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2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2年8月9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同性恋伦理写入中国大学教材
        香港同性恋权益活动家以身诉法
② 【说三道四】继续解构“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③ 【综合报导】同志网站和艾滋病教育研讨会影响评价
        英国保守党新招:让同志议员亮相来改变形象
④ 【信息天地】精神病学进步工作组及其以往有关同性恋的报告
        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自杀率偏高
⑤ 【爱知行动】SEXUALITY(性存在)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
【新闻摘要】

◇ 据《文汇报》报道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夏中义主编的《大
学人文读本》三卷本读本正在加紧赶印,以保证今年9月进入全国多
所高校,全面启动“大学人文”课程的崭新实践。

  《大学人文读本》分三卷,选编了二百余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
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伦理、心理、教育等学科,收
录的文章包括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王小波的《有关
同性恋的伦理问题》,顾准的《民主与“终极目的”》,李昌平的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吴敬琏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劳伦斯的《性欲与可爱》,叔本华的《凡夫俗子批判》,等等。 

◇ 香港“彩虹行动”的五名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于七月下旬向平等
机会委员会申诉,公开自己有男男肛交行为,以投诉现行涉及肛交、
严重猥亵行为的《刑事罪行条例》,违反《性别歧视条例》,对男性
同性恋者并不公平。这五人年龄由十八至廿八岁。

  彩虹行动已先后六次就《刑事罪行条例》涉及的性别歧视,向立
法会提出书面意见,虽获议员支持,但政府至今仍拒绝修订相关法例。
目前法例规定,廿一岁以下男性与另一名男性进行肛交即属犯法,最
高可被判终身监禁,但女性与男性肛交则不需负任何刑责。

◇ 南非最高法院于7月25日做出裁决,认为同性伴侣在享受政府
经济福利方面应该享有和已婚配偶同等的权益。

  低一级法院曾经做出同样的判决,但政府对此提出上诉。

  同性恋团体对最高法院的该决定表示欢迎。“我们相信这是让同
性伴侣关系得到法律的正式承认方面的重大突破。”平等项目的负责
人艾佛特·诺森指出。

◇ 美国俄亥俄州最高法院于7月31日做出判决,一对女同性恋伴
侣更改姓氏的要求属合法。

  这对原姓为普里迪和毕克耐尔的伴侣从各自姓中取出几个字母,
拼成新姓“里兰”,并希望通过人工授精生下的女儿也从这个姓氏。

  下级法院曾经判决她们的改姓要求为非法,认为这将给人留下该
州已经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印象。

  但最高法院以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认定该伴侣的要求属
于合法。“任何有关婚姻的神圣性、社会的安定和州方对于未婚同居
的认同等理由,都不成为适用的反对意见。”法官在多数票判决书中
写道。

◇ 7月21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法耶茨维尔观察家报》于7
月21日首次在“庆贺喜事”的栏目中登载了一对当地的同性伴侣的
结婚启事。这对伴侣不久前刚去佛蒙特州登记结婚。

  该报主编布罗德威尔表示:“我们知道刊登这样的启事肯定会引
起争论,并冒犯一些读者。但如果不刊登的话,我们会受到更多批评,
引起更大争论。我们最后决定,假如拒绝刊登的话,那就是一种虚伪,
并构成了歧视。”

  不过该报没有将有关同性婚姻的启事与异性婚姻的启事放在一起,
而是专门将它放在另一页上。

◇ 主要由同性恋基督教徒组成的都市联契教会于七月下旬得到美国
政府的批准,允许他们向退伍军人派牧师。

  “美国的政府项目一向对同性恋军人和退伍军人抱有敌意,现在
这番新的表示可谓是同性恋男女在平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 根据越南官方的《青年报》报导,越南在过去的一年感染艾滋病
毒的人数为9024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7%。目前全国的总感
染人数为52434名。

  该报透露,在新发现的感染者中,有1146名已经有了全面发
作的病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其中633人已经死亡,比去
年同期增加27%。南部的胡志明市的感染人数最多。

  有卫生专家表示,越南实际感染人数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
 
  越南于1990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

◇ 印度警方在加尔各答逮捕了两名卖艾滋病假药的男子。这两名男
子将牛尿和牛粪相混,放入瓶内,假称是治疗艾滋病、癌症和肺结核
的药物,平均每瓶卖12至14美元。
──────────────────────────────
【说三道四】

◆       继续解构“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二 言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一文登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不
少反响,有向我表示赞同的,也有提出异议的。这些异见令我反思,
点出了我原先思考中的遗漏之处,也有助我修正原先的一些看法。

◇ 恋老与跨代恋的客观存在

  跨代恋不能涵盖恋老。众所周知,男性性感的“保鲜期”一般超
过女性。女性到了更年期后,出现停经、乳房下垂和肌肉疏松等显著
的生理变化,而男性只要保养得体,尤其在不要增胖的情况下,一般
到中年时仍都能保持匀称性感的体态。在夫妻生活中,以丈夫发生婚
外恋的情况为多,这里面除了男性霸权的因素(比如较女性有着更高
的收入、更成功的事业,等等)之外,男性性感的“保鲜期”较长也
是原因之一。

