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62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3年11月2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英国议会将讨论同性关系合法化
        德国将为纳粹时期同性恋受害者树立纪念碑
② 【说三道四】同性恋仅是“两情相悦”的自由吗?
           ──质疑《同性结婚合法的裁定
             是一场政治地震》中的观点
③ 【综合报导】美国马萨诸塞最高法院判定同性伴侣有权结婚
        美国总统候选人对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
④ 【信息天地】学习泰国的艾滋病政策
⑤ 【同志名人】巴伯的音乐人生
⑥ 【同人笔林】墓草同志诗歌选(廿一)  
──────────────────────────────
【新闻摘要】

◇ 11月2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国会新季开始发表讲话,
内容包括立法承认同性伴侣。女王指出,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有助于
促进社会正义。

◇ 11月下旬,德国国会一委员会同意为在纳粹执政时期遭到迫害
的同性恋者树立纪念碑。

  纳粹执政期间大约有五万人因同性恋而被判罪,估计有一万五千
至两万人被关入了集中营,幸存者极少。

◇ 布什于11月下旬对英国进行的访问遭到数万名反战活动分子的
反对,加入抗议队伍的也有英国学生联盟成员,他们对於布什反对同
性婚姻合法化的言论表示抗议。

  11月21日,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做出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裁
决。布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将“尽一切努力从法律的角度来捍卫
婚姻的圣洁”。

  英国学生联盟成员卡利·哈伯─潘曼对布什的看法表示异议:
“在一个进步的社会,只有那些老脑筋和思想落后的人才不允许同性
伴侣享受平等权益……允许同性伴侣结婚,可以有效地抗击恐同偏见。”

◇ 英国卫生保护局的最新报告表明,2003年1月至9月之间,
英国总共发现了5711例HIV感染者,比前年同期上升了20%。
在所有感染者中,同性恋者为1691例,异性恋者为3305例。

  也调查也表明,超过一半的人并不在於在性行为中是否会感染艾
滋。

◇ 非洲两个最大的英国国教教会因为美国圣公会任命了一位同性恋
主教而宣布与其断绝关系。

  尼尔利亚国教教会有1750万教徒,改教会于11月20日宣
布该决定,拥有8百万教徒的乌干达国教教会于22日宣布同样的决
定。

  英国国教教会在全球共有7700万教徒。

◇ 11月18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平等权益法》,禁止因性别、性取
向、身体残疾、种族、宗教或个人信仰而直接的或间接的歧视行为。
──────────────────────────────
【说三道四】

◆  同性恋仅是“两情相悦”的自由吗?
    ──质疑《同性结婚合法的裁定是一场政治地震》中的观点

             二 言

  11月21日,在北美华人社区里广受阅读的《世界日报》针对
马萨诸塞省最高法院有关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决,刊登了一篇题为
《同性结婚合法的裁定是一场政治地震》(以下简称《同》文)的社
论。这篇社论充分暴露了作者对於同性恋人群和同性婚姻的无知,而
这种无知在华人社区里极具代表性。

  《同》文中提到:“同性能不能结婚,牵涉到财产权、继承、纳
税、领养儿女等许多方面,不仅是‘两情相悦’而已。”确实,同性
恋并不仅仅是两情相悦,但同性伴侣在财产权、继承和纳税等方面面
临着歧视却是毋容置疑的事实。比如异性配偶的一方突然死亡后,在
没有立下遗嘱的情况下,另一方自动成为第一继承人,但曾经有一对
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同性伴侣,一方在车祸中遇难后,其伴侣被对方
的家属骗出家门,然后其他家属成员给房子换了锁,令另一方落了个
无家可归的悲惨下场──就因为这对同性伴侣的关系无法得到法律的
承认,双方共同筹建的家业被他人“名正言顺”地占为己有。

  来自中国大陆的同性恋者也深感同性婚姻无法受到法律承认而带
来的困难。一些人无法让国内的同性情侣以家属的身份来到美国团聚。
这几年美国失业状况严重,很多尚未拿到绿卡的外籍人士尤感忧虑,
但异性夫妻只要有一方就业或就学,另一方仍能继续在美国居住。但
对於同性恋者来说,假如失业后在九十天无法找到工作或者重新入学,
就失去了合法居留的身份,笔者就曾经见到不止一对同性伴侣出於这
种情况而被迫劳燕分飞。一些人认为同性恋只是“两情相悦”而已,
同性伴侣无需享受权益和法律保护,真可谓“站着说话不腰疼”。
  
  《同》文中还提到:“家庭是生活最基层的组织,自古至今,都
是一男一女才能构成正式的婚姻……他们(指同性恋者)领养的孩子
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孩子都是一父一母才生育得来的。”不知作者有
没有看到,一些异性夫妻也不选择生育或无法生育,那么是否这些夫
妻的婚姻就应该受到取缔呢?说到“自古至今”的合法婚姻,以前一
夫多妻和包办婚姻是既定模式,被斥“不守妇道”的女性往往被家人
随意处死,连妇女改嫁都要被邻居指指戳戳,现在这些陈规陋矩都已
经沦为历史的沉淀,可见婚姻顺应着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生着演变,
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欢迎同性伴侣迈入婚姻的殿堂呢?假如拿宗教
来定义婚姻,那么很多来美的中国夫妇是无神论者,是否他们的婚姻
就不该得到法律的承认呢?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都实行
政教分离,那又何必借用宗教来限制婚姻的定义呢?

  至於“(同性恋者)领养的孩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时代周
刊》几年前曾经刊登一篇关于同性恋者的领养权的报导,其中一幅照
片就是一对男同性恋伴侣象“男妈妈”一样,勤心为从中国领养的弃
女换洗衣服,稍有恻隐之心者都会为之动容。至於同性恋者抚养的儿
女是否也会成为同性恋者,众多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异性夫妻和同
性伴侣抚养长大的孩子在性倾向方面的自我认同没有差异。此外,人
们还应该看到,同性恋者来自异性夫妻的家庭,并没有所谓的“同性
恋遗传”。

  《同》文中最荒谬的观点在於:“假使全世界都是同性结婚,最
多一百年后,人类就面临灭绝的命运。这是自然的铁则,不是危言耸
听。”但问题在於,“全世界都是同性结婚”会成为“自然的铁则”
吗?难道同性恋受到正视就会导致异性恋的消亡吗?难道同性婚姻合
法化会剥夺异性恋者的婚姻权利?千百年来,同性恋者曾被绑上火刑
柱,被关入集中营,被送进精神病院,被迫接受对其身心造成巨大伤
害的“转变治疗”,但这些猛烈迫害和强大压制都未能使其消声匿迹,
何以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稍显宽容就会导致异性恋的岌岌可危?难道异
性间的海誓山盟竟会因为占据人口极少数的同性恋者走向公开而冰消
瓦解?异性恋难道如此脆弱?!假若这样的话,主流社会对于异性恋
情未免太缺乏信心了。

  可见,“假使全世界都是同性结婚”之类煞有介事的荒谬假设远
非“自然的铁则”,而是典型的杞人忧天,但对於不了解同性恋的读
者来说,却是十足的危言耸听!

