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5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3月1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将签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男子间性侵犯构成性骚扰 新西兰总理出席同性恋大游行 罗马教皇重申反对同性恋婚姻 ② 【说三道四】谈谈对同性恋的误解 ③ 【读者文摘】在同志电影节上落泪 ④ 【综合报导】“同心合一”有感 下岗成大陆婚姻“毒药” ⑤ 【历史回顾】俄国同性恋概史 ⑥ 【桃江连程】跳水王子洛加尼斯 ⑦ 【同人笔林】约 ⑧ 【爱知行动】欢迎赞助《桃红满天下》 ────────────────────────────── 【新闻摘要】 ◆ 中国将签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中国外长钱其琛于98年2月12日在北京对记者说,中国重视 国际人权协定,中国政府准备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 公约》。这是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表示。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商德文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商德文教授早些 时候曾致函中国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建议中国进行 广泛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保障人权、公民权,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商德文教授在谈到中国政府准备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际公约》时说,保护公民的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国际社会 公认的准则,会对中国公民的人权以及各方面的权利会有帮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茅于轼教授则表示,中国政府表示愿意签署 联合国的这一重要人权国际公约,标志着中国的一个重大进步。其实, 中国在尊重公民政治权利这方面过去二十来年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过 去“人权”这两个字是不能提的。“人权”、“人道”都不能提。现 在我们国内的人享有比过去不知道大多少倍的言论自由、人身自由、 移动自由,但我觉得还是不够。 ◆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男子间性侵犯构成性骚扰 美国最高法院于98年2月中旬裁决,工作单位里的性骚扰亦包 括同性间的性骚扰。法院指出同性间的性骚扰违犯了1964年颁布 的民权法案第7条。法官安东尼·斯卡利亚在最高法院裁决书里说: “我们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把同性间的性骚扰排除在第7条以外。”德 克萨斯的一名28岁的男子对7年前共事的几位同事提出起诉,声称 他在工作期间因遭他们的持续骚扰而被迫离职(此案被告与原告皆声 称为异性恋者)。当地法院裁决为性骚扰罪名成立,但被告提出上诉, 而上诉法院判定同性间不构成性骚扰而驳回。原告上诉最高法院后获 胜。 ◆ 新西兰总理出席同性恋大游行 新西兰总理珍尼弗·什普利于98年2月21日参加了该国十万 人参加的同性恋大游行,成为第一位加入此行列的总理。 “我衷心欢迎新西兰公民社区的多样化,”她说,“所有新西兰 人都有权用自己的方式欢庆自己的文化。” 什普利此举受到一些包括基督教会在内的保守人士的反对,但总 理发言人说:“总理此举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性恋社区一直为艾滋 病教育出力非凡,而什普利总理以前担任卫生部长时也为同一事业而 奔波不已。” ◆ 法国设立同性恋伴侣法 法国政府正在修改民事法,使同性恋者也可享受许多类似于异性 恋伴侣所享受的有关税收和法律方面的福利。“共同兴趣法案”也将 延用于异性恋同居伴侣以及许多无性关系的伴侣,但不提供领养孩子 与人工授精方面的保障。 ◆ 英国参加群交的同性恋者免受监禁 英国法庭于2月20日判定波尔顿七名参与群体性交的同性恋者 免受监禁。他们曾被判猥亵罪、群交和与未成年者发生性关系。英国 法律允许两人间的同性恋性行为,但不允许同性恋群交(异性恋群交 则不构成犯罪)。这七名同性恋者曾将他们私人派对拍成录像而被披 露。 七名男子的年龄介于17岁与55岁之间,分别被判处缓刑、监 外看管与社区劳动等惩罚。三名与17岁男子发生性交的男子还被控 造成了性侵犯。 男同性恋性行为的合法年龄是18岁,而异性恋性行为的合法年 龄则是16岁。议院可望在今年将两者的年龄调为一致。 同性恋组织“愤怒!”发言人说,“虽然我们欢迎他们被免于监 禁的裁决,但应该知道,事实上他们的行为根本不应被判罪,因为如 果一群异性恋者发生同样的关系与行为,他们并不构成犯罪。” ◆ 罗马教皇重申反对同性恋婚姻 罗马天主教皇于2月19日对访问梵蒂冈的一对西班牙主教说: “今日世界,特别于某些角落,盛行着一种威胁家庭的趋势。同性伴 侣的结合不应该被看成家庭。根据上帝的旨意,主教们应该坚定地宣 扬婚姻与家庭的正式含义。婚姻是不可替代的社会资产,与毁灭和堕 落大相径庭。” ◆ 加拿大扩大同性伴侣的福利 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与2月4日给予同性恋伴侣以等同于夫 妻的领养权、监护权与探望权,成为北美第一处颁布此项法令的区域。 该省总监察官尤加·多参吉说:“不管父母的性倾向如何,孩子 有权得到足够的支持,被父母探望。” 不列颠哥伦比亚至今已采取多项政策,如公务员伴侣福利、伴侣 社会福利享受权、平等抚养权等,以改善同性恋伴侣的福利。 另外,多伦多市也开始为市政府工作人员提供同性恋伴侣福利。 ────────────────────────────── 【说三道四】 ◆ 谈谈对同性恋的误解 ·鸣 远· 很多人(包括一些心理自责的同性恋者)认为同性恋自古就受传 统家庭的排斥,在道义上被认为是有罪(sinful)的,但这种罪其实 很具有相对意义的,因为很多时候”罪”的界定只是出于人为(往往 为多数人所认同时)的意志或为环境所迫。马雅文化在拉丁美洲曾经 璀灿一时,后来由于好战传统和部落间的残杀而逐渐衰落。马雅人的 男孩子在结婚以前父母通常会供应他一个男性玩伴,以满足生理上的 需要。如果他同一个未婚女性发生性关系,就必须立刻和她结婚。马 雅人认为婚姻是一种重要关系,婚外异性恋比同性恋更具社会威胁。 另外他们也认识到成人之间的同性关系是天性使然而无法任意改变, 因此采取容忍的态度。西班牙殖民者刚到美洲大陆在加勒比海的一些 小岛上接触到马雅人的部落,他们不知道美洲有多大,以为发现了一 个居民全是同性恋的新大陆。当时同性恋在西班牙被认为是见不得人 的而马雅人却坦然接受它,西班牙人大为震惊。思想家罗素说得好: “有罪的定义在不同地域是不同的。” 恐同症(homophobia)的一个借口就是同性恋者生来就与家庭格 格不入,他们背弃家庭不负责任。事实上正是恐同症导致同性恋者与 家庭的疏远,是家庭抛弃同性恋者。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情感的交 流,因为被拒绝与家人沟通或生怕沟通的尝试只会给自己或家人带来 伤害,同性恋者很自然地求助于能理解他的人而对家人封闭自己。如 果有人害怕同性恋会使家庭观念削弱,那就接受同性恋并给同志一个 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也许出于对理解和信任的回报同性恋者会比异 性恋者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更能体会“有家”这种感觉的重要,更可 能在感情上对宽容和理解做出回报。 有人说同性恋者滥交。同性恋者由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和无法律的 保障,某些情况下配偶关系可能不如异性恋婚姻那样稳定。历史上有 许多歌颂为爱而自由选择抛弃旧有婚姻束缚的佳作,如《安娜,卡列 尼娜》,《孔雀东南飞》,《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等,现实生活中 异性恋离婚后另觅新欢或者搞婚外情更是比比皆是,对此社会美其名 曰“寻求真爱”,只因为离婚是合法的。对于“上月结婚下月离婚” 人们通常只认为“太草率”而决不会冠以“滥交”之名。一个男人有 众多女性伴侣,人们会说他风流倜傥,或者引用“食色性也”、“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冠冕堂皇的话加以解释。