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0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1年10月12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台湾教会发表支持同性恋的书籍
        南非最高法庭允许同性伴侣领养孩子
② 【说三道四】对性工作者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的一点建议
③ 【综合报导】同性关系即将在芬兰获得法律承认
        美牧师倡议拒绝协助911同志受害者
④ 【历史回顾】石墙之后
⑤ 【艺坛纵横】中国第一部女同性爱纪录片在京展映反响强烈
⑥ 【同人笔林】楼河同志诗歌选(三)
⑦ 【爱知行动】99575北京同志热线简介
──────────────────────────────
【新闻摘要】

◇ 台湾同光社最近发表了一本题为《黑暗中的灯塔》的书。同光社
是台湾唯一以同性恋基督徒为主要成员的教会。该书叙述了该教会的
历史,并加了了一些同性恋教徒的个人经历。

  该教会的道长王容义(译音)说:“自从与同性恋教徒接触后,
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有些人反对那些表明身份的同性恋者,这令我
深感震惊,他们生怕这些教徒将摧毁我们现有的价值观。然而,我们
都拥有上帝的形象,没人希望受到迫害。”

◇ 南非比勒陀利亚高级法院于9月28日做出判决,允许同性伴侣领
养孩子。这项判决如果得到宪法法庭的同意,将付诸于正式实施。

  该判决得到同性恋社区的欢迎,认为这是在平等道理上前进的一
步。

◇ 乌克兰鲁甘斯克城的同性恋活动中心于9月中旬受到了关闭,据
说该中心建筑的所有者计划竞选国会议员。

◇ 罗马尼亚的右翼政党Vatra Romaneasca对于美国任命迈克尔·盖
斯特为新驻罗马尼亚大使提出抗议,理由是盖斯特是一名同性恋者,
他们要求美国政府换派另一名大使。

  针对Vatra  Romaneasca的抗议,罗马尼亚外交部发表书面声明
表示:“不宽容和质问别人的私人生活与民主、人权和个人自由的价
值相违背。”罗马尼亚驻美国大使索林·杜卡卢则表示,性倾向对于
罗马尼亚政府来说,并不成为问题。“盖斯特先生是名极受尊重的外
交官,而且我们知道他将与同性伴侣一起来到罗马尼亚。”

  盖斯特于9月19日宣誓就职,24日抵达罗马尼亚任职。

  在共产党执政时期,罗马尼亚曾将同性恋行为列为非法,但于今
年初将之剔除出刑法分类。

◇ 英国保守党领袖艾恩·邓肯·史密斯在今年该党的年会上指出,
保守党如果希望重新赢得执政权的话,就必须对同性恋者和黑人采取
更为包容的态度。“对于哪些难以容忍他人的人,我也难以容忍他们。
我们知道,妇女、少数民族和持有其它生活方式的人必须在我们党内
有更大的参与,我将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邓肯·史密斯表示,他说这番话并非出于“政治正确”,而且为
了制定更行之有效的策略。其助手在私下表示,邓肯·史密斯认为保
守党对这些少数族群缺乏包容不仅得罪了这些族群,也得罪了一些其
他族群。

  这是邓肯·史密斯从上月开始担任保守党领袖后,所发表的第一
次大型公开讲话。
──────────────────────────────
【说三道四】

◆     对性工作者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的一点建议

              二言

  安全性行为教育是艾滋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中性行为活
跃和频繁性更换性伴侣的人群做好这项工作尤其重要,性工作者(即
卖淫人员)就属于这样一个人群。

1、群体利益教育的局限性

  我们常见的道德教育形式从集体主义思想出发,敦促个人在行为
中应该考虑到群体利益,提倡牺牲个人利益来提高群体利益。在安全
性行为教育方面,除了学校和单位等机构定时传播有关信息之外,报
刊杂志也可以刊登有关安全性行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信息。但这些教育
对于性工作者来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性工作者由于其行为
的非法性,隐秘性较强,这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二来性工作
者的受教育程度偏低(不然很多人不会做出这种选择),对于大众媒
体的接触有限。

