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21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6月7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克林顿总统签署条例禁止政府歧视同性恋雇员 罗马尼亚政府希望同性恋合法化 ② 【说三道四】同性爱先天性初探 ③ 【生命伦理】亮相须知 ④ 【读者文摘】看看这个世界的眼神 ⑤ 【综合报导】美国总统克林顿谈同性恋 香港基督教徒就结束对同性恋的歧视意见不一 南非最高法院取消有关同性恋的禁令 ⑥ 【历史回顾】乌尔利克斯和第三性 ⑦ 【桃园拾趣】异性恋世界里的同性恋者 ⑧ 【同人心语】西陵情 爱在今生与来世 ────────────────────────────── 【新闻摘要】 ◇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5月28日签署《联邦政府平等就业法》的修 正案,规定联邦政府各民政部门不得以性倾向为由歧视雇员。目前大 多数联邦部门已经通过了类似的决议,但该修正案使这项决议在各部 门取得一体化的执行。原有的平等就业法规定性别、年龄、种族、宗 教信仰与有无残疾等不得成为就业歧视的理由。 克林顿总统同时呼吁国会通过《就业非歧视法》,以禁止各及政 府部门和私营企业以性倾向为由对雇员和求职者进行的歧视。该法案 于1997年在参议院以49票赞成,50票反对而未被通过,但民 意调查表明,超过80%的公民反对歧视同性恋雇员和同性恋求职者。 ◇ 英国唯一公开的足球同性恋明星加斯丁·法沙努于5月3日在伦 敦的寓所被发现自杀身亡。法沙奴是唯一年薪超过一百万英镑的黑人 足球运动员。前一段时期他应邀去美国马里兰州执教一家少年足球队。 法沙努于四月份在自己家中开的一次派对上认识了一位17岁的年轻 人,后者当晚在法沙努家过夜。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法沙努正 在与他性交,为此他向法沙努提出了指控。经医生证明,两人确有过 性交。如果被判罪,法沙努将被监禁20年。 法沙努随即逃回到英国,但他坚称两人的性行为完全是互愿的。 他在自杀前留下的纸条上写着:“我想说明我从来没有想强奸那位少 年。那晚我们确实有过性交,但次日他就向我要钱。当我表示拒绝时, 他说:‘你等着瞧吧。’我后来在电视上才得知他对我提出的指控。 我当时就感到莫名的恐惧,只想逃出这个地方,因为舆论已经给我定 了罪。我不想使我的家庭和朋友蒙受难堪……你也许会问:‘既然你 是无辜的,那为什么要逃呢?’但要知道审判并不总是公平的。我知 道逃跑是愚蠢的一招,但你感到恐慌时就会这样做。” ◇ 塞浦路斯希腊东正教大主教克理索斯托摩斯在五月初扬言,将开 除一名患有爱滋病的牧师。“这种人应该躲到山上去。毫无疑问他会 被开除。不管他是如何染上这种病的,他已经无法主事了。让他来分 发圣餐犹如将感染的针头刺向别人。” 卫生部长克理斯托斯·索洛米斯对该大主教的言词表示愤慨:“ 这种胡乱传递错误信息使我国的爱滋病教育足足后退了一年。” 塞浦路斯正在申请加入欧洲联盟,而同性恋合法化是先决条件之 一。克理索斯托摩斯竭力反对将同性恋合法化,他曾说:“同性恋违 反了上帝的创世原则和自然法则。上帝创造雌雄是为了人类和动物的 延续,而同性恋则违反了这个原则。教会认为同性恋合法化将有违神 圣和尊严。” 然而近来塞浦路斯的报界对大主教的言词越来越持批评的态度。 有一家报纸说:“克理索斯托摩斯及其他主教最近的一些言论一次又 一次证明了他们是穿着黑袍的公关灾星。” ◇ 澳大利亚特维德广播网被迫在七家同性恋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 为节目支持人对同性恋者和爱滋病患者的侮辱而道歉。 《澳洲今宵》节目主持人曾在回答一位爱滋病患者的来呼时说: “你令人恶心,我希望你在恐怖中死去。”他在谈及悉尼著名的同性 狂欢节时说:“非常令人恶心,简直是对人类的反叛。我希望有人在 地下钻个大洞,让那伙人一起沉下去算了。” 该节目播出后,新南威尔士爱滋病委员会和昆士兰爱滋病委员会 联合向新南威尔士反歧视会提出起诉,抗议广播台的恶意中伤。特维 德广播网马上解雇了那位侮辱爱滋病患者的节目主持人,并在同性恋 报纸上公开道歉以平息舆论。 另外,新南威尔士的司法部门拨款推行反对歧视同性恋者的宣传。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已发现,迫害同性恋者的事件有70%是15岁至 24岁的年轻人所为。司法部门发言人说:“很有必要向年轻人传递 这样的信息,即他们应该宽容我们社会中不同种类的生活,而不应该 对各种差异施以暴力。” ◇ 以色列变性人歌手达娜5月9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欧洲歌手大 奖赛上获胜,以色列同性恋者对此进行了欢庆。达娜原名亚朗·科恩, 在1993年接受变性手术之前,曾是同性恋夜总会里很受欢迎的异 装表演者。她计划在今年八月的同性恋世界运动会上表演。 