由其对那些著名历 史人物更是如此。有些异性恋者也以有多个性夥伴为骄傲,酒吧里的 无聊者将自己过去的女人如数家珍一般道出,互相攀比取悦,这在生 活中和电影中并不少见。在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男子汉”的表现而骄 傲不已,自己却不认为是滥交。这种情况在NBA历史上最伟大的中 锋张伯伦身上达到顶峰。张伯伦曾创下单场篮板球55个,得份超过 100的纪录,当时球迷崇拜他的程度恐不亚于今日的乔丹。可张伯 伦自己津津乐道一生与两万名女子有染。这个数字虽值得怀疑(罗德 曼曾启图与之一比高下),但可以看出异性恋在这个问题上对著名人 物的宽容。《廊桥遗梦》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夜情(或几夜情)令 很多观众为之动情,并不见得哪位拿起婚姻的令牌对他们横加指谪, 但这种催人泪下的同性爱情在“圈内”也不少见。俗话说人上一百形 形色色,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他们中间不可避免良莠不齐,更何 况这世上同性恋者有几亿之多,在中国少说也达几千万。以“忠实的 婚姻关系”来盖棺论定异性恋关系,以“滥交”来丑化同性恋者,这 种以偏盖全的逻辑错误不是出于对同性恋的无知,就是异性恋文化霸 权主义的表现。 总之许多异性恋者实际上采用了双重的道德标准来区别对待异性 恋和同性恋。如果真的害怕同性恋会败坏社会风气,那就把婚姻这种 权利也赋予同性恋者,给同性恋伴侣提供各种保护与福利(诸如财产 继承与分房权等),开办牵线服务让同性恋者能更充份地了解对方而 不至于因选择对象稀少而草率行事(包括性事),并着力消除对同性 恋的偏见(诸如“道德不良”与“心理变态”等),然后看看能不能 再作出“滥交”的责难。如果同性恋者能开诚布公地谈论生活和找朋 友而不受歧视,谁会去光顾“渔场”呢?首先剥夺同性恋者的平等权 利,然后把剥夺权利所产生的后果当作棍子来鞭挞同性恋者,这等于 是先把人打残了,然后说残废有碍市容,不许上街,这难道是公平和 正义吗? 异性恋者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不被允许公开结交,婚姻关系不 受任何法律的保护与约束,并且整天背着“下流”或“变态”的骂名, 那么你们的配偶关系能维持多久,能带几分忠实呢?同性恋者中用情 专一的大有人在。相遇知己难上加难,很多伴侣分居两地,只有节假 日才得几日相见,但分离使他们更珍惜相互的感情。只是迫于社会偏 见,他们即使被扣上“滥交”的帽子也不敢或无以声辩,毋庸提因缺 乏信息流通而终身生活在自我封闭与自我压抑里的同性恋者也要承受 这种非难。 退而言之,即使同性恋者的性夥伴数目高于异性恋者,即同性恋 比异性恋更可能“滥交”,那么是不是更应该鼓励同性恋的伴侣关系, 以促成社会稳定呢?把同性恋定为“病态”和“道德败坏”难道有助 于社会稳定吗? 无知产生偏见,无知产生恐惧。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的偏执均源于 不甚了解。康德曾说:“开明就是人们从自我施加的教条中解放出来, 教条意味着无别人的指导就无法作出自己的理解。拿出勇气自己作出 判断。”我想这话应该对所有人都有所启迪吧。 ────────────────────────────── 【读者文摘】 ◆ 在同志电影节上落泪 ·宋 歌· 我是位大陆背景的华人男同志,到意大利求学,转眼就过了第三 年六月份了。一年十二个月份,干吗要提六月?由于全球“同志”身 份确定的历史渊源,六月份在许多西方国家,很有点“同志月”的味 道。彩虹旗帜,粉红三角,就是在大众传媒的电视屏幕和报纸版面上 出现的频率,都明显地高于其它月份。六月真的是同志们值得纪念的 独特月份。 意大利米兰市的地位,颇似上海之于中国。由米兰市政府出资举 办的“国际同志电影节”,每年都特意安排在六月,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到了第三年六月份,才有机会一睹同志电影节的盛况。遗憾吗?也 不。要知道,拿六月份当“同志月”来纪念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 约的“石墙”起义,也还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步老美后尘的意大利人, 举办同志电影节,一年一度,九七年才刚刚第十一届。三十二岁的我, 有幸了! 一旦到了号称“国际”的场合,英语每每成为“国际语言”。这 份“语言霸权”,倒是很值得身在“霸权”歧视下“小众”一员的同 志们的深思。而第十一届意大利米兰国际同志电影节上,令我看得落 泪的,却还是一部意大利人自己拍摄的讲意大利语的纪录影片。片名 很有意思,叫做《四个章节加半个章节的爱情故事》。 自然是同志之间的感情叙述了。其实,爱情与死亡,一直都是人 类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这一点,与什么同志不同志没有关系,只不 过近年来同志是遭受艾滋病伤害最甚最惨痛的族群。所以,同志爱人 们所面对的艾滋威胁下的死亡话题,尤其能体现生命的种种含义内涵, 最能够显现人性中的善善恶恶。无数以爱情与死亡的交织为主题的艺 术作品,以不可比拟的震撼力量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就如这部只有 一位主人公叙述爱情故事的《四个章节加半个章节的爱情故事》。 另一位主人公死于艾滋,死在自己爱人的怀抱,这其实还不是观 众席上的我落泪最多的时候。到今天我整理自己的心思,写这篇杂记 时,非常明白清楚,好多好多的眼泪,是给那影片尾声的“半个章节” 的。取名叫做“半个章节”,并非艺术家们卖弄的文字游戏,而是这 部真实纪录片的编导,真的是无法完成这一章节。这“半个章节”, 拍的是那位同志爱侣家庭的儿子。1996年影片制作时,银幕上的 他,才不过五、六岁的样子,谁知晓他今后的人生章节会如何呢? 由此想到最具华人特色的同志现象,大多数的同志都会遵从“社 会规范”结婚生子。躲婚、逃婚、避婚都跑到欧洲的我,一想到一辈 子都戴着面具为人夫为人父的同志们,一想到总是未知数、总是未完 成时态、总是“半个章节”的儿子们女儿们,泪水就止不住地流啊流 的。五六岁的他现在还有灿烂明媚无忧无虑的笑容在“半个章节”里, 在他生命的后半个章节里,谁会在他清澈无比的眼睛里种植屈辱与愤 怒?又会是什么将剥夺了他的笑容与纯真呢? 仅有泪水是不够的,我想做点什么,比如说,擦干了眼角的残泪, 我拿起了笔,写下这些文字,让你读到。 ────────────────────────────── 【综合报导】 ◆ “同心合一”有感 ·一 菁· 我十二分庆幸能够去香港参加九八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万分感 谢香港同志对我提供的支援,特别是周华山与卢剑雄两位先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会在华人同志运动史上书写下了灿烂夺目 的一页;我为能够亲眼目睹,参与和贡献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而感自 豪。从质量上来看,它也是一级棒;我为能从中学到很多而感幸运。 而且,我由衷地敬佩与感谢所有筹备委员会的义工们,并衷心祝贺他 们的成功!我非常希望能够参加下一届大会的筹备与培训一代新人的 工作,为华人同志运动贡献一己之力;况且,对我来说这也也是一个 很好的学习过程。 这次仅仅是出席大会,我就已学到很多连美国同志运动中都没有 的。下面,我就谈谈这些感想。 对我来说,最醒目的就是它集会议与游览于一身。在美国,会议 都是在大旅店举办。目的就是要招人耳目,以制造可见度。会议期间 只有严肃认真的部份,几乎全是政治性的题目,一个紧接一个,所以, 一天下来,感觉极累,却无力再消化所讨论的内容。最后一晚虽有舞 会,因为另外加钱,所以很多人不参加而且已经走了。由于不包吃住, 所以除了开会,个人交流的机会则极少。香港会议时与会者则是全部 聚在一起吃,不但颇有大家庭的气氛,感觉上亲切,也大大地增加了 彼此结识,交流的机会。住在一起也是如此。游览地一天至一个周末 不等,各主办单位因各自需要而定。有些是为解决某个或某几个主题。 通常工作坊不多,主要以轻松渡假为主,所以多是在隐避安静的地方 举办。而我们这次大会,可谓“严肃,紧张,团结,活泼”,平衡得 很好,地点也选得极佳。 毕幕式上,台上,是大家的天下,而不象美国,仅仅是几个名人 的天下。最使我感动的,莫过于以全体义工上台,全体台下人们起立 鼓掌,致敬致谢来结束大会,而不是仅仅几个骨干份子才上台接受致 敬致谢。因为,骨干虽重要,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事物繁多琐碎; 若没有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全体人员的齐心努力,是不能如此成功的。 邀请异性爱人士出席。