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29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2年8月2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八成居民赞同同性恋者获得伴侣权益 德国天主教会反对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 ② 【说三道四】“公序良俗”与个人权利 ──《沃尔芬登报告》的启示 ③ 【生命伦理】有感于同性恋居住区 ④ 【综合报导】美国企业普遍对同性恋者表示友好 ⑤ 【信息天地】反同性恋偏见的方方面面(上) ⑥ 【艺坛纵横】中国首部女同性恋影片的探水之旅 ────────────────────────────── 【新闻摘要】 ◇ 根据《北京晨报》8月15日报导,我国首次研制出的抗艾滋病 药物“齐多夫定”昨天已将相关资料传至北京佑安医院。据厂家透露, 成品药将在9月1日正式进入北京相关医院,和同类进口药物相比, 价格只是其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由东北制药厂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的商品名叫“克 度”,有片剂和胶囊两种规格、均为口服剂型。昨天,专门收治艾滋 病患者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张可医生接到了厂家传真过来的资料。 他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使用的仍旧是“鸡尾 酒”综合疗法。如果全部使用进口药物的话,目前一个病人一个月的 治疗费用在2000至3000元之间。 记者从厂家了解到,和进口的单组分药物相比,“克度”的价格 只是其十分之一。张可教授说,对于可以使用“克度”和“拉米福定” 联合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治疗费用有望较大幅度的下降。“克度”成 品药将于9月1日进入北京相关医院。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抗艾滋 病的相关药物已在一些地区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克度”正在 为进入“医保”做工作。 ◇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同同志社区联席会议,今年5 月27至29日进行一项名为“性倾向民意调查2002”,透过电 话成功访问521名,年满十五岁或以上的本港市民,探讨他们对同 性恋的误解与认知、同性恋者的权利,以及对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 调查显示,47.9%受访者认为同性恋属于一种心理病态,需要接受 治疗,过半数受访者不同意同性伴侣家庭养育子女,有69.3%受访者认 为同性恋者较易感染爱滋病,另有27.7%受访者同意,同性恋者较异性 恋者滥交。 23%受访者认为同性恋者较异性恋者短命,24.3%同意同性恋者来 自破碎家庭。八成受访者同意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应有同等权利组织 家庭。 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项目主任李伟仪昨日指出,市民对不 同性倾向人士的接受程度,较九六年政府进行的同类调查大幅攀升, 误解相对减少,平均九成受访者认同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应享有平等 权利,建议政府立法保障不同性取向人士。 ◇ 一部以同性恋者为主要人物的侦探小说《没有女人的世界》最近 在越南获奖。 该小说的作者谭北安(音译)曾经是胡志明市警察报刊的记者, 他于两年前完成该作品。“当时我曾经请一些朋友过目。他们读完后 都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很怪,以前从来没有人写过这些内容。”谭说, “当我将它送往竞赛时,自己也没有信心,但想不到得了大奖。” 该文学大奖由越南公安部与全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谭获得了一 千美元的奖金。 ◇ 两位黎巴嫩妇女于8月22日以从事“有违自然罪”而被捕。这 两名妇女承认已经维持了几年的伴侣关系,并希望永远相守。她们向 公诉人表示,一旦出狱,仍将继续团聚。 根据黎巴嫩法律,女同性恋关系将被判处一年徒刑。 ◇ 联合国“任意拘留工作组”于7月中旬发布公开声明,指责埃及 政府以同性恋为由逮捕50名男子并对他们提出起诉。 虽然埃及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同性恋行为为非法,这些男子曾在去 年五月以“道德败坏罪”被逮捕。 ◇ 德国天主教会于8月7日表示,任何在政府部门注册家庭伴侣的 雇员,将受到教会的解雇。 教会领袖卡尔·莱曼对政府与去年颁布的家庭伴侣发表示谴责, 认为它损害了婚姻和家庭。 同性恋组织对天主教会的该决定表示谴责。 ◇ 加拿大联邦政府于8月7日宣布,将于九月份开始,就同性伴侣 关系合法化事宜征求公民意见。政府将提出三个选择方案:1)由教 会来决定婚姻事宜,政府完全插手不管。这样的话,各州可以自设部 门,同时允许同性伴侣和异性伴侣登记;2)在婚姻法中纳入同性婚 姻;3)对安大略省最高法院有关同性婚姻应受到合法化的判决提出 上诉。 ◇ 美国市政厅于8月15日投票表决,决定承认在外地缔结的同性 伴侣关系。 纽约市设有家庭伴侣法,但原来规定在外地缔结同性关系的伴侣 搬入纽约后,需要重新登记并等待一年后,才能够享受配偶待遇。新 法规允许同性伴侣不必重新登记,并能够马上享受到配偶待遇。 《纽约时报》同时宣布,将为那些在公开举行婚礼的同性伴侣刊 登结婚启事。 ◇ 英国国家统计局将在最新的人口调查中,向被调查人询问性倾向 方面的问题,以帮助福利和养老金方面的决策。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 不把同性恋放在犯罪的范畴里进行调查。 ◇ 根据《纽约时报》8月13日报导,世界上最大的喜剧书商DC Comics正把同志被殴事件搬上连环漫画上。