欧洲歌手大奖赛是欧洲每天重要的文化活动。今年有来自25个 国家的歌手参赛,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比赛过程。该大奖赛以往的 获胜者包括瑞典的阿巴(ABBA)和加拿大的赛琳·迪昂(Celine Dion) 达娜身穿著名同性恋时装设计师Gautier为她设计的紧身服装,在 表演中说:“在庆祝以色列建国50周年之际,我的获胜正是我能献 给祖国的最好的礼物……我要向世界各地承受着偏见的人说,我们同 样优秀。我感到很自豪,也很高兴,因为这场胜利说明了我们生活在 一个大度而自由的世界。” 达娜的参赛曾惹恼了一些保守的立法者,他们称她为“怪物”, 并说:“变性是比鸡奸更严重的罪恶。派这种人去参赛等于是向世界 传递一个黑暗的信息。” 以色列总统则表示向达娜祝贺,他说:“我目不转睛地钉住电视 屏幕观看比赛直到很晚。我觉得达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罗马尼亚政府原来希望在5月7日使同性恋合法化,但是受到国 会反对势力的阻挠。罗马尼亚正在申请加入欧洲联盟,而同性恋合法 化则是先决条件之一。目前罗马尼亚禁止任何同性间的性行为,也不 允许同性恋组织的成立。 ◇ 越南国民大会正在考虑禁止同性恋者和爱滋病患者结婚。最近在 胡志明市出现了几例同性恋者结婚的事例,而当地政府无法对此加以 禁止。 ◇ 为庆祝阿塞拜疆成立八十周年(该国于1918年曾有过短暂的 独立),阿塞拜疆政府于5月14日赦免了一批被监禁的罪犯,但同 性恋者没有被包括在内。在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同性恋已在 9国取得合法地位。 ────────────────────────────── 【说三道四】 ◆ 同性爱先天性初探 ·万延海 二言· ◇ 前言 同性爱是一种同性别的人之间的性爱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们 内隐的心理图式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 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着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性爱关系,我们就可以 将其称为同性爱者。 虽然同性爱者只占社会人口的一小部份,但是这种现象却是普遍 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中。 据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份于1970年所作的调查表明, 4%的男人和1%的女人将自己归入绝对的同性爱者,此外还有一部 分与两性都发生关系的人。另据我国性文明调查,城乡已婚男女的2% 曾有同性性体验。 什么因素使人们成为同性爱者?保守的道学家们说同性爱是一种 罪恶或魔鬼的恶意选择。许多传统的行为学家认为,同性爱是个体成 长过程中受误导的结果;这种方式偏离了成年人婚姻生活的轨道。虽 然现今的心理学家们已相继将同性爱排除出精神病的行列,但一般公 众包括部份同性爱者却依然把恋慕同性视为不正常。而大部份同性爱 者则认为,这既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个人的身 份;这早在他们能记事起就能被感受到。对他们来说,同性爱不只是 勾肩搭背或做爱调情,而是意味著作为人他们是谁;这渗透在他们对 于生活每一瞬间的感受或其人格的每一方面。 同性爱生物学研究从乌尔利克斯于上世纪中叶开始倡导,虽然经 历了一百多年,但研究真正起步却在本世纪八十年代。除了科技进步 的原因外,社会对同性爱日趋宽容的态度使科学界也加入了同性爱运 动。除了文艺界以外,西方的高级研究机关(包括著名大学及各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所)自由与宽容的气氛也往往被同 性爱者视为工作乐土。许多身为同性爱者的研究人员(包括上述所提 的发表实验结果的人如哈维博士等在内)无需讳言自己的性倾向,这 使他/她们可以大胆地探索自身生命的内涵。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弄清楚同性爱的形成原因。这现象太复杂而 且品味多样,就象其它类型的爱情一样,因此没有一种单一的理论能 充份解释这样的男人或女人。1989年美国的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 中对同性爱作了这么一个声明:“生物学、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和心 理动力等种种因素都是决定人各方面生活方向的原因。性倾向只是人 的生活的一部份;同性爱的产生不只因为一种因素影响而成。”