  由此推论,同性恋圈子里跨代恋的发生也非罕见,一些同性恋者
在寻找性夥伴时,往往能够跨越较大的年龄幅度(比如从18岁到45岁),
但与恋老是两码事。“它(指网络)让我知道了我的真实倾向。兴奋
的我却突然发现了自己是处于一种更边缘的处境,找到自己的伴侣难
之又难。”一名恋老者的这番心声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恋老者是少数中
的少数,可见并不足以成为“洋白老配亚洲小生”的主要驱动因。笔
者见过处于跨代恋关系的亚洲小生,但其中真正恋老的可谓少之又少,
倒是这些亚洲小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幻想红杏出墙,而且枝头并非伸往
其他老人,而是青春的躯体。

  一些读者认为古希腊的同性恋情形说明了恋老和跨代恋的普遍存
在,我对此难以赞同。古希腊的同性恋是典型的跨代恋,而且其形成
具有强烈的社会建构成因,即当时与成熟男性的的性爱关系被视为年
轻人成长的必经步骤,双方是青春和智慧的交换,至于是否对年长的
一方怀有性吸引,则不是重要因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福柯在
《性史》第二卷中《一种有问题的性关系》一章。

◇ 性感标准并非选择伴侣的唯一考虑

  主流人群所持定的性感标准,也适用于绝大多数同性恋者,比如
汤姆·克鲁斯同时令异性恋女性和男同性恋者感到痴迷。但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当一个人选择生活伴侣时,
不会仅仅只着眼于对方的性感与否,而是附带其它方面的考虑,比如
经济条件和稳定感,等等,甚至很多时候后者可能占据了很重的考量。

  观察一下“洋白老配亚洲小生”的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亚洲小生
一般都是新移民,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不以英语为母语;
2)很多尚未取得永久居留权(即绿卡)。对异乡文化的不熟悉,接
触到的同性恋者有限,加上缺乏安全感,这使他们在考虑生活伴侣时
难以将性感标准视为首要因素。而洋白老在青春方面的条件不足使他
们更愿意在其它方面尽力。所以很多亚洲小生和洋白老一拍即合,也
是两厢情愿的结果,即使这些洋白老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已经毫无性
感的痕迹。

  留洋的许多亚洲小生,由于情感上的孤独和对异地文化缺乏熟悉,
很多人自信心受到了挫伤,并伴随着强烈的失落感。东方文化崇尚谦
虚,因此我们在心态上往往趋于自谦,而这更使人缺乏在异乡生存的
信心,此时自信心和安全感的获得比体尝青春性感的肉体更为重要。
洋白老对亚洲小生的爱慕,确实是出于真心,而年龄差距的巨大也使
他们的这种情感流露更为强烈。虽然“你多美”或“你真俏”之类的
表达极为表面化,但确实能够使很多亚洲小生倍感安慰,重拾信心,
而这可能比任何性感青春的躯体更为重要。洋白老配白人小生较不常
见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人小生较少有亚洲小生的这种顾
虑,洋白老的优势也就无从体现。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亚洲传统比较注重家庭建设,很多
亚洲小生也强烈地要求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即想有个家。然而,很
多年轻同志仍然占据着青春的优势,在选择伴侣方面较为挑剔,或者
外面的诱惑仍然太多太大,所以还不想静下心来过稳定的伴侣生活。
洋白老由于年龄不饶人,更希望在生活方面稳定下来,况且能够找到
年轻的伴侣已属不易,因此更愿意在忠诚和家庭建设方面出力(而他
们往往也已经付清了购房的欠款),亚洲小生和他们在一起,容易产
生归家的感觉。性感的青春躯体固然令人心动,但也令人感到不安不
稳;和洋白老相处,虽然缺乏令人心动和颤动的激情,甚至时时幻想
红杏出墙,但却获得一种安稳的家庭感觉,何况很多亚洲小生居住在
较为偏僻的城镇,在周围遇到同类人的机会很少,本来也没有太多的
选择对象和选择机会,因此在驱赶寂寞时不可能过多地考虑对方性感
与否。一些亚洲小生苦苦地寻寻觅觅后而无结果,或者在鱼与熊掌不
能兼得的情况下,各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继续独善其身,有的
则开始与洋白老共同生活。

  在一个不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同性恋者选择了异性恋婚姻,
而在一个对同性恋和异性恋一视同仁的社会环境里,同性恋者就不会
出于家庭的压力而选择异性婚姻。同样,在一个种族和民族平等的社
会里(比如倘若美国的法律允许外国人不受身份限制地自由申请教育
贷款、自由打工、自由地找工作,亚洲小生与环境之间不存在语言和
文化方面的隔阂,等等),仅因为肤色的深浅不同绝不可能使“洋白
老配亚洲小生”成为同志社区的“特色”。第二代、第三代亚洲移民
由于在语言和文化上可以毫无困难地融入当地文化,亚洲小生配洋白
老的现象就少得多,这并非事出偶然。