两个大会的主要组织人,其中一位是异性 爱人士,这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美国,只有同志才会如此地投入同志 的活动。然而,转变异性爱人们对同性爱的看法,还是异性爱人士说 的话对他们更有效。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友人与同盟。 大会的奇葩是“华人女同志的声音”。在这个至今仍是以男人为 中心的社会里,尤其东方社会的大男人主义仍然严重,大会主办人不 但为女同志的声音开辟了一个专门时段,而且是在“开幕论坛”。棒! 足见大会主办人的深思与洞察力。 我不是说,美国经验已没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我们大 会的性质很像美国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 (NGLTF)的 “创变”大会。他们已有“年青人的声音”;虽不是整段时间都开给 他们,但有年青同志代表在开幕式和毕幕式发言。美国人已意识到同 志运动中对年青一代的需要的忽略,对他们的贡献的缺乏认知,对他 们的培养与提拔不足,等等。年青人是我们的明天。所以,我建议, 下一届大会的“开幕论谈”是“华人同志年青一代的声音”。又比如: 在创办大会的最后,安排了听取反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有任何不满、 意见和提议等等的人留下来,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大会方面委派一 个人来主持兼记录,其它参予大会组织和筹备的人士不出席,以免妨 碍畅所欲言。比如在去年创变大会的这个时段,老年人指出了美国同 志运动中对他们的需要的忽略,提出了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不是说,大会是完美的,已无改进的余地。比如:大会主持人 或工作坊主持人应管理好发言人的发言时间。而发言人应遵守发言时 间,这是尊重大会,也是尊重听众。发言人本身应尊重大会所给予的 发言机会。发言之前有所准备,发言时才能言之有物,不浪费宝贵的 发言时间。想讲话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讲,很多人却没有 机会发言。多多邀请异性爱人士,尤其是持有异议的,让他们亲眼看 看,亲身经历,胜过千言万语。大会主要组织人若能在毕幕式结尾时 发言,讲一些能够使大家鼓足干劲,带回去继续播种之类的话更好。 对我个人来说,也有一个新发现:我喜欢香港女生;我觉得,她 们是水做的,而我是最喜欢水的。毕竟,我是半个广东人;毕竟,我 已是中西溶于一身的人,而香港人也是如此。也许有一天,我会娶一 个香港女生。天知道。我还是那句话:随缘。 总之,我认为,大会办得相当成功,而且达到了“同心合一”的 主题。我期待,下一届的大会,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予和分享我们华人 同志运动的耕耘和果实。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在华人同志的史 书上,谱写下更新更美的篇章! ◆ 下岗成大陆“婚姻毒药” (记者陈就报导)一项调查发现,下岗已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家庭 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岗持续时间越长,离婚率越高。在被调查的 女职工中,下岗不到半年的离婚率为百分之14.3%,而下岗一年 以上的,离婚率就上升到57%左右。 大陆现有两亿多产业工人,女职工占38%,全国总工会女职工 部最近对9753名女职工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婚姻状况表示满意 和基本满意的占82.4%,明确不满意的只占1.7%。调查显示, 适龄女职工中未婚和已婚人数占94%,离婚和分居的仅占1.8%。 在离婚、再婚和分居的女职工中,31岁至40岁的女职婚姻状 况不稳定的比例较高,占离婚总数的53%。而在分居的女职工中, 出现年龄越小分居现象越重的趋势,51岁以上的女职工婚姻状况比 较稳定,离婚、分居的比例不足10%。 以不同的文化程度来界定,在离婚人群中,初中、高中毕业的女 职工婚姻状况较不稳定,离婚、再婚和分居现象较多,小学文化程度 的女职工的婚姻状况则相对稳定,技术人员离婚、再婚的比例较低, 但分居的比例较高。 在被调查的女职工中,无论离婚、再婚还是分居,大多数拥有自 己的住房。在诸多导致婚姻不稳定的因素中,由于感情破裂而解体的 婚姻所占比例最大,参试者在被问及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三者 插足”、“双方感情破裂”、“一方有生理缺陷”还是“丈夫有不良 行为”时,39.9%的答案是“双方感情破裂”。“丈夫有外遇” 和“第三者插足”分别为25.7%和15.2%,其它原因均在5% 以下。这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女职工要求婚姻建立在感情基础逐 渐下降。 从经济角度看,女职工的月收入越高,离婚率越低。月收入在二 百至四百元之间者离婚率较高,月数入在四百元以上者,随着收入的 不断提高,离婚率逐渐下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份女职工下岗待业, 她们中间下岗持续时间越长,离婚率越高,在被调查的女职工中,下 岗不到半年的离婚率为14.3%,而下岗一年以上的,离婚率上升 到57%左右,成为诱发新的贫困家庭的因素。 ────────────────────────────── 【历史回顾】 ◆ 俄国同性恋概史 ·二 言· 历史上俄国的宗教以东正教为主,此教虽然不赞同同性恋,但中 世纪的俄国对同性恋基本持宽容态度,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惩罚同 性恋行为。16和17世纪一些外国人士访俄时,对同性之间的随和 与亲昵感到大惑不解。虽然18世纪彼得大帝执政期间,曾对军营里 的同性恋有惩罚规定,但这项法规只限于军队。暴虐的尼可拉一世执 政时,于1832年在刑法中新增第995条,规定男人间的鸡奸将 被判罪流放西伯利亚,最长可达五年,但此条款不惩罚没有肛交的同 性恋性行为。事实上,这条刑法并没有得到充份的实施,尤其是上流 社会的许多名人如传记家维吉尔、文学批评家列昂提耶夫等,都过着 半公开的同性恋生活。著名自然学家兼探险家什瓦尔斯基每次远证, 都会有一名年轻漂亮的助手相伴。托尔斯泰的《复活》里曾描写一名 因犯第995条而被流放至西伯利亚的官员,因其文学与音乐方面的 才能而受到流放地贵族家庭的善待,小说中还有另一名支持同性恋者 权益的官员形像。伏尔加河畔和俄国北部的村落里,村民们信奉的非 正统基督教教派如“基第”(即“基督”的土语变形)和“斯考茨” (意为“阉人”)等,对同性恋表示出相当的宽容,不仅在民谣里有 所描写,甚至在宗教仪式上都有公开的模拟,难怪当时的历史学家索 洛维耶夫这样写道:“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对这 种违背自然的恶行如此不以为然。”然而,当时的俄国远非同性恋者 的天堂,同性恋者受压抑的著名例子包括作家果戈里因性倾向与宗教 在内心不可调和而绝食绝命,还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因同性恋东窗事 发而在盛年被迫服毒自杀。 二十世纪初,西欧的相对发达与俄国的落后贫困形成了鲜明对照, 同时沙皇政权也走到了穷途末路,俄国社会本身开始发生变化,其中 包括法律变革。1900年,同性恋者不再被流放西伯利亚,而是改 判为四至五年苦力。1905年,全国掀起了反对沙皇政权的民主运 动,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实行君主立宪,通过民选建立国会,结果是 宪法民主党获胜上台。在这期间,俄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取消 报禁等,此时一些人提出增进对同性恋的理解。而早在1903年, 宪法民主党创建者之一纳布科夫(即小说《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 尔·纳布科夫的父亲)就撰文提出,政府不应该对包括同性恋在内的 公民的私生活进行干预。 言论自由促进了文化发展,1905年至1917年往往被称为 苏联文学的银色时代,对同性恋而言却是名符其实的金色时代。一些 著名人士过着公开的同性恋生活,其中包括几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当 然值得一提的还有创立现代芭蕾的艺术活动家迪亚吉列夫以及围绕着 他的艺术界人士,同性恋作家和诗人以及描写同性爱情的作品也应运 而生。1906年,小说家兼象征派诗人米哈耶·库思明发表了自传 体同性恋小说《翅膀》,引起文坛一片喧哗,此书再版不绝,直到 1923年被苏维埃宣传机关所禁。诗人叶赛宁和克柳耶夫不仅是文 坛知己,而且两情相怡共同生活。