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20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5年8月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男子挑战同性恋合法年龄
② 【说三道四】北热南冷话缘由
        ──解读美加中国同志对同性婚姻关注程度之差异
③ 【生命伦理】走出异性婚姻的困境
④ 【信息天地】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表正式声明支持同性婚姻
        新西兰研究:男同性恋青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⑤ 【经贸商务】直人和同志理财风格有差异
──────────────────────────────
【新闻摘要】

◇ 今年二十岁的威廉·罗依·梁向香港刑法提出挑战,目前的香港
刑法规定,在男性同性性行为中,假如双方或者一方的年龄在二十一
岁以下,当事人将被判处无期徒刑,而对异性间性行为则没有类似的
规定。

  梁认为这个法律构成了对同性恋者的歧视,虽然香港政府也这样
看,但仍然认为有必要刑法保留这一条款。

◇ 澳大利亚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虽然该国以对同性恋
者宽容而闻名,但很多地区仍然对同性恋者怀有歧视。

  该调查题目为《澳大利亚各地区恐同情绪调查》共询问了24718
名14岁以上的人士有关同性恋的一系列问题,是澳大利亚有始以来
规模最大的有关同性恋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昆士兰和塔斯马尼亚
是恐同情绪最为强烈的两个地区,维多利亚省是对同性恋最友好的地
区。

  即使繁华的悉尼都市也存在着强烈的恐同情绪,当然市内同性恋
者大量居住的街区的情况要好很多,但南部郊区非常恐同。

  调查同时表明,虽然罗马天主教会在同性恋和同性婚姻议题上立
场保守而强硬,但澳大利亚的天主教徒却是恐同情绪最弱的人群之一,
而倒有三分之二的浸洗教徒和福音教套b认为同性恋有违道德。

◇ 比利时内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该国法律自2003年9月起承认同
性婚姻后,已经有2500对同性伴侣登记结婚,约占总登记人数的
3%。

  比利时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是否给予同性伴侣同等的领养权。

  比利时是继荷兰之后第二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上个月西班牙
和加拿大也开始承认同性婚姻。

◇ 7月19日,两名伊朗青少年因为被控与年轻男孩发生性关系而
被处以绞刑。

  18岁的阿亚兹·马霍尼与16岁的马莫德·阿斯加尼承认曾经
与一名13岁的男孩发生性关系,但他们在马沙德城被公开处决前表
示,自己并不知道法律规定与年轻男孩发生性关系会被处以死刑。

  伊朗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什琳·艾巴迪谴责当局的这种处罚方
式。

  针对来自海外的批评,伊朗政府声对两位男子的惩罚不是因为他
们是同性恋者,而是因为他们强奸了未成年者。
──────────────────────────────
【说三道四】

◆   北热南冷话缘由
       ──解读美加中国同志对同性婚姻关注程度之差异

             二 言 

  2005年的加拿大政坛似乎只围绕着一个议题,即同性婚姻是
否应该受到法律承认。几乎全部加拿大国民参与了这场辩论,移民加
拿大的中国同志在网络上也是热情非凡,针对华人社区内的恐同言论
发出了有力反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一年前美国的麻萨诸塞省进行类似的
辩论时,在美国的中国同志却是热情有限,中文同志网络上的热闹程
度远不及与加拿大中国同志此时的表达。难道是来到美国的中国同志
天生冷漠?我认为并非如此。

  现阶段来到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国人很少是亲属移民或投资移民,
绝大多数属于技术移民,去加拿大的要么直接从国内申请,要么去加
国就读毕业后申请移民;来美国的则几乎都是从留学开始,找到工作
后由雇主资助来申请绿卡。与加拿大允许外籍人士直接申请移民的情
况相比,到美国留学首先要经过领事馆或大使馆签证这一难关,就学
时往往感到前途茫茫,毕业时找工作时接到的十个电话有九个首先问
“有没有绿卡”,不然就免谈。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还要担心受公
司解雇或者经济不景气下岗时,身份无着落怎么办;即使工作稳定,
办绿卡也要花几年(相比于加拿大的半年),绿卡拿到后入籍要等五
年(相比于加拿大的三年)。等待这一切办理停当,可能已经熬了十
年光阴甚至更多,原先出国前对美国抱有的幻想和好感在多年焦虑的
消耗下,可能已丧失殆尽。同样是技术移民,加拿大在手续方面简便
很多,难怪很多在加拿大居住的中国同志对所在国怀有较深的好感,
而这种好感在入籍后自然而然地转为当家作主的爱国之情,因为他们
感到自己在加拿大受到了欢迎,所以理应报效。相比之下,作为外籍
人士,在美国就学、就业和扎根立业所经受的一系列由法律规定的不
平等待遇,使很多中国同志并不感到所在国欢迎自己,以致主观上产
生更为强烈的隔阂感,因此对美国发生的一切相对比较冷漠。当然,
这不仅仅是同性恋者的感受,我想很多来到美国的外籍人士都有此感
觉,因此我觉得美国倒是应该在好好检讨一下这方面的移民政策。