◇ 亚洲小生的求溺心态

  “以我的性格,从来只有别人迁就我。要我去迁就别人是完全不
可能的事。”这是一位读者反驳《“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时的
部份用语,不过这番话却明白地透露出“贵妃”或“小妾”心态,即
在伴侣关系中需要对方的迁就──这正是很多亚洲小生所怀的典型心
态。

  东方文化的父权思想影响仍然极大地支配着亚洲人的思维和行为
习惯,其典型表现在于希望别人提供主动,但这番习惯与讲究个性独
立的西方文化中不很相容。配偶或伴侣关系,本来就是一场双方权力
的竞争(这里的竞争不是指争吵或交恶),这种权力可以来自金钱
(比如挣钱多的一方往往说话权也大)、青春和外表(年纪轻和外貌
好的一方占据优势)以及双方家庭背景(父母富裕的一方面掌有说话
权),等等。一般说来,权力较大的一方占据较强的主动权。当你和
一名年龄相当的白人或者亚洲小生相处时,双方旗鼓相当,自然不会
轻易地让一方事事让步,当你使性子耍小脾气时,对方很可能对你置
之不理,甚至最终需要你先做出一番妥协。与洋白老相处的亚洲小生,
起码占据着青春的优势,让洋白老就扮演“哄溺”和“呵护”的角色,
这对双方来说也是一种相容。

  笔者所看到的一些跨种族、跨代辈的同性恋爱关系中,洋白老确
实真心地关爱亚洲小生,愿意提供生活的一切。那么亚洲小生感受如
何呢?伯特兰·罗素在《爱情与金钱》一文中做出了恰好的表达:
“两人初遇时,假如她一贫如洗,我不相信他会一见钟情,但她后来
为他提供的巨大关爱肯定令他心生感激,而这种感激也可以转化为真
心的关爱。”罗素谈到的是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的婚姻。迪斯
累利和妻子结婚时,他妻子是一名年龄大得多的富孀,迪斯累利后来
在政坛飞黄腾达并成为一代枭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妻子的财
力支持和各项社会关系。迪斯累利对其妻子的感受,想必也道出了那
些与洋白老相处的亚洲小生的心态。

◇ 种族主义的隐蓄表现

  诚如作为一名同性恋者,虽然周围能够不断碰到令自己感到心仪
的男子,但由于我们毕竟占据人口的少数,在探知对方也是同志之前,
决不会贸然行事,至多发出某些暗示以作试探。同样,老年同性恋者
也深知恋老者是少数中的少数,因此往往会注意谨慎行事,在没有得
知年轻的一方对自己怀有爱恋之前,是不会贸然出击的。

  不过洋白老对亚洲小生并非这般情形。笔者的一位朋友受不了洋
白老房东的屡次骚扰,只好谎称自己得了肝炎。一些洋白老在网上回
应亚洲小生的征友广告时,颐指气使,显出极强的占有欲,完全是封
建家庭中老爷对妻妾的态度,而在国内互联网上征友或在酒巴里玩逛
的年轻同志就不会有这种体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同一种族的人,虽
然很多中年或者年老的朋友也爱慕年轻的躯体,此乃人之常情。洋白
老对亚洲小生的主动攻势来自何因呢?就是白人至上的观念!这些人
并非洋白老的全部,甚至可能不占多数,但相对于规模弱小的亚洲同
志群体来说,他们可谓无处不在,触角广伸。

  诚如我在前文所言,洋白老并非年老色衰,就对年轻的白人失去
了兴趣,但他们并没有在酒吧里对白人小生大动出手,也不会在网上
踊跃回应白人青年的征友广告,而对亚洲小生则是另外一番态度,这
其实就反应出潜意识里的白人优越感。试想一下,有多少洋白老认为
亚洲小生恋老?当他们认为自己的白人种族身份能够弥补年龄方面的
不足时,就暴露了白人至上的优越感,我称之为“隐性种族主义”
(implicit racism),相对于焚烧黑人教堂,对有色人种施行仇恨性暴
力犯罪等“显性种族主义”(explicit racism),而且持有“隐性种族
主义”倾向的人往往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暴力和种族迫害,两者表象
相差甚远,实质上却是同根同源。在一个民族和种族真正平等的社会
里,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都会不复存在。

◇ 结语
  
  在笔者撰写此文时,适逢上海涉外婚介所新公布的数据。与十多
年前相比,上海目前的涉外婚姻中,配偶之间的年龄差距已经明显缩
小。难道十年前通过婚姻的途径出国的上海姑娘普遍恋老吗?非也!
其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国际地位的提升与社会条件的改善,以及上海姑
娘的学位和收入的提高等。总之,自身条件的改善使她们在涉外恋爱
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同样,“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成为西方同性恋社区内的一大特色,
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虽然这些伴侣关系是双方基于自己的优劣势而
达成的理性结果,也不排除极少数亚洲小生可能具有恋老倾向,但绝
大多数是受生存本能的驱使,而这并不能掩饰这种伴侣模式中所隐含
的种族不平等现象。
──────────────────────────────
【综合报导】

◆     同志网站和艾滋病教育研讨会影响评价

             万延海

  2002年7月15日到27日之间,根据会议计划和加拿大公民社会项目
要求,北京爱知行动项目对2001年11月17-18日中国同志网站和艾滋病
教育研讨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进行了调查。项目人员对部份会议参加
者和同志社群积极分子进行了电话采访,并通过电子小组,获取了一
部份会议代表的意见。

调查中提出的问题有:

1、  你认为去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同志网站和艾滋病教育研讨会产生
什么样的效果或影响?

