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五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7年10月2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希望香港能帮助大陆进行艾滋病方面的教育
         日本女同性恋者在东京游行
         美国总统克林顿重申反对歧视同性恋
         阿根廷和葡萄牙同性恋权益运动之近况     
②  【说三道四】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③  【生命伦理】同性恋和我一样
④  【读者文摘】为什么流浪
⑤  【她山之石】谈谈“治疗”同性恋 
⑥  【综合报导】美国中学日益正视同性恋青少年
⑦  【桃江连程】萨福的婉歌
⑧  【同人笔林】自白/闲赋
⑨  【爱知行动】翻译工作需要志愿人员
───────────────────────────────
【新闻摘要】

◆    如何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您只要给我们发个信(E-mail: listproc@usc.edu),在主题(
subject)栏目中不写任何东西,在正文(body)栏目中写上:
subscribe CHLGBT-L空一格,加上姓名(your name),注意在姓名
外面没有括号。然后,你收到一个欢迎信,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电子
通讯网,如何退出这个网,请一定保留。

◆     中国政府希望香港能帮助大陆进行艾滋病教育

  大陆妓女人数的上升,妓女感染艾滋病毒也日益增多。出于这种
情势,中国负责性教育的官员请求香港有关专家帮助大陆传播安全性
行为方面的信息。

  设于北京的中国性病与艾滋病防治所和在香港参加了于是月十九
日结束的为期三天的性教育与艾滋病展览会。中国专家希望能邀请香
港的性教育工作者帮助大陆开展工作,并向香港同行取经。

  据报导大陆农村百分之八十的妓女没有听说过艾滋病一词,而城
市的妓女很少了解安全性行为,也不要求对方戴避孕套。据防治所负
责人刘康迈(音译)说,妓女如果要求对方戴避孕套,对方就不想付
钱。“中国政府一直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艾滋病是无法预
防的。香港在性教育与避孕套使用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值得大
陆学习。”刘说。
  
  虽然中国政府拨给性病防治的基金年年递增,但情况也越来越严
重。政府公布的数字是已有六千人感染了艾滋病毒,但性教育者说实
际数字介于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国外一些组织大陆估计感染人数已
达一百万。

◆        日本女同性恋者在东京游行

  约有三百名女同性恋者于十月十日在东京游行。该天亦是日本体
育日。有的游行者身穿空手道服装,举着写有“女人喜欢女人没有错”,
“奇异使生活更奇妙”和“妈妈,你的女儿是同性恋者”等标语的牌
子,穿过青年人聚居的市中心。一些异装者也加入了游行。组织者说
这次游行的目的在于建立同性恋者的自豪感。

◆   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副总统戈尔重申反对歧视同性恋

  据合众国际社报导,美国总统克林顿支持副总统戈尔赞同女演员
Ellen DeGeneres在电视节目中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

  不久前戈尔副总统在好莱坞广播与电视协会上发言时说:“Ellen
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迫使数百万的美国人新的态度看待性倾向。”
戈尔的这番讲话得到了同性恋者的支持,但也招致了保守人士的攻击。

  十月二十日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问克林顿总统如何看待
戈尔的发言,白宫新闻秘书Mike McCurry于十月二十日说:“戈尔副
总统讲得直接了当,克林顿总统显然支持他。”

◆  美国白宫反仇恨性暴力犯罪会议邀请同性恋教会领袖参加

  全球最大的以同性恋者为主的基督教会都市社区联契教会(
Universal Fellowship of 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es,简称
UFMCC)发起人特洛伊.佩雷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将出席十
一月十日在白宫召开的全国反仇恨性暴力犯罪会议。这此会议的目的
在于反对任何以种族,信仰,性别,残疾,国籍和性倾向等为由引起
的歧视。UFMCC于一九六八年成立,目前在美国有成员四万两千
名,该教会还在十五个国家设有分会。

◆        同性恋记者在芝加哥召开会议

  八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四百多名美国同性恋记者联合会的成员
在芝加哥召开第六届会议,商讨改进有关同性恋社区的报导和改善同
性恋记者的工作条件。这次会议受到了各大电视台与报社的热情支持。

◆        匈牙利举行首次同性恋游行

  九月六日大约四百名同性恋者参加了匈牙利首次同性恋游行。游
行者举着粉红三角牌,彩虹旗以及写有“同性恋的骄傲”“同性恋者
应有平等权利”等标语的牌子穿过繁忙的商业区。行人和旁观者都感
到惊异,但表示宽容。游行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这次游行也
得到了警方的合作。虽然匈牙利法律已将同性恋非刑事化,但公众对
此的态度还很保守。

 ◆      同性恋学生当选菲律宾学生联合会主席

  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Percival Cedana被选为菲律宾全国学生联合
会主席,其同性恋性倾向并没有影响得九个大学兄弟会对他的支持。

