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64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3年12月2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布什表示支持禁止同性婚姻
        秘鲁总理因同性恋传闻而辞职
② 【历史回顾】回顾恐同偏见对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③ 【同志名人】托尼·卡什纳:激进的实用主义者 
           ──本·格林曼采访托尼·卡什纳实录
④ 【艺坛纵横】离经叛道的璐璐
             ──歌剧奇葩《璐璐》简介
⑤ 【同人笔林】一句话的思考
⑥ 【爱知行动】联合国与智行基金会联合资助
        MSM项目招募志愿者
──────────────────────────────
【新闻摘要】

◇ 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他将支持对宪法作出修改以禁止同性恋婚姻。

  针对马萨诸塞州高等法院上个月作出的允许同性结婚合法化的裁
决,布什于12月16日批评这一裁决过于激进。他说:“必要的话,
我将支持修宪,通过立法只允许男女之间结婚。联邦政府的立场是人
们目前可以作出一些法律安排,但那只能在州这一层面上。”他还认
为该裁决“破坏了婚姻的圣洁”。

  布什的讲话遭到了同性恋组织的批评,他们认为在美国宪法旨在
扩大个人的解放和自由,不能加入带有歧视性的内容,不能剥夺个人
的权利,但一些保守组织也批评布什似乎认可一些州通过的“公民结
合”或家庭伴侣法。

◇ 衣阿华州某地方法院家事法庭的法官,上个月批准了一对女同志
伴侣的“离婚”申请,这对女同志是在佛蒙特州登记成为同性伴侣,
法官虽然在宣判后立即发现当事人是两名女性,却决定维持原判。担
任法官不久的尼尔瑞说,他没有扩大同性伴侣的法权。“至少从我的
观点来看,我没有改变州法,也没有承认同性婚姻,我承认的是佛蒙
特州承认的这个(伴侣关系)。”

  佛蒙特州虽然欢迎各州人士前往办理同性伴侣登记,但是在有关
解除关系的规定上,却要求申请人在办理分手之前,其中一人必须在
佛州居住满一年,另一人须满六个月。

◇ 秘鲁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梅里诺于12月15日正式宣布辞职,
并近来媒体报道的有关她的各种丑闻和指责予以否认。

  刚刚结束对美国访问回到利马的梅里诺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近
两个月来,她成为媒体报道对象,可见有人正在发起一场旨在诋毁她
个人声誉的人身攻击。

  近来,秘鲁各大报纸大量报道有关梅里诺个人生活作风和道德的
问题,暗指其与同居女友伊尔玛·乔纳蒂保持同性恋关系。

  独立派人士梅里诺是今年6月就任总理的。上任以来,她进行的
大刀阔斧的改革受到民众的欢迎。

◇ 乌干达一名高中女生因收到女同学的情书,遭到老师公开体罚,
在不堪受辱的情况下自缢身亡,当地同运团体对此事件表示愤慨。

  位于恩桑比亚的圣约瑟夫中学12月8日发现18岁的翁玛夏娜
陈尸于自己的宿舍中,死亡原因显然是自杀。事发前一周,翁玛夏娜
曾被学校停课暂时遣返回家,不过她的父母在12月3日又把她送回
学校,报导指出,翁玛夏娜因收到女同学写给她的情书,而遭师长指
为同性恋,并曾多次在所有同学面前遭到杖责。
──────────────────────────────
【说三道四】

◆      回顾恐同偏见对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二 言

  虽然目前已经成为历史,但欧美社会在八十年代初直至九十年代
中期,曾经一度盛行的所谓“同性恋=艾滋病”的看法对於当时的公
共政策和大众心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一度传到其它国家,
当初我国媒体在报导艾滋病时,也将之与同性恋挂钩,而很多人对於
同性恋了解不多,有关同性恋的思维真空就容易被“艾滋病”三个字
所占据,至今仍然如此。只要观察一下中文网络上有关同性恋的争论,
我们仍不难看到“让同性恋者都得上艾滋病,不得好死”之类的咒骂。

  目前,对同性恋人群的关注已经成为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的一部
份,但对於同性恋的偏见仍然大行其道。对此,很有必要让我们回顾
一下其它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曾经如何受到恐同偏见的阻碍,美国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恐同偏见对於艾滋病防治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
涉及到公众看法,另一个公共政策,当然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此外
我还想谈一下因为对同性恋缺乏了解如何使公共卫生领域走过了一些
弯路。

◇  大众起初看法:艾滋病=同性恋

  当艾滋病于八十年代初刚刚在纽约和旧金山的同性恋人群中发现
时,美国的同性恋者刚刚走向公开,媒体已经开始正视这个人群的存
在,有关同性恋者在就业和住房方面享有平等权益的法律也在一些城
市和地区通过。1982年初,好莱坞同时推出有五部含有同性恋人
物的电影,其中包括后来在我国发行的《双面俏佳人》。但大众对於
同性恋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超过80%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
恶,很多人对同性恋者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报纸和电视上对於同性恋自
豪游行的猎奇性报导,或者将同性恋等同于恋童。

  在这种情况下,艾滋病被视为一种“奇怪而可怕”的疾病,而同
时同性恋者被视为一个“奇怪而可怕”的人群,艾滋病一旦在同性恋
人群中爆发,那么同性恋无疑就被认为是艾滋病的“罪魁祸首”。教
会强烈谴责同性恋,艾滋病使造成大批同性恋者的死亡,於是艾滋病
就成了“上帝对於同性恋的惩罚”,同性恋者得病“咎由自取”。

  在同性恋没有完全走向公开的社会环境里,“同性恋=艾滋病”
的观点使人们自动构筑起虚幻的心理防御网,即:“艾滋病只在同性
恋人群中出现,而同性恋‘极为少见’,我周围还没有见到一位。既
然我已经远离了同性恋,那么也就远离了艾滋病。”这种艾滋病与己
无关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松懈了对艾滋病的应有警惕,同时对
於来自同性恋人群的呼吁置若罔闻。

  与此同时,艾滋病患者被视为同性恋者,同性恋者被当作艾滋病
人,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同时面临着双重歧视。

  公共对於艾滋病产生原因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危险,后来也在一些
同性恋人群中得到了印证。比如艾滋病爆发开始的近十年中,美国黑
人同性恋者将艾滋病看成是“白人病”;在中国,当媒体刚刚提到艾
滋病时,民众(包括同性恋者在内)将艾滋病看成是“外国人的病”。
黑人同性恋者认为自己只要远离白人,中国同性恋者认为自己只要远
离外国人,就能安然无恙,而对安全性行为等措施的必要性了解甚少。
现在美国年轻黑人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高达30%,远远高于其
他族裔的同性恋者;中国在一些城市进行艾滋病抽样调查时,也发现
同性恋者患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同性恋人群在普通人口中的比例。疾病
是不分人种的,但因对疾病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盲目松懈将危及生命。

