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三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7年9月29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澳大利亚政府向中国提出同志人权议题
         香港同志大会组织者向传媒挑战
         传媒报导中国社会对同性恋趋于宽容
②  【说三道四】中国何时为同性恋者平反?
③  【生命伦理】特里萨修女和爱的哲学
④  【读者文摘】同志无祖国
⑤  【她山之石】作为科学与作为哲学的性
         我们时代的无名英雄──Evelyn Hooker
⑥  【综合报导】国际男女同性恋者联合会(ILGA)第二次年度报告
⑦  【灵程玛瑙】老柴之恋
⑧  【新书鉴赏】《同女出走》
⑨  【爱知行动】给中国精神卫生专家写信
───────────────────────────────
【新闻摘要】

◆    如何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您只要给我们发个信(E-mail: listproc@usc.edu),在主题(
subject)栏目中不写任何东西,在正文(body)栏目中写上:
subscribe CHLGBT-L空一格,加上姓名(your name),注意在姓名外
面没有括号。然后,你收到一个欢迎信,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电子通
讯网,如何退出这个网,请一定保留。

◆       澳大利亚政府关注中国同志人权

  据报导,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杜纳(Alexander Downer)和中国就
双边人权问题进行会谈时,提出了性的少数族群(sexual minorities)
受迫害问题。澳大利亚同性恋者协会对该国外长这一举动给予高度
评价。

  澳国外长最近在和国内人权组织的会谈中透露,中国继续认为,
同性恋不是这个共产党国家的“问题”,但表示,他们注意到,澳大
利亚对于性歧视的兴趣。

背景:
⑴澳大利亚政府出于担心经济和贸易的损失,已经停止公开批评中国
的人权问题,而代之以私下就这些问题进行正式会谈。

⑵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男女同性恋者有着积极的态度,比如
男女同性恋者的伴侣可以移民来澳大利亚,男女同性恋者生活伴侣涉
及很多方面目的,在大多数州和地区有法律保护人们免于因为性的背
景而受到歧视。

◆      香港华人同志交流大会组织者挑战传媒

  原订明年2月要在香港举行的1998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被
香港畅销量最高的《东方日报》专栏作家包畅好写成“全球龙阳,香
江汇聚,测试人权,切磋箫技……香港成为,屎忽胜地,挑战传统,
问你死未!”(1997年7月12日)

  华人同志交流会筹委会向《东方日报》发出律师信,表达抗议。
这是香港历史上首次有同志社群向主流媒体做出法律控诉。

  抗议信的内容表示,华人同志交流大会是各地华人同志聚首一堂,
严肃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国际会议,既能提高同志情操,亦有助消除
社会上对同志的误解和歧视。但是,包畅好的文章欲将此扭曲成肮脏
丑陋的杂交大会。筹委会秘书长卢剑雄表示,香港大部份传播媒体,
不时出现对同志形像的扭曲和丑化,甚至以偏概全地冠以变态、荒淫、
滥交、爱滋和基佬的负面标签,包畅好的文章再次误导市民,加深社
会偏见和歧视。

  而本次事件也再次凸显女同志被漠视,香港女同志团体“同艺坊”
创办人Saele Prapasi Aaron说,东方日报如果同时诽谤女同志,她会
不满,但是,她更不满的是漠视女同志,预设同志一词是指男同志,
女同性恋者是不存在的,女同性恋者承受更多重的压力。

  大会资料,可阅读http://www.hkstar.com/~hkten/98conf.html

◆        中国大陆逐渐接受同性恋

  数年前在中国大陆还被视为严重病态甚至得接受电击治疗的同性
恋,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开放已逐渐被接受,这种态度变化在大
都市尤其明显,同性恋集会场所不再被视为怪异也不再被警察骚扰。

  但是,报导这项中国大陆民间、官方都逐渐对同性恋采开放态度
的《纽约时报》也指出,即使这些男女“同志们”已经能公开活动,
进行相关的团体组织仍被敏感地禁止。“同性恋者的组织问题在大陆
和政治、宗教、环保组织一样仍在严格禁止之列,原因无它,乃在于
政府认为无法对其完全操控;中共官方为有效控制社会,所有组织群
众的行为都还是禁忌!”

  社会学专家研究指出,针对男、女同性恋者的开放态度乃拜经济
发展及伴随经济成长而来的开放心态之赐。“从前人们闲着没事特别
喜欢干涉、纠正、教导别人应该怎么生活,现在大家忙着赚自己的钱,
谁也没有闲情逸致管别人的事了,人们现在觉得只要不被打扰,别人
爱怎么做都可以。”

  但是,虽然社会开始接受且大都市的同性恋餐厅、酒吧、集会公
园愈来愈多,女同性恋者还是比较保守,不敢在公开场合张扬;而男
同性恋者虽然下班后成群结队出入公园及同性恋集会场所,大多数同
性恋者仍都还不敢告诉家人、朋友。为此,有些同性恋者抱怨:“这
算什么风气开通,只要我们不敢告诉家人、同事,不敢公然生活,就
是还存在着禁忌!”

  报导也指出,不再认为同性恋是种疾病,对同性恋者开通或容忍
态度的进展只有在上海等大都市才特别明显,内陆小城镇或乡下仍然
保守如昔,许多同性恋者因此涌入大都市中,因而导致无法谋生甚至
沦落卖淫社会问题。上海现在已出现许多这种“卖钱青年”,就是这
种社会风气开放速度失调下的副产品。(摘自中央社报导)

◆         美国心理学会第44分会更名

  美国心理学会(APA)第44分会原名“男女同性恋问题心理学研究
分会”,最近通过投票表决,以绝对压倒多数通过将“双性恋”包括
进学会名称的决议,正式改名为“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问题心理学研
究分会”。在收回的337张投票中,313为赞成票,占投票总数93%;21
票为反对票,占6%;3票弃权,为1%。APA44分会主席Douglas Haldeman
博士宣布:学会新名在投票之后立即生效。

◆        东京高等法庭驳回反同性恋提案

  本月16日,东京高等法庭驳回了东京政府(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一项反对日本同性恋运动组织(OCCUR)的提案。同时,
高等法庭重申了1994年地方法庭的裁决,拒绝同性恋组织成员使用其
青年活动室是违法的和歧视性的。

◆       美国总统将出席同性恋团体活动并致词

  据报导,克林顿将于今年11月8日出席“人权运动”组织的一次晚
宴并发表讲话,从而成为美国历史第一位参加同性恋团体活动的总统。

  “人权运动”(Human Rights Campaign)是美国最大的同性恋团
体,这个组织在本月23日宣布了这个消息,并称其为具有历史意义。

  克林顿此举“将标志着一位现任美国总统参加男女同性恋者民权
活动”,“人权运动”执行主任Elizabeth Birch在华盛顿特区说。

  克林顿以前曾经对同性恋团体说过话,但是不是作为总统。在他
1992年竞选总统时,他曾经在洛杉矶对许多同性恋者讲演,告诉他的
听众,他们是他心目中的一部份。男女同性恋者曾经在许多场合参加
过克林顿白宫的活动。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仇恨犯罪统计法案”
时曾邀请同性恋者去白宫。

  但是,从来没有总统参加同性恋者组织的活动。

  “总统愿意参加这个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白宫发言人麦
可里如是说,“他一直就许多问题和这个社区的成员保持联系。”

  但是,一些旧金山的同性恋活动人士则认为,克林顿和同性恋社
区的合作一直是令人失望的。他们说,他们更希望看到总统能够在推
动同性恋民权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不是简单说说话而已。

  但是,出现在华盛顿的晚宴上“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骨气,在
一些问题上,他(克林顿)似乎没有表现出来过。”女同性恋者权利
全国中心法律主任Kate Kendell如是说。

  最令同性恋者失望的是克林顿军队中“不问,不说”政策,这个
政策导致同性恋者继续被军队开除,还有就是一年前克林顿签署的
“婚姻保护法案”,声明婚姻只适用于异性恋的情况。

◆     戈尔副总统和全美男女同性恋者工作组会谈

  1997年9月17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全美男女同性恋者工作组对
大约300名同性恋者发表讲话。这次活动是一年一度的全美男女同性恋
者授奖仪式。

  在谈话中,副总统重申其反对任何对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
性别变换者的歧视。戈尔对听众说,为了在这桌子上争得一席之地,
“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大家都是美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个桌子
也是您的。”

  然后,副总统称赞了Coretta Scott King, John Sweeney和Mautner
项目──针对女同性恋者的乳癌保健项目。她们是1997年Honoring Our
Allies奖章获得者。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介绍了金女士(King),
并再次声明支持“劳工非歧视法案”。金女士是已故黑人民权领袖马
丁·路德金的遗孀。