根据 1992年美国精神病学界的调查,在508位应答者中,28%的 精神病专家认为同性爱是一种受环境影响而致的精神不正常状态,但 是72%的精神病学家则认为同性爱的产生是因为生理因素造成的。 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却有助于人们对同性爱的认识接近于真实:同 性爱倾向至少部份是由遗传决定的。 ◇ 研究结果 前下丘脑间隙核已经普遍被认为是决定和调解性欲的部位。一九 七九年,佩拉奇奥等学者在《脑部研究》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指出因 为通过对猴子的实验表明,间隙核的损伤会破坏它们的异性爱行为, 但没有消除它们的性欲。1990年,查瑞和勃姆两位博士在《脑部 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实验中故意损伤雪鼬的 前下丘脑间隙核,发现原先从事异性爱行为的雪鼬开始呈现出同性爱 性倾向。目前的医学道德标准不允许对活人的脑部进行类似的医学实 验。 1991年,索尔克研究所的勒维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 题为《异性爱男子与同性爱男子下丘脑结构之差异》的文章。勒维的 研究样本包括19名死于爱滋病的同性爱男子,16名异性爱男子( 其中6名死于爱滋病,其他死于其它疾病)和6名死于其它疾病的女 子。他比较了这三组人群的前下丘脑间隙核的大小,发现1号、2号 和4号的间隙核在三组人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差异,但异性爱男子的 3号间隙核比其他两组人大两至三倍,也就是说同性爱男子的间隙核 的大小等同于女子。即使我们不接受间隙核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性 倾向的提法,勒维的研究成果至少提出了这么一个有力的假设:人体 的生理机制同时决定了性倾向和前下丘脑间隙核的大小,即间隙核即 使不决定性倾向,这两者至少在生物学上是关联的。 勒维博士的研究结果在媒体引起一片喧哗,同时也受到某些同行 的质疑,其中最表示怀疑的是西奈山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兼神经学专家 拜恩博士。拜恩曾在其它动物如猪身上进行过类似的神经解剖研究, 他认为间隙核3号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很难说明它在调 节性倾向方面的作用;另外,在勒维博士的实验对象中,爱滋病及其 药物影响可能会导致间隙核变小。但是拜恩认为最好的争辩是自己动 手做实验。他在自己采集到的人体样本中做了类似于勒维博士的实验, 其结果表明:间隙核确实存在,可能与性倾向呈现相关,而且爱滋病 及其药物的作用也不会使间隙核变小。目前还没有其他研究者通过类 似的实验推翻勒维博士的结论。 无独有偶,阿伦和高斯基两位博士于1992年在美国自然科学 院的年会上发表了《性倾向与人脑前神经接索的大小》的文章。他们 实验的样本比勒维的大得多,而且包括活人,因此统计结果更令人可 信。他发现同性爱男子和异性爱女子的前神经接索明显地比异性爱男 子大。人脑前神经接索是联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与性欲没有直 接的联系,但这项研究成果暗示人体的某些生理机制可能同时作用于 神经接索与性欲,使后两者呈现了相关。 同性爱生物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是基因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7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揭示, 比起一般人来,在76名男同性爱者的男性亲属中,同性爱的比例相 当高;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比例失调都出在母系这边。研究人员又 研究了决定性别并被人们称为X和Y的性别染色体。男人从其母亲那 里获得一个X染色体,从其父亲那里获得一个Y染色体;而女人则从 双亲那里各获得一个X染色体。上述家谱研究提示,男同性爱者可能 是母系遗传的,于是科学家们把注意力集中在X染色体上了。 为了证实上述猜测,另一项针对40对同性爱兄弟的DNA分析 发现,33对兄弟的X染色体的一个特别区域上,兄弟两人竟然有5 个不同的基因相同。难道这有什么奇怪吗?因为一个男人X染色体上 的基因片断是其母亲两个染色体上基因高度随意的组合,所以两兄弟 的基因排列应该是极为不同的。从统计学角度反过来说,有相同性倾 向的兄弟在基因上存在这样的相同决不是偶然的。这一事实表明,至 少有一个与同性爱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同性爱是这33 对兄弟唯一共同的特性;他们俩没有都具有相同的眼睛,也不穿相同 大小的鞋,也没有其它显著特徵是一样的。