◇ 公共政策曾受到宗教伦理左右

  在谈及艾滋病公共政策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影响美国政治经济
的一股重要力量,那就是宗教,尤其是基督新教。新教一方面鼓励通
过个人努力来实行“自赎”,这种个人努力包括勤劳工作,不要依赖
他人,所以美国人比较勤劳,这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
经济制度方面,美国的税率也低于加拿大和欧洲国家来说,使企业和
个人不用拿出太多的收入交给国家和政府,这有助于刺激人们的工作
积极性,也使人们不大可能在生活上依赖政府救济,所以美国的失业
率在发达国家中一直处於最低。在另一方面,基督新教在社会意识形
态上趋於保守,比如几年前,教会人数最多的南方浸洗教会还通过了
要求妻子在家里绝对服从丈夫的声明,声明里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强烈
反对同性恋。基督新教伦理是两党之一的共和党的党纲基础。

  这几届美国总统竞选和国会议员竞选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都离不
开三个中心议题,一个是妇女的流产权,一个是有色人种──主要指
黑人和拉丁裔──在就业和就学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类似于我国对
於少数民族的政策照顾。另一个议题就是同性恋者的权益。《圣经》
里出现了不少反对同性恋的条文,这些条文成为基督教会反对同性恋
的主要理由。

  教会在美国的势力非常重大,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信教,绝
大多数为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教徒。教会是一种社会组织,往往能够
发动一大批教徒来对政治选举施加影响,所以美国的政要一般不会对
教会等闲置之,尤其是共和党受到教会的影响更为深刻。

  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上台时,曾经得到福音教会的鼎力相
助。由於美国实行政教分离,教会不能组党参与政府,但当时势力庞
大的基督教联盟发动几百万教徒在各级选举中投票给政治主张与自己
更为贴近的候选人(主要是共和党人),并帮助里根在总统竞选中获
胜。除了将符合自己主张的政客扶持上台外,他们还可以借此安插自
己的人员进入政府,福音派称之为“当代木马”策略。

  和任何政治选举后的利益分配一样,里根上台后任命一些与宗教
界有密切联系的人士担任政府要职,比如当时出任白宫对外交流部门
的负责人帕特·布坎南是美国极右翼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就同性恋
议题发表如下看法:“同性恋者企图让恶魔撒旦在主流社会大行其
道。”而当时里根政府的国内政策首席顾问则是盖瑞·鲍厄,他曾经
就安全性行为教育政策发表如下看法:“减低同性恋行为的危险系数
就是在鼓励同性恋行为,接纳同性恋行为。”

  当时负责全国公共卫生规划的卫生总监艾佛雷特·库柏博士后来
对媒体披露道:“由於艾滋病主要在同性恋者和吸毒人群中发生,总
统顾问就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出发来看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感染者咎由
自取……几年来,内阁有关艾滋病的讨论往往将我拒之门外。”卫生
总监的任务之一就是每十年发表一份报告,预测今后国家人口的健康
走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负责全国公共卫生规划的最高领导都
无法出席中央政府有关艾滋病的讨论的话,这个政府对於艾滋病防控
的漠视之严重是可想而知的。

  盖瑞的看法当时在美国的社会和政坛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艾滋
病方面的公共政策也成为党派竞争的议题,倡导积极的防治政策(如
安全套使用教育)和为艾滋病人提供救助被杰西·赫尔姆斯等保守派
国会议员斥为“鼓动性自由”,“与堕落势力合谋”,等等。

  在疾病研究的初期阶段,医学界还在寻找艾滋病的成因,可预见
的治疗方式远远没有成型的设想,在盈利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医
疗基础研究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由於保守意识形态在政务中占
据主要地位,艾滋病议题被政治化、道德化,所以里根在台时,拨给
艾滋病研究的资金非常有限。里根总统本人就曾经说:“也许是上帝
降下了这场瘟疫……不正当的性交违背了十诫。”可见当时连总统都
希望艾滋病让同性恋者“自生自灭”。直到卸任前一年即1987年,
里根才在公开讲话中提及“艾滋病”一词,但此时距最初病情的发现
已经过去了五六年。我们可以说,人类在抗击艾滋病的努力中,曾经
因为政治和道德因素的阻碍而浪费了几年时光。从艾滋病研究和防治
的进展来看,这几年时光应当是非常宝贵的。里根在台时对艾滋病的
漠视已经成为他政绩方面的严重污点。

  即使在后来艾滋病受到正视的时代,将公共卫生政策道德化和政
治化的做法也时而出现。1994年,克林顿总统内阁的卫生总监乔
斯琳·艾尔德斯医生在谈到青少年中的艾滋病扩散和少女怀孕现象时,
建议推广安全的替代式性行为方式,她提及“(手淫)是人类性表达
的方式之一……也许应该让青少年学会这个”。此语在媒体断章取意
的炒作下引起轩然大波,保守势力迫使艾尔德斯医生在当天内就提出
辞呈。布什于2002年上台后,也任命倡导唯禁欲教育的人士担任
国家艾滋病办公室主任,并且拨款在青少年开展唯禁欲教育,即不包
括安全性行为的禁欲教育。已经有学者指出,这种教育虽然可以推迟
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但也使他们在发生性行为时不知道如何做
好个人保护。不久前,一直反对同性恋并倡导用宗教伦理来影响公共
政策的家庭研究理事会还向政府递交了一个名单,列举了很多在易感
人群中──其中包括同性恋者、针管吸毒者和性工作者──进行艾滋
病防治研究的学者,该理事会要求政府撤回对这些学者的资金支持,
理由是这些研究在“鼓励堕落”。此事受到媒体披露后,科学界对此
加以一致谴责,称之为“科学麦卡锡主义”,即科学研究受到政治审
查的干涉。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宗教如何通过政治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卫生决策。

◇ 医疗界最初缺乏认为识

  当然,将艾滋病等同于同性恋,或者将同性恋等同于艾滋病,并
不仅是宗教人士的看法,当时医学界的一些人士也持这种看法,当然
其出发点和角度有所不同。在艾滋病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有以下几个
在现在看来甚显可笑的观点(请注意以下用艾滋病毒/细菌指当时艾
滋病毒尚未得到确认时的暂时看法):

1)男性身体不能互相传递体液,否则会引起疾病感染。而女性身体
则已经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了对艾滋病毒/细菌的天生抵抗力;

2)男同性恋性活跃人士使用的亚硝酸戊脂(一种性刺激用物)内可
能含有艾滋病毒/细菌;

3)艾滋病是多种病毒/细菌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性活跃者受感染
的可能性更大;

4)女同性恋者也是易感人群之一;

5)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是“准同性恋”行为的结果。假如一
女相继与两名男子发生性行为,这个过程就类似两男之间通过此女发
生了体液交流,所以被称为“准同性恋”,而此女只是担任了一个传
输者的角色,本身不会受到疾病影响。

  在以上的一些错误看法中,有的甚至出现在诸如《科学》等的著
名学刊上。我们也可以看法,有一些看法还忽视了女性的感染可能。

  当时医疗界对於艾滋病缺乏认识还表现在以下方面,虽然它们不
一定源自恐同偏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正视艾滋病产生了负面影响:

1)一些医务工作者以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生理结构上没有区别为
依据,不相信同性恋者容易感染艾滋病,认为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
的爆发纯属偶然,从而拒绝对同性恋人群的健康加以重视;

2)也有一些医务工作者不了解同性恋性行为(尤其是口交和插入性
性交)的具体方式,无法为前来求助的同性恋顾客提供良好的建议;

3)由於研究资金的缺乏,病因难以得到确认,治愈前景暗淡,很难
吸引资深专家和研究者加入艾滋病防治的队伍。当时从事艾滋病防治
研究的绝大多数是身为同性恋者的年轻教授和研究人员,他们一方面
经验和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因为资历不足,无法争取到足够的研究基
金。

4)一些医务人员对於艾滋病人怀有抗拒态度,这种抗拒既可能出自
对同性恋的道德谴责,也可能生怕自己因接近病人而受到感染。有的
医生得知病人有可能或已经感染艾滋病毒时,无法掩饰自己对同性恋
生活方式的反感,这不仅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同时也影响到病人和医
生之间的必要合作,比如感染者被要求告知以前的性夥伴名单,以便
医疗机构做跟踪调查,但病人面对怀有恐同情绪的医生时,可能会将
自己对医生的反感转化为不合作。  

  顺便需要一提的。恐同偏见不仅表现在外界对於同性恋者施加的
压力,也表现在一些同性恋者在自我认同方面怀有羞愧感,也就是
“内化恐同情绪”(internalized homophobia),这也使得他们羞于接
受体检,这不仅损害患者自己的健康,同时也妨碍了应有的跟踪调查。
另外,由於社会环境的压制,很多同性恋者并不敢於相互坦诚交往,
即使发生性关系后也难以得知对方的真实姓名或电话号码,这也给跟
踪调查带来了极大麻烦。

◇ 看法转变

   对於艾滋病看法的转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将之概
括如下:

  1)死亡人数的大量增加,感染人群不再以同性恋者为主,并且
蔓延到很多欧美国家,波及到很多家庭,迫使各国政府感到有燃眉之
急,艾滋病防治成为很多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政府开始加大研究和
防治方面的拨款;

  2)同性恋团体的积极游说和抗议,包括争取医学界的支持,这
其间离不开本身是同性恋者的医务人员或医学研究者的努力;

  3)艾滋病病因和传播方式受到确定,为医疗成功提供了前景,
吸引了更多医学界人士──尤其是资深研究者──的加入,这不但有
助于提高研究水平,也有利于吸引更多来自政府和基金会等组织的研
究资金;

  4)政治正确性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促使民众将艾滋病患者
当患者看待,而不要强加个人的道德评判;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影星洛克·哈德森因患艾滋病治疗无效而于
1985年去世,哈德森临死前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还委托传
记作者将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告示大众。身高两米、外表极为健壮英
俊的哈德森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小生”,
这位“大众情人”的去世以及临死前对自己人生的坦白在媒体引起了
广泛关注,很多报刊和电视台将之列为1985年年度头条新闻。哈
德森的去世使很多人感觉到,同性恋者就可能在身边,很多人只是戴
着异性恋的面具出现而已;连哈德森都难免艾滋病的感染,何况自己
与他人?

  后来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后现身说法来教育大众的知名人物还
包括奥运会跳水冠军洛加尼斯、篮球明星约翰逊、网球明星亚瑟·阿
什、“皇后”演唱组的主歌手弗莱迪·莫古利、舞蹈家鲁道夫·纽里
耶夫,等等。这些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出面,讲明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教育大众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洛加尼斯还出版自传,坦言自己的同
性恋人生,莫古利也不讳言自己是位双性恋者。美国的MTV频道在
九十年代初开始制作“真实世界”的连续真人秀节目时,特地加入了
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恋青少年佩德罗·泽莫拉,让他和一群青少年男女
同住一房,镜头跟踪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看他们如何友好相处。“真
实世界”是当时MTV频道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潜移默化地教育广
大青少年以平常心看待艾滋病患者。

  著名演艺界人士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对公共意见造成影响,同性恋
团体鼓励社会名流和演艺界知名人士(包括本身是同性恋者的人士)
加入反对恐同偏见和反对歧视艾滋病人的呼吁队伍,戴安娜王妃、伊
丽莎白·泰勒、芭芭拉·史翠珊、雪儿、麦当娜、莎朗·斯通、汤姆
·汉克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李察·基尔、乔治·迈克尔和艾尔
顿·庄等人都成了同性恋权益和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活动家。这些知名
人士乐意地为同性恋权益组织和艾滋病防治团体的筹款活动提供慷慨
帮助,并在媒体展开有关呼吁。

  艾滋病也使同性恋社区走向了整合,共同抵抗疾病成为团结的动
力。在同性恋社区的自我干预下,安全性行为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开展。
在各地的同性恋报刊上,总是能够看到使用安全套的敦促,就连同性
恋毛片也于九十年代初开始,一律要求演员在表演插入式性交时,戴
上安全套。

  现在回头看来,同性恋议题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艾滋
病的关注。刚开始时,谈论艾滋病议题免不了要触及到同性恋,在这
个过程中,主流社会开始了解到同性恋人群的方方面面,媒体对同性
恋的报导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同性恋自豪游行的猎奇镜头上。艾滋病在
同性恋人群中的一度蔓延使建立稳定专一的伴侣关系的呼声更为强烈,
而同性伴侣关系无法受到法律承认,因此很多人在医院探望病危的伴
侣时往往被院方拒之门外,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后来要求同性婚姻合
法化的政治诉求。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同性恋平等权益方面的迥异立场
调动了同性恋者的政治热情。可以说,曾对同性恋权益运动造成严重
打击的艾滋病反而成了将同性恋推向政治舞台和主流社会的“功臣”。

  政坛也出现了对同性恋相对宽松的呼声。在早期,被称为“美国
保守主义之父”的巴瑞·郭德华特于八十年代末在流产权和同性恋权
益两个议题上与共和党发生决裂,他的同性恋孙子让他幡然醒悟到原
先看法的错误之处。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南非宗教领袖图图主
教对同性恋权益的支持和反对歧视艾滋病人的讲话也对美国媒体上得
以披露。克林顿和戈尔执政的八年,普遍被认为使美国同性恋权益得
以大大迈进,例如历届过去几次总统竞选中有关同性恋的议题都被得
以层层推进,从1992年总统竞选时针对同性恋者从军的“不问不
说”政策,到1996年竞选时的“平等就业法”(即性倾向不能成
为就业歧视的理由),到2000年竞选初次触及同性伴侣关系合法
化,而现在舆论界普遍认为在2004年的总统竞选中,同性婚姻将
成为首要议题(所有民主党候选人都支持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而
在2000年的竞选中,即使类似于加瑞·鲍尔等极端保守派候选人
在反对同性恋者权益时,也不再将之与艾滋病相提并论。与此同时,
共和党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副总统切尼的女儿是名同性恋者,这
使在各议题上都持极端右翼主张的切尼夫妇唯独在同性恋权益上显出
网开一面的态度。1992年,同性恋共和党人曾被赶出共和党全国
大会的会场,而在2000年,共和党资深战略顾问玛丽·马特琳专
门在大会期间为同性恋共和党人举办欢迎酒会。尽管如此,共和党和
民主党在同性恋议题上的巨大分化至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之内仍然存
在。