  金女士在接受奖章时说,“我现在还能听到人们继续支持马丁·
路德金,但是我怎么能够对男女同性恋者的人权保持沉默呢?”她说
民权运动应该是相互包容的和联合的。

◆          志愿接受艾滋病疫苗

  美国芝加哥的一些志愿者提议在自己身上试验一种活性艾滋病疫
苗,如果实现,这将是首次对艾滋病疫苗进行人体试验。「防治艾滋
病国际医生协会」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在五十个人身上注射一
种含有经过弱化的艾滋病病毒的疫苗。包括一些医生在内的志愿者说,
由于缺少愿意接受试验的志愿者,因此研制艾滋病疫苗的进展一直很
缓慢。但是,朱尼卡说,他觉得自己必须帮助,他非常信任哈佛医学
院罗杰斯医生主持的这项工作,他认为必须采取行动来遏制这种流行
病。

  大多数艾滋病研究人员不愿对活性疫苗进行试验,因为他们担心
艾滋病病毒即使经过弱化处理,仍然可能导致艾滋病。

◆         妇女染艾滋病性关系为主要原因

  最近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增长速度
超过男子。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说,从1991年到1995
年,艾滋病女性患者的人数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而在同一时期,男
性患者只增加了百分之十二点八。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学会杂志」指出,大部份女性
艾滋病患者都来自贫困地区,她们不知道怎样保持身体健康,也没有
办法获得有关药品。另外,导致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数增加的最
主要原因显然不是共用毒品注射针头或者混乱的性关系,而是盲目信
任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人,这种情况在年轻妇女中尤其严重。在八十
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曾经是共用毒品注
射针头,但是到1993年,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子发生性关系成了妇
女患艾滋病的主要原因。

◆         避孕套可以防止病毒感染

  一名叫马特那的妇女说,她曾经好几次要求男友使用避孕套,但
男友告诉她,自己的艾滋病病毒检查结果是阴性,所以不必担心。后
来她得知,一名过去和她的男友发生过性关系的妇女已经因为患艾滋
病而去世了。她对妇女们的忠告是,不要轻信。

  虽然女性艾滋病病例增长较快,但总的人数仍少于男性。到1995
年,女性患者占全部艾滋病患者人数的百分之十九。

◆       台北市开展废娼行动,引发社会反响

  由于台北市政府执意在九月六日废娼,因此台北市的一百多名公
娼最近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连串的抗争活动。九月一日,她们戴着碎
花帽子与口罩到市政府前陈情,要求面见市长陈水扁,结果只换得市
府法规会主任秘书叶瑞与一句「公娼妨害风化」;九月三日公娼按铃
申告叶瑞与毁谤,但陈水扁仍漠然表示废娼势在必行,「台北市饿不
死人」;九月四日市府法规会贴出废娼公告,市警局并于五日晚间派
驻大批警力守在华西街与归绥街的公娼馆,包括妇女新知、女工团结
生产线、粉领联盟、绿党女性支党部等妇女团体发动守夜活动,陪公
娼度过最后一夜。九月六日零时起,原本合法的公娼已沦为非法,但
妇女团体与公娼们仍未放弃,六日还在市府前与警方发生推挤冲突,
并掷鸡蛋抗议。后来,一位公娼「甜甜」被警方怀疑转为私娼,但她
表示只是与男友约会。此外,许多「站壁」的私娼在最近被抓,她们
觉得自己是这一波废娼风潮下的陪葬,她们自嘲:公娼是「三层肉」,
自己却是「五花肉」、「半买半相送的碎肉」。预计台北市的公娼仍
将持续抗争到十月底议会开议,寻求翻案的可能。

  台北市政府以「废公娼」的举动来「宣示」自己扫黄的决心,但
是这样一个「贞节牌坊」,却是以一百多位公娼的工作权为代价!公
娼们本来有法律的保护,可以挑客人、可以要求他们戴保险套、进行
安全性行为,但废娼之举将公娼们最有利的后盾给抽走了,而嫖客往
后大可嫖私娼赖帐或者去高级色情酒店享受男人的特权!尤其市府一
再强调的「辅导转业」与「津贴」都是幌子,一百多名公娼中只有四、
五位能够符合标准拿到每月四、五万的津贴,大部份的公娼一人养好
几人,却因资格不符而只能领一人的津贴──每月七千多元。市府此
举如同将四肢健全的人双脚打断,再假意扶她一把以示仁慈!

◆        台湾卫生署考虑开放代理孕母

  卫生署长詹启贤表示,卫生署正在积极研究开放代理孕母的可能
性,因为研拟中的「人工协助生殖法」原只开放捐精捐卵,而排除出
借子宫的情形,现在考虑将之纳入。卫生署初步研拟的方案如下:

A.求助的夫妻必须用自身的精子与卵子(这样才能依精卵来源认定
孩子与父母的血缘关系),

B.妻子先天无子宫(至于多次流产、子宫肌瘤不适怀孕者则不能申
请代理孕母),

C.男方五十五岁以下,女方五十岁以下,没有小孩;

D.代理孕母须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现有或曾有婚姻关系,且现育
有子女(以防她将子女占为己有),

E.国籍不限(但「外国人聘雇许可与管理办法」规定,入境健检应
包括妊娠检查,所以外籍代理孕母可能会有入境的问题),

F.而报酬将由卫生署明定上、下限(以防太过商业化)。

◆          欢迎订阅「女权上路」

  如果您想要订阅「女权上路」,请寄majordomo@womenet.org.tw
(英文版请再加一行subscribe news-en)

  「女权上路」的内容将全部刊登在以下网址
http://www.womenet.org.tw
读者如有意见请寄suggestions@womenet.org.tw
『女权上路新闻网』每月一日、十六日出刊,欢迎订阅。
───────────────────────────────
【说三道四】

          中国何时为同性恋者平反?

             ·万延海·

  今年3月22日夜晚,在广州一家周末同性恋者聚会娱乐的舞厅,
突然冲入许多警察,全副武装,配有摄影摄像装置。一阵骚乱之后,
警察逮走一些人。如何处置,尚不得分晓,但人们对此事的分析却很
有意味。

  有人惊呼,因为小平同志刚刚过世,具有开放先驱地位的广州就
如此动作,是否表明新一代领导人将要“开历史倒车”,回到毛泽东
时代。有人表示,是否因为舞厅老板得罪警方,比如没有交足一定的
保护费,警察故意捣乱。隔了两个礼拜,舞厅重新开张,得到的消息
是,警察执行公务,捉拿参与卖淫和敲诈勒索的同性恋者,并且人们
对这些人嗤之以鼻。而笔者认为,警察的行动是其“社会严打”的一
个部份,而今年严打主要是针对香港回归,所以动作大了一点。

  并且据《侨报》1997年3月26日第22版报导,根据公安部的统一部
署,广东省公安厅宣布:从三月至六月底,“广东继续「严打」”。
在诸多打击目标中,特别指出“继续大力开展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尤其是要求对比邻香港的周边地区着力开展治安整治”。

◇学者和警察发现了同性恋

  虽然世界范围同性恋运动浩浩荡荡,但中国同性恋者开始觉醒,
形成社交圈子,寻求平等权利,不过是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年来
的事情。随着社会开放,科学发展,同性恋问题在中国开始被讨论,
而同性恋者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群体的利益所在。同时,中国的
警察也开始了对同性恋群体的压制和防范。

  1985年,性学专家阮芳赋在《祝您健康》杂志和随后的《读者文
摘》杂志发表文章“同性恋──一个未解之谜”,认为同性恋是正当
的,不应该受到压迫,指出中国社会也普遍存在同性恋者。阮先生认
为,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是社会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问题。

  同期,同性恋群体开始组织起来,搞调查研究,著书立说。据悉,
在85年,北京一些同性恋学者进行了一项遍及全国的同性恋调研,后
来因为担心一旦将同性恋问题曝光,会引发政府对同性恋者的迫害,
该项工作于是很少有人获悉。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反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浪潮中,同性恋被指责为西方人腐朽没落的罪证。

  进入90年代,对中国同性恋问题的多方面关注,迎来了同性恋问
题的公开化。

  鲁龙光是南京脑科医院的一名医生,也是中国心理卫生工作的杰
出开拓者。198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其著作《疏导心理疗法》。
鲁医生关注同性恋问题起于50年代,目睹了大量同性恋者遭受刑事政
治迫害、身心倍受摧残的事例。经常有同性恋者找上门来,而鲁医生
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出据一张医学证明,说明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病态,
需要医学救助,而不是法律道德的制裁。进入八十年代,鲁龙光及其
助手们开始了一项关于同性恋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在调查千名同性恋
者的基础上,他们指出,“同性恋遍及全国”,同性恋者“都是迫于
社会压力而主动寻求治疗”,“他们的抑郁、焦虑、孤独、甚至自杀
企图等负面情绪来源于他们知道自身的性行为是我国社会所不容的”,
“1/3的青年人有出国谋生的计划”。

  就如鲁龙光一样的诸多心理医生的呼吁,“拯救同性恋”,而不
是打击迫害,中国社会包括执法部门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发生变化。在
此之前,仅仅因为是同性恋者,就可能被判刑数年或十数年。警察对
同性恋个体的处罚减轻的同时,却加强了对同性恋群体的镇压。

