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六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7年11月10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艾滋病在中国继续蔓延
         英国同性恋权益活动近况
         德国政党要求政府赔偿对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
         秘鲁举行首次同性恋游行
②  【说三道四】洋为中用与大陆同性恋非病理化
③  【生命伦理】认识同性恋情
④  【读者文摘】我看同性恋
⑤  【她山之石】同性恋恐惧与异性恋主义 
⑥  【综合报导】美国公众日趋宽容同性恋
⑦  【桃江连程】自由论者、无神论者、经济学家与同性恋者
                    ──凯恩斯探秘
⑧  【同人笔林】陌生的美
⑨  【爱知行动】翻译工作需要志愿人员
───────────────────────────────
【新闻摘要】

◆    如何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您只要给我们发个信(E-mail: listproc@usc.edu),在主题
(subject)栏目中不写任何东西,在正文(body)栏目中写上:
subscribe CHLGBT-L空一格,加上姓名(your name),注意在姓名
外面没有括号。然后,你收到一个欢迎信,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电子
通讯网,如何退出这个网,请一定保留。

◆          艾滋病在中国继续蔓延

  在马尼拉出席亚洲艾滋病会议的中国代表于十月廿六日指出,毒
品、卖淫与转游各城市的盲流是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

  中国医学院流行病所所长张孔赖(音译)中国目前已查明有七千
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实际受感染人数估计在二十万左右,远远低于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四十万人的估计。但他说随着毒品与卖淫的
兴起,沿海地区的艾滋病传染尤为严重。中国目前估计有四十二万卖
淫者,但她们当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使用避孕套,而吸毒者共用针管
也是司空见惯。另外,游离于各大城市的劳工“盲流”也是传染疾病
的途径之一。

  联合国艾滋病预防项目的负责人Peter Piot说中国的艾滋病传播
主要是在毒品密集的云南地区,但由于信息缺乏,大陆以后的情形还
很难预测。

◆      荷兰国会要求政府扩大同性恋者福利

  十月二十八日,荷兰国会要求政府把配偶福利延伸给同性恋伴侣,
并特别强调给予女同性恋伴侣抚养权。该动议由国会负责调查同性恋
伴侣与异性恋未婚伴侣平等权利的委员会提出,并得到了大多数议员
的支持。

  国会还在当天通过决议,允许同性恋者于1998年4月始合法
结婚。有一些市政厅已允许同性恋者结合,而这种结合将于明年一月
正式受到法律承认。

◆       比利时欢迎同性恋者的外籍伴侣

  比利时内务部长Johan Vande Lanotte于十月下旬宣称,比利时公
民的同性恋外籍伴侣将自动得到临时居留证,条件是两人必须处于永
久性伴侣关系、共同生活并已签署家庭伴侣合同。

◆        英国同性恋权宜活动之进展

  英国同性恋伴侣移民法于十月十三日生效。移民大臣Mike O'Brien
说:“目前的法律还不允许同性恋者结婚,但因此来剥夺他(她)们
的幸福是不公平的。前任政府(指保守党)所施行的有关法律违犯了
同性恋者的人权,因此我们需要作一些变革。”

  同性恋伴侣必须证明已有起码四年的同居生活,从注册起又生活
了一年才可以取得移民身份。

  新上台的工党于十月八日在工党年会期间专门为同性恋者举办了
晚会。四位公开的同性恋议员出席了晚会。

  迫于欧洲人权法庭的压力,英国政府最近要求国会表决,把同性
恋合法性行为的年龄从十八岁降低到与异性恋等同的十六岁。

  另外,英国航空公司最近发行了以同性恋者为市场的彩虹信用卡。

◆       新加坡禁止珍尼·杰克逊的最新唱片

  珍尼·杰克逊在最新专辑《鹅绒绳》(Velvet Rope)中重唱了
Rod Steward的《今宵不可错过》(Tonight's the Night),并暗示
歌唱的对象可能是另一名女性。为此该专辑受到新加坡不洁出版物管
理所的明文禁止。

◆         秘鲁举行首次同性恋者游行

  本夏天(日期不详)秘鲁的六十名同性恋者在首都利马举行了该
国第一此的同性恋游行。同性恋活动分子Ruth Ramos说:“我们首次
告诉社会,我们不仅存在,不仅是社会的一部份,而且我们也应该有
平等的权利。”