  海外华人曾经饱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与漠视,而同性恋者目前的
境遇与之形成了镜像般的对应。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主流社会将当时
麻风病的扩散归咎于“生性卑下但极具威胁的中国苦力”。无独有偶,
同性恋也曾成为帝国衰落的替罪羊,被斥为艾滋病的“罪魁祸首”。
在南非深受种族歧视之苦的华人曾出於自卑而试图将黄皮肤漂白,一
些同性恋者因迫于社会压力而接受对身心造成极度摧残的所谓“转变
治疗”。假如《同》文作者对同性恋有所了解,与同性恋者有些接触
的话,就不难体会到,同性恋人群现在所处的生活困境正是海外华人
曾经有过的辛酸。

  前几年,李文和先生所受的不公正对待令很多华人义愤填膺。华
人要求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不再沦为歧视和偏见
的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为什么要无视或否定同性
恋人群在平等权益方面的正当诉求呢?

  《同》文还引用美国民意调查的结果,以目前大多数人不赞成同
性婚姻合法化来作为反对的论据,但这只能说民众对於同性恋了解不
够。赵小兰女士于前年出任白宫内阁成员时,全美华人为之感到扬眉
吐气。众所周知,赵小兰的丈夫米奇·麦考诺是美国政要,但《同》
文作者可否知道,就在五十年前,当加州最高法院首次做出跨种族通
婚合法化的裁定时,当时全美上下对此的支持率只有区区的10%!

  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包容是大势所趋。目前荷兰、比利时以及加拿
大的安大略省和卑诗省已经正式承认同性婚姻,法国、德国、所有北
欧国家和美国的佛蒙特州也已设立相关法律,允许同性伴侣享受平等
权益。在中国,1997年的刑法改革取消了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
医学界也在前年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李银河等著名学者提出了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建议,复旦大学最近还开设了《同性恋健康社会科
学》的研究生课程,这些都说明主流社会开始正视同性恋人群的需求。
同性婚姻合法化在全球普及,毫无疑问将是个极其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但却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附:以下是2003年11月21日《世界日报》社论《同性结婚合
法的裁定是一场政治地震》的部分内容:

  “同性恋是古已有之的老问题,但同性不能结婚,牵涉到财产权、
继承、纳税、领养儿女等许多方面,不仅是‘两情相悦’而已。”

  “最近多次民调表示,美国人民反对同性结婚者约60%,支持
者30%,还有10%无意见,全美50州里,有37州明文规定,
禁止同性结婚。13州没有这样的法律,麻州即其中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自古至今,都是一男一女才能构成
正式的婚姻。结婚的最大意义,不仅是一男一女终身相许,而且生男
育女,宗嗣绵延,人类社会因婚姻制度得以巩固,也因夫妻生育而延
长了无限的生命。同性结婚违背了这个重要的原则。”

  “当然,同性结婚如果合法话,他们也可以领养子女,尽到作父
母的权责。问题是,他们领养的孩子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孩子都是由
一父一母才生育的出来。”

  “假使全世界都是同性结婚,最多一百年之后,人类就将面临灭
绝的命运,这是自然的铁则,不是危言耸听。由此看来,同性结婚合
法化,与人类整体的福祉与发展是不相符的,因此不值得鼓励,不宜
合法化。”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道德上、宗教上、政治上的种种论辩。”

  “我们的立场是,对於过去受到歧视的同性恋者,应该接受,毕
竟他们只是‘与众不同’,并没有犯错。至于同性结婚合法化,光凭
‘个人自由’这一点,理由有欠充分,难以服众。民意不能接受的原
因,也就在此。”
──────────────────────────────
【综合报导】

◆    美国马萨诸塞最高法院判定同性伴侣有权结婚

             石 洋 

  美国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11月18日以4票赞成、3票反对的
微弱多数裁定,根据该州宪法,同性伴侣有权结婚。但法院没有允许
向同性伴侣立即发放结婚许可,而是要求州议会180天内找到解决
方案。州最高法院作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决,这在美国尚属首次。

◇ 官司由来

  2001年,七对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男同性恋伴侣和女同性恋
伴侣同时向各自所在地的市政厅申请结婚。遭到拒绝后,这七对伴侣
联合向州方提出起诉。2002年5月,萨佛克县的上级法院驳回了
他们的诉讼,声言州法没有规定同性伴侣在婚姻方面的宪法权利。来
自“同性恋权益辩护”组织的专业人士担任了七对原告的律师,他们
认为该州的法律并没有将婚姻定义于男女之间,因此立即向该州的最
高法院提出了上诉。

  最高法院投多数票的4名法官认为,该州法律并没有将婚姻限於
男女之间,而定义为“两人之间排除他们情况下的自愿结合”。马格
丽特·马歇尔法官在多数派判决书中写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
根据马萨诸塞的宪法,共同体(指马萨诸塞州)由婚姻赋予的保护、
福利和义务是否对於两位希望结婚的同性人士来说是不适用。我们的
结论是,并非如此。马萨诸塞州的宪法确认每位公民的尊严和平等,
禁止二等公民的产生。”

  “婚姻是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社会机制,两人之间相互承担义务的
约定培养关爱与互助,它有助于社会稳定。由於无法在婚姻方面得到
保护、享受福利和履行义务,同性间的专一结合无法加入我们社会中
最有益也最受珍视的机制……这种隔离违背了州宪法中规定的对个人
自主权的尊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判决书还认为,由於同性婚姻无法得到法律承认,同性恋家长的
孩子也受到了伤害:“由於州方不认同家长的性倾向,使孩子被剥夺
了州方应该给予的权益,这种对孩子的惩罚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是不合
理的,也是不允许的。”

◇ 各方反应

  最高法院的这项判决犹如平地惊雷,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争议,
登上了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各大报的头版,当
晚各大电视台也就该判决展开了评论。

  “同性恋者权益与保护”的律师玛丽·波那多表示:“这是个法
律和文化上的里程碑。法律终於跟上了形势,承认同性恋者和同性恋
家庭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同性恋家庭和他们的孩子终於将在共同体
内获得完全的平等,这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原告之一的希拉利·古德里奇代表自己和伴侣朱丽·古德里奇说:
“这对於我们的家庭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们用不着再向八
岁的女儿解释为什么我们无法结婚,或者试图说我们虽然不能结婚但
仍然深深相爱。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为安妮提供婚姻制度下的全面
保护,而不管我们在多少法律文件上签字,都无法强过这种保护。”

  教师加瑞·查尔莫斯和护士理查德·林内尔是另一对原告。“我
们感到兴奋至极,”查尔莫斯说,“我们和邻里的其它家庭一直没有
什么两样,现在最后一点区别也被消除了。结婚后,我们和女儿受到
的伤害肯定会更小,家庭也会更稳定。”

