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1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1月19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编者按】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桃红满天下》祝大家心想事成,新
岁进步!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华人同志大会将于二月初召开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提议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印度举行首次同性恋权益大会
         反同性恋婚姻法在加拿大出台
②  【说三道四】你言我语她思(一)
         关于同性恋的几个问题
③  【生命伦理】走向正常
④  【综合报导】中国爱滋病预防八措施出台
⑤  【桃江连程】福斯特的理想与困境
⑥  【同女天地】我的心声
⑦  【同人心语】给母亲的信
         ──我向您站出来了
⑧  【来信选登】一位大陆同志的来信
⑨  【爱知行动】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
【新闻摘要】

◇      香港华人同志大会将于二月初召开

  第二届华人同志大会将于一九九八年二月五日至九日在香港召开。
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
日本、北美、欧洲及其它地区的华人代表将参会。会议讨论主题包括
性别政治、种族歧视、艾滋病教育、同志身份等,期间还将有书展与
信息会。

◇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提议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全国会
议上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同性恋平等权益的提案,其中包括同性恋婚姻
合法化。这一系列提案的内容包括:

  1.同性伴侣应该有权享受诸如住房、医疗和家庭方面的工作福
利。

  2.同性恋者应该享有在监护、移民和领养孩子等方面的权利,
同性恋家庭应该得到承认。

  3.同性伴侣应该享有平等的婚姻权利;

  4.保护同性恋青少年,使他(她)们在家庭、学校、街道和媒
体免受歧视;

  5.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应该有同样的合法性行为年龄;

  6.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反对歧视同性恋,并对学者进行相应的性
知识方面的教育。

  南非是全世界唯一由宪法规定反对以性倾向为歧视理由的国家。

◇        印度举行首次同性恋权益大会

  印度的几个同性恋、艾滋病与人权组织的人员于九七年十一月在
孟买举行了第一次题为“同性恋与双性恋者权益推进战略”的全国会
议。代表们同意,当今的工作重点是推翻刑法第377条关于同性性
行为的条款。艾滋病组织已向德里最高法院起诉,并预期在近几个月
内举办听证会。

  大会呼吁“真实记录同性恋与双性恋的活动与历史,加强同性恋
与双性恋团体与妇女团体、人权活动分子、卫生健康活动分子以及其
它进步团体的联系,为遭受孤立的同性恋者与双性恋者提供支持,发
起公共辩论以求消除对同性恋者与双性恋者的歧视。”

◇        反同性恋婚姻法在加拿大出台

  来自安大略省的加拿大国会议员Tom Wappel最近提出反同性恋婚
姻法。“对于婚姻,我们都知道这是两性之间的事。门是门,婚姻是
婚姻,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称呼。”去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类似的法律。

  另外,加拿大新布伦斯威克省的Fredericton市长Brad Woodside
因拒绝该市同性恋者团体的游行申请而将被处以五千至一万加元的罚
款。罚款将应由市长个人支付,但该市长声称他收到了上千封来信支
持他的决定,并有人将帮助筹集罚款所需的钱。对此当地的同性恋组
织表示抗议:“这等于说如果有人帮你交纳罚款的话,你就可以为所
欲为地歧视他人。”

  与此同时,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影片《空中花园》于十二月十四荣
获加拿大第十八届电影与电视学院的最佳剧本、最佳男配角与最佳女
配角三项奖。该片描写了一位同性恋者探望他关系不良的家庭时的经
历。“我本来只想给多伦多的同性恋者们拍部片子,想不到每人的外
祖母爱上了这部电影。”编剧兼导演Thom Fitzgerald说。

◇        南韩妇女反对首先解雇女性

  南韩报章周日报导,国内的妇女团体准备对在金融危机中首先解
雇女职员的公司,发动攻击。《韩国时报》透露,上周率先发难的韩
国全国妇女委员会正编纂一张清单,清楚列明那些针对女性而裁员的
公司。委员会发言人说:“我们正在认真考虑对某些公司采取行动,
包括抵制它们的产品。基于性别来开除人,落伍而又无理性,是倒退
的做法。”另一女权组织韩国妇女联合会也会支持韩国全国妇女委员
会的行动,又计划促请候任总统金大中制订“合理裁员准则”。她们
亦正研究,是否可对率先开除女雇员的公司采取法律行动。当地报章
曾引述部份公司雇主称,职业对于女性而言“较为次要”,因为在大
多数情况下,她们并非家庭经济支柱。

◇ 欧洲议会议员对塞浦露斯与罗马尼亚的反同性恋法提出挑战

  欧洲议会的同性恋议员Peter Pex和他的同性恋人计划去塞浦露斯
与罗马尼亚旅行,以期对两国反对同性恋的法律提出挑战。塞浦露斯
与罗马尼亚都在申请加入欧洲联盟,但入盟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取消对
同性恋的法律制裁。塞浦露斯历来禁止同性恋,罗马尼亚的法律禁止
“在公共场所发生或者造成丑闻”的同性间性行为,但第二条法律又
规定对于“引诱别人进行同性间性行为、组织同性恋组织或进行类似
的活动”的人将处以一至五年徒刑。

  另外,大赦国际对于罗马尼亚监禁女同性恋者Mariana Cetiner表
示抗议。该组织向罗马尼亚大使馆抗议声明:“大赦国际把仅仅以性倾
向为由,包括从事同性间互愿性性行为而受监禁的人看成是政治犯。”

◇        新西兰上诉法院否决同性恋婚姻

  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新西兰上诉法院以全票通过否决同性恋婚姻。
五位法官都认为虽然《婚姻法》没有指明婚姻只能在异性间得到承认,
但该法律并不认同同性婚姻。

  其中两位法官承认《婚姻法》与九五年颁发的反对以性倾向为歧
视理由的《人权法案》相冲突,但《人权法案》不能凌驾于《婚姻法》
之上。但有一位法官承认,“同性恋者确实没能有效地被看成是充份
的社会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讲婚姻权也是人权的一部份。”

  一九九六年最高法院否决三对女同性恋伴侣的提诉后,当事人上
诉于上诉院。上诉院的决定公布后,当事人之一Rowan女士说:“对于
关心人权的新西兰人来说,今天是很沉重的一天。”

◇        新加坡禁止发行男模特挂历

  新加坡不洁出版物管理所禁止部份半裸的男模特挂历在市场发行。
挂历的发行人Edward Chew对此表示遗憾:“没用一幅照片是全裸的。
模特儿都是着泳装的英俊男子,而且很多是很有品味的艺术照。全世
界只有伊拉克、北朝鲜和利比亚禁止这样的画册。”
──────────────────────────────
【说三道四】

◆          你言我语她思(一)