◆    德国政党要求政府赔偿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

  德国绿党与社会民主党于十月一日提出,要求政府对在纳粹时期
受迫害的同性恋者作出赔偿。德国已对当时受迫害的其他受害者作了
赔偿,但还没有对当时被监禁的同性恋者作出任何赔偿。当时被杀害
的同性恋者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但实际被害人数可能更高。

  绿党负责法律事务的发言人Volker Beck说:“同性恋者在纳粹时
期所受的迫害应该受到赔偿。纳粹的目的之一就是扫除同性恋者,而
这种迫害从1935年起愈为加重。臭名昭著的第175条款使五万
人于1935年至1945年受到监禁,而该条款至到1969年才
被剔除。”        
──────────────────────────────
【说三道四】
◆       洋为中用与大陆同性恋非病理化

             ·二言·

  欧洲与北美国家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其间许多研究者做了很多
工作,各国都已把采取同性恋非病理化的政策,有中国参与的联合国
国际卫生组织也于几年前把同性恋删除出疾病分类标准。现在国内心
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也有一部份学者认为中国应引用国际卫生组织的
标准,把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删除,使大陆的同性恋者能尽快从“非
正常人群”的阴影中走出。目前,中国精神病学家协会已成立工作组,
准备尽快建立与国际社会交轨的标准。然而,国内也有一些人士认为
西方的标准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的同性恋者,因此把同性恋删除出性变
态和心理变态分类还不到时候。

  这令我想起了“洋为中用”一语,认为中国可以借鉴一些在别国
已被证明可行的措施与实践,以缩短摸索的道路,提高民众福利。
“洋为中用”并不等于照搬或“全盘西化”。比如市场经济优于计划
经济的现实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何种程度的市场
经济,如何掌握演变的速度,则是很值得斟酌的问题。

  “洋为中用”先给事物贴上了“洋”和“中”的标签,在很多情
况下,标签只是标签而已,或者为了指明出处,或者为了表达简易,
并不是说阐明者才握有事物的所有权。当涉及到科学或客观性规律时,
“洋”和“中”的标签并不代表着不相容以及由此引起的中西对立。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一语恰如鲁迅所提的“拿来主
义”,表达了科学的普遍性及标签的累赘。万有引力定律虽由英国的
牛顿提出,但苹果在西方落地,在中国也落地。西方经济学家先归纳
出价值规律,但并不等于说价值规律只在西方的经济市场产生作用。
哪里有物品交换,哪里就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计划经济只是压制了
价值规律,但并不能使之消失。当今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推行股份制,
并非效仿西方或引进西品,而是顺应经济法则。经济法则作为一种自
然力量,“放之四海而皆准”,本质上并无中西之分。

  同样,虽然中国人的爱好与喜怒爱乐的表达与西方人有所不同,
但身心结构应该没什么两样吧。如果西方通过研究完全了解到癌症或
爱滋病的成因并把它公布于世,我想国内没必要从解剖小白鼠或猴子
开始,再一步步摸索吧。“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看不到踏脚点,所
以要慎重起见,但如果石头已显然可见露出了水面,何妨不大胆地踏
上去而省去摸索的麻烦呢?西方的性倾向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走过
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路。各国精神卫生学术界通过各种观察、测试与
研究,现在已一致承认同性恋不是一种心理变态或性变态。除性倾向
不同外,同性恋者具有和异性恋者等同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等各方面
的能力。中国的异性恋者和西方的异性恋者相比,估计没人会异议两
者都是健康的族群,那么中国的同性恋者和西方的同性恋者相比,除
去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偏见后,何尝不是同样健康正常的族群呢?作为
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同性恋本身并没有姓“社”姓“资”或姓“中”
姓“西”之分。同性恋者遍布各行各业,但大陆媒体对这方面的披露
还较少,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周围同性恋者的存在,旁人对同性恋者
一般还绝少有猜疑,这种隐秘本身就说明同性恋者作为正常人的存在。
同性恋非病理化顺应自然,不花国家一分钱,在省去所谓的“治疗”
的无用功的同时,让众多同性恋者摆脱心灵的苦闷与压抑,开朗地面
对生活,转化为积极的生产力,而又不对其他人造成任何伤害,因此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非病理化宜早不宜迟,何乐而不为呢?
──────────────────────────────
【生命伦理】