◆      以色列电视台解禁同性恋主题的节目

  以色列最高法庭于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教育部播放一度被禁的关于
青年同性恋者生活的电视纪录片。最高法庭院长Aharon Barak说:“在
世界走向二十一世纪之际,同性恋已不再是应该受否定或谴责的所谓
‘恶行’。隐藏和否定并不会减少同性恋。”

◆         阿根廷同性恋运动近况

  阿根廷虽然已允许给予同性恋配偶以劳保待遇,但来自教会及右
翼势力的强大压力使这项政策一直难以实施。该国的同性恋组织也正
在为该政策的实行作努力。

  罗萨里奥彩虹协会的同性恋者,异装者与变性者于九月十八日在
当地报社前示威,抗议警方骚扰。

  另外,虽然阿根廷明年将把艾滋病预防和治疗基金增加到六千五
百万美元,但还是有许多艾滋病人得不到治疗。九月十六日,约有一
百名艾滋病人在卫生部前静坐示威,要求得到免费药物。

◆          葡萄牙同性恋运动近况

  葡萄牙第一家同性恋活动中心于二十月在首都里斯本市中心开张,
里面将设有咖啡馆、档案室、电脑联网以及书店。该中心将为同性恋
者提供一对一的有关法律、医疗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支持。

  葡萄牙的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于九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里斯本
举行,期间共有六十六部影片参展。市长及其他社会名人也出席了开
幕式。

◆      厄瓜多尔同性恋者要求取消对同性恋的禁令

  厄瓜多尔的同性恋组织安第斯运动与艾滋病教育与预防基金会征
集到一千位公民的签字,于九月二十四日对该国有关同性恋的禁令提
出起诉。南美洲只有厄瓜多尔,智利和尼加拉瓜仍把同性恋列为非法。
───────────────────────────────
【说三道四】   
             
◆           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二言·

  看了贾谊诚先生的《我国是否应取消同性恋诊断》一文(下面简
称《是否》,全文见本刊第四期附录),颇有一番啼笑皆非之感。

  《是否》提到了国内司法界与精神卫生学界对同性恋的否定态度,
令人看到了同性恋非并病理化在中国路途艰辛。作者引用了从民国到
共和国政府的立法来佐证同性恋刑事化的必要性,但法律是随着社会
形势的变化而会有所改变。比如二十年前投机倒把有罪,现在对此的
提法则是提高商品流通,搞活经济,法律对此已不再禁止。曾有一时
播发或收听港台歌曲也会被抓,现在港台歌星纷纷在春节联欢会上登
台。可见以旧法律来框定新时代并不令人信服,同性恋在越来越多的
国家和地区从非法走向合法,也正说明了这个进程。

  《是否》反对同性恋的主要理由是基于同性恋的三点“危害”,
这也是全文唯一试图讲理的篇幅。现在让我们推敲一下这三点“危害”,
看看里面究竟有几分道理。

  “危害”之一:“它(指同性恋)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危害我
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犯罪客体使家庭与社会生活遭受破坏(即
‘伤害风化’)以及有关受害人(被诱惑鸡奸者与堕落者),其性质
基本与淫乱罪相同(故历来以‘流氓罪’论处)。”

  同性恋使家庭与生活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在与同性恋者不能和
谐融入家庭与社会拟定的结婚生育的传统。如果同性恋者独身守终,
我想大多数人似乎也没有异议。毕竟终身未婚的异性恋者大有人在,
不见得对他(她)们有何指谪。

  人类已经不处于生育崇拜的原始年代,生育不再是两人结合的唯
一目的。退一步讲,现在大陆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夫妇生育儿女后,
性生活已不再以生育为目的,但不能说他们的性生活就因此走到了尽
头。可见没理由以不生育来否定两人的自愿结合。许多中年人或老年
人结婚,目的在于相伴,而不是生育。即使适龄青年夫妇由于某种原
因不能生育,也不能借此否定他们婚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性恋伴
侣的关系也是同一性质,以不能生育来否定同性恋正如剥夺不能生育
的夫妇的婚姻权利和否定老年婚姻一样荒唐。

  有人担心对同性恋者的宽容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也有人
提出“如果人人成为同性恋者,那么人类的延续就会断绝”。这些都
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所产生的谬论。同性恋者遍布各个人种,各个地
区,对同性恋的宽容使同性恋者“亮相”更频繁。对同性恋的压制只
能使同性恋者不敢声张,但他们本性上还是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一
种生理与心理现象,并不因法律的禁止而消失。允许左撇子顺其自然
使用左手绝不会使大多数人变成左撇子,对同性恋的宽容也不会使同
性恋者“泛滥成灾”。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同性恋只占人口的百
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在当今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的时代,对同性恋的
宽容正是减少人口压力的良策之一。