             ·一 菁·

  说起世上人们对同性爱的误解与偏见,歧视与压迫,可以令人气
得吐血,也可以让人笑掉大牙。

  你说:恶心,病态,变态,矫正过来就好了。信教的人则说:罪
过。(宗教这个题目我暂且不表,且听下回分解)。你说:你干什么
选择当同性爱来伤害我?你说:我不明白。你说:……等等,等等。
你用尽千方百计阻挠我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你动辄威胁我断绝关系。
你……等等,等等。

  我说:我可以理解你的看法。因为,如今的我,明白这些看法的
很多来龙去脉;想当初的我,毕竟也曾是这些偏知、误知、无知人们
中的一员。人既然并非活在真空中,谁又能脱离社会的影响?我说:
我可以一一讲解,只要你肯听。

  可是,为什么?我给你讲解,你根本不给我说话的余地。为什么?
你总是不能当个好听众。你总是说说说,却不听。当我好不容易有个
说话机会时,你却总是听不完,不是打断我、自己又滔滔不绝起来,
就是根本听不进去。如此这般,我们怎能沟通与交流。为什么?那么
多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甚至宗教方面都有新知识,你不去学习;为
什么?你那么固执,守着古老陈见,甚至几十年前心理学界的结论不
放。为什么?为什么?!……时代在进步,你却不进步。已经快要进
入2000年了。历史的车轮是无情的。到那时,你被淘汰或者被碾
碎,你是哭,还是笑?

  你可曾否想过,或去感觉过,理智分析也好,将心比心也好:多
少亲情破裂,友谊丧失;多少人失去饭碗,背井离乡;多少有情人生
离死别;多少婚姻失败,双方都成为受害者,牺牲品。等等,等等。
一系列的人间悲剧,不必要的悲剧。只因社会对同性爱的偏知、误知
和无知而产生的歧视与压力,压迫与迫害。你说,我是该哭,还是该
笑?

  为什么一提到同性爱这个族群,人们首先就想到是同性之间有性
关系或者性行为呢?注意:着眼点是──性。好像我们是一群没有感
情的人,就跟那些只有性行为而没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动物一样。
不过,这些动物可是本能地为了传宗接代,我们可不是,这就已经不
一样啦。再说──先从Homosexuaity这个英文词说起。Homo作为构词
成份的原意是“同”;Sexuality的意思是“性的特性,性的行为”。
看看这个词,满眼都是:性。也难怪人们一看到这个词,就想到性。
于是,就感到不舒服,浑身不自在。如果把“Sexual(性)”这个字
拿掉,你是否感觉好多了?这原因是:我们生活成长的社会,哪怕是
当今开放的西方社会,“性”这个词,这个题目,至今都不是“日常”
话题,当然,就更不会是张口闭口必说之词。可Homosexuality一词却
把“性”造成一个张口闭口必定提到的字眼。所以,此词本身就具有
误导作用。对于异性爱的人,就没有这类字眼。就连Heterosexuality
这个词也是后来相对于Homosexuality一词而起的。本来嘛,此词的来
源,原本就不是出自于科学研究者之口,而是出自于一位作家之笔。
想当初,本世纪初上世纪末,有位大胆的英国作家写同性爱时苦于当
时缺乏称呼同性爱者的词汇,就自创了Homosexual一词。后来的人们
都苦于词汇的贫乏,于是乎,纷纷使用此词;于是,此词也就从此被
延用了下来。所以,我是倾向于用“Gay”这个英文词的;它的意思好,
且简短好听。包括称呼女同志,因为它比Lesbian好念也好听。再说中
文方面:原本对同性爱并无定义,词汇也廖廖无几。后来,被西方打
开国门,于是,不但用起西方的观念,也用起西方的词汇;于是,
Homosexuality一词进口了。不过,国人把它翻译成“同性恋”。翻得
不错!最起码加进了感情这部份。不愧是有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文人。
不过,国人们似乎是睁眼瞎子(对不起),进了脑子里的依然只是“性”
那部份。这大概是偏见已先入为主而造成的。更何况,人类的基本本
能中,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性啦。感情与爱情的产生是晚于性本能
的产生的。如今,国人又把它翻成“同性爱”,就更好了。毕竟,爱
与恋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你可曾想过?同性之间有性行为者不一定就是同性爱者。这两种
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是否相互吸引,或者,相
互爱与不爱之分。比如,最著名的例子是在监狱中。只有同性才关在
同一牢房里。防的是什么?但日久天长,由于性饥渴而饥不择食,而
发生同性性关系的异性爱人士大有人在,尤其是男人。(男人啊男人!)
不过,这些人一旦出了监狱,自然又恢复了本性──异性爱者。这个
例子也说明:环境不能改变人的性倾向,而只能改变人的性行为。同
理,环境不能制造同性爱者,也不能改变其性倾向,而只能改变其行
为。比如:很多同性爱者在家人,朋友与社会压力的逼迫下,结婚了。
表面看来,他(她)们是被改变或被矫正成了异性爱者。家人,朋友
与社会,皆大欢喜。错!你可曾问过他(她)们的感觉?感觉是没有
变的,变的只是行为。那些号称矫正同性爱者成功的例子,不但是残
酷的,也都指的是行为方面的。感情是不可以勉强的,这是常识。没
有那种感觉,就是没有。于是,双方在感情和性生活方面都无法得到
满足,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双性爱者例外。这是另一
个题目,也且听下回分解)。俗语说:“强扭的瓜不甜”,“忍字头
上一把刀”。是可忍,孰不可忍?终有爆发的一天。于是,同性间的
婚外情,乃至婚姻破裂,就都发生了。这对双方都造成极大的痛苦与
伤害,对双方都极不公平!我自己就是过来人,深受其害,也深有感
受。

  你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那要看是哪种感情。爱情要看是否是
在同类人之间,即双方都是异性爱人士,或者,双方都是同性爱人士。
同类人之间可以,日久生情嘛。但是,强迫非同类人如此作为,造成
的只有悲剧。你作为一个异性爱人士,强破你去爱同性人士,你能有
那种爱的感觉吗?打死你,也不会有的。不要说,是你选择不去有那
种感觉,那是无法选择的。是你不能有。不信你试试。不愿试?那么,
自己所不愿为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所为。正如你并没有去选则当异
性爱,我也没有去选择当同性爱。这都是天生的。你可否想过,硬要
强迫人家去变更天生的本性,不但变不了,也是很残酷的。事实上,
倒很有可能把好好一个人弄成个变态人。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科研结
果证实:性倾向取决于遗传基因(Genetic Make-up),荷尔蒙,X-
染色体。请问:你可以选择它们吗?同样,感觉、感情或爱情都不是
选择的;它们是不知不觉中,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是想有就有,想没
有就没有;不是外在的控制力就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则去。虽然,是
否按它们去行事,是可以选则与控制的,即行为是可以选择与控制的。