◆            认识同性恋情

             ·郭丽安·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同性恋的人权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将引发
国人更多的注意,而辅导界也将势必受到冲击,但就目前国内辅导人
员的养成训练中,对此特殊族群的谘商技巧的教育显然缺乏系统性的
规划。而一般人更对此族群误解甚于了解,本文的目的除了帮助读者
对此族群有较正确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期待此一族群在不久的将来
可享受到较高品质的辅导服务。

            族群人数的估计

  同性恋人口到底有多少呢?目前比较为专家学者所接受的说法是
总人口中的4%至10%的个体或多或少在其一生中会有过同性恋行
为,而真正属不可逆转的同性恋人口,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从未在
人类所建立的各个不同种族的社会中超过总人口数的5%。也有学者
估计,在总人口中约只有2%的男性及1%的女性是属完全的同性恋
者,据此估计,台湾地区目前的同性恋人口大概在五、六十万人左右。

            同性恋恐惧症

  Weinberg是最早使用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来形容那些极
度惧怕与同性恋者接触的人,不过这群为数广大的人是不太可能是谘
商服务的对象,因为他们不可能将他们的恐惧及嫌厌视为一种疾病,
反而是不少同性恋者会内化社会对他们的恐惧及嫌厌而发展出自我仇
视的态度,而有没有辅导员本身便是同性恋恐惧症的“患者”?
Hochstein调查访问了190位在美国各教会工作的谘商员后发现,百
分之二十的受访者自承患有同性恋恐惧症。

          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的差异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差异很难被指认,他们彼此间相似之处显
然要多于相异之处,最大的差异之处是前者可感受来自同性的强烈的
吸引力,而后者则倾向于只被异性所吸引。此外,两个群体间较大的
差异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度的相差悬殊,异性恋者所遭遇到的社交或课
业退步的难题较易获得家人的了解与支持,同性恋者在相较之下则需
要孤军作战。一般人认为只同性恋者多长于艺术或文学,但并未有确
切的证据支持此种印象,在Bonnel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倒是显示同性
恋者较一般人聪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同性恋者的人格特质与
一般人无异。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性倾向

  Riddle和Morin曾调查访问63位女同性恋者及138位男同性恋
者──他们全是心理学家,结果发现受访者的同性恋意识的萌芽年龄
平均在14岁(女性)及13岁(男性)。上述的研究结果显示,虽
然一般女性的平均性成熟年龄比男性要早两年,然而男同性恋者的同
性恋意识却比女同性恋者早上一年左右。

         一般人对同性恋者常有的误解

  1.在内心深处,男同性恋者想要成为女性。根据研究,80%
的换装症者(打扮成异性)是异性恋者,只有10%至20%的男同
性恋者会打扮成女性模样(像电影《乱世浮生》中的男配角)。而女
同性恋者更鲜少有人会在外表或举止上像个男人婆一样,大部份的女
同性恋者均很女性化。

  2.同性恋者憎恨异性。这是佛洛依德式的思维,而越来越多的
研究证据显示:大部份的同性恋者满意自己的性别,也不排斥异性,
他们只是宁可与同性维持性或情爱关系。

  3.男同性恋者想染指儿童。猥亵孩童的罪行大部份乃是异性恋
者所为,尤其是有关男老师猥亵学生的比例上,绝少是由同性恋倾向
的男老师所为。根据《纽约时报》的估计,全美国的男老师中有十二
万到二十四万是同性恋者,而在纽约所发生的老师对学生的性骚扰比
例中,无一是男同性恋者所为,另有研究指出,本身为同性恋的老师
或同性恋的双亲并不会“制造”出同性恋的学生或小孩。更有研究显
示,同性恋老师常常是优异的老师。

  4.同性恋的关系中,总有一人扮演丈夫,一人扮演妻子。虽然
有些同性恋者在其所建立的关系中会有“夫”与“妻”的角色安排,
但大部份的同性恋关系中并没有此种角色的分派。

  5.同性恋者老来难免孤独,生活惨淡。害怕老来寂寞并非是同
性恋者的专利,许多异性恋者,甚至子孙满堂者也有类似的恐惧。确
实有不少同性恋者本身也抱持有“同性恋圈子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
这个刻板化印象,而对自己的年华流逝恐惧莫名,不过也有为数众多
的同性恋者不同意这个看法。有研究还指出,已被亲人隔绝的老年男
同性恋者比其异性恋者的老年对照组要来得适应良好。

