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十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1月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编者按】《桃红满天下》创刊已有四个月,参与者不仅来自海内海
外,而且遍布大江南北。新年伊始,来自北京的一菁加入了编辑部,
使《桃红满天下》能更多更好地反映女同志的声音。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独联体同性恋权宜运动近况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游说大赦国际
         英国同性恋权宜运动近况
②  【说三道四】论国族性爱现象
③  【历史回顾】《东宫西宫》的风波始末
④  【她山之石】同性恋对社会构成威胁吗?
⑤  【桃江连程】乔治·迈克尔谈他的同性情人
⑥  【同女天地】忘记你,我不能够
⑦  【灵程玛瑙】走出心之樊篱(四)
⑧  【同人心语】为你等待
⑨  【爱知行动】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
【新闻摘要】

◇         独联体同性恋权宜运动近况

  位于欧洲部份的七个独联体国家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白俄罗
斯、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
都已经废除了前苏联将同性恋刑事化的法律。

  但位于亚洲地区的八个独联体国家对同性恋的法律态度却大有差
异。至今同性恋只有哈萨克国被合法化。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
吉亚正在制定新的刑事法,同性恋也有望获得合法化。有关人士还无
法判断土库曼的新刑法如何看待同性恋。乌兹别克等其它三个国家仍
沿用前苏联的法律,把同性恋列为犯罪。

◇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游说大赦国际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ILGA)游说大赦国际,要求把同性恋列入基
本人权的范畴内,需要特殊的保护。该联合会还要求把因同性恋而关
入监狱的人归为政治犯,以加强谴责对一些政府对同性恋的迫害。大
赦国际十二月在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讨论了这项提议,但表决结果没有
把因性恋而被关押的人列为政治犯。

◇         英国同性恋权宜运动近况

  在欧洲人权法庭和欧洲法庭敦促以前,英国准备在这个冬天解除
禁止同性恋者从军的禁令,实行类似与美国军方采取的“不问不说”
的政策。自1978年以来,英国共有4000名左右的军官与士兵因性倾向
的问题而被迫离开军队,他(她)们对政府提出的赔偿已高达17亿
美元。

  “除了被剥夺的薪金与福利外,被解除军籍的人员还被迫忍受监
视逮捕审问监禁和人身侮辱等惩罚。政府一再抵抗欧洲联盟的平等待
遇条例,所以欠账越滚越大。”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PeterTatchell
告诉同性恋组织“愤怒!”。

  “愤怒!”组织于12月2日在伦敦召开的声讨纳粹掠夺财产的
国际会议上要求对第三帝国时期受迫害的同性恋者进行赔偿,并且对
大众展开教育。

  另外英国健康部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表明,公众对同性恋的歧视
在过去十年里已明显削弱。该报告的数字显示42%的公民认为同性
恋性行为是“总是或几乎总是错误的”,而1987年的类似报告表
明有74%的人持这样的观点。

◇    澳大利亚反同性恋的议员被查见购买同性恋杂志

  澳大利亚警察与消防部副部长Mike Reed素来反对同性恋,最近在
悉尼被查见购买同性恋杂志。一位对Reed的反同性恋言论颇为熟悉的
平民跟踪他进了一家色情商店,目睹Reed购买两盒同性恋录象带与一
本黄色杂志。事后Reed声称他购买这些出版物是为了“研究研究”,
以准备在国会降低同性恋性行为年龄的听证会上发言,但反对派议员
对他的这番自辩颇不以为然。

  “谁都不会相信他那番‘研究’的借口。他的言行充份显示了上
层的虚伪性。”反对派领袖Maggie Hickey说。

◇      希腊公众支持与变性人发生关系的官员

  希腊雅典的法官Giorgos Sakellaropoulos因与一位变性人的婚外
恋情事发东窗,本人被解除职位,但电视台82%的观众不同意这个
惩罚。Sakelaropoulos扬言要在欧洲法庭申述。

  “我确实犯了错误,但我不同意这样的惩罚。我的个人生活只关
系到我和其他当事人,与他人无关。”他说。
──────────────────────────────
【说三道四】

◆          论国族性爱现象

      ·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研究所 陈崇骐·

  性爱模式能否以国家疆域或文化来分类,得出“中国式同性恋”
或“美国式异性恋”的类别?这种分类方法常引出文化冲突或霸权的
争辩,它是否文化帝国主义或国家民族主义的旁支?如果依此逻辑发
展,会不会形成一种性爱帝国或性爱国族主义?当代华人社会性爱文
化的发轫与性爱政治的开展已面临一个在国粹与殖民间拉扯的难题,
它将何去何从?本文试从台湾九十年代同性恋运动的两件大事入手,
思考这些问题。

  在开始前让我稍微点明我的理论位置。在英语系统的学术界中,
大多数的研究者已接受了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的基本
假设。这趋向间接地背书了许多同性恋文化差异研究,这些研究通常
先以国家来界定研究的地理范畴,然后假设个中所发现的同志型态必
定能以文化差异来解释,使发掘差异并以文化建构为差异的肇因成了
一个被不断复制但难得被检讨的大故事(Meta narrative)。为了避
免在跳出生物决定论后又落入文化决定论,更因此忘了国族性爱的制
造(production)、复制(reproduction)、召唤(interpellation)
与抗衡(resistance),一个后结构的同志研究必须在关注文化差异
的同时,关注主权问题(agency)在文化建构机制中的介入。当我们
意识到,不论是外国或传统文化都不必“总已”(always already)
是现有文化的一部份时,我们就可以开始问:在性爱版图中有哪部份
还没有被传统/外来的文化模式所建构?主权如何在此介入?或更落
实点:台湾的同志运动如何在本土化与欧美化间进退(negotiate)?

  在讨论美国同志文化对台湾的影响的同时,我不假设全球同性恋
最终都会和美国相似,因为不但所有同性恋人口趋于大同的局面目前
尚无迹像,就连美国本身,大都会与小市镇间种族、性别、阶级等的
同性恋建构就有许多不同。同时,也不假设台湾国族性爱必定与美国
经纬分明,因为台湾的同性恋辞汇、交往模式、运动诉求与策略等正
在与三藩市融会(虽然这并不表示这些语言及交往模式的个人意义或
在个别的社会脉络中的作用完全相同)。台湾的同性恋文化建构既本
土也外来,更与非文化系统如经济、政治、社会等交叉,呈现出一个
独特而又时而矛盾的杂碎(hybrid)。

  自相矛盾的论述不但可以同时共存,更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令人
惊奇的方式塑造生活经验(lived experience)。另一方面,生活经
验也不只是被动地为论述所塑造,对它的细心审查更可使研究者对论
述有更微妙的体会,以建构出对性爱中的主权、制造、复制、召唤与
抗衡问题更细腻的理解与理论。从对台湾同志论述的兴起的观察就可
以看到理论与经验、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是单向殖民而是双向互
动的。这互动不但制造又封闭了某些发言位置(positionalities)的
可能,也制造及封闭了某些性爱与文化政治的可能。

(一)公听会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反歧视法》中是否应增列“性偏
好”公开辩论的公听会是当时各社会团体最全面的为了向政府要求同
性恋人权庇护的一场合作。对许多参与团体那曾是个难得的机会,期
许着即使不能争取到法律保障同性恋人权,最少也能使得官方正视同
性恋者所受到的歧视,并承诺日后应有所改善。可是,除了一些媒体
报导外,似乎没有多大成效。

  在同志工作坊所出版的《反歧视之约》中,各发言者的语言与美
国类似辩论中所用的语言很相近。提倡者诉诸于“人权”、学者引用
美国同志理论、维护者援征美国同性恋权益现状作为台湾所应达到的
境界。即使公听会的形式本身也与美国相近。这些类似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们说明美国经验为台湾提供了场景(此公听会)、模式(民
众利益团体与政府交涉)及语言(人权),让边缘团体能为自身利益
发声。更重要的是,美国同性恋运动为台湾的同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
考角度:同性恋者的不幸不是个人情欲的变态而是源自社会结构的畸
形。

  两地的类似到此为止。台湾的公听记实并没有由政府出版,会上
几乎没有公开身份的男女同志,同性恋团体的发言皆由异性恋友人代
读代说。在一个缺少同性恋个人声音的同性恋公听会上,诉求的力量
相对减弱。

  或许美国模式是几年前运动者唯一熟习的样本,不过当时的客观
情况确实也像是好时机:大众言论相当支持多元社会、国民党对法统
与道统的掌握好像有了松脱、许多知名人士也对同志平权大力支持。
颜锦福立法委员更公开承认:“教育部也透过关系告诉我,如果这个
公听会一面倒的话,对社会会不好。”

  但当初的信心以及对美国模式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两个错误。第一,
无法利用多项案例的统计数字或极具说服力的个人的现身说法迫使行
政当局承认恐同症压迫是同性恋者每日须要面对的事实。第二,在这
种状况下应用人权语言使得官方可以一面宣称台湾早在立法上就一视
同仁,一面继续忽视社会及他们自身的偏见。

