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21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6年2月10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澳大利亚总理表示反对承认同性婚姻
② 【说三道四】从共产党员到基督徒  
③ 【综合报导】马丁·路德·金遗孀一生紧握梦想接力棒
        科雷塔·斯科特·金支持同性恋平等权益言语录
④ 【信息天地】同性婚姻有助于改善同性恋者健康状况
        网友评论天主教会禁止同性恋者担任神职人员
──────────────────────────────
【新闻摘要】

◇ 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表示,不会同意法律承认同性婚姻。

  2月7日,澳大利亚自由党的一些温和派成员表示,应该通过承
认同性婚姻来终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但霍华德同时表示,他不反对以“公民结合”的形式来承认同性
伴侣关系。

◇ 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孙子默林·郝兰德恳请俄罗斯总统
普京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并使即将在三月举行的同性恋自豪庆祝得
到媒体公正的报导。

  2月初,莫斯科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同性恋自豪游行的节目,但很
多同性恋者认为,该节目试图将同性恋描述为一种心理变态。

◇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将授予英国演员伊恩·麦克伦终身成就奖。麦
克伦在出席电影节的活动时表示,好莱坞应该向纽约的百老汇学习,
接受同性恋。

  今年66岁的麦克伦是英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并曾两次
获得奥斯卡提名。

◇ 描述同性恋情的历史剧《国王与小丑》最近在该国大卖成功,至
今为止票房已达八百万人次,即六个韩国人中就有一人观看过该片。
这部制作成本只有四百五十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现在已经排韩国卖座
片的第三位。
──────────────────────────────
【说三道四】

◆         从共产党员到基督徒 

            二 言

  一些在国内曾经是党员的同志,一到美国加入教会也很积极,这
个急转弯似乎令人费解。 

  不过我看从共产党员到基督徒的转变,其实是当事人心态的一脉
相承。 

  先说个冠冕堂皇的,那就是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某种归属感,即寻
求精神寄托。不管是共产主义理想还是对天堂或耶稣重新降临人世的
幻想,都已经超越了尘世间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种心态则是将教条当作人生的导航灯,省去了思考、探索以
及判断的麻烦。共产党党章以及共产党组织有一整套详细的规程,作
为党员的行为思想规范。圣经和教会也教授很多伦理。不管是哪套规
范,都授予为人和生活的准则,可以省去许多大脑的思考,消除迷茫,
使生活变得容易。在国内对共产主义越狂热的党员,到海外后越容易
成为原教旨主义色彩强烈的基督徒,那些来到海外后依据信仰大骂同
性恋的人,不少就属于这一类。 

  其实这两种心态有所关联。精神有了导引,确实可以减轻生活中
的烦躁。我认识两对夫妇,丈夫入教后,变得谦卑很多,对妻子也显
出更多温情,于是全家都会定期参加教会活动。宗教能够融洽夫妻关
系,我倒是不怀疑。 

  还有,国内不少人将入党视为找工作或仕途升迁的必经之道,这
些人同样会发现,教会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广,会给自己找工作或找房
子提供诸多便利,况且基督徒个个都很和气,似乎很有可利用之处。
 信仰对这些人而言,只是一种谋利的工具。

  很多人纳闷,到国外的中国人一般都有博士或硕士等高等学位,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信教?其实不管是为追求精神寄托,还是为寻求人
生导航,或是出于功利目的,这些愿望并不会因为学位的升高而减弱。
 
  共产主义的无神论听起来和基督教水火不相容,但从共产党员到
基督徒,并不是经历了所谓的灵魂的洗礼,而是一场旧瓶装新酒、换
汤不换药的人生继续而已。
──────────────────────────────
【综合报导】

◆     马丁·路德·金遗孀一生紧握梦想接力棒

  她既是一位妻子,又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当她去世时,连美国总统也把2006年国情咨文的开篇献给她。她去世
时可谓备极荣哀,这不仅因为她有一个著名的丈夫,更因为她紧握了
丈夫梦想的接力棒。她就是1月31日去世的科雷塔·斯科特·金──美
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遗孀。 