(原载于交大资工凤凰城资讯站,作者是逢甲心辅中心副教授)
──────────────────────────────
【读者文摘】 

◆            我看同性恋

           ·Weslley(欧洲杯)·

  同性恋古今中外皆有,并非异端,只是现在搬上了银屏,见诸报
端,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约翰·克利斯多夫》、《忏悔录》和《红
楼梦》等等小说里的主人公都在少年时代春心萌发的季节对身边的小
夥伴有过非常的友谊。虽是同性,其缠绵,其如胶似漆,其悲欢离和,
在大师们的笔下惊天动地,丝毫不亚于传统的爱情故事。所以,情不
自禁地爱上一个同性,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证明了你还有一份
纯真的感情。

  人的观念是和人类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伦理观念之
一例如近亲不可通婚之类,应来源人类本身健康繁殖的需要。人生而
平等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民族消亡论是生产国际分工的产物……
那么,同性恋又是出于哪种源动力呢?其实,和异性恋一样,源于情
感需求。古时候的封建礼教的压抑创造了对同性恋的需求和条件,现
代生活的紧张和自由亦滋生了同性恋的泛滥。但是,只要人类还需依
靠异性接触作为繁衍后代的主要手段,那么同性恋就始终是一种奢侈
的享受,是一种占少数地位的变异。

  如果某些科幻小说或影片所描写的“试管婴儿生产中心”成为现
实,世界上再没有“父母”这个概念,那时候也许人们会觉得以前“规
定”非得异性才能相恋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呢。不过,此种情景的出现
当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成功之后。

  所以,同性恋的朋友们,你们实在是时代的先驱,必将为这个社
会的一般道德观念所不容。这也说明了你们心理上的不成熟,没有考
虑到你们将要承受的压力,以及在此种压力下你们的爱情会出现的裂
痕。好好看看你周围的异性吧,我保证,至少在二十一世纪以前,他
(她)所能给予你的爱抚与慰藉,会比你现在的她(他)来得妥贴、
自然与温馨。

(转载于深圳BBS《心理健康》讨论栏)
──────────────────────────────
【她山之石】   
(本文为戴维斯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教授Gregory Herek博士的普及性系
列文章之二。译者:石洋)

          同性恋恐惧与异性恋主义

           ·Gregory Herek·

  异性恋主义(Heterosexualism)与同性恋恐惧(Homophobia)经
常被用来指对同性恋行为和同性恋者的敌意与偏见。虽然这两个词在
不同的场合下经常可见,但对它们的定义却还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
  同性恋恐惧首先于1972年由George Weinberg在《社会与健康的同
性恋者》一书中提出,意指异性恋者害怕与同性恋者接近以及同性恋
者的自卑感。《美国传统辞典》对同性恋恐惧的定义为“对同性恋者和
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厌恶”以及“这种厌恶导致的行为或行动”。
其他人也把同性恋恐惧定义为非理性的对同性恋的害怕。

  虽然同性恋恐惧这个词应用得很广泛,但其定义还是有一些问题。
首先,实证并不表明异性恋者的反同性恋态度可以被看成是医学上的
“恐惧症”(phobia)。有限的数据显示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的反感并
不引起恐惧症(如恐水症,恐狗症)所应有的体格反应。另外,用恐惧
症这个词似乎指对同性恋的偏见是一种个人的医学现象,而不是一种
植根于文化背景与群体间关系。再说,恐惧症给人的感觉是心理失常
与体格不适,而异性恋者显示对同性恋的反感时并不感觉到这些症状。

  最近一段时期,异性恋主义被日益广泛地使用。《美国传统辞典》
对此的定义为“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偏见”。异性恋主义还
被用来指否定、贬低和污辱非异性恋的行为,身份关系或社区的意识
形态系统,与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及性别主义(如大男子主义)等各
种歧视并列。

  异性恋主义在文化与个人两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文化异性恋主义
(Cultural Heterosexualism)就象制度性的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一
样,虽然显得无形,却通过社会习俗与社会机制压制同性恋。同性恋
在文化中基本上是不公开的,然而一旦公开化就会受到社会的打击。
在美国这种打击包括禁止公开的同性恋者参军,同性恋者在就业、住
房与社会服务方面所受的歧视,反对同性恋者的自愿结合,反对同性
恋婚姻,以及将近一半的州仍把同性恋划为非法。心理异性恋主义
(Psychological Heterosexualism)指文化异性恋主义在个人程度上
的表达,它不仅表现在异性恋者对同性恋及同性恋者的敌意、反感和
谴责,而且还包括对同性恋者的言语污辱歧视甚至于体格伤害。
──────────────────────────────
【综合报导】