  不论表面上如何败北,这场与官方的接触其实也取得了实质的胜
利。单从它要求并得到官方回应,获得公开对话的渠道这件事,就表
示台湾已经有了性爱政治的空间。如果反歧视修法的要求所得到的是
更激烈的官方警政及大众言论反弹,台湾的同志运动恐怕就不太可能
像今天那么蓬勃了。欧美同志理论家(如D'Emilio 等)常论及资本主
义如何造就了同性恋身份的形成与发展,在关注社会与经济条件时忽
略了政治条件。这或许和他们都是政治相对自由的欧美公民有关。这
些理论在亚洲就必须被重新阅读与修正。换句话说,这场公听会表面
上好像是个失败的模拟(mimicry),但一个模拟在地理移位(geo-
graphical displacement)的过程中会取得新的意义,有意无意地运
作于新的目标,虽然在应用外来的原装尺度评估时差强人意,但如果
从本土角度重新阅读,就会发现它其实已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任务。

  公听会作为个先锋,也发掘了运动的日后方向。第一,从官方对
先进国家论的默认,可知不论此说在逻辑上多么弱,文化价值排行版
的适度应用会有其功效。第二,立法院的恐同现象不像美国(特别是
保守党)的恐同现象那般有坚固的宗教意识形态基础,而行政及立法
官员也异口同声地认同平等原则。这显示恐同迹象的消减不必利用法
律与行政体系硬碰硬(其实台湾也没有可以效仿这类策略的司法结构),
适度应用国外(即使是法律上的)“进步”例子可能会更有效地改变
一般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只要此改变到了某种程度,法律应也会跟
着改变。

  实际情况也大致如此,与目前最友善的陈水扁市长的周旋收益并
不多,但一些报章如《中国时报》、《立报》、自立报系、破报等都
常有比以往正面的新闻与文章,运动场景相当大幅度地与官家交涉的
形态转移到在大众媒体与社会对话的形态。《中国时报》的〈看见同
性恋专栏〉则设在家庭生活版,与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等沟通同
性恋者每天所面对的困扰,以及如何以平常心与同性恋者相处。这当
然不是说只有这方式才可行,但它却很可能长远奏效。

(二)《热爱》杂志出版──同性恋(Gay与拉子)娱乐事件

  此杂志里的文章提供了许多通过同志消费把“直”空间变“歪”
的办法,融消费娱乐与性爱政治于一炉。它有流行时尚小品,尝试复
制在欧美已经闻名的同性恋消费市场,引进同志消费文化,为同志在
异性恋霸权经济体制下提供了另类消费选择;它采访名人畅谈自己的
成长及与家人沟通、信仰和工作协调等经验,提供生活模范(role
models);还有许多有关同志星相、音乐、电影、旅游、书籍、组织、
征友及模特儿裸照,涵盖了同性恋次文化的各个层面。最近的《同志
一千种表情与心情》更展现了台湾青少年特有的心情,如时常爱上非
同路人、能欣赏平凡的人等。

  不过,仔细观察早数期所呈现的同性恋次文化,会发现有一大部
分来自西方与日本。这是不是变相的文化殖民呢?

  我觉得在此谈单向的殖民或霸权(colonialism, hegemony)不如
文化杂碎理论准确,因为太快排斥一件事为文化殖民有因噎废食的危
险。《热爱》杂志是有选择地呈现不受恐同心态影响的各国同志次文
化,这层次为编辑主权的介入。个别读者们有选择读或不读、喜不喜
欢、模不模仿的过程,从不同的同性恋模范中拼凑出对他们适用的部
分。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间更透过读者来信相互影响,主权在各
个层次的重复中不断介入,集体地把本土文化的各层面带入此同性恋
文化的建构过程,在此不断重复又不断变更(reiteration with
difference)的过程中建构出一个台湾特有的同性恋文化杂碎。

  融会杂碎后的文化不会和传统文化一模一样,但我们不能因此断
言那是单向殖民,因为现在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也是在历史长河中和中
东、蒙古、印度等古文化交汇而来得结果吗?目前这种混合来自欧美、
日本等因子的文化杂碎已是独特的台湾文化。

  综合前面两种讨论,我觉得台湾目前的状况是,欧美实践与理论
虽然影响深远,但并不是简单地被引进从而激发本土模拟;本土实践
虽然已具备一些的独特性,但还没有自成体系的本土理论认知。只是,
本土与外来的理论与实践,在随时会被召唤的状况下,相互启发与复
制着各种可能。这种过渡性的杂碎与不稳定刚好是极具创造潜能的时
机,提供了台湾同志平权与理论发展的一个起步,或许不久的将来,
我们将能看到一些融合本土与外来精髓、足以挑战欧美的实际与理论
成果。

    结论

  虽然从细处看台湾性爱模式的发展似乎有被殖民被召唤的现象,
但从整体观察则会发现,本土主权意识已能在模仿中转换来自所谓「西
方文化霸权」的性爱模式。作为意识形态,帝国与国族主义在台湾性
爱政治的发展并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反而是个别的同志在本身实质利
益的驱动下挪用了美国性爱模式。这杂碎化的个过程已经超越了狭隘
的地域与文化疆域。同时,它所借据的美国与日本文化力量又与台湾
有历史性的关联,所形成的“国族性爱模式”也因此带有独特的台湾
本土色彩。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化疆域的类分此一角度
思考性爱模式,但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夷之辩,我们也不必就因此在
思考中掉入国族或帝国主义的框框。

  我粗枝大叶地描述(也在理论上复制了)一个“台湾同性恋论述”,
说了一个它在崛起过程中如何从比较天真的模拟到杂碎化的故事。这
当然只是一个抽象描述而不是对现实的全面掌握。更重要的,除了大
城市年轻中产高等教育汉族的声音外,是否会有其他声音出现,而它
们的出现又会加强还是削弱目前这些发音位置间微妙的平衡?比如说,
这“台湾同性恋论述”如何在福佬或原住民文化论述、女同性恋分离
主义、中下阶层市民观点、非台北论述等之间进退?台湾今后几年的
发展应会越来越精彩。
──────────────────────────────
【历史回顾】

◆        《东宫西宫》的风波始末

          ·杨青 石洋 编译·

  有争议的中国导演张元被禁止参加戛纳电影节,但是他的那部关
于同性恋男子巡游天安门广场的电影无疑将在电影节上播放。

  第50届戛纳电影节在1997年5月初开场,但是这部有特色
的电影的导演却不能参加。当张元于4月10日返回中国时,因护照
被扣留而无法参加这个电影节。这部反映当代中国同性恋生活的故事
片至今没有在大陆上市,在海外目前也只在小范围内发行。张元捐献
了一套拷贝给香港的一个同性恋组织,使该片于九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至二十日在香港局部上映,票价定为一百美元,为九八香港华人同志
大会捐款。

  《东宫西宫》指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两侧的公共厕所,一个同性
恋者们交往的地方。电影情节围绕一名警察和一个青年作家之间展开,
这个作家曾经被警察逮捕过。这部影片是私下拍摄的,并偷偷送出中
国进行后期制作。

  该影片受法国文化和外事部资助,总投资为25万美元,已故作
家王小波参与了剧本编写。

  对于地下导演张元来说,中国社会中的被遗弃者或边缘人一直是
他关注的焦点。

  张元接受采访时说:“同性恋一词自从1949年之后在中国就
很少听说,好像中国就没有同性恋。但是,只要有人,就会有同性恋
者。”

  张元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第六代电影制作人之一。
他在1990年拍了自己第一部电影《妈妈》,讲的是一个单身母亲
和她的一个呆傻儿子的故事,张元其它的电影还有《北京杂种》、《广
场》和《儿子》。他采取是独立制片的方式,自筹资金购买或租设备,
既不与官方的电影厂合作,剧本也不送交有关方面审查,所以他的电
影从来没有在中国上演过。大陆对独立制片有管理条例,但并不禁止,
不过张元下一部反映监狱的影片将由官方的电影制片厂出品。

  电影《东宫西宫》的创意来自当张元听说了一个艾滋病研究中心
无法收集同性恋者的资料,害怕自己陷进去的事情。“于是,这个实
验室就用警察把同性恋者从公园里抓起来,带到研究中心,收集他们
的行为资料,”张元说。

  “当我听说北京的同性恋者知道这个公园是因为这里有漂亮的警
察,我感到震惊。他们喜欢警服。”他说,“我发现,在权力和性之
间有着难以置信的关系。”

  《东宫西宫》的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夜晚。同性恋作家阿兰在
公园的公厕里认识了一位警察,随后被带到警察局受审。虽然阿兰受
到侮辱,但他认为自己爱上了这位警察。尽管警察说他很反感阿兰的
生活方式,但他对自己的性倾向也不是很明确。审问者和被审者展开
了有趣的交流。

  同性恋在大陆一直受到非议,只是在电影中短暂地出现。陈凯歌
的《霸王别姬》仅只是暗示了这种关系:一个男人把手放在另一个的
肩上。

  《东宫西宫》有男人之间的相爱的场面,虽然没有描写直接性关
系。虽然同性恋在大陆媒体还是个少谈或免谈为妙的题材,但同性恋
在大陆并不构成犯罪,所以有人认为《东宫西宫》被禁可能更多是因
为张元不与官方打交道,力求独立制作,因此为一些人所不赏,而不
是因为该片的同性恋主题。

  “这是一部最难在中国放映,却又是他最想要放映的作品。”

  “在排片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来自各方的支持有那么强烈。我就
像阿兰(主角)一样,他全心地爱着警察,我也一样爱着自己的国家。”
但是,现在他的同胞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个电影。

  “在中国,两个女孩手拉手,亲吻和睡一张床,没人会有异议。
对男孩也一样,我们经常睡同铺。如果头脑中没有同性恋的念头,你
是不会往那处想的。”在片中饰演阿兰的25岁的北京演员思寒说。
──────────────────────────────
【她山之石】

◆        同性恋对社会构成威胁吗?