  同性恋与家庭及社会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出自后者对同性恋者的不
理解和由此导致的不宽容。把同性恋刑事化就是这种不宽容的表达之
最。歧视使同性恋者不敢公开身份,不敢公开表达和追求自己的愿望,
生怕会带来羞辱甚至伤害,这种难言之隐使他(她)们对外界存有一
定的戒意,这种情绪与外界的不宽容相拼,造成了个体和以家庭及社
会为代表的群体之间的矛盾。理论上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有两个。一
个是使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者,但“治疗”同性恋已被众多研究证明
无济于事,而且“治疗”本身给很多同性恋者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另一条途径是提倡对同性恋的宽容,理解并接受同性恋者,使他(她)
们成为家庭与社会的成员。

  同性恋除行为对象为同性,除这点与异性恋有区别以外,对其行
为的其它方面的约束完全可以等同于异性恋。非互愿性性行为或与未
成年者发生性行为,不管当事人的性倾向如何,都构成犯罪,可见这
类不幸事件并非是同性恋的“特产”,异性恋中也能见到。男子强奸
女子,年长者诱奸年幼者或任何形式的性骚扰天天发生,大陆新闻界
对此也披露不少,但难道能以此为由来禁止异性恋吗?可见把同性恋
等同于“流氓罪”在逻辑上首先不成立。同性恋如果是基于两个成年
人互愿的基础上,行为的一方并不对另一方造成伤害,也不对任何第
三者造成任何伤害,何来所谓的“受害人”与“堕落者”?何来“污
染”?同性恋者遍布各行各业,许多人在自己的战线上为国家与社会
出力,同时渴望有一个宁静自由的个人生活天地,这种渴望并不以牺
牲他人利益为前提,与异性恋者追求幸福的愿望毫无差异,何来“堕
落”?“流氓”何在?现在社会关心公民的身心生活,而对同性恋者
最好的关心就是给予他们选择个人生活方式的权力。提倡对同性恋的
关怀不仅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
份。

  “危害”之二:“同性恋破坏了家庭生活幸福(尤其是已婚者),
造成配偶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痛苦。英国法律也明文规定:同性恋是配
偶提出离婚的正当理由。因此,同性恋性为是造成家庭,社会不安定
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性恋破坏家庭生活幸福来源有两个,一是同性恋第三者插足异
性恋婚姻,二是婚姻配偶一方的同性恋倾向使其对夫妻间性生活缺乏
兴趣,从而影响夫妻感情。对于第三者插足和配偶一方对另一方缺乏
性兴趣和由此引起的感情疏松,我想异性恋中更是司空见惯,但我们
不能以此来否定异性恋。同样,以此来作为否定同性恋的理由也不成
立。

  国内有调查表明大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年同性恋者进入异性恋
婚姻状态,但同性恋性倾向确实是会对夫妻关系和夫妻生活造成负面
影响。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许多异性恋者从了父母之命勉强与自
己不爱的对象结婚,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同样,许多同性恋者迫于家
庭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进入异性恋婚姻,结果不但造成个人生活的悲
剧,而且伤害了无辜的配偶。英国法律承认同性恋作为离婚的正当理
由,正是这种悲剧的表明。如果社会对同性恋持宽容态度,家庭也不
对同性恋者施加压力,同性恋者能自由选择同性伴侣,很多同性恋者
并不会选择异性恋婚姻这条痛苦的羊肠小道。同性恋者少与或不与异
性结合,异性恋婚姻受同性恋的诱惑就会减少,因为即使同性恋者想 
诱获婚姻中的一方配偶,对方由于对同性不感兴趣就不会导致什么结
局。如果允许同性恋者自组家庭,使同性恋者的生活趋于稳定,那么
他们更不会诱惑异性婚姻的一方。由此可见,宽容同性恋正可以促进
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安定。换句话说,同性恋对家庭与社会造成不稳定
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缺乏对同性恋的宽容。

  “危害”之三:“同性恋行为(尤其是肛交与口交)是传播性病
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已发现因与外国船
员发生同性恋关系被感染梅毒十余宗。在美国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八
十年代除期70%以上艾滋病患者是因同性恋而罹患此绝症。美国的
有识之士称‘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

  这里的数据引用与论证有很大问题,容易使读者造成判断偏误。
异性恋者也感染性病,却不见得有人以此来禁止异性恋,那么以此来
否定同性恋岂不是同样荒唐吗?与外国船员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如妓
女等)更多,不见得她们就对性病有天生的免疫能力吧。现在大陆艾
滋病的传染主要与妓女有关。光把同性恋与性病挂钩,使读者错误地
觉得只有同性恋才传染性病,这不是科学的论证,而是主观的误导。
艾滋病与其它性病都是靠体液(主要是血液与精液)传染,因此不管
是肛交、口交或者阴道交,只要有体液交流,总有传染病毒的可能。
同性恋者的身体本身并不是艾滋病的发源地。把同性恋与艾滋病等同,
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为了惑众,况且现在国外的数据表明,得艾滋病
的多数是异性恋者。