  90年代初,广州同一个舞厅,也是一个周末,警察抓走了30余名
同性恋男子。路透社报导了这则消息,新华社内部参考并且转载,称
“广州发现了同性恋”。

  92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和作家王小波在香港出版其关于北京地区
男性同性恋者调查研究的成果《他们的世界》。中国青年报专门报导
了这则消息和这本书,称为“走近奇异的群落”。随后,这本书在大
陆出版,引发了中国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广泛关注。

◇短暂的宽容及其假象

  1992年初,公安部赦免安徽两名女子同居案件,认为“什么是同
性恋,以及同性恋的责任问题,在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
下,你们所反映的问题,原则上可不予受理,也不宜以流氓行为给予
治安处罚……”。许多国内外记者学者利用这一机会,大做文章,谈
论中国同性恋的合法地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安徽无为县有一个小镇,叫做白茆镇,有
两个青年女子,相亲相爱,私订终身,被一方家长发现,于是指控另
外一方为流氓,告到政府。因为是两个女人,不涉及流氓罪名,而且
她们处女膜完好无损,于是一直请示到中央政府。公安部的答复无疑
象征了某种开明,但如果据此认为,中国同性恋的春天已经到来显然
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而实际上,随着中国近年来政治意识形态的保守
主义,警察对同性恋者的压制加强了。

  1994年6月中旬开始,连续两个礼拜,上海江湾五角场附近一街心
花园,大约200名同性恋者被当场逮捕。警察们拳打脚踢,摄影摄像,
好不热闹。于是,一工厂贴出告示,“某公流氓,搞同性恋”,
开除!这个男人现在混迹江湖,以卖淫维生。

  1994年8月下旬开始,“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前夕,全北京市,各
大小公园花园,同性恋者交往的地方,大批警察联防出动,肆意逮捕
同性恋者,拘留一周,或罚款数百元。笔者当时拟了一份调查问卷,
来到公园,询问一些朋友,是否被抓过、何时、造成什么影响、以及
对眼下这场风波的看法。刚刚完成五份问卷,便衣就到了,表示不希
望在重大活动之前有人进行这样的社会调查。当时,气氛很尴尬。第
一,因为是便衣,而且没有马上说明身份,第二,我立即利用这个机
会向警察说明来意,表明自己对同性恋问题的立场。因此,当时和我
一起谈话的几个朋友没有马上走开,而是面面相觑。有人询问警察,
昨天的晚报看了吗?警察们说看见了。就在前一天,北京晚报报导了
日本同性恋者首次上街游行的消息。

◇社会丑恶现象和社会严打

  去年春节前夕,我去拜访一位名作家,谈到同性恋问题。似乎中
国并没有直接涉及同性恋的法律,但社会的处罚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犹如那文化大革命中的坏份子一样。每每逢到社会运动和严打之际,
同性恋者必然遭殃。该作家说,中国有一个罪名没有单独立法,那就
是社会丑恶现象,这好像是风化问题。反正是,一顶流氓的帽子可以
满天盖。

  “这里有个‘兔子’。站住!不许动!”96年5月的一个月夜,正
值全国严打高潮期间,北京某街心花园,警察持枪逮捕了将近三十名
同性恋男子,分别给予殴打、警告、罚款和拘留。一个朋友事后告诉
我,“他们持枪了!我看见了!我只是坐在那里,并不妨碍什么,我
没有违法。”

  确实是,严打本身才是违法。严打不是执法,而是指向人民的战
争。而且,严打期间,社会犯罪,尤其是指向社会弱势人群的犯罪上
升了。

  1994年9月,警察持续逮捕同性恋者之际,一帮地痞手持木棍在公
园拦路抢劫事件发生了。一到晚上,这些人就埋伏到某公园的一角,
见人过来,无论其是同性恋者,还是什么,先是打倒在地,然后解开
其裤带,令其无法逃脱,再搜身,查财物和身份证件。身份证件并且
经常是随后进一步敲诈勒索的工具。

  1996年某夏日,北京某公园,一批中学生白天来到这里,向在此
巡游的同性恋者要钱,而一般情况人们是有苦难言,只得听命。

  我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听说这些事情,后来就听不下去了。太多了。
我的呼机几乎就没有中断过这类消息。

◇地痞联防敲诈勒索

  因为同性恋者在中国受到巨大刑事道德压力,一般害怕别人知道
自己的性事,特别不愿意家人和单位知道,并有许多人因此离家出走
或失去工作,甚或自杀身亡的。因此,肇事者有了可乘之机,向同性
恋者们勒索钱财。这些人既有同性恋圈中无赖,也有一般地痞,更有
利用执法身份者。敲诈勒索一般指向那些来到公共场合寻找朋友或性
伴侣的同性恋者。

  来自同性恋圈中的敲诈勒索一般总是和爱情或性的买卖结合在一
起,而且经常是针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士,也或中老年,或出门
旅游者,等等。一般情况下,肇事者或单独一人或集体成帮,先是找
准目标,更有自找上门,然后去到那“所在”。完事后,有人喜欢讨
论价钱,有人就是动用武力,更有抓住你的证据,比如床上的镜头、
身份证件、住址或单位,以进一步勒索。同性恋圈中敲诈勒索分子一
般是生活没有着落,比如从农村来到城市,或因为同性恋失去工作。

  在中国,同性恋者大多没有私人空间,许多人还有家庭,所以大
多来到公共场所,寻找朋友或心灵的交流。因为需要保护自己,所以
熟悉的人之间也有一定距离,这样便难以相互保护,而犯罪分子就有
可乘之机。

  1993年春天,笔者当时主持一家热线工作,经常有人来谈论同性
恋的事情。后来,有人告诉我,在一公园,经常有两三个男子,大白
天冒充联防,检查过路的同性恋者,勒索钱财。因为连续作案,引起
民愤。被敲诈当事人不愿报案,一是这种事情不愿意让人知道,二是
担心警察进一步查问。他们的作案是这样的:就在家门口,肇事者玩
完麻将之后,来到这园子中,主要寻找那看上去单薄,或孤单一人者。
分工协作,一人上去主动招呼,一旦走近,就抓住;另外一人马上上
来,从内衣口袋显示一下红色袖章,自称是联防,其实是假的;还可
能有一人在望风。他们检查完证件,就若有其事地罚款,有多少罚多
少。勒索一人之后,有时还不罢休,再接再厉。因为同性恋在中国比
较隐秘,过去一般不为人所知。过去,来自同性恋圈外的敲诈勒索案
犯,一般是当过联防或做过监狱的人,他们对同性恋圈子时有所闻。

  执法人员敲诈同性恋者的情况非常普遍,经常还披有法律外衣,
北京地区一般多为联防的作为。我认识的一个朋友,93年4月6日夜晚,
在北京鼓楼附近的一个公园,被三名联防抓住。先说同性恋并没有什
么了不起,国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看态度。态度好,万事完了,态
度不好,通知单位家庭,你啊,一辈子就完了。于是,带入社会治安
联防办公室,检查证件,口供、登记,并勒令第二天晚上同样时间交
三百元钱来。后来,我带着这位朋友报案去了。北京德外派出所警察
们了解情况后,全副武装,来到联防办公室,逮走了这几个联防。在
中国,联防只有权力协助警察办案,而自身没有权力对当事人作出处
罚。不仅要钱,也有要香烟或其他物品的。一般情况下,这些处罚都
没有相应的字据。后来,据说这几个联防仍然继续作案,只是更加谨
慎,但在去年严打期间,这些家伙又开始张牙舞爪起来了。

◇历史遗留问题和遗留历史问题

  在文化革命、反右派运动以及中国历史上整人的运动中,以及当
代社会严打镇压人民的运动中,同性恋者总是成为社会运动和社会歧
视的牺牲品。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毁灭,也不
知道有多少人至今还戴着坏份子的帽子。历次运动后,总有很多人被
平反,但是,中国的同性恋者们却从来没有得到平反。而且,这个社
会至今仍在不断制造新的人间悲剧。

  金先生是北京某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文革末期,有人揭发他
搞同性恋,于是强制劳动三年。他至今仍庆幸这还是人民内部矛盾。
因为表现良好,提前释放。终身勤奋,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谨小
慎微。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终身未婚,伺候着九十多岁的劳母亲。

  一直平静的生活,去年起了波澜。原因是,去年春节前后,老人
认了一个乾儿子,住到他的家里,于是左邻右舍议论纷纷,最终那孩
子走了。老人十分伤心。他说,那孩子从外地来北京,做警卫工作。
他经常去看他,帮助他修半导体、煮两个鸡蛋之类的。那孩子十分友
好,常来看他,并在回山东老家的时候,告诉了父亲,说北京有这么
一个老人,终身未婚,对自己很好。于是,孩子的父亲修书一封,表
示感谢,并表示,自己孩子很多,可以让这个孩子认作他的义子。于
是,两人的关系迅速发展,这孩子也就住到金先生的家中。金先生帮
助孩子找工作和读书。