  你说,什么感觉爱情的,只要他们行为对就可以啦。你说得倒是
轻松,因为受苦受难的不是你,而是当事人。你有没有想过?到底什
么是对与错?你有没有想过?爱情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你可以
享有异性爱者之间爱情的甜蜜与幸福,你却不但一方面剥夺了同性爱
者享有爱情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剥夺了一位与同性爱者成婚的异性
爱者享有爱情的权力。因为,感情或爱情,必须是双方的,是互动的。
或者,你认为爱情并不重要,幸福快乐也不重要;更或者,你自己不
幸福不快乐,所以,也不愿别人得到幸福与快乐。你有没有想过?这
是多么不健康的心理;换句话说,是心理变态。

  说到心理变态,就讨论这个题目。关于同性爱是否属心理变态,
至今仍是热门话题,实在令人悲哀。你反对我是同性爱的最大原因,
就是你认为这是心理变态。我当初千方百计地抗拒与挣扎而不愿当同
性爱,也是这个原因。虽然,我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过你,早在
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家学会就已公布:从前
下的同性爱是变态(Abnormal)的结论是错误的;于今的研究结果表
明:同性爱者与异性爱者之间,除了性倾向不同,其它方面没有不同。
再从含意上来分析,心理变态就是有病的=病态的(Sick);而有病
的=病态的含意是具“有害的,不利的”作用。其实,就连小小的感
冒也逃不脱病态的范围。

  可是,你就是不接受这个新结论,却偏偏死抱着那个至少是五十
几年前下的变态结论不放。到底是为什么,你如此之反对?你为什么
不去好好地想一想呢?条件反射?太原始了吧。这使我想起研究室里
科学家与老鼠的实验。对不起,谁叫你有个相当进化的人类大脑却不
去运用它呢。面子上过不去?传出去让人看不起我们家。那都是因为
社会的偏见与误解啊。有一天,当社会的偏见与误解消失后,这就不
是问题了。可是,那一天的到来,需要大家的努力。例如,我有个朋
友的母亲就参加了“同性爱者之父母朋友”的组织,并且到处演讲游
说,开导众生。因为,出于她母爱的天性,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她的女
儿被世人误会与歧视。天下父母心啊!然而,每人参与的方式不尽相
同。既然你爱我,最起码,你应该能做到不再软硬兼施,要我成婚,
“变回”异性爱者;最起码,你该能做到让我按自己的本性生活。你
知道,我是没有变的呀。我仍然是我;唯一不同的,是我终于觉悟到
我是哪种人,并且,经过半年痛苦地与社会偏见的搏斗,终于接受了
自己的本性而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了。哎,老实说,也不完全
是勇敢。那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我无法抗拒。我实在好快乐,
好开心!我觉得自己这才是活得有劲儿,有奔头。所以,既然你爱我,
你该支持我,鼓励我才对……

  请你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想一想,然后扪心自问:同性爱者
对你们有什么害与不利?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害与不利?充其量只有一
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不大方便,但仍是可行的呀。有男女同
性爱者商量计划好而共同生儿育女的,也有用人工授精法的,更有领
养孤儿弃女的。领养孤儿弃女有行善作用,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
都有利处。那些不要孩子的同性爱者也没碍着你呀,而且,这还对减
少人口泛滥有利呢。对那些明明有生育能力的异性爱者却选择不生育
的人,也没听见你说什么。人们患感冒,打个喷涕,于是,传染给了
别人,害人了吧,但也没听你说什么。你是否想过,对于同性爱者,
你是不是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嫌?至于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害
与不利?当然没有。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才幸福快乐呢!
否则,他们为什么忍受社会的歧视与压迫而甘愿当同性爱者?其实,
真正对他们的害与不利来源于你们异性爱者的压迫与歧视啊!

  你说,艾滋病……

  等等,好题目。且听下回分解。要说的还多着呢!

◆          关于同性恋的几个问题

              ·老光·

  在心理版,本来想看到一些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
内容,没料到铺天盖地关于同性恋的讨论。同性恋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我是不大懂的,但知道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觉得多了解一些也是
好的。然而一篇篇读来,知识性的资料并不太多,争论也充满了火药
味儿,“打倒”、“消灭”之类的字眼随处可见。这倒叫人多少有些
疑惑:同性恋怎么了,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同性恋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一种心理现象,我不清楚。但关于“消
灭”云云,却不敢轻易赞同。因为看来看去,总觉得“人类绝种”之
类的理由实在没有说服力。在这里,有几个问题,不知“反同性恋者”
是否能够回答。

  一、同性恋是否私人问题?我喜欢异性或者同性,不就像我喜欢
苹果或者榴连一样吗?

  二、同性恋和人类的种族延续有没有关系?既然世间有同性恋也
有异性恋,怎见得存在同性恋人类就要灭亡?

  三、当今的时代到底人口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现在谈论人类
(因无人生育)而自然绝种是不是有点可笑?

  四、如果恋爱婚姻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么要是人工繁殖成为可能,
是否异性恋也不应该存在?

  五、老人、无生育能力的人、不准备要孩子的人有没有权利恋爱、
结婚?

  六、就算有人在为人类的延续而恋爱、结婚,我不去为人类的未
来着想行不行?

  七、我有没有权利争取自己愿意的幸福?就像别人争取他们的幸
福那样?

  八、除了生育,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有什么更本质的区别吗?有
什么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要“消灭”同性恋呢?

(转载自深圳BBS《心理健康》)
──────────────────────────────
【生命伦理】

◆            走向正常

            ·Ellen Herman·
            ·杨楠翻译·

  我正常吗?对现代美国的同性恋男女而言,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从
来就不简单。有时它掀起自憎的浪涛,有时它又激起自我接受的希望。
同性恋被认为是“正常”或“异常”、“健康”或“病态”,对同性
恋者们看待自己和彼此,产生着极大的不同。同性恋者们怎么看待自
己改变了他们的所想和所为。正常与非正常的区别便成了隐密与公开
的区别,也是隐藏在耻辱里与行进在骄傲中的区别。

  “假如我能是正常的话”,一名芝加哥的同性恋男子不久前悲哀
地写道:“我会即刻接受这一选择。”当他使用“正常”一词时,他
指的是和异性恋联系在一起的为人称赞的情感、意识及性健康。作为
一个目标,正常化是文化所强制的、非个人的。人们不会像他们对这
种或那种食物培养出兴趣那样去选择成为正常或异常。过去的一个世
纪里,被接受为正常已进而等同于表现良好、正常甚至于受人称赞。
美国人已经相信,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快乐和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实现现今文化所定义的正常,是必须的。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害怕
表现为异常,并不惜代价来回避它,似乎表现为非正常便全然是痛苦,
活在耻辱里。