  性病传染的可能性与性夥伴的多少很有关联。不管性交方式如何,
一个人的性夥伴越多,感染性病的可能性也大。可见,艾滋病等性病
并非同性恋的“专利”。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比异性恋者高的根本
原因在于性夥伴的平均数目比异性恋者高,而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
频繁地更换性夥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同性恋关系本身不受社会承认,
缺乏起码的习俗与法律保护与约束。同性恋者无法合法结婚,无法让
家庭承认恋人关系。即使结合,也照样受到社会排斥,更谈不上享受
异性恋配偶所拥有的诸多行政与法律上的保护与福利。这些起码的保
护与支持,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与游离性在整体上大于异性恋关系也
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可见,如果同性恋关系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则有
利于其关系的稳定与巩固,从而减少性病的传染。艾滋病的危害不仅
使美国的许多同性恋者追求专一的性伴侣与性生活,而且使人们开始
正视同性恋者的基本权益。但如果社会一方面对同性恋者的自愿结合
不加支持与保护或甚至加以排斥,另一方面又谴责同性恋者游离“放
荡”,那么同性恋者到底应该何以适从呢?难道要同性恋者进入异性
恋婚姻,加剧个人的心理压力不提,还把一个无辜的异性当成了牺牲
品。可见,对同性恋的指责是不是很失偏颇?

  在美国对同性恋最宽容的是大学,而且往往学校越好,宽容程度
越高。一般的公立与私立大学(除教会大学以外)都规定在录取学生
和雇用教职员时不得作性倾向方面的歧视。除此以外,麻省理工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威
斯康星大学与加州柏克利大学等顶尖学校都规定对教职员的同性恋伴
侣给予等同于异性恋配偶的福利。各国的调查也一致表明,知识程度
越高的人在总体上更宽容同性恋。反对同性恋或把艾滋病栽赃给同性
恋的恰恰是那些死捧《圣经》,以教条代替科学与事实的“无识之士”。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所谓“同性恋的危害”不仅缺乏事实根据,
以主观臆见来代替客观分析,而且把一些社会问题专加于同性恋,颠
倒黑白,企图混淆视听。除论证的逻辑混乱以外,《是否》在引用最
高人民法院的一位副院长的讲话时,以指示代替科学,完全丧失了作
为一个专家所应持有的职业品德。科学是客观规律,并不以意识形态
为转移。大陆的民众对同性恋多有误解,法律工作者对此缺乏了解也
是在所难免。作为科学家,更是应该让事实与科学说话,而不是让意
识形态代替科学。对同性恋的看法引起争议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尊重
科学,以“扣帽子”形式来发表意见,则是非科学与反科学的行径。

〔小注:科学家们已调查表明艾滋病毒原先只附带于生活在非洲丛林
的青猴身上。由于人类砍伐森林过度,这些青猴逐渐与人类接触,同
时也把艾滋疾病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感染艾滋病是破坏自然界所得
的报复。〕

(对此文及本人其它文章的意见,请寄往eryan@earthling.net或CSSSM
的洛杉矶地址。)
──────────────────────────────
【生命伦理】 

◆          同性恋和我一样

            ·潘绥铭·

  张××跟李×一见钟情,但是李×很快就回自己的家乡去了。张
××牵肠挂肚、魂不守舍,就不远千里来到李×所在的城市,历尽千
辛万苦才找到李×的家。可是李×的父母坚决不答应,根本不许张×
×跨进家门。李×的家里又没有电话,无法互相联系。于是张××就
守在李×家外面的大街上,死死盯着李家的大门,盼望着李×一旦出
门,能互相联系上。这一守就是两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0点,
整整两天。

  李×被家人留住,全然不知张××在外面等着自己。第三天早上,
张××伤心欲绝,神志恍乎,结果在去李家的路上被汽车撞倒……。

  这难道不是一个摧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吗?

  而且,我确实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男人。

  我还会去听信对同性恋的种种偏见和传闻吗?

