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8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4年11月2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挪威国会未通过承认同性婚姻的提案
        巴西里约热内卢省承认同性伴侣结合
② 【说三道四】宣传预防艾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
                ──从北大拒发安全套说起
③ 【综合报导】美国婚姻法律师支持同性婚姻
④ 【信息天地】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孩子心理状况良好
⑤ 【艺坛纵横】电影《金塞博士》引发争议
──────────────────────────────
【新闻摘要】

◇ 《纽约时报》引用美国人口局和全国健康统计中心的数据表明,
在11月初通过了禁止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的肯塔基、密西西比和
阿肯色三州,同时也是全美国在2003年离婚律最高的州。全美离
婚率最低的是马萨诸塞州,而该州也是全国唯一承认同性婚姻的地区。

  罗特格斯全国婚姻平等项目的负责人巴巴拉·怀特海德表示:
“有人说圣经地带最支持(异性婚姻),但他们却有着全美最高的离
婚率。”

◇ 11月19日,挪威回国没有通过将婚姻法改为“性别中立”的
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通过的话,将使同性婚姻正式受到法律承认。

  反对承认同性婚姻的主要力量包括基督教民主当、路德教党派和
现任总理基尔·马格涅·邦得维克。

  目前挪威用“公民结合”的方式承认同性伴侣的结合。“公民结
合”赋予同性伴侣几乎等同于异性配偶的权益,除了抚养权之外。

◇ 11月16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省议会以37票赞成、21票反
对的结果,再次通过了允许政府部门雇员的同性伴侣享受配偶利的议
案,该投票结果还有效地推翻了省长对该议案的否决。
──────────────────────────────
【说三道四】

◆   宣传预防艾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
              ──从北大拒发安全套说起

             二 言

  北大和清华校方拒绝在艾滋病宣传活动中发放安全套的举措在媒
体引起了一番争论。从网络上的反应来看,赞同校方决定的人为数不
少,他们认为,学生并非性行为密集人群,因此在校园里发放安全套
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可能怂恿学生从事性行为。

  我理解以上的观点。虽然现在大学生的性观念比过去开放很多,
但我相信从事性行为者的肯定还是少数。即使有,当事人也不会将之
公布于众。

  不过,我认为发放安全套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安全套是否送到学
生手上,是否被用于安全性行为。也就是说,海淀区卫生区带去的
2500只安全套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们发生2500次安全性
行为,而在于起到某种警示作用,凸显安全套在性行为中的作用。虽
然学生在校园内或在读期间,由于校规、财力和个人起居空间的限制
(比如必须与人分享寝室),发生性行为的可能行较小,但毕业后一
出校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个人活动空间大大扩大,因此发生性行
为──尤其是婚期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加强,但
此时除了公共媒体上的信息之外,他们主动寻找或者被动接受地了解
到安全性行为信息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

  学生在校时,由于大家年龄相仿,以后又会走上相似的生活道路,
所以在学生中举性安全性行为教育势在必行,因为这样可以省略很多
以后针对个人的零散的类似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在实践中也不大可行),
不仅非但不是事倍功半,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拒发安全套──从北大清华红灯看私生活的私密性

  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海淀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上,海淀区
卫生局带来的2500只免费安全套却没能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顺利发
放,北大与清华校方分别将安全套留在了学校红十字会与校医院。
(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免费安全套在北大、清华遭遇“红灯”,这无疑是一件容易吸引
公众眼球的新闻;而北大、清华校方对于拒发安全套行为的解释语焉
不详,这就极容易使自己处于公众舆论的不利境地,可以预想,不少
公众自然会将北大、清华的校方看作保守思想、落后意识的代言人狠
批一顿──上网略一浏览,果真如此!

  然而,我认为,北大、清华对免费安全套亮起的这盏“红灯”却
颇有积极意义──这盏“红灯”促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宣传预防艾
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

  现场免费发放安全套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捆绑在一起,这早已
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无论是面向普通市民还是面对大学生,免费
发放安全套非但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的固定形式;而且,人
们也一直在盛赞这一形式,将其誉为进步、开放的象征。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看似进步的宣传模式暴露出我
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传承许久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无视公共事务公共性
与私人生活私密性之间的界限。

  艾滋病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以预防艾滋病为主旨的宣传活动乃是
具有公共性的公共事务,必然要向社会公众毫无保留地公开;安全套
是一种与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天然
的私密性,因此领取安全套也就成为具有强烈私密性的私生活行为。
以免费发放安全套作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形式,意味著将人们从隐秘
的私生活中拉入阳光刺眼的公共空间中来,让私生活暴露在公共视野
之中。