叶赛宁最成功的诗歌都是为同性情 人而作。农民派诗人克柳耶夫出身于基第村落,他成功地把民谣风格 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成为当时新派文学的代表。基督教哲 学家拉萨诺夫于1911年发表了同性恋专题论著《月光之民》,他 虽然认为任何不以繁衍后代为目的的性行为违反了基督教精神,但肯 定了同性爱情是自然的人性。他把异性恋比作太阳,象征着生命的延 续,把同性恋比作月亮,象征着希望与宁静,使太阳不至于过度灼烧, 以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起初共产党对同性 恋的看法令人难以把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烈批判基督教,提倡 人人平等、妇女解放与自由婚姻等进步思想,从这个反对压迫的人道 主义原则出发,同性恋者应该是获得解放的族群之一。但另一方面, 共产主义运动提倡牺牲个人利益,任何私欲,尤其是性生活方面的要 求,都被看做拖革命的后腿,再说同性恋向来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 “恶习”或者“雅兴”,与革命的价值观水火不容。尽管如此,彻底 推翻沙皇统治受到了大多数平民与知识分子的欢迎,库思宁称之为 “一场期待已久的奇迹”,叶赛宁把它比作大地丰收与耶稣诞生,而 克柳耶夫则相信新政府能使乡村的田园风貌与纯朴民风免受现代社会 的污浊与侵蚀。 1917年,苏联废除了沙皇时代的全部刑法,包括惩罚同性恋 的第995条,此举受到西欧一些进步人士如德国性学家赫希费尔德 等的欢迎,加上当时德国共产党力主在该国取缔惩罚同性恋的有关法 律,使他们一厢情愿地对苏维埃俄国在同性恋解放运动方面抱着乐观 态度,但事实上第995条被取消只是刑法大变革的一个附带结果, 并非出于对同性恋的宽容,例如沙皇刑法中针对谋杀、抢劫与强奸等 的处理条款也被同时取消,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些刑事犯罪也被合法化 了。虽然同性恋没有被明文定为犯罪,但这只说明了法律的空白而已, 而原先正当的法律程序也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统治工具而不予采纳, 法制建设在实践和观念上都想当薄弱,所以俄国当时的执法机关在政 治挂帅的旗号下,对公民的逮捕和审判带有较强的随意性,一些公民 因同性恋行为而受逮捕与审判的事件偶有发生。 结束与白军的内战后,苏维埃俄国于1922年颁布了新刑法, 并于1926年加以修正。新刑法规定:与未成年者(16岁以下) 发生性交,以及卖淫和拉皮条等行为都构成犯罪,但同性恋没有被触 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倡尊重自然科学,而当时的学术界还普 遍持定同性恋的病态说,所以同性恋被看做是一种有待治疗的精神疾 病。1923年公共卫生部出版的《当代青年性生活》一书中指出: “科学研究已经毫无疑问地确定了同性恋并非出于恶意,也不是犯罪, 而是一种疾病……它与正常人所有的性欲望背道而驰”。1930年 出版的《苏联医学大百科全书》把同性恋定义为“违背自然的对同性 成员的欲望”(见附录1),并认为2%的男子有这种性倾向,同性 恋者被认为具有下列性格特徵:歇斯底里、个性幼稚、粗鲁和沉湎于 个人幻想。该书同时指出,如果把异性恋男子的睾丸成功地移植到同 性恋者身上,则能“治愈”同性恋。除此以外,精神治疗法也被采纳, 著名的例子就是外交部长齐格林。齐格林出身贵族,但很早接受了布 尔什维克思想。本着“我活,也让别人活”的生活宗旨,他在十月革 命前过着半公开的同性恋生活,与库思宁等人士交往甚密,但自从 1918年任外交部长后,他马上与所有的同性恋朋友断绝来往。齐 格林在外交领域政绩非凡,带领班子消除了新成立的苏维埃俄国在国 际社会的孤立,但他同时受到内心同性恋欲望的强烈困扰。苏联政府 为此把他送往德国接受精神治疗,但毫无效果,1930年,齐格林 因“健康原因”而被迫离职。 除了手术治疗以外,十月革命后婚姻也被看成是“治疗”同性恋 的方法之一。著名画家佩特罗佛特金以画裸男出名,但二十年代初期 结婚后改弦易调,以创作田园画为主,继续其绘画生涯。政府或单位 考虑录用和提拔时,被选择对象如果没有结婚,则往往会被看成“异 常”分子而被另眼对待。诗人伊夫涅夫在革命前对于描写暴虐性同性 恋行为有着特别兴趣,但结婚后“改邪归正”,不再触及同性恋主题, 最后终于被吸收进入苏联外交部。导演《战舰波将金号》和《伊凡雷 帝》等经典名片的电影大师爱森斯坦于三十年代初在墨西哥拍片时, 过上了公开的同性恋生活,差点闹出国际丑闻,苏联政府立即将他召 回,而他以后拍片也遇到了极大麻烦。一位女助手对他深表同情,两 人走过场地举办了婚礼,使爱森斯坦的艺术生涯得以继续。对于很多 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如著名男高音雷美舍夫,钢琴家李赫特,以及多 名芭蕾舞男演员等(基洛夫芭蕾团剧场的候厅即为自发的“渔场”之 一),只要他们能在表面上维持“体面”的婚姻,当局对其同性恋私 生活则往往不闻不问。 尽管同性恋作家如库思宁等在二十年代创作出很多佳作,但由于 他们在创作态度上不与官方的立场靠拢,因此作品即使得到发表,官 方控制的媒体也不予反应。这些文学家在十月革命前就很有名气,所 以还往往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残渣”。克柳耶夫与叶赛宁中断恋情 后,于1922年发表诗歌《第四个罗马》,描写他对农民小说家阿 基波夫的爱恋,其中有大胆的诗句“五个小家伙狂野无忌,奔向那长 满红毛的林地,靠近了流水的出口……”他还这样歌颂阿基波夫的体 魄之美:“那乳头之岸,那狂烧的臀部之岛,那双股之谷,那膝头的 高原……必将为我的人民所爱。”这种对同性爱情的大胆描写,即使 在十月革命之前也极为罕见。不久,托洛茨基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 与革命》一书中对《第四个罗马》提出了批判,认为克柳耶夫只能代 表富农,并不是社会主义者,所以必将走向灭亡。在这种政治空气下, 苏联的同性恋作家到二十年代末就完全消声匿迹了。 斯大林上台后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管制,公民的私生活进一步受 到政府的干预与控制,西方学者弗洛依德和赫希菲尔德等人的思想被 禁止传播。1933年,苏联新刑法把一度合法化的人工流产重新刑 事化,并设立条款使离婚加大离婚的难度。刑法还新增第121条, 规定成人男子间互愿性的同性恋行为将被判五年监禁(女同性恋没有 被提及),如有强暴,则被监禁八年,此条款在其它加盟共和国也受 到延用。更为严重的是,同性恋并不算普通犯罪,而是与“土匪、反 革命活动、颠覆活动和间谍活动”等叛国罪并列。作家高尔基在《真 理报》上称之为“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胜利”。与德国关系紧张 时,同性恋甚至被牵连于纳粹,高尔基当时就写道:“消除了同性恋, 纳粹也会随之消亡。”可笑的是,德国当时就开始了对同性恋者和共 产党人的大搜捕,后来两者与犹太人一起,在纳粹集中营里倍受非人 的迫害。1936年,苏联司法部长克里兰科认为二十年的社会主义 建设已完全扫荡了同性恋,无产阶级是不可能沾染这种“恶习”的, 所以如果还有发生,那肯定是“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剥削阶级的残余”。 苏联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监狱系统,受逮捕的公民人数也位居全 球第一。据估计,在三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间,每年大约有一千名男 性公民因同性恋而获罪。1952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称同 性恋为资产阶级的“腐朽”行为(见附录2)。同性恋者在监狱里被 称为“堕落者”,被看成连猪狗都不如,可以令其他犯人随意侮辱与 殴打。尽管如此,监狱里的同性恋也不罕见。例如“堕落者”就往往 被迫满足其他囚犯的性要求;另外,犯人(包括异性恋者)间玩纸牌 游戏或相互斗殴时,赢方获得的奖励包括可强奸败方。有的同性恋者 则被关入专门设立的精神病特别区,虽然负责的精神病医生声称会给 予人道的治疗,但同性恋犯人进入特别区,往往是为了避免其他犯人 的欺凌。古拉格岛监狱里女犯间的同性恋情也被后来流落到西方的俄 国作家所披露。 七十年代以后,被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使同性恋在各处“冒头”, 但倍受压制。这期间产生了一些同性恋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手 抄本形式在地下流传,或秘密地送出国后在西方出版。其中最著名的 为卡里托诺夫,他白天是哑剧教师,晚上则进行同性恋作品创作,他 的住所多次遭到克格勃搜查。