2、你们网站是否加强了艾滋病教育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反
响和问题?

3、  对同志网站艾滋病教育有什么建议?

4、  目前,中国同志网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克服?

5、你在会议上做了什么样的承诺?实现了没有?

调查方式:有4人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了问题;在电子小组问卷中,没
有第5个问题。在12份电话采访中,有4人回答了关于承诺的第5
个问题。

调查结果:

1、你认为去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同志网站和艾滋病教育研讨会产生
什么样的效果或影响?

肯定的意见有:

1)增进了同志网站对健康问题(包括艾滋病)的意识,

2)促成同志网站和同志积极分子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同志友情,

3)建立了同志网站和积极分子的电子小组,

4)对同志网站和同志社区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反应,

5)聚集在一起,见面,是一个有力量的事情,

6)看到许多年轻人站出来为同志社群工作,很鼓舞人心,

7)促成了随后的同志艾滋病培训和智行基金会同志网站奖,

8)是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9)网站开始寻找自己的特色。

批评意见有:

1)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目标难以实现,

2)会后交流不多。

2、  你们网站是否加强了艾滋病教育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反
响和问题? 

主要意见有:部份网站在会议前后加强了艾滋病教育,比如我们啊我
们开设了艾滋病专栏,爱情白皮书加强了艾滋病的报导;有些网站一
直关注艾滋病教育,但是前年以来一系列会议,促进了网站艾滋病教
育工作,比如大连同志网站;有女同志网站也开始关注艾滋病的事情,
但是总体而言,关注不多,比如拉拉俱乐部、彩虹之源;多数网站在
艾滋病教育方面开始关注,但是不知道怎么办,缺乏专业资源和社群
合作。

3、  对同志网站艾滋病教育有什么建议?

主要的意见有:同志网站在艾滋病教育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是
自己人,说话大家听,比政府说话管用;应该建立统一的社群机制,
分享社区资源;教育活动缺乏鲜活的事例,许多人总不相信艾滋病是
同志社群的重要问题;目前的艾滋病教育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应
该同时在网上和实际生活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活动;在网上的文章不要
太长;网站艾滋病教育主要是提供信息和服务,不能强迫别人怎么做;
艾滋病教育也要适度,注意避免出现艾滋病恐惧,许多人不敢发生性
行为,用禁欲来面对艾滋病问题;总体而言,同志网站的艾滋病教育
工作还很不够,需要加强。

4、  目前,中国同志网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克服?

主要意见有:政府封杀,政治上不宽容;社会交纳和交流;同志网站
影响力不够,缺少自己的门户网站;同志社群需要成为一个大的产业;
资金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需要专业化和互相合作;内容空洞和色情问
题;缺乏社会学视野和大局观念;目前同志社群还是原始的一盘散沙,
不能成为一个社会力量;需要有地方特色,更多地为社区服务。普遍
表示缺乏政治宽容,但是也有人表示,目前政府封杀的主要是有问题
的同志网站。

5、你在会议上做了什么样的承诺?实现了没有?

有4个网站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要意见有:

1)JACKIE(北京同志会):承诺多举办活动;兑现了。

2)段永刚(现代文明画报):承诺出一期同性恋专刊;兑现了。

3)楚天(中同新闻网):承诺共同创建电子小组,但是后来退出了
小组。

4)男风(花样年华和重庆同志):承诺创办网上直播,实现了,但
是网站被封杀了。

◆    英国保守党新招:让同志议员亮相来改变形象

            石洋 编译

  7月28日,英国保守党高级官员艾伦·邓肯在接受《泰晤士报》
的采访时,“明白无误”地公开承认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成为保守
党内第一位公开亮明同性恋身份的在职官员。邓肯此举对保守党最近
提出的宽容呼吁提出了挑战。据悉,邓肯此举是为了改变保守党偏右
的形象。

  保守党目前是英国主要反对党,前身为托利党,支持者一般来自
企业界和富裕阶层,它主张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在最
近几年的大选种,保守党因不敌工党而失去了唐宁街执政的权力。一
周前,保守党内的传统派和温和派曾一度交锋,最后导致了该党主席
大卫·戴维斯的被降职,戴维斯曾经试图阻止激进的方案表。邓肯的
此番亮相也必定引起传统派的反弹,但他表示此举的目的在于向英国
公众表明,保守党也跟得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艾伦·邓肯是影子内阁的成员,是保守党中东问题发言人。他在
解释为什么公开这一隐私时说:“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家,我不
能靠伪装来生活……保守党一贯的做法是,我们不在乎你怎么做,但
请不要讲出来,不过现在这种做法已不合时宜了。我认为,不管多么
不便,唯一现实的方法就是诚实和直截了当,特别当你是一个政治家
的时候。”