  性工作者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面临一定局限性之外,道德教育
在对性工作者的沟通方面也存在者一定困难。性交易自古以来一直受
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性工作者对此都心知肚明,当他(她)们在选择
性交易时,心理上已经对于主流道德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力”。性交
易是他们赚取收入的一种手段,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自利性行为。在他
(她)中,有的因为贫穷而走上这条道路,有的因为无法找到其它职
业而走上这条路(如变性者因为无法受到任何单位的雇佣而只能靠出
卖性能力为生)。他(她)们考虑到更多的是当前的个人利益(如付
房租和其它消费等),而不是社会利益。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夫妇在考虑计划生育时并不将这个决定与社
会利益相牵连,他们考虑到更多的是孩子的拖累和经济负担的加重等,
这是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符的实例。在对性工作者进行安全性教育
时,也可以尝试以他们的个人切身利害为切入点,陈清利弊,晓之以
理。

2、从个体利害出发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

  很多性工作者只是将性交易当作暂时谋生的手段,这种生涯的期
限一般并不长。教育者可以向性工作者表明,性交易只是一种暂时的
选择,但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很可能有损健康或者形象,会严重影
响以后的个人生活,比如找不到合适的配偶,生育会有困难等。适当
提到艾滋病治疗的昂贵费用也可以增添高危性行为的心理负担,从而
使人更可能采取安全性行为。

  艾滋病防控教育可以和其它性传染疾病教育相结合。由于艾滋病
从感染到病发,有几年的潜伏期,这不仅使人容易掉以轻心,而且感
染者如果不接受体检,也往往难以得知自己的感染状况,从而对于防
控教育置若罔闻。与艾滋病相比,许多性工作者对于梅毒和琳病等性
传染疾病都有所知晓。而且患病后往往至少几天内无法从事交易。另
外,性工作者之间的相互闲谈也会透露某人得了性病,从而对交易产
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性工作者保持健康外表至关重要,而使用安
全套可以同时预防艾滋病和梅毒等其它性传染疾病。另外,性工作者
使用安全套,也使客户会产生“干净”的感觉。由于很多客户在安全
性行为方面的意识也相当薄弱,因此性工作者在这方面出于保护自身
健康的举措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法国、荷兰、德国加拿人等国的一些非
政府组织在性工作者中展开上述教育时,主要是利用性工作者的社会
网络,如同伴教育等。对于这个处于相对隐秘的特殊人群来说,可以
考虑一些不同的策略。
──────────────────────────────
【综合报导】

◆      同性关系即将在芬兰获得法律承认

  芬兰国会于9月28日通过了有关同性关系合法化的法案,该法案
将允许同性伴侣享受部分原本只属于异性夫妇的权利。

  这项法律将于几个月后生效,它使芬兰最终与其它北欧各国看齐。
同性伴侣可以在政府登记,但不允许象异性夫妇那样领养对方的孩子。

  该法案引起了保守的基督教团体的强烈抗议,最后在国会以99票
赞成,84票反对的结果得以通过。另有15名议员弃权,1名投了空票。

  赫尔辛基的同性恋者在全城最大的同性恋酒吧用香槟酒进行了庆
贺,称这是正义和人权的重大胜利。

  支持者认为该法律使同性伴侣能够象异性夫妇那样取得稳定的关
系,并使他们更容易与政府打交道。一名22岁的妇女说:“我认为这
个法案能够加强家庭价值。”

  全国性平等委员会主席雷纳·希尔图南认为,如果该法案一旦付
诸于实施,将有成百对同性伴侣前去注册,他自己也希望加入。

  该法案的反对者深表失望。基督教民主党议员卡里·卡坎南说:
“我本来希望同性恋不会成为我们文化的应有条文。”他认为该法案
将强迫学校展开有关同性恋的教育,迫使青少年将同性恋当做可以考
虑的生活选择之一。 

◆      美牧师倡议拒绝协助911同志受害者

  美国一位基要派牧师说,救济机构不应协助911攻击事件的男女
同性恋罹难者伴侣。“传统价值联盟”主席共和党的路易斯·谢尔登
说,红十字会及其他救济机构正在被同性恋议题所利用;救济“应优
先给予那些在家照顾婴儿的寡妇,以及痛失妻子的鳏夫”,呼吁“救
济的基础和优先顺序应为一男一女的婚姻关系”。石墙社区基金会已
成立“女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灾害救济基金”,协助世贸中
心灾难中的同性恋社区直接受害者。谢尔登对“纽约州骄傲计划”给
予同志伴侣救济的报导感到愤怒。“这种组织毫无疑问乐于对婚姻、
婚姻的功能以及谁可以进入婚姻重新下定义,他们在这国家的悲剧中
大占便宜、推动他们的计划。”