  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宗教为芸芸众生定立了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
并成为人们衡量其成功与失败的尺度。今天,心理学便如同甚至超乎
宗教信条,来指导美国人的意识与行为。在二十世纪末,成为心智正
常的人,是美国人主导文化的理想之一;作为孩童或成年人,家庭一
员,作为朋友或爱人,我们都积极地为其努力。正常──这极为肯定
地包含异性恋──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无法抗拒的伦理需要。它是
我们应该成为的东西。

  纵贯二十世纪,心理学专家们一直是“正常”的判官、守门员和
制造者。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领域,科学家同
“专职助人之士”们给正常下个定义,设计出诊断偏离正常的手段,
而且对那些不幸者们提供治疗;这些人从一开始就不正常,或者是在
生命的某一时刻偏离了正道。

  因为正常主宰着爱与性的领域,心理学家们因而对男女同性恋美
国人的社会经历产生了极其强大的影响。在同性恋被有教养的人鲜为
谈论的时代,如果有什么讨论的话,也只是那些极其可能研究、咨询
并“帮助”同性恋男女的专家们。其结果之一便是同性恋男女们通常
是在临床个案病例记录中、或是在字母H下边极有权威性的精神健康
条目里第一次认识了自己。尽管他们几乎总是发现他们的情感被视为
“有病”或“变态”,然而这些心理学专著至少证实了同性恋者是存
在的,这对于独自默默忍受的青少年或成年人而言,可谓是可喜的消
息。心理学专家们也是将关于同性恋的情况带给大众的人。什么引发
了同性恋?它有多普遍?可以防止吗?有治愈的办法吗?同性恋的公
开化和人们对于同性恋的察觉几乎总是相伴而行的。

  心理学专家们对同性恋持续的关注,以及他们在我们近代历史中
不断增长的权威,给同性恋者本身和社区生活留下了印迹。例如,视
同性恋为一心理“状态”的观点影响了今天美国所有同性恋男女的生
活。尽管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如同大多数的美国人)从未做过心理学
实验的研究对象、精神病院的病人或是心理治疗的访客,可是论述同
性恋的心理学文献却极容易找到,有时它们是唯一可寻的信息。因而
在近几年里心理学专家们比别的任何专家群体更多地影响了同性恋男
女的生活。他们的威力不难理解:心理学专家们既能支持,也能质疑
传统的异性恋为正常、同性恋非正常的观点。在此书所涉及的时段,
他们两者都做过。

  他们常常应用作为专家的权力将科学与偏见混在一起,并且并不
容易把它们辨别开来。他们肯定异性恋规范,视同性恋体验为无爱的,
心理畸形,性欲倒错,大概是人格障碍所致。这种人格障碍归根于幼
年的不良成长。例如,1956年,心理分析专家埃得蒙·伯格勒写
道:“我对同性恋者没有偏见,但如果问我,同性恋者是什么样的人,
我会说:“不管他们性格开朗与否,同性恋者基本上是脾气古怪的人。”
在这种观点广为流传的年代,毫无疑问,同性恋者会吸收这种观点,
认为他们自己是精神病态,道德败坏,并且注定要过极有可能自杀告
终的空虚生活。同样,并不奇怪的是,在此后的岁月中,类似这样的
观点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几乎变为反同性恋的宣传。

  但是专家们并非总是表达如同伯格勒一样的观点。也是在1956
年查尔斯·伯格博士坚称:“同性恋不是疾病,甚至不成为临床个案,
它不过是心理状态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对所有生物体而言
是普遍的。”像伯格这样的专家们是男女同性恋者的倡导者。同性恋
是性欲多元的一个温和例子,是人类本质上的潜能,而非需要治疗或
矫正的病变。对此观点加以拥护,心理学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开明、尊
重和宽容的议事日程。换言之,他们将同性恋向正常拉近了。

  不管这些专家们是支持还是反对或仇视同性恋,在现代美国,他
们的理论和研究极大地决定了看待同性恋的社会文化观点。在近代男
女同性恋历史上,从五十年代由“马太兴协会”发起,到今天全国男
女同性恋者工作组领导的同性恋权益活动,一直很频繁,因为男女同
性恋者们始终明白,他们的自尊和这些专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男女同性恋者为逃脱专家们的控制,放弃心理正常的制约逻辑,
而以自己的主张来定义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同样重要的。对1969年
石墙暴动的许多参与者和今天的许多年轻同性恋者来说,关于同性恋
起因的问题而言,便显得愚蠢和不相关。是否正常并不是关键,活得
幸福“古怪”才是。

  这本书叙述了同性恋者与心理学专家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他们
有时视彼此为仇敌,有时又形同最好的朋友。它讲述了几十年来,他
们是怎样就如何定义同性恋而进行的斗争。尽管他们时常对诸如性学
研究和医疗诊断的用词之类听起来属技术性的问题进行争论,但正常
从来就不是纯技术性的东西。它牵涉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家与医师们,
其结果的影响也远远超出封闭的象牙塔和尘埃覆盖的医学专著。真正
的战斗始终在于大众文化将如何看待同性恋,美国社会如何对待其同
性恋的男女公民们,以及同性恋男女们怎样看待自己。

  这本书主要着眼于二战以来的五十年代。在这一时期,心理学专
家成为了美国社会非常卓越的成员。他们的研究和理论被尊崇为“科
学的”和“客观的”,而得到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民们同样广泛的讨
论。公众对他们的建议不断增长的需求,戏剧化地拓展了从心理治疗
到广播电视“脱口秀”的市场。在此同一时期,同性恋男女们也成为
了更公开更有力的社会群体。二次世界大战使成千上万的男女同性恋
者彼此联系起来。战后,他们在美国的都市地区形成了许多社区。在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小型却呼声极高的少数人群体,为了宽容与尊
敬而在支持同性恋的“马太兴协会”和“彼利兹的女儿”等组织里奔
走游说。1969年6月石墙暴动,当格林威治村的一个酒吧里顾客
反抗例行公事的警察突袭之时,同性恋美国人发起了一场从此不断高
涨的大规模争取自由运动。犹如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改变了现代美国男
女同性恋者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一样,这场运动肯定开始改变了心理学
专家们看待同性恋的方式。

(选自《男女同性恋者生活中的问题丛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同性
恋》第一章)
──────────────────────────────
【综合报导】

◆        中国爱滋病预防八措施出台

  北京九日消息,中国卫生部今天公布了爱滋病病毒(HIV)感
染的最新数字,同时宣布在二○一○年前将爱滋病病毒感染数控制在
一百五十万以下。

  统计表明,到去年十月底,中国除青海以外的三十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共报告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八千三百零三例,其中爱滋病二
百零九例,一百一十九人已经死亡。

  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说:“虽然目前中国的爱滋病还没有出现大规
模流行,但爱滋病病毒的传播已进入增长期,爱滋病病毒的三种传播
途径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均已出现。”