  另一对原告格罗丽亚·贝雷和琳达·戴维斯都已经年过六旬,她
们在判决下来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已经共
同生活了32年。毫无疑问,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从相
遇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有了结婚的愿望,但没有想到能够在有生之
年办成。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明年春天举行婚礼。”琳达说。

  今年58岁的大卫·威尔逊是名黑人,而他53的同性伴侣罗伯
特·康普顿是位白人,这对伴侣也是原告之一。罗伯特在过去的五年
中曾五度住院,“现在我们去医院就再也不用担心护士的盘问,也不
用费劲解释我俩的关系了,因为我们可以获得婚姻的保护。”大卫说。

  同性恋者亲友协会的负责人大卫·曾表示:“对於社会公平和家
庭建设来说,这是个重大胜利。”他同时注意到,四名投赞成票的法
官中,有三名是共和党州长指定上位的,说明同性婚姻合法化乃是社
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反对方的声音也不甘示弱。众议院多数党(共和党)领袖汤姆·
迪雷称之为“司法程序乱了套”。国会的共和党议员一直呼吁通过宪
法修正案,将婚姻严格定义于男女之间,此番更感到该修正案的通过
迫在眉睫。布什总统先前虽然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但认为并没有必
要设立有关的修正案。马萨诸塞的判决公布后,他表示将“婚姻是一
男一女结合的圣洁机制,今天马萨诸萨最高法院的判决违背了这个原
则。我将尽一切努力从法律的角度来捍卫婚姻的圣洁”。

  福克斯新闻台的保守派主持人比尔·奥莱利虽然曾经对於同性恋
平等权益表示过一定支持,但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他在自己主持的
节目中发表看法,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将为多婚制和人兽婚合法化大
开方便之门。

  立场保守的家庭研究理事会的康妮·马基对马萨诸塞最高法院的
决定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是法院凌驾于公众意见之上的又一鲜明表
现”。她在接受有线新闻网的采访时表示:“假如公众的意志能够对
判决产生影响的话……我相信他们肯定会对此加以否决。几千年以来,
人类文化都是将婚姻视为男女间的结合,其目的在於抚养孩子。”

  同性恋权益组织“人权运动”的负责人伊丽莎白·伯奇对上述看
法持有异议,她认为法院的决定并不需要为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基准:
“假如没有法院的判决,美国黑人当初就无法获得选举权,妇女也不
会获得选举权。宪法的目的在於保护少数人免受多数人的伤害。”

  原告律师波那多表示:“这个官司让人想起了1948年的加州,
当时加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该州针对跨种族通婚的禁令,而那时候全国
对此的支持率只有10%,还没有任何法院做出有利于跨种族伴侣的
判决。”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丝琳·布朗是名黑人女性,她在十年前
是唯一一个赞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会参议员,“人们现在对於同性
婚姻所怀的恐惧和几十年前对跨种族通婚所怀的恐惧真可谓一脉相承。”
她说。

  目前美国的民意调查表明,支持同性恋合法化的人只有30%左
右。男性对此的支持率勉强超过20%,女性对此支持率为43%。
在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中,支持率也仅为50%。不过马萨诸塞
州的州民对同性婚姻的接受程度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区。在最高法院
判决下来后的几天内,《波士顿环球报》和《波士顿星期天导报》分
别做了两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有一半的州民赞成最高法院的判决,
而持反对态度的不超过40%。

◇ 前景未明

  与1990年佛蒙特州的最高法院的类似判决相比,马萨诸萨州
的这次判决在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方面更为坚定。佛蒙特州的判决要
求政府或者修改婚姻法来接纳同性伴侣,或者设立平行的注册系统,
令同性伴侣可以享受到平等权益。2000年,佛蒙特州设立了“公
民结合”,成为全美国第一个全面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地区,但“公
民结合”未将同性伴侣间的合法结合称为婚姻。而马萨诸塞州最高法
院的判决则没有给州方任何回旋余地,只有为同性伴侣颁发结婚证才
能满足判决要求。

  虽然一些评论家认为,假如州方施加强大压力或发出足够诉求的
话,最高法院也许会接受类似于“公民结合”的方式,但哈佛大学法
学院研究家庭法的专家伊丽莎白·巴瑟罗认为,任何微小的妥协──
即使是“公民结合”这类完全给予平等权益的立法──都将损害判决
的完整性,都将为最高法院所不容,“假如州立法机构不采取任何措
施,或者不遵守判决的话,那么180天后,最高法院只能说,这项
判决就是法律。这样一来,政府只能被迫向前来登记的同性伴侣颁发
结婚证。”部分原告也表示,假如州政府只是设立“公民结合”,而
拒绝承认他们的结合为“婚姻”的话,他们将再次把政府告上法庭。

  马萨诸塞州州长密特·罗姆尼是位共和党人,他明确表示反对同
性婚姻合法化,但支持让同性伴侣享受一些福利。他说州方将依照最
高法院的判决修改有关法律,在行政上表示服从。但他同时表示,将
推动有关州宪法修正案的设立,把婚姻定义于一男一女之间的结合。
不过波士顿律师协会的负责人瑞内·兰德斯并不看好修宪的前景,她
认为修宪将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即修正
案最后送交全民投票最早要等到2006年11月,而州方必须在
180天内设立或修改有关法律,允许同性伴侣领取结婚证。最新的
民调表明,马萨诸塞有超过一半的州民反对设立禁止同性婚姻的宪法
修正案,所以事态发展对保守派并不利。

  同性恋权益组织表示,在州宪法修正案交付全民投票之前,他们
将有足够的时间向州民证明,同性婚姻合法化并不会危及他人的生活,
更不会玷污传统婚姻。“那时候,对现实的了解将会战胜恐惧。”来
自马萨诸塞并一直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国会议员巴涅·福兰克说。

  虽然克林顿总统于1996年签署的《婚姻防御法》允许各州拒
绝承认在他州缔结的同性婚姻,但目前还没有地方打出官司来对该法
律提出挑战。目前全国有37个州通过了针对同性婚姻的禁令,马萨
诸萨州去年夏天也有人提出类似的提案,但由於不完全符合应有程序
而未能交付全民表决。

  由於联邦法律规定,一州缔结的婚姻必须在其它州自动受到承认,
因此明年6月起,可以预料将有一些外州的同性伴侣前往马萨诸塞结
婚,然后回到本州要求享受配偶权益,如遭政府拒绝,就打起官司来
挑战现行法律。这样一来,同性婚姻合法化将有可能象半个世纪前的
跨种族通婚一样,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通过“各个击破”
在一些州取得合法地位后,迫使联邦法院颁布统一法令,在全国实行
全面合法化──这使马萨诸塞州的判决比佛蒙特州1999年的判决
更深远影响,也是保守人士迫切希望通过联邦宪法修正案来禁止同性
婚姻的原因之一。