  其二,说到对社会的关注,中国人向来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哲学。不过几个月前在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化对中国同志来说,
已经不再“事不关己”,当时合法化议案通过的呼声极高,人们能够
更容易感受到个人的绵薄努力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赞成方的中
国同志自然情绪激昂,而反对方的中国人同样也是容易变得鼓噪(比
如加国无忧网站上充斥的大量针对同性恋的辱骂文字)。

  当然,加拿大法律承认同性婚姻对中国同志来说还有更直接的实
惠,那就是可以通过与加拿大公民结婚来获得居留权。在已经在加拿
大就学但尚未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人士可以通过和已经入籍的同性伴侣
结婚来解决身份问题;已经入籍的中国同志可以通过在加拿大驻华使
馆或领事馆与国内的同性伴侣结婚,然后直接为对方办理出国手续;
即使目前还没有入籍,那么只要等上两三年也能够成行。单身的加国
同志在国内同志圈里的境遇,不亚于留学生或海外职业人员回国找对
象时的吃香程度。而美国的现行法律并不允许中国同志享受同等待遇,
即使麻萨诸塞州已经实行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又能够惠及多少中国同
志?几乎是零。在美国,外籍同性伴侣的移民权属于联邦管辖范围,
部分地区范围内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根本无助于改善中国同志找伴难的
现状。而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实在遥遥无期,恐
怕我们这辈子都难以指望。即使我认识到的一些在美国生活的中国同
志伴侣,也有的因为一方仍然是学生或者没有拿到绿卡,因此还是处
于焦虑中,比如不敢买房子,生怕一方找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生怕失
业后失去身份,等等。同性婚姻合法化,对加拿大的中国同志来说可
谓“事已关己”,而美国的中国同志则普遍感到“事不关己”,对此
一热一冷的不同态度也就成为常理了。

  两个月前,美国首都华盛顿举办了年度同性恋自豪游行,当一个
致力于外籍同性伴侣移民权的组织也出现在游行队伍中时,我旁边就
有几位中国朋友窃窃私语道:“何必让这种毫无意义的组织参和进来?”
毫无意义也许言重了,但几个月前,假如同样的团体出现在加拿大多
伦多的自豪游行队伍中,肯定能够引来围观的中国同志的拍手支持。
──────────────────────────────
【生命伦理】

◆         走出异性婚姻的困境

  黑人女作家泰瑞·麦克米兰的两部畅销书《等待呼气》和《斯苔
拉如何焕回青春》都被成功地改编成电影。《等待呼气》讲述了一群
中产阶级的美国黑人家庭妇女的生活故事,其中一位妻子的前夫是名
同性恋者。《斯苔拉如何焕回青春》描述了步入中年的女主人公和一
位小她二十岁的青年男子之间冲破世俗障碍结为连理的动人故事,这
本书的灵感来自于麦克米兰的亲身经历。1995年,她在牙买加度
假时,遇到了一位小她23岁的名叫约翰逊·普拉默的男子,当时普
拉莫才20岁。

  目前麦克米兰和普拉默的离婚官司在小报和电台里闹得沸沸扬扬,
除了应验那些本来就不看好这场忘年交婚姻的人士的预言之外,更为
搅局的还有普拉默的公开声明──他是一名同性恋者。

  去年,新泽西州州长詹姆斯·麦克格里维在妻子陪伴下,向媒体
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并立即表示辞职。虽然同性恋在美国日
益受到大众的宽容,同性恋人物和同性恋内容议题也经常出现在公共
媒体中,但仍然有一些同性恋者选择了与异性结婚。

  不过作家麦克米兰的情形有所不同,她的小说主题本来就是男欢
女爱,而且在《等待呼气》中以同情和理解的语气塑造了一名同性恋
丈夫的形像,为此她曾受到同性恋社团和人士的赞誉,但她自己结婚
六年以来,却一直对丈夫的性倾向惘然不知。