  “美国人民之路”主席罗夫尼斯亦谴责谢尔登的声明“残酷、应
被指摘”。这个言论亦受到同志运动者抨击,全国男女同性恋工作组
织执行长罗莉·金说:“谢尔登此番充满仇恨的发言再度越过了界线,
现在正值大家应该同心支持受害者的时刻,911事件证明了英雄是不
分性倾向的(注)。建议救难工作者对任何受害者背过身去,是在搞
分裂、毫无人性的。”

  金说:“我诚心希望美国人民起而抗议谢尔登的狂热,就像反对
杰瑞法威尔一样。”福音传播者杰瑞法威尔和派特罗伯森在911事件
发生后不久,发表言论指称美国近年宽容同性恋等等的思潮蔓延,是
导致上帝坐视美国的敌人攻击美国的原因,企图将美国多数民众的恐
慌情绪与同仇敌忾,带到仇恨异教徒、女性主义者与男女同性恋上,
激起极大争议。

  911事件至今,美国政府仍持续锁定阿富汗要求交出反美组织首
领宾拉登,扬言报复,许多保守宗教势力亦趁乱掀起扩及同性恋的仇
恨,同性恋在美国基督教内或中东回教内一样遭殃。如在美国境内部
份基督教组织内迭出现如谢尔登与法威尔的保守声音;国际男女同性
恋人权委员会也曾呼吁留意埃及52名在尼罗河游船参加派对的男同性
恋,可能成为反西方情绪的代罪羔羊,被以伊斯兰律法判以重刑的人
权处境。

  然而反省美国所扮演国际角色、反战的声音逐渐浮现,同性恋社
群亦以长年遭仇恨骚扰迫害的同理心要求保护各地中东裔,关于此,
基督徒同志网的《芝加哥举行游行──反对人们攻击同志,阿拉伯人
与回教教徒》一文有详尽的报导。许多时事家曾分析,挑起与假想敌
国间的冲突,常是当权政府面对混乱政局及萧条经济时转移注意力的
手段,很多所谓国际正义也只是一面之词。然而我们不能不看见,越
弱势者却必须在战争中付出越大代价;认识自己不论所谓平时战时总
在面对歧视、仇恨与暴力的处境,更能理解单一价值观、极权与战争
的伤害,特别在面对右派英雄主义高涨的时刻,更应有胆识地逆势发
出不同的声音,拒绝一窝蜂作拥护极权扩张的抬轿手。 

注:911事件后曾有报导提及,一架险被劫持的民航机,因有数名乘
客、包括一名男同性恋橄榄球员起而反抗,成功制止了劫机者行动。

【同志新闻通讯社白小豆2001/10/8报导】
──────────────────────────────
【历史回顾】

◆           石墙之后

            简·克罗森
            二言 翻译

  1975年,一位名叫莱昂纳德·马特洛维奇的男士因同性恋身份的
暴露而被迫从美国空军复员。马特洛维奇下士是一名具有保守政治观
点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于30岁时将贞操献给了另一名男子。出于
对被迫复员的不服,他首次掀起了美国历史上有关同性恋者是否可以
从军的公共讨论。在决定是否应该让他重归军队的听证会上,有一位
证人就是性学家约翰·马涅,马涅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心理激
素研究,他认为同性恋可能具有生物性根底。

  历史学家马丁·都伯曼认为,这份证词意义重大,它不仅表示马
涅本人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在早期研究中将同性恋归因于外
界的影响,而不是先天起因),而且表示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起源开
始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都伯曼从中看出了“我们文化中出现的一种
新兴观念和一种接受姿态,即可以将生物因素视为解释人类的各种行
为的基础”。在当时,多数同性恋活动家对这种趋势并不感冒,因为
在过去的历史中,有失准确并带有一定道德色彩的科学理论曾一直对
同性恋者造成伤害。

  然而,二十年过后,生物学解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大众媒
体大肆报导“肥胖基因”的存在,即使有些观察家指出,美国人现在
普遍比十年前更为肥胖,显然不能将此归因于基因的变化。有关男性
在伴侣关系方面天生比女性更不忠诚的书籍畅销一时,尽管女权主义
者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钟型曲线》(The Bell Curve)将美国一
大部分人口的持续贫困归因于这群人的低智商,并宣称黑人在智力上
不及白人。这本书在很多地方受到了欢迎,虽然很多专家反驳说,不
同种族的人在基因方面并没有区别,而诸如智商和其它种类的单面指
数并不能被视为衡量智力的标准,因为环境往往对于先天的潜力有着
巨大而难以预料的影响。