  邓肯的行动也给其他保守党政员亮明身份施加了压力,但他表示,
自己的决定虽然“使别人亮相变得容易一些”,但大家不必都效仿他
那样来坦白地谈论个人生活。

  保守党领袖伊恩·邓肯·史密斯对邓肯的决定表示欢迎。史密斯
为了改变其政党的形象,提出要使该党成为妇女、少数民族和年轻人
欢迎的政党。上个星期,史密斯还任命特里萨·梅担任该党的第一位
女主席,以推动保守党的改革。

  保守党的其他官员也认为邓肯是一个诚实的人,并说这不是认罪,
他这样做具有首创精神。 

  在过去15年中,邓肯一直处于保守党政策的中心位置。1990年,
约翰·梅杰竞选首相成功,而当时邓肯的家址就是梅杰的竞选总部。
1997年,邓肯组建竞选班子,成功地将威廉·海格推上了保守党主席
的职位,他还是另一名同性恋保守党人士迈克尔·波利托的坚定支持
者。911事件之后,史密斯任命邓肯为影子内阁中的中东部长。

  邓肯的私人生活在朋友和同事圈内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他在接
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受到媒体或者哪个组织的要胁迫才亮
明同性恋身份。

  虽然已有多名工党人士主动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保守党
中还没有人这么做过。在过去几年中,有几名保守党人士的同性恋身
份被媒体揭出后,这些人不是丢失了职位,就是自动提出请辞。在去
年的保守党竞选中,约翰·波利托就是因为同性恋身份受到暴露而声
望大跌。

  保守党前主席特比爵士对邓肯的举动表示支持,并特意指明自己
是“一位正常的有孩子的家庭型男子”。

  邓肯指出,保守党内的恐同情绪使象他这样的国会议员难以在政
治上有更大建树。“如果我是一名带有两个孩子的已婚男子,我目前
的情况肯定会大不一样。”他表示。

  他指出,党内肯定有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并认为不值得冒险
去提升他。“这种举止是非常令人气愤的,但我觉得现在的保守党已
经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他说。

  今年45岁的邓肯来自保守党偏右派,但他在社会议题上一直持
自由态度,比如他赞成大麻交易合法化,并是影子内阁中唯一赞成将
同性恋行为的合法年龄降至与异性恋同等的16岁的成员。

  在采访中,邓肯表示:“保守党经历了多年之后,才跟上形势。
其实党内35岁以下的成员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同性恋,但这些人总
是受到那些谴责和嘲笑同性恋的老家伙的排挤。为什么那些体面之人
的自尊必须受到永久的嘲笑?我觉得政治家在这方面能够做出一些促
进。很多青少年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使内心受着煎熬,他们这样如
何能够寻求自我发展呢?”
──────────────────────────────
【信息天地】

◆   精神病学进步工作组及其以往有关同性恋的报告

◇ 精神病学进步工作组在社会议题方面的立场

  1946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一群从军归来的精神
病专家由于对当时美国精神病学会的传统主义做法感到不满,于是成
立了精神病学进步工作组(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英语简称GAP,以下中文简称进步工作组)。工作组的
目的在于对一些事关重大并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发表自己的立场声明。
工作组的各项声明简明扼要,一旦通过后立即送往媒体发表,很受欢
迎,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战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职业
界和公众都愿意看到传统精神病学改变一些态度和做法,这是进步工
作组成功的部份原因。这本题为《同性恋与精神卫生界:偏见的影响》
也继承了以往出版物的传统,关注偏见、歧视和人类性爱。

  1950年,进步工作组宣布,将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精神病学领域
内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政策指导。当时的社会议题委员会发布了题
为《精神病学的社会责任:有关政策倾向的声明》(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1950b)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委员会指
出两个因素影响着精神病学对于社会问题的忽视:偏见对精神病学对
一些社会议题的态度造成了一定影响,使该学科不甚了解社会和个性
之间的关系。在那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报告中,社会议题委员会强调
了精神病学的社会责任,并就精神病学拓展工作框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中包括:

  对精神疾病概念的重新定义,强调那些有关个人和社会之间
  互动关系的能动原则……检测那些造成精神疾病的社会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结果……考虑某些群
  体心理现象如何与社群的心理健康相关联……建立社会行动
  的标准,而这些标准与促进个人和社群的心理健康有关。

  1957年,社会议题委员会发表了《在学校里取消种族隔离所涉及
到的精神病学议题》(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
1957),将注意力投向美国历史中最为紧张和持续的冲突──种族歧
视。下面选录的报告段落说明了进步工作组如何试图将种族歧视和性
歧视领域内的社会心理概念与有关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动态理论相结合:

  在心灵深处,偏见及其支持性理念可以被理解为维护自尊和
  安全感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们起着某种防卫作用。
  在任何种族里,总有不少人对自身的价值、自己的性角色能
  力和本族群对自己的接受程度都怀有深切的怀疑。将注意力
  投向别人的缺陷,可以使人不再关注对自身的恐惧与担心。
  通过将对自身的仇恨转移到那些受种族主义妖魔化的人群身
  上,人们在无意识中摆脱了难以令自己容忍的自鄙感。对某
  个少数族群的贬损,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虚幻的自我安全
  感……使他有理由认为“我比他们强……”。用这种自我防
  卫的方法来对付内心冲突,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满足,
  代价却是经常由焦虑产生的愧疚感受。因此,用这种方法来
  对付内心的不稳类似于自拆台脚,因为它不但无助于达成解
  决原先心理问题的现实方法,而且增加了愧疚的负担。从焦
  虑发展到自我防卫,再达到更多的焦虑,再发展更多的自我
  防卫,这轮恶性循环已成为众所周知(第167页)。

  以上两篇专文和现在这份报告的框架非常相似,但进步工作组以
前有关人类性爱的讨论也非常重要。1950年,进步工作组发表了第一
份这方面的报告,题为《精神方面变态的性犯罪者》(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 1950a),由法医精神病学委员会编写。
该委员会的目的在于结束传统偏见的影响,中止含糊的法律术语的使
用,并将精神病学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全面地带入法庭。报告中写道:

  委员会提醒避免使用“精神变态”这个词,理由有几个方面。
  精神病学家中对这个词的精确含义共识甚浅。再者,这个词
  没有显出任何变动的余地。委员会因此认为,在任何法令中,
  应该尽量杜绝使用精神病学术语。精神病学知识和术语一直
  处于变动中,但这些术语一旦被写入公共法律,它们的定义
  就陷入了死板静止,就会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产生绝缘
  (第1页)。

  尽管委员会提出了以上推荐,但不久后颁布的《疾病诊断手册》
第一版(DSM-I,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52)里,同
性恋仍然被列为精神变态的一种。

  进步工作组最早明显关注同性恋倾向的出版物是《同性恋及其对
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些特别强调》(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1955),由“与联邦政府合作委员会”完成。委员会希望,
通过对于这种经常受到误解的人类特性展开科学讨论,可能“有助于
对同性恋在社会并尤其在政府部门中造成的问题有个更有效的评估和
管理”(第1页)。

  这份报告写明其目的在于“与科学原则相一致的前提下,从医学
和社会角度来定义和描述同性恋行为和同性恋”(第1页)。委员会
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即同性恋倾向可以被矫正为异性恋
倾向,这与当时精神病学的看法是一致的。

  (同性恋)是一种性变态……它具有心理起因,没有证据显
  示是遗传的。同性恋是在性心理发展未成熟时产生的某种停
  滞,或者是对这种状态的某种倒退。虽然治疗同性恋艰难耗
  时,但已经看到有成功的例子,其中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机
  会最大,特别对那些从青少年转型到成熟期的人来说,因为
  此时他们的性目标还没有受到完全确定。

  当时盛行的看法认为,同性恋倾向构成极高的安全威胁,因为同
性恋者“情感不稳定……道德意识薄弱”。委员会对这种看法提出了
质疑,并提请有关部门不要对同性恋者实行政治迫害(第6页)。在
报告结尾处,委员会注意到:“在政府和平民生活中,同性恋者的表
现各异,并没有对道德和社会效率造成伤害。因对外界不适应而产生
的问题──比如同性恋──需要基于个案检视,并考虑到场合和外界
情况,而不是死守毫不变通的规则。”(第6页)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生物学、生化学、内分泌学、生态学、进化
论研究、实验心理学、遗传学、基因学、历史学、文学理论、神经解
剖学、宗教、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内的科学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
陆续提出有关同性恋的另类模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Kinsey, 
Pomeroy, and Martin, 1948;Friedman, 1988; McMhierter, Sanders, and 
Reinisch, 1990;Cabaj and Stein, 1996;Drescher, 1998b)。这些努力
开拓了有关同性恋知识的新视野,并提出了一些令精神病学家在
1955年没有想到的问题。当然,进步工作组于1955年发表的报告就已
经强烈地反对用有色眼镜来负面地看待同性恋。现在仍然难以确定,
这份报告对于美国政府部门内的反同性恋政策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恋议题在《性与大学生》(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1960)这份报告中也有提及。

  与直接提及同性恋不同,由大学生事务委员会完成的《知识妇
女:前景与问题》(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
1975)在报告脚注中提到了同性恋:“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着重于
异性恋关系,因为除了这种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外,它确实更鲜明
地显示了性别差异。”(第188页),然而报告写道:

  多数人会选择异性恋,但有些人会选择同性恋。不管出于何
  种情况,人们总是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认识、性别身份
  和性反应。在取得成人性倾向之前,异性恋或同性恋的性行
  为模式都可能极为复杂,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早期发展经历、
  自我认同和冲突感的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可
  以先入为主地被认为对所有人来说都“较为健康”或者“更
  具适应性”。适应性因人而异,但也可能在生命的不同阶段
  中发生改变(第189页)。