  阿米特·皮艾斯·巴克斯顿是“直人配偶网络”(Straight 
Spouse Network)的执行负责人,该网络为成百上千的同性恋/双性
恋丈夫或妻子的异性恋配偶提供支持。25年前,巴克斯顿的丈夫向
她表明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那时候他们已经育有两个孩子。从自
己的经历出发,巴克斯顿写了《壁柜的另一面:异性恋配偶和家庭的
亮相灾难》一书。她在书中写道,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亮明同性
恋身份的同性恋配偶身上,而另一方的异性恋配偶往往被忽视。“人
们会同情同性恋配偶,但他们没有想到,一旦结婚后,(配偶一方是
同性恋)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她还认为,异性恋配偶没有必要指责自己,他/她们应该化解愤
怒,并允许自己有一段时期内处于悲怨。

  亲戚和朋友的好奇心往往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他们总是会问:
“当初你怎么会没看出来呢?”但同性恋配偶往往是隐藏性倾向的能
手,异性恋配偶很容易被蒙在鼓里。

  今年39岁的康妮·威廉斯是马里兰州的一名教师,他的丈夫在
与其他男同性恋者发生性关系后感染了艾滋病毒,她也因此知道了丈
夫的性倾向。幸好威廉斯自己没有受感染,现在她在“直人配偶网络”
里负责在有色人种配偶中的外展工作。“由于对同性恋的偏见仍然存
在,同性恋者的直人配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她说,“我觉
得这也是有色人种的女性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斯考特·霍尔兹曼博士是布朗大学临床学的助理教授,他说亮相
的不仅仅是同性恋丈夫,还有同性恋妻子,他曾经为一些不止一次娶
了女同性恋者为妻的男士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鲁丝·休斯顿时《他在骗你吗?》一书的作者,她认为,假如遇
到这种情况,你应该拿出足够的证据来问明配偶的性倾向,而不只是
疑神疑鬼。

  布兰达·斯通·布劳德是《抬起头来:低首丈夫的妻子的幸存手
册》一书的作者。布劳德的丈夫是一位知名作家,他在八年的婚姻中
不断地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布劳德认为,假如你感觉到配偶有些
不对劲,一定要直接问,比如遇到他/她要做一些特殊的性行为动作
时,你可以问“以前有人对你这么做过吗”或者“你对别人也做过这
些吗?”

  假如他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或者被你逮个正着),那么两人仍然
可以通过沟通来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比如是否继续共同
生活,做爱时是否带安全套,或者索性分居或者离婚,等等。假如面
对面谈话太艰难,两人可以找一个婚姻咨询者来做中间人。

  西玛·利伯曼是一位在跨文化和同性恋/双性恋/易性者领域里
工作的咨询者,她认为,假如你处于一个异性恋关系中,但同时又感
到为同性所吸引,那么在和伴侣开诚布公之前,应该首先好好反省自
己。她建议,在婚姻尚未触礁之前,可以去看一些心理医生,或者询
问一些咨询热线。假如结婚前,你就发现自己怀有同性恋情,那么在
没有和异性伴侣开诚相见之间,最好不要急着结婚。

  布劳德和同性恋丈夫离婚后,又和另外一名男士结婚,目前两人
已经共同生活了21年,今年夏天,她和前夫一起组织了一个“和解
对话”的全国巡回展,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提倡安全性行为和
艾滋病教育,以及婚姻中双方的诚实问题,等等。

  即使你曾经受过伤害,你仍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向前,这是很多同
性恋者的直人配偶的体会。
──────────────────────────────
【信息天地】

◆    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表正式声明支持同性婚姻

  7月31日,美国精神病学会董事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和
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学会声明。该声明于
今年5月22日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年度大会上通过,其中写道:“为
了维护和改善精神卫生,美国精神病学会支持附有民事婚姻所有的一
切权益和责任的同性间民事婚姻,并反对针对同等权益和责任的任何
限制。”  

  董事会的此次投票结果使该声明成为学会的正式公开声明。

  杰克·德雷舍博士来自纽约市的精神病学家,也是学会的同性恋
精神病专家协会的负责人,他说该声明将和其它组织的类似声明一起,
在有关同性婚姻的官司中质疑将婚姻限制于一男一女之间的定义。
“现在美国精神学会采纳了支持同性婚姻的正式声明,这是学会继
2000年发表支持同性伴侣民事结合的声明的一个自然发展。”德
雷舍说。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做出了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的
决定,该组织一直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支持少数族群的权益。

  “婚姻对社会起了稳定作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立场表明,学会
相信对同性伴侣婚姻的稳定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可以造益社会。”