  但是,这孩子还是走了。他受不了那么多的闲话和当面的羞辱。
金先生精神几乎崩溃,想到了自杀,更想到杀人,但最后还是恢复了
平静,表示愿意为同性恋事业作出贡献。

  离开北京前,我带着电视记者采访他,老人很健谈,但表示采访
是不行的,因为现在气候不是很好,国家又开始搞什么精神文明建设
了。真可谓是,一个严打,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同性恋者何时才
能摆脱这两座大山的压迫?还有那闲言碎语和婚丧嫁娶。
───────────────────────────────
【生命伦理】

           印度修女特里萨爱的哲学

  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率美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加
尔各答举行的特里萨修女的葬礼。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
曾经两次会晤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天主教修女特里萨。一次是1995年
在华盛顿,另外一次是一年之后,在印度加尔各答著名的「仁爱传教
会」。白宫发言人表示,总统夫人是率领美国代表团理所当然的人选,
代表团还包括一些宗教领袖和慈善组织的官员。

◇克林顿赞扬特里萨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克林顿夫人在伦敦参加了英国黛安娜王妃的丧礼,克林顿总统也
在广播讲话中向黛安娜王妃和特里萨修女表示哀悼。他说,尽管黛安
娜王妃和特里萨修女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每个人应该
享有的尊严和价值的共同关注,又把她们连在了一起。

  克林顿总统称特里萨修女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他
说,特里萨修女在世界各地为穷人、受苦受难的人们,以及在死亡线
上挣扎的人们提供的慈善服务是对全世界人民的激励和鼓舞。在克林
顿夫人帮助下,特里萨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会」两年前在华盛顿建
立了一家被遗弃婴儿的收容所。

◇无助儿童尊称的「妈妈」萨修女遗爱人间

  举世闻名,专门救助贫病垂死的当代伟大人物特里萨修女,不幸
于上星期五去世。我们用中文说她的名字特里萨,使人感到生疏。可
是提起她的英文名字MOTHER TERESA,可就名满天下了。MOTHER这个称
呼,原来是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的意思,她本来就做过校长,是当之无
愧的。但是这个称呼,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来源,那就是1948年那
年起,特里萨开始为那些贫苦无依,三餐不继,读书更是完全没有机
会和经济能力的学童兴办学校,教他们读书识字,就是那些儿童那时
候以MOTHER「妈妈」称呼她而就这样叫起来的。至于TERESA,这并不
是她原来出生时的名字,一般人当了修女之后,可以用她最敬爱的天
主教封为「圣人」的人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她选择了16世纪被
封为「圣」的TERESA做自己的名字。因此她那MOTHER TERESA的名字当
时在印度不胫而走,一直沿用到今天。

◇「爱」是她一生救人处事的基本哲学

  介绍MOTHER TERESA,让我们先从她生前出版的一本自传里如何介
绍她自己说起吧。特里萨开宗明义地说:“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阿尔
巴尼亚人。现在我是一个印度公民。我还是一个天主教的修女。就我
的工作来说,我是属于全世界的。可是在我的内心里,我只属于耶稣
基督。”这就是她一生救人处事的基本哲学。

  MOTHER TERESA忠实遵循耶稣基督的教诲是「爱」。这就是为甚么
MOTHER TERESA终生为那些「贫穷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无依的人当中
最可怜的,疾病缠身,无人闻问的,病入膏肓,生命垂危,随时断气
的人」献身服务的原因。那末MOTHER TERESA是怎么实际表现出来她的
「爱」呢?我们举出几个最活色生鲜的例子来描绘她。

◇让垂死苦难的人有尊严的安详瞑目

  那大约四、五十年前,MOTHER TERESA自己一贫如洗,她想要兴办
一所「收容所」:专门照顾印度加尔各答最贫病交加,垂死的苦难人。
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之前。有一天,MOTHER TERESA看到一名倒在路旁,
已经被老鼠和蛆给活生生吃得奄奄一息的人,她就守护在那个可怜人
的身边,为他赶走老鼠,清除乾净那些蛆,然后一直等到那人咽气为
止。MOTHER TERESA这么做,为的就是在那个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
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人关心他,照顾他,让他死得可以瞑目。

  后来MOTHER TERESA向当地政府要求,拨给了她一栋破旧平房,总
算有了这样一个「垂死者收容所」。她看到路旁又有同样情形,MOTHER
TERESA说:我就把那个被蛆活生生吃了的人从街上给抬回家了。特里
萨所谓的「家」,就是那个收容所。「收容所」里面收拾的乾乾净净,
可以让那个即将咽气的人安详死去。

◇印度教徒反对在神庙圣地旁设立收容所

  MOTHER TERESA信奉天主教,而印度是一个独尊「印度教」的
国家。更巧的,也许应该说更不巧的是政府拨给她的那间房子,正好
就座落在「印度教」的一个神庙的旁边。50年前,不是今天MOTHER
TERESA早已名满天下的时代,那时MOTHER TERESA何许人也?印度教徒
纷纷反对在他们神庙圣地之旁,设立这样一个安顿将死之人的收容所。
他们向政府抗议,警察总监无奈,只好前往MOTHER TERESA的收容所先
去看看。可是当他看到特里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那些垂死病人的呵护
和照料之后,这位深受感动的警察总监回来对那些领头抗议的人说,
你们之中有谁能够请到你们的母亲或是姐妹来做这些事的话,我就把
那个修女赶走。当然,MOTHER TERESA和她的收容所最后是留下来了。

  1982年,以色列和死对头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发生激烈战斗,是
由于MOTHER TERESA的恳求,双方暂时停火。MOTHER TERESA救出了37
名「弱智儿童」,试想这些「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可怜孩子,如
果不是MOTHER TERESA,他们那里还有命呢?

◇献身给贫苦大众是天意

  MOTHER TERESA,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的首
府斯科普里。特里萨出生的时候,斯科普里还属于奥图曼帝国,也就
是日后的阿尔巴尼亚,这就是她自己说她在阿尔巴尼亚出生的缘故,
后来斯科普里又再成为原来的南斯拉夫一部份,到了南斯拉夫四分五
裂之后,斯科普里「今天」又成为马其顿的首府了。

  特里萨的父亲究竟做的是甚么生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开杂货
店的,有的说他是给人造房子的。总之,说特里萨「家道小康」是没
错的。她上的是天主教学校,倒也没有甚么特殊与众不同之处。

  说起特里萨决心献身给贫苦大众,终身侍奉她的「神」,只好说
是天意了。在她12岁那年,学校里来了一位教课的神父,这位神父原
来就是在印度传教的。特里萨对于印度这个远在天边的神秘国度,
「心向往之」,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受到这位神父的启示。

◇特里萨「救济院」天主教认可的慈善机构

  特里萨决心做个修女,家庭原先并不赞成。但是后来见到她意志
坚定,还是随她去了。她最先进了爱尔兰的修道院,一年之后,如愿
以偿到了她向往已久的印度。在加尔各答,特里萨修女头一次接触到
那种赤贫伤残,印度「种姓制度」里最下层的所谓「贱民」。她顿时
产生了一个想法:莫非上帝就是要她来为这种人服务的么?如果她本
人还有一丝一毫不确定的话,在一件事发生过后,这一丝一毫的怀疑
心理也就一扫而光了。1946年9月10日,特里萨修女因为可能感染上肺
结核养病康复过后,搭乘火车返回加尔各答。她回到加尔各答之后,
立即多方奔走,在1948年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收容了五个流浪街头的
孤儿,使他们有机会读书识字。这就是特里萨修女专门为贫苦大众行
善的开端。那一年,她还创办了头一所「救济院」,专门收容和照顾
那些无家可归,没钱治病,甚至垂死的人。当时一开始的时候,只有
12个人。1948年之后,MOTHER TERESA的名字,已经在当地逐渐传开来
了。

  由于MOTHER TERESA的「救济院」办得非常成功,天主教教廷在两
年之后,1950年,正式承认她的「救济院」是天主教的慈善机构。同
一年,MOTHER TERESA也取得了印度的国籍。

◇「慈善帝国」遍及全球

  MOTHER TERESA的「救济院」从加尔各答的头一家,发展到印度其
他的城市,不但收容无家可归的苦难流民,1957年还开始救治人见人
怕的「麻疯病患」。就这样,她的组织日益扩充,从印度发展到斯里
兰卡、坦桑尼亚、澳洲、意大利,1991年还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头一家
收容「艾滋病」病人的收容所。如今MOTHER TERESA所建立起来的专门
行善的「慈善帝国」,已经遍及全球,超出100个国家,「救济院」有
500个以上,专职的服务修女达到2000多人,为她组织工作,非专职的
人高达16万之多,至于实际受惠的人数,超过了400万人。

  MOTHER TERESA的「慈善帝国」对于收容救助的人,分文不取。

  MOTHER TERESA本人既不为利,更不为名,是1969年「英国广播公
司」为她的组织以及她的救助工作拍摄了一部记录片,MOTHER TERESA
的伟大事迹才为印度以外的人们知晓,从此名扬国际,捐助
她的事业的捐款也纷纷涌进。