         ·Niclas Berggren博士·

         ·Jimmy C 二言 翻译·

●前言

  长期以来,一些宗教团体和保守的政治组织一直断言,不管在什
么社会中,同性恋都会破坏社会的良好秩序。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通
过对这些观点的剖析来最终证明它们是缺乏合理的依据的,也就是说,
同性恋本身不足以对社会构成威胁的。

  本文的组织结构如下,首先,我将对一系列诋毁同性恋的观点加
以逐一分析,这些谬论分别是:

(一)同性恋危害社会;

(二)同性恋者不会有生殖行为,因而对人类社会的延续构成威胁;

(三)同性恋者对儿童与青少年构成威胁;

(四)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凄凉而令人悲哀;

(五)同性恋者只寻求与多个性伴侣发生关系;

(六)同性恋所引致的爱滋病和其它疾病不仅劳命伤财,而且致命;

(七)同性恋破坏宗教信仰,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八)同性恋者要求特殊的政治权利;

(九)同性恋对家庭构成威胁。

  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批判分析后,本文将提出自己的结论。

●反对同性恋的观点

  这个部份提出反对同性恋的九个观点,然后一一进行仔细分析,
从而判断它们合理与否。

○观点之一:同性恋危害社会

  这个观点究竟指什么,令人实在不是很清楚,所以实际上我认为
它毫无意义。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同性恋的定义。如果说它是一种性
取向,一种无从选择的状态,那么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指出同性恋本身
不可能在任何直接的意义上产生危害,因为一种状态不施加行为,它
只不过界定了一个被动的情况。这样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合逻辑的。

  也许有人会说,同性恋是指受性倾向影响下的包括引发的和未引
发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会带有危害。这样说来,这个观点也并非不无
道理。为了驳斥这个观点,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受同性恋影响的行为
当中,所有可能造成所谓危害的哪些行为方式。为此我们得先分析一
下其它的观点,再继续这个话题。

  另一方面,如果说同性恋不是指一种性取向,即我们否认性取向
的存在,那么同性恋的所谓危害不过是“同性恋行为对社会有危害”
的简短讲法。从本质上来说,这又绕回到了上一段讲的那个观点,即
同性恋状态怎么也不能说是存在危害性的(一方面因为只有在某种状
态影响下的引发的或未引发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有危害性,而另一方面
又声称这种状态是不存在的)。

  其次,我们应该给“危害性”这个词下个定义。不管是客观还是
主观意义上的伦理概念(这里存在两个相斥的全面伦理的观点,而其
中之一必须作为对错或好坏判断的依据)。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否存在
危害性,应取决于具体的道德标准。一位笃信客观伦理的人会依据经
书上的信条和教条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危害性,而一位主观伦理主
义者则会以他的感觉和一些逻辑结果的观念来作判断。我在此问题上
的观点应该属于后一种情形。作为一个主观伦理主义者,我更愿意将
不同行为的具体影响作为我判断的标准。如果支持观点的人同意这个
方法,那么我们还有可能得到一个理性的结论。如果他们引经据典套
用教条,未经思考和辩论就咬定某类行为在本质上就有危害,而不管
它具体的行为后果,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我希望
这类人是占绝对少数的。

  再则我们探讨一下这个观点中“社会”的定义。“社会”通常指
某种聚居在一定的行政区域里个人(连同他们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结
构)的集合。因而如果我们说某类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这也是说这类
行为在某种形式上对聚居在一定行政区域里的多数个人构成了危害。
这样理解的话,“同性恋危害社会”的观点就被自然地引导到了微观
的程度,尽管很多人对此并不深究。所以如果要解释某种行为是怎样
危害社会的,我们必须:⑴解释它是怎样危害于个人的;⑵证明这种
危害涉及的人占大多数,或者说危害的程度格外严重。

  那么针对观点之一而言,同性恋到底对社会有没有危害呢?根据
以上的推理,我认为这个提法简直毫无意义,除非换种提法,即受同
性恋影响的行为是否危及多数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界定被
讨论到底是什么行为,它们和同性恋有何联系,我们是如何定义危害
这个概念的,这类行为是怎样危及多数人的。换言之,这类行为的影
响如何会严重到危及社会的。我们将在下面的篇幅对这些问题作逐一
认真讨论。

○观点之二:同性恋者不会有生殖行为,因而对人类社会的延续构成
威胁

  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何同性恋会被说成危及社会,我们得先从
这个经典的说法入手。这个观点确有独特之处。因为它判断事物是否
危及社会的立足点在于这样一个被动的定义:即同性恋者不会有正常
的繁衍后代的行为,因此它是有危害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复是,首先,如果有人认为这个观点是
正确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当今危害人类大多数乃至全人类的主要
问题正是地球的人口过剩问题。这样说来,不类似于异性恋者超生的
现象都是应该受欢迎的。如果说人口过剩只是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问
题,那么至少我们也应该换个说法,比如说同性恋问题只对西方国家
构成危害,或诸如此类等等。

  其次,即使不存在人口过剩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孩
子呢?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同性恋者在任何社会形式下都只是作为人
类的一小部份而存在,而且很显然即使同性恋者没有生殖行为,人类
社会无论如何都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繁衍生息下去。没有生育孩子的
人照样可以履行其他重要的社会义务,如支撑起别的家庭,为他人服
务等。没有孩子的人还包括不想要孩子的老处女,或者不能生育的夫
妇,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轻视他(她)们。这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
个问题,即“同性恋影响人类繁衍”的观点之所以被提起,并不是因
为支持者认为它是对的,而是别有用心,因为它听上去似乎能很有效
地诋毁同性恋。

  再则,事实上许多同性恋者确实是有小孩的。历史上由于社会的
压力,许多同性恋者结婚生子,这在当今社会也并非鲜为人知(我个
人就知道不少这种情况)。除此之外,许多没有异性恋关系的同性恋
者也能够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而生儿育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以同
性恋者没有生殖行为而断定同性恋危及社会的那些人,往往也是反对
将人工授精进行立法和合法化的那些人,让同性恋者真是两为其难。

  最后,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即认为同性恋者之所以危及社会,
是因为如果人人都成为同性恋者,那么人类社会必将灭绝。这个论调
简直荒唐之极。首先,这个说法不合事实,因为同性恋者确实也可以
生儿育女,例如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其次,这个提法讨论的是一种
从前从未存在过,将来也不可能发生的假设条件。就我们所知,同性
恋者所占的人口比例在每个社会中都是少数,因此就其现实性而言,
这个说法是没有意义的。事实是作为少数的同性恋者和作为多数的异
性恋者是和平共处的。

  总之,观点之二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没有孩子可以是好事(至少
不是坏事),同时许多同性恋者确实有孩子,也希望有孩子。

○观点之三:同性恋者对儿童与青少年构成威胁

  “据我所知,同性恋者很少不把他们的性倾向付诸于行为。这些
人不仅触犯了上帝,而且最终会把家庭与国家带向灭亡。我坚决反对
这些行为,而且会不遗余力地阻止他(她)们把不良倾向带给儿童。”

              ──基督教联盟主席帕特罗·伯森
                1994年5月24日信中所言

  以上的论点是据于以下几个误解上:同性恋者更容易骚扰儿童与
青少年,儿童与青少年有可能被吸收成为同性恋者,同性恋者正在推
行这种“吸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教授Gregory Herek博士对于同性恋
者是否骚扰孩童作了以下说明:“对于成年人性倾向与儿童性骚扰的
实证研究表明,男同性恋者对儿童进行性骚扰的频度并不比男异性恋
者严重。当然这并不是说男同性恋者不会对儿童进行性骚扰。这种骚
扰是存在的,但对儿童进行性骚扰与骚扰者的性倾向没有必然联系。”

  关于“吸收”未成年者成为同性恋者的观点如果,那么可以推出
以下几个条件:⑴同性恋可以被有意识的行为所诱导;⑵同性恋者希
望推行这种“吸收”。第一个条件已与很多研究结果相冲突。在这里
让我用两个论点指出它的错误。首先,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和生物学的
研究表明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并非有意识
的行为的结果(详见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有关说明以及
最近同性恋基因的研究成果)。如果是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吸
收”同性恋者。其次,The Advocate杂志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同
性恋者的性倾向并不是“选择”的结果,比如说我本人并没有“选择”
当一个同性恋者,也没有人影响我成为同性恋者,我所有的同性恋朋
友也是这么看。

  对于第二个条件,即认为同性恋者希望并且推行“吸收”,是没
有理论根据的。首先,诚如前面所言,同性恋者如果想“吸收”别人
成为同性恋者,他(她)们必须知道怎样成为同性恋者,然而我并不
认为任何人能肯定地说他(她)知道怎样去决定别人的性倾向。比起
其他人来,父母更有时间与他们的子女相处,而且可以说他们并不知
道怎样把子女培养成同性恋者,但即使异性恋父母也经常会有同性恋
子女。诸如性倾向这样的特性的成因往往很复杂,而且同性恋者都不
认为有可能改变别人的性倾向,更不用提知道怎样推行这种改变了。

  再则,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一定比例的男女同性恋者,所以“吸收”
的必要性又何在?即使“吸收”,同性恋者又为什么希望别人也和具
有和他(她)们一样的性倾向呢?