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哈默先 生说道,这些兄弟也不都明显女人气或者相反。除了性倾向,他们俩 是不同的。哈默声称:“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性倾向具有遗传基础的最 有力证据。” 母系遗传可能有助于解释一个难题:如果同性爱是遗传的,那么 为什么这种品质没有最终消失──因为男女同性爱者比别人更少生孩 子?新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导致男同性爱的基因是因为异性爱妇 女携带并可传递给她的孩子,而这些基因并没有使这些妇女成为同性 爱者。哈默小组对女同性爱者的研究也初步显示,女性性倾向也是受 基因影响的。 另一项研究是关于双生子的研究。1992年12月美国西北大 学心理学副教授贝理和波士顿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比勒在《普通心理学 档案》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所做的男双胞胎或兄弟的研究。他们认为同 性爱的产生可能是遗传,其中遗传的影响可能占70%。 他们招集了167位有兄弟的男同性爱者,其中56位为单卵性 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个(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遗传基因的相似程度应该 等同于普通的兄弟),另57位有一个领养的兄弟(既然是领养的, 应该缺乏共同的遗传基因)。他们发现,52%的单卵双胎中的另一 人也是同性爱者,22%的双卵双胎中的另一人是同性爱者,而在领 养兄弟中,只有11%的兄弟是同性爱者。 1993年3月,贝理副教授和比勒教授在上述刊物上又发表了 关于女双胞胎或姐妹的研究。他们这次招集了147位女同性爱者, 其中115名双卵双胎姐妹是同性爱者,而只有6%的领养姐妹是同 性爱者。 参与研究的兄弟姐妹都生长和生活在他们各自的家庭里。贝利先 生说道,如果同性爱的产生是环境所致,照理三组不同的兄弟和姐妹 的同性爱比例应该是一样的,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如果同性爱的产 生乃是因为遗传基因,那么单卵双胎兄弟和姐妹的同性爱比例应该是 一样的,但研究结果并非如此。如果同性爱的产生乃是因为遗传基因, 那么单卵双胎兄弟和姐妹的同性爱比例应该是100%,但实情也非 如此。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同性爱的产生是遗传决定或者至少受到遗 传的影响。他们同时认为后天环境和心理动力机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 争议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批评中进步,使理论逐渐完善,最终达到与 真理聚合或者接近聚合。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争议,既包括研究方法上 的质疑,也有对结果的不同诠释。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人体某些生理器官的大小并不是代表性别优 劣或智力高低的标志。例如同性爱男子的间隙脑3号比异性爱男子的 要小,但这并不说明同性爱男子有“生理缺陷”。不然的话,那么所 有的异性恋女子都应该被归入“病态”。再举一个例子,男人的骨头 比女人少一根,那么所有的男子是不是应该被送入医院治一治呢? 某些评论家认为研究的准确性可能会受研究者本人性倾向的影响, 因为同性爱者在同性爱生物研究中确实比例重大。但是所有的研究者 从小就感受到先天性的同性爱倾向,即他们实证研究的假设(Hypo- thesis)就是自小感受到的。况且,同性爱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 如果异性爱研究者对此不甚感兴趣,难道就有理由对此束之高阁吗?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客观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批评应该集中在研究本身, 如理论是否成熟或信服,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已经统计方法是否科 学等,而不应集中在研究者身上。 实验样本确实是争议的由来之一。参与实验的同性爱者往往是在 同性爱杂志或同性恋社区活动上看到实验广告后应徵的,这样就可能 出现“自我择取”(Self-selection)的偏差,即有些参与者可能事 先从某种角度和某些渠道得知实验的目的,如果他有位兄弟也是同性 爱者的话,可能会更加踊跃报名,但他们的积极性却破坏了样本的无 偏差性,即参与实验的同性爱者可能代表不了整个同性爱族群,这就 影响了平均值比较(即中值比较,Mean Comparison),因为同性爱实 验对象的间隙核可能会低于实际的同性爱族群。