◆       美国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日渐宽容

  虽然美国对同性恋者的歧视还普遍存在,而且多数成人仍认为同
性恋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的宽容在近年日渐提高,
尤其在民权与就业平等方面。

  芝加哥的全国意见研究中心进行的社会调查中有关言论自由的问
卷通常包括下面三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承认他是同性恋者,1)此人
是否可以在社区中发言;2)此人是否可以在大学里任教;3)是否
应从公共图书馆抽走此人所写的赞同同性恋的书籍。

  在1973年,61%的回答者认为同性恋者应有权利发言,显
示了对言论自由的赞同,47%的人认为应该允许同性恋者执教,
54%的人反对审查赞同同性恋的书籍。到1994年,79%的人
认为同性恋者应有说话权,71%的人赞同同性恋者执教,68%的人
反对意识形态的审查。同二十年前的百分比相比,分别提高了18%,
24%和14%。到了1996年,赞同同性恋者执教的人数增加到
79%。

  该项调查还问及两个成人之间的同性性关系是否“总是错误,几乎
总是错误,有时错误,完全没有错误”四项。在1973年与1993
年之间,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同性恋“总是错误的”,而回答“有
时错误”或“完全没有错误”的只有20%左右。自1993以来,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了一些变化。在1993年与1994年,认
为同性恋“总是错误”的回答下降到62%,在1996年下降到
56.5%。虽然多数人仍对同性恋行为持反对态度,但显然比以前
宽容很多,该结果与其它调查的结果也很相似。1996年盖洛普调
查显示,59%的人认为同性恋从道德上讲是错误的,而34%认为
同性恋并没有错。

  盖洛普调查还问及同性恋是否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在
1982年,“否”的回答占51%,“是”的回答占34%,两者
差距为17%。到了1992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9%(57%对
38%),而到1996年,这个差距缩小到了6%(50%对
44%)。

  盖洛普调查还涉及平等就业问题。对同性恋者平等就业的支持率
连年上升,从1977年的56%,上升到1992年的74%和
1996年的84%,而反对同性恋者平等就业的比率则连年下降,从
1977年的33%降到1992年的18%和1996年的12%。
这个支持率的上升也因行业有所区别,如对同性恋者入伍的支持上升
了14%,对同性恋者当销售员的支持则上升了22%。然而,其中
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同性恋者能否当小学教师的问题上,支持率从
1977年的27%上升到1992年的41%和1996年的55%。

  对于成人之间的同性性关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问题上,盖洛普调
查的结果显示了起伏。1977年,支持和反对的回答旗鼓相当,都
占43%,到了1982年,支持率上升到45%,而反对率下降到
了39%。八十年代中期后,艾滋病的发现给同性恋社区蒙上了阴影
(虽然多数艾滋病传染的事件发生在异性恋性行为中)。1986年,
只有37%的人支持同性恋合法化,而有57%的人反对合法化。同
一年最高法院通过决议,允许各州自行决定同性恋是否合法,这一决
定遭到了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病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联合
反对,认为此举将对艾滋病预防产生负面影响。到了九十年代,支持
与反对再次显示平分秋色。1992年,48%的人支持同性恋合法
化,44%的人反对合法化。1996年,该比率分别为44%对
47%,但由于两者差别的误差不超过3%,因此很难说那一方占上
风。

(本文原载于加州心理学系彩虹网页。  译者:石洋)
──────────────────────────────
【桃江连程】

◆     自由论者、无神论者、经济学家与同性恋者
            ──凯恩斯探秘

              ·二言·

  “困难不在于创立新思想,而在于脱离从小就灌输到我们头脑里
的并已经渗透到我们思维各个角落的旧思想。”

         ──摘自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前言

  约翰·梅纳·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本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
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
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主张虽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时刻,但他作
为同性恋者的个人生活却鲜为人知。

  凯恩斯是一个真正拥有胆识的卓越学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他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凡尔赛会议时,抗议协约国对于德国的经济
制裁过于苛刻而中途辞职。1919年他发表了《和平的经济后果》,
预见了日后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爆涨和因此导致的灾难。他于1921年
所作的博士论文《概率论》成为统计学的经典之作。针对二十年代后
期开始席卷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于1930发表了《货币论》,
于193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尤其是后者提出了“诊
治”大萧条的处方,并创立了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并与研究
个体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微观经济学和对经济现象作统计分析的计
量经济学构成了经济学完整的三位一体。