  统计显示,注射毒品和异性性行为造成HIV感染数分别为五千
四百九十五例和五百四十七例,同性性行为和使用血液及其制品也造
成少量感染。HIV感染者中男女比例为五比一;二十岁到三十九岁
感染者数占总数的约百分之七十八。

  专家们认为,注射毒品和卖淫嫖娼是造成中国爱滋病流行的两大
危险因素。他们估计,到一九九六年底,全国HIV感染者的实际数
字是十五万到二十万。他们警告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下世纪初,
这一数字将增加到一百万。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王钊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
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爱滋病防治体系,争取在二○一○年将
HIV感染数控制在一百五十万以下。到二○○○年,将首先阻断爱
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遏制爱滋病在吸毒人群中蔓延的势头,将性
病的年增长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五以下。

  据悉,这一目标已被列入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和卫生
部联合起草的《一九九七至二○一○年中国预防与控制爱滋病性病中
长期规划》中。规划将在国务院审批后实施。

  又讯: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培龙今天说,中国计划通过八项
预防措施控制爱滋病在国内的进一步流行,同时希望得到国际社会在
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这八大措施是:促进多部门参与、提高大众对爱滋病预防的认识、
开发新的干预措施、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改善爱滋病人及感染者的
医疗服务、创建科学有效的监测系统、促进社区广泛参与爱滋病防治
工作和开展高质量的研究。

  刘培龙说,联合国爱滋病规划与卫生部在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爱滋
病现状和需求调查后提出这八项措施。据悉,一些全国和地方卫生部
门、医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和社团组织已制订了上百项具体实施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建立国家爱滋病信息交流中心,利用国际互联网传
递信息;为中小学生编写性病爱滋病宣传教材以及拓宽避孕套销售市
场,促进避孕套的使用。

  但刘培龙指出,这些方案的实施应得到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而中国在这些方面仍面临许多困难。

  参加会议的国务委员彭佩云也表示,今后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共同对付爱滋病的挑战。
──────────────────────────────
【桃江连程】

◆         福斯特的理想与困境

            ·二 言·

  从《莫利斯》定稿到现在,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了转变,从无
知和恐惧变为熟悉与蔑视。这种改变并非爱德华·卡宾特的努力所希
望的。他曾经希望这种感情会被广泛地接受并重新融入人类基本感情
的范畴内。即使像我这样素来并不乐观的人也曾认为知识可以带来理
解,但没有想到公众对同性恋的反感并不是来自同性恋本身,而是他
们不可避免地要想到它。如果它能够不知不觉地渗入我们中间,或者
一夜之间不动声色地被一纸官文所合法化,大概很少会有人抗议。遗
憾的是,它只能通过国会来取得合法地位,而议员们不得不对此进行
思考或假装进行思考。

                ──福斯特《莫利斯》后记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通称E. M.
Forster,1879~1970)是本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
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
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
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
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
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
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
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①虽然
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
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
意义。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少年时就读肯
特郡唐布利奇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促成了他对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反
感。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加入了门徒社(The Apostle),
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
著名学者列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门徒社成员推崇
哲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的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
理的思想。福斯特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开始形成。在此期间,
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 O. Meredith。Meredith后来成为小说《莫利斯》
(Maurice,又译《墨利斯的情人》)的主人公之一克莱夫的原形。门
徒社的成员毕业后大多活跃在知识界,并组成了“布鲁斯布里集团”
(The Bloomsbury Group),代表着当时英国思想界的进步力量。

  福斯特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和希腊旅行,陶醉于那里的异族文化,
更加深了他对英国僵硬的社会秩序的不满。1905年他发表了第一
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描写一位英国贵妇与一位意大利平民结合后两家对此的不同感受。略
解福斯特心境的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影子。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向往
自由,但被现实所约束。当阿伯特小姐问他为什么在感情问题上优柔
寡断时,菲利普说:

  “阿伯特小姐,你不用为我担心。有些人生来就不是做事的。如
果我说出以前有过的经历,你也许会大吃一惊。昨天与你一起去歌剧
院,现在能这么自如地跟你交谈,我真想不出还有其它什么事可更令
我高兴了。我注定不会跟这个世道抗争,也不会想法去改变它──当
然我也没法说明这种命里的注定是好或是坏──我不会堕入情网。其
他人或许会死亡,或许会堕入情网,但这一切似乎都是当我不在场的
时才发生。……”

  1907年福斯特发表了《最漫长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
),描写一位世家子弟与一位出身卑微的乡村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并在后者的帮助下挣脱了毫无感情维系的婚姻,最后为拯救乡村青年
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点明的男性友谊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
1908年福斯特发表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又译《窗外有蓝天》),描写一位英国贵族少女在意大利与一位年轻
男子邂逅相遇,社会习俗的约束使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最后终
于冲破樊篱,挣脱包办婚姻,走向自由。

  虽然福斯特在那时已颇受评论界与读者的好评,但奠定他文学大
师地位的是1910年发表的《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又译《此
情可问天》)。该小说描写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与纠葛,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品人物繁多,结构复杂,
但不管是主要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叙述,还是次要人物的寥寥几笔,
福斯特生动地刻划了各色人物在当时社会状况下的心态。来自上层社
会的威尔克斯家庭充满了冷酷与虚伪;来自下层的巴斯特家庭为生计
而奔波,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来自中产阶级的斯来吉尔姐妹虽然养
尊处优,但受当时民主与自由思潮的影响较深,其中年长的玛格丽特
希望理解与宽容能使周围各个阶层的人走在一起,而她的妹妹海伦则
对下层平民充满了同情,并且毫不掩饰对上流社会的鄙视。海伦与列
昂纳德·巴斯特发生了关系,这对来自不同阶层但同样为上流社会所
不齿的男女所孕育的孩子继承了霍华德庄园,代表着英国的新生力量。
在《霍华德庄园》里,主人公玛格丽特反映了福斯特的社会理想:

  “但求沟通……”

  虽然福斯特的小说提倡个性自由与沟通,但此时的沟通还是基于
妥协与和解,但是他1914年完成的同性恋小说《莫利斯》则第一
次表明沟通与自由往往通过决裂来取得。

  1913年,福斯特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运动先锋爱德华·
卡宾特的住舍。作家是这样描述《莫利斯》的创作过程的:

  “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访问那座神舍时,点燃了我创作的
火花。他(指卡宾特)和他的同志恋人乔治·梅里尔一起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的灵感。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
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
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
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
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
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表达的冲动。”

  “我回到我母亲养病的哈罗加特后,马上动笔写《莫利斯》。以
前从来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写成的。小说大体上为三个人物,并以其中
两个人的团圆告终。这一切都自然地涌出笔端,思路毫无障碍。小说
于1914年完成后,我给几位小心挑选的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
下,他(她)们都很喜欢。”

