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8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4年10月29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举行首次同性恋自豪游行
② 【说三道四】爱是共同的语言(之一):
           对性取向差异的几点思考   
③ 【综合报导】威尔投下决定性的一票
④ 【历史回顾】宽容、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
           ──从犹太人的解放说起
──────────────────────────────
【新闻摘要】

◇ 10月16日,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性恋游行。大约有
一百名同性恋者聚集在兰桂坊的街道上,他们有些人身穿五彩缤纷的
服装、戴著亮丽的头饰,在大街上热情的扭动身躯,仿佛是在参加一
场嘉年华会。

  从1991年开始,同性恋在香港就已经除罪化,但是由于社会大众
对同性恋的态度仍然十分保守,直到十多年后,同性恋团体才组织了
第一次的游行活动,向社会表达他们的主张。

◇ 10月20日,美国城市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表明,美国军队的现
役军人中,估计有三万六千人是同性恋者,占全部现役军人的2.5%。
其中两万名为男同性恋者,一万六千名为女同性恋者,分别占男性现
役军人和女性现役军人的1.4%和9.3%。在美国人口中,估计有4%为
男同性恋者,3%为女同性恋者。
──────────────────────────────
【说三道四】

◆    爱是共同的语言(之一):
            对性取向差异的几点思考

              蒙蒙
 
【前言】作为一个普通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我经历了由
排斥、厌恶到逐渐了解,并仍在继续深入思考和理解之过程,毫无疑
问,我目前的这种认识仍然处于非常肤浅的过程当中,但我仍尝试以
一个广大异性恋群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重点剖析自己对同性恋现象
的理解与疑惑,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朋友进行一些思想探讨。同性恋现
象是全社会必须去正视的客观事实,且暴露出目前以异性恋为基础之
主流文化的严重缺失,这是全人类的文明缺陷,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
关注并致力于去面对和改善这一现状,更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一事业而
出一份力。

思考一、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和平共存?

一、异性恋者缺乏对同性恋群体的客观认知渠道

  除了一些被当成新闻而暴露出来的同性恋事件,会引起异性恋者
关注(比如说张国荣自杀时),一般异性恋者在生活中根本不会谈论
或接触到这个话题。并且,往往这类针对新闻事件式的谈论,很多时
候是在传递带排斥和歧视的看法,比如“怎么会有这种人?不正常、
变态、恶心。”

  假如异性恋生活中的确遇到同性恋者,才会真正关注到这个群体,
但正是由于异性恋者的头脑中缺乏对同性恋现象的正确认识,一旦发
现身边出现同性恋者,往往会觉得震惊、甚至恐惧,继而想到的是试
图改变他(她)这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比如我曾在常混的地产
网站中看到一个帖子,就是讲发帖者如何被同性好友告白、又如何引
导他“改邪归正”的。

  此外,还有象我这样,通过同志文学从网上了解到的,但往往也
接触不到真实客观的同志群体,产生新的认知偏差,这一点集中表
现
在同人女的耽美情结中。

  网上有很多同志网站,但是主要是针对同志开放,异性恋者上同
志网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产生隔阂,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
空间里,仍然较难实现两类人群的良性共存。

  另外,异性恋者如果直接与异性恋者主动提起这个话题,可能会
被人视为无聊,并往往拒绝这个话题,比如我与家人、爱人、甚至是
最最好的朋友主动提起这个话题,就被他们一笔带过,拒绝深谈。有
一次在公众聊天室,我问一个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现象怎么看待,被他
当成同志而拒绝交流。

  正是因为异性恋者缺乏有效客观的渠道去了解同性恋现象,所以
才造成了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的极端认知偏差。

二、异性恋者为何如此排斥同性恋者?

  其一,异性恋者的性取向决定了对同性恋者的排斥。

  在同志小说中,常可以看到描写男主人公如何厌恶女人、对与女
人做爱如何觉得恶心、呕吐,比如童戈的《极地审讯》里描写郑雄和
他妻子,说实话,看到这种描述,我心里象吃了个苍蝇一般说不出地
难受,这种感觉就象同志听到异性恋者描述同性恋如何恶心一样,令
人难以释怀,产生相当强的相互抵触心理。无论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
者,性取向都是一个单项选择题,选择其中的一个,就必然否定另外
一个,这就是矛盾的焦点。

  另外,由于异性恋的性取向特性,又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
就是女异性恋者比较难以接受女同性恋者,但较易理解男同性恋者,
反之亦然,因为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同性恋者,会使异性恋者潜意识地
联想到“如果在我身上发生同性关系,我该怎么办?”,从而感到不
安与排斥,从而产生抵触。