  时至今日,艾滋病和同性恋已经成为不受忌讳的主流话题,而媒
体和公众人物(包括政要和宗教界人士)也已经不将艾滋病和同性恋
相提并论,两者在公共媒体和大众言谈里已经基本脱钩,比如最近马
萨诸塞州的最高法院做出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判决时,各大媒体都争相
报导各地民众对此的反应。从我的观察来看,即使是那些最激烈反对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人──不管他们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坛显要──都只
是说同性恋生活方式为上帝所不容,再没有人拿艾滋病来攻击同性恋。

  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抑制艾滋病情的
药物也出现了,这不仅降低了死亡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
情的显现。虽然同性恋人群中仍然有着比异性恋人群高得多的感染率,
但很多感染者可以通过服药来维持健康的外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
同性恋社区里的那般风声鹤泪的悲惨情形现在已经荡然无存,这就使
得很多人开始松懈了对疾病防治的警惕,有的人甚至认为:“现在反
正有药,得了病也死不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表明,从九十
年代末开始,同性恋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率开始有所上升,不用安全
套的性交方式也重新开始抬头。这些不良发展趋势都将增加公共卫生
工作的负担。

◇ 一个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恐同偏见对於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影响所做的简单回
顾。在结束之前,我想留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当艾滋病在美国
同性恋人群中爆发时,虽然当时这个人群还普遍面临着很大歧视,但
同性恋已经走向一定程度的公开,并受到一些民众的接受,同性恋者
也能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安全性行为教育,同性恋报刊的发行和同性
恋团体的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安全套也能够在一些同性恋者的活
动和聚会场所免费获得,同性恋人群还自发组织起互助团体,为人群
内的艾滋病患者提供生活上的照应。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欠积极,而
且当时舆论普遍将同性恋和艾滋病挂钩,但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空间和
活动权利确实受到法律的一定保障,他们有着基本的法律和情理依据
来争取同情和支持。

  我的问题是:假如艾滋病不是爆发在八十年代初期,而是在同性
恋刚刚走向公开的七十年代初期,或者同性恋尚被列为犯罪的六十年
代初期,那么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将会遭受何等境遇?让我们将目
光放到全球其它地区,假如在一个恐同偏见比美国八十年代初要严重
得多的地方,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首先爆发,那么艾滋病防治会遭
遇到何等更大的阻碍,比如国家是否愿意拨款,一些感染疾病的知名
人士是否会有勇气出来现身说法来教育大众,同性恋人群是否能够争
取到法律保护来维护自己的健康并自发开展有关教育活动,等等?我
想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根据2003年12月4日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讲课稿整理。)
──────────────────────────────
【同志名人】

◆    托尼·卡什纳:激进的实用主义者 
          ──本·格林曼采访托尼·卡什纳实录

  托尼·卡什纳是普利策获奖剧本《天使在美国:国家主题的同性
恋狂想曲》的作者。该剧由迈克·尼古拉斯执导,艾尔·帕西诺、梅
丽尔·斯翠普和爱玛·汤普森主演,于今年12月在HBO频道分两
部分播出。这个写成于1991年的剧本是对里根时代的一次全方位控诉,
叙述了发生在艾滋病人普拉尔和他的前男友以及与另一位有着靠药品
度日妻子的情人之间的故事。剧本还有一条副线集中描写了麦卡锡时
代的律师、右翼枪手洛伊·科恩的晚期故事,科恩于1986年死于艾滋
病。

  卡什纳的其他剧作还包括《恋家的人/喀布尔》,把伦敦、纽约
的现代世界和塔利班的狂热政治连接了起来,是写于911之前具有
凄惨预见性的剧本。以及即将出版的《卡罗莱娜与变迁》是一出以民
权运动下的路易斯安娜为背景的剧作。同时,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以
针对年轻活动家的书《武装起来,拯救你民主的公民灵魂!──共和
国午夜时分的咆哮、控诉与其它言论》。

本·格林曼(以下简称本):《天使在美国》几尽波折终於登上了荧
屏。据说,罗伯特·奥特曼(见注1)曾打算执导该剧的电影版,是
吗?

托尼·卡什纳(以下简称托):是的。 奥特曼是一位重要的艺术家,
他是几位我最先想要合作的人之一。我把剧本寄给他,他立即就表示
了兴趣。我们一起合作了大约有一年半,完成了脚本。在那个时候,
由於片场的制片人担心该片的题材、预算,以及片子的长度,最后就
没有落实。后来,即使在奥特曼离开以后,我一度试图将片长压缩到
三小时,但是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有太多的情节在里面。

本:那么您对最后把它搬上电视觉得满意吗?

托:我一直都认为电视屏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是个电视迷,给相
对小型的片子写剧本,对我来说更容易。电视有一些东西和戏剧很像。
虽然画面质量不是那么好,没有象《指环王》那样史诗般的壮观的视
觉效果,但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辩论的媒介:在两个摄像机之间变
换。它虽然有局限,但是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

本:这部HBO的制作和其他电视节目,像《弯眼看直哥》,一起被
归入一个新的类别,即同性恋电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托: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我对这一现象非常有兴趣。同性恋电视对美
国文化向更积极地对待同性恋方向转变有重要的作用。在她们各自的
领域里,萝丝安(见注2)和玛当娜对性的少数派的解放是非常重要
的。像《阿威与阿姬》(见注3)这样的电视剧,尤其是在刚开始的
几年,是很逾越常规的。《弯眼看直哥》则是令人着迷的。它有一种
让你仿佛做梦的感觉。这些节目小资情调极浓,它们更注重的是商业
效益。有意思的是,相比之下,《天使在美国》在某些方面则是比较
正经的。我不会写性感的东西。在这方面,它甚至不如一些常规的电
视节目。

本:自从911以后,您的另一部作品《恋家的人/喀布尔》比《天
使在美国》更受人瞩目。听说,自第一次上演以来您一直在重写剧本,
是真的吗?

托:是的,我一直在这么做,但不是出於政治方面的缘故。这是我第
一个描写家庭生活的剧本:虽然是关于阿富汗的,但剧本的中心之一
是讲一个饱受创伤的家庭,这也正是我一直所挂心的。至於它和
911的联系,我没有修改任何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故事发生在
1998年,所以毋须作任何改变。

本:《拯救你民主的公民灵魂!》主要针对的读者群是年青人。您觉
得当代美国的年轻人对政治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吗?