  同性恋也是人。他们和我一样正常。他们虽然是少数,但少数不
等于错,更不等于低人一等。

  如果仅仅因为他们的性对象跟我们不一样就可以歧视他们,那么
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歧视任何一个别人了;因为别人的妻子或者丈夫
(性对象)都必然跟我们自己的不一样。

  如果仅仅因为他们的性行为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就可以歧视他们,
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被别人所歧视;因为任何人的具体性行为方
式都根本不可能跟别人的一模一样。

  尤其是,如果我们可以仅仅根据一个人在性方面的独特,就否定
他(她)的整个人格和全部价值,那么95%以上的人就都是坏蛋了;
因为没有几个人真的在性生活里时时处处是所谓“正常”的。

  中国有句老话:“将心比心”。

  因为我不想由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就被歧视,所以我也不歧视同
性恋。

  因为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受到过别人不公平的对待,所以我理
解同性恋者的内心和可悲处境。

  因为我自己有爱,所以我尊重他们的爱。

  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所以我支持同性恋者去
要求他们的平等权利。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虽然不可
能代表同性恋说话,但也绝不会捧臭脚般地去冒充社会的代表来宣扬
对同性恋的歧视。

  这就是我对同性恋的观念。

(作者简介:潘绥铭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该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
长)
───────────────────────────────
【读者文摘】 
    
◆            为什么流浪
       ──评《春光乍泄》(导演:王家卫)

              ·赋格·

〔剧情简介: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吧门外,梁朝伟与老情人张国荣
重逢。两人度过一段共同的日子,又告分离,没能实现结伴同游大瀑
布的计划。另一位流落阿根廷的台湾青年张震来到美洲最南端的“世
界尽头”,许愿将“不开心”留在那里。梁朝伟独自游览了瀑布之后
经台北返回香港。〕

  那支歌叫做「Cucurrucucu Paloma」,高低盘旋,像歌中吟唱的
鸽子,忧伤地俯视着蓝色的瀑布。沦落天涯,都为这无尽的蓝。两个
浪子曾经见过它的影像──在灯罩上,波涛倾泻,镜花水月般,美得
不可思议。「到过瀑布就回香港,」他们出发了,为了回家而远行。
他们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去了什么地方,只觉得在一起的日子过得好
闷。

  分道扬镳。

  重归于好。梁朝伟无法抵挡张国荣那“极具杀伤力”的祈使句:
「让我们从头开始。」再度投降。拥有,使梁朝伟感到满足。梁最快
乐的时候是张卧床不起的日子。他扣留了张及其护照──从身体到身
份。不幸的是,相濡以沫的生活并非张国荣的梦想。在居所的天台上,
梁朝伟埋头修整房顶,张国荣却仰望蓝天,似乎振翅欲飞。暖巢可以
变成牢笼,情爱何尝不是束缚。

  在王家卫系列电影里,《春光乍泄》显得像《阿飞正传》的续篇。
张国荣在《阿飞正传》中自命为“无脚鸟”,因为没有脚,必须不停
地飞,直到力竭而死。《春光乍泄》的三个男人好似“无脚鸟”投胎
转世的堕落天使,张震的台词可以概括这类自我放逐者的心态:「没
有去过的地方才好玩,」「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迷离朦胧的蓝色充满了“无脚鸟”的梦幻世界,笼罩着巨大的瀑
布。这是浪漫主义者的颜色,象征着与生俱来的疏离感、青春的忧伤、
对无限的渴望以及注定失落的命运。

  浪漫主义文学中常见的“局外人”形像,在王家卫电影里被赋予
特异的感知能力。梁朝伟在《东邪西毒》里边是游离于东邪西毒北丐
群侠之外的角色──盲侠;具有台湾/日本背景的金城武在《堕落天
使》里是哑子;《春光乍泄》的台湾客张震患过眼疾,听觉异常敏锐。
临别的时候,梁朝伟要张震闭上两眼,说他活像盲侠。只有读过《东
邪西毒》的观者才能悟出,盲侠就是梁朝伟本人的前生。

  《阿飞正传》已经涉及对男性关系(Male Bonding)的描写,尽
管略为暧昧(张国荣、刘德华流落南洋时的经历)。《春光乍泄》对
此作了大面积铺张,既刻画性爱(梁朝伟与张国荣),也刻画友谊(梁
朝伟与张震)。同性爱的特点在这里并未得到突出表现,梁朝伟、张
国荣两口子与王家卫过往电影中的异性恋人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他们
的同居生活不乏赌气、吃醋的花絮;同一舞台上,房东夫妻的家庭生
活充斥着没完没了的争吵。这是公平的表现。

  张震如愿以偿来到世界尽头的最后一座灯塔下面,在那里埋葬“不
开心”。“不开心”物化为一段录音──过去时的思想/语言的磁记
录。这令人想到王家卫电影关注的时间与记忆的问题:录音是怀念的
手段,把录音留在“世界尽头”的举动却是彻底遗忘。为了忘却的纪
念。

  王家卫习惯用时空错位来强调情感失落,《春光乍泄》亦不例外。
梁朝伟独自面对瀑布的时候,张国荣住进了梁寄居过的屋子,占据了
他们在过去时共同拥有的空间,此时他面对着的只能是灯罩上的瀑布
影像。瀑布之于张国荣成了永远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之于梁朝伟
却是业已完成的目标:看过了,该回家了。