  其二,从宏观的“天道”来看,这一点是基于大自然繁衍生息的
既定程序和模式,人之所以分男女、动植物分雌雄,就是大自然安排
的衍生后代一种“异性结合”的固定模式,男女之间的生理构造也是
相互配合的,也使异性恋者做出“同性恋是错误的”这一判断。个人
认为,这个思想着力点看起来很虚空,其实是异性恋者最重要也最顽
强的思维制式、自我认同的主要根基,也是异性恋者最难发生转变的
固有观念。为什么美国这个号称最文明开放的国家,仍然对同性恋如
此压制?其根源应该在于基督教是反对同性恋的,美国这个教宗国家,
基督教作为人们的基本信仰,无疑对人们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起著关键
性的影响。

  其三,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来看,人毕竟是依托于整个社会而
生活著的,在社会行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潜规则就是“法不责众”,
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时,社会往往按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去执行,
从这一点而言,异性恋也是俱有绝对优势、从而否定那些与自己不同
的、人数较少的群体。 

思考二、如何消除异性恋者的绝对优势感、进而关注弱势群体者的权
益?

  诚然,要异性恋真正毫无芥蒂地接受认可同性恋,是俱备相当困
难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异性恋者已经跨过了他们的认
知障碍,与同志朋友平等相待。那么,这类异性恋者是如何解决以上
一些障碍点的呢?关键的一点就在于:

  人类的文明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权思想高度。

  前面提到,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是基于“单项
选择题”这个前提之下的,而同时人的社会性是以大多数人的观点为
导向的,但是,作为一个追求人性光辉的文明社会,难道就一定要漠
视少部分人的基本权益吗?当少数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并不对社会造
成伤害的时候,完全可以和平共存,为什么一定要“肯定其中的一个,
势必否定另一个”?

  因此,个人认为,关注少数人的人权问题、尊重不同人群的平等
生活权益,是引导异性恋者转变认知的重要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以“尊重人权”为理论导向主线,在引导异
性恋者转变旧有观念的时候,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目前存
在的困惑之处,最集中的一点在于:尊重人权的临界点在哪里?

  在目前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还存在相当严重认知偏差的情况下,异
性恋者接受、理解、认可同性恋现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挑战我们
是非道德观底线的过程,所以才显得如此撕心裂肺、触目惊心。旧有
的传统道德观念,使人们认为同性恋者是那种无视道德、放纵随落、
人为地追求刺激、故意惊世骇俗的非正常人,这恰是我开篇提到的、
由于社会上漠视同性恋群体、普通异性恋者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渠
道去了解真实同志群体,导致异性恋者的普遍认知偏差。异性恋者接
受同性恋文化的同时,需要对自己的是非观、道德观甚至于世界观,
都进行一次结构性调整,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认知底线。

  尊重人权的核心就在于关注少数人甚至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那
么,是否那些并非后天形成的、而是天生注定的非常态群体,都是我
们可以接受的范畴?那些易性癖、虐恋爱好者、假如他们的行为都是
双方自愿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接受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仍是无法
视他们为正常的。

思考三、假如异性恋者已经理解认可了同性恋现象,能否真正做到平
等共存?

  目前,对同性恋现象,主流社会仍是采用“不说不问”的忽略态
度,就算异性恋者已经理解和承认了同性恋现象的客观性,但仍然不
会主动去考虑同性恋群体的相关权益,仍然试图去忽略这个群体。一
个集中的例子就是体现在法律上相关内容的极度空白(可能国外要好
一些)。

  这或多或少是由于异性恋者的隐性担扰所引起的。

  其一,担心同性恋者对家庭结构造成的冲击。以异性爱为基础建
立起来的家庭,正是社会的组成细胞,也是国人在传统文化浸染之下
构建起来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常态,古代的“诛连九族”正是集中体现
这种传统思路。今天,虽然已经没那么严重了,但去“评定”一个人
时,往往仍是以他的家庭为背景依托的,如果单个人没有组成家庭,
总会被视为“有问题”。如果要异性恋者真正去关注以单个人为基准
的“人权”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旧有的“家庭识别观”。

  其二,担心将同性恋现象桌面化以后,会诱使异性恋者变成同性
恋。这基于一种“我可以理解你,但不希望身边的亲人朋友变成你”
的思维,特别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避免让孩子或家人走上这
条路,故选择对该话题“冷处理”。

  人们对可以承认或理解的事物,总会下意识地认为“俱备诱因”,
特别是“同性恋”现象这个纯个人意识倾向方面的问题,我曾在网上
看到“人或多或少存在同性恋意识”这句话,还找来很多论据,可是,
这不但不能使异性恋者放心去接受同性恋,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担扰。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同性恋成因之中,先天因素是主要的,但也存在
不少后天激发而形成的,异性恋者将会担心、假如社会不再认为同性
恋是错的,就更加容易激发人们转变为同性恋者,从而造成主流社会
的“失控”。

  这就好像一些同性恋者对自己的同性爱人与异性交往存在戒心一
样,担心他转成异性恋,都是不利于两个群体正常相处的心理隐忧。
当我们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时,如何借助过硬的学术理论、以及形成
良性的社会人文架构,是两个关键点所在。

思考四、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之间的沟通雷区在哪里?