托:我觉得是国家对年青人的教育不够。这是一个由右翼党派蓄意设
计的恶毒计划,试图破坏公众教育。当人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更容
易被操纵。如果你保证孩子长大后不会读、不会算,等等,那么你可
以肯定他们也不会有效地进行反抗。

  另一方面,在年青人中一定会对不公正现象有很强的舆论。当我
写《恋家的人/喀布尔》的时候,我之所以觉得应该放眼国际,有一
部分就是因为年青人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世界
贸易组织)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开展的示威活动。

  现在有许多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的年青人,但我觉得我们误导了他
们。我非常崇拜那些左翼的作家,但是左派在某些时候决定了政府不
能得到它想要的。结果就会变成一场无止境的抱怨和对美国历史的片
面解读,因此也就错过了最重要的东西:宪法赋予的民主创造了惊人
的、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我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对政府不起作用时
进行抱怨。

本: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您觉得您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信仰得到了回报?

托:就是那次,他们把那个“十诫”的雕塑从阿拉巴马州的法院前搬
走的时候。那是令人激动的一刻。虽然布什政府一直在吹嘘什么政教
分离,但是我们的总统在满怀快活地杀害了几千人的同时却一刻不停
地说着他和耶稣的关系。有幸的是,这件事显示了我们的社会制度还
是可信的。

本:您的新剧《卡罗莱娜与变迁》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时
期的路易斯安那为背景……

托:这个剧作例证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伟大。我不信任何人了解了那段
历史后还会反对这个制度,还会对谁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谁是总统、
以及谁被选入议会无动于衷。

  这些事情、想法和决定,以及这些选举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看到:对同性恋者来说,鸡奸罪的废除是有巨大
的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政治的力量是非凡的。

本:您对民主党怎么看?您觉得它能有效地反对布什吗?

托:我以前说过,现在再说一遍:“不论哪个民主党人,即使是不受
欢迎的乔·利伯曼,都应该受到每一个关心国家和世界前途的进步人
士的支持。如果绿党竟然糊涂到派代表──如拉尔夫·纳德──参选
总统的话,千万别投他的票。听着,政治并不是用来表达你纯洁的道
德规范和标准,也不是用来显示你的刚正不阿,更不是让你寄托对空
幻的乌托邦的幻想,但进步人士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

  共和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以前尼克松时代还没有,现
在有了。不管谁参选,他们都会站在他背后,要紧牙关,帮助他胜利。

本:您是说进步人士被他们自己的理想拖了后腿?

托:这个制度就不是为理想而设的。国家不会选举伟大的领袖。它选
举的是出於自我的目的、想要操纵世界的人。然后是广大民众使他变
得伟大。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大财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乔
治·布什没什么区别,他可以很容易就变成像赫伯特·胡佛一样。但
他是个聪明人,美国的工人阶级希望他来拯救这个国家。同样的情形
也发生在林登·约翰逊身上。这也有可能发生在比尔·克林顿身上,
不过经过12年里根和布什执政的倒退时期,老百姓很是松了口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布什把反战示威的人称作一群“焦点团体”。
我们走上街头告诉他我们反对战争。但那就是我们唯一做的:表达我
们的观点。议会里没有人听我们的,因为我们非常清楚他们为什么不
会听。不管是希拉里·克林顿还是洽克·舒马(见注4)都太妥协了。
如果不督促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就输了。

本:您个性和作品中的善於分析,容易不满的一面和您在政治上实事
求是的观点有冲突吗?

托:我认为每个人必须问自己:“你想不想有自己的代理人?”如果
你相信自己有责任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让它变得比你来的时候更好,那
么你该怎么做才能有能力去实现呢?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你
可以通过投票选举来达到目的。虽然也有不同的方法把权利从非常富
有的和邪恶的人手中拿走,但我还是很惊讶在上届总统选举时老百姓
没有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已经经历过了12年的里根和布什时期,应
该非常清楚面对的是什么。乔治·布什是一个由他父亲操控的机器人,
用来惩罚萨达姆·侯赛因和替那些石油化工强盗们取得更多的金钱。
令人惊讶的是民主党选民也看到了这一点,却仅仅只是向自己的党派
表达了些微的不满。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力支持戈尔呢?为什么我们会
把票投给拉尔夫·纳德,或干脆就不投票呢?如果我们有一位民主党
人总统的话,今天就不会在伊拉克了。对此,我已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了。

注1: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著名导演、剧作家,电影
作品包括《捷径》(Short Cuts)、《高斯佛庄园》(The Gosford 
Park)、《梵高兄弟》(Vincent and Theo),等等。
注2:萝丝安(Roseanne),美国九十年代初情景喜剧,萝丝安的角
色为家庭妇女,剧中有同性恋人物。
注3:《阿威与阿姬》(Will and Grace),NBC电视台黄金档情景
喜剧,剧中两名男主角皆为同性恋人物。
注4:洽克·舒马(Chuck Schuma),来自纽约州的国会民主党参议
员,主要议题为劳工利益。
──────────────────────────────
【艺坛纵横】

◆      离经叛道的璐璐
             ──歌剧奇葩《璐璐》简介

              艾 立

  提起歌剧,这门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之为阳春白雪的艺术门类,人
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顾影自伶怜、为爱痴狂的首席女高音角色,
如茶花女、绣花女咪咪、蝴蝶夫人、诺玛,等等,这样的角色几乎贯
穿了所有的歌剧。这些理想化的女性无疑反映出男权社会的某种渴望
和幻想。然而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伯格(Alban Berg,1885-1935)
的第二部歌剧《璐璐》(1935)却塑造了一位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
令男人们又渴求又畏惧的同名女主角,并且还让同性恋角色首次登上
了歌剧舞台。被卫道士们斥之为有伤风化的戏剧脚本,再加上伯格在
音乐中所贯彻的十二音序列主义的前卫创作方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
歌剧艺术中一支“离经叛道”的奇葩。
        
  《璐璐》的歌剧脚本改编自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弗兰克·魏德金
(Frank Wedekind, 1864-1918)的两部相互关联的戏剧《大地之魂》
(1895)和《潘多拉的盒子》(1902)。下面首先介绍一下这部三幕
歌剧的情节概要。

◇ 《璐璐》剧情梗概

引子

  十九世纪末,德语国家某地。马戏团的帐篷外,一驯兽师邀请观
众们来看最凶猛的动物,“毒蛇”璐璐被抬了上来。驯兽师告诉人们,
很快你就会看到她是如何勾引人们,如何招致罪孽的。

第一幕

第一场:在一间画室内,作为演员的璐璐正在为她的肖像画摆姿势。
她是年老的医学教授高尔博士的夫人,又是主编勋恩博士的情妇,是
勋恩在她孩提时代把她从贫民窟里救了出来。勋恩正在观看画工进展,
他的儿子作曲家阿尔瓦走了进来。阿尔瓦与他的父亲一起离开画室后,
与璐璐单独在一起的画家失去了自制,想要跟璐璐做爱。璐璐半推半
就地抵抗著。高尔博士闯了进来,看到两人拥抱在一起的一幕,心脏
病发作猝死。璐璐现在成了一个有钱的寡妇。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运
气,画家感到的恐惧胜于惊喜。画家质问璐璐的道德信仰,璐璐的回
答是“没有”。画家向上帝祈求力量。