  有些学会成员认为同性婚姻是个政治和文化议题,不是个医学议
题,因此学会不应对此表态。德雷舍对这个看法表示异议,他说: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歧视将对那些遭受偏见的少数族群的
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婚姻对于异性配
偶有好处,这些都是重要的精神卫生议题。”

◆    新西兰研究:男同性恋青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位于新西兰克里斯特彻奇的奥太加大学健康与发展研究中心用
27年的时间对1000名当地出生的年轻同性恋者进行了心理测试,
结果发现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容易出现压抑、焦虑、使用毒品心理
和自杀等问题,尤其是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的心理问题虽然没有
男同性恋者严重,但也是女异性恋者的两倍。

  这样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克里斯特彻奇医药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大
卫·福格森教授,他认为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其它同样研究所得出的
结果。

  虽然很少有研究直接点明性倾向和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何在,
“但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都非常肯定地指出,这是恐同主义作用的结
果,使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敌视和歧视。”福格森教授说。他认为,
男同性恋者所承受的歧视更多,而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过
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另外一个原因。

  今年18岁的学生布兰丹·海尔认为该研究结果印证了他自己的
成长经历。他从15岁起认识到自己是名同性恋者,也因此出现了抑
郁情绪,并曾几番有过自杀念头。“我实在无法忍受,每个人都有女
朋友,但我对女孩一点兴趣都没有。”海尔说,“我觉得父母要我长
大后结婚……我把自杀看成是唯一的出路。”

  就学期间,海尔一直遭到同学的取笑和言语辱骂。“他们总是说:
‘这太同性恋啦!’言下之意,同性恋是不好的。这种言语对人有潜
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同性恋是不好的。“

  不过,海尔觉得事情总会出现好转,现在他对自己的性倾向一点
都不感到担忧。“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我不在于别人如何看待
我的性倾向,我无法改变它,别人也无法改变它。”

  现在他和男友一起行走时,虽然也有人嘲笑他俩,但他已经不再
理会这些。“这犹如过眼烟云,这是他们的问题。”他说。

  坎特布雷大学的教育学讲师凯瑟琳·昆里凡认为,那些对自己的
性倾向抱有疑问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这个成长阶段的
人需要对同辈人有某种归属感,但他们却不断发现自己游离在边缘。

  昆里凡对同性恋和双性恋高中生有过研究,她认为诸如公民结合
等有利于同性伴侣的新法律释放出了一个鼓励的信号,但这些信号却
无法触及那些农村地区。

  克里斯特彻奇的工党议员提姆·巴涅特也认为,对同性恋的敌视
态度使问题变得更严重,“有些政党不承认同性恋者是享有平等权益
的公民,这无疑增加了社会压力。”巴涅特建议精神卫生系统在工作
中把同性恋青少年放在心上。
──────────────────────────────
【经贸商务】

◆        直人和同志理财风格有差异

  美国最近通过网络调查对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个人理财风格进
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投资、消费和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方面有一些不
同。

  比如说,假如通过投资获得了十万美元的收益后,82%的同性
恋者会将之放入免税帐户中,而只有73%的异性恋者会这么做。同
样,80%的同性恋者会将这十万元放入活期存款,而只有68%的
异性恋者会这么作。这其中的原因也许不言而明,比如68%的异性
恋者表示会给后代留一部分钱,而只有24%的同性恋者会这么做,
因为有孩子的同性恋者的比例大大低于异性恋者。

  同样,假如有了十万元收益,55%的同性恋者会购买珠宝、衣
物和私家车等贵重物品,而只有44%的异性恋者会做出同样选择。

  该调查也询问了人们对于提供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看法。71%
的同性恋者表示,金融机构的非歧视作风非常重要,而只有59%的
异性恋者这么看。30%的同性恋者认为金融机构“尊重象我这样的
人”,而持同样看法的异性恋者为36%。34%的同性恋者对金融
机构提供的服务表示不满,只有24%的异性恋者有着类似不满。

  假如费用、服务质量和服务类型没有显著区别的话,48%的同
性恋者会选择同一家公司来负责自己在保险、投资和银行方面的业务,
而25%的同性恋者会选择不同的公司来为自己提供不同的服务。

  “管理、保护和增长个人资产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同性恋者
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但他们在投资和与理财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方
面,有着一些不同的选择。”Witeck-Combs交流公司的高级战略家杰
克·斯塔佛说,“这项调查的结果为金融机构如何成功地直接接触到
同性恋客户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该调查于今年5月4日至10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共征集到
2322人的数据,其中158人(约为7%)为同性恋者。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杨青 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