◇重要的是把「爱」灌注在我们所做的事里面

  MOTHER TERESA是一位「不世出」的伟大人物。第一,MOTHER
TERESA是那些「无亲无故的人的至亲好友」。MOTHER TERESA收容那些
不要说一个朋友,即使连半个朋友也没有的人。其动机并不是「怜悯」
这些人,MOTHER TERESA常说,穷苦不幸的人,最需要的不是「东西」,
而是让他们知道有人爱他们,疼他们。MOTHER TERESA有一句名言是说:
我们做了甚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爱」灌注在我们所做的事里面。
所以MOTHER TERESA给予他们的是「爱心」、「关怀」,当然更有「照
顾」。还有,即使是那些即将断气的人,MOTHER TERESA也要他们死得
有「尊严」。特里萨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是他们最亲近的家人。

◇TERESA是赤贫的人取用不尽的金银宝库

  第二,MOTHER TERESA是那些贫无立锥之地的人的金银宝库。MOTHER
TERESA不但是那些穷人的朋友,更是提供实质帮助的人。她让那些食
不果腹的人有东西吃,那些衣不敝体的人有衣服穿。对于那些原本无
助,「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人来说,有了MOTHER TERESA,就衣食
无忧了,这不是那些赤贫的人取用不尽的金银宝库么?

  最后,MOTHER TERESA可以说是印度最大的一颗钻石。印度虽然不
像南非那样以出产「钻石」闻名于世,但是印度也一样出钻石。钻石
的特点是光芒四射,质地坚硬。这些正是MOTHER TERESA完全俱备的特
徵。特里萨身高虽然只有4英尺11英寸,但是却十足是位身高丈二的伟
人。她是印度光辉灿烂的一颗巨大钻石,而且她那夺目的光彩,不会
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减弱。

◇特里萨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罗马天主教修女特里萨上星期五(九月五号)在印度加尔各答逝
世,享年87岁。特里萨修女因建立了「仁爱会」等许多慈善机构而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她给世人留下的不可磨灭印象。

  特里萨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出生地现在叫作马其顿。特里
萨修女后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为那些赤贫如洗的穷人服务。从此以
后,特里萨修女开始收容加尔各答街头那些身无分文、奄奄待毙的穷
苦人,为他们提供临终关怀。一位不幸的人在受到特里萨修女的照料
和安慰之后感动地说:“我一生都像猪狗那样生活在沟渠里,现在我
终于要像天使那样辞别人间。”

  特里萨修女勇敢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在她的鼓舞下,更多的人加
入了奉献者的行列。继承特里萨她所开创的慈善事业的是4千5百位弟
兄姊妹,她们的善行遍布世界1百多个国家。

◇要尽全力地去奉献,要鞠躬尽瘁的去爱

  特里萨修女始终认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社会工作者,也不认为自
己的使命只是为穷人提供物质需求。她说,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贫穷是
得不到爱。也正是她对穷人的爱,才使得特里萨修女所做的一切与众
不同,也正因为如此,她本人生前的生活始终非常简朴。特里萨修女
总是这样教导她的崇拜者:“你们要竭尽全力地去奉献,直到自己感
觉痛苦为止。你们要鞠躬尽瘁的去爱,直到自己感觉痛苦为止。”

  克林顿总统在称赞特里萨修女时回忆说,差不多50年前特里萨修
女在加尔各答创办了临终关怀院,取名叫「纯净的心」。克林顿说,
如果世上真有这样纯净的心,那就是特里萨修女的一片真心。正如克
林顿总统所说的,特里萨修女“以奉献感召世人,她向我们展示的是
谦卑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她那坚不可摧的信仰改变了印度、美国、乃
至全世界成千上万人的人生。”
───────────────────────────────
【读者文摘】

              同志无祖国

              ·赵彦宁·

  自19世纪下半叶以降,民族国家的观念兴起之后,同性之爱则不
断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家,被以“国家”(或“爱国”)之名打压。

  华语地区的读者,不论同志或非同志,大概都读过或至少听过金
庸的小说《神雕侠侣》;而台湾平地15岁以上之民众,就算没读过这
部小说,应该也多少记得当年潘迎紫主演,并使之一夕成名的同名连
续剧。金庸在此着修订后的后记,发表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言论:“三
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
是并无重大分别。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
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
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
灭,那时候‘爱国’、‘抗敌’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神雕侠侣》的第一段发表于香港《明报》创刊号,时当1959年,
而金庸此段自抒其志的话则发表于1976年。金庸这话,说得非常大胆
──不论在20年前所谓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抑或今日独立建国势属必
行的台湾──原因便在其直言古往今来唯一的真实,便是人际间的情
感,这情感最纯粹的表现,便是爱情,而且超越世间象征系统(如,
语言文字)的阻隔。毋怪乎小说一开始,便是人称魔头的李莫愁,挥
动佛尘、冉冉下降,曼吟“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了。情,
是象征系统无以名之之物,而这遇情则自失效用的象征系统在今日的
世界,如金庸所暗喻,则多由“国家”(及“民族主义”)这概念,
及其附属之国家机器所维系,与正统化、合理化。

  国家,在过去50年的台湾历史上,确实是不容污辱的。国民政府
早期的外交家、新月派文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公超,便曾记述其在50年
代出使美国期间,曾和胡适于纽约同席。席间胡劝勉一位不欲回台湾
为国民政府服务的教授:“我劝你还是回台湾去,至少休假回去住一
年半载。你要晓得一个没有国籍的人是最痛苦的。”这里叶与胡所谓
的“国家”,是依着国家机器与其意识形态(即当时蒋介石所领导的
国民政府)而定义的。台湾,不过是此机器驻锡之地,其原有的历史
文化并无意。这个理解当然与今日对台湾统独的观念相去甚远,但二
者对国家超越一切藩篱的必然性的坚持却相当一致。

  对许多同志来说,不论其多欲或寡欲、单身或纵横多位同志之友
之间,界定其同志身份认同的底线,不外乎对同性不灭的感情与情欲。
但同志们不可忘却的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降,民族国家的观念兴起
之后,同性之爱则不断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家,被以“国家”(或“爱
国”)之名打压。表面视来无法,亦不愿以其繁衍后代之生物能力“报
国”的同志们,因而不断受苦、被伤害侮辱。因此,我们必须要问的
重要问题是:何谓“国家”?难道“国家”的概念不会与时俱变吗?
同志们必须为一外表义正词严,但内在虚幻的意识形态献身吗?

(摘自《自立早报》中华民国86年8月27日男男女女版)
───────────────────────────────
【她山之石】

          作为科学与作为哲学的性

             John Money

  正如性学是关于性的科学,相应的,关于性的意识形态就是性哲
学,一整套涉及制定性的道德、宗教和法学的原则与主张。

  While sexology is the science of sex, by contrast, the
ideology of sex is sexosophy, a set of principles and
propositions that constitute a moral, religious, and legal
philosophy of sex.

  如果有关于同性恋的科学,就应该叫做同性恋学。那么,其对应
的名称就应该是异性恋学。两者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为性科学的
分支。科学对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发现都均等地为另外一方面提供了
资料。

  正如性学是关于性的科学,相应地,关于性的意识形态就是性哲
学,一整套涉及制定道德、宗教和法学的原则与主张。性学的历史只
有一个多世纪,而性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
并且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在同性恋社区中,有一个派别特别反对同性恋学。他们害怕,有
了新的关于同性恋的知识,或相应地,有了新的关于异性恋的知识,
唯恐其被错误地使用来对同性恋做生物医学的病理化或歧视运动。但
是,任何新的科学知识本身并不能对其运用或错误运用负责。新知识
的运用受到意识形态教条的控制,通常这种意识形态要先于新的科学
知识的出现。因此,是同性恋哲学,而不是同性恋科学,控制了对同
性恋者的宗教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政策。无论同性恋科学怎么说,在
社会上,主导的同性恋哲学意识形态是经济的、警察的和投票权力的
反映。

  和所有科学一样,同性恋学有其本身的意识形态,表现在其科学
方法的原则和实践中。和同性恋哲学知识不一样,同性恋科学知识没
有被框定在固定的教义中,相反,而是永远等待经验的检验,接受新
资料取代旧资料的随时更新。因此,同性恋科学解释总是要被反复检
验,并且如果其不能被经验证实,还要接受修改和更新,而不是作为
固定的教义。

  就否定教条而言,同性恋科学与同性恋哲学正好极其相反。从本
质看,同性恋哲学是固步自封的和教条主义的。那些接受同性恋哲学
教条的人们根据信义做事,而不是依据经验的检验。对同性恋恐惧的
性哲学就是一个例证。