  由於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最高法院无权干涉州最高法院基於本
州宪法通过的判决,但假如联邦宪法修正案被正式确立的话,马萨诸
塞州的判决将自动失效,届时同性伴侣手中持有的结婚证也将同时失
效,所享受的权益也将随即消失。不过联邦宪法修正案需要参议院和
众议院三分之二的选票通过,并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州得到批准后方能
正式生效,对于支持方和反对方来说,这场争战将旷日持久,鹿死谁
手现在还难以预测。不过宪法专家们表示,目前对全国对同性婚姻的
反对率为60%,假如这个比例在以后几年内有所下降的话,通过联
邦宪法修正案的成功机率并不大。但舆论也普遍认为,同性婚姻合法
化将成为2004年总统竞选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并在短期内对
共和党较为有利。

  目前全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是荷兰、比利时以及加拿
大的安大略省和卑诗省,北欧各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佛蒙特州、
加州和夏威夷州都设立了赋益程度不一的家庭伴侣法或者“公民结合”,
允许同性伴侣享受部分配偶福利。

◆    美国总统候选人对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

  以下是马萨诸塞最高法院于11月21日做出同性伴侣关系合法
化的裁决后,美国总统竞选的候选人对之的看法:

  “婚姻是一男一女之间的神圣机制,马萨诸塞最高法院的决定违
背了这个原则。我会和国会领导以及其他人一起尽一切努力,从法律
的角度来捍卫婚姻的圣洁。”
                  ──乔治·W·布什总统

  “假如我成为总统的话,我将给予同性恋者一切等同于异性夫妻
的权益。如果马萨诸塞州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话,每个州可以决定是
否在本州内承认这些婚姻──这是每个州自己要做的选择,而不是法
院要做的选择。”
            ──民主党候选人威斯利·克拉克将军

  “肯定会有人试图拿今天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的决定来分化美国
公众。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个决定视为一个把我们团结起来的机会
──我们应该坚信,不管一个人的种族、性别和性倾向如何,大家都
是平等的。”
               ──民主党候选人豪华德·迪恩
 
  “虽然我个人并不支持同性恋婚姻,但我承认每个州都有权以自
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且我反对因为马萨诸塞的决定而去推行
宪法修正案。我们也必须去主动接触那些试图想利用今天的判决来分
化国家的人,恳请他们不要采取什么行动。”
               ──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艾德华

  “虽然我支持为同性伴侣设立公民结合,我也赞同每州就保护同
性伴侣做出自己的决定。我不支持同性恋婚姻,但我也希望马萨诸塞
州的立法机构能够做出符合该州最高法院的判决的决定。”
               ──民主党候选人迪克·盖帕德
 
   “我一直坚信,男女同性恋者应该享受平等的保护和权益──从
医疗保险到继承配偶劳保福利到医院探访权──这是所有家庭都应该
享受的权益。虽然我继续反对同性婚姻,我还是希望今天马萨诸塞州
最高法院的判决能够敦促该州的立法机构采取行为,制定为同性伴侣
提供平等保护的法律。”
                ──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凯瑞

  “有些马萨诸塞州的议员希望推动《婚姻否定法》,这将引起分
化。同性伴侣应该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没有任何州有权在提供民权
保护方面偷工减料,婚姻权作为民权,不应该受到剥夺。我支持联邦
立法使同性婚姻合法化。”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兼国会众议员丹尼斯·克辛尼奇

  “虽然我反对同性婚姻,我仍然相信各州有权设立法律承认同性
伴侣关系。我反对任何右翼势力想通过试图因今天的判决而修改宪法
的企图,因为它既不必要,其结果也只会引起分化。”
          ──民主党候选人、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

  “对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歧视损害着宪法的完整性,并
削弱了我们的所有权利。今天马萨诸塞州的判决对全美国来说都是个
好消息,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来支持家庭,包括同性恋家庭。不管我
们的性倾向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定支持平等的婚姻权,因为稳定的家
庭有利於增强社区。”
               ──民主党候选人罗丝琳·布朗
──────────────────────────────
【信息天地】

◆        学习泰国的艾滋病政策

           潘志勇 翻译

  在一项AIDSCAP的研究中,曾经参加过泰国艾滋病政策讨
论的人们在国家政策发展中留下光辉的一笔,这为其他正在受新出现
的传染病困扰的国家提供借鉴。

  谁也不会料到,为了减低HIV感染的危害,泰国会是第一个记
录全国性的行为改变的发展中国家。毕竟,泰国政府对该传染病的回
应已经经常被引用,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范本。

  但不到十年前,泰国的官员几乎没有人意识到HIV病毒会对国
民和经济产生威胁。艾滋病仅仅被认为是外国人或泰国社会边缘人群
的问题。考虑到会打击旅游业,艾滋病被总理一笔带过:“它和其它
病一样。”

  这个国家如何从否认转向更为进步的政策和计划,进而降低HI
V的传播和其它性传播疾病?可以从艾滋病控制和预防(AIDSC
AP)项目所作的研究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用以帮助其他发展中
国家从泰国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误。

  “大多数国家中,国家对HIV/IDS的回应沿袭著相似的模
式,从否认到接受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经历。“AIDSCAP在曼
谷的亚洲办公室主任Neil Brenden说,“我们期望通过明确项目和能够
引发公共政策改变的力量来帮助其他国家加速政策改进的步伐。”

  研究描述了从1984 年到1994年,在五位总理领导下的HIV/A
IDS政策的发展。不同于其它,本研究基于对过去10年的许多艾滋
病政策讨论者的访谈。为确保实情,被采访的20位在政府、大学和非
政府组织中提供情报的关键人物均被保证不泄漏其真实姓名。

  这些访谈、对政府文件的细致分析和报章描绘出一幅详细的图案
──政治力量和公众事件是如何勾勒出泰国人对HIV/AIDS的
回应的。在他们的报告中,研究人员明确了从1985年到1992年政策演
变的三个重要时期,描述了每个时期中政策发展的催化剂,并且从泰
国的经验出发,为其它相关的国家提出建议。

◇ 生意一如往常

  第一个艾滋病例发生在Prem Tinsulanonda将军的6年统治期间,他
和他的同僚们并不希望一种新出现的疾病阻碍他们振兴经济的宏伟蓝
图。

  尤其是在1987年的“泰国观光年”数百万美元的运动振兴国际旅
游业,有关艾滋病的新闻特别不受欢迎。事实上,有批评指出,在八
十年代末期性旅游业的促进得到了加强。         

  八十年代在泰国向公众披露的艾滋病病例大多是在国外被感染的,
这使得政府可以将艾滋病解释为“外国病”,仅仅在同性恋、性工作
者和注射吸毒者中出现的艾滋病报告使人们更加相信这种病不会关系
到泰国的主流社会。

  “艾滋病例在人群中有扩大的危险,”一位政府官员在1987年3月
说,“不必惊动他们。”

