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0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1年9月14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同性伴侣开始在伦敦注册 德国议员要求埃及停止审判同性恋者 ② 【说三道四】打破对艾滋病威胁的屏蔽心理 ──美国男同性恋社区的经验得失与借鉴 ③ 【历史回顾】从安华事件看伊斯兰对同性恋的态度 ④ 【信息天地】我们为什么会是同性恋 附:科学只走了这么远 ⑤ 【新书鉴赏】中国同性爱历史悄然登上京城书店热榜地带 ⑥ 【同人笔林】楼河同志诗歌选(一) ⑦ 【爱知行动】特写:走近楚天──e行为是这样诞生的 ────────────────────────────── 【新闻摘要】 ◇ 两对同性伴侣于9月5日成为英国第一个在政府注册的同性伴侣。 伊恩·波尔福特和亚历山大·卡内尔已经共同生活了38年,琳达·威 尔金森和卡罗尔·巴德也已经共同生活了16年。 伦敦市长肯特·列文斯顿颁布的《伦敦伴侣登记法》允许同性伴 侣在市政厅注册,但并没有赋予他们任何配偶权利。 ◇ 30名德国议员联名致信埃及政府,要求他们立即撤销对52名据说 是同性恋者的埃及公民的审判。该52名埃及人于今年5月中旬在开罗 的一艘游船上被捕,现在以“违反性道德”罪而被提起公诉(最长刑 期可达3年),而带头的两人则被以“篡用伊斯兰教义来传播极端思 想”罪名提出公诉(最长刑期可达5年)。 国际人权组织也对埃及政府的该决定表示抗议,但埃及国内的人 权组织则拒绝为被告呼吁。 埃及的刑法没有明文将同性恋行为列为非法,但同性恋一直是禁 忌议题。 ◇ 新西兰政府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将“改革奖章”授予新西兰海 军,以表彰他们在性倾向支持和训练项目中所做出的努力。新入伍的 海军士兵必须在海上接受该项目的训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性恋 士兵合作。该项目的负责人就是同性恋军官特鲁迪·麦克诺顿。 新西兰于1993年开始,允许公开的同性恋者参军。 ────────────────────────────── 【说三道四】 ◆ 打破对艾滋病威胁的屏蔽心理 ──美国男同性恋社区的经验得失与借鉴 ·二言 楚钧· 八十年代初,艾滋病首次在美国旧金山和纽约的男同性恋社区发 现并迅速流行,使男同性恋者成为最先受到艾滋病冲击的群体,直到 现在,性行为活跃的男性同性者仍然被看作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了解男性同性恋者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极其 重要的一个环节。美国从九十年代初就展开了大规模而且对同性恋群 体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工作,他们的得失很值得我们借鉴。 1、初期教育的成效与近年感染率的重新上升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81年接到第一例艾滋病报告,截 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774467病例,其中448060艾滋 病人已经去世[1]。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传染病控制中心与社会各界 联合对全社会开展艾滋病教育,破除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努力让全 社会从对艾滋病的恐惧转化到实质性的预防。其中最为突出的努力就 是对社会不同的群体和社区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因为男性之间 的性接触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占总艾滋感染的46%[1]。男同性恋 者是艾滋传染的高危人群,因此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初就针对同性恋群 体展开了全面的艾滋病教育,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向同性恋和双性恋者 宣传艾滋病的存在和危害,其重心在于敦促同性恋者在性接触中使用 安全套,同性恋色情制品也强调了安全套的使用。 事实证明,这些努力已经受到明显成效。从1993年,全国的艾滋 病例开始下降。到1996年,艾滋感染和因艾滋病的死亡已经显著下降。 最值得注意的是,从1993年到1996年,美国因异性恋性行为而感染的 艾滋病的人数平稳上升的情况下,通过男性同性恋性行为感染艾滋病 的例子出现了锐减[1]。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相接合,针对同性恋社 区的艾滋教育对艾滋病的控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00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了一篇报告,他们对包括纽 约、旧金山在内的美国七个大城市的同性恋男性青年进行跟踪调查, 发现在九十年代末,年轻一代的男性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重新出现 了上升的趋势。1994年到1998年期间,7.2%的15-22岁的都市男同 性恋者HIV阳性,而1998年到2000年23-29岁组的都市男同性恋者 HIV阳性到了13%[2],这些数据显示,这一代同性恋青年的艾 滋病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显著上升。同性恋男性的其它性病感染率 也在上升,比如西雅图地区的梅毒从1997年起突然出现上升,1997年 这一地区的同性恋者在所有梅毒病例中占21%,而1998和1999年这 一比例上升到85%,其中72%的同性恋梅毒患者是HIV阳性 [3]。更多的研究显示,与HIV和其它性病感染上升相对应,不用 保险套的同性恋性行为在九十年代末出现了上升趋势。1999年美国 HIV预防会议上,研究人员报导了对纽约和旧金山的同性恋者性行 为的调查,一项调查显示,458位HIV阳性同性恋受查者中有 36%在受查的前三个月与HIV阴性(或未查者)发生过不带防护 的性行为[4],另一项对有稳定伴侣关系的同性恋者的调查显示,有 近一半的HIV阳性/阴性混合伴侣(44%)发生过不带保险套的 性行为[5]。 2、警惕松懈的原因探讨 同性恋群体是二十年来美国艾滋教育的重点,艾滋病教育和安全 套的使用在同性恋社区媒体、社区活动等场合无处不在,甚至同性恋 色情音像制品也积极地提醒人们使用安全套。为什么出现了相当比例 的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性行为中不采取保护措施呢? 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原因是对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的相对成功让同 性恋群体放松了警惕。鸡尾酒疗法确实使艾滋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但它对同性恋者对艾滋病预防的放松的作用并不直接。第一,艾滋病 治疗的进步从来就没有宣称过能彻底根治艾滋病,公众对鸡尾酒疗法 的认识也没有超越延缓艾滋病病情扩散的界限。第二,艾滋病新疗法 的过程之繁琐和价格之昂贵也是众所周知,虽然死亡得到延缓,但艾 滋病患者在肉体和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仍然是巨大的,健康者绝对是 不愿意进入这样的处境的。第三,媒体对新疗法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 的宣传也十分到位,甚至浓墨重染,以防止艾滋预防的松懈。总而言 之,在知识传播上,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在美国同性恋群体中是得到 充分重视而且很到位的,但这样的努力并没有阻止艾滋病因为无防护 性行为在年轻的同性恋者中传染的重新抬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一新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艾滋病刚开始 在旧金山同性恋社区出现,虽然当时还没有完全搞清艾滋病的发病原 因,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认艾滋病传染与同性恋浴室中的性活动有 密切联系,并建议旧金山市政府关闭同性恋浴室,虽然这一动议遭到 同性恋者情绪激昂的一致反对[7],但当时旧金山同性恋社区遭受艾 滋病重创是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从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中旧金山 每年有大约八千人被艾滋病感染,成千上万的同性恋者被艾滋病夺去 了生命[6]。