  《莫利斯》以主人公莫利斯的少年时代开始,描写他如何在剑桥
大学与同学克莱夫偶遇并相爱。克莱夫后来抛弃了莫利斯,与一位门
当户对但毫无生气的女子结婚,走上了仕途。莫利斯被推向了痛苦的
深渊,而宗教也并没能给他任何启示。他各处求医,希望能成为“正
常”人,但这一切只加深了他的痛苦。克莱夫家庄园的守猎人艾列克
爱上了莫利斯,在一个寂静之夜爬入了莫利斯的房间。最后两人放弃
了各自的前程,奔向绿林,永不分离。小说的结尾显然是卡宾特与他
的情人梅里尔的写照。当时D. H. 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被
禁,加上离奥斯卡·王尔德的审判不久,所以《莫利斯》公开出版的
可能性几乎没有。相似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使《莫利斯》被称为同性恋
版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无独有偶,福斯特与D. H. 劳伦斯不仅
是文坛知己,私交也很好。

  福斯特在《莫利斯》的手稿上写了这样的批语:“能发表,但值
得吗?”虽然作者几易其稿,该作品也曾在小范围的朋友圈内传阅,
但福斯特生怕别人因此误解他的其他作品,言明《莫利斯》只能在他
死后发表。1969年英国取消了对同性恋的刑事处罚,1970年
福斯特去世,《莫利斯》于1971年出版。福斯特几十年来陆续创
作但从未发表的同性恋短篇小说集《生命来临》(The Life to Come)
也随后发行。《莫利斯》与《生命来临》的发表使一些保守的评论家
跌破了眼镜,因为福斯特倡导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思想是令人无以
鞭驳的,但作者对通过同性恋的正面描写来表现同样的思想时,对世
俗的陈见提出了严厉的挑战,使一些人无以适从。除了把《莫利斯》
归为失败之作以外,也有一些评论家索性不提这部福斯特最重要的作
品之一。

  《莫利斯》是失败之作吗?这部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结构与其
它作品相比也显得松散一些。主要人物之一、莫利斯的情人和救星艾
列克在小说三分之二的篇幅过后才出现,但全书最大的败笔是克莱夫
得了一场感冒,病愈后变成了异性恋,提出与莫利斯斩断情丝。书中
没有给克莱夫的突变提供足够可信的解释,虽然我们可以用克莱夫双
性恋的假想来解释,但毕竟太显唐突。②从风格上讲,《莫利斯》虽
然再现了福斯特典型的流畅语言,但表达很带有日记体的风格,而且
明显地用了很多短句,所以没有象其它作品的显得精雕细琢。然而正
是这份自然使《莫利斯》成为最真实反映作者心态的作品。更重要的
是,《莫利斯》的主题远远地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整部作品
是一腔诚实而自尊的呼吁。对福斯特来说,《莫利斯》代表着他思想
上的一个飞跃。此时他已不再提倡和解与妥协式的沟通,而是呈现人
物与本阶级决裂。这种决裂不仅给莫利斯带来了幸福,而且为作者十
年后创作《印度之行》作了思想和精神铺垫。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福斯特加入了国际红十字会并赶往埃及。
1917年他在亚历山大港认识了英俊的电车司机默罕默德·艾尔·
阿多。他们之间的恋情持续了两年,在此期间福斯特给一位密友的信
中说:

  我好像正在写《莫利斯》的续集。我现在对此的了解已增进了许
多。很多人在缺乏真情实感的生活中度过了青春时光,实在令人悲叹。
我以前对此有所知闻,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的体会。我的运气
真是奇妙。

  福斯特称这场充足的爱情经历使他真正成为“一位成熟的人”。
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了亚历山大港回英国,但两人仍
保持书信来往。三年后阿多得肺结核去世前,福斯特从印度回国的途
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对福斯特的打击很大。

  1921年,福斯特第二次去印度,担任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书。
当后者得知福斯特的性倾向时,还对他提供了特别照顾。这次旅行使
福斯特再次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丑恶。这种反感促使他写出了《印度
之行》,于1924年发表。小说描写了英国小姐阿苔拉去印度与一
位英国驻官订婚,认识了当地的医生阿齐兹。一次他们去山上野餐时,
阿苔拉走入了一间阴森的岩洞,幻觉被阿齐兹强奸。当时印度独立风
潮已经风起云涌,英方试图通过审判阿齐兹来向当地族民施压,但清
醒后的阿苔拉小姐不顾英方的怂恿,最后在法庭上主动承认了自己的
错觉,还以阿齐兹清白。

  《印度之行》的揭露性与批判性超越了福斯特以往对一般中产阶
级所持的暧昧态度,作者通过阿苔拉小姐反映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感与
对受压迫民族的同情,她最后为阿齐兹的清白辩护标志着与自己出身
阶级的决裂。有趣的是,D. H. 劳伦斯对《印度之行》爱不释手。当
很多读者对阿苔拉小姐的岩洞幻觉大惑不解时,劳伦斯用弗洛依德的
精神分析法指出那是因为阿苔拉小姐对棕色皮肤的阿齐兹情有独钟,
压抑的环境使她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性幻想变相地表达了出来。而阿苔
拉小姐的这种欲望正是福斯特钟情深色皮肤的印度男子的间接写照。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受欢迎和流
传最广的作品。当有人问及福斯特在此之后为什么没有其它的小说发
表时,作者回答说他不可能再创作自己没有真实感受的作品。早在
1914年写完《莫利斯》时福斯特自己就坦言“厌倦了被允许触及
的局限于男欢女爱的主题”。后来他说“我想写人们能读的小说,但
我对平常人(指异性恋者)的兴趣已经殚尽了”。作者死后发表的同
性恋短篇小说集《生命来临》中则反映了他对“非平常人”的兴趣。

  三十年代后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尤其对
民权和自由特别关心。1928年官方禁止发行雷德克利夫·霍尔
(Radclyffe Hall)的女同性恋小说《孤独之井》(The Well of
Loneliness)时,福斯特与女同性恋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lf)带头对此表示强烈的抗议,并在法庭上为霍尔声言。针对纳粹
在欧洲大陆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国公民自由委员会的首任主席,
呼吁大众不要盲目跟从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要用清醒的头脑对待
法西斯的扩张,不要轻信希特勒的诺言,不能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
观其他民族受欺凌。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大不列颠举
国陶醉于和平的幻觉中,这时福斯特写下了《我的信念》(What I
Believe),喊出了“如果我要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两者之间作一抉
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胆量背叛这样的国家”,充份表现了知识分子
的良知与胆识。二战爆发后,福斯特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BBC)上坚
定地宣传人道与正义,对法西斯和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提醒人
们要以防英国自身也可能成为独裁的政权。福斯特这时期的言论后来
收录于《为民主的两个乾杯》(Two Cheers for Democracy)中。