  有一些人说同性恋者在媒体和学校被描绘得很吸引人,以吸收容
易受诱导的儿童与青少年。这简直是信口雌黄,因为几乎所有的同性
恋者都认为电影、文章与课堂知识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性倾向。即使
可能有影响,在异性恋生活方式占主导的社会里,异性恋的影响早就
会大大强于同性恋,正如美国精神病学会主席温伯格(Weinberg)于
1977年就指出:“父母认为他们的子女会在学校或其它地方被‘吸
收’成同性恋的疑虑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说到底,媒体与学校的有关同性恋的正面信息完全是为了帮助那
些被同性吸引的孩子正确看待这种他们所有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情感,
使他(她)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倾向,因为绝大多数在异性恋文
化中成长与生活的人都承受着社会的压力,经常感到孤独与恐惧。正
确的信息有助于这些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同性恋青少年的自杀率比
异性恋青少年高出两到三倍,而且占青少年自杀事例的30%。美国
健康服务署(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89
年报告表明,自杀是同性恋和变性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对于为性
倾向而挣扎的青少年来说,客观的信息、正面的模范以及来自老师、
咨询者和朋友的支持会对他们提供巨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同性恋者“吸收”青少年的担心首先认定同性恋是有
害的。本文已在多处表明这种所谓的危害并没有根据。退一步讲,即
使同性恋者“吸收”青少年,除了那些同性恋者一直承受的包括基督
教和保守人士所持的无理指责以外,“危害”又何在?

  如果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容易骚扰儿童与少年真有此事的话,
那又如何呢?如果异性恋者被发现更容易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性骚扰
的话,我们又能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异性恋
者的生活搞得尽可能地悲惨,好像作为一种治疗使他们成为同性恋者,
从而使儿童和青少年少受骚扰呢?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论点不但荒
诞,而且违背了正义的基本原则,因为不仅多数人被迫承受少数人(即
骚扰者)的恶行,而且这种惩罚有可能起相反作用(如受压抑的人更
容易骚扰别人)。我们也必须看清这个论点还是基于性倾向是可以改
变的前提上的。

  总而言之,关于同性恋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构成威胁的谬论不仅是
出于诋毁的目的,而且没有根据。和异性恋者一样,同性恋者也关心
和爱护孩子,并希望他们过上良好、诚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观点之四: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凄凉而令人悲哀

  正如我们所知,一个观点可以很容易带出另一个观点,所以同性
恋青少年的高自杀率也成了诋毁同性恋的论点之一,当然这里还包括
歧视问题和暴力问题等其它因素。然而我们应该首先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同性恋青少年会感到如此悲凉?

  曾经作为一名同性恋青少年,我有过这些经历,所以认识到其中
的原因,但这绝不是因为同性恋本身的原因,而是缘于周围宗教和社
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每个人自小就被定位为异性恋而抚育成人,在整
个成长过程中,他(她)会不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从而影响着他
(她),如看到的电影或生活中发生的事,也无非重复着这样一个男
欢女爱的主题。而当他发现这一切与自己的感受不相吻合时,他(她)
会感到迷惑和丧气,因为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从社会接收的信息有着如
此不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更显突出,就连上帝都
会反对你的这种内心感受。然而这类问题的处理,对一位青少年来说,
也确实太过棘手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自认为对同性恋青少年
有帮助的人,正是在学校里控制这些信息的流传和激烈反对同性恋的
那些人,正是他们应对同性恋青少年的这些困扰负主要责任。

  至于歧视和暴力问题,很遗憾它们确实存在,可是既然我们不能
把发生在黑人身上的这些问题归咎于黑人的种族身份,那么我们也同
样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发生而归咎于同性恋者的身份。另外我也必须
说明,过着同性恋的生活却对外隐瞒这个事实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
在这里我只是不带保留的提出来,并不想当成一种诡辩。如此说来,
歧视和暴力问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不应夸大其辞。我本人
从未遭遇过此类问题,尽管我对自己的性取向一直采取一种相当开放
的态度,而我的一些朋友也是如此。

  总之,什么人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时感到困扰,而从整
体上来说,认定这个问题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一定比其他人严重,显然
是不合理的。唯一不同的是,同性恋者在青少年时期也许会更难于处
理此类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信息传播与交流,对它们的压制是绝
对不可取的。

○观点之五:同性恋者只寻求与多个性伴侣发生关系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调查,但它也适用于对大多数异性恋者
(尤其是对异性恋男子来说)。平均而论,如果针对性行为的多少而
言,说同性恋者和异性恋确有区别,那也应该是缘于两性对性问题的
不同感受,而与具体的性取向本身并无关联。但是由于缺乏可靠的知
识依据,我们也只能作理论上的阐明。我个人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个观点是毫无根据的。

  首先男性和女性对性的感受与看法确实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生
理因素,也可能是社会因素。从生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在人类
进化历史的种族繁衍过程中,女性所担负的职责是养育,也就局限了
她们生育的能力。而男性却不尽然,他们有能力繁育大量后代,那么
有几个孩子的问题就看他们的兴趣了,所以比起女性来,男性会更看
重暂时的性接触,在性问题上会更直接,而女性则会更多地渴望浪漫
的爱情以及之后的性关系。这个性别角色的定位已被社会传统所认同。
这个认识对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有一点启示,即男性之间的性行为,
以至与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发生的性行为,都是只注重暂时的性接触。
他们并不是比异性恋者希望发生更多的性行为,而是出于自我的一种
性别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说女性在男性的性问题上起了一种稳定剂
的作用,而在男同性恋的性接触当中却缺乏了这种东西。由此类推,
对于女同性恋者而言,期望与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的人远比在保持异
性恋关系的此类人数少一些,所以如果男同性恋者的人数与女同性恋
者的人数相同的话,那就意味着“滥交”者所占的平均比例在同性恋
者和异性恋之间是大致相当的,也有可能男同性恋者的这个比例会高
一些,正如异性恋男性会更难找到合适的性伴侣。

  可能这听起来有点意思,可这确是毫不相干的。观点之五先断言
滥交是有危害性的,我却不这样认为。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多数人对
性是持积极态度的,正是同性恋使天性“滥交”的男性相互发生性行
为,使天性“忠实”的女性更忠实于对方,岂不是皆大欢喜。如果抛
开保守的基督教信徒对性问题的清规戒律,与不同的人之间的性关系
确实是一大快事。就算我不时地和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除了我自己
和对方,我看不出这对别人有何影响。如果大家对此都感到愉快,那
么我们的这种行为怎么会对社会构成威胁呢?(对于由此产生的健康
问题,我将在以下讨论。)

  有些人一直有一个错误观点,认为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取向。
事实并非如此,因此“选择”一说是很不恰当的。即便同性恋男性比
异性恋者更“滥交”,即便这被视为不良现象,而作为同性恋者我们
也是无能为力的。问题应该是如果反对不严肃的性行为,我们应该怎
样改变这一现状。

  这又把问题提到了这个环节,即人们是怎样认识同性恋男子相对
“滥交”的根源。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男性性生理的本质原因以外,
可能还应归咎于整个社会的态度。同性恋者之间开放而稳定的关系一
直以来就受排斥。也就是说,宗教人士和保守人士对同性恋者之间保
持的像他们一样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形式上的还是本质上的,都不予
认同,所以同性恋者即使遵循传统道德的生活方式,他(她)也被社
会甚至法律所不承认。同性恋的反对者更希望同性恋者生活在隐密中,
而孰不知,这恰恰是培育同性恋者滥交的温床,因为若没有任何社会
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人们将对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更加漠然,而听任
自我的性需求而追求放纵的生活。因而如果我们想杜绝同性恋男子的
不严肃的性关系(如果这被认为是必要的话),我认为将同性恋的婚
姻关系合法化制度化是很有必要的,这将对同性恋男子之间发展稳定
的关系不无裨益。

  所以我们说,男同性恋者也许和异性恋男子一样热衷于与不同的
人发生性关系,而女同性恋者也和异性恋女子一样忠实于对方,但是
既然同性恋男子更容易找到两厢情愿的性伴侣,这样他们就确实可能
比异性恋男子相应地多一些性关系,这一现象源于社会传统对同性恋
者开放而稳定的关系的消极的处理方式,但总的说来,我还是看不出
反对同性恋男子之间不严肃的性交往有何必要。

○观点之六:同性恋所引致的爱滋病和其它疾病劳命伤财

  一项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资助的关于爱滋病的调查报告表明,
至1996年底,在全世界爱滋病病毒感染的病例中,其中只有5-
10%是由男性同性恋者的性行为所导致的。这个数目也大致相当于
公认的同性恋者所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估计数量,而女性同性恋者的性
行为几乎没有导致爱滋病病毒的传播。70%以上的感染病例是源于
异性恋者之间的性行为(其余的还有吸毒、母胎遗传与其它行为造成
的感染),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异性恋导致了爱滋病的传播呢?
当然不是。对于爱滋病病毒的传播,我们应该归咎于不安全的性行为。
也许我们会认为将所有的女孩子都变为女同性恋者方为上策,这听起
来当然滑稽,但对于那些持性取向是可以选择的、有什么样的性取向
就会有什么样的疾病的观点的人来说,是不是有些借鉴呢?