  研究雷区,是为了扫除雷区。

  所谓雷区,即目前极易引发争议、从而导致沟通障碍的方面。

  其一,走入极端的同人女。(以下所写“同人女”仅限指这类走
入极端的同人女)

  同人女也是一个极特殊的群体,她们是一群相对而言不排斥同性
恋的异性恋者,可她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有问题,并不是客观地理解全
体同性恋者,而仅仅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男性所发生的同性恋现象穷追
猛打,追求的是一种“没有结果的爱”的悲情效果,甚至发展到乱伦、
虐恋等不堪入目的极端题材,有著一种“将禁忌进行到底”的狂想,
相反的,对女同性恋者则仍然保持著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现象的极度排
斥与厌恶。基本上,同人女对同性恋现象并没有真正接受并视之平等,
追求“禁忌”效果,本身就是否定了同性恋现象“正常”的一种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女异性恋者如果在并未了解真实同志群体之前,
接触到同人女的圈子里,极有可能种下这种“认知偏差”,非常不利
于整体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客观和正确认知。我本人也曾经一度被这
种“悲情禁忌爱情故事”所迷惑,来到爱白以后,才了解到同性恋群
体的普通、平凡与真实的一面,并常常被那些率性自然、活出自我的
同志朋友们所打动、真心为他们祝福!

  其二,异性恋者的“宽容”仍然刺伤了同性恋者。

  基本上,一个不接受同性恋现象的异性恋者,在认可和理解同性
恋现象的观念转变过程中,几乎都会有一个过渡期,那就是从排斥和
厌恶转变为理解、从而产生同情之心,这是一个从负极到正极之间所
产生的震荡反应,但并不是最客观的态度。我本人也有过这样一个时
期,认为同性恋者太可伶了、太值得同情了,我们“正常”人应该对
他们宽容一些,可是现在,我不但不会可伶、同情同性恋者,相反,
非常地佩服他们,他们和我们一样真实生动地生活、成长,甚至比我
们更加顽强、积极。

  可是,同性恋者面对这种“抱有同情心态”的异性恋者,是否又
过于敏感和偏激了呢?比如爱白“观点”里有一篇曹林写的《包容那
些人类无法自控的缺憾》,就引来了同性恋朋友的极端怒骂,异性恋
者认识到“同性恋现象是天生的、无法自控的”,比起目前绝大多数
异性恋者仍然视同性恋为病态、变态、堕落,已经是一个好的转变了,
为什么一定要去抨击这种转变、使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陷入更加无法
沟通的局面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思想也不能一步就转变到位的,
多一些沟通和理解、以及更客观的引导,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写这篇稿,还仅仅停留在提出不同性向群体的一些思想差异上面,
并且恰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平衡这种思想矛盾点,虽然这并不是一两篇
文章就能做到的,但却是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去努力的。目前,不仅存
在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的认知偏差问题,同样,还存在著同性恋者的
自我认知偏差。一些同性恋者的自我认知停留在“这不是我的错,做
好自己就好”,但这并非最完备的自我认同,只有同性恋者自己意识
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推动边缘文化的平等化进
程;只有通过重新了解人性、认知世界、重建人权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多元化”的文明大同。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现象的转变过程,那我
希望是:

“第一重,见山是山,见水是山;
 第二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重,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首发于“爱情白皮书”网站)	 
──────────────────────────────
【综合报导】

◆         威尔投下决定性的一票

              海中华

   威尔的投票与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无关。这里介绍的是上月结
束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真人纪实秀节目《老大哥》,同性恋
者威尔在第五部最后一集里投下了决定性的一票。

  从前一集开始,制片导演改动了原先由所有淘汰出局的参赛人员
来投票决定谁是最后胜利者的办法,而是由最末出局的七位参赛者组
成类似于陪审团的投票小组依次投票决定。在德鲁和迈克尔之间选择
谁得五十万美元,谁得五万美元。前六位投票人员势均力敌,结果是
三比三。这就轮到威尔来投决定性的一票。毫无疑问, 威尔把他的
这关键性一票投给了俄亥俄州近期毕业的未婚大学生德鲁 。来自阿
克拉荷玛州的迈克尔功亏一篑,只得到前者奖额的十分之一。