  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为古典派阵营。古典学派信奉的“自由经济”
(Laissez-faire)认为,从供求两方出发,需求过高会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降低需求量。供应过多时,生产者和销售者会降低价格,从而使
需求量增加。至于就业,当失业过高时,也就是市场上劳力供应过多
时,那么劳动者会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以求就业,从而降低了产品成
本,雇主就会雇用更多的工人。因此,无需政府干预,市场会通过价
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任何经济失调进行自动调节,这点与中国的
老子所倡的“无为而治”很相似。

  早于1923年,凯恩斯就在他的《货币改革理论》中就对单纯
的市场调节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调节的过程可能会过于缓慢,导致
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从长期看来,我们都会死。”他说。
面对大萧条时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总论》中提出
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
项目,雇用失业人员。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
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
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
这样,政府花一元钱,会促成几元钱的经济增长。罗斯福总统实行的
“新政”,就是实践了凯恩斯发现的“乘数定律”,从而使美国经济
尽快走出了萧条。当然,过度的需求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候政府也
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比如前几年大陆的经济出
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让一些计划中的基建项目下马和通
过抬高利率来减少投资等办法让经济发展“软着陆”。

  凯恩斯反传统的本性不仅仅表现在他对古典学派的背叛,而且表
现在他对当时的社会习俗的蔑视。在年轻时他就认为赫胥利的思想已
经粉碎了基督教,基督教不仅使人们变得无知与迂腐,而且教徒也只
是显示了顽固的傲慢。就学剑桥大学时,凯恩斯积极参与学生地下组
织“门徒”,该组织包括学者列顿·斯特拉奇等人,信奉托马斯·莫
尔的关于革新社会伦理的主张,提倡推翻当时的旧道德体系。后来这
些人成名后又组织了“布鲁斯布里团体”,成员多为同性恋者,包括
作家福斯特与沃尔夫等知识分子,并得到著名哲学家与数学家罗素的
支持。成员们提倡思维自由,对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窒息的社会空气进
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无情的嘲讽,代表了英国以至欧洲思想界的革新力
量,同性恋也被看成反清教徒主义的表现之一。1926年凯恩斯在
《“自由经济”的终结》一文中引用1850年出版的一本基督教的
宣传册子中的一句话反讽基督教:“真正的自由在于‘每个人都有权
决定如何处置他的财产,如何打发他的时间,如何利用他的精力,如
何使用他的技能,只要他的行为不伤害邻人’”。现在有一些保守的
宗教人士还以宗教为出发点攻击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可见其无知与顽
固。

  虽然凯恩斯与俄国芭蕾舞女演员利迪亚·罗波科娃结婚,但两人
并没有实质性的夫妻生活,也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婚姻的目的完全出
于社交与社会关系上的方便。利迪亚曾经所属的第亚吉夫芭蕾舞团被
广泛地看作是沙皇的文化大使,而利迪亚又曾与白军将领有染,所以
进出苏联自然会很困难。当时凯恩斯执职于英国财政部,并曾为苏联
设立和制定货币系统而被尊为上宾。婚姻不仅为利迪亚能自由出入苏
联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使凯恩斯出入频繁的社交时显得有头有面。

  凯恩斯就学剑桥时,自知其貌不扬,所以在同学面前据说很害羞,
但仍有很多人被他超凡的智慧所吸引。除了斯特拉奇以外,关系维持
最久的是当时的著名画家邓肯·格兰特。格兰特也是凯恩斯婚礼上的
伴郎,而凯恩斯称他在格兰特身上发现了美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虽然
凯恩斯的同性恋私生活为很多朋友所知,但繁复的社会关系与政府在
决策方面对他的依赖给他提供了很多保护,使他不致于重蹈作家王尔
德的覆辙。尽管如此,凯恩斯还是不得不出入欧洲本土尤其是地中海
沿岸等对同性恋较宽容的地区寻求解脱。

  虽然同性恋当时在英国受旧道德体系的阴影笼罩,凯恩斯却用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术语对同性恋者的觉醒与同性恋革命作了精辟的预
测:“当财富的积累不再成为社会的至高目的时,道德法规也会经历
巨大的变化,在那时我们必将把桎梏身心两百多年的伪道原则的枷锁
砸得粉碎。”