然而,似乎找不出任 何理论依据来说明报名参与实验的同性爱者为什么会在间隙核上与其 他同性爱者有何不同,因此关于“自我择取”偏差的争论不很有力。 另一个质疑是针对实验假设所提出的关联。勒维博士指出,参加 他的实验的同性爱者都是自我意识强烈并且情感成熟的成年同性爱者, 他们多年的同性爱经历是否影响了间隙核的大小并不得知。他的实验 只检测到关联(correlation),但无法指明因果(causality),即 我们没有确凿证据说明究竟是间隙核影响了性倾向,还是性倾向和性 行为影响了间隙核的大小。最理想的研究设想是观察一大组出生婴儿 的间隙核,然后根据间隙核的大小把他们分成两组,并追踪他们成长。 如果间隙核小的那一组婴儿成长后,组内同性爱者的比例明显大于另 一组(即间隙核大的那一组),那么就说明了性倾向和性行为并不影 响间隙核,从而佐证了同性爱的先天性。但对婴儿作这项实验在现阶 段是不可能的。 持同性爱后天说的人认为,兄弟和姐妹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和生活, 他们中同性爱者比例相对地比较高正说明了环境因素的大力影响。然 而,这种批评完全无视上述所提的研究结果,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对新 知识和新发现的抗拒。当然,在做基因比较时,最理想的样本是那些 并非在同一环境下成长的(最好是刚出生后就被分离的)的孪生兄弟 或姐妹,因为这样就完全避开了环境的相同性。目前已有一些学者试 图从事这项研究,但样本采集可谓难上加难,因为自幼受到分离的孪 生兄弟或姐妹大多数是被遗弃的孩子,当他们被放入两个不同的家庭 接受抚养时,官方一般不会向领养的父母提供有关孩子父母的任何信 息,使许多孩子长大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位孪生兄弟或姐妹。 反对同性爱的人士认为同性爱的先天性说并没有推翻从病理学角 度看待同性爱的态度,因为基因解释也可以说明同性爱的先天性病理 说。他们指出一些科学上认为“不好的”特徵如精神病或躯体疾病也 是被认为和基因有关的。提出这个争辩之前,我们觉得争辩者应该好 好考虑一下“病理”的定义(参看本刊第9期《谈谈同性恋的“病理 ”》)。精神病人之所以受到约束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会对旁人 造成体格伤害,而在伤害的过程中自己却没有知觉或无法自我控制。 至于躯体疾病,则在生理上给病人带来痛楚,即使别人不提,病人自 己也会要求治疗。同性爱者只要求一个不受干扰的生活空间,并不伤 害任何人。在一个不宽容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当同性爱被列为犯罪 或病态时,同性爱者的精神痛苦就成为必然。且不谈治疗同性爱的无 效,我们只要看一下那些被父母和朋友所接受的同性爱者的愉快生活, 就不难看出,消除同性爱者精神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她提供一 个宽容的环境。 ◇ 反响 不管上述研究的科学性如何,他们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同性爱是命中注定的,那么许多现实生活中阻挠同性爱者获得平 等权利的争论就没有道理。例如反对同性爱者入伍的人士认为同性爱 是个人想要这样,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性爱者争辩说,这是 自己的天性,也就是说,这是遗传驱使的。一名同性爱权利活动分子 说:“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它对公众理解同性爱者很有 帮助。”一些法学家认为,如果科学家能为性倾向做出象肤色和性别 一样的基于基因的解释,法官便可能被说服从而认定对同性爱的歧视 是违法的。 有关同性爱是遗传的推测影响着许多的人伦关系。父母们如果认 为子女的性倾向是“写”在他/她们的基因上的,那么他们就不必担 心子女所接触的老师或其他人中是否有同性恋者,从而也就不会有众 多的成年同性爱者被判为流氓教唆犯而痛苦终生。而那些有子女是同 性爱者的父母也就会少些自我责备,同时也会减少同性爱子女被逐出 家门的悲剧。一名母亲说道:”同性爱者的父母们的第一感觉是负罪 感,但如果性倾向是遗传的,孩子和父母也许就会开始接受它。”另 一位母亲说:“我们曾经试图治疗孩子身上一些无需治疗的东西,他 们根本没有错。”但另一方面,也有些父母会因为遗传基因出于自己 而转为深深的自责。 同性爱者普遍欢迎这些研究结果。一名男子说:“我一直认为这 是天生的。如果同性爱是遗传的,你就不能把它怎么样。如果今后有 更多的类似研究,同性爱就会被接受,而不再被视为病态。” 正如许多人欢迎这些发现一样,也有人不喜欢他。