  “同性恋基因”也终于登台了。或者说,该方面研究似乎预示着
这种基因的确立。1993年6月16日,美国最富声望的科学杂志《科学》
发表了迪恩·哈默和同事所写的题为《X染色体上的DNA印记和性倾
向之间的关联》的文章。研究者们声称,他们已经发现了令人信服的
证据,证明有一种基因结合了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一些(而不是所有)
男同性恋者的性倾向。虽然媒体对此的报导在很多地方有失准确,但
这个消息确实轰动一时。也许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恰逢比尔·克林顿
总统试图允许同性恋者公开从军的提议遭挫之时,一些同性恋者伺机
大做文章,全国最大的同性恋政治组织“人权运动”的发言人格里高
利·金说:“我们发现哈默的研究非常具有启示性,其意义在于它再
次证明了性倾向并非一种选择。“

  1975年,同性恋者普遍对于马涅的生物性成因感到怀疑,为什么
到了1993年,大家对于哈默的基因研究深表赞同呢?部分原因在于,
同性恋者已经在这二十年中,对于马丁·都伯曼所说的理论争论有了
更好更深的了解。与此同时,许多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自我认
同的酷儿们强烈抵触生物性成因的解释。对于哈默的研究,同性恋反
诬蔑联盟的成员达瑞尔·亚茨·里斯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
示:

  “我不觉得该研究有何值得注意之处。从理论上来说,即使
  真的发现了同性恋基因,结果又如何呢?其实什么都达不到,
  不过肯定会促使某些人展开各项实验,试图改变同性恋倾向。”

  媒体对于生物性成因的重视加剧了本质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之间
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植根于石墙运动后的同性恋者力求刻划出具有生
命力的身份和追求同性爱情自由的宽度的努力。

  诚如都伯曼所指出的,早期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有理由对有关成因
的解释深表怀疑。精神病理论视同性恋者为病态,并将健康等同于向
异性恋的转变,很多同性恋者深受其害,因此不想再让先天性的看法
沾身。他们反戈一击,将主流社会划定的僵化的性分类斥为病态、压
制和迫害人心。他们认为自由应该意味着让人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两性
的沟通。事实上,他们只是重复了弗洛伊德的观点而已,即认为针对
同性或异性的单一性倾向就是对潜在的双性恋的压抑而已。用丹尼斯
·奥尔特曼的话来说,他们致力于“同性恋的终结”,当然这也意味
着异性恋的终结。

  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玛莎·雪利在地下刊物《鼠》中,针对异性恋
人群铿锵有力地提出了“同性恋就是好”的口号:

  “我们同性恋者与你们泾渭分明──我们是外星人。你们成
  功地将同性恋压制于自己的意识之下──同时将我们赶入了
  自卑的阴沟。自从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那一时刻起,
  我们每日都被迫告诉自己:“我是个变态!”时光逝去,直
  到有一天,我们从自己毫无生命可言而只是一张标签的同性
  恋身体里看着你们。我们有时候希望自己就象你们一样,有
  时候我们却难以相信你们何以能够忍受自己……我们要让你
  们知道,做我们这种人的滋味如何,但我们又希望你们能够
  了解我们这种爱,这种对于自己性别的渴望……除非你们变
  成同性恋,我们永远都不会变成异性恋。由于我们不想等待,
  你们的觉醒之日将在仓促中带着血腥。”

  与其将男女同性恋者视为一种特殊的性爱类型,雪利认为自己骨
子里就是反叛者:“从我们最初的记忆起,我们就对既定的性角色结
构和核子家庭发起了反叛。”(注1)

  然而,同性恋运动日渐巩固之后,这种对既定性身份的猛烈攻击
很快失去了市场。同性恋活动家们开始提出,同性恋者也应该享有和
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与其摧毁现体制,不如对此做出重新安排,使
同性恋者能够得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从激进的解放策略过渡到温和
地争取同性恋者权益,这个转折凸显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变化。现在,
我们既能看到有些人希望通过自己在性生活方面的特殊行为来挑战异
性恋世界,也看到另一些人认为同性恋者融入主流社会的策略更能够
取得成功,这两者之间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