诗人特里弗诺夫因秘密传阅自己创作的 同性恋诗歌而被判五年苦力。以导演《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等名片 的电影大师帕拉加诺夫是位持不同政见者,一直被政府看做眼中钉, 加上一些高层官员觊觎他收藏的艺术珍品以做黑市交易,于是终于以 同性恋为由把他判罪入狱。在这种政治与社会形势下,苏联的同性恋 者表现得相当低调,只限于小范围圈子内互相走动,交流方式也多为 听音乐与谈话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性行为。尽管如此,莫斯科等大 城市还是有自发形成了“渔场”,但一直受克格勃的监视。同性恋者 一旦被克格勃发现,就可能被迫为其提供监视与告密等活动。克格勃 的一些异性恋特工人员还受命用色相勾引来访与常驻的外国人士,发 生同性关系后,再敲诈情报。八十年代的社会形势稍有松动时,同性 恋者的活动有所公开,但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上一些流氓的抢劫与敲诈, 警方对此还加以纵容,而犯罪者也知道受害者如果诉诸于警方,那简 直是自投罗网与自讨苦吃。 1984年,一群列宁格勒的男同性恋者试图组建同性恋组织, 但很快因受到克格勃的干预而不果。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 后,提倡“公开性”,形势有了很大松动,但从1989年至苏联解 体,司法部公布的数字表明,每年还是有五百名左右的人因同性恋行 为而遭监禁。 1990年,以叶利钦为市长的莫斯科市政府首次允许莫斯科同 性恋联合会成立,第一家官方注册的同性恋报纸《塔玛》公开出版发 行,此后其他同性恋团体与报刊也纷纷出笼。1991年夏天,莫斯 科与列宁格勒举办了第一次国际同性恋大会、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与 第一次同性恋大游行,此后同性恋酒吧纷纷出现,同性恋主题的戏剧 如黄哲伦的《蝴蝶君》等也有上演。 苏联解体后,同性恋权益活动更趋公开化,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1993年,俄国制定了新刑法,废除了惩罚同性恋的第121条款, 以前因同性恋而获罪并受监禁的公民也被释放,但同性恋权益运动仍 然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阻力。1993年,在全国性的同性恋组织 筹建大会上,该组织的女负责人走入新闻发布会时,头上套了个棕色 的纸袋,袋上写着:“由于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使我不敢露出真 面孔。” 现在除酒巴、餐馆与舞厅外,俄国还有专门为同性恋者所办的旅 行社。尽管这些变化大多局限在城市,还未能波及农村,但俄国的同 性恋社区正在形成壮大。 注:位于欧洲部份的七个独联体国家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都已 经废除了前苏联将同性恋刑事化的法律。但位于亚洲地区的八个独联 体国家至今只有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已将同性恋非刑事化化。亚美 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正在制定新的刑事法,同性恋也有望获得 合法化。有关人士还无法判断土库曼的新刑法如何看待同性恋,乌兹 别克等其它三个国家仍沿用前苏联的法律,把同性恋列为犯罪。 ◇附录1: 摘自《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17卷,1930年出版(转译 自英文): 同性恋──对同性的非自然的性欲望(与正常的异性恋相反)。根据 荷士费尔德的估计,2%的人受这种性倾向的遭罪,尤以男性为多。 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种阶级与各类职业,许多杰出人士(如苏格 拉底、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也是同性恋者……弗洛依德认为同性 恋是孩童早期成长的过渡期。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恋倾向并非完全排除 异性恋(即所谓的双性恋)。对有的同性恋者来说,两种倾向交替呈 现,也可能较长时间地过着异性恋生活……至于颓废在同性恋者中并 不见得比异性恋者来得频繁:男性中常见的是施虐倾向,女性中常见 的是受虐倾向。同性恋者也经常有易装的癖好……同性恋大多为先天 形成,环境则可能有助于这种倾向的暴露,并决定其表现形式(如恋 足癖等)。 有的同性恋者对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以为然,但多数无法过正常的 性生活。他们在性方面感觉低人一等,缺乏稳定感,感受孤独与孤立, 不被理解。大约有60%的同性恋者曾试图自杀。 治疗同性恋成功的例子甚少,而且成功的也都是双性恋求医者。 重要的是采取预防,如性方面的正确引导及早期的男女混合学校的教 育等。如果同性恋性倾向明显地是受外界影响,那么心理疗法也是可 行的途径之一,常见的方法包括精神分析、催眠法与鼓励竞技等。 为寻求与同性发生关系,同性恋者违反了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 国外与革命前的俄国,这种“越轨”经常被所谓的从道义出发的法律 所不容。这种企图压制生物变异的努力不仅与事无补,而且同性恋者 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相反,苏联法律并不惩罚所谓的道德犯罪, 我们只对与未成年者发生关系的同性恋者施以惩罚。 至此可见,苏联对同性恋的评价与西方国家对此所持的态度大相 径庭。在认识到同性恋是一种错误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应该也不能把 这种错误归咎于同性恋者,因为这只会使同性恋者与社会更加隔离, 使他们更陷入孤立。在强调同性恋性倾向的非正常的同时,我们(指 苏联)的社会除采取预防与治疗外,还努力创造条件使同性恋者尽量 过上正常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消除疏离,融入新的集体中。 ◇附录2: 摘自《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2卷,1952年出版(转译自 英文) 同性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毋庸提这些国家里的同性恋者卖 淫现象。同性恋起源于日常生活,其中以酗酒与早期发育经历的不良 印象所起作用最为严重。如果社会条件改善,大多数同性恋者会克服 这种倾向,但除了一些心理变态、弱智与精神分裂者以外……而外界 的状况往往是促成这些异常的原因。许多同性恋者无法享受正常的性 生活,感觉生活不稳定,情绪孤独等。 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苏联社会视同性恋为颓废、羞耻与犯罪。除先天 形成的以外,同性恋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资产阶级国家,同性恋表 现了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尤其在性方面),从来不受惩罚。 ────────────────────────────── 【桃江连程】 ◆ 跳水王子洛加尼斯 ·小旷· 小时候,由于有诵读困难的毛病和皮肤黝黑(生父是名来自太平 洋的波利尼西亚土著),洛加尼斯常常被人叫做“迟钝”和“黑鬼”, 而他的举止也被骂为“娘娘腔”。为了躲避同学们的骚扰,放学后洛 加尼斯常常躲到城外的小山上,就这样,他孤独地度过了他的童年时 代。 跳水拯救了他。他说,“跳水是我可以引以为荣和擅长的东西, 是我回击那些取笑我的人的唯一方式.我骂不过他们,也不想动拳头, 但我可以用跳水来证明一切。” 洛加尼斯凭着他的艺术才能和技巧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的10米跳台跳水中获得银牌,那年他才16岁。以后的十几年里, 他获得了无数个国内和国际比赛的冠军和奖牌,包括在1984年和 1988年的奥运会上囊括跳台跳水和跳板跳水两个项目的冠军共四 枚金牌.如果说人们对洛加尼斯的意志有所怀疑的话,那么当看到他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3米跳板跳水的预赛中头撞到了跳板之后的 情形就没有任何疑问了:仅仅过了几分钟,简单缝合了一下伤口之后, 洛加尼斯头上贴着创伤胶布又出现在赛场上,他完成了最后的两跳后 取得了参加第二天决赛的资格并且蝉联冠军。 出色的弹跳,坚韧不拔的毅力,令人屏息的技巧加上谦逊,平易 近人和幽默的性格,使洛加尼斯赢得了世人的爱戴和敬佩。一直以来, 对那些知道了洛加尼斯是个同性恋者的人来说,他的成就具有特别的 意义。