  不少人记得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的追悼仪式上,科雷塔那庄
严的神态和红肿的双眼,以及怀中惊恐的小女儿。在那之前甚至从她
刚刚嫁给马丁·路德·金开始,科雷塔就以妻子的身份,承担起对这
位民权运动领袖的责任。她和善、亲切但又执著,她始终为丈夫的安
危担忧,但总是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即便是在1968年4月4日丈夫遇刺
的时刻,科雷塔仍然表现出了作为马丁·路德·金妻子的刚毅。因此,
多萝西·海特在回忆录中盛赞“一个伟大男人的背后,站著一个伟大
的女性”。 

  作为妻子的科雷塔是勇敢的,而作为母亲的科雷塔更是慈祥的。
她与丈夫育有四个子女,在丈夫去世后,科雷塔独自承担起养活孩子
的责任,这样一直到78岁高龄。她告诉朋友,她以这种方式说明,黑
人女性也是独立的,她们可以独立地做所有的社会工作和家庭工作。 

  更重要的是,科雷塔被誉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一夫人”。
在马丁路德金去世后,科雷塔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鼓励黑人为获得彻
底平等而斗争的责任。她甚至作为社会活动家,站出来反对布什发动 
伊拉克战争。这位“第一夫人”的最大特点是沉默而坚强。她的演说
简短而有力,话不多但总能够让人感受到言语背后的力量。多数时候,
她以沉默的方式言说,紧紧握住丈夫梦想的接力棒,传承了丈夫谦卑
人格后面的伟大力量。 

  历史是检验人心的最好方式。这对夫妇的行动,远远超出了一个
梦想。他们不但把民权运动的声音传到全世界,也彻底击败了许多当
年坚持种族歧视的力量。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提到“在
佐治亚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
而坐”,而今天的佐治亚已经成为民权运动的发源地。
 
  在科雷塔去世后,20世纪60年代黑人解放运动的一代领导人和偶
像们,基本上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无论是马丁·路德·金夫妇,还是
那位坚持不肯让座的黑人女性罗萨·帕克斯,都代表了那个已经过去
的抗争时代。行动决定历史,黑人民权运动的光辉仍在。当年马丁路
德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黑人争取到了权益。 

  而在马丁路德金身后38年,黑人民权运动仍然没有停止。直到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洛杉矶等地区还因为白人警察殴打黑人青年,
而爆发大规模的骚乱。今天,美国部分州仍存在著种族歧视的政策或
风气,多数黑人仍然处于社会收入的中下层。随著美国社会结构的变
化,拉美裔和亚裔人口的增加,美国少数白人族群甚至对美国人口的
构成提出了质疑。这种歧视有从行为歧视向思想歧视转变的新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科雷塔的去世,成为黑人民权运动领导资源的一大损
失。 

  在向自由进军的著名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曾经用一首诗歌作
为结束:“到底解放了,到底解放了;感谢上帝,我到底获得了解
放。”今天,科雷塔在离开人世时,也可以坦然唱起先夫的诗歌。然
而,在美国黑人甚至整个人类通向彻底解放与种族平等的道路上,还
有无数的囚徒。他们何时才能获得解放,这也许是科雷塔交给后人的
一份遗嘱。

◆    科雷塔·斯科特·金支持同性恋平等权益言语录

  “我仍然听一些人说,我不应该谈论同性恋者的权益,我应该只
谈种族平等的议题。但我要告诉这些人,马丁·路德·金曾说过:
‘任何一处的不平等意味着对所有平等的威胁。’……我恳请那些牢
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的人也应该支持同性恋兄弟姐妹们的抗争。”
 ──纪念马丁·路德·金被杀30周年纪念前四天讲话(1998
年)

  “恐同主义就像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其它任何形式的顽固教
条一样,它试图贬低一大群人,剥夺他们的人性、尊严和做人的权利
……这将给进一步扩散压迫和暴力提供条件,而这些压迫和暴力将会
很容易使另一个少数族群成为受害者。”
           
  “我们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假如你们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
生活,那么我们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我一向认为,恐同主
义态度和政策有违正义,为自由社会所不容,必须受到任何相信民主
的美国人的反对……(民权运动)只有建立在团结和包容的基础上才
能兴旺,而不能基于分裂和排斥。”

  “很多年来,我一直是同性恋者的民权和人权的支持者……同性
恋者在各地都站起来,为争取民权而抗争……曾几何时,没人出面为
他们的权利而呼吁,但这些勇敢的男男女女在那时就已经为我的自由
而战。”
                   ──1998年4月1日