许多活跃在同性恋社区的人士都认识周围感染或者死于 艾滋病的人士,对死亡与痛苦的亲眼目睹往往是最好的教育,使他们 认识到,如果不从事安全性行为,病痛和死亡可能随时降临到自己的 头上。即使是社区内的感染者,也出于群体意识而呼吁和推广安全性 行为,而很多感染者在同性恋刊物上现身说法,呼吁安全性行为的重 要性。大张旗鼓的公共教育和人人自危的心态使对于艾滋病感染的屏 蔽心态难以产生,这就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使用安全套。 但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初感染艾滋病的大批同性恋者死亡,持 续猛烈的安全性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性恋社区内的感染率和死 亡率大大下降。然而,良好的局势和同性恋社区内成员结构的变化, 给予防控工作增添了一定困难。 同性恋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年龄上占优势的中青年成员,而年 龄相仿者更容易形成社交圈。目前活跃在社区中的中青年人士(尤其 是年轻者)对艾滋病掉以轻心的原因在于: 1)当艾滋病于八十年代中期受到普遍关注时,这些人尚处于成 长时期,对于艾滋病的了解基本上处于媒体的灌输。当他们于九十年 代中期后开始活跃于同性恋社区时,在社交和性生活等方面已经基本 与十多年前的那一代同性恋者“脱钩”,既无法经历亲眼目睹社区内 风声鹤泪的悲惨情形,也不经常有人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现身说法。 现在很多活跃在社区里的同性恋者已经不认识任何艾滋病患者。 2)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甚至晚期活跃于社区内的同性恋者在 九十年代末纷纷进入了中年,绝大多数感染者已经死亡,而那些对艾 滋病毒抵抗力较强的幸存者或者新感染者已经有条件接受“鸡尾酒” 等疗法,使自己能够维持健康的外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艾滋 病问题的所在,十年前的“触目惊心”已难以复见。 3)未感染者不愿意接触感染者,感染者在社区内受到一定的冷 落。回避心态使未感染者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机会,误以为与自己发生 性接触的人也如自己一般健康。这种心理的另一种典型表示是拒绝做 定期的体检,盲目地认为自己处于健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隐蔽了自 己的可能感染情况。 同性恋社区内的安全性教育一如既往,但占主导地位的中青年同 性恋者并没有感受到十多年前社区内所感受的危机感。当同性恋者目 睹朋友的患病和死亡时,侥幸心理会在事实面前得到控制,但艾滋病 治疗的进步和感染人数的降低都使新一代的同性恋者在一段时间内看 不到周围的人因为艾滋病而死亡,宣传的信息和现实的差距,助长了 屏蔽心态,使侥幸和漠然心理得以膨胀,因此在大力宣传艾滋病的九 十年代末,大家对于艾滋病的警惕有所放松,无防护性行为出现了抬 头趋势。 3、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在男同性恋社区内有针对性的艾滋教育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的已经查知的感染者中,男同性恋者所占的比 例偏高[8],但如果保守地认为同性恋人群占人口的3%,那么感染 者相对于这个绝对数目相当庞大的同性恋人群,比例仍是偏低。绝大 多数同性恋者出于社会原因,仍然处于相对隐秘,只有经济和资讯相 对发达的大城市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同性恋社区。即使很多从事性行 为的人员,也并不频繁在社区活动中露面,但有关安全性行为的宣传 品也通常只能在这种场合中接触到,即使有心的志愿者也无法以多渠 道向更多的人分发这些资料。因此,安全套教育在同性恋人群中只是 局限于那些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而这些人往往已经对此有了相 当的认识,比如笔者曾参加过几次北京男同性恋者自发举行的体育活 动,看到有志愿者在场分发有关使用安全套的资料,在交谈中也发现 大家都了解安全性行为。然而,那些不来参加这种集体活动的人员, 则无从得到这些资料,这是屏蔽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艾滋病在同性恋群体中的蔓延还处于早期,因为中国同性 恋者有人群松散,对HIV的态度还很不成熟,大多数HIV携带者 不愿检查或公开检查结果等特点,以及同性恋感染者在同性恋人群中 所占的比例还相对小。在艾滋传染初期以及艾滋病症慢性化时,如果 一味只宣传艾滋恶魔的可怕,很多同性恋者会感到这种威胁并不在现 实得到反映,他们的心理心理就会产生反差──这也是屏蔽心理产生 的原因之二。 安全性行为教育就需要打破以上所述的这种屏蔽心理。同性恋社 区处于相对隐秘,很多同性恋者不习惯于抛头露面,所以要在同性恋 人群中推行安全套教育,不能只依赖同性恋社区内部的资源,还应该 将这种教育与普及性的安全套使用宣传相结合。性接触和疾病的发生 并不受时季的调节,所以不能局限于每年一度“世界艾滋病日”之际 的“突击宣传”,也不能仅靠卫生部门的单方面努力和呼吁,而是应 该将之落实成稳定持续的公共政策,在大众媒体(而不仅仅是卫生和 健康刊物)上定期地刊登有关方面的信息。 此外,特别应该在做到对同性恋者公允客观的前提下,鼓励同性 恋艾滋病人通过亮相来现身说法,使尽量多不在同性恋社区内露面的 同性恋者也能够得到这个信息。为了鼓励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公开露面, 媒体有必要从两方面消除感染者的自我羞耻感:1)不要对同性恋行 为进行道德评价,应该沿用国际卫生标准,承认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 性倾向;2)视艾滋病患者为受害者,将之与其它疾病患者一视同仁, 改变以往将艾滋病与道德挂钩的做法;3)让同性恋患者和普通的异 性恋患者(即不是通过吸毒或者卖淫而获得感染)同时露面,这在既 消除了同性恋者的顾虑,也使广大观众或读者看到,艾滋病就在我们 周围,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长了民众的利己 心态,即个人的行为更多地基于对自我得失的考虑上。在这种趋势下, 如果只是笼统简单地强调高危性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如何如何,对 某些“另类的”性接触种类实行道德谴责,其效果是很有限的。疾病 防控工作的重点应该针对同性恋者个人的自我保护,在宣传上让他们 感觉到“使用安全套对自己有好处,不使用会对自己不好”。当人们 将疾病与自身的健康与未来相关联时,屏蔽心态也就不复存在。这个 宣传基调不论对于其他高危行为人群如吸毒者和男女性工作者来说, 还是对于其它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来说,都是同样适用的。只有促使更 多的人将疾病防控纳入具体的个人生活时,才能防患于未燃。 屏蔽心理是侥幸和漠然心态的温床,它使人们错误地认为疾病和 死亡与己无关,从而无法唤起必要的警惕,或者产生了松懈心理。我 们应该注意到屏蔽心态产生的各种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对症下药,使 安全性行为教育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CDC. HIV/AIDS-United State 1981-2000. MMWR 2001;50:430- 434 [2] CDC. HIV Incidence Among 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 Seven U.S. Cities,1994-2000. MMWR 2001;50:440-443 [3] CDC. Resurgent Bacteri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 King County, Washington, 1997-1999. MMWR 1999; 48:773-777 [4] Cynthia A. Gomez.