  「不如从头开始。」不如归去。张震伫立“世界尽头”,生发出
感想:「到了尽头,我想回家。」一九九七年春光乍泄的时分,梁朝
伟在台北领悟到,张震之所以能开开心心在外流浪,是因为有个地方
可以回去。梁已经回到了北半球,回到了华人世界,很快就要回到香
港。而香港本身──所有王家卫电影的缺席主角,也要回去:这是一
九九七,回归之年。

(原载于《国风》)     
──────────────────────────────
【她山之石】   
(本栏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登戴维斯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教授Gregory
Herek论述同性恋的普及性文章。Herek博士于一九九七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反歧视科学研究奖章,是当代美国心理学界著名的同性恋
研究专家。译者:石洋)

◆         关于“治疗”同性恋

            Gregory Herek

  大众媒体与电脑网络中能不时看到一些宗教界保守人士,所谓正
统的心理分析专家及反同性恋组织宣称具有同性恋性倾向的人不仅能
成为异性恋者,而且应该成为异性恋者。然而,细观家庭研究委员会
的Charles Socarides和Joseph Nicolosi等人的关于通过“修复” 疗
法“治愈”同性恋的报导,不难看出其间方法论含糊,结果可疑,伦
理性也不强。

  在许多“治愈”同性恋的报导中,被治疗者本人的性倾向在治疗
前往往没有得到明确的检测,许多双性恋者因此被错误地归类为同性
恋,而他们所谓被“治愈”的结果只是出于他(她)们希望过异性恋
生活的强烈动机。

  另外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治愈”往往只指对同性恋欲望的压制和
当事人体格上从事异性恋性行为的能力,但这两者并不足以构成异性
恋性倾向所应有的一系列有关吸引力和欲望方面的内容。许多“治愈”
同性恋性倾向的“成功”之处只在于减弱或消除同性恋性行为,而不
是建立或增强对于异性的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治疗的结果至多只是
剥夺了被治疗者原有的性方面的反应。

  还有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治愈”或“起色”──包括那些经不起
推敲的在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检测。相反,我们看到的只是被治
疗者的自我报告或医治者主观印象,缺乏严谨客观的检测(如应用行
为指数作跨阶段的观察等)。

  有一些反同性恋的心理学家宣称他们已对其“治愈”同性恋的“疗
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但他们却从来不把这些研究在须经同行评审
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反,他们只是概括后的结果在大众媒界或电脑
网络上公布。

  难道新闻发布能代替科学吗?

  但是即使有少数的几例“治愈”的事例,这种“治疗”也缺乏起
码的伦理基础。美国行为疗法发展协会的前主席Gerald Davison曾在
九一年指出,改变性倾向伦理上通不过,不仅应该取缔,而且这种疗
法的实施本身就对同性恋的一种歧视。美国心理学会(APA)职业
服务部执行负责人Bryant Welch在九○年一月指出,“关于‘治疗’
同性恋没有任何存在的科学依据”,“‘修正’性倾向只是借用和歪
曲心理学来推行对同性恋的歧视而已”。美国心理学会在九七年的年
会上一致通过决议,重申了长期以来所持的反对把同性恋当作任何变
态的立场,并对所谓的“矫正”性倾向的有效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学会尤其认为未成年者因受外界压力而被迫接受“治疗”缺乏伦理支
持。

  总而言之,试图把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者的“治疗”没有足够的
科学根据来接受检测,所以所谓的“成功”也无从谈起。即使有一些
所谓“成功”的例子,其伦理基础还是令人质疑。       
──────────────────────────────
【综合报导】

◆       美国中学日益正视同性恋青少年

  在美国军界对同性恋采取“不问不说”的政策以前,美国的中学
早就采取了类似的政策。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公开承认他们
的同性恋性倾向,各地的学校也把同性恋列入了讨论范围。虽然在学
校进行有关同性恋的讨论还很有争议,从纽约到洛杉矶的许多学校已
经出现了这种全国性的趋势。几百所中学已经设有同性恋学生与异性
恋学生的联合组织,使学生们能在课余讨论反对歧视同性恋并提倡宽
容。几千所小学和中学也已采取非歧视政策,禁止对同性恋学生进行
污辱。纽约、洛杉矶和达拉斯已有三所专门为同性恋和其他对自己的
性倾向还有疑惑的青少年所设立的中学,其中两所为公立中学,一所
为私立中学。同性恋权益活动者认为这样的学校不仅提供了学习环境,
而且对有些同性恋学生来说也是唯一能保障他们人身安全的环境。