  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政策和计划反映了艾滋病作为一种外国人的、
“外来”病的观点。监犯和注射吸毒者在献血之前要检测HIV病毒。
要求医生必须向公共卫生部报告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的姓名。而
且,修改后的移民法禁止任何艾滋病人或HIV感染者入境。

  “这种疾病被认为是对外国人、静脉吸毒者和同性恋的惩罚,而
政府实施的项目都是针对这些人群的,”AIDSCAP报告强调,
“一旦艾滋病与这些边缘人群联系起来,就很难扭转这种观念。”

  但在1987年, 一位名叫Cha-on Suesem的工厂门卫在1986年输血时
感染HIV,开始改变泰国把艾滋病看作“外来病”的观点。
Cha-on同意对记者发表讲话,出现在脱口秀和电视视节目中,并访问
办公室和其它工作场所讲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AIDSCAP研究确认,Cha-on现象是推进泰国艾滋病政策改
革的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就像美国演员洛克·哈德森使艾滋病变成
美国家喻户晓的名词一样,Cha-on把HIV感染的威胁带到了泰国,
带进了泰国的主流社会。

◇ 直面接受

  就在Cha-on大声疾呼后,政府试图贬低艾滋病的重要性与社会大
众日益高涨的想知道这种病毒和传播的需求相矛盾。这种需求促使政
府公开了1989年第一轮HIV哨点监测的结果。

  最令人吃惊的结果是在1989年7月,在泰国北部城市Chiang Mai的
妓院中,有44%的性工作者是HIV阳性,这条消息被一名敢于面对上
司非难的政府流行病学家透露给了媒体,随即迅速传遍了整个泰国。
对泰国人的性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iang Mai调查震惊了泰国大众,因为这些调查表明,HIV已经
主导了广大的泰国北部性工作网络。一位政府官员告诉研究员:“妓
院的主顾大多为泰国人,HIV在妓院中的爆发式流行是把政策范围
的红线从外国顾客转移到泰国国内的基本因素。”

  相关Chiang Mai调查最终促成了对性工作者的探访计划、在妓院的
房间里发放免费的安全套、和泰国政府要求在妓院中做好“百分之百
安全套”的良好宣传。

  根据对哨点人群的调查,这些人群包括孕妇、接受STDs治疗的男
性、献血者、注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使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计
划署组成了一支评估小组,并在1990年对泰国感染HIV的数字进行
了首次精确的估计。次年,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的流行
病学家达成一致共识:截至1991年中期,泰国已经有30 万人被感染。

  当哨点监测数据和病例估计值越来越清晰地显示:HIV/AID
S正在普通人群众中快速地传播,Chatichai Choonhaven为总理的政府
转变为更加重视和更为开放的态度。总理无条件的支持解决了HIV
/AIDS预防和控制方面短缺的局面。

  “当时,泰国政府有著繁重的经济事务,”一位政府官员解释道,
“一般的看法是避免投资减少和影响国家形象。”

  直到他被赶下台,Chatichai完成了政府对AIDS的第一个明确的
政策声明,声明指出:政府将优先考虑HIV/AIDS的预防。而且,
Chatichai领导下的泰国制定了亚洲第一个艾滋病控制中期(1988 - 90)
计划。尽管主要的资金仍旧来源于国际和双边基金,政府也增加了自
己对HIV/IDS的责任,从1989年的40万美元增至1990年的263万
美元。

◇ 国家行动(主义)

  在1989年到1990年丰富起来的血液传播(seroprevalence)数据为
阿南德 Panyarachun过渡政府在特殊时期的国家行动铺设道路。1991年
2月,作为被军政府任命的总理,阿南德 成立了一个领导班子,其中包
括负责艾滋病事务的杰出的艾滋病活动家。

  阿南德 的任命巧合了公众对HIV/AIDS在普通人群中流行
的公共意识。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比起民主选举的上台的
Chatichai而言,他任命的政府能够采纳更多的改革意见。因为阿南德和
许多被他任命的人不是政客,他们不必要勉强迎合各个政治派别的需
要。

  在一次与研究人员的会晤上,一位大学教师特别强调:“政府和
非政府的工作结合时,实干的无党派技术专家、非政府组织和研究人
员在高层政府内阁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没有分歧是难得一见的,但
却是有可能的。”

  不同于从前的管理,阿南德政府急于公布HIV/AIDS的统计
资料并且与媒体紧密合作,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它对泰国社会的威
胁。阻止了前政府的歧视艾滋病的立法的提案、撤销了禁止HIV/
AIDS移民的禁令、并且宣布限制任意或强制HIV检测的决定。

  阿南德政府采纳的3三个最重要的措施成为今天泰国艾滋病政策的
基石。总理亲自担任艾滋病委员会的主席,艾滋病计划写入国家五年
发展规划,并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现在,平均约每人每年1美元许
诺给了艾滋病。自从1991 年起,政府用在HIV/AIDS预防和关
怀的基金已经超过了国际基金。

◇ 学习到的        

  泰国对HIV/AIDS传播的公共政策响应和工作的多方面是
独特的。但是AIDSCAP和东南亚联盟仍然相信泰国的经验对其
它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

  AIDSCAP报告指出了地方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是如何影
响一个国家对HIV/AIDS传播的回应,AIDSCAP政策室
副主任Bill Rau 说:“泰国的经验显示这些利益如何能够在新形势下和
新政治家那里得到改变。”

  “我们希望在泰国通过确定引发公共政策改变的事件和力量,可
以帮助其他国家加速政策改革的进程。”

  泰国庞大的哨点监测系统使一部分相关人群察觉出大范围的流行
的出现,且调查结果有助于激发政府行动。该研究小组建议:哨点监
测系统应针对地方倾向于有多名性伴侣的网络。多学科的工作组应该
聚集在一起预测HIV的病例数、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公布结果并署
名以保持政府的信用、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际的指导。

  在泰国,由大众媒体公布哨点调查结果是促进HIV/AIDS
政策发展的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AIDSCAP报告强调了独立媒
体的重要性。

  “一个开放且没有限制的商业化大众媒体能证实政府关于此传染
病信息的可信度。”一个在曼谷的国际HIV预防机构的代表说,
“因为国家政策对话提供了唯一的论坛,对改革社会规范、迎战HI
V是必要的。”

  在公布Cha-on的故事上,泰国媒体也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就
像Cha-on的病例戏剧性地受到披露一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
全国范围地宣传个人的HIV/AIDS经历是对整个社会人格化H
IV的有效方式。

  报告强调,这些政策并非是高效率的项目的必要条件。在泰国,
适当的国家预防项目的基本因素后,直到1992年10月中旬才正式宣布
一项艾滋病政策。

  研究员们从中学习到:好的项目可以产生建设性的政策。“当然
只有制定好项目之后才会出台政策。”AIDSCAP报告指出,
“缺乏政策不应当成为推迟预防项目的借口。”