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Risk Behaviors Among HIV-Seropositive(HIV+) Injection Users and HIV+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Nation HIV Prevention Conference,1999, Abstract 180 [5] Colleen Hoff. Substantial Risk Reported Among HIV+MSM in primary Relationships. Nation HIV Prevention Conference,1999, Abstract 182 [6] San Francisco Department of Health. Response to the Updated Estimates of HIV Infection in San Francisco,2000 [7] Randy Shilts. And the Band Played On : Politics, People & the AIDS Epidemic. Saint Martin's Press, LLC, 1987 [8]郑灵巧:《同性恋:艾滋病肆虐的角落》,《健康报》2000年8月 29日(第1版) ────────────────────────────── 【历史回顾】 ◆ 从安华事件看伊斯兰对同性恋的态度 ·游谦· ◇ 安华事件始末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突然宣布逮捕副总 理兼财政部长安华,他指出安华是一位同性恋者, 并且“鸡奸”前私人司机阿济山等人,然后下结论说:“我无法 接受一位‘鸡奸者’成为这个国家的领袖。”事情爆发后,马哈迪总 理的亲信干部在马来西亚发起一连串的反同性恋运动,强调同性恋违 反伊斯兰(俗称回教)文化。 对于这个全球轰动的事件,坊间的评论皆认为是马哈迪与安华之 间的政治斗争,但却少有人从伊斯兰文化与当代国际处境的面向来分 析这个事件的文化意义。因此这篇文章主要处理伊斯兰内部对同性恋 的态度以及把同性恋等同于西方的堕落文化。 安华是马来西亚的政治明星,他年轻时受到席卷穆斯林世界的伊 斯兰复兴主义的强烈影响,曾任马来西亚“伊斯兰青年运动”主席, 一九七四年因为率众进行反政府示威,而被当局以违反内部安全法罪 名系狱近二年。当时的安华形象激进,组织力与领导才华也在同辈中 留下深刻印象。 八二年安华获邀加入马哈迪领导的巫统时,曾引起巫统大老一阵 错愕,也让他的的仰慕者失望不已。不过安华认为,加入巫统才能彻 底解决贫穷、贪渎等问题,并提升伊斯兰价值观。加入巫统的安华平 步青云,八三、八四年曾任农业部长、教育部长,一九九一年起出掌 财政部,并于一九九三年出任马来西亚副总理至今,蹿升速度相当快, 是马哈迪有意培植的接班人,安华也口口声声称马哈迪为“导师”或 “父亲”。有一段时间,马哈迪还特地休假两个月,让安华代理总理 的职务,为其养望。 安华作风自由民主,出口成章,经常引述莎士比亚、儒家思想与 古兰经。他常说他最欣赏捷克剧作家哈维尔,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奎兹的小说迷。他在著作《亚洲的复兴》一书中主张吸收西方民主 制度的优点,接受国际媒体的专访时,也大谈马来西亚的政治改革、 扫除贪污和裙带主义等政治理念,因此在国际媒体上形象良好。 但是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时,总理马哈迪痛斥西方国家的经济 侵略行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会是西方世界及美国所利用来剥削发展 中国家的工具,而且坚信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体系不公平所导致 的结果。但是身兼财长的安华却极力主张应该采行国际货币基金会所 推荐的拯救方案,使得马哈迪不由得对安华产生疑虑。一九九八年六 月的巫统大会上,安华的中坚干部查希,也就是巫青团的领导人之一 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大事抨击政府高官任用亲信、裙带主义,此举一 般均解读为针对马哈迪而来。 但是马哈迪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早年曾是反对英国帝国主义和殖 民主义、争取马来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斗士,因此当他受到攻击的时候, 立刻下令将那些曾经在政府进行私有化中受益者的名单公布,结果安 华的一些亲戚及查希本人都赫然列名其中,这个反击真是又快又狠。 接着,七十二岁的马哈迪告诉二千名与会代表说,西方“强盗”企图 藉经济危机侵占马国大公司,西方政府殖民主义阴谋在领导人间制造 分裂,以改变甚至推翻马国的领导阶层。 事态的发展终于让安华了解马哈迪确实对他早有戒心,所以他才 毅然决然豁出去,展开全国巡回演说,并且猛烈抨击马哈迪。他在首 都吉隆坡市中心的国家清真寺举行盛大的集会,宣称自己才是“人民 的领袖”,同时发表要求马哈迪下台的《吉隆坡宣言》,当时聚集的 群众约有五万人。 马来西亚总理府在九月二日宣布,自晚间五时三十分起,五十一 岁的安华被革除所有职务,马哈并公开澄清说,安华被罢官及开除巫 统党籍是基于道德理由,并非为了他与安华意见不合。至于安华否认 自己私行不检,马哈迪说,柯林顿总统当初也否认自己的绯闻! 二十日晚间九时前后,警方封锁吉隆坡街道,携带冲锋枪,身穿 防弹衣的马来西亚特警,强行踢开安华住家大门,依照严苛的“内部 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逮捕正在家中举行记者会的安 华。安华被捕时,现场有上千名支持他的群众,他们对警察挥舞拳头, 并高呼“真主大能”及“安华万岁”。 随后马哈迪在总理府举行的记者会指出,警方原先并无计画依照 内部安全法,但是由于安华有意挑起暴乱,警方才不得不采取行动。 他说:“安华在国家清真寺的非法集会中发表了煽动性演说,其实我 也没有料到他会这么过火。”接着,声援安华的支持者连续和镇暴警 察发生激烈冲突,警方向聚集在法院大楼外的大约一千五百名群众发 射催泪瓦斯和水柱,经过三小时的街头混战后,至少有五十人被捕。 安华事件一发生,马上引起西方国家的关切,澳洲、英国、美国、 以及国际特赦组织,陆续对马国施压,美国国务院并发表声明,要求 马来西亚政府查明事实真相。十一月十七日,代理美国总统柯林顿出 席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领袖会议的副总统高尔,在地主国马来西亚首都 吉隆坡发表演说,令人意外地背离了会议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传统, 公开赞扬支持马来西亚前总理安华且要求民主改革的马国“勇敢人民”, 此举等于是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而国务卿阿布 莱特又与安华的妻子旺阿兹莎会谈,以行动表示她的支持。但是,马 来西亚外长巴达威马上反击说,高尔的发言“不当”、“挑衅”及 “令人憎恶”,是一种认同恐怖主义和企图煽动暴乱的举动。 九月底,安华被法庭控以鸡奸罪,原因是有二名男子在吉隆坡法 庭承认与安华发生过同性恋行为,这二人分别是今年卅七岁、安华的 义弟苏克马,以及今年五十一岁、原籍巴基斯坦的前安华演讲撰稿人 穆拉瓦博士。他们两人都是在安华被革职后被捕,并且被判刑六个月。 但是他们都说是安华强迫他们的,所以只被被判刑入狱六个月。另外, 安华妻子旺阿兹莎的前私人司机阿济山也坚称安华曾经在一九九二年 间多次鸡奸他,把他当作性奴隶,他还把安华称作“野兽”。 经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读出,马哈迪认为国际货币基金 会是西方世界及美国所利用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西方国家企图 藉经济危机侵占马国大公司,西方政府殖民主义阴推翻马国的领导阶 层,而安华正是西方新殖民主义的代理人。不但如此,他更染上与柯 林顿一样的不检行为,这些行为都违反伊斯兰文化,所以这样的人竟 然还敢在国家清真寺集会,他才不得不以“内部安全法”逮捕安华。 ◇ 古兰经与同性恋 什么是“伊斯兰文化”呢?伊斯兰这个宗教有一个特徵就是一切 都必须以经典为依据,所以这是它之所以与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 等宗教共同被称为经典宗教(scriptural religions)的原因。因此要 讨论伊斯兰文化也必须从伊斯兰宗教经典《古兰经》与《先知圣训》 着手。简单的说,大部分的教士(Ulama)认为经典上明文禁止,所以穆 斯林(俗称回教徒)必须弃绝同性恋与同性性交,但事实上并不一定 如此! 《古兰经》第七章记载说:“…鲁特,当时他对他的宗族说: ‘你们怎么做那种丑事呢?在你们之前,全世界的人没有一个做过这 种事的。你们一定要舍妇女而以男人满足性欲,你们确是过分的民众。’” 第二六章记载说:“当日,他们的弟兄鲁特曾对他们说:‘你们怎么 不敬畏呢?我对于你们确是一个忠实的使者。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 应当服从我。