许多年轻人写信给他表达他们的感激和钦佩之情。同时,也有 人对他没有站出来并且公开谈论他的性倾向表示失望。洛加尼斯回应 道:“当我还在读戏剧学校的时候,父母和朋友们就知道我是个同志 了,但我过去却从来不敢在传媒和大庭广众前轻松谈论这方面的话题。 掩饰秘密常常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对我来说,最难面对的时候是当孩 子们被他们的父母带着来到我面前,对我说‘我想长大了像你一样’, 我总在想当他们知道我是个同性恋者后又会怎么想。” 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回来后,洛加尼斯和男友闹翻了──对 方不断辱骂并威胁勒索,不让他离开。“情感的失意,感染了爱滋病 毒的痛楚使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我对自己说:‘谁都不会来救你’。 我知道只有自己站出来,才能活下来.首先我得建立自尊,这样我才 能有信心走出困境。”他本来的性格很柔顺,一直受男朋友的感情虐 待、人身控制甚至强奸而又不能自拔,但在好友的帮助下(特别是美 国跳水队女将麦基多年来一直为他排忧解难,并敦促他正视人生), 他终于挣脱了了这场无望的情感怪圈。 有一段时间,伤病缠身与感情孤独使洛加尼斯对毒品产生了依赖 性,但他对自己说“只有说出真相才能把你解脱出来”,于是他发誓 要走出壁柜,诚实地面对生活。1993年,洛加尼斯在一部描写九 十年代同性恋生活的轰动一时的非百老汇戏剧Jeffrey中扮演一名罹患 艾滋病的形态妖艳但感情专一的同性恋舞蹈演员戴瑞斯。洛加尼斯说: “扮演戴瑞斯这个角色使我坦然地面对恐惧,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戴瑞斯站出来了。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同性恋者,但我们 活着,还上了电视呢!’” 在1994年4月纽约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同志运动会(原称同志 奥林匹克)上,洛加尼斯跨出了他自称为“婴儿学步”的第一步:他 在众人面前公开“亮相”了。在开幕式上的欢迎辞中他这样说:“亮 相的感觉真好,我很自豪。”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次跳水表演。“参 加这个运动会使我一生中第一次觉得我是个完整的人,”他说道。 同年,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决定授予洛加尼斯杰出运动员勋 章。当洛加尼斯得知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排球项目将在附近的一个城市 举行,而该城市不久前通过一项法令将同性恋者列为谴责对象,他对 此深感愤慨,决定用自己的影响力对种不公允提出挑战。在授奖仪式 上,他首先感谢奥委会对他的鼓励,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疾声呼吁: “正如我是名同性恋者,来自各国的排球运动员中也会有同性恋者。 如果他们得知举行比赛的城市并不欢迎他们时,他们会怎么想呢?奥 林匹克运动提倡的友好与参与的精神在无知与偏见中怎么会得到体现 呢?”虽然以前有人提出过类似的呼吁,但一直被置若罔闻,而洛加 尼斯的影响力使美国奥委会立即取消了该城市举办排球比赛的资格。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洛加尼斯与女同性恋者兼游 泳世界冠军阿曼德·比亚斯及其他两名运动员作为美国体育代表,共 同点燃了奥运火炬。 1994年12月,在完成了自传和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全面的心 理治疗后,洛加尼斯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他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的时事杂志节目主持人芭芭拉·华特斯的采访中,公开了自己的HIV 检测结果──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他还说1988年奥运会前他就 知道自己HIV抗体呈阳性反应了,当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跳水 并且不参加即将举行的奥运会。他的医生(也是他的表哥)劝服他继 续训练,同时让他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后来虽然在预赛中头撞跳板, 但他还是获得了两枚金牌。预赛跳砸了之后,洛加尼斯既困惑又恐惧, 他说,“当医生帮我缝合伤口的时候,我觉得我有责任告诉他我感染 了爱滋病毒,因为其他运动员可能会受感染。”但他的这一想法被医 生阻拦。 接受华特斯采访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洛加尼斯这样向记者 们解释说:“我知道,几年前就有人希望我能站出来了,但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人生旅程,好比一个个的人生驿站,只有当我一切准备好了 之后才会开始下一段的旅程。”充满洛加尼斯苦痛心声的自传《破水 而出》(与埃瑞克.马科斯合写)1995年2月由兰敦书屋出版后, 迅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耪的第一名。洛加尼斯说:“我常 常想在跳水之外做点其它的事情,也许我的故事可以阻止哪怕一个青 少年感染爱滋病毒,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从1995年2月份开始,洛加尼斯一直在各大学校巡回演讲, 介绍他的自传《破水而出》,并在纽约进行了一场个人表演。这是他 第一次如此公开谈论个人生活:同性恋者的身份和爱滋病毒感染者这 两个秘密一直深深困扰着他。其实,不少人早就知道他是个同性恋者 了。洛加尼斯说在参加比赛时,经常有人为此骚扰他,队友们在宿舍 和更衣室涂满侮辱性的话,甚至拒绝与他在奥运村同住一个房间。“同 性恋者就不能在体育比赛中出类拔萃吗?”洛加尼斯笑着说:“他们 看到我就知道他们错了。”1988年奥运会后洛加尼斯被媒体选为 最受大众欢迎的人物。 演讲中,洛加尼斯还积极宣传有关爱滋病的知识。他呼吁人们及 早做HIV测试,因为“正确的治疗可以大大延长生命的年限”。他 还现身说法,将不安全性交和缺乏自尊联系起来:“人首先要洁身自 爱,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免受伤害。” 在一个答问会上,很多听众表示洛加尼斯的行动对他们的人生是 个巨大的鼓舞.在一片赞扬声中,洛加尼斯显得有点不自在,他说: “人们视我为榜样,我实在是受之有愧。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普通 通的人,孰能无错呢?” ────────────────────────────── 【同人笔林】 ◆ 约 ·酒 冰· 晚礼拜的钟声已经敲响。那浑厚的钟声伴着这大都市的嘈杂弥散 在初夏的黄昏里。 “圣哉,圣哉,圣哉,慈悲与全能……”唱诗班浑厚而悠扬的歌 声从教堂的哥特式窗户里飘溢出来,召唤着世人。 我踯躇在教堂的门前,等待着,等待着他的到来,一个期盼已久 的心灵之约。抬头看去,那肃穆的大门上醒目地镌刻着“真理使尔自 由”六个金字。三年前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那是我上大四时的一个平安夜,出于好奇和一种冲动,我和同学 一起到这个离家不远的教堂看热闹。那天去的人非常多,看门的老太 讲不是信徒的只有教友陪同才能进入。正在无奈之际,他出现在了我 身边:细高挑的身材,虽不健壮,但很匀称,清瘦的面孔,一双眼睛 很是有神。是他带我们进了教堂。事后我曾问起为什么他要谎称和我 认识,他说我当时无奈和失望的神情使他起了同情。我还记得他那时 是唱诗班的,没有多听我的感谢就赶去换衣服了。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能看到唱诗班的位置,教堂的管风琴已奏 响了。唱诗班鱼贯而入,穿着白色礼服的他很引人注目。“阿门颂” 那嘹亮的旋律在哥特式的教堂里回响,压倒了外面的嘈杂和室内的喧 闹。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宗教的感召力。我的目光似乎被无形的力 牵引到他身上。他很用心地唱着,教堂内柔和的灯光照着他的面颊, 看起来是那么的庄严,圣洁。我住视着他,感到自己的心被一种莫名 的感觉牵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震颤在心头如春雷般滚过。我 久久地注视着他,任自己的身心在乐曲中飘荡,如同和白色的天使一 起飞翔。突然,我的全身一震:他在注视着我。