《绿灯》(一部连环画) 将在9月11日遍及到美国的各个书摊,内容是它的主要人物泰瑞在街上 快要被打致死,但“绿灯”手上的翡翠戒指能带给他超自然的能力, 用来保护纽约人民的安全。泰瑞是绿灯的伙伴,他出现在2001年的第 137期。新故事将第一次同志被殴故事放入连环漫画册上。《绿灯》是 DC公司的最受欢迎的漫画系列之一,具有几十万的青少年读者,主要 是男孩。 这一期里,泰瑞和他的男友在街上走路时,三名男子开始向他们 大喊反同志的侮辱语言,并追逐他们。他们抓到了泰瑞,疯狂地殴打 泰瑞。最后,是“绿灯”捉住了那些殴打者,泰瑞得救了。 ────────────────────────────── 【说三道四】 ◆ “公序良俗”与个人权利 ──《沃尔芬登报告》的启示 孙振栋 五十年代初,英国发生了一些与同性恋有关的著名案件,其中包 括“电脑之父”阿兰·图林因为同性恋情暴露而服毒自杀,著名戏剧 演员约翰·吉尔格德由于在同性恋“渔场”与人发生性行为而声名大 跌。与此同时,一些同性恋者及其支持者也对英国法律中惩罚同性恋 行为的条款提出了抗议。1954年8月,政府任命雷丁大学副校长约翰· 沃尔芬登爵士(John Wolfenden)为“同性恋和卖淫问题委员会”主 席,负责检查与同性恋和卖淫相关的所有法律。该委员会于三年后发 表了《同性恋罪行和卖淫委员会报告》,简称《沃尔芬登报告》。报 告的结论认为,“除非社会通过法律机构专门将犯罪与恶这两个概念 等同起来,否则就应保留一个由个人来判定行为是否道德的领域,这 个领域用简明的话来说,不关法律的事。” 《沃尔芬登报告》首次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划出界线。它认为,法 律的职责是调整公共秩序,维护可接受的公共风俗标准(即我们所说 的“善良风俗”),应该避免通过制订法律去建立道德风尚,法律要 规范或禁止的是那些违背损害社会秩序的性行为。所以,委员会不赞 成干预成年男性之间基于自愿基础上而私下进行的性活动。英国后来 的法律修改完全吸收了《沃尔芬登报告》的思想,并导致了六十年代 末将同性恋行为剔除出刑法。 《沃尔芬登报告》的影响意味着法律道德主义的后退,即法律的 功能不是捍卫所谓的传统道德,而是规范社会秩序,这对我们今天的 立法仍有深刻的启示,它不仅涉及同性恋问题,也关系到婚姻家庭法 领域。从法学角度来看,有关同性恋的核心讨论集中于一点:主张同 性恋者的权利究竟是否违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事实上,任何与权利有关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个疑问。但遗憾的是, “公序良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当它作为一种判断标准来适用 时,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第一,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法律漏洞 的出现和弥补。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 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7条规定“民 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说明,民事 活动当事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或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遵循的是法律 -国家政策-社会公德这样的规则顺序。由此,如果一对同性恋伴侣 有缔结婚姻的合意,那么他们按此顺序前进,当法律、国家政策没有 规定时,他们最终会落入社会公德的领域内。社会公德是涵盖力极广 的是非观念,可以说,问题到了这里既寻到了解决的出路,又进入了 无助的死胡同。所以,除非对现有法律进行解释,例如“配偶”是否 包括同性,或者创设新的法律,例如国外的《家庭伴侣法》,否则把 问题扔给社会公德来调整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公序良俗”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那里,有不同的含义。我 们通常所说的“善良风俗”,实际上是依照社会中主流文化的标准所 形成的,或者说某种大众化的“道德准则”主要反映了社会中在数量 上占取绝对优势、在利益上趋向一致的群体的意见。这些“善良风俗” 或“道德准则”对于特定的少数群体比如同性恋群体而言,是一种文 化霸权。从纯粹的理论角度来说,同性恋者应当享有和异性恋者相同 的结婚权、以及在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权利。可惜的是,一旦这种讨 论从纸面上进入现实领域,就会遭到很多阻碍。许多同性恋者从社会 上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相似的:“你们当然有这样的权利,但却不符合 我们的道德”。这种不同的态度转变恰恰是文化霸权压制下的价值取 向的缩影。主流文化认为,同性恋者当然可以享有特定的权利,但前 提是这种权利最好只在同性恋者群体内部出现,而且尽量不与社会公 众发生联系。所以,从此种意义来看,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可以作为衡量同性恋者权利多少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者说,这是已经 为社会主流文化所默认的同性恋者的“权利边界”。 由此,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主张同性恋者的权利究竟是否违反了 社会的“公序良俗”,到这里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话题:在我们社会主 流文化的道德理念中,特别是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我们是否应 该在法律上给同性恋者们提供一片空间,我们的宽容度到底有多大? 法理学家的答案是:“商品经济时代作为一个竞争开放的社会, 其主体必然是自主的。