  1990年,同一个大学生事务委员在15年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对
大学生的心理治疗》(The Grou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iatry,
1990)的报告,该报告在《一些特殊的学生人口》一章中谈到了男女
同性恋学生。这份报告更为坦然地指明了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其中
包括:1)对性身份和性倾向的承认和接受;2)建立稳定的爱侣关
系所面临的困难;3)维持与其他学生的关系。对于那些在大学的心
理辅导所寻求帮助的学生,该报告也投以关注:

  有些同性恋学生觉得自己更愿意和公开的同性恋治疗师交往,
  因为不管治疗师本人如何阐明自己的看法,这些学生总是认
  定那些异性恋的治疗师肯定对同性恋怀有敌意。然而,只要
  治疗师本人不抱有评判态度,并且能接受求助者的同性恋倾
  向,多数学生还是乐意与他们交往。为了表示这种接受,治
  疗师在向学生询问时,应该避免那些可能让学生觉得在倡导
  和督促异性恋行为的问题。当同性恋学生能够更开诚布公地
  面对自己的性倾向时,他们在寻求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心冲突
  也减轻了,但同时也更有可能受校园内同性恋组织的政治观
  点的影响(第119页)。

  对艾滋病的恐惧、与家人的矛盾,以及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感到
不安,这些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大致说来,这份报告支持男女
同性恋学生在追求性倾向的健康表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虽然以前也
出现过类似的呼声,要求精神病专家在对其它性别、其它种族、或者
其它少数族群施行成功的治疗之前,应该先克服自己对这些族群的偏
见,但这份报告第一次指明了反对同性恋的偏见(anti-homosexual 
bias,以下简称反同偏见),即我们在治疗中经常说到的“恐同症”
(homophobia)。

  1981年爆发的具有灾难性的艾滋病更明确地显示出,反同偏见不
仅使艾滋病人得不到有效的照顾,而且阻碍了一些教育措施的实施,
并对政府迅速拨款进行艾滋病研究的努力造成了干涉。我们迫切需要
更好地懂得反同偏见的性质,以减低其在更大的社会背景和临床精神
病学领域内的影响,这就是本专题的中心议题。

  自从温伯格(Weinbert,1972)创立“恐同症”这个词以来,有关
反同偏见研究的科学和理论文献在不断增多(Boswell1980; Mamor, 
1980; De Cecco, 1985; Herek and Glunt, 1988; Herek, 1990; Herek and 
Berrill, 1992; Abelove, Barale, and Halperin, 1993; Domenici and Lesser, 
1995; Cabaj and Stein, 1996)。这些研究集中讨论反同偏见在某些族群
和职业中的存在,比如政府、商业、法律和医学各分科。这份报告则
首次针对精神病治疗、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同行关系中的反同偏见展开
讨论。报告也对性倾向领域内工作的精神治疗师的知识量和训练度的
足够性提出了质疑,并讨论了在治疗环境里反同偏见所造成的不良影
响。

◇ 进步工作组人类性爱委员会的背景

  进步工作组人类性爱委员会于1989年创建。委员会的最初发起人
受到Rieker和Carmen(1984)的研究的启发,这两位学者教导如何通
过重新评估和修正自己的态度来有效地抗击偏见。在他们的方法中,
强调用小组工作形式来克服偏见,各种有关性角色、性别身份、道德
价值和其它领域内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公开讨论。

  进步工作组的两名成员,John Spiegel博士和Bertram Schaffner博士,
急切地希望能够想办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针对同性恋的偏见上。他们
感到医学系统内由反同偏见所引起的歧视和社会中一样普遍,但却经
常在医学和精神病学教育中受到忽视。他们要求进步工作组有关人士
考虑建立一个以这些问题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委员会。进步工作组对此
做出了肯定的反应,这个反应与他们一贯的准则是相一致的,即公开
地讨论为传统的精神病学界所避免的议题。

  在进步工作组的全体会议上,发言者谈论了同性恋精神病工作者
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反映,有相当一部份男女同性恋精神病工作者感
到必须小心行事,或者不对外公开身份。他们谈到了那些公开的同性
恋精神病医生在争取实习机会时所遭遇的困难。他们还谈到了精神分
析学院里人所共知的歧视性政策,即认为同性恋候选人不适合接受培
训(Drescher, 1995; Isay, 1996; Magee and Miller, 1997)。

  在全体会议之后进入正式讨论,但在讨论开始之前,竟出现了十
至十二分钟的沉默,这正反映出整个精神病学界对于同性恋所怀的难
堪、困惑和抵触情绪。此后的讨论也同样显得异乎寻常地充满担心,
尽管进步工作组历来关注诸如此类的争论性话题。不过这次讨论甚为
见效,人类性爱委员会于1987年成立,而委员会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就
是《精神病学和精神治疗中的反同偏见》。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指出了在精神病和心理治疗行业中男女同性
恋者所面临的偏见问题。这种偏见在治疗以及教育和培训精神卫生工
作者中都有所显示。我们也谈到了法律系统内、医学界对于HIV呈
阳性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反应中所显示的有关反同偏见。