  石墙暴动后的另一个显著发展是,越来越多的女同性恋者离开男
同性恋者的阵营,更致力于与妇女共事。出于对男同性恋者的大男子
主义倾向的反感,她们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策略,将女同性恋视
为抵抗父权的最高表达。“激进派女同性恋者”在1970年发表的宣言
中表示:“女同性恋者就是所有女人的愤怒凝聚到了爆炸的地步。”
持这种观点的女同性恋者借用异性恋女权主义者的观点,试图修改带
有夫权思想的精神分析学的心理发展模式,使它能够更好地解释妇女
的经历,以说明性别身份的发展过程。

  南希·查德罗在《母亲的再造》一书中指出,一位在传统的西方
核子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如果希望获得男性气概,就必须与他在襁褓时
期就怀有强烈依附的首要照顾者(即母亲)决裂,即男孩必须对母亲
说:“我不是你!”对于女孩来说,获得完全的女性气质必须与强有
力的母亲式人物维持坚定的关系,所以无需与母亲决裂。安德里安娜
·里奇运用这个理论争辩说,女同性恋基于女孩早期对母亲的情感依
赖,因此是“一种深刻的女性经历”,和男性间的同性相吸毫无共同
之处。因此,一度受到多数同性恋解放者摈弃的精神分析理论又重返
到女同性恋政治中。

  从技术上来说,里奇的观点并非属于“女同性恋分裂主义”,因
为它摒弃了分裂主义者将女同性恋者和异性恋女性截然分开的做法。
然而,它对于男女两性之间的道德和情感鸿沟的强调却受到同性恋女
性主义者的鼓励。里奇认为,男同性恋的典型表现在于追求空洞的肉
体快感,而这种快感往往和感情相分离。男女同性恋者的共同感触只
是出于共同承受的社会烙印而已。

  在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有色人种女同性恋者的文章大
量出现,她们挑战白人女同性恋者单纯基于性别的划分,认为妇女还
可以通过阶级、种族和文化划分出更细的分类。诸如“康巴河团体”
(一黑人妇女的政治组织)和“厨房桌子:有色人种妇女出版社”
(出版黑人、拉丁裔和亚洲妇女的文章)等经常由女同性恋者带头,
对女同性恋议题也抱以关注,但不排除有色人种异性恋妇女所关心的
议题,性倾向只是被视为身份的某一重要方面而已。

  为了对性倾向与身份的其它方面做出统一考虑,有色人种的女同
性恋者往往不理会那些单纯针对女同性恋的讨论,而更愿意用自己的
方式来探讨问题。黑人女诗人奥黛利·洛德在深具影响的散文《情爱
的使用》中,认为情爱超越了阴部性爱,包含各种创造力和能量。
“情爱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做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
触是否灵敏和充分。一旦体会到对那种满足和完美的感受,我们就能
够知道哪一种生活选择更能够使我们接近这种完美。”她这样写道。

  洛德在自传《赞米:我名字的新拼法》中写到了那些黑人工人阶
级成员中似是而非的女同性恋关系,也提到了五十年代在纽约格林威
治村的白人女同性恋者。与此相似的是,美籍墨西哥裔诗人切蕊·莫
拉加坚持认为,女同性恋纽带不应该被视为女性情谊的永恒要素,而
应该将它和阶级与文化等方面相关联起来后看待。

  八十年代后,男女同性恋社区又走到了一起,直到最后“男同性
恋和女同性恋”一词又经常受到联合使用,或者至少在某些场合如此,
这与艾滋病施加给男同性恋者的巨大伤害有很大关系。当时一大群女
同性恋者也加入了抵抗艾滋病的运动,她们加入了“行动起来”
(Act Up)等组织,帮助那些患病的朋友,与那些遭受着极度恐惧、
病痛和悲伤的男同性恋朋友结下了深厚情谊。与此同时,男同性恋社
区自身也发生了改变,他们更愿意接受女同性恋者的帮助,开始更愿
意倾听女性主义者的批评。虽然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仍然存在,但有
关同性相恋的理论将再次融入了每个性别的经历。

  有色人种成员也逐渐开始挑战男女同性恋组织内存在的种族歧视,
他们坦言自己的需求和紧要考虑往往受到忽视,因为这些组织往往以
白人占领导地位,使有色人种的生活被降至次要地位。有色人种的男
同性恋者从洛德和莫拉加等女同性恋者那里获取了灵感,诚如约瑟夫
·比姆在黑人同性恋文集《生活里》中所言:

  从曼哈顿到火烧岛,满是旧金山胡子拉茬的克隆形象,波士
  顿到剑桥都是那些讲究政治正确的激进派鸡奸者,他们中没
  有能够用黑人的语调与我说话……作为黑人同性恋者,我们
  总是存在于黑人社区里。我们当中有牧师,有理发师,有艺
  人,有销售员,有民权活动家,有教师,有剧作家,有垃圾
  工,有舞蹈演员,有政府工作人员,有合唱队指挥,也有洗
  盘子的。你只要说出一样职业,我们当中就有人做过,只是
  得不到承认而已。

  与此同时,一股规模虽小但引人注目的双性恋运动开始对盛行的
二元性性倾向分类提出了挑战,各种活动和组织日益频繁地使用“男
女同性恋和双性恋”这样的用词,而“酷儿”(Queer)这个词也日
趋流行,用来指那些不仅仅从事同性性活动,而是敢于拥抱一系列不
合常规的性行为的人。然而,某种妥协状态仍然会引起争议。1990
年的《亮相之貌》杂志了发表我的一篇关于自己和一名男士的恋爱关
系的文章后,编辑部收到了大量愤怒的读者来信,其典型观点就是我
与异性的恋爱是“女性自我认同的失败”,她们认为“那些与男人睡
觉的女人是不能被称为‘dyke’的”。

  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早期,性少数者所争取到的仅有的一点
进步受到了更为猛烈的政治攻击。恐同人士将同性恋者刻划为艾滋病
毒携带者,坚称禁止歧视同性恋者的法律法规构成了对同性恋者的特
殊保护。反同性恋往往是保守政客展开政治募捐的好手段,因为他们
可以借此推进自己的其它目标。

  政治空气中所弥漫的火药味促成了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后代和那
些七十年代同性恋运动主流的后裔之间的冲突。其分歧主要在于,一
部分人希望庆贺和扩大与主流异性恋人群的不同,其他人则不希望强
调这种差异,诚如马特洛维奇所言,同性恋者就象其他正常的美国人
一样,他们除了在性倾向方面喜欢同性之外,其它方面与大多数人非
常相似。前一部分人被称为差别扩大者,后一部分人被称为差别缩小
者。

  现在差别扩大者倾向于赞同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经常从历史和比
较的视角出发。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性倾向受到动摇的情况,而不寻
求滴水不漏的成因解释。差别扩大者可以不断地从学术界内部新增的
研究证据和理论中吸取营养,而建构论在学术界中颇具市场,虽然频
繁受到挑战。

  差别缩小者经常持本质主义观点,他们更倾向于吸收受到广泛注
意的生物学新发现,很多人赞同记者兰迪·希尔茨所认为的性倾向
“可以将同性恋身份归结到如左撇子一样自然”,或者更进一步,认
为生物学证据已经说明了同性性行为的自然性,比如同性恋者亲友组
织的发言人乔治·内伯斯这样称赞哈默的基因研究发现:“如果你相
信上帝或者自然,同性恋就是这么来的。”

  就“酷儿”这个词的使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些争论。托德·谢
朴德曾经对希尔茨的上述观点提出了反驳,并宣称:“酷儿们的最大
恶梦就是我们中的90%的人自认为是正常的异性恋者,10%的人自认
为是正常的同性恋者。”

  当然,以上这种总结太过概括和简单。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并不
总是遵循既定的政治立场,最激进的活动组织“酷儿国”在实行“冲
你而来”的策略中,就经常采纳本质主义理论,而本质主义也并不一
定需要基于生物学理论。一个人经常甚至总是持有相互矛盾的理论,
就拿我本人来说,虽然我从来不用本质论的标签来说明自己的性身份
,但一碰到陌生人,我总是问:“她属于哪一类?”或者“这个人是
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即使最斩钉截铁的建构主义者在现实世界里也会有所犹豫。M.
摩根·霍尔姆斯在课堂上自称为“酷儿文学老师”,而在周末览人时
则自称为“白人同性恋者”,因为“不管同性欲望是否天生就有,或
者后天促成,还是两方面的原因都有,西方社会的许多同性恋者、双
性恋者和变性者都将这种身份视为自我的要素。”也就是说,如果你
想问一些有意思的问题,那么就不要对性倾向抱一种确定的态度,而
是应该做出一番酷儿的姿态,但如果你希望寻求和他人的沟通,那么
也许还是应该将自己的欲望归类于某种身份。

  1990年,米格尔·古蒂雷斯在接受《亮相之貌》的采访中,谈及
了自己对于酷儿运动怀有的一系列矛盾:

  “成为酷儿是一种荣幸,我不认为它具有太强的包容性,因
  为还有种族和阶级的问题围绕着。有些人是永远不可能融入
  主流社会的,他们必须抗争才能够有衣食住行……直到有一
  天我在《时代周刊》上读到了《今日的青年》一文,里面有
  一位白人男孩说他不想乱交,他要的是一位丈夫,还想要孩
  子和房子。我知道他并不代表我,而且我也不认同他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个酷儿。

  不管是差别扩大者、差别缩小者、社会建构主义者和本质主义者,
还是形形色色持中间观点的人,他们都必须考虑到科学发现对于大众
看法的重大影响,不管他们对于这种研究是否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
社会建构主义者倾向于反对这种研究,有时甚至故意视而不见。他们
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其它场合下也能经常听到的问题。他们会询问先天
性的研究结果究竟会对谁有好处,并追溯现在知识界认识的历史根源。
他们对于研究所用的语言进行解构,暴露出字面下所隐藏的各种含义。
这些问题很具有启发性,但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它们最终将归结
到对科学的态度:科学是否有权解释欲望?

  非科学人士(包括本人在内)倾向于以怀疑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研
究结果,而且对于科学的力量怀有某种畏惧。科学发现几乎已经完全
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手机和电脑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自明,
我们对于核事故和温室效应的担心已非一日,基因研究、艾滋病研究
和亚原子物理也受到大众媒体的报导。然而,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科
学知识是相当笼统而有限的,而对于某一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进步的深
入了解则需要接受专业训练。比如说,一位普通人士读到一篇有关同
性性行为和基因遗传的文章时,总会做出“科学家都这么说了,肯定
是对的”或者“科学简直就是一派胡言”的反应,从而再也没有兴趣
做进一步了解。不管如何,他的态度总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提出批
评。

  为了帮助读者们打破这个困境,下面两个章节将针对有关同性恋
成因的科学研究做出一番仔细的审视。我们不但会提到研究者们的结
论,而且会提到科学界人士对这些研究结果的评论,以及它们如何融
入生物学和基因学的大趋势。

注1:核子家庭(nuclear family)指一对夫妇加子女的小型家庭。
(译者注)

(选自《超越弯直:认识性倾向》第4章)
──────────────────────────────
【艺坛纵横】

◆    中国第一部女同性爱纪录片在京展映反响强烈

【楚天北京报导】由《南方周末》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北京
“实践社”联合举办的首届独立映像展日前在北京结束。表现女同性
爱者隐秘而幸福的二人世界的纪录片《盒子》在展映中获得极为热烈
的掌声。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性爱者的纪录片。

  《盒子》是由沈阳媒体工作者英未未仅用七天时间拍摄完成的。
它完整而丰富的镜头语言和乾净利落的剪接效果,描述了一对女同性
爱者纯净、美好而又封闭、易碎的二人世界。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挖掘,
两位同性爱者性格展现非常丰满,她们高素质的精神世界亦得以充份
展开。全片同期声,影像精美。不少观者认为,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和这部片子比起来显得单薄而虚构得多。

  本届展映作品集中了来自于民间的、边缘的映像作品,具有独立
的个性和声音,也是近五来年中国地下制片人映像作品的一次集中检
阅。《盒子》以二票之差惜败该映展的最佳纪录片奖。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已公开同性爱者身份的崔子恩在观看了映像
展后称“感觉不错,很有活力”,并对拍摄《盒子》使用的技术手段
持赞同态度。

  近年来,同性爱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大陆文艺创作的一个热门题
材,由大陆(或与港台联手)制作的同性爱影片越来越鲜活地出现在
观众的视野中。值得肯定的是,此类题材的流传,主题上更接近中国
同性爱者真实的原生态,为促进中国社会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同性爱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据悉,由在中国性爱者之间广为流传的网络小说《北京故事》
改编的电影《蓝宇》首映式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
──────────────────────────────
【同人笔林】

◆          楼河同志诗歌选(三)

             盲人与鸟

         有一天,阳光象低垂的丧事
         经过这扇窗户
         把房间里的白色打开
         某些未知的事物
         我正预感着他的发生
         让我窒息

         在我记忆的此刻
         是我的想象力的一次危险
         有一位年轻的父亲
         他的眼睛病死在墙上
         而窗外是春光,在草丛中
         他们默默地缝补皮肤