主体的自主性意味着人们都有资格主张某种思 想和价值,并且人们都有资格根据自己的价值主张进行选择,只要这 种选择并不危及他人、社会或以民主原则组建的国家利益”,所以, “商品经济时代对规则的基本要求是,使其对人们的多元价值和多元 主张具有极大的宽容性”。笔者也认为,无论是立法者,还是社会公 众,如果能够以这样的一种宽容精神去对待同性恋、变性人、安乐死、 代孕母亲、堕胎等问题,这些原本游走于道德和法律边缘地带的疑问 注定会寻到妥善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的是法律化的道德,而不是 道德化的法律。”──这就是《沃尔芬登报告》在今天所给予我们的 启示。 (作者简介:山东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上文选自其硕士论文《同性 恋者人权保护研究》,略有删节。) ────────────────────────────── 【生命伦理】 ◆ 有感于同性恋居住区 二 言 三十年前,当华盛顿市内杜邦花园区的众多同性恋聚会场所受到 媒体披露后,曾令很多异性恋者望而却步,但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同性 恋者蜂拥而入,使该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同性恋居住区。同性恋议题当 时在美国刚刚开始走向公开,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将同性恋者视为 “社会的不安定分子”,于是推想同性恋居住区内肯定是一片乌烟瘴 气。然而,杜邦花园区的情况恰恰相反,现在这里各类风味餐馆、礼 品店、书店、唱片店、服装店和艺术影院鳞次栉比,是全市最发达的 商业区和文化区,而且治安状况也最佳。几十年后,偏见终于被现实 冲淡,大量异性恋者重新搬入,这回轮到很多同性恋者哀叹“领土受 到蚕食”。 不仅杜邦花园区的情况如此,欧美其它城市的同性恋居住区也与 很多外界人士的误解相悖。纵观美国各大城市,同性恋居住区往往是 市内地价和房价最高的“贵族地带”。在笔者曾经就读过的匹兹堡垒 市内,Shadyside区靠近Ellsworth街附近的地带有几个相距不远的同 性恋餐馆和咖啡馆,那里的居民对街上的同性伴侣已经司空见惯。有 趣的是,该地同时被公认为市内最受欢迎的居住区。在旧金山及其附 近地方,房地产公司对同性恋客户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同性恋者不仅 对房屋甚为爱惜,而且经常能够让旧址换上新颜,所以搬入后往往意 味着房价上扬,房地产商自然感到心花怒放。路过芝加哥“男孩镇” 的人们都会注意到,街道两旁的住房在外表装饰上风格各异,整洁雅 致,无愧为市内一景,难怪很多过路女性都纷纷感叹自己丈夫的无能。 华盛顿市政府将第十街附近破落区域的废弃住房买下,进行大幅修缮 后再投放市场,而政府最青睐的购户就是同性恋者,希望借助他们来 带动这些街道的治安起色和商业复兴。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禁忌与误解,同性恋被视为文明堕落的罪魁祸 首之一。在生育崇拜的传统的支配下,同性恋频受诟病,成为文明衰 败的替罪羊,从而使同性恋者的创造力受到忽视,他们对世界文明的 突出贡献也无法得以彰示。然而,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宽容有利于开放 同性恋者的创造力,对于社会安定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美各国 的同性恋居住区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 【综合报导】 ◆ 美国企业普遍对同性恋者表示友好 石洋 编译 美国同性恋政治组织“人权运动”于8月13日发布的“企业平 等指数”表明,在美国企业中亮相已经越来越不成问题。 受问询的319家公司取自《财富》杂志的500佳公司和《富 比士》最佳500家私人企业,这些企业的雇员人数都超过了50人。 “人权运动”对他们做了七个方面的评分,其中包括:是否有书面政 策规定,不得以性倾向作为就业的歧视理由;不得有性别和性别表达 方面的歧视;为雇员的同性伴侣提供配偶福利;保证“不从事有害于 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别者的权益的活动”。 这是“人权运动”首次进行如此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92%受询问的美国公司设立了就业非歧视条款,其中包括禁止对同 性恋者的歧视。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规定,雇员的同性伴侣在医疗保 险方面可享受配偶福利。 “人权运动”的教育负责人金·谬尔斯表示:“在过去,我们一 直需要在工作单位隐藏身份,生怕一旦暴露就会遭遇麻烦……这种羞 辱是难以言表的,有些人甚至为了掩盖真相而选择了结婚。” “调查的结果令我们感到惊喜。”该组织的发言人韦恩·贝森说, “美国企业在这方面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们最终还是意识到 禁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对公司和对雇员来说,都是件好事。其它企业 也受到了影响。” 在319家企业中,有13家满足了全部要求,获得了满分他们 是:Aetna Inc.(医疗保险公司)、美洲航空公司、苹果电脑、Avaya Inc.、柯达公司、英特尔、J.P.摩根公司、浪讯技术、NCR Corp、耐克公司、Worldspan和施乐复印公司。另外有82家公司获得 了86分,全部公司的平均分数为57分。 在行业得分中,金融业、高科技和咨询公司的宽容度最高,而工 程业、建筑业、食品和零售业的宽容度最低。 但并非所有的美国公司在同性恋者权益方面表现积极,以下公司 则各方面都得了零分:Cracker Barrel、洛克希德·马丁公司、Emerson Electric Co.。这三家公司都拒绝股东要求设立同性恋者非歧视就业的 呼吁,但这种公司为数不多。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位于马里兰州的国防军工企业。该公司的 发言人表示,他们一直在实行非歧视政策,但不会将禁忌歧视的范畴 一一写入公司的规章。“不然的话,这个列表可长着呢。”发言人表 示。 有些公司对调查结果表示满意。美洲航空公司的总裁唐纳德·卡 尔蒂说:“(非歧视)政策是一项正确的抉择,这是再简单不过了。” “这种调查是非常有用的。”