我不为传达使命而向你们索取任何报酬;我的报酬,只 归全世界的主负担。你们怎么要与众人中的男性交接,而舍弃你们的 主所为你们创造的妻子呢?其实,你们是犯罪的民众。’” 传统的穆斯林根据对这几段经文的理解,认为先知鲁特谴责他的 族人“舍妇女而以男人满足性欲”和“与众人中的男性交接,而舍弃 你们的主所为你们创造的妻子”指的就是同性恋的行为,因此阿拉伯 文就把“癖好男男性交者”称为qaumLut或简称Luti,意思是“鲁特 的族人”,并且把“男男性交癖好”称为liwat,意思是“鲁特的族人 的行为”,到了近代更把这两个字跟“同性恋”(homosexuality)与 “同性恋者”(homosexuals)划上等号(Murray & Roscoe1997)。马来 西亚文用“meliwat”这个字眼来描述安华的罪状,正是受了阿拉伯 文的影响。 先知穆罕默德离世后,跟随者把他的言行编成《先知圣训》(Had ith)。圣训里对于同性性交的行为有很明确的立场,例如:“当一个 男人跨在另一个男人的上面时,阿拉的宝座都会震动”、“男人不可 以进入别的男人的身体”、以及“如果看到有人作鲁特的族人做的事 ,杀了那个主动跟被动的”等经句(Duran 1993: 182)。 ◇ 同性恋与伊斯兰法 后来穆斯林逐渐增多,伊斯兰教士乃根据他们对《古兰经》、 《先知圣训》与“信徒社群共识”(Ijma)的理解订出“伊斯兰法” (Shari'ah),作为“信仰社群”(ummah)共同的生活规范。由于教士 们的见解各有不同,因此对同性性交 的相关规定也很不同。 历史上没有记载有任何人因着“同性性交”而被先知穆罕默德处 置的纪录,但是到了“第三哈里发”(theThirdCaliph)时期,就开始 有一个人因犯了“鲁特的族人的行为”被焚死。当时有些教士抱持不 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自从先知穆罕默德以来就没有烧死人的传统,因 此有些执法者就开始改为从高处抛下以及用石头砸死(Al-Fatiha Foundation)。目前有二十六个伊斯兰国家宣布同性恋为非法的行为: 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林、孟加拉、玻西尼亚、伊朗、约旦、哈萨 克、吉尔吉斯、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来西亚、茅利塔尼亚、 摩洛哥、阿曼、巴基斯坦、卡达尔、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塔 及克、突尼斯、土耳其斯坦、阿联酋、叶门(OutRage 1998)。 在伊朗、茅利塔尼亚、沙乌地阿拉伯、苏丹、阿曼抓到同性性行 为判死刑;巴基斯坦判二年至终身监禁,并且加上鞭刑;马来西亚最 多可判二十年;阿联酋十四年;孟加拉判七年;利比亚判三至五年; 阿尔加利亚判二个月至二年徒刑;但是在埃及、印尼、和伊拉克三国 没有相关的刑罚。有些国家还订下二位同性别的人裸身躺在一起,鞭 打99下;男男亲嘴,鞭打60下等详细的法条。 这样的罚则受到许多西方人权组织的关切,不断对伊斯兰国家喊 话,要求废止。有些位于欧美的穆斯林也组织压力团体,声讨这些迫 害同性恋者的国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法提哈基金会”(Al-Fatiha Foundation)与“同志圣战”(Queer Jihad)等组织。这些穆斯林认为 同性恋是阿拉创造的,不是自己的选择。这种性倾向乃与生俱来,无 法改变的,因为这是基因和荷尔蒙激发的。他们希望同性恋穆斯林不 要再躲在西式酒吧里,站出来和其他人一起礼拜阿拉 (Queer Jihad)。 但是伊斯兰教士却认为同性恋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尤其是青春期 阶段的成长环境影响最大。每位穆斯林都有自由意志,大家可以自由 选择面前的两条好跟坏的道路,而且阿拉在早就给予我们如何选择道 路的知识,因此人类能掌控自己,远离同性恋。如果一个人躺在床上, 老是想着“我很懒惰”,惰性就会一直跟着他,而且他的心理和人生 哲学就会跟着改变(Ball 1999)。嗜赌者能改变,嗑药者也能改变, 只要向他求助,阿拉早就在《古兰经》上应许不让邪恶征服我们。如 果一个人意识到他有倾向开始要做阿拉所禁止的事的时候,他必须赶 快回到伊斯兰社群找个有爱心又会关怀的人,请求协助克服这个困境, 而不是顺从坏的环境,选择坏的道路(Ally 1999)。 1996年三月一个取名为“伊斯兰恐惧”(Islamophobia)的宗教 会议在英国召开,希望西方世界能对伊斯兰有更正确的认识,但是在 会中有一位巴基斯坦裔的人向大会提问有关伊斯兰如何对待同性恋的 问题。突然,上百位穆斯林冲向前包围他,威胁要杀死他,当时台上 的各宗教领袖没有人上前阻止。有一位穆斯林教士(Imam Abdul Jalil Sajid)大叫说:“不用问有关伊斯兰如何对待同性恋的问题,只要看 大家的反应就知道了!”结果会议遽然宣布结束(Queer Jihad)。 ◇ 同性恋与伊斯兰文化 为什么穆斯林对同性恋的事题的反应会如此激烈呢?这当然不只 是“环境学习”与“天生基因”的科学争辩而已,伊斯兰从宣教初期 就跟这个事题有许多纠葛。自从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基地开始,邻邦 波斯(现在的伊朗)的宗教就使穆斯林十分困扰,尤其是同性性交的 行为更是让阿拉伯人痛恨。在人数稀少的古代阿拉伯社会里,性行为 如果不是用来生殖就会被谴责,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民族的灭种。但是 后来伊朗人几乎全数归信伊斯兰,波斯教早已式微,而穆斯林人口在 东亚(甚至世界)的数量也十分庞大,灭种已成为不必要的忧虑,因 此在私领域里同性相交是被容忍的,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来 (Schild 1990; Duran 1993: 185)。 在历史上,奥图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堡)的 美荷美特苏丹(Sultan Mehmet Fatih)以及阿富汗入侵印度的主将加 兹纳威苏丹(Sultan Mahmud Ghaznawi)都被认为是同性恋者,但也都 娶了几个太太并且生了几个孩子,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 爱戴,他们的秘诀就是不公开宣扬他们的性倾向,不公开向伊斯兰法 挑战。 其实这正是伊斯兰法的用意所在,这个法律系统表面上虽然对同 性恋很严苛,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刻意用来对付这种性倾向的人(Duran 1993: 182)。举例来说,在沙乌地阿拉伯等国家的同性性行为者需处 以死刑,但需被告公开承认四次后才算数,或有四位公正的穆斯林见 证才能定罪(Al-Fatiha Foundation)。因此,除非同性恋者在四个人 面前做爱,或公开宣称他就是同性恋者,否则定罪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本世纪初开始,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穆斯林自觉运动一波一波地 兴起,同性恋又被赋予新的形象。在摩洛哥和肯亚这些伊斯兰国家因 为成为西方男同性恋者买春的地方,引起穆斯林世界的强烈反弹 (Duran 1993:186)。在伊斯兰的许多文化圈里)例如:北非、阿富汗、 巴基斯坦)同性性交被视为是凌辱敌人的方式,将他肛交以后,再大 肆宣扬,表示说那个被动者已经不再有男子气概了,让他觉得生不如 死(Duran 1993: 188)。因此在伊斯兰世界宣称同性恋是西方人结束殖 民统治后再次对穆斯林的凌辱。 1979年伊朗革命英雄柯梅尼(Ayatollah Ali Khameni)推翻巴勒 维政权后,更多次抨击说同性恋是西方人堕落腐败的症候,同志人权 运动是“西毒”(Westoxication; 阿拉伯文叫做 Gharbzadegi),是崇 拜西方文化的人的意识型态使然。因此,在柯梅尼取得政权后的几年 内,有七十位同性恋者因为企图成立同志组织而被处决,1992年有近 百人在一个私人舞会中被捕,全部判死刑,据一些西方人权组织的统 计,这个国家自从什叶派革命以来,已经处决了四千名以上同性恋者。 他们行刑的方法有:一、用大刀砍头;二、用石头砸死;三、用烈火 烧死;四、从高处抛下摔死。 就在伊朗“反西方”的革命气氛稍加平息的时候,阿富汗又把 “同性恋”与“西毒”划上等号。国际大赦组织在1998年五月上旬报 告,说至少有五位在伊斯兰法庭(Shari'ah courts阿富汗的基要派 “穆斯林学生军”)Afghanistan Taliban Army)用传统的方式处决。 他们被推倒下来的墙压在瓦砾堆里,当时有数千个人在现场围观。经 历三十分钟的等待时间后,发现有三个人仍未断气,就把他们送医, 等到康复后再把他们放逐。但是其中二个存活的人在第二天就断气了, 最后一位生死未卜。几星期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处决了六、七位 同性恋者。 ◇ 替代性观点的提出 以经典研究的观点来看,《古兰经》多次记载的先知鲁特(Lut) 应该就是犹太经典(也是基督教旧约圣经)中的先知罗得(Lot), 当时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德住在所多玛(Sodom),伊斯兰信仰之父亚 伯拉罕知道上帝厌恶并且可能会毁灭所多玛与蛾摩拉(Gomorrah)时, 他哀求上帝看在城中的义人的份上而饶恕这两座城市,最后他得到上 帝允诺,如果有十个义人就不灭城。上帝开始差遣两个陌生人前往所 多玛,并且受到罗得的接待。但是所多玛人忽然包围罗得的房子,要 求他把两个陌生人交出来,并且“任我们所为”。罗得执意要保护他 的客人,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女儿让他们满足。所多玛人喝令罗得: “退去罢!”开始要攻破房门。 《古兰经》记载先知鲁特骂这些所多玛人:“舍妇女而以男人满 足性欲”;“与众人中的男性交接,而舍弃你们的主所为你们创造的 妻子”应该就是在这个状况下的谴责。至此,我们便能了解阿拉痛恨 的是所多玛人凌辱过路人,要把他们“肛交强暴”的恶劣行为。这跟 两情相悦的同性恋(或同性性交)毫无关系,强说《古兰经》禁止同 性恋,是对经文的误解。而英文把"Sodomise"当成“肛交”也是对 “所多玛事件”的误解。 跟随过穆罕默德的人把先知在世的言行编成《先知圣训》当成 《古兰经》的辅助文献是值得称许的,圣训载明“如果看到有人作鲁 特的族人做的事,杀了那个主动跟被动的”应该很符合先知的言行。 而“当一个男人跨在另一个男人的上面时,阿拉的宝座都会震动”、 “男人不可以进入别的男人的身体”等记载应该是在禁止“鲁特族人” 的恶劣行为,而非指责两情相悦的同性恋(或同性性交)。 穆斯林信仰社群稍具雏形的时候,教士们必须依据《古兰经》和 《先知圣训》来制订共同的规范,但是当时的“信徒社群共识”深具 “波斯教”、“灭种”、“肛交凌辱”的忧虑,加上对经文的认知落 差,使得伊斯兰法把所有“同性性交”都给禁止了。 最近几十年,由于基因研究和行为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同性恋有 了更正确的知识,穆斯林本来有机会抛开"taqlid"(全盘接受传统) 的束缚,而以"ijtihad"(根据理性知识诠释经文)来修订伊斯兰法 的禁令,但是伊斯兰世界却在后殖民时代激起了一股“反西方”运动, 同性恋又被波及而被贴上“西毒”的标签。以第三世界研究的角度来 看,西方同性恋者到伊斯兰国家买春的行为的确令人不满;现代的穆 斯林同志人权运动的确与西方人关系密切;腐败的巴勒维政权的确是 美国扶植的;阿富汗穆斯林学生军的确是美国极力打击的对象,但是 把“同性恋”(或“同性性交”)等同于“西毒”,然后把他们处以 极刑,并不符合《古兰经》的教导。 熟悉伊斯兰文化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后,我们就能了解马哈迪的指 控具有多大的杀伤力。以宗教的面向来谈,马来西亚以伊斯兰为国教, 安华又是“伊斯兰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他的支持者大多来自穆斯林 社群,一旦被指控触犯伊斯兰的禁忌,他的支持度势必下滑,他的群 众也会分裂。以文化的面向来谈,安华的经济政策偏向西方强权,被 逮捕后又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力声援,他一旦被指控是同性恋者, 马国人民就会怀疑他的政策是否是“西毒”后的个人主观决定,而不 是为了马来西亚整体着想,这便使得安华及他的支持者有理也说不清。 参考资料: Ball, Lamaan. 1999. "What is Islam's view of homosexuality?" http://www.islamic.org.uk/homosex.html Ally, Shabir. 1999. "What does Islam say about homosexuality?" Common Questions People Ask About Islam. Al Attique Publishers. Queer Jihad http://www.geocities.com/WestHollywood/Heights/8977/ Al-Fatiha Foundation http://www.al-fatiha.org/ 1998 OutRage! London. http://www.capitalgay.com/news/120498a.htm Stephen O. Murray & J Will Roscoe (Editor), "Islamic Homosexualities: Culture, History, & Litera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Khan, Badruddin. 1997. "Sex, Longing & Not Belonging: A Gay Muslim's Quest for Love & Meaning", Bua Luang Publishing Company, Arno Schmitt J Jehoeda Sofer, 1991. "Sexuality & Eroticism among Males in Moslem Societies", Harrington Park Press. Maarten Schild 1990. "Islam" Encyclopedia of homosexuality / edited by Wayne Dynes ; associate editors, Warren Johansson, William A. Percy ;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tephen Donaldson. New York : Garland Pub. Khalid Duran 1993. "Homosexuality and Islam." Homosexuality and world religions / edited by Arlene Swidler. Valley Forge, Pa.: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选自www.sinica.edu.tw/~etyue) ────────────────────────────── 【信息天地】 ◆ 我们为什么会是同性恋 达希尔 东方虹 二言 翻译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长为同性恋者?马克·史东将其归因于单簧管。 41岁的史东在宾州兰切斯特一家广告公司作创意指导。自从发 现从小就在一起吹单簧管的四个朋友中有三个成为同性恋之后,他就 开始记录成年同性恋朋友中谁曾经玩过乐器。据他的一项“全面但非 科学”的调查表明,“成为同性恋和吹单簧管之间有极强的相互关系。” 这位昔日的木管乐器演奏者用略带嘻笑的口吻说:“我的理论是: 大多数男孩想吹喇叭,但那些更敏感的男孩则最终吹起了单簧管,而 后者成为同性恋。” 史东的理论当然在半开玩笑。但在过去十年左右,来自包括基因 科学、听觉科学和行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一点一滴地收 集到他们认为有可能是决定性取向的证据。如果他们正确的话,那么 我们的性取向可能早于任何一位音乐大师写下他第一个伟大音符之前 就已经确定了。 尽管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表明同性恋的成因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确 定──要么由基因决定,要么取决于在子宫内的生物过程──大多数 的研究者还是认同来自基因、生物和环境影响的综合作用力。究竟其 中几分来自基因,几分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决定,仍然不清楚,而且也 处在激烈的争论中。同样如此的是这个推论问题:究竟性取向是内在 本质,终生不变,还是可塑的,并随时间而可变。 性倾向研究并不仅仅出于科学的好奇。多年以来,同性恋的政治 组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这个观点,即性取向是天生和永恒的, 并且不能因此而受到歧视。这种战术被证明是成功的。统计表明那些 相信基因或生物因素决定性取向的美国人比那些认为环境因素论的人 更倾向支持同性恋的民权。 在五月份的一个盖洛普调查中,半数参与调查的人认为同性恋由 基因决定,另半数认为是环境决定。在1997年的盖洛普调查中,归因 于环境和基因的回答者之比超过4:1。这项调查视此为“美国公众对 同性恋议题较为显著的转变之一。”明显地,这个转变伴随着对同性 恋更多的宽容。五月盖洛普调查者中52%回答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另 类生活方式,而在1977年仅为38%。