  在泰国,为了驳斥“快步的政策可以引导强大的预防项目”,研
究小组批评国家大招大揽的“部门合作HIV/AIDS预防”,中
央集权的多部门主义的粗野尝试,真正的模式在Pitsanuloke省被四个政
府和非政府人员组成的事业小组独立开发出来,这个模式建议:多部
门的HIV/AIDS预防项目的完成应始于社区──而不是国家 ─
─的层面。

  另一方面,泰国的经验确实支持了广泛抱持的观点:政策发展应
该结合政府官员和具有基层艾滋病预防和关怀经验的非政府组织代表
的双方面的努力。报告指出,在阿南德政府期间,政府内外的艾滋病
拥护者之间的合作显示:当非政府资源和政府资源结合时,建设性的
HIV预防政策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
──────────────────────────────
【同志名人】

◆          巴伯的音乐人生

             艾 立

       啊,爱人,让我们坦诚相待吧
       因为,在这个貌似美梦般的世界里
       它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新奇
       却没有欢乐,没有爱情,没有光明
       也没有恒定,没有安宁,没有慈悲
       我们在这里,如同置身黑暗的旷野
       愚昧的军队在夜色里刀戈相见
       四处是征战和溃败,混乱一片 
          ──选自马修·阿诺德《多佛尔海滩》

    我为文字谱曲时,我就把自己沉浸在文字中,让音乐从文
  字中流出来。当我谱写一部抽象的钢琴奏鸣曲或者协奏曲时,
  我书写我的感受。我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作曲家……有人说
  我根本没有风格可言,不过这不要紧。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只
  是埋头创作我自己的东西。我相信这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塞缪尔·巴伯

  二十世纪的美国乐坛,民族派和现代派交相辉映,激烈争夺着历
史的聚光灯。跟民族派的领头羊阿伦·柯普兰和高度实验性的机遇音
乐的开创者约翰·凯奇,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81)
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但不同的是,巴伯似乎置身于这场热闹的门派之
争之外。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的乐脉,并融入自
己深刻的感情体验,创作出一大批旋律优美、感情浓烈的音乐作品,
给面临无调性挑战的调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被评论界誉为新浪漫主
义大师。

  塞缪尔·巴伯,1910年3月9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
(West Chester)的一个医生家庭。跟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巴伯在幼
年就展示出强烈的音乐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便尝试作曲。
九岁的巴伯写给母亲一张纸条,表明自己想当作曲家的决心:
 
  亲爱的妈妈:我写下此条要告诉你我焦心的秘密。当你读过
  它后请别哭泣,因为这既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我想我
  现在必须径直告诉你这个秘密。首先,我不是运动员的料子。
  我是应该成为作曲家的,而且我确信我会的。我再请求您一
  件事情──请别要求我:忘了这不快的事情,去踢足球吧──
  求您了──有时候我为此烦恼得都快发疯了。
                      你的爱
                      萨姆·巴伯II
 
  西切斯特是一个相当保守的地方,音乐家不被认为是一个足够体
面的职业。尽管巴伯的母亲很有艺术天赋,弹一手很好的钢琴,但是
作为当地要人的医生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象他自己
一样的人,因此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变孩子沉静内向的性格,从而
放弃当音乐家的念头。但事实证明,父亲的努力失败了,而萨姆不但
履行了自己要当作曲家的诺言,而且成为美国乐坛最成功的作曲家之
一。巴伯的成功一部分应归功于他的姨父──作曲家希德尼·荷马,
和他的姨妈──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著名的女低音歌唱家路易莎.荷马。
他们给予巴伯持之以恒的支持与引导,尤其是希德尼·荷马,其保守
主义的乐风也对巴伯产生了重要影响。巴伯走到哪里都与他的姨父保
持书信交流,直到1953年希德尼.荷马去世。

  巴伯在西切斯特中学就学的同时,加入了新开的费城柯蒂斯音乐
学校,成为其第一届学生(1924)之一。他在乔治.鲍伊尔(George 
Boyle)指导下学习钢琴,次年在意大利小提琴家罗萨利奥.斯卡莱奥
(Rosario Scalero)麾下学习作曲。 在这里,巴伯还学习演唱和指挥。
巴伯有著一附迷人的男中音嗓子,以至于他曾一度考虑是否成为一名
职业歌唱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他的作品常常富于歌唱性,
并且他还专为男中音创作了许多歌曲。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18岁的巴伯在柯蒂斯音乐学校遇见
了17岁的基安·卡洛·诺蒂。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子对巴伯的初次
印象是“惯坏了,但是非常英俊”。跟巴伯有些孤芳自赏的冷静淡漠
不同,梅诺蒂热情、活泼、友善,然而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年轻人很
快就成为好朋友。而他们长达四十年的伴侣关系则成为二十世纪乐坛
的一个传奇。梅诺蒂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而梅诺蒂与
巴伯在生活与事业两方面的相互支持则成为他们音乐贡献的一大力量
源泉。

  梅诺蒂同样也自小就展露出音乐天赋,尤其是在歌剧方面。他
191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卡德格利亚诺,1923年便开始在米兰的威尔第
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父亲去世后,他跟随母亲来到了美国开始在
柯蒂斯音乐学校学习。巴伯的家庭象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接待了梅诺蒂,
使得初来乍到的梅诺蒂较快地适应了美国的环境。巴伯向梅诺蒂讨教
意大利语,而梅诺蒂则跟巴伯学英语。而在接下来的1928年和1929年
的两个夏天里,巴伯与梅诺蒂一同到欧洲旅游,这一回是梅诺蒂的家
庭热情款待巴伯,使得巴伯深深地迷上了意大利。这段时光可以算是
巴伯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妙的日子。这种快乐可以从他1929年写给家
人的信中一望而知:

    我想你们可以从我真挚的信中看出这一年欧洲对我是多
  么得重要。每一刻都是快乐。或许是因为必须先来过一次,
  才能真正享受第二次。又或许是因为吉安.卡洛。他非常完
  美;亲近时,缺点也令人愉快。

  在参观了罗马的名胜古迹之后,巴伯写道:

    无论是这些杰作,还是我的感受,都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似乎还能感觉到吉安·卡洛抓在我肩头的手,当他拉著我
  在关门前去看“掷铁饼者”和“贝尔福德的阿波罗”。

  他们在梅诺蒂的故乡度过了两个星期,除了家庭聚餐和乡间远足
偶尔打断他们的独处,他们的日子过得那样“平缓,与世隔绝”,仿
佛没有了时光的流动。不过到了夏末,巴伯投入了他的第一部钢琴协
奏曲的写作。尽管这个夏天是那么愉快,然而创作过程却是绞尽心力
的,这跟巴伯以后的工作情形相似,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一番
灵魂的煎熬,似乎只有这样痛苦才能升华为美。