谬尔斯表示:“已经有一些公司给 我们打来电话说:‘好了,你们的调查已经出来了,我们有些方面做 得不够好,怎样才能改进呢?’这是个很好的兆头。” (信息来源:《华盛顿邮报》8月14日:Rights Group Rates Gay-Friendly Firms, by Kirstin Downey Grimsley; planetout.com8月13日) ────────────────────────────── 【信息天地】 ◆ 反同性恋偏见的方方面面(上) 对同性恋的负面看法具有深刻而繁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其中包 括: 1、圣经的解释:自犹太教-基督较文化的早期开始,就一直有谴责 同性行为的倾向,主要是通过引用《圣经》里的有关戒条。 2、原罪到疾病:“同性恋”这个词发明于19世纪,当时的科学和 医学就用这个词来指代某个社会群体。这个词后来迅速受到公众的广 泛使用,医学界也不例外,这说明了人们希望用一种更具同情心的科 学术语来取代原先源自宗教的谴责性用语。然而,同性恋-异性恋的 二元称谓模糊了性爱及其行为的多样性表达(Bullough, 1979; Gonsiorek, 1991)。 3、退化论:退化论认为某些社会不良行为是遗传的,这个理论在 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很盛行。它认为同性恋的成因和暴力犯罪、遗 尿和酗酒一样,是遗传方面出现了退化。因此,这是最早出现的有关 同性恋生物性的学说。退化论同时认为,疾病和恶行经常可以相互变 换(Kraft-Ebing, 1998; Walter, 1956; Foucault, 1978; Greenberg, 1988)。 4、维多利亚式的禁欲主义:在19世纪,维多利亚文化的禁欲原则 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当时盛行的看法认为,手淫将导致疯癫或 同性恋(Acton, 1865; Rosenthal, 1985; Duberman, 1986, 1991)。维 多利亚文化对性爱的忌讳受了退化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可以传染的, 因此提倡将病人隔离开来,比如它认为如果和同性成员进行相互手淫, 那些本来可以成为异性恋的人也可能会变成同性恋(Bullough, 1979; Weeks, 1985)。 5、对核子家庭的膜礼顶拜:18和19世纪的社会哲学家强调社会 的整体健康与以核子家庭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核子家庭的特色之一就 是以传统性别角色为中心。所谓的传统家庭不仅成为社会团结和经济 稳定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合乎道德的正确行为。这种信念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异性恋主义伦理的发展(Greenberg, 1998)。 6、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异性恋主义指围绕着异性恋的社会 行为和文化制度所带来的优越感,比如忠诚的伴侣关系、婚姻和父母 双全的异性恋家庭。更温和的用语也称之为“异性恋中心主义” (heterocentrism)。异性恋主义比较强烈的表现则是否定、贬损和用 陈见来看待任何不符合异性恋模式的行为、身份、关系和社群。 ◇ 对同性恋的态度 1、普通人群的态度 对于普通人群如何看待同性恋,精神病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促进。 印第安纳大学性研究所于1970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项针对性 道德和性经历的调查(Klassen, Williams, and Levitt, 1989)。在全国 意见研究中心的帮助下,调查者收到了具有代表性的3000份回答者的 问卷。60%的人认为,同性恋者具有异常强烈的性欲,年长的同性恋 者会引诱年轻人,从而使后者也成为同性恋者。70%的人担心同性恋 者热衷于追逐孩童,而其中一半人认为同性恋者的行为确实如此。即 使那些对同性恋并不抱有强烈敌意的人也认为,同性恋者会对孩童构 成威胁。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同性恋者不应该在教育、教会、司法、 医疗和政府部门工作。几乎有一半的人认为同性恋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这次调查也显示出,宗教信仰的强烈程度是测量对同性恋态度的最佳 风向标。对同性恋怀有敌意的人大多来自南方的“圣经地带”、中西 部和其它具有性压抑气氛的家庭。Nyberg和Alston(1977)的研究搜 集了1000份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中72%的人认为同性恋行为“总 是错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观念方面日益显出接受和宽容。比如1989 年的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71%的人认为同性恋者在就业方面 不应该受到歧视(Colasanto, 1989)。公共观念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 何在,现在尚不清楚。当然,一些同性恋者已经敢于出来讲话,这可 能是个原因,艾滋病的爆发也能够起一定作用。根据这项调查表明, 性少数者勇敢地和一种致命疾病作斗争,这也使一些人减少了对他们 的偏见和歧视。 然而,将艾滋病等同于同性恋也使针对男同性恋者的敌意和恐惧 有所加剧,甚至连女同性恋者也不能幸免。针对那些被视为同性恋者 的人的暴力事件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民意测验并没有全面地测量普通 人群中的反同性恋态度。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反同性恋的暴力事 件有所增加,其幅度超过了因种族偏见而引起的暴力事件。