  已有几项社会调查表明,约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说他们受到同辈的
持续骚扰,其中以同性恋学生所受的骚扰最为严重,约比一般学生高
三倍。

  经营纽约Harvey Milk中学的Hetrick-Martin学院负责人Verna
Eggleston女士说:“我们建立这个中学的目的在于使孩子们能在一个
免受骚扰和虐待的环境里接收正常的教育。”该学校在八十年代中期
建立,以旧金山因替同性恋者争取权益而被枪杀的市府官命名。仅在
纽约城,每年就有几千名中学生因同性恋性倾向而被迫辍学,而该城
市的两万名流浪街头的青少年中约有百分之三十五自认是同性恋者。

  “回想五十年代在南方的中学,黑人学生必须有军队的保护才能
安全地进入学校上课。看看当今九十年代,我们希望同性恋学生在学
校可以不受骚扰。”Eggleston女士说。

  但在公立学校讨论同性恋也引起了一些文化上的冲突。有些家长
担心这些讨论与家庭灌输的理念不相符,或者学龄孩童还不足以理解
围绕同性恋的许多问题。有一些家长不允许他们的孩子参加诸如此类
的课堂讨论。

  “从原则上讲,我们的立场是政府不应该同意和提倡同性恋。在
公立学校公开讨论同性恋等于对同性恋开绿灯,但我们的支持者认为
同性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设在弗吉尼亚州的拥有一百四十万会员
的基督教联盟发言人Arne Owens先生说。Owens先生认为对同性恋的不
宽容和暴力行为是错误的,但既然同性恋者已受宪法保护,再设立特
殊教育项目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一些教育者认为通过惩罚欺负者仍是消除歧视同性恋的途径之一,
也有的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建立更明确的规则来规定哪种行为是不
能接受的。

  北达科达大学的教育学教授John Hoover最近对中西部乡村地区学
校的学生间暴力行为作了调查研究,他说:“学生们需要有明确的规
则指导。如果校长用例子来说明‘学校里不应有任何欺负行为’,这
样做会比较有效。同样,如果要杜绝对同性恋学生的骚扰,也必须制
定哪一些具体行为构成了侵犯。”

  纽约的Ermis Valencia说现在她深信为同性恋青少年设立专门学
校的必要性。她第一次得知儿子Damion为同性恋者是在Damion十四岁
时遭十五名同校学生联合殴打后被送入医院时。     
          
  “Damion是个很内向的人,他几乎想要自杀。”Valencia女士说。
起初她对儿子就读Harvey Milk中学还存有疑虑,但很高兴看到Damion
入学后日益变得愉快,并在后来进入纽约大学攻读摄影与电影艺术专
业。

  虽然许多社区日益接受同性恋者,但把同性恋提上课堂还有争议。
今年八月,麻省的海边旅游城市普罗文斯镇的中学教育委员会投票通
过“安全学校”的措施,禁止任何以种族、宗教、性别、残疾以及性
倾向的不同为由歧视他人。中学教育委员会通过的措施是市政府已通
过的相关政策在学校的延伸。该市在通过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政策后,
仇恨性犯罪事件从九一年的二十一起下降到去年的两起。然而《华盛
顿时报》于八月二十一日却以“普罗文斯镇中学将开新课‘如何当个
同性恋者’”为题发表报导。几天之内,各家报社派到普镇的记者人
满为患。许多居民为以防再次被舆论歪曲,已拒绝接受报界采访。

  该镇负责人Keith Bergman先生有两位女儿在当地中学就读,他说:
“我们并不想教导任何人如何成为一个同性恋者,我们只想教育我们
自己和许多年轻人应该反对任何以种族、信仰和性倾向为由引起的歧
视。”

  在舆论界的注意力日渐清淡时,坎萨斯州托佩卡的维斯波罗浸洗
教会于九月五日宣称在今后的一两个月内将在普镇举行示威。该教会
强烈反对同性恋,以曾在去世的艾滋病活动分子的坟墓前跳舞而名声
大噪。   

  但Bergman先生说普镇的居民已作好了对付这些教会抗议者的准备。
他说:“这些教会的人甚至连对戴安娜王妃关心艾滋病患者都要抗议,
可见是一夥什么样的人。”

(转载于clari.net, Scott Baldauf 报导)
──────────────────────────────
【桃江连程】

◆            萨福的婉歌

             ·二言·

  萨福是古希腊的著名诗人,也是世界古代为数极少的几位女诗人
之一。她于公元前630年至612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丰盛的
财富使她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她选择了在当时的文化中
心勒斯博(Lesbos)岛上专攻艺术。

  萨福的诗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词,目的在于供人弹琴咏唱,但她
往往自己谱曲。萨福不仅在技巧上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
歌创作的韵律,而且与其他诗人一起,在风格上把咏唱的对象从神转
移到人,并用第一人称来抒发个人的哀乐,在当时相当革新。