就在我们四目相对的 刹那,他的一双深邃的眸子如同两泓清泉。在他的目光中,我沐浴到 了如山泉般的清醇和阳春和风的温柔,也感受到了淡淡的惆怅和默默 的期待。我的心被那目光锁住了。 礼拜结束以后,我刻意留下来等他。他见我在等他,眼里闪过一 丝欣喜。时间虽是十二月底,但那几天是异常的温暖。我建议一起走 走,他欣然同意。两个人漫步在空寂的街道,就想老友重逢般地谈了 许多。他出身在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外祖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教授。 由于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一直就在这个教会礼拜。因为嗓音 悦耳,就加入了诗班。受外祖父的熏陶,他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那 年他刚考上研究生,算起来只大我一岁。虽然是学工科的,但是我对 人文学科有着天生的兴趣,所以我和他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快, 我快到家了,时间已快午夜。分手前,彼此留了电话。我那一晚躺在 床上,很久很久不能入睡,竟开始在心里默默的祷告,希望尽快再见 到他。 那以后的几天,我天天等着电话,但没有。我的心如铅般的沉重。 元旦那天正好是礼拜天,我惶惶地到教堂的门口徘徊。这时候,礼拜 已接近尾声,我躲在一边看着每一个出来的人,心里出奇的紧张。人 流渐渐稀了,还没有看见他,我的心直往下沉。突然,他出现在了我 的视野,是他,是他。我抑止这内心的激动,假装路过的样子。他看 见了我,在他的眼中,我看见了惊喜。他请我去他家小坐,我马上就 答应了。在路上他问我为什么不给他打电话。我矜恃地撒谎说自己这 几天太忙,心里却荡起了欣慰的波澜。 很快就到了他家。那是他外公的房子,我才知道他是从小一直和 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在他的房间里,有一幅字吸引了我,字是学 的柳体,还算工整,抄的是苏东坡的一首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我感到他有一颗孤独的灵魂,心中升腾起了共鸣。我 们从宋词谈开,彼此对文学的感受是那样的相似。他问我对那首词的 感觉最深,我提到冯延巳的“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愁怅还依 旧”。他沉默了很久,只是看着窗外的梧桐树的残叶若有所思。在临 告别的时侯,他拿出一个盒子,说是给我当新年的礼物。我打开一看: 是一个电话八音盒。我的心好一阵的震颤,情不自禁地握着他的手, 他不禁浑身一阵战栗,把手抽了回去。 回到家,打开八音盒,听到的是我很熟悉的“当我想你的时候”。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你仿佛就在我身边”,我的心里 有说不出的感觉:幸福,激动,也又隐隐的不安和遗憾。 从那以后起,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见面,放寒假在家更是天天打 电话。彼此相存着默契,总能为下一次见面找到机会。在这个城市的 书店,剧院,画廊,歌厅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很快,又是一 个学期了,那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只有最后的一个毕 业设计,所以有很多的空余时间。我的学校和他的相距不远,我经常 借故到他宿舍去坐坐。在一起,我们总有很多可聊的。随着接触的日 益增多,我内心中的那种莫名的冲动也越发地强烈了。我喜欢他的双 眸,但我无法直视;我渴望能抚摸他的肌肤,但我又躲避和他有任何 肢体的接触。在我们为某一话题谈的热烈时,我几乎无法控制想拥抱, 亲吻他的念头。与此同时,我的知觉也告诉我他有同样的感觉。终于, 四月的一个夜晚,成为我的终身难忘。 春天的江南总是有绵绵不断细雨,撩人情意。那天我们约了一起 听音乐会,在回学校的路上,天又飘起了雨丝。我忘了带伞,所以只 好两个人合用一顶不大的雨伞。在一顶伞下,我和他从没有和他这么 近。一阵料峭的寒风吹过,我不由得把手挎住他的臂膀,我的心在惊 喜和惶惑中急跳,禁不住浑身一阵战栗。他关心地问我是不是很冷, 并用手搂住了我。骤然,我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暖流。在蒙蒙的细雨中, 我们相依地踯躅着。从未有过如此美好的雨夜,虽然依旧是在闹市街 头,但一切喧闹都被春雨隔住了,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们俩人在漫步, 在倾诉。我们心照不宣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车站,回绝了一次又一 次出租司机的招揽。不知不觉,我跟他回到了他的学校宿舍。正巧, 那天他的室友跟导师到外地开会去了,他便邀我就留宿那里。我很兴 奋地接收了。 在他宿舍过夜,是我梦想很久的事,我好激动。我已记不清那晚 聊了些什么,只是心里一直在矛盾中挣扎。我是多么想利用今晚的机 会,把自己心中的一个秘密向他表白。终于,在临睡前,我说我好冷, 问他能不能和他挤在一起。片刻的犹豫之后,他掀开了被子,我钻到 了他的床上。当我的肌肤和他贴在一起时,我又禁不住地颤抖。我感 到他在用那两只温暖的手抚摸我,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紧紧地报住 他,头枕在他的臂上。他的唇在我的耳边摩挲,我颤抖地更厉害了。 突然,我抬头注视那双夺我魂魄的眼睛,他也在注视我。这次,没有 了惊恐,躲避和不安。四目相视,其中是不尽的爱怜和缠绵。片刻, 我们彼此又不约而同地合目相吻,开始只是轻轻地,是那么的拘谨。 我平生从未有吻过,只觉得体内有一座火山要爆发。那一瞬间,我让 岩浆从我的舌尖涌出,让两股热流在交汇,在驰骋。此时,我脑海一 片赤旋,只想让生命的激流去奔腾。我们紧紧地拥抱,嘴唇胶着在一 起。多少年,我等待的是这时刻的到来:两个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在 一起,那么亲密无间,心心相印,共享着灵与肉的交融,心灵的激荡。 那夜,我们没有入眠,相偎在一起,讲述着这许多年的寂寞与孤独, 分享着这仿佛前世注定的情缘。直到天边露出晨曦,我们才彼此相拥 入睡。 当我睁开眼睛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时分。他已经起来了,为我 打来了午饭。我坐在床上,很深情地看他把饭菜摆好,觉得现在是世 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翻身下床,很快地洗漱完毕。在吃饭前,我亲 了他脸颊,但他没有给我期盼的回报。我这才注意到他一脸的凝重。 在吃饭中间,他默默地没有多和我讲话。我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他只是回答没休息好。午饭后,他告诉我他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我 提出送他回去,他推辞说我应该回学校去做我的设计。这样,我目送 他的身影消失在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自己 的学校。 一连几天,我没有了他的音讯,打电话到他家去,他外公,外婆 讲他回杭州他父母家去了。我的心陷入了无底的深渊。那天的幸福感 换来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思念。周末回到家,妈妈递给我一封信。见 到他那熟悉的字体,我的心剧烈地颤动。急忙回到自己的房间,急急 地拆开他的信,上面只有短短地几行: “冰弟,请原谅我所做的一切,这两天,我只想让自己冷静一下, 也希望你能同样冷静下来。我想我们先分开一段时间不要见面。我祈 求上帝能带领我们。” 我的脑子一片空茫,不知道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的使 我从浪峰到浪谷。没有吃午饭,一下午昏昏欲睡,但脑子里却不知在 想什么。被妈妈叫起来胡乱吃了晚饭后,一个人到外面走走。不知不 觉来到了江边,这是他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看着江上的灯火,听着 气笛的鸣叫,我回忆起我和他在一起的一幕幕,眼泪又流了下来。心 里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唯一的念头就是想见到他。就这样一个人呆 呆地站在那里,一直到海关的钟敲响了十一下。我默默地往回走,竟 然到了他外公家边,他的房间黑着灯,我痴痴地望着,竟然不觉天又 下起了雨。 同样的春雨,全没有了那天的温柔,只是冷冷地,冷冷地淋在我 的身上。我漠漠地走在雨中,经过我们曾经经常一同漫步的街道。