同性爱活动分 子说同性爱并不伤害任何人,因此他/她们所要争取的平等权利并不 取决于同性爱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促成的。勒维博士自己也说:“ 我不认为同性爱运动需要以同性爱先天性为基础,因为即使有人看不 惯,同性爱者仍然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另一名同性爱权益活动分 子说:“同性爱不是什么需要为之辩护和解释而是需要被接受和宽容 的东西。在人们接受我们之前,世界上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无助于改变 人们对同性爱的恐惧。”另外,有人担心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清楚地鉴 别“同性爱基因”,就会有人试图“矫正”同性爱者或者把发现的天 生的同性爱胎儿流产掉。 同性爱不是简单地编好程序就能产生,而是价值和人格的一种复 杂表现。正如哈默博士所说:“基因只是此事的一部份,这个基因区 也只是遗传的一部份,并不是全部。”可能我们永远不能完全搞清楚 同性恋的成因,但只要我们认识了一部份,就不仅显示了研究的前进 方向,而且给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带来了一线希望。 ────────────────────────────── 【生命伦理】 ◆ 亮相须知 ·Jimmy C 编译· 在非同性恋的朋友面前亮相时,每个人的经历会有所不同。有时 事情会很顺利,但有时朋友的关系会因此而突然破裂,或者逐渐转向 冷淡。根据许多同性恋朋友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的经历,我们对亮相 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每人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处境和需求, 来合理借鉴这些建议。 1.首先要对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有一个清醒认识。如果你仍然 对此深感罪恶和彷徨,那么在对父母及其他非同性恋人士亮相之前, 应该寻求一些帮助,先解决自我认定这个问题。多读一些有关这个方 面的好书,并与亮相的朋友一起分享体会。只有你对自己的同性恋身 分已感到很坦然时,你亮相的对象才会由此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用新 的目光接受你。在自己充份准备好了以前,不要自己给亮相增加压力。 2.肯定自己能够承担亮相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你经济上和居住上 是否自立。如果你仍然与父母同住,或者在经济上仍然依靠他们,那 么对父母亮相就应该注意到这方面。住在公共宿舍时,就要考虑到对 室友亮相可能带来的诸多不便。 3.亮相要掌握好时机。对于那些你想要坦白自己性倾向的人来说, 他们的健康状况、心情状态等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任何我们无法控 制的因素,例如父母亲的中年危机、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雇主在事 业上的考虑等,都可能影响到对方对你所提供的信息的接受程度。 4.决不要在争吵当中亮相,把亮相当成一种武器。也决不要迫使父 母对你的性倾向感到愧疚,因为这不是他们该负责的。 5.在父母或家庭面前亮相时,你一定要肯定家庭之间相互的关心和 爱护。 6.一定要有充份的心理准备。你的亲人对此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惊讶、 愤怒或丧气。千万不要做出愤怒和敌对的反应,而应该试图让对方坦 诚地表现出他们的最初感受。即便他们持否定态度,这种第一反应并 不代表将来长期的态度。最终,只有真正面对并改变恐同心理的人才 会最终对同性恋表示真正支持的态度,而这种支持远非那些当场就能 给出一个及时但肤浅的支持的个人所能比。 7.让别人认识到你还是你自己。昨天你是同性恋者,明天你仍是同 性恋。如果你昨天充满爱心,富有责任心,你明天仍将是如此。 8.在亮相之后,仍然应该与对方保持一种开放的交流方式,即便他 们的态度是消极的。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记住他们有可能正在反省 自己对于同性恋者的不正确的成见。 9.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鼓励我们已经亮相的对象、父母或朋友, 去会一会自己的同性恋朋友。 10.每一位同性恋者都花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去正确对待自己的性倾 向,而决定与他人分享这个事实需要走过一段更长的路,所以在你决 定在他人面前亮相时,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去接受 和理解这样一个全新的你。