  人类性爱委员会选定以上议题作为首份报告的专题,是因为日益
强烈地感受到反同偏见对于病人和医师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近年
来医学的进步,并考虑到精神卫生界本身的声誉问题。这个议题在日
常行医、在教学和指导,以及在公共媒体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类性爱委员会的成员非常多元化,它由来自不同的社会、临床
和理论背景的精神病专家组成。我们认识到个人和职业经验已经不可
避免地影响到从业者本人观点的形成,因此在描述精神病学教育和精
神病治疗中力求做到平衡。

  反同偏见在很多文化中都极为普遍,我们自己的文化也不例外。
难以想象任何人(包括同性恋者本身)能够避免它的影响。因此,精
神卫生工作者作为社会的成员,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吸收了社会价值观
念,这是不足为怪的。如果有选择性地对这种偏见置之不理,它就会
在我们的注意力之外发生作用。当然,以为认识到偏见就意味着偏见
的消结,这个想法也不现实。但是我们我们仍然希望鼓励精神学家和
心理治疗师能够认识到以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偏见,并对此采取行动。
这种做的话,就有助于我们行业中的工作人员更好地阻止反同偏见来
影响治疗,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同性恋病人。

(选自《同性恋与精神卫生界:偏见的影响》前言,二言翻译)

◆      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自杀率偏高

  一份有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自杀率的大规模调查得出结论,印
证了以往的假设,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自杀可能性远远高于异性
恋者。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简·保罗及其同事指出,虽然此类研究在
过去也曾经做过,但这些研究所调查的人数较少,或者质量不高。

  为了使被调查人员更具代表性地反映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研究者
于1996年和1998年间与近三千名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举行了
面谈。这份研究报告最近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学刊》上。

  有21%的男同性恋者表示曾经产生过自杀的念头,12%的人
曾经采取过自杀行动。

  而针对普通(异性恋)人群的调查显示出,1.5%至3%的男子在一
生中采取过自杀行为,9%至15%产生过自杀念头。

  研究者也发现,该项研究所得出的同性恋者的自杀可能性低于比
以往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但他们表示,这项研究所涉及到的同性恋者
的年龄跨度较大,因此更具代表性。他们特别指出,有关同性恋青少
年和青年的研究一般都包括那些亮相较早的人,而那些越早表明同性
恋身份的人,他们面临自杀的可能性也更高。

  “虽然我们有关同性恋者自杀可能性的调查数据比以往研究要低
……但这并不能否认问题的严重性。”研究者们说。

(选自《美国公共卫生学刊》2002年,第92期,第1338-1345页。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2;92:1338-1345. )
──────────────────────────────
【爱知行动】

◆     SEXUALITY(性存在)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随着社会性别研究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深入,国际上和亚太地区
对于Sexuality(暂且翻译为“性存在”)的研究已经取得日新月异的进
展,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的一个新重点,
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可惜,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远远落后,甚至对于
Sexuality这样一个新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译名。这非常不利于我国各个相
关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开展。 

  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愿意召集各位有志于此的同
仁,专门地、集中地、深入地研讨有关问题,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中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尽快开展。 

  会议定于2002年10月13-15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期3天,
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论文入选,适当资助外地与会者。会后将结集出
版入选论文。 

  会议的最后一天,特邀台湾地区“中央”大学的著名女学者何春
蕤教授与卡维波教授做中心发言,内容为“性存在与社会性别”、
“性存在、性工作与现代化”。 

  会议欢迎一切对于“性存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欢迎从任
何学科角度出发的研究,欢迎研究生参与,欢迎旁听。研讨的参考题
目如下,但是不限于此。 

1. 对于国际上的sexuality研究及其发展史的引进、评介、推荐和批评 

2. 对于sexuality的基本概念框架、学术意义 

3. Sexuality与传统意义上的“性”的异同及其意义 

4. Sexuality在现实中国的表现形态、载体及社会作用 

5. 社会性别与sexuality之间的关系与作用、男女不同的sexuality的社会
建构 

6. 生物学、医学对于sexuality的认识、定义、运用 

7. 心理学和行为学在sexuality构建中的作用 

8. 从“性教育”到“sexuality教育”的转变 

9. 法学、法律与sexuality 

10. 文学艺术与sexuality 

  请务必在9月1日前送交论文全文,否则无法收入论文集。 

会议负责人:潘绥铭教授
电话:51988141
电子邮件:pansuiming@hotmail.com 

通讯地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邮编:100872 
        ____________
回执 

姓名 
性别 
单位 
职称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电话(含区号) 
传真 
论文题目: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sssm@hotmail.com
    (请将邮件同时发往以上两个地址)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zhixiao@aol.com         
编辑: 杨青  wanyanhai@hotmail.com 
    楚钧  chujun_100@hotmail.com
    东方虹 orienbow@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