54%的人同意“成人间自愿的同 性恋关系应该是合法的”,1977年为43%。 于1991年发现男同性恋和异性恋大脑结构区别的神经学科学家西 蒙·列维说:“关于同性恋是不是真的不可改变这个问题在政治领域 非常关键。”“美国公众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同 性恋是一种选择。你可以争辩这本不应该如此,但现实就是这样。如 果科学可以表明性取向是人的内在本性,那当然再好不过。但这也说 明科学已经被政治化了。” 抛开政治,科学家坚称有可信的研究表明基因极大地影响了性取 向。美家健康学会的分子生物学者,也是研究性取向与基因间联系的 早期探索者迪恩·哈默说:“任何理性的科学家都不会对此有争论。 证据确凿。”1993年,哈默第一次报告找到了可能与同性恋相关的一 段特定的DNA。 他首先研究了114个男同性恋的家族史,发现在母亲家族一方的 许多男性亲属也是同性恋。由于男性从母亲那里获得一个Ⅹ染色体, 这项研究推论X染色体和同性恋之间有基因上的联系。哈默继而仔细 研究了40对同性恋兄弟的DNA,发现其中33对在X染色体的某一部分 具有相同的区域。 他的工作为早先的基因与同性恋相关联的证据予以了支持。1991 年,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贝雷和波士顿医学院的精神病学者 理查·皮勒检查一组男同性恋,其中56人有同卵双胞胎/孪生兄弟?4 人有异卵双胞胎/兄弟,57人有领养的兄弟。在同卵双胞胎中,52% 两人都是同性恋。在异卵双胞胎中,都是同性恋的比例是22%。有领 养兄弟的人中只有11%他们的领养兄弟也是同性恋。在贝力和皮勒的 另一次对女同性恋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总之,一个有同性恋同卵双胞胎/孪生兄弟的人成为同性恋的机 率高于他人的10倍。一个有同性恋兄弟的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机率是他 人的3-7倍,一个有同性恋姊妹的女性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是她人的 4-8倍。皮勒说:“所有这些都表明性取向与基因间极大的关联性。” 哈默认为,基因对性取向至少有50%的影响。皮勒尽管不愿意给 出具体的数字,但他说百分比应该“显著地”高于50%。其他科学家 估计基因的作用可高达70%。 不管基因的作用有多大,也不会是100%。“我们永远不会找到 ‘同性恋基因’,”哈默说,“没有那么一个开关。没有那么简单。” 他和其他研究者认同其他的影响来源于生物体发育和环境刺激的 总和。但究竟每个因素决定多少仍不得而知。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它成因可能是出生前的生物性因 素。比如说,列维发现男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的视床下部的大小有 着显著区别,而视床下部据信可以对性行为产生影响。他认为,有的 人在母胎中受到更多的睾丸酮的影响,这些人更容易成长为同性恋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出生前的生物和心理因素对性倾向造成 了重要影响。”列维说。 一系列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以上理论。比如说,英国的利物浦大 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性恋男女更可能成为左撇子,而女同性恋者的 手指形态更接近男子(与接近女子手指形态相比),位于奥斯丁的德 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德尼斯·麦克法登发现,女同性恋者的耳波系统 的构造介于男人和女人之间。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马克· 布里德洛夫发现某个手指的长短和性倾向有关。还有一项研究结果表 明男同性恋的阴茎的平均长度超过了男异性恋者,请问哪位男同性恋 者不会对此深感骄傲呢? 以上研究的共同特点在于:育前的许多因素决定了解剖方面的差 异,包括性倾向在内。布里德洛夫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手指长 短的差异归因于胚胎期受到睾丸酮不同程度的影响的结果,这和列维 的看法很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的荷尔蒙水平能够对脑 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列维说。 但这些生物因素究竟对性倾向能够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目前还 不得知。“即使我已经发现了脑部结构的一些不同,我仍然觉得难以 诠释这种情形。”列维说。 以上这些讨论使我们可以开始讨论最后也更具争议的可能性:究 竟环境对性倾向的形成有何影响? 即使那些最热衷于同意先天论的基因学家和生物学家也不愿意低 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当然不愿意排除生活经历在性倾向形成中所 起的作用。”列维说。 在过去,决定性倾向的任务通常是心理学家的职责,而他们习惯 用精神障碍的理论来解释同性恋。而在今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 经常是“环境影响说”的最强烈反对者。 “我花了三十年研究心理学,但我一点都看不出环境对于性倾向 形成有何影响。”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成为同性恋》一书的 作者理查德·伊塞说。 精神病专家理查德·皮勒对此表示同意。“我坚决相信,在出生 时,一个人的脑部结构就已经决定他今后的性倾向如何。”他说。 伊塞同时指出,过去所有关于同性恋的成因解释──诸如过于溺 爱的母亲,疏远的父亲,以及孩童时候受到过性骚扰等解释──都已 经受到了精神卫生学的“全面否定”。环境的影响仅仅在于一个人 “如何表达自己的性倾向。极少极少的精神卫生工作者认为环境促成 了性倾向的形成,目前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证据”。 然而,不少研究者也指出了正如列维所说的有关“大量数据”说 明女性在性倾向方面似乎比男性更具有灵活性,因此有些人士认为性 倾向也许并非受到基因或者其它生物因素的先天性决定,而是受到文 化、习俗、政治和宗教等的影响。 最近使这场争论走向激烈的是一份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由哥伦比 亚大学的精神病专家罗伯特·斯匹策博士完成的论文。他在这份由今 年5月份公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那些“具有高度个人主观愿望” 的同性恋者中,有66%的男性和44%的女性不仅能够改变他们的性行 为,而且能够使性倾向也得到改变。这项研究受到了心理学家和精神 病专家的强烈批评,特别是因为斯匹策的研究样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 “前同性恋”组织,而这些组织是以基督教教义为基准。 “毫无疑问,斯匹策所指的是性行为的改变,而不是性倾向。” 伊塞说。 但斯匹策坚持自己的看法。虽然他承认,这样研究中所指的“改 变”对绝大多数同性恋者来说,是无法企及的,“但对于一小部分人 来说,性倾向确实可以改变的”。他估计,大概有3%的男女同性恋 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倾向。“有时‘修补治疗’可以取得一定成功。” 他说。对于有关样本来自宗教组织的指责,他不予置评。“我与200 人进行过电话交谈。有些人也许夸张了自己的变化,但我难以相信整 个事件都是编造的。” 1973年,当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时,斯匹策 是最强烈的支持者之一。自此之后,他也一直支持同性恋者的平等权 益。他认为自己的这项新研究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主要是因为 “研究结果对精神卫生系统和同性恋权益活动者的政治立场提出了挑 战。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促使阵营双方同时思考一下自己的立场。” 斯匹策同时承认,基督教右翼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扭曲了他的 研究结果,但这并非他的本意。