  萨福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
弟子所作。当时很多年轻女子慕名来到勒斯博岛,拜学在她门下。萨
福不仅教与她们艺术,而且写给她们表达强烈爱慕的情笺。当弟子学
成离岛,嫁为人妇时,萨福还为她们赠写婚诗。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
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弟子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
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Lesbos岛
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在萨福由于家庭原因流亡于西西
里岛时,那里的居民为她竖起了雕像以表爱戴。柏拉图称萨福为“第
十谬斯”,视其地位与雅典众神相当。雅典统治者梭伦本人也是位出
色的诗人,但有一回听到萨福的诗时,坚持要求学唱,并说: “只要
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

  虽然萨福在当时久负盛名,据说共有九卷作品,但由于保藏不当
和后来宗教压制的原因,毁损无数,流传至今的完整诗作只有一首,
其它的只留下零碎的片段。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在尼罗河谷发掘出早
至公元前八世纪的手稿,其中有一些被证实为萨福的作品。后来人们
又在埃及废墟的一些包裹木乃伊与棺材的纸草中发现了萨福的诗歌。

  萨福诗歌的翻译难度很高。因为很多片段已遗失,所以翻译者需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韵律用古希腊语先进行“补缺”。这种“补缺”
不免带有揣测成份,在技巧与风格上可能会与原诗有所出入,而译
者添加的表达也可能有别于萨福的原意。但是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如
果没有这些努力,萨福的诗歌也许永远会被埋没。

  从上世纪末开始,萨福逐渐成为女同性恋的代名词,尤其是最常
见的“勒斯宾”(lesbian,意为女同性恋者或女同性恋的)与形容词
sapphic等,都是源于萨福。

  本文最后附上萨福的诗《为何她音讯全无》。本诗转译自英文,
表达了诗人对于原先的一位女弟子的相思之情。

            为何她音讯全无

    她音讯全无,我悲哀欲绝
    记得她离去时,泪落如泉

    “没什么大不了的,”她说,“离别总是痛苦的,萨福。
    但你知道,我的离去并非我的所愿。”

    我说:“走吧,只要你快活,
    但记住,你带走了爱,
    留给我的只有伤痛。”

    “如果遗忘的时刻到来,就回想一下
    我们向爱神所献的呈礼
    和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

    回想一下你戴的紫罗兰头饰
    和绕在你颈上的用玫瑰花蕾、
    莳萝与番红花编成的项链

    回想一下当我把带着乳香的没药
    撒在你的头上与床席时
    你说向往的一切已经到临

    没有我俩的歌吟
    大地一片沉寂
    没有我们的爱情,树林永远迎不来春天……”
──────────────────────────────
【同人笔林】

◆              自白			

              ·九冰·

    美
    也许会被自己的眼睛欺骗
    但美的外衣总也只能
    让我心动一时
    而那如溪流般的清纯
    如青松般的刚强
    是我一生的痴迷

    爱
    不相信有无偿的爱恋
    十分的付出
    也期待着十分的回报
    这不是自私
    春天也期盼着秋的果实
    我为何只能种而无收

    寻
    从不顾影自恋
    因为我的那一半
    并不在镜的那一边
    是在风中伫立
    是在雨中踯躅
    在我的苦苦寻求中

    情
    激情是爱的燃料
    尤如雷电不可分离
    轰轰烈烈地燃烧
    到生命的尽头

    思
    思念你
    不是在言语
    是在每个清晨的呼吸
    是在每个夜晚的梦境
    是在时钟的指针上
    是在生命的脚步里

    等
    等的不是你的片言只语
    等的也不是你的海誓山盟
    等的不是你的若即若离
    等的也不是你的儿女长情

    等的是我的心灵之约


◆              闲赋			

              ·九冰·


    这是一个谜
    永远无法解开
    这是一段情
    一生也难以忘怀
    春雨微蒙 总在
    秋风凄冷 总在
    挥不去
    那昔日的哀愁
    萦绕心头
    又如何
    这今宵的寒梦
    闲情重逢
───────────────────────────────
【爱知行动】     翻译工作需要志愿人员

  各位朋友,北美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成立以后,已经开展了一系
列项目,包括一份探讨同性爱情的中英文双周杂志,还有一些增刊,
涉及心理学、性别研究、暴力、青少年、宗教和相关社会工作。我们
正在编译一系列丛书,主要是关于同性恋的心理学和公共政策方面。
我们向海内外朋友,无论其性倾向如何,特别呼吁:帮助我们一起工
作,特别是翻译方面的工作,包括新闻、专题报导、论文、小册子和
录音或录像。有意者请和我们联系。电子信箱:csssm@aol.com ,联
系电话:1-310-831-0286(有效期是1997年1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