在诸如耶 鲁大学、罗特格斯大学、宾州州立大学、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 伊利诺斯州大学等校园里,也发生了针对同性恋学生的骚扰和暴力事 件。在耶鲁大学接受调查的166名同性恋学生中,24%的人曾经 受到威胁,24%的人曾经被追逐,5%的人受到过殴打。57%的 人表示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担虑。在高中和初中校园里,反同性恋的暴 力和骚扰事件也很普遍(Cort and Corlevale, 1982; Herek and Berrill, 1992; Klinger and Stein, 1996)。被接受调查的异性恋青少年中,对 同性恋的歧视高于对其它少数族群(如有色人种)的歧视。 Herek(1984)纵览了有关反同性恋态度的研究,发现这些不尽相 同的样本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与那些对同性恋不抱敌意的人相比, 抱有敌意的人呈现出以下特点:1)与男女同性恋者的亲身接触较少; 2)较不可能告知自己曾有过同性恋行为,或者自我认同为同性恋者。 这些人也具有以下共同点:1)更可能认为他们周围的同辈(尤 其是男性)显露出对同性恋者的敌意;2)更可能生活在对同性恋普 遍抱有敌意的地区(比如在美国的中西部和南部,加拿大的草原,农 村或者小城镇);3)宗教信仰比较强烈,经常去教堂,怀有比较保 守的宗教信念;4)对性别角色的看法比较传统,难以变通;5)对 性爱怀有负罪感,性生活风格比较保守;6)在日常生活中比较专断。 Herek也注意到,一些人士将敌意为其所用,而怀有同一种敌意的 人也许是出于不同理由: 首先,这种态度也许是经验性的(experiential),即用以往与 同性恋者接触的经历来形成对这个社会现实的看法。第二, 也有人出于“自卫”(defensive)的态度,将敌意投往同性恋 者,借此来对付自己内心的冲突或焦虑。最后,态度也许是 象征性的(symbolic),即表达一些抽象的意识概念,而这些 概念和此人对自我、对其所在的社会网络和所在群体的认识 (第8页)。 大致说来,男性对同性恋所怀的敌意强于女性。针对同性恋者的 暴力通常是由男性挑起的,就象绝大多数暴力事件一样(Moyer, 1974; Herek and Berrill, 1992)。那些自我认同为异性恋的男女对和自己同一 性别的同性恋者怀有更多敌意(San Miguel and Millham, 1976)。精 神卫生工作者这方面的背景如何,或者他们对社会偏见的认同程度如 何,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2、精神病学的态度处于变动中 对同性恋的偏见更多地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而不是科学文献对 此的看法如何。因为人们经常试图对偏见自圆其说,或者索性加以否 认,所以它的影响尤其广泛并具有破坏性。自圆其说的理由之一就是, 和异性恋相比,同性恋是一种病态。这种解释可能会导致对病人和培 训人员的歧视。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精神病 学界对同性恋的政策基本上是基于精神分析模型以及常见的有关人类 行为的文化偏见(Lewes, 1988)。在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发布的 《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一版(DSM-I)中,同性恋被划分为“反 社会的个性紊乱”(sociopathic personality disorder)(Bayer, 1981)。 1968年发布的第二版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同性恋被定为 “性偏离”(sexual deviation)。第二版于1973年得到了修改,同性恋 本身不再被统划为疾病(Bayer, 1981)。 将同性恋病理化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理论和文化之间如何发生互 动影响,这些话题所涉的篇幅太长,我们在此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概述。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以下文献:Bieber et al (1962), Weideman (1962, 1974), Socarides (1968, 1978), Ruitenbeck (1963), Solloway (1979), Mamor (1980), Bayer (1981), Fisher and Greenberg (1985), Gay (1988), Greenberg (1988), Isay (1989), Lewes (1988), Friedman (1988), Holt (1989), O'Connor and Ryan (1993), Mitchell (1996), Magee and Miller (1997), and Drescher (1998b)。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社会气氛空前保守,军队和法律对于同性恋 的苛刻立场也受到来自精神分析的同性恋病理化理论的支持。Lewes (1988)指出,在那个年代,很多精神分析家将个人的宗教观和家庭 价值观融入精神分析术语中,而这些术语本应该是完全客观的。心理 健康被定义为只有在恪守传统性别角色的核子家庭中才能获得 (Bieber et al., 1962)。 精神病文献通常不重视那些具有正常爱情和工作能力的同性恋者, 或者索性对他们忽而不见(Hooker, 1957)。它也忽视了医师对病人产 生的负面逆移情的作用(Mitchell, 1978, 1981; Kwawer, 1980; Lewes, 1988; Frommer, 1995)以及普遍的社会偏见对病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Stein and Cohen, 1986; Isay, 1989; Drescher, 1998b)。 那个时期有关心理动态的文献着眼于同性恋的病因,而普遍认为 它诱发于恋母情结发生前后的心理创伤,而异性恋则被认为是自然发 展的结果,因而也无所谓“病因”(Bergler, 1944, 1951, 1956; Bieber et al., 1962; Socarides, 1968; Bayer, 1981)。