  德鲁年轻英俊,条干匀称,属于阳光青年的一类。迈克尔老气横
秋,土得掉渣,且已订婚并有一个孩子。事先就能猜到这位二十六岁
的注册护士威尔肯定选择前者。果不其然,一锤定音,威尔不仅投了
德鲁一票,而且是关键性的一票。

  但是,在接受同性恋杂志采访时,当记者问到威尔一屋子的男同
伙中有些真的是很诱人时,他断然否定在那漫长的夏天参与《老大
哥》纪实秀过程中,有哪位男士对他有吸引力。他坦承起先有些担心,
是否会产生感情。后来,他发现除了外表身材之外,每一个男同伙都
是属于无时无刻不肆无忌惮乱开玩笑的那种。由此就谈不上有爱心有
火花有化学反应。即以德鲁来说,威尔承认他长得漂亮, 生活里的
本人比起镜头前还要好看。可是,威尔和他曾有两小时的长谈,结果
发现他说得最多的话是一句“yeah”。威尔表示长得好不等于你智商
达到两位数。没有一个良好的谈吐,过一会儿功夫的感觉就厌倦了。
对于斯考特,威尔赞赏他有健壮的身体,长的并不好看,头发也总是
乱蓬蓬的。但威尔认为一旦你深入了解了他, 就会发现斯考特像是
一个正在学好的淘气包。

  纪实秀《老大哥》展示了一个激烈竞争勾心斗角的生活群体。作
为实际社会的一个反映侧面,从前一集开始,参赛人员中安排了一个
男同性恋者。但真正展现同性恋者在现实生活群体中的真实面,是从
威尔参与的这一集开始。威尔在此纪实秀中,与非裔参赛者马克,一
个坚定的布什支持者思想保守分子讨论了同性婚姻问题。尽管除了威
尔以外,其余人都是异性恋者,到最后当他们知道威尔的性倾向之后,
又偶然口不择言再开到一些有关同性恋的玩笑时,就会跟他表示抱歉,
并认真地说这实在是习惯使然。当然,威尔后来披露自己的性倾向时,
大家先是感到惊讶,但又都坦然接受。CBS的这一电视节目也从某种
角度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心态。

  威尔参加了这一纪实秀电视节目后, 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
从同性恋者威尔参与这《老大哥》纪实秀节目的结果来看,CBS安排
威尔出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现在还根本不能预言在今后的某
一集《老大哥》中,结果会是一个男同性恋者拿到那五十万美元的奖
额笑到最后。但是同性恋者的参与却是已成事实,并且这一角色的分
量会越来越重,起到更大的作用。
──────────────────────────────
【历史回顾】

◆    宽容、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
           ──从犹太人的解放说起

             二 言

  我向来对“钟形曲线”之类的种族优劣论颇不以为然,但犹太人
对于当今世界文明的“超标”贡献,确实有目共睹,就连往往自诩聪
明的中国人也不否认,虽然犹太人在全球只有区区一千三百万人,尚
不及上海地区的人口规模。举几个例子,就古典音乐领域而言,二十
世纪著名演奏家中的克莱斯勒、奥依斯特拉赫、海菲茨、霍洛维茨、
梅纽因、卡萨尔斯、伯恩斯坦等大师,都是犹太人,著名作曲家马勒
和勋伯格等等也是来自犹太家庭。在当代哲学领域,伯格森、胡塞尔、
维特根斯坦、德里达和波普尔等巨匠都是犹太人。另外,自达尔文发
表《进化论》以来,对于人类思想产生过最重大影响的三位人士马克
思、弗洛依德和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而诺贝尔奖中的犹太人科学家
更是不计其数。
 
  假如说犹太中多俊杰纯属偶然,我想很多人会觉得难以苟同。既
然事出有因,那么是否某种特殊的基因或者生理构造使犹太人智慧超
群?这个解释似乎也不可信,因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种族,而是一个根
据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而划定的民族,就好像藏族、蒙古族和汉族是
不同民族,但属于同一种族。而从人种的划分来看,犹太人基本上属
于白人,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等国还有一些犹太黑人。皈依犹太教虽然
不象接受基督教会洗礼那般简单,但绝非完全不可能,比如前苏联电
影导演爱森斯坦虽是德国后裔,但加入了犹太教,当苏联当局为了庆
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要求爱森斯坦导演瓦格纳的歌剧
《女武神》时,爱森斯坦感到自剜心肺般的痛苦;大提琴家杜布蕾为
了与出身犹太家庭的钢琴家兼指挥巴伦波因结婚,就先加入了犹太教
会,但目前还没有听过谁改变了自己的种族背景,即使迈克尔·杰克
逊将皮肤漂白,他仍然是黑人。

