们社区密切相关的是国内的艾滋病
热线。我们知道有一些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们积极参与了中国的
艾滋病教育活动,包括志愿参与各项热线的工作,为社会,也为我们
社区,尽了自己应有责任。我们发现,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们积
极参与社会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对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
把我们的生活经验变成人类知识的一部份。国内部份艾滋病热线电话
包括:

全中国艾滋病性病咨询热线电话
  北京市          86-10-64266958          86-10-62238683
  辽宁省          86-24-3395239           86-24-3388567
  河北省          86-311-5011344
  黑龙江省      86-451-5664031
  内蒙古          86-471-6924422
  四川省          86-28-6647680
  福建省          86-591-7810808
  陕西省          86-29-2221424                   
  广东省          86-20-4457336
  天津市          86-22-24322222              
  安徽省          86-551-3633229
  上海市          86-21-62472047  
  广西省          86-771-2809110
  湖北省          86-27-7878710             
  海南省          86-898-5363244
  湖南省          86-731-4422425      
  河南省          86-371-5936422
  山东省          86-531-2967895        
  浙江省          86-571-7048357
  云南省          86-871-3611773       
  江苏省          86-25-371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