同性恋被视为性心理上的 不成熟。任何神经生物对于性倾向的影响的看法都无法得到重视,医 师们更倾向于采纳心理动态的假设(Lewes, 1988; Friedman and Downey, 1993a, b)。 在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73年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之后,其它 精神卫生学会也纷纷效仿,这些学会包括美国心理学会和全国社会工 作者学会。经过对科学证据的仔细检视,学者们发现性倾向和性心理 疾病或障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当美国精神病学会最初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时,曾受到学会 内部为数不寡的少数派的反对(Bayer, 1981)。结果,1977年的一项 针对2500名精神病工作者的调查显示出,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同性恋 是一种病态,男女同性恋者在建立成熟并充满爱意的关系方面并不象 异性恋者那样有能力(Lief, 1977)。对其它精神卫生工作者的调查也 表明,很多(有时甚至是多数)人曾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持负面看法, 并继续怀有这种看法(Fort et al., 1971; Clark, 1975; Rudoph, 1989, 1990; Lilling and Friedman, 1995; Friedman and Lilling, 1996)。 直到最近,才有一些同性恋精神分析家公开地站出来,对盛行的 有关同性恋属于病态的精神分析模型提出批评。虽然在八十年代中期 就有一些同性恋精神病学家对这类学说表示异议,但直到九十年代才 有同性恋精神分析家基于自己的个人和临床经验,撰文或发表公开讲 话,对本专业内的模型提出批评(Blechner, 1993; O'Connor and Ryan, 1993; Domenici and Lesser, 1995; Isay, 1996; Drescher, 1997, 1998b; Magee and Miller, 1997)。因此几十年来,一直缺乏这方面的重要数 据,而现在这方面的突破类似于女性精神卫生工作者对于曾一度盛行 的阳具中心论的冲击(Lewes, 1988)。越来越多在主流精神病学领域 内工作的男女心理医生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这表示异性恋在精 神分析方面的态度正在受到挑战,并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研究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性恋本身与心理疾病之 间的关联并不强于异性恋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联。不管是个性测试、 投影测验、精神病症状程度,还是精神障碍在一生中的显示,都几乎 毫无例外地无法看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区别(Gonsiorek and Weinrich, 1991; Friedman and Downey, 1994; Cabaj and Stein, 1996)。 两种心理问题在同性恋者身上有着较多显示:青少年的自杀企图(但 不一定成功)(Robins, 1981; Rich et al., 1986; Hendin, 1992; Prenzlauer, Drescher and Winchel, 1992; Schafer, 1995)和毒品使用(Friedman and Downey, 1994)。但即使这方面的发现也未完全确定,有待进一 步证实。再者,一系列研究也证实了压力对于同性恋者生活和精神状 态的影响。持续承受的压力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男同性恋者在一生中 容易陷入消沉(Williams et al., 1991)。 大致说来,九十年代有关心理动态的精神病学已经摈弃了同性恋 病态论,而视之为一种正常的变异。精神病医生现在意识到,同性恋 者寻求医疗帮助的原因和异性恋者是一样的:导致困苦和能力丧失的 精神障碍和压力。这些精神病领域内的变化对未来社会、医学、法律、 宗教和政治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观察。 3、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态度 宗教原教旨主义对男女同性恋者持有强烈的反对。有些试图为自 己的看法找出理由,有些则在公开讲话中鼓动对同性恋者施加暴力。 比如说,信仰教义集会于1986年表示:“当立法试图保护那些本来就 应该让人拥有的权利时,歪曲的理论和行为就会生根,非理性和暴力 的反应就会产生。”(Herek and Berrill, 1992)。很多保守的宗教团 体和运动将男女同性恋者描绘成放荡慌淫和毫无道德感的人,并将艾 滋病的爆发视为对同性恋之“罪”的惩罚。“同性恋”这个词在很多 人眼里,已经成了摈弃一切社会规范的象征。从这个观点出发,同性 恋行为必须受到猛烈的抵触,不然的话,传统家庭价值观和体系就会 不可避免地受到忽视并走向崩溃。 保守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也倾向于附和上述看法。比如在著名的珍 尼·琼斯一案中,一名同性恋者因为向同性邻居表露了爱慕之情而遭 到后者的杀害。在法庭审判中,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居然认为: “同性恋权益运动导致了珍尼·琼斯案件……它将整个世界颠倒,并 说无所谓同性恋或异性恋,这个想法是荒唐的……要求人们完全将同 性恋作为一种正常并具价值的性心理状态,并对之表示热情的赞许, 这个想法看上去诱人,但实际上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灾难。” (Socarides, 在Dunlap, 1995中引用) ◇ 定义与议题 同性恋指对同性成员的性吸引,双性恋指对两性都怀有性吸引, 异性恋指对异性成员怀有性吸引。