  有人也许会说,是犹太文化本身有利于智慧的发展,比如犹太民
族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民族至少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教
育的重视。这听起来有些可信,无独有偶,犹太民族中家喻户晓的少
女杨朵女扮男装出门求学的故事,让人想起祝英台。

  不过犹太文化有利于智慧发展的说法还是经不起推敲。《旧约》
是犹太人的早期历史纪录,可见这个民族就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至少
几千年。不管是天生智力超群也好,文化优越也好,重视教育也好,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犹太民族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应该呈现延续的体
现,即贯穿人类的发展历史,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思想界而言,从公
元初到十九世纪中期之间,有过杰出贡献的犹太人只有十六世纪荷兰
的斯宾诺莎一人。在音乐界,二十世纪之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只有门
德尔松一人。

  对犹太文化优越论的另一反驳是,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犹太人士
更象是犹太文化的离经叛道者。斯宾诺莎家庭早就脱离犹太教,他本
人还因为怀疑上帝的存在而受到同行的诋毁;门德尔松的家庭虽然被
视为犹太人,但信奉基督教;马勒从来就不是个犹太教徒,为了取得
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席位,匆匆在天主教会接受洗礼,仿佛要“洗净”
自己的犹太身份;马克思、弗洛依德和爱因斯坦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犹太人的崛起,是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什么原因促使犹太人的
脑子一下子开窍起来?我们不妨从历史中寻找根据。

  虽然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但由于《新约》将他们描
述成迫害耶稣的元凶,所以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统领地位后,反犹和排
犹成为政治和民间常规。犹太人在各地受到驱赶,或者只能限制在被
圈定的区域内生活。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发动了欧洲战争,从法国打至德国和波兰等
地,一路上摧毁了封建旧体制,同时也将犹太人从贫民区中解放出来,
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公民权益,这是被视为犹太获得人身解放、进入主
流社会的开始。从那以后,犹太人仿佛走出了智慧的暗箱,开始在人
类文明的进步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由此,我们我们不妨做出以下这个大胆的假设:假如民族的文化
具有一定的底蕴,那么宽容催发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推动着文
明的进步。不过这个解放和进步并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走过几代人
的过程。

  其实不仅是犹太人的发展历史如此,欧洲历史上希腊文明发达的
时期,也是社会和政治空气相对自由的阶段。中世纪教会对社会的严
密控制使新思想难以萌芽,而文艺复兴正是在冲破教会的禁锢后催发
了进步,思想的解放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犹太
人被解放后的异军突起,也可以被视为犹太民族的“文艺复兴”。
  
  这让我想起了同性恋在二十世纪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千僖年伊
始,欧美很多杂志纷纷展开了有关“百年最佳”评选,涉及到科学、
文学和音乐等各领域,而同性恋者在各领域总是独领风骚。《时代周
刊》评出的十大科学巨人中就包括维特根斯坦和雷切尔·卡森两名同
性恋者;在“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同性恋和双性恋作家的作品占
了20%,包括弗吉尼亚·吴尔芙、E.M.福斯特、毛姆等;而
《BBC古典音乐杂志》评出的百名演奏家中,高居榜首的俄国钢琴
家李赫特就是一名同性恋者。此外,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电
脑的发明人图林等,也都是同性恋者。对照其所占的2.5%至5%的人
口比例,同性恋者对于当代文明的贡献确实也已经“超标”。

  难道同性恋者的平均智商高过异性恋者?同性恋的先天性尚未有
科学的定论,所以我们暂且不做此猜测,但我不妨探寻一下历史的根
源。十八世纪初的拿破仑革命铲除了道德立法的根基,欧洲一些国家
如法国等也废弃了惩罚同性恋的刑法条款,同性恋者逐渐获得了一定
的生存空间,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性恋者的社交圈和
文化逐渐成形,同性恋者开始在文化发展中崭露头角。

  著名钢琴霍洛维茨曾言:“钢琴家只有三类,一类是犹太人钢琴
家,一类是同性恋钢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脚钢琴家。”美国的演艺界
也戏称在同性恋犹太人的掌控之下。究竟是同性恋者本身的聪慧还是
环境的宽容使得他们的智慧得以开发,我们难以来个明确的论断,但
犹太人的发展历史确实为我们认识同性恋的自豪(gay pride)提供了
一个新视角。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艾立 海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