    无名的英雄:Evelyn Hooker 和她关于同性恋的研究

            John D'Emilio

  这是一篇关于Evelyn Hooker博士生平的评论,其生前不朽的贡献
极大地改变了科学对同性恋的认识。作者D'Emilio 博士是著名的历史
学家和作家,也是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政策研究所
的主任。他的著作有《制造麻烦:有关同性恋历史、政治和大学的文
集》(Routledge,1992)、《 性的政治和性的社区:美国同性恋者少
数族群的产生,1940-1970》(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Evelyn Hooker今年(1996)11月去世了,享年89岁。虽然很多人
不知道她是谁和她做了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改变了我们世界的先驱心
理学家,她称得上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她的生涯同时也是研究“专家”
和社会运动之间潜在的生产性关系的有趣个案。Hooker在30年代早期
获得博士学位,(对一个美国妇女来说,在那个时代得到这样的成就
不是简单的),并执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里,她的一个朋
友,也是她以前的学生,劝说她研究他和他的男性同性恋者朋友们。
“科学”对同性恋的态度在20世纪中期是非常明确的。医生、心理分
析专家和心理学家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需要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
事实上,所有这些专家研究的同性恋者,要么是关在监狱里的,要么
就是来看医生的,因此,不难证明,我们都是有病的和有障碍的。

  在南加州刚刚建立的Mattachine协会的帮助下,Hooker 成为第一
个研究没有去看病的男性同性恋者的专家。她的研究并且将同性恋者
和一组有着相似人口学特徵的异性恋者进行了对比。然后,她对每个
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标准的心理学测试,并且让一个专门的专家小组,
(他们不知道被试的身份),评价测验的结果。出乎他们惊讶并让
Hooker高兴的是,这些专家不能把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进行区别,得
分情况是同性恋者被试有着良好的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二十年之后,
当我为了写一本关于50年代同性爱运动的书访问Hooker的时候,当她
想起那些专家对结果是那样的沮丧,她轻声笑了起来。

  Hooker 的工作动摇了传统的看法。在整个50 年代,Hooker 忙于
就她的研究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做演讲,或发表专业文章。在60年代,
她开始扩大她的研究,不仅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性同性恋者,还研究
作为社区成员的同性恋者,一种新的研究我们的方法。慢慢地,持有
不同意见的医学和精神卫生专家网络开始形成,而Hooker的工作促进
了其产生。她同时和同性爱运动保持紧密联系,对他们寻求变化的努
力提供支持和鼓励。

  在1967年,Hooker受国家精神卫生中心委托,领导同性恋问题工
作组。同性恋活动人士感到兴奋,因为她肯定是同盟,事实上,这个
工作组的成立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当工作组在1969年发表其报告,最
后的报告无疑是来自我们政府的对同性恋最令人鼓舞的声明。我经常
问自己,如果是民主党的Hubert Humphrey于1968年当选总统,而不是
尼克松,会有什么样的区别。政府会开始按照其工作组的建议行动吗?

  同时,Hooker的工作引发了一连串的历史成就:美国精神病学会
于1973年做出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的决定。同时,这位先
驱心理学家开放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其所在的专业团体美国心理学会。
今天,90年代,就实现公正对待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和变性人士
方面,美国心理学会可能比任何其他主流专业协会做的要多。美国心
理学会有专门关注同性恋问题的人员,出版可以有效用于维护同性恋
者权利工作的材料,走上法庭参与听证,并积极参与和支持关于性的
和同一性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变化是因
为Hooker。但是,我们有可能把这些有影响的事件的历史线索追溯到
她的先驱性的学术研究。
───────────────────────────────
【综合报导】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ILGA)第二次年度报告

◇提要

①南非成为第一个宪法规定不得歧视同性恋的国家

②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承认同性恋者婚姻24小时

③十三个国家允许对歧视同性恋提出起诉

④四十四个国家把女同性恋划为非法,八十三个国家把男同性恋与双
性恋划为非法

⑤四十九个国家把女同性恋划为合法(另有九十八个国家没有相关的
法律),五十九个国家把男同性恋与双性恋划为合法(另有四十九个
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

  在国际同性恋联合会(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成立十九年之际,该联合会的第二次年度报告同时在巴
塞罗纳与悉尼发表。国际同性恋联合会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在英国的卡
文特许成立,如今已包括来自各大洲八十个国家的三百多个同性恋团
体,其他成员包括个人及诸如阿姆斯特丹城等实体。

  联合会成立以来,在对一些国家的同性恋合法化,团结国际同性
恋者及其他性少数者,呼吁保障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很多
积极的工作。在国际卫生组织把同性恋非病理化和敦促大赦国际谴责
监禁同性恋者等方面,该联合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96/97年度报告:同性恋者合法权益运动的发展

  在过去的十二个月内,同性恋在圣马利诺,美国的田纳西州与澳
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成为合法。包括冰岛和卢森堡在内,现在已有十
三个国家立法允许对歧视同性恋提出诉讼。经修改后的欧洲联盟条约
最后也规定了不得歧视同性恋。

  然而,最剧烈的发展出现在南非。在推翻白人种族统治的同时,
南非把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条例写入了宪法。

  对同性恋配偶的承认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夏威夷州最高法院承认
同性恋者有婚姻的权利,虽然这个承认在二十四小时内就被提起上诉。
冰岛,格陵兰岛,匈牙利和荷兰将从一九九八年元日起承认同性恋配
偶的合法权益。法国新选政府也保证将施行同样的法律。英国新选政
府也宣称将允许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与英国公民处于长期稳定关系的
未婚配偶给予合法居留权。阿根廷教育部门首次允许同性恋教师的配
偶领取养老金。通用电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南非航空公司等私人
企业以及加拿大和欧州联盟的民政部门等也对同性恋配偶的合法权益
予以承认。

  另一方面,也有势力企图阻止这种进步。美国国会于去年九月通
过了所谓的婚姻保护法,各州可以对他州通过的同性恋婚姻不予承认。

◇爱滋病:同性恋社区取得更多支持

  百分之八十的爱滋病病毒传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同
性恋与双性恋比例可高达百分之四十五,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对同性恋
社区的爱滋病防疫工作却不加重视,比如同性恋在智利和厄瓜多尔仍
属非法,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同性恋社区开展爱滋病防疫与教育工作。

  最近在科隆召开的国际同性恋联合会会议决定游说医药公司降低
药物成本,使更多的人能购买得起医疗所需的药品。

◇结论

  我们强烈谴责包括美国一些州在内的八十三个国家与地区继续把
同性恋列为非法。在欧洲尤以罗马尼亚最为昭彰,伊朗与沙特阿拉伯
等中东国家仍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南美洲的智利与厄瓜多尔以及中
美州的尼加拉瓜最近将同性恋刑事化。阿根廷的罗塞里奥与布宜诺斯
艾里斯通过了同性恋非歧视法,显示出一定进步,但警方骚扰与逮捕
同性恋者的事件频频发生在土耳其,厄瓜多尔,智利和古巴。巴西的
许多城市在消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性恋社区
的爱滋病防疫工作进展不非,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也指日可待,但谋害
男女同性恋者与易装者的事例也屡屡发生。

  亚洲地区最显著的进展发生在日本。同性恋组织对东京城禁止同
性恋者进入青年旅社提起起诉。

  纵观这片报告可以看出,同性恋权益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正取得明
显进步,这趋势也表明在以色列总统被迫撤回针对同性恋者的敌意言
论。以法律规定不许歧视同性恋的国家和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国家在增
加。南非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宪法保障同性恋者权益的国家,此举意
义重大。

  另一个进步的迹象是各国的同性恋大游行的参加者日益增加。今
年估计有五百万人参加此类游行。

  为记念《全球人权宣言》颁布五十周年,国际同性恋联合会将与
NGO和其他社会名人发起“同性恋者权益是人权”的签名运动。
───────────────────────────────
【灵程玛瑙】

              老柴之恋

              ·二言·

  记得小学三四年级时,家里买了台电唱机。那时街头店里所售的
都是塑料薄膜唱片,经济实惠。一天我哥带回家几张,其中一张里有
柴可夫斯基所作的芭蕾舞剧《睡美人》里的一段圆舞曲,由中央文工
团管弦乐队演奏。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流畅澎湃。虽然后来听了许多类
似的作品,诸如施特劳斯等,总觉得其味中庸,不及老柴的浓烈感人,
美妙中透着忧郁。

  上大学时,听磁带是我的一大嗜好,随身听夹得耳朵发疼发紧还
不肯放下,每月勒紧裤带也要购买几盒带子,因此花销不少,弄得母
亲笑问我音乐是否可以当饭吃。班上有一位从东北来的女生,我和她
很谈得来,也非常欣赏她豁达大方而又不失含蓄的个性。当时我想要
是世上女子都如她那样就好了。当时我虽然没有任何同志朋友,但对
自己的性倾向还是很明确,明知我俩走在感情的死胡同里,却又害怕
表白。同时也矛盾地想看看自己是否能爱上异性,可是怎么努力内心
还是没感觉。再说那时心理也不成熟,觉得被人喜欢总是件光耀的事,
况且对方又是位有口皆碑的,所以一直假戏真做。直至假期回乡后,
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信封上帖了两片树叶,才感觉到对方表达的明朗。
这时我突然萎缩起来。由于这段缘故,开学初她一直没与我说话。那
时中图公司引进了卡拉扬与伯尔曼(Lazar Berman)合作的老柴的第
一钢琴协奏曲,是首人听人爱的曲子,于是我便购了一盒,并在磁带
上写上“Music expresses the best in a world of no words”①,
在上课前偷偷呈与了她。两年后毕业留言,她又把同样的话赠与我。
许多年虽已过去,但我心里一直自责自己对她造成的伤害。我现在常
幻想有一日与她再次会面,我会将自己的心境与她坦白,深切地道声
抱歉。后来听其他的同志谈及无能力与异性恋爱但又无以启齿坦白时,
深觉如果社会环境自然地肯定地公开我们这类少数人的存在,宽容地
对待我们的愿望,那么类似的波折与伤害也许可以避免。来美后看了
Ken Russel导演的Music Lovers,方知柴可夫斯基亦试图通过婚姻来
改变自己的性倾向,结果不但差点被逼得投河自杀,而且伤害了一个
无辜的女子。试想这样的人间悲剧现在还不是在天天上演吗?