第二场:在一间布置讲究的会客室里,现在成为璐璐丈夫的画家取回
早报。一则关于勋恩与一个社交界女孩订婚的消息让璐璐不安起来。
这时门铃响了,来访者是一位名为施勾尔希的老流浪汉,他是璐璐的
老相识。单独跟璐璐在一起的施勾尔希先是恭维璐璐的财产,然后就
向她借钱,璐璐说她听够了这一套。门铃又响了,这回是勋恩。看著
灰溜溜走出去的施勾尔希,勋恩对璐璐说:你的老爹又来干嘛,你该
把他踢出你的生活。勋恩又说,画家迟早会知道他们俩之间的关系。
勋恩提醒璐璐是他为她促成了两桩好婚事,现在他订婚了,他再也不
想绯闻缠身了。璐璐说画家被爱蒙蔽了双眼,永远不会发现的,如果
说她属于谁的话,她只属于勋恩,唯一她真正在意的人。这时画家进
来了,璐璐走出会客室让画家从勋恩那里了解一些生活的真相。勋恩
告诉画家他打璐璐十二岁就认识她了,现在他想摆脱她,他告诫画家
应该叫自己的妻子行为体面。深受震惊的画家离开会客室,把自己锁
在另一个房间里。当璐璐再次露面时,尾随著阿尔瓦,三人一起闯开
房门,他们发现画家已经自杀了。勋恩去叫警察,而璐璐则预言他终
将会娶她的。

第三场:剧院后台。阿尔瓦给正在换服装的璐璐斟满香槟,他回忆他
母亲死后他第一次遇到璐璐的情形,他想要他的父亲娶璐璐,这样他
就总能看到她了。璐璐上台后,一个非洲王储出现了,对阿尔瓦说他
想要娶璐璐为妻。舞台上的璐璐看到观众席中勋恩和他的未婚妻在一
起,便假装晕倒,剧院一片骚动。勋恩立即赶到璐璐的更衣室,愤怒
地要求她回台上去。阿尔瓦告诉剧院导演先继续演后面的节目,让勋
恩和璐璐可以好好谈谈。璐璐下达了他的最后通牒:勋恩必须为她放
弃自己的未婚妻。璐璐叫勋恩按自己的口授写下一封信,勋恩称之为
他自己的死刑判决书。当上台的铃声再次响起时,璐璐平静地走上舞
台。

第二幕

第一场:嫁给了勋恩的璐璐正在对恋慕她的同性恋女伯爵戈史维茨说
再见。两个女人一起离开豪华的会客室。妒火中烧的勋恩,被真实的
和想象的情敌所折磨著,哀叹著自己晚年的不幸。而回到会客室的璐
璐抱怨著勋恩近日的冷淡,哄著勋恩进了卧室。戈史维茨以及其他几
个游手好闲的人──施勾尔希,一个杂耍演员,一个中学生──又鬼
鬼祟祟地溜进了会客室,等待著璐璐来与他们说笑。施勾尔希说他不
是璐璐的父亲,说璐璐是个天降神童。一个男仆──同样也迷恋著璐
璐──宣称勋恩大人驾到。杂耍演员和中学生慌慌张张藏了起来,结
果进来的是阿尔瓦。阿尔瓦和璐璐在一起的时候,阿尔瓦热情地表白
了对璐璐的爱,尽管璐璐喃喃低语说她毒死了他的母亲。躲在远处的
勋恩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进来先是把阿尔瓦送出门外,然后又进
来找杂耍演员。这回勋恩拿了把手枪,他把手枪按在璐璐的手中,斥
责著璐璐带给他及她自己的耻辱,要璐璐饮弹自尽。争吵之中,吓坏
了的中学生从躲藏处跑了出来,勋恩被他分散了注意力,此时璐璐朝
著勋恩的背影扣动了扳机。倒下的勋恩警告阿尔瓦,他将是下一个牺
牲品,断气之前,他又瞥见了躲藏著的戈史维茨。尽管璐璐乞求阿尔
瓦让她逃走,惊呆了的阿尔瓦却拦住了璐璐,直到警察到来。

第二场:一段音乐间奏描绘了璐璐的审判、入狱,以及最终的越狱逃
跑。幕布升起,还是同样的场景,时间已过去一年。阿尔瓦、戈史维
茨和杂耍演员商量著营救璐璐出狱的计划,施勾尔希带来了假护照,
他与戈史维茨一道去监狱救璐璐。杂耍演员计划著跟璐璐成婚,两人
合伙演出一定能赚大钱,还抱怨为了救出璐璐他可是煞费苦心。弃学
的中学生出现了,他说璐璐已经死了。杂耍演员拿出一张剪报,证明
璐璐得了霍乱住进监狱医院,然后把中学生轰了出去。璐璐上场了,
穿著戈史维茨的衣服,憔悴地倚在施勾尔希的肩头。杂耍演员看到病
怏怏的璐璐很失望,气呼呼地走了,施勾尔希也走了。璐璐告诉阿尔
瓦:女伯爵戈史维茨是如何买通关系混入监狱,又是如何给自己染上
霍乱,再把霍乱传给璐璐,以便璐璐从监狱医院逃跑。璐璐充满诱惑
地要求阿尔瓦给她一个吻,以确信他会保护她、陪伴她。尽管璐璐注
意到他们正躺在上面的沙发,一年前阿尔瓦的父亲就死在这里,阿尔
瓦还是禁不住诱惑就范了。

第三幕

第一场:璐璐和阿尔瓦逃到了巴黎。幕布开启的时候,他们豪宅中正
在举办赌会。祝酒的是尾随他们而来的杂耍演员。客人们讨论著行情
看好的“少女铁道”股票。一个知道璐璐正被德国警方通缉的侯爵勒
索璐璐,说要把她卖给开罗的妓院。璐璐抗议说她怎么能出卖自己呢
──这是唯一真正属于她的东西。他们的谈话被散场的赌客打断了,
璐璐收到一张杂耍演员的条子,同样也是要敲诈一笔巨款,否则就告
发璐璐。杂耍演员出现了,璐璐告诉他她已经没钱了,杂耍演员提醒
璐璐阿尔瓦给她的“少女铁道”股票值一大笔钱。杂耍演员走后,璐
璐接到一张电报,“少女铁道”股票已经大跌,不值一文了。施勾尔
希又来向璐璐讨钱。得知了璐璐的困境,施勾尔希说只要璐璐能让杂
耍演员今晚到他的住处,他就可以干掉他。因为杂耍演员常常骚扰戈
史维茨,想从女伯爵那里财色双收,所以璐璐想到以戈史维茨为诱饵,
骗杂耍演员去施勾尔希住处。璐璐告诉杂耍演员施勾尔希的地址,说
戈史维茨在那里等他,还说女伯爵答应会付给璐璐安排他们见面的酬
金,而璐璐许诺将把这笔钱全部交给杂耍演员。杂耍演员悻悻地走了,
璐璐又赶紧找来戈史维茨,要求她为了她而屈从于杂耍演员。然后璐
璐匆匆与一个年轻的马夫换了装束,趁著那些快乐的赌客发现他们手
中的股票一文不值之前,趁著警察到来之前,领著阿尔瓦一道逃进了
夜色之中。