虽然这种分类表明性倾向之间的明 显区别,但性吸引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连续性,有些人只是纯粹受到 同性或者异性的吸引,而其他人则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受到两性的吸引 (Kinsey, Pomeroy, and Martin, 1948; Money, 1988)。性吸引指对 男性、女性或者两性的影像产生由性兴奋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我 们用性倾向这个词,而不是用性偏好,主要是因为性倾向着重指一种 性吸引,而不是指某种主动或者意识方面的选择。性偏好指人在引起 性欲望的对象方面有着主观的选择能力。总的来说,同性恋、异性恋 和双性恋并非意志做出某种清醒选择的结果(Friedman, 1988; Isay, 1989; Money, 1989)。另一方面,性行为则经常是可以受意志支配的。 因此,性欲望/性冲动和性行为并不总是相一致。 Erik Erikson(1959)把对同性恋或双性恋身份的认同视为自我身 份(ego identity)的一部份,而这种身份的构建包括对某一群体在态 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巩固这种构建。自我身 份最初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假如这种认同不受外界干涉,那么每 人都能够自主地感受,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能够感觉到与周围人 相联。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同性恋,但同时对两性都能够产生性兴奋, 但他们在自我认同中,更注重对同性的性兴奋,而不是对异性的性兴 奋。有些曾经对两性产生过性吸引的人将自己视为异性恋,也有的将 自己视为双性恋。对身份的自我认同不能和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 混为一谈,因为性别认同是对自己属于男性或者女性的确知。因为性 别认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自我认同的一种基本要素,心理分析 家Robert Stoller(1968)称之为核心性别认同(core gender identity)。 现在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核心性别认同同时受到社会、生物和心理因 素的影像。社会信息的获得和消化以及生理倾向和认知因素一起作用 的结果,使孩童将自己标为“我是男性”或“我是女性”。通过对于 两性人、精神障碍者和正常孩童的研究发现,核心性别认同通常在三 岁时就已经确定。 性角色举止(gender role behaviors)是社会性显示,包括向他们 显示某种性别的言行(Money and Ehrhardt, 1972)。在不同的社会环 境下,有关男性和女性气质的概念会有所不同,但人对于自身男性或 女性的显示即核心性别认同,则是一种永久性特征。 性别身份分异(gender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最早是Money用 来指核心性别身份形成的心理过程和细胞分异之间的相同点。它认为, 孩童早期的性别身份分异最好从胚胎期的神经中枢和生殖系统中的性 分异来解释。 自我认同的形成较完,通常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早期完成。核 心性别身份是自我身份的组成部份,就象母语是人的身份组成部份一 样。有关性别身份的研究刚刚起步,而此时由弗洛依德(Freud, 1905, 1910, 1920, 1933, 1937)和其他人(Kraftt-Ebing, 1886; Ellis, 1938) 提出的有关性倾向起源的理论已经对临床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 的医生也需要了解性别身份和自我身份之间的区别。 性别身份和性倾向之间的区别也是个重要的概念。在有关同性恋 研究的文献中,这种区别通常受到人为的模糊,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 三十年内(Friedman, 1988)。个性被动、女性化和同性恋经常在有关 男同性恋的讨论中被混为一谈,而个性主动、男性化和同性恋则在讨 论女同性恋时被混为一谈(Freud, 1905; Bergler, 1944, 1951, 1956; Socarides, 1968; Bayer, 1981)。 “恐同症”(homophobia)这个词也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并且经 常受到含糊的、不明确的使用。这个词的原意指对同性恋者和同性恋 的恐惧(Weinberg, 1972),但后来被用来指所有反同性恋的观念、感 情和行为,而我们先前曾经谈到的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则等同 于最早的外生性恐同症。Weinberg将许多男女同性恋者将对自身的同 性恋身份、性吸引和外部世界的某种自恨情绪归为内生性恐同症。恐 同症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Herek, 1984)。恐同症的 许多表现也显示出,当事人往往接受社会中既定的性别规范和性规范。 比如说,同性恋仍然在很多社会队伍中受到谴责,比如宗教和军队 (Jones and Koshes, 1995),虽然这些偏见对于男女同性恋者和队 伍本身都造成了伤害。有偏见性地将同性恋与不守性别传统相关联, 仍然是推行传统性别角色的做法之一,而其方法就是对女性化男孩和 男性化女孩加以指责,理由是这些举止显示出同性恋倾向。这种试图 消除同性恋的恐同努力受到社会的支持,其表现在于对男女同性恋者 的攻击,试图限制男女同性恋者的权利,以及对那些遭受歧视和偏见 的同性恋者造成心理伤害。 那些寻求心理帮助的同性恋者如果得不到医师的支持,恐同症的 摧残将更为强烈(Moss, 1992, 1997)。