他说明自己出生于犹太人家庭,是名 无神论者,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完全平等的性倾向,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他还表示自己一直支持同性恋者公开从军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然而, 他同时指出,科学“经常被政治辩论中的双方用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 证据”。 暂且不提斯匹策的研究,一些同性恋活动家对于不断增多的有关 性倾向成因的研究结果表示欢迎。尽管绝大多数证据有利于同性恋者 的政治计划,但活动家们认为,不能过份靠科学发现来制定政治策略。 “我们欢迎那些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研究。”位于华盛顿的同 性恋游说组织“人权运动”的发言人丹尼尔·史密斯说,“虽然越来 越多的证据表明,性倾向受到生物和基因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认为这 不能成为公共政策的立足点。不管性倾向的起因如何,同性恋者应该 享有完全平等的权益。” 位于旧金山的“全美女同性恋者权益中心”的高级律师莎南·明 特认为,“对于性倾向这个具有复杂的人伦因素的事物来说,我不知 道科学能够做出完全的解释。当然,研究本身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也 值得做,但我们不应该急于接受任何一方面的结论。” 马克·史东对明特的观点表示赞同,他倾向于认为,人类的性倾 向并不是一个容易得到简单解释,或者在实验室内寻求成因的事物。 “性倾向是个很有意思的鸡尾酒式的混合物,但对于究竟什么促 使我成为同性恋,我对此并不感兴趣。”他说。史东有两个哥哥,所 以他倾向于认为家中排行最小也许使他受到了更多的睾丸酮的影响, 从而成了同性恋。“我觉得我们难以在最终将成因落实到几个变量上, 它也许具有基因、生物、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难以被 纳入一个我们力所能及的科学范围。总是会有一些发生不属于科学家 圈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史东特地又提到了他的单簧管理论。“在我 进行调查的几年中,确实发现了一名吹奏小号的同性恋者。” 附:科学只走了这么远 以下是学者们在探索同性恋“成因”中的发现 *女同性恋的无名指通常比食指长一些,异性恋女性的双指长度相当。 *具有“蔓延性和顽固性”女性化行为的男孩有75%的机率成为同性恋。 * 一个有同性恋同卵双胞胎/孪生兄弟或姊妹的人比没有的人有高出 10倍的机率成为同性恋。 *头胞胎有至少2%的机率成长为同性恋。如果一个男性有4-6个兄长 的话,这个机率将升至6%。 * 男女同性恋更易成为左撇子。 * 男同性恋的视床下部(Hypothalamus)比异性恋男子小。 * 一个男性的母亲家族如果有男同性恋的话,他较为可能成为同性恋。 * 女同性恋的内耳对声音的反应比异性恋女性更接近于男性对声音的 反应。 *男同性恋比异性恋具有更高水平的睾丸酮(testoterone)和更大的性 器官。 (转载自《声音》The Advocate 2001年7月31日) ────────────────────────────── 【新书鉴赏】 ◆ 中国同性爱历史悄然登上京城书店热榜地带 楚天 一本由中州古藉出版社出版的《暖昧的历程──中国同性恋史》 最近悄然摆上了京城知名书店畅销书专柜。据悉,这是在大陆公开出 版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同性爱历史的专著。 日前,笔者在三联书店看到,《暖昧的历程》被摆上该书店的 “热读地带”专柜的显眼位置。这间素以严肃、理性、新知著称的书 店,对该书的大力推荐引起读者的关注。 自先秦帝王的“外宠”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男风”盛行,中国 同性爱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这该书从历史典藉、文学 诗词、人物传记、地方史志等不同载体中搜罗出同性爱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特徵。 相较于时下较流行的同性爱成因于基因等先天因素,该书主要从 社会文化角度阐述了同性爱现象的产生原因。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取向和道德特徵为纲指出,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是持倾向于中立的 反对态度,但相较于西方社会对同性爱的极端严厉,中国社会则宽容 得多。 书中还特别提到,同性恋之主动被动角色在古代一直沿袭下来。 它主要表现在社会角色及性角色之间。 社会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进步,同性爱现象越广泛和被公众 接受。该书此观点从中国当代社会同性爱现象中得到印证。随着中国 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同性爱已不再作为病理现 象出现在各种媒介场合。 书中还重点介绍福建男风、及广东自梳女和不落家女同性爱现象。 笔者在书柜旁观察了十分钟,就有三名男士驻足翻阅。售书服务 员告诉笔者,他们进的二百本书本,已所剩无已。 中国今年四月份将同性爱从精神病名单中剔除,公众对同性爱的 关注和讨论一度出现高潮。中国同性爱现象从一度匿迹到今天逐渐浮 出水面,媒体对同性爱所持理性态度功不可抹。 ────────────────────────────── 【同人笔林】 ◆ 楼河同志诗歌选(一) ·纪念一把扇子· 清明时节我遇见的公子 脸庞象迎风的纸张 他的目光中花落两朵 苍白正被河流卷走 那是春天了 满地的的碎光阴,满地的潮湿 他手臂上都是春天腐败的气息 象野鸟纷飞 雨水淋湿了他们的翅膀 影子的心脏还在黑暗中 出汗 清明时节我遇见的公子 气色如鱼的公子 骨头里盛满一个月亮 被一个夜晚带来的大雨淹没 孤独的人正受着水伤 默念天空中游荡的血珠 鲜花在石头上长成月亮 清明时节我遇见的公子 在夏天是把扇子 扇子画花 花下一个喝水的青年 寂寞了几百年 头顶上几滴乌鸦般的水乱飞 乌鸦还叫呢 水边只有等船的青年 忧伤的要死 清明时节我遇见的公子 在第五页书本上还下着雨 雨的光芒折断一颗柳树 ·明朝的一件事情· 1 一枝灯花,读书人 读书人掐死灯花 西厢房外一点老雪 2 我爱的人是一场病 我这么想着 细胞里坐着一只猛兽 穿过广大的南方 和广大的雨水 3 我想着我的书童 灯花照壁 他的皮肤响动着 纸吹树 4 那是明朝的一些事情 细腻的念头很寂寞 云边鸟咳嗽 大声地 打跑一把中国的扇子 5 读书人迷恋着他的书童 中国的事情,就是 一些瓷器,一些丝绸 日日夜夜地 我的心 6 我的心啊 “西临弱水流” 7 我从水中抬起头 看见南山的桃花已被烧死 火焰滴着汗珠 谁听见,谁听见了 透明的细胞在破裂 我的书童,快来吧 你看看 我们的皮肤变成了大海 8 大海在呼吸 窗外,积雪的屋檐上 冬天活着 9 雪地月光 一鸟鸣山 10 夜未央 远方乌云吞雪 我们的呼吸 是远方乌云冻死的菊花 我恋爱的人 青春的眉宇悲伤 11 我爱的人是一场病 在夜里,镜子中飞出一亩病田 ────────────────────────────── 【爱知行动】 ◆ 特写:走近楚天──e行为是这样诞生的 楚天 【编者按:许多关心中国同性爱事业的朋友,经常会在同志网站的新 闻中看到出自e行为网站的报导,e行为的针矽时弊、关注弱势的风 格也得到各界读者的喜爱和支持,特别是访网站对中国同性爱的独特 的关注视角和报导手法引起读者共鸣。对这些文章的开头名“本网编 辑楚天北京报导”的字眼也很熟悉。由于一些原因,e行为8月14日 被关闭,在今天整整一个月时,我们特编发介绍e行为和该网站编辑 楚天的创业经历的文章,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幕后细节,也让我们借助 互联网走得更近一些。】 今天离e行为被关闭(8月14日)整整一个月。自e行为(eact.net) 二零零一年八月十四日被关闭以来,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划、制作, 《我与e行为的故事》(http://www.gaybyte.com)终于与朋友们见 面了,我也在网络空间与所有喜爱e行为的朋友们再次相逢。 刚来北京时,我是一个和许许多多来北京打工的外地人一样,在 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兢兢业业、循规蹈矩。 在我有机会踏上互联网这支时代助推器时,正赶上中国的互联网 热潮涌起。一时间各种名目类型,各式大小网站林林总总,就象当年 共产主义已到了家门口一样,中国年青人都放下手中的筷子去画互联 网这块共产主义的大饼。 那时,我还在一家报纸做记者。媒体的炒作无意也诱发了我对这 个金光耀眼的互联网产生了吸引力。我萌生了自己动手做一个网站的 想法。和别人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当时看起来时很风光很 有创意的一件事。