  这样看来,如果同性恋者的爱滋病病例真比异性恋的多,那么也
许我们可以说同性恋会对社会构成危害,但事实却是相反。退一步讲,
即便事实如此,我也看不出爱滋病是如何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的,当
然它会直接对爱滋病人及其亲属构成威胁,而如果政府资助医疗服务
的话,这也许对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这只是一种民主政治
制度的形式,而不应该归咎于占人口数量少数的同性恋男子。反同性
恋人士是否也应攻击过身体超重的人,仅仅因为他们吃得太多动得太
少,从而导致了各种疾病吗?他们会因为相同的原因攻击过吸烟者吗?
如果没有,那又是为什么呢?

  至于别的疾病,对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发病率的区别,目前还
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人们之所以很难得到准确数据,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因为人们很难得到同性恋者所占比例的准确数值。大多数同性恋
者还生活在隐密中,所有社会普遍认为过着所谓正常的生活的人都应
该是异性恋者,而只有哪些所谓开放的甚至滥交的人才能归入同性恋
的范畴。另外,爱滋病的病例在女性同性恋者是绝对少见的,而这一
点却往往被攻击同性恋的人所不理。

  而且就算有些人被认为和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我们也应该探究
他们发病的缘由。男同性恋者就是男同性恋者,那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是有些行为方式确是可以改变的,例如规劝人们使用保险套。有趣
的是,大凡抱怨同性恋者散布疾病的人,正是不情愿在大中学校分发
保险套的人,而这正是难以扼制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总之,说同性恋的行为方式会比异性恋的行为方式招至更多疾病
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尤其将女同性恋者包括进去后,更是如此。退
一万步,就算我们可以说同性恋现象与各类疾病有直接牵连(当然这
不是事实),既然身为同性恋者与否不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选择,我们
也会对这个说法划上个问号。

○观点之七:同性恋破坏宗教,因而影响社会稳定

  这个谬论的毛病有好几处。首先,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对宗
教进行持续破坏的过程,所以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破坏反而带来益处。
另外,把宗教和稳定联系起来本身就不正确。宗教引发的血腥在历史
上已有累牍记载,如十字军东征、犹太人所受的迫害与歧视等。如果
有道义的引导,建立一个没有宗教但运作良好的社会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则,即使一些同性恋者对(保守的)基督教持敌对态度,这种
态度的由来也是因为基督教对同性恋所抱的敌意,然而还是有些同性
恋者是基督徒,所以即使有一些冲突,其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最后,对一个传统的基督徒来说,从事同性恋性行为意味着下地
狱,然而,地狱究竟何在?如果真的相信基督教上帝的话,上帝为什
么一定要把仅仅是因为爱上同性的人送入地狱呢?如果上帝这样随意
而没有理由地把人送入地狱的话,那么基督徒命归何处还不一定呢。

  总之,这个观点错误地假定宗教是“稳定”的基础,而且没有实
际理由地假设同性恋者不会比异性恋者虔诚。

○观点之八:同性恋者要求特殊权利

  不同的同性恋者在政治上会有不同的需求,但几乎所有的同性恋
者都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一部份所享受的权利也应该延伸给
其他人所有。说得明确些,也就是说同性恋在两个领域内缺乏应有的
平等:婚姻法与政府歧视。

  婚姻法使异性恋者可以通过婚姻来得到一系列经济与其它方面的
福利,但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同性恋者的结合却不能享受这些福
利,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纠正这种歧视不仅不费什么金钱物力,
而且有助于减少“滥交”,保守的基督教人士应该对此大加赞同,但
他们为什么对此大加反对呢?同性结合并非什么“特权”。相反,异
性恋者却在享受这种“特权”。对此最常见的论点是同性婚姻会威胁
“家庭”,当然这种家庭只指传统的异性恋家庭。但这种威胁来自何
处呢?允许同性恋者结婚并不见得使异性恋者的结婚变得困难。既然
同性恋不是“选择”的结果,让同性恋者享受结婚的权利并不会使人
们变为同性恋者,仅有的结果是男女同性恋者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全
而幸福地生活。

  至于歧视,这意味着代表全民的政府不能仅仅因为同性恋者性倾
向的不同而把他们区别对待。就象多数欧洲国家一样,美国应该取消
不许同性恋者从军的禁令,因为一个士兵的业绩应以他(她)的行为
和贡献来衡量,而不是以他(她)喜欢谁来判定。

  至于反歧视法,同性恋者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多数人同意
应该废除他(她)们在就业和住房方面所受的歧视,但这些要求是特
权吗?反歧视法意味着性倾向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这也包括不能歧
视异性恋者。虽然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反歧视法并没有必要,但在当
今同性恋者广泛受到歧视的情况下,这种立法还是有必要的。

  至于收养孩子,这也不是什么特权,因为异性恋者名正言顺地可
以收养孩子。美国心理学会已有研究表明,认为同性恋者不会成为好
父母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同性恋者收养的子女会因受歧视而被欺负,
但否定同性恋者的抚养权正是对这种歧视的屈服,只会使歧视者更忘
乎所以。事实上,研究已表明同性恋家长的孩子在整体上与异性恋家
长的孩子一样健康。

  总之,同性恋者并不要求特权,他(她)要求的是与其他纳税人
一样的平等权利,包括婚姻权、抚养权、从军的权利和反歧视法。

○观点之九:同性恋对家庭构成威胁

  这个观点与观点之一很相似,即不管是稳定而忠实的同性关系还
是短暂的偶遇,总会对“家庭”这个集体概念造成危害。

  “家庭”的概念究竟指什么呢?如果仅是“两位结婚的异性并带
有孩子”的话,那么这个观点与前面几个谬论几乎是同出一辙。比如
说,孩子受同性恋的威胁吗?我们在前面已经阐明不仅人类的延续安
然无恙,而且孩子们也不会因此遭受错误的对待。

  婚姻的机制会不会因为男女同性恋者的存在而受到威胁呢?显然
不是,因为同性恋者在历史上与异性恋婚姻同时存在。即使在同性恋
婚姻合法化的情况下,我们也看不出为什么它会对异性恋者选择婚姻
造成障碍。

  那么如果男女同性恋者存在的话,一些双性恋的配偶会不会更容
易寻找婚外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席要指出耶稣在《圣经》上所
说的通奸也包括“意淫”式的婚外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
已婚的男子对其他男子抱有性幻想,那么即使他不与男子发生体格上
的关系,其内心也已经犯起了通奸的念头,周围有没有同性恋男子与
他的这种不忠并没有关系。再说,多数搞婚外恋的男子与其他女人发
生性关系,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此咬定异性恋对家庭构成威胁吗?这听
起来确实很荒唐,但也清楚地说明婚外恋的原因在于对婚姻不满意,
而不是当事人的性倾向。

  最后,如果同性恋者组成“另类家庭安排”(Alternative family
arrangements),会不会对传统家庭构成威胁呢?假如持定“家庭”
仅指“两位结婚的异性并带有孩子”的组合方式的话,那么“另类家
庭安排”所谓的威胁等于是说同性恋是“选择”的结果。但是同性恋
既然不是选择的结果,同性恋对传统家庭构成威胁一说简直是无稽之
谈。退一步讲,即使同性恋是选择的结果,同性恋者所受的歧视与迫
害早已使人们对此望而却步,如果家庭的方式也能选择的话,你想还
会有人选择组织同性恋家庭吗?在当今尊重自由选择的时代,假如有
朝一日多数人选择建立同性恋关系的话,那么对这种性偏好有会有何
评论呢?

  总而言之,所谓同性恋对家庭构成威胁的观点是非常空洞的。事
实上,男女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一样,他(她)组织的家庭不管有没
有孩子,大家都强烈希望能有爱、关心和稳定。总会有一日,有异于
传统模式的家庭也会被纳入社会,但传统的两性结合的家庭并不会因
此而受到任何破坏。

●结语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所谓同性恋对社会与个人构成威胁的各种
谬论。我们已经看出,这些谬论完全是沙滩上的大厦,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没有足够而有力的观点说明同性恋对人类构成威胁的话,那
么有没有与此相反的观点呢?我认为多数男女同性恋者──笔者自己
就认识不少──是和他(她)们的异性恋同仁一样具有同情、关心、
爱护、慷慨、智慧、雄心和诚实的品质。我们和异性恋者一样,对伤
害他人的行为和价值准则抱着批判的态度。人类历史上同性恋者做出
的贡献难道还不多吗?诸如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音乐家柴
可夫斯基、布列顿和伯恩斯坦,文学家福斯特与毛姆,以及运动员纳
夫娜蒂诺娃等,更是举不胜举。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附带说明一下自由民主政治和某些基督教
人士所倡导的神权统治的区别。前者的主要主张是任何不危害他人的
行为都应该被通融。当然,这也取决于“危害”的定义,某些基督教
人士对“危害”的定义比常人要严厉得多,但本文已详尽清楚地阐明
同性恋并不对他人构成任何危害。因此,如果我们遵循民主的准则,
那么就没有理由对同性恋进行压制。如果某人所属的教堂反对同性恋,
我认为他们有权利持这样的观点,但他们不应该因此而立法,而且很
多民众已认识到这种立法行为的荒唐与可笑。这些荒唐的观点使广泛
而残酷的“恐同症”(Homophobia)获得了某种神化的地位。正因如
此,我们更应该用强烈呼吁对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少数人的宽容。我
们中的一些人会不喜欢基督教,我们有权利持这种观点。也有些人看
不惯同性恋,他们也有权利持这样的观点,但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把个
人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别人则是错误的,这就是自由民主政治的信条。