  大学时我与一位南方来的男生过从甚密,如果天气好,我们总在
一起打球,周末一起逛唱片店或听音乐,吃饭也在一起。同学间戏言
颇有一些。也许是我外表较严肃的原因吧,没有人当面取笑过我,不
过我的那位朋友在同学间确实受落不少。我与他情如兄弟,反倒肌肤
无染。再说校园里男生之间的亲密很多,所以我也无所谓。有天我与
他上街购得了卡拉扬与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合作的老柴的小
提琴协奏曲,那时而哀怨如水,时而凶猛如火的旋律交替与反差仿佛
奏出了我宁静表面所掩盖的强烈渴求。多年来我对音乐的品味有所变
化,但这首曲子一直是我最钟爱的。整部作品的基调很难把握,也许
是这种模棱两可让我总觉得吃不透而又更想吃吧。来美国后听到了俄
国小提琴家欧依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对该作品的诠释,悲
怆与奔放胜过费拉斯,同时又多了份执著、大方与理性,第二乐章婉
转却不失尊严,毕竟是大家之手。第一乐章开始,乐队严峻的主题过
后,小提琴切入,两者有轻微的交合,但马上陷入了对抗,小提琴进
入了一个在矛盾中探索的过程,华彩乐断更是一番奋力的挣扎,近乎
歇斯底里,犹如一颗幽闭已久的灵魂要冲出陈重坚实的黑箱。第二乐
章柔板哀婉回旋,乐队如雄狮伏地,聆听小提琴略带凄苦的柔声倾诉。
独奏完毕,乐队经历几秒短暂而平稳的过渡,仿佛在作一番沉思,然
后小提琴再次切入,进入第三乐章活跃的快板,此时乐队与小提琴已
完全融合,合奏出奔放与热情的旋律,如火如荼而又协调有致,最后
几小节小提琴与乐队完全汇入同一主题,整部作品在激昂的高潮中结
束。有人问及同性恋作曲家的作品里有无同性恋美学的痕迹,我觉得
我至少对柴可夫斯基有着特殊的认同感。作为一名同志,我对社会的
态度与期望犹如老柴作品里的小提琴对于乐队,在矛盾与对抗中寻求
融洽,培养和谐。

  第一次听到同性恋与柴可夫斯基,是我那位朋友买了穆拉文斯基
(MRAVINSKY)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老柴的第四,五,六交响曲
的唱片。唱片的介绍中提及同性恋一词。当时我颇好奇,但英文能力
不强,再说自我压抑过强令自己对此话题习惯性地缺乏敏感,所以没
有细看。到美国后,买了张“悲怆”交响曲的CD,细读内容,方知
柴可夫斯基作完该曲不久,同性恋东窗事发。彼得堡的一帮校友办了
个私人法庭,审判柴可夫斯基,认为他有辱学院传统,命令他自杀,
否则他们将使他身败名裂。柴可夫斯基无奈之下吞用砒霜,只在“悲
怆”的首演后九天悴然身亡,“悲怆”因此成了这位“俄罗斯之魂”
的千古绝唱。②“悲怆”交响曲是老柴所有作品中的高峰,可惜他在
创作的颠峰被斩杀于愚昧与保守势力的刀下。细听“悲怆”,整部作
品犹如一部坎坷的人生故事。老柴自己在手稿上写着“此曲的终及内
涵是生命。第一部份:激情,信心与雄心。第二部份是爱情。第三部
份:失望。全曲以死亡结束”。年青时的幻想终究被冷酷的现实扑灭。
生命中虽有轰轰烈烈,但毕竟不能逃避死亡。即使是第二乐章的圆舞
曲,轻快美妙中也透出悲凉与压抑。定音鼓隐隐作响,让人觉得虽然
沉浸在欢乐,但这种欢乐不能公开,而且随时会离去或被剥夺。难道
老柴创作时就预料到个人的悲剧吗?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比沙皇时期
宽松得多的年代,享受的爱情与生活往往也是不充份,得到的也仿佛
也很快被外部势力摧毁。聆听第四乐章,一段段如杜鹃啼血,全曲在
低沉的柔板中结束。

  前一阵再细听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悲怆”,全无西欧与美国乐团
的疲软疏散与柔弱纤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铜管部“炸”得惊人心
肺,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与浓厚的弦乐交合,协调井然而又铿锵有力,
悲凉中显出刚毅与高贵,深沉与博广,呈现出真正的“悲怆”。作为
同志,强大的现实给我们的生活添上了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但我们
的本性并没有错,别人的偏见才是错,所以我们更应无愧于自己的本
性,不管现实有多冷酷,都应该抬起头骄傲地生活,挺起胸用尊严去
面对打击与偏见。

  音乐评论家并不很推崇老柴,认为其作品的旋律虽强,但结构欠
严谨,情感高于理性,所以其伟大程度不及同时期相似风格的勃拉姆
斯。诚然,巴赫作品具有完美的逻辑性与建筑感,莫扎特总是款款而
来,而又款款而去,贝多芬高贵得令人肃然起敬。听这些作曲家的作
品时,我通常感觉到自身与音乐有着一种隔阂,但老柴个人化情感的
强烈表达一下子拉近了听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令人很自然容易地溶
人了他的乐流。我寻求的爱情,何尝不是如此呢?

  前一段买了张老柴的钢琴小品,其隽永晶莹在里克特(Sviatoslav
Richter)的手下更显出浪漫诗意而又不流于伤感。这里没有肖邦的花
哨与甜蜜,也没有李斯特的高玄与华丽,但整张CD如一幕幕零碎而朴
实的幻想,淡雅中透出真挚,平易自然得让人觉得那幻想是捉得住的。

①“于无声处,乐犹尽意。”
②另一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故意服用了未经消毒的生水,得霍乱而死。
关于此文及本人其它文章的探讨,请寄往eryan@earthling.net
───────────────────────────────
【新书鉴赏】

            《同女出走》

作者:柯采新(Cheshire Calhoun)
翻译:张捐芬
出版: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台北市新生南路3段56巷7号二楼
   电话:02-3638244  传真:02-3631381

  “同女在异性恋霸权下的经验是:这个权力结构使她的性欲、爱
恋、居家与再生产的生活,都变得不真实。同女没有由社会支持的私
领域,连个被压迫的私领域也没有。”

◇作者为中文译本写的序:同女出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四篇文章,是从三个不同的“家”里出走。第
一个离开的家是“异性恋”,这点要归功于许多女性主义者的努力。
女性主义者指出,性别与欲望都是文化塑造的,这个观点使我有能力
去质疑:难道异性恋女人的异性恋倾向是自然生成而无可取代的吗?
女性主义也指出,两性之间的每日互动都以性别因素为其基本结构,
因此两性的互动是一种政治关系,这个观点使我有能力去质疑:女人
在异性恋关系中遇到的困难,难道纯属个人问题、用个人的努力就可
以解决吗?再来,女性主义对于何谓正常、健康、成熟的女人,提出
了许多文化上的挑战,那使我有能力去质疑:异性恋女人一定得遵循
“与男人有长期(最好是婚姻)承诺”的正轨吗?简言之,女性主义
帮助我提出性倾向的问题:既然男女间有基本的性别差异、既然建构
平权的两性关系有其困难,那么女人以异性恋关系为其个人生活的核
心,是明智之举吗?对于许多经历美国第一波、第二波妇运洗礼的女
人们而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答案似乎是“NO”。