第二场:伦敦一间破败的小阁楼,破产了的璐璐为了生计,也为了依
附于她的阿尔瓦和施勾尔希,不得不去街上拉客。第一个客人是个古
怪的、害怕被别人发现的老教授。施勾尔希和阿尔瓦只好到屋外等待。
忠实的戈史维茨来了,她带来了璐璐的肖像画。阿尔瓦把画挂在墙上,
大家看著璐璐昔日的美貌,禁不住怀念起旧日好时光。璐璐找来的第
二个客人是个黑人,他说他的父亲是非洲一个皇帝。但是他却不愿意
先付钱,并企图强暴璐璐,阿尔瓦过来阻止,却被黑人一击重拳打死。
施勾尔希拖走了尸体。伤心绝望的戈史维茨打算自杀,可又意识到即
使她死了,这对璐璐也无足轻重。璐璐又带来了第三个客人,还告诉
他戈史维茨是她的疯妹妹。客人对璐璐的开价犹豫不决,想要离开,
璐璐却突然感觉不惜一切需要他,说“我多么爱你,别叫我求你”。
他们进了房间,戈史维茨终于决定回德国去开始她的新生活,她决定
投身于争取妇女权益的工作中去。这时突然传来璐璐撕心裂肺的尖叫,
戈史维茨疯狂地冲回来,打开房门,正往外走的凶手──开膛手杰克
──同样也给了她一刀。激怒了的杰克找了块毛巾擦干净手上的血,
离去了。躺在血泊中垂死的戈史维茨,为自己能死在璐璐近旁而欣慰,
嘴中念著:“璐璐,我永远的天使!请再一次靠近我!我已经离你很
近,很近,永远很近!”

  全剧在戈史维茨悲痛欲绝的哭喊中落下了帷幕。

    耐心读完这有些荒诞不经的情节概要的读者,大概已注意到,大
幕落下的时候,还活在舞台上的角色已经寥寥无几了。璐璐的丈夫、
情人、崇拜者们一个接一个命赴黄泉,性与暴力在舞台上狰狞地扭成
了一团。乍看起来,璐璐似乎是邪恶的化身,其实作为性幻想的对象,
璐璐跟传统歌剧中那些或是柔情似水或是热情如火的女主角起的作用
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是异性恋男性自身欲望的投射,只不过男性的焦
虑不安遇上了世纪末的虚无颓废,便产生了“璐璐”这样一个奇特不
羁的艺术形象。魏德金和伯格在他们生前都表现出对女性强烈的兴趣,
然而他们的爱情生涯却远非一帆风顺。对这两位艺术家而言,璐璐象
征著命运的变幻无常,以及永远无法摆脱的欲望之非理性。
        
  伯格1935年死于昆虫叮咬引发的败血症时,《璐璐》的第三幕还
只有一个框架。1937年在苏黎世的首演只有两幕,而第三幕则以类似
哑剧的形式简单带过,并配以从《璐璐》组曲中选出的对应第三幕的
片断作为背景音乐。两幕演出的传统被保持下来,直到1978年,另一
位奥地利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切哈(Friedrich Cerha,1927-)根据
伯格的框架完成了第三幕的配器。按照伯格的意图,第三幕中出现的
三个嫖客(老教授,黑人和开膛手杰克)分别由扮演璐璐三个丈夫
(医学教授、画家和勋恩)的相同演员来扮演,而且这每一对人物的
音乐动机也互相关联,这就好比死去的丈夫们的鬼魂又化身为嫖客一
个接一个来找璐璐讨债。当璐璐遇到杰克时,当她第一次真正感到孤
独无助、渴望被爱的时候,她立即成为这种渴望的牺牲品,就跟她的
丈夫们成为对璐璐的占有欲的牺牲品一样。
         
  伯格的老师阿诺德·勋伯格开创了十二音序列主义,而阿尔班·
伯格则将之发扬光大,应用在了歌剧创作中。伯格的第一部歌剧《沃
采克》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的生活悲剧,其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并立即登上了欧洲各大歌剧院的舞台。被人们认为晦涩、不和谐的序
列主义音乐被伯格用于表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真是
再合适不过了。新音乐手法的戏剧表现力为伯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
泉。虽然伯格没能看到他的第二部歌剧《璐璐》的上演,但是近年来
《璐璐》在欧美各地不断的翻新上演,可以说是对《璐璐》的艺术价
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近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就重新上演了这出歌剧。尽管五十年代
在汉堡上演的《璐璐》被有些人斥为“怪诞、没品位”,但是在舞台
指导方面,此次新版《璐璐》还是继承了其以往的新奇、大胆、夸张
的风格,比如说,在阿尔瓦表白对璐璐的渴求的段落,璐璐戴上了一
对硕大夸张的假乳房,以此渲染男人在女性身上寻觅母性的幻想,再
比如当璐璐在一半出于防卫、一半出于愤怒的情形下朝勋恩连开数枪
后,舞台上一篇大乱,跟穿著党卫军制服的警察一道赶来的还有穿皮
装短裙的修女嬷嬷,这似乎是对法律和道德舆论手挽手的一个绝妙讽
刺。不过,跟五十年前的观众相比,今天的观众已经完全可以镇定自
若地面对这些后现代主义的行头了。
        
  伯格的音乐中没有正与邪的简单二分法。璐璐虽然任性,却也只
不过是社会的玩偶。跟那些想要把她象财产一样据之己有的丈夫们相
比,显然璐璐是一个更值得同情的角色。的确,在璐璐的几个独白式
唱段中,揪心的绝望让人不由得想起古斯塔夫·马勒的音乐,这位被
称之为最后一位浪漫主义大师的音乐家对伯格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当然,《璐璐》中被给予最大同情的当之无愧还属女伯爵戈史维
茨。阿尔班·伯格的妹妹丝玛拉嘎达据称曾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
企图自杀,而跟丝玛拉嘎达非常要好的伯格无疑在戈史维茨的创作中
寄予了对妹妹深切的爱。跟璐璐的男性追求者们不同,戈史维茨为了
璐璐不惜进监狱,不惜染霍乱,也不惜作为诱饵委身于流氓无赖,她
对璐璐的爱几乎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献身,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她
在对璐璐的迷恋中痛苦挣扎著,而当她最终决定开始新生活时,却陪
伴璐璐一起成为开膛手杰克的刀下鬼。不过与其他角色的离奇毙命有
所不同,临终前的戈史维茨终于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她虽然在生前一
再忍受璐璐的三心二意,但最后有幸伴随心爱的女郎进入了死亡,而
这超越一切(也包括性别)的爱似乎给了她进天堂的凭证:
        
  “璐璐,我永远的天使……”