  总之,所谓同性恋对社会构成威胁的观点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同性恋不比异性恋好,但也不比异性恋坏。本文也阐明了同性恋并非
选择的结果,所以任何以“选择”论为基础的观点并非倡导者所言的
要减少同性恋者,而是要对生来怀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进行迫害,但这
种迫害是为现代社会所不齿的。
──────────────────────────────
【桃江连程】

◆        乔治·迈克尔谈他的同性恋人

            ·小旷 翻译·

『编者按:乔治·迈克尔(Goerge Michael)为英国著名歌星,曾为
“威猛”(Wham!)乐队主唱歌手,其经典歌曲包括《无心快语》
(Careless Whisper)《走前唤醒我》(Wake Me Up before You Go-
Go)和《去年圣诞》(Last Christmas)等。“威猛”乐队在八十年
代中期作为西方第一支知名乐队访问中国,在广州和北京演出,受到
极大欢迎。八十年代末乔治·迈克尔与他的同性恋人、乐队吉他手安
德鲁·里吉力(Andrew Ridgeley)感情不合而分道扬镳,“威猛”也
因此解散。乔治·迈克尔后来发行的独唱专辑《忠诚》(Faith)《不
带偏见地听》(Listening without Prejudice, Vol. 1)在全球取得
极大成功。他的最新专辑《成熟》(Older)于1997年发行。除事
业外,乔治·迈克尔近年来一直热心于艾滋病的普及教育。』

  在伦敦北部家中的熊熊炉火旁边,乔治·迈克尔盘腿坐在沙发上,
第一次谈起改变了他的生活的爱。

  “他冲破了我的防线",他提起了1991年在里约市结识的英

俊的巴西小伙子安塞莫·费勒巴。1993年3月,年仅33岁的安
塞莫不幸英年早逝。

  “我的成长环境和我是公众人物的缘故迫使我建起了很坚固的个
人防线,直到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如是。但我的老相识们肯定看
得出,自从我认识安塞莫后,我完全向外界开放了自我。他教会我相
信自己的直觉,教会我对自己说:不妨说出来,多说一点的话并不会
要了你的命。我很感激他对我的影响。”

  乔治和安塞莫是在里约热内卢的“里约摇滚节”上认识的。那时,
身为服装设计师的安塞莫是乔治的狂热歌迷,他在看表演时结识了乔
治,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象猫王、米克·贾格尔(滚石乐队的主唱)、迈克尔·杰克逊这
样的天王巨星一样,乔治的性倾向始终是个谜。

  夜幕降临,在他独居了八年的豪华大房里,乔治终于决定向世间
解开这个谜。他穿着阿迪达斯运动服,边喝着茶,边说起在“威猛”
时代他曾和同伴分享女人,他称那段日子是“少年的最后一次出游”。
说起和安德鲁·里吉力共同拥有女性歌迷时,他笑了。但毫无疑问,
安塞莫是他一生中最爱。

  “我坚信是他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因为他积极地对待生活,
那种奋进感令人难以置信。"乔治说,“他热爱生活,而这种热爱我
们在英国却感受不到。他令我改变了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循规蹈矩的陋
习,认识安塞莫之前我真地不知道怎样去享受生活,而之后,我开始
更多的旅行,尝试新鲜事物──当然不只是和他一起。我喜欢上了潜
水和玩滑翔风筝──几年前我甚至从塔糖山上冲了下来。安塞莫令我
意识到我以前是多么地守旧,我真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遇到他之后,
我开始更多地接触别人.他的到来完全改变了我为人处事的方式。”

  乔治是收敛着自己的情感说这番话的。虽然伤痕已经愈合,但内
心的伤痛却将伴随着他的一生一世。那双棕色眼眸不仅仅透露着伤痛,
而且带着自豪和感激。

  乔治已渐渐适应了安塞莫的逝去所带来的打击和痛苦,他说他为
曾经拥有这样一份爱而深感幸运,正如他在最新专辑《成熟》(Older)
里的《耶稣致孩童》(Jesus to A Child)这首歌中所唱的:这份爱
是“天赐”的。

  “痛定思痛之后,可以令你领悟到许多事情,”他静静地说,“现
在我知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看事物也要注意正反两面,发生的一切
令我学会了许多东西。人都有快乐的时光,虽然我难以接受安塞莫离
我而去的事实,但你无法相信,能够与他在一起仍令我深感幸运。”

  通常乔治不和传媒接触,而是通过他的歌向世人述说──在众多
大牌歌星中,也许乔治是在其作品带有最强的自传性质。《成熟》专
辑饱含着对逝去的安塞莫深深的爱。

  “我在专辑中清楚地表明,我不再回避传媒对安塞莫的狂轰滥炸”,
乔治更将《成熟》献给英年早逝的安塞莫。”如果不把这张专辑献给
他的话,那是荒唐的,因为专辑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关于他的。整张专
辑都寄托了我对他的哀思。我那时写的东西都是这些内容,因为我写
的全是我的感受,但这段日子已经过去了。”

  乔治的母亲莱斯丽去年底因患癌症病逝,同样,乔治写了一首歌
──《舞起梦离》(Waltz Away Dreaming)表达他的悲痛之情。但从
歌中你能感觉到他已对频繁地为相继去世的亲人写歌感到厌倦。

  “我该怎么做?”他问道,“为妈妈写张专辑?我不能说我一定
会再出一张类似于《走前唤醒我》的专辑,但它绝不会是一张表达悲
伤的作品。我想趁我还年轻时创作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但不应
该只表达我的伤痛。”

  乔治今年三十四岁了,他在这里住了将近八年,他正准备搬往别
处,以前十分显眼地放在客厅的那张堆满了各种音乐奖项的黑色茶几
连同一些家具已经搬走了。乔治想借此忘却多年来的哀伤,开始新的
生活。他说如果不是与安塞莫相爱的几年改变了他,他可能无法继续
余下来的生活。

  “没有经历这场变化,他和妈妈的去世带给我的伤痛也许会更大。
如果是七年前,我可能已经被伤痛击跨了。也许我根本就不可能象这
样向世人坦言一切。换了七年前那个内向的我,面对两个亲人的相继
离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勇气活下去,我并不是说我会割腕,随
他们而去,但到现在我一定会变得不象个人样了。”

  乔治的屋前是一条弯弯的幽长小径,到了小径的尽头你会看到乔
治的那间用许多玻璃建成的现代风格的房子。

  我认识乔治有12年了,他就是这样子:虽然很喜欢过隐秘的生
活,但却住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他十分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间,但内
心却有一股向世人敞露心扉的冲动。

  我们坐在火炉旁,他的金毛猎犬懒懒地躺在地上。乔治不经意地
说起去年写《成熟》时他曾吸食大量的大麻。”我一天要抽25支,
《成熟》几乎就是用大麻堆砌而成。要是你那时来的话,天知道我嘴
里会冒出什么,我并不是喝醉了,只是我早已变得麻木不仁。”

  乔治现在已不再吸食麻醉品,香烟抽得也没那么多了。他说他正
逐渐恢复并想在1998年创作出更多的音乐。在《成熟》之前,乔
治已有六年没有出过专辑了。近年来,有时我甚至怀疑音乐对乔治来
说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我现在知道音乐是他生命的支柱。

  乔治非常想改变由于他蓄着象维克多·梅铎(Victor Meldew)一
样设计师般的短髭而给人们带来的误解。

  “我知道有的人以为我是可怜的老古董,”他笑着说,”我要让
他们知道,虽然我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但我并不是一个可怜虫,
我已战胜了伤痛。”

  我问乔治是否想过以后还能找到和安塞莫相爱时的那种感觉,他
说他不这样想:“人虽离去,爱并不会消逝。只要你曾经爱过,爱就
会永远伴随着你。”

(转载自英国《镜报》)
──────────────────────────────
【同女天地】

◆          忘记你,我不能够

             ·一菁·

  不知张学友的歌《祝福》是何时出版的。对我而言,它是一首新
歌。因为词好听,曲动人,就将它录了下来。没想到,才搬回洛杉矶
就听说,你回来找过我。我又惊又喜。于是,我也开始寻寻觅觅──
当然是找你。于是,再听“祝福”时,就更加喜爱它──它的词,它
的曲,特别是它的情。于是,我把“祝福”录在一卷带子上──整卷
带子只有这一首歌。从早听到晚;从今天听到明天。就这样反反复复,
复复反反也不厌倦,也不过瘾。甚至,就在撰写此文时,也在听。甚
至,我把这首长长的歌改成符合自己情形的小歌:

    我永远永远记住你,
    我永远永远祝福你。

    情难舍,人难留,
    昨朝一别各西东。

    没有挥手,也没有回头,
    只有泪水滚滚地流。

    继续行,继续忍,
    人生难免苦与痛。

    失去过,才能真正懂得珍惜与拥有;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今天!