  “在与偏见与歧视的共同抗争中,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之
所以说‘共同抗争’,是因为我坚信,任何形式的偏见和其实都是同
样错误的,都应该受到所有有理智的美国人的反对。在任何民主社会,
免受基于性倾向的歧视是一项基本人权,就好像种族、宗教信仰、性
别和民族都不应该成为歧视的理由。”
                 ──2000年11月9日

  “我们必须在黑人社群中展开反对恐同主义的全国性运动。”
                 ──2001年6月8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一直容忍着对某一人群的歧
视,这些人像其他公民一样勤劳工作,缴纳税赋,但法律却剥夺了他
们受到平等保护的权利……我认为,自由和正义不能出于某种政治便
利而被片面地提及。我丈夫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任何一处的不
平等意味着对所有平等的威胁。’……像他一样,我认为你不能对某
一族群的平等权利表示支持的同时,却剥夺另外一个族群的权益。所
以我认为这个提案(指《就业非歧视法案》)是我们国家在自由和人
权道路上前进的表示,是《人权法案》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
改革的继续。美国民主的最大希望就在于,没有任何族群将被迫承受
歧视和非正义。”
           ──1994年6月23日

  “同性恋者也有家庭,他们的家庭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
是以同性婚姻还是以公民结合的方式。以宪法来禁止同性婚姻是对同
性恋者的排挤,而且无助于保护传统婚姻。”
                 ──2004年3月24日
──────────────────────────────
【信息天地】

◆     同性婚姻有助于改善同性恋者健康状况

  根据最新一期的《流行病与社群健康学刊》刊登的文章表明,同
性婚姻有助于改善同性恋者的身心健康。

  丹麦于1989年在全球首次承认同性伴侣关系,从那以后,欧
盟很多国家、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州都相继做出了同样的承认。

  男女同性恋者在抑郁、焦虑、毒品使用和自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比异性恋者更为严重,而来自宗教方面的其实、偏见和不宽容是造成
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

  作者们指出,法律承认同性伴侣关系有助于消除这些偏见,促进
社会理解,包括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态度;假如同性伴侣关系受
到法律承认,他们的关系更容易趋向稳定,并减弱他们所受的社会排
挤。

  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与那些没有登记的同性伴侣相比,“已婚”
的同性伴侣更有可能对亲戚表明自己的性倾向和伴侣关系。

  尽管同性伴侣的离异率非常高,但已经有证据表明,已婚的同性
伴侣的身心健康状况更为良好,活得也更长。

  作者最后指出,没有理由剥夺同性伴侣的配偶福利。

◆    网友评论天主教会禁止同性恋者担任神职人员

◇ “同性恋者一直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重要来源之一。以前这些
男人一般都过着单身生活,或者进入欺骗性的异性恋婚姻,而同性恋
运动的成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其它出路,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天
主教神职人员的短缺。”

  “新规定肯定会使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这反过来可能会加速天
主教会在西方社会的衰落。我认为,(天主教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当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或许可以减弱这个恐同组织的势力(这成了
好事),所以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 禁止同性恋者担任神职人员只会加重神职人员文化中隐秘和自我
否认的色彩。我是最近才离开神职工作的,所以我知道这种现象之严
重。天主教会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最近被暴露出来的恋童时间只是
冰山一角而已。

  拒绝承认并回避神职人员的性倾向问题,这种失调会阻止很多神
职人员做出应有的良好贡献。诚如一些家庭回避酗酒问题一样,天主
教在性倾向方面也一直处于自我否认中。假如要从这种失调中恢复过
来,天主教会就必须公开地承认一些神职人员确实有着活跃的性生活,
不管他们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 假如你看一下天主教会历来在同性恋行为议题上的立场的话,梵
帝冈最近有关禁止同性恋者担任神职人员的新规定并不会对教会的未
来产生什么影响。

  不过,假如进入神学院的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的话,教会也许
会考虑是否应该解除对已婚男子和妇女进行神职工作方面的禁令。

◇ 多年来,我的天主教朋友一直试图说服我,说天主教会并不反对
同性恋。而新规定第一次让他们认识到,罗马天主教会确实有着一份
客人名单,而他们并不在名单之内。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电子信箱:taohongcsssm@yahoo.com(中英文兼容)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eryan_lin@yahoo.com          
编辑: 杨青 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