  1930年福斯特结识了二十八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
的情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1932年福斯特写道:

    快乐。

    我的快乐已经持续了两年。

    这种快乐还没有结束,但我要把它在被痛苦毁灭之前记录下来。

    快乐可以来源于人的本性,而不必象宗教人士所说的只能
  通过奇迹来获得。51岁至53岁的两年间,我是如此地快乐。
  我想提醒世人,他们的快乐也会到来。这就是唯一值得转告的
  信息。

  罗伯特结婚后,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罗伯
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
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
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

  福斯特文学作品与他倡导的人文主义与人道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同性恋作家依舍伍德(Isherwood)所言:“虽然他也有担心和害
怕的时刻,而且从来没有对此加以掩饰,但他确实为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活。福斯特的为人和他的作品是在希特勒的炮弹轰炸下唯一值得抢
救的……”

注:
①八十年代初期曾经导演《孤星血泪》、《桂河桥》、《阿拉伯的劳
伦斯》与《日瓦戈医生》等佳片的大卫·里恩(David Lean)将《印
度之行》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为他的艺术生涯划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该片不久在中国上映。此后同性恋艺术伴侣默谦德和艾佛瑞(Merchant/
Ivory)的电影公司出品的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也在国内上映,使
福斯特被更多的中国大众了解。

②当默谦德-艾佛瑞电影公司将《莫利斯》搬上银幕时,这一情被节
被改为克莱夫的剑桥同窗瑞斯利爵士因同性恋东窗事发被判刑,前程
尽毁。克莱夫为防重蹈覆辙,提出与莫利斯分手,并为保持“体面”
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结婚,过上了“体面”但毫无感情的夫妻生活。
──────────────────────────────
【同女天地】

◆            我的心声

             ·小 悦·

  我的名字叫小悦,是女孩,但你若见到我一定以为我是男孩。现
上职业高中。两年前,我不加思索地考入了这所学校。因为是公关礼
仪班,所以没有男生。我结识了同班的另一位女生,并成了好朋友。
因为某种原因,我叫她小婷。

  刚开始,我们就是普通的好朋友。开学后不久,同学们开玩笑,
说我们就像一男一女的情侣。随后,大家又说,她是我妻子,我是她
丈夫。当时,我们只当是玩笑,可时间一长,仿佛就有些假戏真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时常和我闹矛盾,因为我和别的女生谈话时过于亲
密。每次,我都要向她解释一番或哄她一番。有一天,我们约好三个
人一起去她家,因为她家里那一天没有人在家。可另一位朋友有事没
有来,就剩下我们俩。我们喝了一点酒。突然,她先开口问我,如果
她要“kiss”我,我会怎么办?当时,我的心很慌,可后来还是说
“给”。真不知道勇气从哪里来?于是,我们相拥在一起。那是第一
次接吻。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就更加紧密,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却常
为一些小事吵架。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另一位女生,我叫她小燕。她
给我一封信说喜欢我。我不知所措了。后来,我给小燕回了一封信,
说我很爱小婷,小婷也同样很爱我,我要履行我的誓言,我要爱她到
永远,不论她今后怎么样。当小燕看完那封信,就当着我的面把信撕
了。她说她会报复。当时,我并没有听出什么意思来。后来,我还和
小燕同样地像原来一样接触。小婷知道这件事。

  不知为什么,有一次晚上,小燕说,回家太早,家长会说,她希
望到我家看看。我便带她去了。一共两次。可我心里总是很不好受,
觉得自己在骗小婷。于是,几天后,我把这件事全告诉了小婷。她听
后伤心地哭了,无论我怎么解释,她都说要和我分手。我怎么可能同
意呢?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我们终于和好了。

  在和小婷的交往中,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有过快乐,但矛盾也
同样地增加了。可每次无论谁提出分手,对方都会在第二天又主动提
出和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两年光阴过去了。人生在打打闹闹中渡过,
我和她的感情也同样如此。我们在矛盾和了解中走过了两年,这中间
我们真正地享受过人间快乐,那时我们忘了彼此。是爱,只要爱把一
切融化。我们各自许下了诺言,我们渴望海誓山盟,我们向往美好,
甚至我们希望生活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一生一世,
其它一切都是我们的梦想。

  我知道这是“同性恋”,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我甚至为此
而苦恼。但我做不到放弃。我试过很多次,都是失败。我知道我不能
骗自己。我是多么地爱她,相信她也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她正式向我提出分手,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
只是“不为什么,就是分手。”而且她当时所说的一切,使我无地自
容。我在她家楼下等她,她回避我,还让她爸爸下来哄我走。当时,
我很伤心,很想大哭一场,但是,我没有。抬头望望蔚蓝的天空,我
对自己说,(也是命令和伤心),放弃,一定放弃她。于是,我很快
恢复了平常,直到现在。

  我们仍旧谁也不理谁。我依旧想她,但我一定做到不先去理她。
我时刻警告自己,让自己想着分手是她所说的一切。

  编辑同志,我的故事讲完了,看到这里,您的感受如何?我不是
想请你们帮我什么,只想对你们说说我的故事,因为我信任你们,把
你们当做朋友。相信你们也会收到别人给你们的来信。我并不同情和
可怜自己,我只为爱过的那种感觉而自豪,并想通过我的故事去劝慰
那些正在有“同性恋”和正要有“同性恋”的人敲个警钟。请你们记
住我痛苦的教训吧!

  (注:自从介入同性恋小组讨论后,作者目前已经基本接受同性
恋性倾向,并且和其她的姐妹们一起分享着姐妹情谊。)
──────────────────────────────
【同人心语】

◆       给母亲的信──我向您站出来了

             ·Steven·

亲爱的妈妈:

  此刻,我正在茫茫的太平洋上空飞往,眼前不时浮现您越发苍老
的脸。妈,我真是对不起您,不是因为我爱男人,而是因为我没有作
更大的努力来使您接纳我。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到上海探亲时,您问了我心底里对您隐藏得
最深的事。去美七年或多或少受了西方人思维的影响,觉得没必要再
对您撒谎,便竹筒倒豆子全讲了出来,可是,万料不到您对此事的接
受难度会如此大。

  半年后,我再次回国见到您,以为给您讲了我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给您看了些文字资料(尽管中文资料相当有限),我们便可以更新角
度来探讨这个题目,没想到您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不能理解我,更不能
以平常心接受我想找一个同性爱侣共同生活的意愿,尽管您说可以做
到不干涉我的生活。我这才明白,向您坦白后的半年来,您对同性爱
的认识几乎没有进步。