  相识时算是冬季亦或春天?发现爱上你时却已是炎夏,可那份情
何止是炽热?简直是火山爆发!然而,这被压抑许久对同性的爱与欲
却仍惨败在“同性恋恐惧症”之下!就在同夏的一个赤日天,你我各
自西东。我好恨!恨那社会偏见剥夺了我的初恋,也令我伤透了你的
心。

  六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人也有变。这六年期间,我使尽浑身解
数试图将你遗忘。却奈何,正如琼瑶歌词所唱:“也曾对酒当歌,奈
何酒入愁肠;也曾努力遗忘,奈何寸寸思量。”我玩过,花过,麻木
过,也试图过爱上别的女人。人说池溏里有的是鱼,多少美人鱼确实
也款款而至。可无论谁,也无法与你媲美。朋友说我痴情,可对别人,
我就是动不了象对你那样的浓意深情。我算是尝尽了“感情不可勉强”
的滋味。如今又有人说,我俩是天生的一对,注定会在一起;然而,
你人又在何方?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我所经历过的女人中,没有人有像你我之间
那种“化学反应”,也有没人对我动过像你那样的深情。感情必须是
双方的,这话一点儿不假!有谁用过像你那般水汪汪、雾朦朦之柔情
似水的眼神注视过我?那种心旷神怡,如入仙境般的感觉至今记忆犹
新。就凭那感觉,我就甘愿当同恋!可当时的我,立即匆匆地避开了,
只因身边站着个同学。换成是如今没有“同性恋恐惧症”的我,一定
会情不自禁地迎上去吻住你!

  古往今来,有多少男女间轰轰烈烈的爱情被歌颂,又有多少男女
间刻骨铭心的初恋被吟咏:贾宝玉与林黛玉,罗密欧与朱丽叶……过
去,我总认为是夸张,是渲染,此情只能天上有。直到有一天爱上你,
我才体验到:原来,此情确是在人间,尤其是在女人间!只是人们不
能或不敢,所以很少被记载流传罢了。

  第一眼看到你时,就已喜欢上了你。可那时,与以往一样,我以
为是因为自己想变得那样女人味。记得对你的第一印象是:这么年青
妩媚的大学女教师,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俗语说,“十个小伙九粗心”。我是个大而化之的人。更何况,
那时的我是已婚。直到有一天,坐在旁边的同学捅着我说:“你看你
看,她好像只对着你一个人讲课!”我才恍然大悟。现在说来是很可
笑,可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却是:“好可惜喔!这么一个秀气美丽,
妩媚迷人的女人竟然是同性恋!”虽然到那时,我早已深深地被你吸
引,只是自己没有觉悟;虽然到那时,我也已是半斤八两──你的一
举一动左右着我的视线,只是同学看不见;虽然……

  谁料到,就在我叹你“可惜!”的第二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一
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爱你。这个醒悟可真是晴天霹雳!从此展开了
“理智”与情感的争斗战。不可能!我怎么会是同性恋?!我怎么能
当同性恋!!同性恋是病态啊!!!我懵了,吓懵了……我好恨!恨
当时我被这社会偏见所左右,表现得矛盾重重,进进退退;于是,害
得你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退退进进;于是,害得你我痛苦不堪,
不欢而散,至今天各一方!

  就连赠送你那首“惊恋”一诗时,也逃脱不了这种行为。是啊,
你已发觉它的来临,既甜蜜又羞涩。一转身,背对着我。你那动作轻
盈灵巧,象只快乐的乳燕。好可爱,好性感,好女人味。令我也好开
心,好甜蜜。可是,你的旁边有同学,我不敢,怕被看到。这种见不
得人的恋情怎能被别人知道?我走出教室,但是我离不开,就好像被
你用了一条隐形的线拴住了我。已走到大楼的尽头,过了转弯处,似
乎就要离去;我却又一调头,转了回来。才转过楼角,就看到你与一
群同学走出教室。你也看到了我。于是,你站住了,望着我,等着我。
天哪!刚才只有一个女生在场我都不敢,更何况现在是一群人!怎么
办?进退两难……拿不定主意。就在犹犹豫豫之间,人已到了你面前。
结果,还是“同性恋恐惧症”占了上风:走过你面前,装作若无其事,
看都没看你一眼。不是不想看,不是不愿看,而是不敢看,因为深恐
同学看出“破绽”。其实,我若自此罢休,后来一系列的悲剧及痛苦
都可避免。然而,我是人,不是神。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尽管我是
千方百计地抗拒;尽管我有一百个理由不能当同性恋;我还是控制不
了对你的那份强而烈的情感!我抑制不住;这首诗也是抑制不住的产
品啊!谁见过爆发的火山又收回?谁见过决堤的洪水往回流……?终
于,那首诗到了你手上。我手拍拍座位,示意你坐下。你好乖好温柔
地坐在旁边,飞快地读完了那首小诗,随即一笑──那样灿烂,那样
甜蜜。我的心都“满”了。你的皮肤真嫩。笑起来,眼角都没有皱纹。

  第一次发觉自己带着性的意识“扫描”你时,着实吓了一大跳!
我怎么能够这样看女人?我怎么能够对女人有这种感觉和欲望?记得
有一次,不知是什么驱使,我贴近你身旁,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打
量”你:你的头发,你的颈项,你的体香……我这样,不知你那时觉
察否?因为你当时正在跟其他同学讲话。我觉得你感觉到了,只是当
作没有。后来,当看到你翡翠般半透明的白白粉粉的乳……我快晕了,
身子里的血液似乎要迸出体外!当然,我马上阻制并谴责自己:怎能
这样?!她是女的啊!其实,当我都还没意识到这个时,你早已对我
有这种感觉,而且也发觉了我对你的这种感觉。否则,为你拍照时,
你为何不但红脸,居然白白的胸部也红泛泛?否则,你不会说我:你
只想着性。其实,那时的我,实在是懵懵撞撞,好像青春期的少女;
想的只是爱你,要跟你在一起,哪有想到性。不过,在潜意识里,浑
身上下充满了对你的渴望是真的,只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当然,那
时的你,已是“过来人”。最后那天,你我一前一后走向教室门口。
你已拉开了门,却又猛一转,回身去关灯,差点儿撞进我怀里;当时
我真想将你一把拉入怀中!可是我没有,因为你是女的呀,我怎能有
这种感觉与欲望!那最后一刻,也是如此:你站在那里,似乎在等着
什么。我站在这边,动也不动。其实,我是多么想冲上去抱住你,热
热狠狠地吻别你!可是,我没有。我不敢,我不能。你是女人,我也
是女人,而且是已婚的女人。就这样,时间似乎凝固了。不知过了多
久,你走了。我仍然动不了,仿佛双脚被粘在了那烫烫的水泥地上。
等我醒过劲儿来追上去时,你人已不见。我扒住阳台四处张望:看到
你人已到了另一座大楼的门前。你那边,拉开大门,消失在门里;我
这边,心掉在了地上──碎了。及至后来我追进那楼里,上上下下寻
个遍,却不见你的踪影。我崩溃了。不知是怎样回到家的,只知我失
声大哭一场;在此之前,是从未有过的。后来,我去了你的办公室。
虽不见你,东西却还未搬走。我精神恍惚地在里面晃过来,晃过去。
晃到人前就问:你何时会来?人答:不知道。当时只觉得:我的魂儿
都没了。

  ……

  听说,你曾回来找我,是真的?我原本以为,我在你生命中只不
过是过去;我原本以为,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段小插曲。曾记否?我
甚至怪你玩弄我。唉!那时的我,确实象个青春期的少年般幼稚无知,
冲动气盛。真的!那时,我居然出了满脸青春痘。反观之,就在我真
正的青春期时,脸蛋儿一直是光光滑滑的。我管这叫“迟到的青春期”。
后来觉悟到:凭你善良的心,丰富的知识,加之你当时的身份,若非
实在是情不自禁,怎会对我……

  听说,几年来,你数次来电话,但不说话,也不留言,是真的?
是你怕我还在生你的气?是你怕我还是认为你我应该永不再见?我为
此话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其实,我原本写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回心
转意,我仍在等你。”可当时还是我丈夫的他说:“她不要你,死了
这条心罢!对你们最好的就是今生不要再见面。”于是,为断绝自己
的希望,就改写成:“也许对你我最好的就是永不再见。”对此类电
话也是。虽会想到是不是你?但他(是的,虽已离了婚,但仍是好朋
友)总是十分肯定不是你打来的,死了这条心罢。后来数年里,规律
性地接到此类电话时,也就尽量不放在心上。如今正如一位友人指出:
一直都只有他那么肯定,因为他不想你们在一起。唉!那时的我,确
实象个青春期的少年般幼稚无知,冲动气盛,外加耳朵软!

  是啊!那时怪我不好,那样惹你伤心。虽说是“同性恋恐惧症”
害的,但毕竟是我先伤了你。不过我想你也知道,我也被你伤得好深!
为你流的泪,与尼亚加拉瀑布相比也不过份。我想要恨你,可恨不起
来;我想要怨你,也怨不起来。也许,这就是“爱到深处无怨尤”吧。
如今又听说,你当时被我搞糊涂了,加之你的耳朵也一软,就也做下
了至今后悔莫及的事。

  听说,你曾回来找我;你也是忘不了我;你也至今仍是单身;你
也至今仍是心痛犹存,但已不再生气。这些,都意味着什么?于是,
我又开始找你;于是,我又开始期待重逢的一天。于是,又拿出你的
相片:你甜甜灿烂的笑容,羞涩温柔的韵味,可爱的俏模样儿,深思
时的脸唇,性感的倩影……至今仍令我心动不已。就是如今撰写这篇
散文时,我也没有参考任何过去写的东西。因为,一切是这样历历在
眼前,在心头。我爱你永远,请别笑我痴情。

  张学友的“祝福”一歌,不但好听,而且情深意重,但总觉得还
不及我对你情意的万分之一。“多少柔情多少泪,点点滴滴在心扉。”
古语就早已说过:“解铃还需系铃人”;何不你让我这系铃人来解铃?
来共同谱写更新更美的点点滴滴?!如今的我,不但早已没有“同性
恋恐惧症”,而且,也成熟多了。既便如果你我不能再续前缘,就让
我祝福你,永远永远祝福你。虽然,我会非常非常嫉妒你的她,但只
要你幸福!其实,我实在不愿去想这些。我只想跟你团圆!让我使你
幸福!!!