99年国庆期间,我用一张别人赠送的1500元上网卡 的代价请了一个程序员,国庆的七天时间,在程序员北京的家中,夜 以继日地炮制出我们的梦想。刚开始时,甚至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都 不知道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网站。设计最初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用互联网帮人家卖东西,应该是个省力又挣钱的方式吧,那时“电子 商务”还刚刚出现在大小媒体的名词解释中。于是,两人合计着,由 那人负责网站技术开发,我负责经营维护,收入两人对分。显然,那 个程序员也被这个奇特的网站鼓动了起来,他甚至宣布,只要这个网 站做好了,他在美国的表哥会给他投资,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如何入 股分红的事,甚至我拟出了商业计划书传真给他做空调生意的爸爸, 去争取他可能的资金的支持。 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泡沫时代的致富梦想。那时,两个年青人就这 样认真地做着这个梦。 两人在家中饿了啃面包渴了喝白开水,晚上不到十二点不准睡觉 地赶着在国庆节假期完成他们的杰作。然而,做着做着,当初的想法 完全走了样,做电子商务涉及到电子支付、消费信用、客户开发等那 么多复杂的问题,这钱看来只能是图纸上画画而已。那么,做什么呢? 最好做的也是我最擅长的就是新闻了,那,就做一个新闻网站吧 。那边程序员忙着编程序调试服务器,这边我绞尽脑汁为网站起名字 ,准备内容。网站名字就象一个人名,既要突出个性,也要容易被人 记住。一个偶然的机会,从香港一个叫“e-touch”的网页得到启发, “e-act”──e行为!“e”代表网络的、前锋的、个性的,而“行 为”正是现实物质世界一切活动的表示。好!就是e行为了!后来得 知,那一阶段,“eXX”在中国特流行,仅北京就同时诞生了三家 带“e”字头的网站:e唐、e龙、e国。 七天长假结束时,一个新闻网站怯怯地面对着这两个人,一个虚 无缥缈的梦想终于揭开了它的面纱,虽然看上去它是那么丑陋和单薄。 那时因为维护网站必须与程序员随时沟通,所以就借住在他的家里。 程序员说他家里上网是由他舅舅公司负担,让我不必为电话费担心, 这样我将所有时间和心思都花在了网站建设上,上网时间自然多了。 一个月下来,电话局打下来的话费单子让他妈妈大为光火。那时,我 每月交给那人家里600元借住费,可能他妈妈算一算一个月下来划不 来,就对我下了逐客令。 在人家的屋檐下,只能将委屈自己咽下。我当即将自己随身携带 的书籍、衣物这些全部塞满出租车的后箱盖,连夜搬出了那户人家。 而那时还不知道将往哪里搬。出租车默默地行驶在环城公路上,城市 的夜五彩缤纷,而属于我的那扇窗口却不知在何处。 后来,那个程序员以工作忙为由,退出e行为。 以后网站技术方面小问题不断,我又以上网卡为酬劳找了另一个 人帮助。这个人直到e行为被三九收购一直在做这个网站的技术维护, 所以,从内心里我很感谢他。在e行为后来重新改版时,我将美工制 作的活以高价揽给他女朋友,算是一种报答。可惜,由于新网站有了 专门的技术支持,与那人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但内心里的这份感激 终不会忘。 人生的经历,生活的磨练给了我性格上的正直、倔强。在我的视 野里,关注民生、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这是 我做为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那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 经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传统媒体不时有我的评论、杂文、散文发表 出来。一个辗转在京追寻梦想的年青人,文学气质透出书生意气。因 为与“主流”媒体的声音相左,所谓的主流媒体喉舌作用也被我唾弃。 2000年初,我离开传统媒体进入到更自由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开辟 一个自由表达声音的地方。 在首都在线263工作期间,凭着我对新闻的职业的敏感和正直品 质,对新闻我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我将自己的这种思想贯穿在新闻 编辑工作中。相同出处的新闻,经我编辑处理,比我的同事和其它网 站都有了不同视角和内涵。 那时的网络新闻编辑,还仅仅是“ctrl+c”和“ctrl+v”的体力 劳动者,我自嘲地说,只要是一个能识全中文字的高中生都能从事这 个高科技的工种。在只需要ctrl数量的新闻网站,注重的是流水量的 积累,互联网急速膨胀的速度不允许精雕细作,我的上司甚至认为质 量可以放在其次。因为从新闻的点击率上看,大多数互联网读者只热 衷花边艳闻,没有多少人会耐下心来对着屏幕和你一起论国是忧天下。 再有,商业公司也不被允许有自己采编辑新闻权力,只能炒传统媒体 的剩饭。 然而,我觉得我有话要说,我要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愿望和地方。 于是,e行为这个时候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网站的旗帜语就是:“一 种行为让我们学会面对,那是责任”。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 不辍的追求,正是这种责任的召唤,支持我努力前行。 在263上班时,一个人要干两份的活。说实话那时还是有私心的, 在赶着从各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抓取挑选263必需新闻时,我会留意将 更有读者目的的新闻存放在自己另一个编辑版中,放在e行为网站, 然后,再以e行为新闻的面孔被263“转载”过来,将读者带到e行 为网站来。这种不太光明的做法我是有些内疚的,因为毕竟拿着263 不低的工资嘛。所以,白天在单位,我也特别卖力地给公司干活。那 时一天工作基本上都在14小时以上,直到2000年6月30日之前,从没 有过休息日。 e行为许多读者仍然是那时从263偶然流进来的网友,但他们来 过一次之后就再没有离开,哪怕出差在外地不能上网,只要有机会就 要来e行为看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正是那融入我血脉 中的善良和正义,使我一手创建的e行为网站成为一个思想的窗口, 一个不同与其它声音的发源地。e行为使中国社会的年青人重在互联 网时代作了思想的主人。他们将e行为称做网上的《南方周末》和 “焦点访谈”、中国最具独立品格的新闻网站。在转入网络新媒体后, 特别是创办e行为网站后,我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作品被新浪网等 其它网站转载。与网易早期的第三只眼联办栏目,引起更广泛的注意 和共鸣,“转自e行为,作者‘楚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e行 为这个网站的时候,“楚天”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当看到e行为在网民中间受到关注的程度和的声誉越来越高,我 最大的感觉就是充实和成就感。 由于自己的原因,e行为对中国同性爱这个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 注,为此开辟了一个独立的栏目“行为边缘”。那里的“中国同志报 导”全是我自己采写,《另一种与我们平行的爱》、《情感实录── 十七楼的西窗》、《虚凤假凰》等反映中国同志情感婚恋的报导,引 起强烈反响,这些报导被海内外纸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转载。也成为社 会了解中国同性爱不可多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通过做这些事情,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真实的民生,才体现出 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一种行为让我们学会面对,那是责任”真正的 含意,也是我一直背负着的精神指向。 (选自e行为:http://www.gaybyte.com)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sssm@hotmail.com (请将邮件同时发往以上两个地址)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任右行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 东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