我 脑海里象过电影般地回忆着和他在一起的情景,只是不知道他为什么 会变得如此的冷漠。忆着过去,想着如今,我的眼泪和着雨水在脸颊 上止不住地流淌。回到家,我就病倒了。 在蒙胧中,我似乎听到了他的声音,感到了他那特有的气息。挣 开眼睛,果然是他在我的床边!妈妈告诉我他已经来了好一会了。他 是那么温存地看着我,说他是在今天从杭州回来后从我妈妈那里知道 我病得很重,马上就赶来看我。我望着略有些削瘦的他,不禁眼睛一 酸,但怕妈妈在一旁起疑,强忍住了眼泪。我假装要吃东西,支使妈 妈去做些面条去。等妈妈刚离开,我一把紧紧地抱住他,再也忍不住 地哭了。他递给我手帕,我看见他的眼里也含着泪。我问他到底是怎 么回事?他握着我的手,希望我能原谅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他从书 包里拿出了一本书给我。那是一本圣经。他让我翻开有书签的那页, 那是“罗马书”第一章。我看到有几行字底下画有红线:“男人也是 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 事,就在自己的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我无言以对了。我知道 他的宗教信仰,但我自己对圣经却知之甚少。我告诉他我真很爱他, 但我不会勉强他。他低头沉默了很久,最后讲希望我们能够保持纯洁 的友情,他会拿我当弟弟。我虽然很失望,但是能做他弟弟,我也有 了一点欣慰。那天临别,他把那本圣经留给了我。 从那天以后,我有机会,就和他一起星期天去教堂做礼拜,也渐 渐懂了许多基督教的教义。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完全地像他那样 相信,但通过教堂,也让我更了解他,了解我生活的世界了。我们又 回到了从前那样形影不离,但我能体会到,我们之间再不是亲密无间 的,有一层无形的膜把我们隔开。彼此似乎都在努力控制着什么。 很快,我即将毕业了,年前开始联系的出国留学的事也渐渐又了 眉目,已经有几所大学给了我全奖。出国的事,我一半是随潮流,加 上家里“书香门第”的传统,到我应该是第四代留学生了。另一半的 原因是大洋彼岸那自由的环境,在那里可以远离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 不容忍,可以营建一方自己的天地。但是我也有割舍不下的,那就是 他。虽然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好朋友关系,但我的内心中从没有熄灭那 渴望的火焰。每次和他在一起,我就有一种冲动,我依然爱他,爱他 的思想,也爱他的肉体,我希望能有那一晚那样灵和欲完美的结合。 在六月底的一个礼拜天,我在教堂见到了他。六月的江南正是连 日的梅雨季节,那稀稀沥沥的雨犹如我离还乱,剪不断的感情。在教 堂的一角,我们静静地坐着。他依然是那么的削瘦,双眸依然是那么 忧郁而温柔,只是中间多了一丝茫然的冷峻。我把自己出国留学的进 展和他讲了,但是最主要的是想劝说他能下决心一起出国,也许到了 一个自由的环境,他会有所改变。他凄然地一笑,告诉我一来他是学 历史专业,联系出国不容易,二来自己是长房长孙,照料长辈的责任 都落在自己的肩上。我不得不理解他的处境,但是内心是舍不得离他 而去。我告诉他,虽然我没有受洗入教,但我可以向上帝承诺我甘愿 为他放弃出国,只要他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彼此的灵与肉。他苦笑地告 诉我,他在这上面是无法违背圣经的教导。在教堂门口,他指给我看 那门楣上“真理使尔自由”六个金字,劝我以后要以圣经为指导。我 反问他有没有得到心灵的自由,他漠然地,没有说什么。我只记得那 天的雨下的好闷,好闷。 那以后的两个月,我忙着办护照,签证等出国手续,到八月的, 一切妥当。在临走前的一个礼拜天,我约和他一起吃饭。那天我们彼 此都很沉默,他问我一切都办妥了吗,我默默地点点头。我多么希望 那时他能说一句挽留的话,但他只是祝我以后在那边一切顺利。我们 彼此都知道,此后也许将是很长时间的分离。我尽量讲些轻松的话, 但我们透过眼神读到彼此都在心里回忆着以前。我拿出了自己准备的 一份纪念品,那是爷爷给我的一方鸡血石印章,印钮上有一条龙。我 请人刻了宋人周邦彦的一句词“人如风后入江云”。他看了后,调侃 地问我该不会是一去不返吧。我默默地低下了头。 他那天出乎意外地要我和他一起步行回家,我坚持送他到家。在 他家门口,我们知道这是分别的时候了。我不要他到机场送我,因为 我怕自己那时控制不住感情,他也就不坚持。他那是给了我一样东西, 是一盒乾制的桂花。他告诉我他在家的乳名是桂桂,因为他是阴历八 月桂花开的时候出生的。这盒桂花是用他家天井里那颗桂花树上花制 的。他希望这盒桂花多少是一点心意。我很小心地把它放好了。真的 要告别了,我要拥抱他,他没有拒绝。我们紧紧地抱着,我的眼泪再 也忍不在眼眶里,我也感到他的泪落在了我的身上。 从那以后,在异乡求学的岁月里,我逐渐体会到了美国的自由, 并有一种鱼儿离水的边缘人的感觉。其实美国并没有国内人想象的那 样开放,许多美国人并不能接受我的生活方式,而在同志的社会里, 那种人欲横流的放纵生活又是我接受不了的。作为一个外国人,又平 增了另一份的孤寂。我把那盒桂花放在床边,闻到那淡淡的花香,就 如同闻到了他的气息。在我工作学习之余,提笔给他写信讲述在美的 感受,和他分享我学业上的成功,生活里的艰辛和思想中的苦闷。在 那些忙忙碌碌的日间,孤灯研读的夜里,他的来信给了我莫大的慰籍 和激励。从他的来信中,我也能感受到他在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闷,孤 独与寂默。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尽快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以便有能力 能劝说他、帮助他在新世界有一个新的生活。虽然这里也不是天堂, 但毕竟比国内要宽容些。 终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开头,拿到了学位, 有了一份较丰厚的收入。我决心回国去找他,再次试图能劝说他和我 一起来这里。我的信写给他,许久没有回信。由于我行程已定,也就 先匆匆上路了。回到国内,给他家里打了电话,是他外婆接的。他外 婆说他让我明天,也就是星期天在教堂门口等。我心里很纳闷,为什 么约我在那里,而不到家里。我带着既兴奋又惴惴不安的心情来赴约。 我在教堂外面徘徊:他现在会是什么样?他见了我会说些什么?我将 如何来打动他? 我的思绪被嘈杂的人声打断了,教堂的晚礼拜结束了。我很紧张 地注视着出来的每一个人,不是,还不是他。忽然,我见到了他外婆。 她显得很衰老,见到我在,就走了过来。我连忙问好,并急切地问他 在哪里。我见到老人眼睛里透出了泪来,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外婆颤抖地告诉我他两个月前被上帝接回天家去了。老人见我愣在那 里,就解释说在两个多月前的一次交通事故中,他受了重伤不治而终 于去世了。我真的是脑子里一片空白,老人下面的话我都没听进去。 好一会,我才回到现实中来。外婆反倒安慰我说大家早晚都是要到主 那里去的。我的眼泪这时止不住地落了下来,怎么上帝会这么安排的? 他外婆交给了我一个小包裹,说这是他临终前嘱咐交给我的。我 打开看到是一对印章,一个是我上次临别送他的龙章,另一个是他配 的凤章,上面刻着“情似雨余粘地絮”,并署了他的小名桂桂。我握 着印章,那鲜红的印文就如同他那颗心。他来赴约了,这三年的心灵 之约。我没有白等,我得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如果有天国,他此时一 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我们最终会在一起的,永不分离。 虽然是初夏时节,但我闻见了淡淡的八月桂花。 ────────────────────────────── 【爱知行动】 ◆ 欢迎赞助《桃红满天下》 《桃红满天下》为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主办的电子刊物, 编辑与其他参与者都是业余与课余的志愿工作者。研究会以普及科学 与文明为目的,与其它团体与组织保持稳定的交流,不隶属与依附于 任何团体与组织。迄今为止,《桃红满天下》的费用保持在最低限度, 并基本上由参与者自身承担。 本刊98年预算额目前为70美元。为确保《桃红满天下》能继 续顺利地为大家服务,我们竭诚欢迎各方资助。各项捐款将用于以下 用途: 1.支付《桃红满天下》正常运行费用,如电脑网址租费(目前大约 为200美元一年)与邮政信箱租费(40美元一年); 2.由于中国大陆目前网络不甚普及,但有很多人表示希望定期收到 《桃红》,我们已落实大陆的志愿者把《桃红》邮寄给不能上网的读 者。你的捐款也将用于复印与邮寄等支出。 来款与费用支出将定期全部公开(可应捐款人要求只列姓或州省 名及捐款数目),以便大家监督。捐款可寄往编辑部的邮政地址。 《桃红满天下》诚挚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