  这些文章离开的第二个家,就是“女性主义”本身。当我离开“异
性恋”的家时,我发现,女性主义批评虽然指出女人有其个人及政治
上的理由不选择异性恋,但是那不足以解释女同性恋所受的压迫。在
女性主义作品中,异性恋一般而言都被定义为:男人在性事、经济与
情绪上对女人的近用权。从这个观点看异性恋,女性主义就可以将注
意力集中在异性恋最为人诟病的一些问题:庞大的色情产业、强暴、
殴打女人、性骚扰、不介入家务纠纷的警察政策、男人对儿童的性虐
待、全球娼妓问题、贩卖女童进入娼业等等。女性主义也因此能够集
中火力于异性恋婚姻对女人的不利影响:女人在经济上依赖男人、投
资于丈夫的事业发展而非自己的、离婚后丈夫不肯负担小孩生活费、
婚姻与离婚的相似处境、贫穷的女性化等等。女性主义对于异性恋霸
权作为一种性别宰制系统的批评,虽然亦有其威力,但它却总是忽略
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异性恋霸权不只是一种性别宰制系统而已。异性
恋也是一个给异性恋者特权的系统,特别是异性恋伴侣及异性恋家庭;
它压迫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性别越界的人,否定他们的
伴侣关系、他们的家庭,不给予任何合法的社会空间。我开始思考,
女性主义为什么没有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女同性恋生
活及其政治面向?在我看来,女性主义这个失误并非偶然,而是事出
有因;原因正是它将异性恋霸权定义为一个性别宰制(gender
dominance)系统。这样定义使我们不可能看见性别宰制与异性恋宰制
是两个不同主轴的压迫。也唯有把异性恋霸权对同女与同男的宰制视
为一个独立的压迫轴,然后同性恋的政治位置才能完整呈现。因此,
完成呈现同女与同男,使得离开“女性主义”的家成为必需。

  在“同志身分的去自然化与去性化”一文中,我想探索的是:我
们说性倾向是社会建构的,那意味着什么?我在此文中特别指出,仅
仅将同性恋定义为同性情欲或同性活动太简单了。什么关系算是同性
(或者非异性恋)情欲,端看文化诠释而定。更重要的是,性欲与性
活动可能只是同性恋的一部份而已,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对于同性
恋的建构有两个重点,就是文化性别的出轨和他们非法的爱情、婚姻、
家庭关系,而这两点是同样重要的。

  在“分离同女理论与女性主义”一文里,我开始去了解同女女性
主义者把同女描述为“父权抵抗者”,有何不足之处。当我还是个想
离婚、也想女同性恋的异性恋已婚女人的时候,这种描述曾经让我觉
得对极了。然而现在我却觉得,它的问题出在未能看清同女同男所受
压迫自有独立的主轴,那就是将异性恋者与非异性恋者区隔成两个性
阶级。同性性事、爱情与伴侣关系的合法性被剥夺,这构成了那个压
迫系统的好大一部份,所以异性恋者就可以在性事、爱情与婚姻的私
领域里享有他们的特权。何况在我们的社会里,已婚伴侣占有基础的
位置,那也就意味着同女与同男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权利已被否决
了。

  “性别衣柜”进一步发展这个主题,并特别针对差异论的主张提
出意见。差异论主张:关注女性之间的差异,是女性主义的重要(其
实是核心)工作。但是如果女性主义所谓的“差异”是指男权与其他
压迫系统(如种族主义、阶级支配、殖民主义等等)交互作用所产生
的结果,而同时异性恋霸权又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压迫系统,那么在
女性主义者的眼中,同女差异根本就不算“差异”。同女之间的种族、
阶级与国族差异才算“差异”,而异女与同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她
们在政治立场上优先顺序的不同,却变得不再重要了。我认为这是个
错误。

  “性别衣柜”也关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同女究竟应该不
应该被视为“女人”呢?同女到底适不适合作为女性主义的分析对象
呢?很多女人都被社会建构为出轨的、失败的、不被接纳的、像黑女
人、劳动阶级女人、老女人、妓女等等。但是在世纪之交建构出来的
女同性恋,却不只是被建构成出轨的、不自然的女人而已;更核心的
是被建构成一种第三性。要呈现自己为女同性恋,或者要让自己被社
会认为是女同性恋,就必须逾越性别的范畴而成为一个非女人、非男
人。认真思考这一点,将使我们强烈质疑:把女同性恋当做女人之间
众多差异的一种,是适当的吗?

  在“性倾向压迫”一文中,我尝试分析异性恋宰制的基本结构。
我困惑的是,我从女性主义里头学到举证的方法,就是去看社会、经
济、法律、机会结构里,(某种)女人被放在什么位置。那些位置总
是使女人易于蒙受剥削与暴力,职业与教育所得日益缩减。但是拿这
种方法来分析同志却是行不通的,因为有衣柜挡在中间保护同志免于
被当作同志来对待。我认为同志并不是因为被放在不利的位置上而被
压迫的,同志的被压迫是因为他们不被放在公领域与私领域。同志在
公领域里没有位置,因为同女同男必须采用虚假的异性恋身分,做为
近用公领域的先决条件;同志在私领域里也没有位置,因为同女同男
无法享有家庭生活。在社会的层次上,性倾向压迫就是不断拔除未来
出现同性恋者的可能。

  在这些文章里,我要指出的是:异性恋宰制不只压迫了同性情欲,
更重要的是它也同时压迫了同性恋之间激情的、浪漫的、婚姻的与家
庭的关系。写出这四篇文章之后,我更把研究焦点集中在:社会如何
将同性恋者建构为“家庭的法外之徒”?维多利亚时期有“男性化”
的同女形像,美国三○到五○年代有“专门骚扰小孩”的同性恋形像,
到了八○、九○年代的英美则出现了针对同性恋者“假装的家庭关系”
而起的讨论;这些建构出来的形像,都认为同女同男与家庭、婚姻、
亲职等等根本就水火不容。而这无非是因为异性恋家庭正从内部逐渐
瓦解,造成了社会的焦虑,那么把同性恋虚构为对家庭存有敌意的鬼
魅,适足以帮助社会把焦虑转而加诸于同性恋者身上。将同性恋建构
为家庭的天敌,一方面掩饰了异性恋者自己才是毁损家庭的真凶,另
一方面更将私领域保留为异性恋者的专利。把同志当作家庭天敌的社
会建构,直到今天的美国仍然存在,最近通过的“捍卫婚姻法”就是
明证──此法拒绝由联邦政府来承认任何同性婚姻,即使同性婚姻在
某些州是合法的。

  最后,张捐芬的翻译使得这些作品得以从第三个家中出走。我的
作品的第三个家,是美国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对话:我们是否应该去
填补女性主义与怪胎理论(queer theory)之间的鸿沟?我们又应如何
去填补呢?我只希望这些文章虽然出自美国的脉络,但“出走”之后
也能引起台湾读者的共鸣与回响。张捐芬提出这个翻译计划并将之完
成,我在此深表感谢。
                1997年5月29日
───────────────────────────────
【爱知行动】

          给中国的精神卫生专家们写信

  中国新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3)工作组日前己
经成立,并将在随后几年中制定出新的适合中国情况并尽可能和国际
标准接轨的中国的标准,希望人们积极关注并在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
问题上积极参与,向下列专家们表达各自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陈彦方  CCMC-3工作组组长
     山东济南市文化东路49号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250014
杨德森  CCMD-3工作组顾问
     长沙市人民路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精研所  410011
崔玉华  CCMD-3工作组副组长
     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  100083
施慎逊  CCMD-3工作组副组长
     上海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200030
朱昌明  CCMD-3工作组专家
     成都市小学路华西医科大学附院精神科  610041

其他CCMD-3工作组成员专家名单如下:

藏德馨  武汉市解放路238号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30060
刘小年  武汉市解放路238号湖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30060
陈一鸣  江苏苏州市广济路广济医院  215008
梅其一  江苏苏州市广济路广济医院  215008
崔庶    解放军102医院  213000
赵汉清  解放军102医院  213000
张大荣  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  100083
丁宝坤  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研室  110001
丁敬盛  山东省枣庄市精神病医院  277116
江永华  山东省枣庄市精神病医院  277116
宫玉柱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精神病医院  265200
姜翕球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精神病医院  265200
姜忠决  山东省青岛市精神病医院  266003
高安民  山东省青岛市精神病医院  266003
李泽爱  安徽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230022
李晓驷  安徽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230022
刘炳文  山东省胶州市精神病医院  266300
王玉明  山东省胶州市精神病医院  266300
刘连沛  乌鲁木齐第四人民医院  830002
刘启珍  山东省泰安市西郊104国道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271000
王龙惠  山东省泰安市西郊104国道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271000
马崔    广州市芳村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510370
郑洪波  广州市芳村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510370
孟广彦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济南市精神病医院  250032
沈其杰  深圳市翠竹路14号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  518003
师建国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710061
陶明    杭州市第七医院  310013
王春芳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210029
张宁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210029
王昕    济南市铁路医院第一诊所  250001
翁永振  北京市安定医院  100088
吴文源  上海铁道大学附属甘泉医院  200065
杨海东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110168
杨权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椰园33栋后座301  515041
袁学勇  山东省平度市精神病医院  226700
张培炎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  100085
刘华清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  100085
赵靖平  湖南长沙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410011
邹海宁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医院  257055
王新素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医院  257055
李涛    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附院精神科  610041
肖春琳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49号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