  女伯爵临终前的这句话仿佛与上帝之间的暗语,不仅使她得以超
越自身,也使得观众超越舞台上这一片混沌残局,得以窥见“璐璐”
魅影之后的一丝真相。
──────────────────────────────
【同人笔林】

◆           一句话的思考

             郝利平

  我最近好思考。不知擅于思考的人是不是都和我相似,稍稍带有
那么一点点的自虐倾向,一句话:跟自已过不去。

  我个人认为,觉得爱好思考的人分两派,一是数学派,二是文学
派。

  善于思考的数学派多是买卖人,能想得出数字的运作和人情冷暧
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不留神让数字和人情犯了冲突,尤其是数字方面
吃了大亏的话,那种具伤五内的痛苦绝不少于文学派那种因“起舞弄
清影”而招来的痛苦。

  我不喜欢买卖人是因为我们是同行,同样擅常给万物定价,比如
买卖人会把一个人抱括指甲盖儿大小的种种零部件来个明码标价,我
也一样会将一个人的无耻善良丑恶等等来个揭底似的价位判定。于是
我们总是合不来。

  用我父亲的一句话讲就是:卖涮墙粉的容不得卖石灰的。这是同
行相忌的真理。

  可是,文学派的思考要比数学派的思考吃亏得多,总是放不过自
已,然后把放不过自已的想法再转嫁到别人头上,就产生了一种十分
怪异式的好奇式的思考。

  每年的春季我都犯忧郁症,不吃不喝,就思考,反复做一些无用
的思考。这几天的思考益发上劲了,估记病情在恶化。所以很想问别
人,你们也这样思考吗?翻看李碧华的书,看到了思考带给人烦恼的
根源在哪里了。于是一字不落地抄了过来,绝不含半点创作的成分。

  然而忧郁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优美,时常让人要感伤。我想在
这种景况下,如果有位玉树凌风的好同志前来与我恋爱的话,完了!
一句话:他会死在我手里。

  那么关于爱情你我又思考过几回?

  夜阑人静。回答在心。

  你在静夜中,问过自已一些很“普通”的问题吗?

  午夜三时十六分乍醒,你最思念的人是谁?

  你相信世上有一个人,无论天涯海角,注定会遇上?

  你最不想听到或是说出的是哪一句话?

  在哪一刻,你没有力气矫饰,也顾不上面子、尊严、冷静、理智、
性格……?

  你有想过:“我逃不掉了吗?”

  谁失意,你第一时间支持?

  看到任何精彩的电影、书画、表演……,好想同谁一起分享?乐
意多看一次?

  很累很累,要听过谁的声音才肯睡?

  已经没有“感觉”了,你还呆得下去吗?

  你明白“泥足深陷”的快感吗?

  当你失去某人时,才惊觉是最好吗?

  你有心愿未了吗?

  今天要死了,你的遗书写给谁?

  你会为一个人痛苦、屈辱、受难、灰心、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甚至自杀吗?

  试过无法取舍?

  你有为一个不值得的人长夜不眠吗?

  你相信什么都没有过就可以免于失去吗?

  你式过某天一转身,才发现睡在身边的人,或爱情,不知消失到
何方再也找不到了吗?

  你怕死,抑或怕寂寞?

  见到你爱的人爱上别人,你会杀死哪一个?

  你相信世上最寻常的痛苦不外是:“(一)我爱他,他却偏不爱
我。(二)他爱我,而我却偏不爱他吗?”

  你最近一次开怀大笑是几时?锥心痛哭是几时?

  你有没有不肯承认的爱情?或性关系?

  你认为“暗恋”的幸福是永无挫败感吗?

  世界末日,你最想放入“时间囊”中的是什么?

  你希望得到什么礼物?

  你能说出对方最爱吃的一类食物、最爱的一部电影、一句口头禅、
一个损友、一位旧爱、一项错误和一种遗憾吗?

  吵架或打架最凶的原因是什么?谁先向谁低头?

  挫折和阻力愈大,爱得愈坚贞;抑或风平浪静,才是恩赐?

  床上缠绵时,你们最想说(最常说的是什么)的话是什么?

  你承认事业永不辜负人的苦心,但也不能安慰你吗?

  大停电的时候,你最希望谁在身边?

  无意中伤害过人吗?

  有人等你回家吗?

  你在等人吗?

  你记得某些微不足道但又紧抓你心的情节吗?一下手势?一个眼
神?一滴泪?……

  让你再选择一次,你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有做过不愿醒来的梦吗?

  是否在无缘无故梦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人时,才知道潜意识已爱上
他?

  你深信有个人永不出卖你吗?

  你会向谁倾诉心底隐藏最不堪的秘密?

  有一个人的影子,在你以为已经忘掉的前尘往事中,朦胧不退吗?

  你试过不顾一切毫无保留地爱吗?起码一次?

  你有对人说过:“你放过我吧吗?”

  谁在你伤口上撒过盐?

  你认为“同性恋”、“异性恋”、“不伦”或“乱伦”,也不过
是“爱上一个人”?

  如果得不到一个很爱很爱你的人,得到很多很多的钱也不错?

  最好的东西其实在回忆中加了分?

  有缘在一起时,你为什么不珍惜?你后悔了吗?

  你最快乐是什么?几时?

  你最爱是谁?

  你会爱他多久?

  你会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已的泪吗?

  你相信“一生一世”吗?

  …… ?

  那么不防累加一下自已的感情,也不防告诉我你的心声,你知道。

  一句话:我喜欢思考。(疯思考)

2003.4.7
──────────────────────────────
【爱知行动】

◆   联合国与智行基金会联合资助MSM项目招募志愿者

  联合国与智行基金会联合资助男男性接触者人群艾滋病/性病宣
传防治工作项目,需要同志志愿者参与。此项目要在中国大陆的华东、
华南以及东北等地区以大城市为主,在MSM(男男性接触)人群中
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工作。项目工作组不久将要培训一批在深
圳和广州以及周边地区的男同志,培训他们去同志聚集点上去做艾滋
病性病的防治宣传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心态。周末两天的所有
费用均由项目主办者负责。

  要求性格外向,如了解同志场所的情况更好;性格开朗,有一定
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和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

  有时间在周末晚上到酒吧等同志活动场所,开展发放免费安全套,
性安全手册等宣传、有兴趣和能力的志愿者也负责在同志酒吧等场地
举办专题活动推动宣传工作。

  希望申请者能先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你的情况,你所
在的城市和方便联络你的方法。任何你提供的信息,我们保证不向外
界泄露。

  为方便我们的招聘工作,请你介绍你自己的情况,自我介绍可以
围绕以下方面:
  
  1)你的擅长
  2)你有何专业知识
  3)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为何有兴趣来参与本项目?
  4)对本项目有何建议,包括需要开展的工作以及如何开展? 任何
你的想法我们都欢迎。

  我们会安排大家的碰头会,招聘对象限于深圳和广州以及周边地
区。

  请申请者将你的情况发给 gz88586008@yahoo.com.cn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宋诚
    杰夫  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