  巴伯的钢琴协奏曲受到了学校的好评,接下来他又创作了《造谣
学校》(这是18世纪爱尔兰作家谢里丹的一出喜剧)序曲,这是他第
一部重要意义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并使他赢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
奖。巴伯的下一部作品──以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多佛尔海滩》
为词的弦乐四重奏和男中音歌曲(1933年)──则更具巴伯的特点。
伤感灰暗的诗词配上凝重犹疑的弦乐,反映出作曲家悲观的人生态度,
似乎也预示著巴伯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三十年代,巴伯和梅诺蒂又多次来往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在这一
期间,巴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为雪莱
的一个场景谱写的音乐》,《第一交响曲》,《第一乐队散文》等等。
1936-1938年期间,巴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并且将其中的
慢板乐章改编成弦乐作品,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率美国国家广播
公司交响乐团作了首演,并立即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几乎成为巴
伯标签的《弦乐柔板》。《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
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
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
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
也用这支曲子。《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
《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在美国
大众媒体的鼓噪之下,《弦乐柔板》成了耳熟能详的曲子,而它的创
作者巴伯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类似哀乐的
曲子创作于巴伯一生中相对较幸福的阶段,他和梅诺蒂徜徉在爱情和
音乐的殿堂中,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处于上升阶段。另一位同性恋作曲
家维吉尔.汤普森说这支曲子描绘的其实是一幅恋爱场景,一出床戏,
充满了柔情蜜意。或许汤普森只是在调侃,然而爱和死又何尝不是紧
密相连呢?正如人们对这首曲子所说的“演奏好的话,让你撕肝裂肺”,
强烈的爱情不也常常具有同样的效果吗?

  事实上“撕肝裂肺”用于描述巴伯随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似乎更为恰当。《弦乐柔板》中的积郁在这里找到了爆发的机会。
《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现代经典,许多小提琴演奏家
都将其列为保留曲目。这个时期的巴伯还创作了许多歌曲。1938年,
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到美国,在柯蒂斯音乐学校教授作曲与
配器,并继续从事音乐创作,写出了《第二乐队散文》和合唱作品
《秒表与军械图》等作品。二战中,巴伯应征入伍,在德克萨斯州的
沃斯美国空军总部服役。他应约为空军写了《第二交响曲》(又被称
为“飞翔交响曲”)。尽管当时的巴伯对这部作品很满意,然而20年
后,这位对于自己非常苛刻的作曲家却认为其缺少交响乐的整体性,
不值得存在,亲自跑到Schirmer音乐图书馆一份一份将《第二交响曲》
的曲谱撕毁,并说“在那样纷乱的时局下很难产生好作品,尤其是当
作曲家想说的太多”。值得庆幸的是,1984年人们在Schirmer又发现
了残存的稿件,使得这部作品在巴伯生后得以复活。指挥家安德鲁·
申克说:“这部作品表现出飞翔的壮丽,战争的恐怖,夜空的孤寂和
胜利的凯歌,(它)应该得到一个更好的命运,而不是被作曲家所抛
弃。”

  1943年,巴伯和梅诺蒂在纽约州的基梭山(Mount Kisco)买下
一座L型的大别墅,他们称之为“摩羯宫”,他们在这里一同生活了
30个春秋,而“摩羯宫”也成为艺术家们聚会的沙龙,法国作曲家普
兰克、俄裔钢琴家赫洛维茨(二者皆为同性恋者)都曾是这里的座上
客。有趣的是,梅诺蒂总是那样热情好客,而巴伯有些尖酸的幽默却
并不总能讨客人欢心。在这段平静的日子里,巴伯创作了《摩羯宫协
奏曲》(1944),《大提琴协奏曲》(1947),芭蕾舞配乐《美狄
亚》(1946)和《纪念品》(1952),《钢琴奏鸣曲》(1949),歌
曲《诺克斯韦尔:1915年之夏》(1947),《隐士之歌》(1953),
合唱作品《克尔凯郭尔的祈祷》(1954),歌剧《瓦妮萨》(1958),
《钢琴协奏曲》(1962),后两部作品为巴伯赢得了两次普利策奖。
而歌剧《瓦妮萨》的脚本则是梅诺蒂专为巴伯量身打作的,《瓦妮萨》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之为第一部美国“大”歌剧。此外歌剧《一
手桥牌》(1959)也是两人合作的结晶。

  然而就在巴伯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巴伯的又一部歌剧《安东
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966)首演的惨败却给音乐家的创作生涯以沉
重的打击。这部歌剧是巴伯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为林肯中心的新剧场
开幕所写的。脚本由意大利导演弗朗哥·泽非瑞利根据莎士比亚的同
名剧作改写。对于首演的失败,作为舞台总指导的泽非瑞利应该承担
绝大部分责任。泽非瑞利指望制作一部气势恢宏、赶超《阿伊达》的
大歌剧,为此他用心良苦,大象、骆驼、马车,以及数百计的群众演
员都是他设计中的一部分。然而演出的当晚,庞大而复杂的舞台转换
装置一点也不听话,机械的噪声再加上动物们的喧闹几乎掩盖了乐队。
尽管参加首演的女高音普莱斯勇敢而坚定地站在巴伯一边,指出音乐
很好,是总体设计出了问题,但是批评的浪潮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巴伯,
说他的音乐疲弱无力。其实巴伯的音乐重点在于细腻刻画人物心理,
深刻表现戏剧冲突,跟泽非瑞利的铺张浮华大相径庭。但是一些乐评
们似乎找到了抒发积怨的大好机会,异口同声地唱著“皇帝没穿衣服”
的调子,对巴伯不能如流随俗的音乐展开了残酷的攻击。具有讽刺意
味的是,二十年后当这部歌剧作品得以重新录制,却博得一片好评,
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原来它是那样精彩。

  尽管巴伯在这之后到意大利过了一段隐居生活,但评论界留给巴
伯的创伤却难以愈合。他再也没有恢复以往那种旺盛的创作精力。雪
上加霜的是,他与梅诺蒂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年轻有为的美国指
挥托马斯·施佩尔斯(Thomas Schippers, 1930-1977)(可惜后来这位指
挥英年早逝,1977年死于癌症)开始取代巴伯在梅诺蒂生活中的地位。
巴伯于1968年创作的组歌《义无反顾》正是他此段人生的一个写照:
“命运摆控的恋人们,他们的结合又被另有所爱威胁著,”但是依然
爱吧,“义无反顾”。之后,在巴勃鲁·聂鲁达的《二十首爱情诗和
一支绝望的歌》的启发下,巴伯又创作了一部大型声乐与管弦乐作品
《恋人们》,描绘了一幅爱情史诗──从迷恋到陶醉,再从失落到绝
望。这无疑是巴伯与梅诺蒂在四十年的友爱走到尽头时,痛苦的分离
在作曲家内心引发的恸哭与哀叹。