注:关于“布鲁斯布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的其他同性恋成
员,如列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E. M. Forster)与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等,本栏
将逐一介绍。
──────────────────────────────
【同人笔林】

◆            陌生的美

             ·Tomas·

  也许,我们彼此陌生。也许。我们互不了解,我们从未作过长谈,
深谈;也许,我们彼此都很想谈,但最终却是欲言又休;也许,我们
彼此回避,可又时时若有所失,心存怅然。也许,一切尽在不言中。
也许,感觉即是一切。默契即是一切。有时候,清晰是一种美,有时
候,朦胧也是一种美,为什么一定要把朦胧变为清晰?有时候,保留
一份朦胧的意境岂不是更加美好、更加诗意?

  也许,美感本身是需要距离来过滤来沉淀的。距离过远会因其太
模糊太生疏而无法感受其美感;距离太近又会因太熟悉太一览无余而
丧失某种神秘感。要的就是这份若近若远的分寸感。这份既熟又生的
似曾相识,才具审美的最佳角度、最佳距离。因为它给美感留下了想
象的余地,带着几分陌生的疏离感,几分新鲜的亲切感。

  也许,相逢即是缘。就像人生长河中两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彼此
不需知道对方从何而来,归向何处。为谁燃烧得如此灿烂如此夺目,
只需彼此感受对方的瞬间美丽,那绚丽的尾声即已足够,即是三生有
幸。

  也许,美从来都是昙花一现的,是惊鸿一瞥;也许正因为美的某
种短暂性某种飘渺感才使得美显得份外迷人份外动人份外珍贵。也许,
正像宋代诗人秦观所表达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
的,我们彼此陌生。因为陌生,我们没有历史的渊源,没有现实的磕
绊,没有利益的瞻顾。只要意气相投,我们就可以彼此作畅心畅肺的
交谈,而不必辛辛苦苦谨谨慎慎携上假面具,系好安全带。因为熟识,
我们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牵连的累赘,暗滋一种“天罗地网”的
压抑。因为陌生因为萍水相逢,我们会有一种“同为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瞬间相遇相知。更珍
惜今天的心灵真实。因此,我们更容易“一见如故”,更容易倾吐真
言。我们没有必要向对方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不用小心翼翼地
察言观色,不必瞻前顾后前思后想,不必患得患失顾此失彼,一切只
需真实即可。因为一切都是过后不思量的,只求一时的率直率真。因
此,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一切凭印象出发,凭直觉判
断,一切都是简单明了。一切都是痛快淋漓。于是,在无拘无束的氛
围中,我们的心情轻松起来了,舒畅起来了,也更真实起来了。有一
种回顾人性、回顾自然的感觉,宛如外出旅游一般,它往往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的,它从不刻意寻求目的地,而更愿意享受那漂泊那流
浪的本身的感觉,那种被现实压抑着的浪漫情愫。它把人从现实的琐
琐碎碎、斤斤计较、拘拘谨谨、世世故故、恩恩怨怨、悲悲喜喜中解
放出来。于是,放眼望去,天似乎更明更亮了,地似乎更宽更广了。
我们这些活得很累很无奈内心很封闭的现代都市人终于又有了一块属
于自己的天地,一片可供休养生息的精神家园。而且,由于陌生,我
们会有一种新鲜感,更利于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有利于灵感的进发,
也更有利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于是,明白了“天外有天”的真正含
义,也明白了为什么旅游虽被喻为“花钱买苦吃,花钱买累受”,但
仍经久不衰而且日趋看好的内在因素。因为它使我们接触陌生的人,
陌生的世界。陌生真好。它使我们相处得更率直率真一些,更轻松自
在一些,也许,会使人生更富诗意一些。

(转载自“北京忧郁男孩”网页)
──────────────────────────────
【爱知行动】     翻译工作需要志愿人员

  各位朋友,北美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成立以后,已经开展了一系
列项目,包括一份探讨同性爱情的中英文双周杂志,还有一些增刊,
涉及心理学、性别研究、暴力、青少年、宗教和相关社会工作。我们
正在编译一系列丛书,主要是关于同性恋的心理学和公共政策方面。
我们向海内外朋友,无论其性倾向如何,特别呼吁:帮助我们一起工
作,特别是翻译方面的工作,包括新闻、专题报导、论文、小册子和
录音或录像。有意者请和我们联系。电子信箱:csssm@aol.com,联系
电话:1-310-831-0286(有效期是1997年1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