         从这个月份开始
         那些苍蝇又将开始操劳了
         呵,你们修女般的颜色
         正在白石上低鸣
         在众多眼睛的黑暗中
         在两滴水的寂静里
         你们这些操劳大地的苍蝇
         把一个病死者的光芒扔出来
         从肉体里扔出来吧

         他象一个梦游者,手在昏睡
         他的梦魇将穿透那些玻璃
         透明的灵魂即将经过
         那些弯曲的街道和众多的仪式
         经过钟声
         和钟声下的脸
         (他们的脸庞布满了
         一个下午的恐惧和悲伤
         你看一朵云正拿掉了黄昏)
         等待自己肉体的葬礼
         象风吹血丝,静静的
         他目睹的葬礼象棵完整的树
         把每一个细小的声音水一样地
         织入身体

         你就沿着死亡去吧
         双目空洞的人啊
         此刻梦想着一只飞翔的白鸟
         在天空中翻身变成一枚硬币
         汇聚秋天的风和光芒
         闪动,一位遗失者惊心的手
         在他呼出最后的气流中
         灭亡
         消失如一面镜子

         呵,那鸟是天空中光明的深渊
         是天空中的悬崖
         在这个瞎眼人稀薄的血中
         一阵阵地痉挛


         我的魏晋往事

         1
         在我的书本中
         一匹马正缓缓长起来
         在我的书本中
         他正幻想在旷野奔跑
         那时间令人忧伤
         是秋天,秋天了
         正如一粒桃花的种子
         在我的指骨间隐隐作痛
         他冰凉,向着迷离的黄昏
         命如游丝

         2
         有一个大路上的寂寞者
         一个像我一样瘦弱的人
         他正把面容遗留在一块岩石上
         岩石微动着
         脸,消失在脸的边界中

         3
         我梦想着一个这样的人
         是个寂寞者,在路上
         在暮色中,他双手透明
         身躯倒伏在气流中
         象颗等待生长的丹药
         正渴望着一滴水珠的狂暴
         和一支火焰
         烧死心脏与手

         4
         在魏晋年间,我的时间漫长
         传说太阳是驾马车
         每日踏着烟尘
         从我的脸上一响而过
         他翻开我的脸
         细读每条血丝和神色
         那神色安详而孤独

         5
         一些思想者,思想着
         火焰,泥土和金属
         树木和水的生死
         思想着一只烟雾中的金蜥蜴
         微闭着眼
         在南方一带埋伏
         口中一个水灾的神话
         这只母性的蜥蜴
         它吐出一滴青铜的汁液

         6
         我有寂寞者的感情
         除了那些思想者的书本
         和火焰中的岩石
         在大路上有我默念的情人和酒杯
         他们在黄昏中神色游离

         7
         这个时间,天空与土地
         都布满了魏晋气息
         我路边的情人,青翠如竹
         弯曲的肋骨上并出一朵莲花
         在我端详的这面镜子里
         你听一听,有一阵波浪
         正在我们身上衰老
──────────────────────────────
【爱知行动】

◆       99575北京同志热线简介

  根据专家们的估计,我国有3%至4%的人具有同性爱性倾向。
许多有这种性倾向的朋友,其自我认同过程是非常艰难而痛苦的,因
而及时而科学的咨询对他/她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婚姻以及身心
健康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99575北京同志热线由几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同性爱朋友于
1997年3月29日在北京自筹资金开通的、面向社会的一条同志
寻呼咨询热线。热线咨询不涉及有关政治性的话题,旨在给同性爱、
双性爱者以及有同性爱性倾向的朋友们创造一个自然而友好的、没有
压力和歧视的交流渠道,通过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他们减轻在
生活、工作、婚姻等方面因性取向的不同而引发的困惑、苦恼和精神
压力,提高他/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处理好家庭关系,
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热线咨询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普及预防性
病包括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增强他/她们安全性行为的意识,并且提
供一定的医疗咨询和帮助等。热线的开通也为社会上关注同性爱、双
性爱问题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同性爱问题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
必将对中国大陆同性爱问题的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99575欢迎您与我们联系!
                              
热线号码:010-68338800呼99575
热线工作时间:每星期二、四 晚间7:00-10:00点
每星期六 下午12:00-6:00点
热线信箱:北京市正义路邮局37号信箱(100006)
电子信箱:99575@263.net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sssm@hotmail.com
    (请将邮件同时发往以上两个地址)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任右行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 东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