  说真的,妈,我好失望,而我又了解到自那以后的日子,您常常
失眠,剧烈头疼导致后颈部抽痉,这一切使我觉得好难过。

  我真的体会到了中国社会不理解同志,歧视同志的偏见是多么根
深蒂固。但我不责备您,我要先责备自己努力不够,况且,我怎么可
以责备您呢?您与父亲含辛茹苦,将我们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小时候
一家人全靠您们不到一百元人民币的收入,其艰难真不堪回首。

  记得小时候,作为家中唯一男孩,每当我看着您拖着疲惫身躯带
病上班时,心里总是暗暗发誓,将来定要争气,成大材,赚大钱,让
您好好安度晚年。如今我非但未能承欢膝下,让您过上舒心日子,反
而让您活得那么痛苦,我真的对您有愧。妈,您的养育之恩,我一辈
子都无法报答得尽。所以我愿满足您任何期望,唯有结婚生子这一条
路。正如去年冬天我对您说过,违背我的天性去与一位女子结婚,最
终是害人害己。

  去美七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得了一个学位,拥有一张绿卡和找到一
份工作,而是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认同了自己,不再苦苦挣扎。
妈妈,您虽然目前还不能接受我,可您依然是我所爱的母亲。我知道
让您完全接受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我对您有信心,相信有一天您会想
通,那时您在我心目中的形像将更伟大。

  您一直恳求我别将此事告诉父亲,怕他受不了而引发一场家庭革
命。其实父亲一年前就开始只字不提我的婚姻问题,我想他是心知肚
明的了。我一直认为父亲与您若能就此事互相交流,是百利无弊的,
但现在我尊重您的意见,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坦率地面对他。

  妈妈,我决定返回中国工作和生活了,这次往美国收拾行装后便
马上回到您身边。我一定要作更大努力帮助您克服对同志的偏见,也
要力争为社会对同志的宽容尽一份力。

  妈,我非常地爱您,过去我无法侍候身旁,今后,我要加倍补偿。
我知道您非常爱我,真心希望我活得快乐。可是妈妈,当我想到爱我
疼我的父母心中不快乐,做儿子的我如何能够快乐呢?若要见我快乐,
您就早日快快乐乐地接受我吧。

  您老是为我的将来担心,怕我老无所依,其实我对前面的路非常
乐观。我定能找到我的另一半,不仅彼此相爱,也爱彼此的父母──
不爱父母的男人绝不会成为我的男人。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两代之间
能在融融爱意中共享家庭温馨,我对此充满信心。

  妈妈,请让我再说一次,我非常非常地爱您,过去是,现在是,
将来永远是。

               祝 

  安好

                      你的儿子
                
                    1996年8月
──────────────────────────────
【来信选登】

  今天,我偶尔在电脑上见到了你们的杂志。不知道是谁把你们杂
志给“塞”进了我的电子信箱。

  哦,我应该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大
学生。四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压抑着我,却不能找到一个人痛痛快
快地诉说。

  还在儿童时期,我就与小夥伴们玩过同性游戏。那时,我在常人
眼里比较老实巴几的,总受同龄夥伴的欺负。虽然有些不大愿意,但
还是跟他们玩了。

  上初中时,因学校住宿条件差,怕学生得皮肤病,要同学们自己
从家带床。我因家里条件差,有一位同学说要我和他同睡一张床。这
样,我就不用从家里带床了。我同意了。没想到没多少天就发生了那
种事情。我又不好说出来,觉得欠人家情。可我挺不满意,拒绝了几
次。那时,我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同性恋,更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我在班上是很文静的一个人,又不爱说话,常常除了一个人坐
着之外就是看书。同学们都叫我书呆子。其实,我真正学习的时间并
不多。

  上高中了,我才隐隐约约地从书上知道了同性恋这个词,但并不
知道同性恋有肛交(当时不知这个词,也不知其含义,上大学后才慢
慢从杂志上了解到的)。中学时常常梦遗,有时冲动上来就手淫,直
到现在也改不了。

  高三时,因家庭环境影响,我一度消沉,认为自己考不上大学,
(但同学以为我能,)于下学期疯狂地追一位虽不漂亮但很文静的女
孩,结果由于双方的原因,失败了。当年,我和她都没有考上大学。
次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学校复读。后来,我考到了北京,她考上了一
所本地的师范学校。我们后来没有通过几次信。

  来到大学后,偶然的原因,我被同宿舍一位男孩的魅力所吸引。
刚开始并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他说话办事很得体适当,而我是一个
缺乏自信的男孩,就有点崇拜他。一年后,我才发现我对他的感情并
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有着一种情爱。我只有同他一起的时候才会忘记
一切烦恼,才会感到快乐。可我一直不敢向他吐露我的心里话,怕一
说出来会影响我和他的关系,怕他不再同我交往,一直到现在。

  在这几年中,我一直在痛苦中挣扎,因此而“犯病”。人们都说
我很怪。我在这种感情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我之所以不敢吐露真
情,其一是怕影响我们之间正常的友情,其二是我也不愿意伤害我的
朋友。我只能自己一个人品尝这苦酒。

  后来,这位同学交了女朋友,并且很亲密,可对于我来说,却是
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我一度昏昏沉沉,意志不清,然而,我终于挺
过来了。可我的感情却一直深埋心底,无人知晓。我仍旧一个人在痛
苦中煎熬。为此,我曾经下过无数的决心,不再想这事,并故意疏远
我的这位同学。他并不知晓其中原因,因而有一段时间他很难受,因
为大学几年来我们一直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伤
害他。他是独生子。在入学不到一年的时候,他父亲因病去逝。还有
其他原因,我想不是主要的。

  我后来又爱上了另外一个男孩,偏偏他也是独生子。我们现在还
有联系,可我仍不敢说出心理话。他长得很帅,人也很好,这是我喜
欢他的原因。因为我只喜欢长得帅的男孩,比我小点或是同龄人,但
不喜欢比我大六岁以上的人。

  我所喜欢的两个男孩,哪怕让我选择一个也好,可偏偏他们又都
心善,我不忍心伤害他们,只好一个人饮着苦酒。有时真想一死了之,
却不忍心丢下在家里的父母和兄长。现在,我是家里唯一的精神支柱,
家里不能没有我。

  我已经打算,赚点钱,尽了孝道之后,就默默离开这个世界。我
现在爱不上任何一个女孩子,因为我只喜欢我心目中的帅男孩。

                  ──一位大陆读者
──────────────────────────────
【爱知行动】

◆    如何加入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电子通讯网

  您只要给我们发个信(E-mail: listproc@usc.edu),在主题
(subject)栏目中不写任何东西,在正文(body)栏目中写上:
subscribe CHLGBT-L空一格,加上姓名(your name),注意在姓名
外面没有括号。然后,你收到一个欢迎信,告诉你如何使用这个电子
通讯网,如何退出这个网,请一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