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检视偏 见如何在心理治疗中得以体现,以及它对病人、治疗过程和医师的影 像。我们没有用“恐同症”这个词,而是用反同偏见,因为我们人为 后者更为明确地描述了我们所要讨论的现象。 (选自《同性恋与精神卫生界:偏见的影响》第一章,二言翻译) ────────────────────────────── 【艺坛纵横】 ◆ 中国首部女同性恋影片的探水之旅 当李玉执导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时,她并没有将以下事实告 诉男演员:在影片中与他配戏的女主角对男性并不感兴趣。当这名男 演员发现女主角是名同性恋者时,摄影机已经开始转动了。 “这是一个尝试,一种探索,我们想看看社会究竟如何看待女同 性恋。”《今年夏天》的导演李玉说,该片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 该片用廉价的16毫米摄影机拍摄,片中的女主角在生活中也是 名同性恋者。在片中,她们面对儒教传统、重视婚姻的社会、忙着帮 她们找对象的父母,以及一群急着要结婚的单身汉。而一名因无法忍 受丈夫的暴力虐待而将丈夫致死的前女朋友的到来,则使故事更显复 杂。 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显示了中国社会在同性恋议题方面 的又一突破。直至去年4月,同性恋才被剔除出疾病分类。 虽然中国各地同性恋酒吧已经纷纷出现,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公开 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但报纸和其它媒体对此仍然谈论不多,公众在这 方面的知情也甚少。政府对此的态度如何,仍然未知。 就象许多独立电影人一样,李玉拍摄此片前,并没有征求电影局 的同意。虽然这部电影已经在全球70个电影上放映,但在中国国内 只放映了一次,而同性恋现在仍然是最受忌讳的话题之一,去年在北 京大学举办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就因为受到干涉而无法落幕。 但这种压制更坚定了李玉的信念,那就是她力求让人们了解到 “女同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相对于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所受到的 关注极为有限。 当剧中人物小群告诉男主角她喜欢女性时,这位男主角脱口而 出:“这不可能!”剧本并没有告诉他下面应该说什么,这位男演员 在困惑中问道:“那么你是什么血型的?” 据李玉回忆说,这名男演员当时非常愤怒。“我怎么能去演一部 女同性恋影片呢?”他当时说。 ◇ 少见的声音 现在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中国人 口中的3-4%的人为同性恋者。国外在这方面的估计稍微高一些。 中国女同性恋人群更为集中,伴侣关系更为忠诚,但也更为隐密。 她们偏爱在互联网上相互交流,或者在沙龙里交谈,而不是很愿意去 酒吧抛头露面。 “女同性恋者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李银河说。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崔子恩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他对此表示 同意。“人们通常不会想到她们是同性恋。”她说。 与此相对的是,北京几乎每个城区都设有男同性恋者的聚会场所。 李玉原先是某电视台的播音员,后来改行拍摄纪录片。这部影片 的灵感最初来自上海的一对著名的女同性恋伴侣,她们在父母面前手 挽手,公开交换了信誓,虽然同性婚姻尚未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虽然在中国能够经常看到女孩手拉手,但李玉认为不能因此认定 她们是同性恋。“她们是不会有肌肤相亲的。”她说。 她影片中的两名主要人物中,一名是动物园饲养员,一名是摆服 装摊位的,而不是人们常想的从事艺术行业的人士。 愿意出演这两名角色的是超现实前卫派画家石头和她以前的一位 女朋友。石头曾经在画作中表现双女共泳的图像,她在片中扮演摆服 装摊位的小玲,并已经与丈夫离异。 石头表示,以前曾经有机会扮演相似的角色,但都被她拒绝了。 但这回她觉得《今年夏天》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状况。 “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声音,你在电视上也看不到我们,所以即 使是有些同性恋的人也无法认识自我。她们对生活就感到很困惑。” 石头说。 ◇ 探水之旅 在影片中,潘义扮演的小群在向大象喂苹果时,和石头扮演的小 玲眉目传情。当她俩用烟头相互点燃香烟时,让人看到了爱情的火花。 该片有手淫和女同性恋镜头,总共花费了六万美元。 “五年前,你根本想不到能够在中国拍摄这样的电影。”崔子恩 谈到李玉在电影界得到的支持时说。 自中华精神病学会于去年4月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后,同性 恋活动家就开始进一步探索同性恋者的自由。 当张元于1996年拍摄第一部同性恋影片《东宫西宫》时,警 方还以“流氓罪”来逮捕同性恋者。自那以后,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 同性恋影片。 绝大多数同性恋电影工作者并不想挑战政府,而是选择避开锋芒。 电影局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同性恋电影工作者,但对于在海外发行的 影片管制教少。 “电影局根本不知道对这些同性恋电影工作者究竟有什么可管的。” 崔子恩表示。 (根据路透社8月8日报导编译)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zhixiao@aol.com 编辑: 杨青 wanyanhai@hotmail.com 楚钧 chujun_100@hotmail.com 东方虹 orienbow@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