  这种无视公共性与私密性界限、以公共性压倒私密性的思维习惯
一直活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舞台上,而安全套一直是一件重要的道具。
公开、免费发放安全套并不是预防艾滋病宣传的专利,也并非近年来
的产物;早在若干年前,在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当妇女
干部们庄严地宣布“请已经结婚的同志到医务处领取计生用具”的时
候,私生活不复存在──被公共性所吞噬了。

  在这种宣传形式遭到反感之后,其宣传的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以在大学免费发放安全套为例,大张旗鼓的现场发放让大学生们体验
到一种莫可名状的压力;首先,大学校园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现场领取安全套只会将自己的私生活欲望暴露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其
次,大学又是一个倍受社会关注的公共领地,大学生领取安全套又极
容易引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形象的褒贬争议。私生活暴露于公共视野
必然引发人们内心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带来的巨大压力只能让不少
大学生选择退避三舍--海淀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上的冷场可算一
个明证--这必然影响宣传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即使为了达到宣传预防艾滋病这个崇高的公共目的,我们
也必须想尽办法维护私生活的私密性。无论北大、清华的校方是否意
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点亮拒绝现场发放安全套的“红灯”,这在客
观上维护了私生活的私密性。面对这盏“红灯”,预防艾滋病宣传工
作的组织者们应该有所思考:性生活并不是传播艾滋病的唯一渠道,
免费发放安全套也并非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最佳形式。简言之,为了取
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有必要思考运用得体的宣传方法。 
──────────────────────────────
【综合报导】

◆      美国婚姻法律师支持同性婚姻

  11月10日,拥有一千六百名成员的美国婚姻发律师学会在芝
加哥举行的年会中,通过了两项声明,一项支持同性伴侣拥有平等的
婚姻权,另一项则鼓励国会和州议会采取类似的行动。

  该学会对成员在议题上的态度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93%
的成员认为同性伴侣的孩子应该得到平等的保护,其中包括同性恋家
长的抚养权、监护权、继承权,等等。有83%的成员认为同性伴侣
应该拥有和异性配偶同等的法律权益。

  即将离任的学会会长理查德·巴瑞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个有关
平等的基本问题,美国宪法保证公民的婚姻权利,没有任何理由剥夺
同性伴侣的法律权利以及婚姻所涉及的义务。”

  11月2日,美国11个州在总统大会的同时,也附带通过了禁
止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而且已经有评论家指出,布什试图通过挑
起同性婚姻的争端来分化投票者。

  即将上任的学会新会长巴巴拉·汉修表示:“有关同性伴侣的孩
子如何被抚养、如何继承遗产、如何与同性伴侣的家长保持联系等议
题被完全忽视了,可以说,同性伴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受害者。”

  美国联邦法律目前赋予已婚配偶1138项权益。
──────────────────────────────
【信息天地】

◆     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孩子心理状况良好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同性伴侣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
面,和来自异性父母家庭的孩子一样。

  这项研究测量了孩子在心理健康、在校情况、恋爱关系和行为方
面的表现,发现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孩子和来自异性父母家庭的孩子
在各方面都很相似。孩子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并不取决于家
长的性倾向,而是取决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夏洛特·帕特森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她说:“这是第一项基于全国样本上的研究,从各方面的指标来看,
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

  该研究成果将在2004年11月的《孩童成长》学刊里发表,
该研究里援用的数据来自全国孩童健康跨阶段研究,包括各地小学到
中学的学生心理状况数据。

  艾伦·佩林是塔夫茨大学医学院从事同性恋家长的孩子成长研究
的学者,他认为着眼于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青少年的研究很少,而且
仅有的研究也很容易被挑刺,比如样本不够随机,容易导致结论偏差。

  “但在这项新研究中,这些批评都将不复存在。”佩林指出。该
研究的样本来自全国范围内的人口调查,而且这些调查本来都是基于
其它研究目的。“也就是说,样本非常干净,没人能够指责说它有着
偏差。”

  究竟有多少孩子和同性伴侣的家长一起生活,这个数据还难以得
到。全国领养信息所的数据表明,在1990年,有六百万到一千四
百万的孩子和同性恋家长一起生活。佩林认为其中大多数孩子出生于
异性恋家庭。“只有在最近,才有一些出生于同性伴侣家庭的孩子,
或者一些孩子被同性伴侣所领养。”佩林说。

  该研究样本包括44名来自同性伴侣家庭的孩童,年龄介于12
岁至18岁之间,外加44名来自异性恋家庭的孩子。每组孩子在性
别比例、种族背景、家庭收入和家长的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
背景。