  1973年,巴伯卖掉了“摩羯宫”,搬进了曼哈顿的一间公寓。此
时的巴伯常常饮得烂醉,有时还丧失记忆。一个朋友帮助他找了医生,
医生给他安排了严格的作息,试图控制他的酗酒和体重增加。在这事
业和感情的低谷,绝望笼罩了一切,创作也几乎停滞了,除了零星几
部小型作品。

  1978年3月,巴伯在家中举行聚会庆祝他的68岁生日。有八十多
位“忠于他和他的音乐”的朋友接到了邀请。晚会上,巴伯晚年的伴
侣瓦伦丁·赫兰茨(Valentin Herranz)(作品《恋人们》的题献者)
和他的兄弟特意准备了一套烹饪奇观:一辆装满了龙虾和其他海鲜的
罗马战车,车身上写著“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一个大都会歌剧
院形状的蛋糕,前面是一个叫做“瓦尼萨”的喷泉。在数不清的致酒
贺辞之后,在大部分客人都散尽之后,巴伯还坐在钢琴前,唱了几首
曲子。晚会上的巴伯是愉快的,似乎告诉人们他准备好了重新开始战
斗。果然同年创作的《第三乐队散文》,尽管大量半音的使用使它听
起来更像一场混沌与秩序的搏斗,但是该曲流露出的信心是确凿无疑
的。

  但是就在这一丝好转的时刻,巴伯被诊断出多重骨髓瘤。在生命
的最后一年里,巴伯创作了《双簧管与弦乐队小合奏》,该曲又回到
了他年轻时的抒情性曲风,恰到好处地成为他生命的挽歌。

  1981年1月23日巴伯去世。他的墓地旁留有一片空位,巴伯生前
嘱托,如果梅诺蒂葬到别处,就在这里立一块牌子写上:“怀念两个
朋友”。

  今天仍然在世的93岁高龄的梅诺蒂说:“我全心期待著跟他在
一起。”
──────────────────────────────
【同人笔林】

◆        墓草同志诗歌选(廿一)  

◇         一个人的一百个黑夜

  我喜欢在黑夜来临时,一个人饿著肚子走进公园。

  我的头发和脸,在下午的一个最心烦意乱的时刻,清洗的像刘德
华一样干净,当然也像你一样干净了。我的屁股是临出门时,一遍遍
地清洗的。用的全是冷水,肛门开始一阵阵紧缩,香皂到底香不香,
我的下半身不知道。

  我只把我饥饿的肚子和一根快要饿疯了的阳具带来了。

  黑夜属于我和我的孤独,而你属于陌生人和无缘人。

  一瓶啤酒会让我的脸色红润,两瓶啤酒会让我用含情脉脉的眼神
看你;三瓶啤酒会让我考虑和你上床,如果还要接著喝,我会把拳头
狠狠揍向你的脑袋。

  在公园的深深处,我如果听到一个酒鬼在歌唱,决不靠近他。

  树木在灯光与夜色中发挥它的长处。

  在最黑最黑的角落,有呼吸声粘合在一起。请不要打扰他们,请
  
  把你自己带走,请警察也把自己带走。

  我带著我自己,走在你走过的小径上。

  我带著我自己,走进有你在的WC。

  我带著我自己,离开你和你的陌生再加无缘。

  我像一百个蓝宇中的一个,为你准备好了一场爱情悲剧。

  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我的欲望开始疯狂地生长。饥饿让我
更敏感,我的阳具委屈地垂挂著,它不懂我的心到底在渴望著什么。

  石头沉默不语,坐上后就可以休息。你开始沉默不语,没有人把
你当著石头,坐上你。石头一直沉默不语,坐上石头的人又走了,你
也走了,没有带走我,就像没有带走这石头。我像石头望著你远去的
背影,和夜色慢慢吻合。

  他走来了,他不属于我,他只属于他自己。他和我并排站在小便
池前,表演手淫。啊!最后流出的是疲软的尿水声。

  我可以请你喝酒吗?你如果不和阳痿患者一起来。

  远处的音乐响起了,男人的男人正在跳舞,女人的女人也正在欢
情地跳舞跳舞。我一个人跳舞,不需要音乐,只需要疼痛。

  黑瘦黑瘦的脸,你喜欢吗?

  白胖白胖的脸,你喜欢吗?

  从你身边走过的哥哥,不是民工就是白领。你可以是MB,今晚
八折优惠。

  我喜欢有人把我当做MB,在他们眼中我还有几分青春和帅气。

  今夜,请让我爱上你吧!我此时比蓝宇真实一千倍,我的阳具凄
美地低垂著等你。

  一位在一百个黑夜里,曾见过面的老头对我微笑,我也礼貌地回
他微笑。我们友善地握手,聊天……当他对我有性要求时,我拒绝了
他,就像拒绝自己的爷爷。我有一天也会变成别人的爷爷,用老的不
能再老的一张脸,在黑夜深处乞求著。

  我走上假山,假山上没有真感情。四季常青的树啊!我不知道你
们的性倾向里可有风雨声。我的感情像假山高高地矗立著。

  在我内心的黑暗里,一百个夜晚轮流值班。

  在一盏路灯下,我开始迷路,我错把你的冰冷当作我硬硬的食物。

  你像我一样饥饿吗?吞下我吧!我的阳具没有加防腐剂,趁著还
新鲜,快快吞下我吧,黑夜迟早会把我全部吞下。

  黑夜迟早会把我全部吞下,留给白天一只没有打开的安全套。

A说:我不想和男朋友同居了。

B说:我的男朋友很花心。

C说:今年年底我要和一个女人结婚。

D说:我爱的男人不爱我,我不爱的女人都来爱我。

E说:你学会上网了吗?网上做爱真的很美好很刺激很销魂。

F说:我只要一夜情。我只爱陌生人。我爱公园。我爱公厕。我爱酒
吧。我爱浴池。

G说:我害怕艾滋病…… 

O说:我只爱不是同性恋的男人,但我不爱我的爸爸,我很高兴他已
经死了。

  ……

  黑夜黑的很静,一根松针落地能听到响声,但是,没有人听到爱
人的心跳声。

  甲和乙手牵手走了。看样子他们找到了感觉,看样子他们要找到
一个角落做爱;看样子他们今晚要睡在一张或大或小的床上了。哦!

  黑夜深处欢乐的人影正在消失。

  我徘徊著。

  在灯光下,我看不清你英俊的脸。在月光下,我听不清你磁性的
声音。在黑暗的角落里,我抓住你的肉体,抓住你冰冷的精液。我真
的不能说爱你,我的心和你相隔一百个黑夜。在这一百个黑夜里,我
不停地寻找,苦苦地寻找──啊!灯全熄灭了,月光暗淡了,黑暗的
角落和我的爱的缺口重叠在一起,成为黑夜最完整的一部分。
  
  哦!

  黑夜深处孤独的人影正在消失。

2003年8月23日星期六 北京杨闸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宋诚
    杰夫  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