我的梦永不停★

风尽管吹,人世间的无穷是非
情到头来啊,教人不痴也醉
你别管我的泪水,
明知道我怕离别

梦怎么追,心哪里飞
执著的感情,只盼望你能真的体会
我不想走,因为太多的理由
只要这一块土地有你
等候过一生也都值得

每一片天都有一朵云
每一颗心都有一种情
正为如此,我的梦永不会停
不眠的风依然痴痴的吹又吹
寄望能让我切切陪你而无悔

★选自电视剧《台湾演义》片头曲
──────────────────────────────
【灵程玛瑙】

◆          走出心之樊篱(四)

            ·杨德军·

  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开始筹备我的希望工程。语言不通是第一
大障碍。翻出学生时代的英文课本,再买上一部英汉词典,我的自学
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了。上学时,那让人感觉深奥枯涩的大不列颠的
语言,此时为何就变得如此简单易懂?整整一个月的奋战之后,我调
动所学过的几乎所有英文单词及语法知识,勉强写成了一封信,表达
了我向往旧金山的强烈愿望。信是写好了,但接下来的麻烦是:信该
寄给谁?苦思冥想之后,我在收信人栏内写上To:San Francisco, Any
Homosexual Organization, USA。(寄给美国旧金山任何一个同性恋
组织)。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说这是个颇具冒险意味的行动。可在
当时我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我甚至来不及仔细考虑这样做可能会引起
的麻烦与危险。这是我放飞的希望的白鸽,这是久困于沙漠中的SOS
呼叫。

  信寄走了,然后是等待,日复一日的等待。这种无味的漫漫等候,
使得我坐立不安,神经几近崩溃。时间变成了我的敌人。

  多少次的梦让我相信,这世上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在风中徘徊,
在雨中哭泣,他想说,没有人听。在人生走不完的舞台上他苦苦寻觅,
孤独,恐惧。然而,他在等待。他心中的忧伤等着我去抚平,他脸上
的泪水等着我去擦干。他会把他的悲伤他的欢乐与我分享。我们一起
手拉手走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他在哪儿呢?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抵达幸福的彼岸,不是所有的船儿都能拥有温
暖的港湾。我正是这汪洋中的一条小船,破破烂烂,疲惫不堪,孤立
无助。

  ……

  在终结这毫无意义的生命之前,我要作一次远行,我要去看看外
面的天,外面的地,看看别人的活法。把一切一切的烦恼、迷茫、忧
伤与痛苦装进了行囊,我悄悄地背上它踏上了东进的行程。

  ……

  象孤魂一样,我在内地漂来荡去,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是不
停地向前走。

  ……

  一日,在驰往重庆的列车上,我伏在茶几上的梦被什么暖融融的
东西搅醒了。懒懒地睁开眼睛,啊,是阳光,明晃晃亮堂堂,照在我
脸上、身上。抬头望去,辉煌的太阳在空中向我热烈地微笑。顷刻间,
一股热流击上心头,滚热的泪水夺目而出。啊,太阳,这是我家乡的
太阳。此刻列车上正在播放约翰丹佛的《故乡之路》。是的,故乡的
路,我为什么要弃你远去?还有年迈的父母,我为什么要弃你们而去?
我要回去。这世界也是我的世界。

  结束了数十天的流浪生活,踏进家门后第一个跃入我眼帘的便是
那封放在书桌上的信,上面写的是英文。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杨先生:

  你八月四日的信终于送给我们。我们想这是一个奇迹。

  同性恋不是病,它只是人类性爱的一个正常部份。虽然大多数人
是异性恋者,但总有一小部份人被与他们相同性别的人吸引着。科学
研究已经统计出,人类的10%是同性恋者(男人和女人),所以你
不是真正孤单的,你不是反常的,你只是不同于大多数人。你当然没
有病。

  你只有23岁,像任何世人一样,你有一个美丽的前程。不要让
性欲阻碍了你。没有必要去死。生命是宝贵的。作为一个Gay(我们称
男性同性恋者为GAY)是十分正常的。请千万别去自杀。我们可以理解,
为什么你曾写信和曾看过的医生与编辑们不能帮助你,他们没有受过
人类性爱本质的教育,所以他们不知道该告诉你什么。他们中的有些
人只是显示出了他们对同性恋者的基本态度,而有些人则对你作了歧
视性的评价。我们知道,在中国,对同性恋者缺乏宽容和理解。

  现在,既然你已经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希望你会感觉好一些。
虽然我们不很知道对你如何建议,我们想有可能找到一个你可以与之
交流的人,但你必须谨慎。

  至于你想以一名同性恋者的身份来旧金山,这不是没有可能。如
果你真的想要来这里,我们将为你想一些办法。……

  我们担心你从旧金山收到信件后的安全。请告诉我们,是否你认
为这是一个问题。

  请自珍重!
                真诚的,

                 诺尔曼·路思格      

  当夜,我彻夜难眠,我看到了希望。这是第一次我看到对同性恋
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第一次得到的对同性恋者的理解与爱。我渴望
美国,渴望旧金山,去和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同生活。(完)
──────────────────────────────
【同人心语】

◆            为你等待

             ·Kodvs·

  虽然上网并不感到孤独了,因为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不相识但又
很关心你、体谅你的朋友。但我的内心在爱这方面仍然受着痛苦的煎
熬。

  我今年20岁,他21岁。我们无论在何处都是最好的朋友,最
知心的朋友。从念大学开始,我一直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看待。但是
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彼此的相互问候之中,在一个眼神,在一句
对话之中,一切都变化了。这已不再是普通的友情,我深深地感到了
这种微妙的变化就发生在这相识的四年时间里。我害怕,害怕我会成
为被常人视为异端的那种人。

  我们的相知是从学习电脑开始的。我们对电脑都充满着浓厚的兴
趣,因此我们常常为有关电脑的知识相互交流经验。逐渐的,我和他
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一同上学,一同回家。也是第一次,有人用“亲
爱的”来称呼我。当时听到他这样叫我,感觉怪怪的。可是后来,也
就没觉得什么了。不过那时,我仍然当他是普通朋友。再后来,就在
那一夜。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不安爆发在我的大脑。也是第一次感
受到了常听别人谈论到的“爱”的感受和“思念”的感觉。也许这就
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吧。

  从来都没感受到爱的真正伟大,而今天,我突然间感悟到了。为
了“爱”,我可以为我的所爱付出一切,哪怕是我的生命。那一晚,
我的心如刀绞,每一丝微细血管都如同针刺般的难受。不为别的,只
因,我清楚,这样的爱是很难成为永恒。我不能把我的感受告诉他,
因为怕他以为我成了GAY而远离我。我也不能把这样的感受告诉我其他
的朋友,更不能告诉我的家人。深深的痛苦每天都如此循环往复。

  我试着忘掉这一段不该发生的感情,也曾试着以平常心去与他相
处。但最终都失败了。每当我和他在一起,我体内的血液似乎都会加
快流动,以致于就如同火山的爆发。而他,也一天比一天更接近我。
我们是同桌,上课时,他的腿常常会悄悄地碰到我的身体。凭我的直
觉,那似乎是有意的。如果是其他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开。而对
他,我此时的感受却是一种幸福。当他的身体靠近我,我会去感受我
们彼此的体温在相互流窜。

  除了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几乎每天打一通电话给我。即使是天
天见面,也会如此。而经常在电话上谈论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往往也有时因为两三天没听到他的声音而感到少了些什么。如果是很
久未见,那么电话长谈已成了规律。

  我不否认,我真的对他产生了爱。而这个爱并不是单方面的,从
他那边,这种爱的信息也能让我在彼此的交流中觉察到。但我们从来
也没有勇气正面地面对这种状况。

  “爱”,为什么要拒绝呢?更何况是真挚的“爱”。这个世界太
不公平了。为什么我的爱会付出给一位同性,而这次的付出对我来说
却成了世上最难收回的东西?相爱的人,但却没有机会生活在一起,
一起共度人生,一起分享生活,是这个世界带给我以及与我有相同处
境朋友的最大的苦痛与悲哀。我可以不要金钱,过着贫困的生活,但
爱唯一不可缺。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只有爱,才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源
泉。因为有爱,我可以为我的所爱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
爱护我自己,爱护地球上的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因为有爱,我才对未
来充满了希望,我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等等这些,印证了爱的伟大。
但我们的爱,却被人类固有的认识所抹杀!

  真正相爱的人若被无情地分离,那只会成为致命的苦痛。真的希
望这一天早点结束,让爱自由!

  我好想对我的这位相处四年多的我所遇到过的最知心的朋友说一
句:“我好爱你,我好想和你永远在一起!”。愿天地能将这句发自
我内心深处的最真挚的表白传达给他,在他的梦里,让他温暖地醒来。
──────────────────────────────
【爱知行动】

◆   如何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您只要给我们发个信(E-mail: listproc@usc.edu),在主题
(subject)栏目中不写任何东西,在正文(body)栏目中写上:
subscribe CHLGBT-L空一格,加上姓名(your name),注意在姓名外
面没有括号。然后,你收到一个欢迎信,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电子通
讯网,如何退出这个网,请一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