  从总体来看,两组孩子并没有呈现显著区别,比如在恋爱和性行
为方面。在自尊、焦虑程度和学业方面的指标,也相差无几。

  该研究只在两组孩子中发现了细小的不同。“来自同性伴侣家庭
的孩子认为和学校的关系更为紧密。”也就是说,这些孩子认为学校
对他们比较开明,而且校园里的人对他们也更为公平和关心。“坦白
地说,我觉得这个发现纯属偶然。”佩林说。

  虽然家庭模式并非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要素,但家庭关系却起着
作用,比如说,当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比较融洽时,孩子在焦虑情绪方
面的指标就较低。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何是预测孩子心理状况的更好尺度。”帕
特森认为。
──────────────────────────────
【艺坛纵横】

◆      电影《金赛博士》在美国引发争议

             石 洋

  虽然电影《金赛博士》云集了里恩·尼森、劳拉·列尼和克里斯
·奥道诺等大明星,但在拍摄时一直对媒体保持低调,似乎为了避免
可能的骚扰。

  影片一公映,果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论。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影片
的拍摄和制作水平,而是如何平价阿尔弗莱德·金塞及他在半个世纪
前主持的性学研究:金塞究竟是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开创性人物,还是
打开了潘朵拉之盒的邪恶小人?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美国的学术界和宗教界几乎有着截然相反的
反应。临床心理学家杰佛瑞·麦克尔森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人类性研
究所的成员,他认为金赛的研究推进了性方面的治疗。“他首创了面
谈方式,这对于性治疗师来说,可以获得相当多的信息。知道了人们
私人生活的诸多信息后,我们可以在临床环境里相当自如地谈论同性
恋、婚外恋、性交和很多其它议题。”

  《金赛博士》编剧和导演比尔·康顿为名公开的同性恋者,曾因
《诸神和魔鬼》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歌舞片《芝加哥》也使他
获得最佳编剧的提名。对于《金赛博士》,他专门做了六个月的文献
调查。起初,他一直认为金赛是名同性恋者,但众多的材料修正了他
的看法。“经过阅读大量资料,以及与很多人士交谈后,我认为他处
于金赛尺度的中间,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双性恋。”

  金赛尺度将人类的性倾向划为从零到六的七个等阶,零为“绝对
的异性恋”,逐渐过渡到六为“绝对的同性恋”,但金赛同时认为,
这个尺度只是为了测量和交流方便,而人类的性倾向其实是个连续带。
《金赛博士》并不讳言主人公的双性恋经历,影片里就有他和助手克
莱德·马丁之间的同性性行为的镜头。

  位于旧金山的双性恋研究中心的玛吉·鲁本斯坦盛赞金赛对于双
性恋研究的贡献,因为他第一次将这个议题引入了公共领域。

  《金赛博士》引起一些保守组织的抗议也在预料之中。1948
年推出的《男性性行为》报告列出了恋童行为的统计数据,影片中也
有一位63岁的男士接受采访时,坦言第一次性经历是和祖母发生,
而第一次同性恋经历是和自己的父亲发生,并畅谈和众多未成年男女
发生性关系的经历。对此,美国保护孩童和家庭联盟主席里克·沙兹
认为这种调查无异于“对孩童的性虐待”。“假如金赛所言属实的话,
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国人会被震怒的。”他说。

  但现在位于印第安纳大学的金赛研究所得发言人詹尼弗·巴斯说,
金赛小组在研究中总共访谈了大概一万八千人,其中也碰到了一些有
过恋童行为的人。科学研究本身必须体现价值中立的态度,但这并不
意味着金赛本人赞同这种行为,电影正好把握了这一点。

  电影也指出了金赛研究的有待之处,主要是研究本身只是着眼于
性行为,而不是情感。“作为性学家,你不能将人与情感、伴侣关系、
精神和精神生活分离,从而简单地将性行为缩减为冰冷的临床数据。”
迈克尔森说,“你不能这么做,也无法这么做。因此,我对金赛研究
持有保留态度,特别是将性和情感以及伴侣关系分开来谈时。”影片
在结尾处,金赛坦言“性可以被测量,但爱的感情是无法测量的”。

  影片即将结束时,一名女同性恋者向金赛谈论了自己的经历。她
曾爱上了一名女同事,但无以言表。在她因婚姻破裂而酗酒成性时,
她读到了金赛报告,这才得知自己并非世上唯一的女同性恋者。多年
后,她与那名同事再遇时,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结果没想到
对方对她也一直心怀情愫,于是两人结合,开始了生命的美好时光。

  金赛小组的研究对于同性恋者的启示,莫大于此。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艾立 海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