不要奢望即刻的接受,而应该借助持续的、 体贴的交谈来达成这个目的。 11.即使在亮相后,被某位朋友所疏远了,你也不应该失去自信。 记住,如果朋友疏远了你,那么他拒绝的不是你亮相的这个事实,而 是你与他分享的这部份的真实的自我。如果真地发生了断交,那么就 想一想这份友情是否真的那么有价值,有什么关系如此重要,需要我 们在谎言和伪装中维持呢?这人是你真朋友,还是你想象中的真朋友 呢?失去一位朋友并不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亮相固然是慎重的决定, 但为人真诚和保持自尊在一生的道路中更是重要。 12.在自己的工作夥伴或者亲属面前,应该采取一种轻松而即兴的 方式。用自己真诚的态度尽量避免审问式的尴尬的场面,在交谈中说 一说与自己同住和约会的对象,自己空闲时间的休闲方式。这样就给 了对方一个机会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也创造了一个机会来坦白自己 的身份,而不至于勉强对方当即对于这个问题给出反应。 13.记住亮相的决定是你自己的,不要因为某些“热心人”的催促 而感到内疚。你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来完成 它。在当前的社会中,在任何场合毫无顾忌地完全地公开自己的性倾 向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14.尽量不要让你的家庭和朋友通过第三方,例如邻居和媒体,来 得知你的性倾向。最好在此之前私下告诉他们,使他们有心理准备。 15.不管在何时亮相,体会一下你的经历,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16.亮相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棘手的一件事,不可能每次都能圆满 完成,但大多数时间它都给我们如释重负的感觉。 ────────────────────────────── 【读者文摘】 ◆ 看看这个世界的眼神 ·宋 歌· 【编者前言】 同志杂志书籍,有“同志写,写同志,为同志”之分。本篇开首 的方刚,是唯一可列入“写同志”的类型;周华山的著述,则是“为 同志”写的类型;其余各位,“同志写”吧! 对同一事物,“眼神”的描述,三者的立场、角度和分寸,读友 们该是一目了然,可谓“泾渭分明”。而同是华人中文世界的同志, 香港、台湾、大陆三地的“眼神”差异,更是惹人“胡思乱想”,期 望引起各位读友注目反省。 ☆ ☆ ☆ 他们的眼神很紧张,总处于一种在饥渴的寻觅状态中,看人的神 态不是单纯地看,而是有着很强的审视、观察的成份在里面,这是同 性恋者所特有的眼神。(这是“所谓”的同性恋者的眼神) ──方刚《同性恋在中国》第5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 版 在一次朋友的生日会上,认识了当时二十岁的他,同样地没甚么 特别,那时他还携着女友到场;但我用以一贯“有杀错无放过”的心 态,首先已经用我的眼睛强奸了他!(哇,好厉害的“同性恋者眼神 ”!) ──黄元丰《发言人不会说出的真相》第43页,选自《香港同志站 出来》,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出版 在她递给我名片时,她的目光在我身上鼠窜,好像要找到属于她 的东西。(终于不再男性中心,女同志也有“同性恋者眼神”哟!) ──海伦《“神梦”──回忆中的玫瑰》,选自《我们活着》第147 页,香港同志研究社1996年出版 我下场去跳了几支舞,回座位后,我开始意识到身边一双眼神的 存在,几乎随着我所在的位置挪移。(这双眼神的主人后来成了作者 的爱人!) ──许佑生《但爱无妨》第119页,(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 司1996年出版 他坐下,把手提电话放在台上,静默地向左右望望,好像在等待 朋友来。不知何故,我望着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怡感。我对阿表、 Mandy说:“是他了!是他了!”(这双眼神的主人,后来抱着爱人痛 哭,爱人因交通事故逝世。) ──张美贤、文可风《爱情两面体》第119页,(香港)壹出版有 限公司1996年出版 感到一股眼神不偏不倚地落在我身上,有人在旁悄悄地不动声色 地窥视我。我抬头游目四顾,视线穿过人群与他相遇……我有点犹疑, 目光在他的脸上勾留了三秒,然后移开,假装低头,一会,再看他, 两人的目光一接触,就坦然了: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一位北京 同志自述,这是他第一次去同志圣地──东单公园) ──周华山《北京同志故事》第39~40页,香港同志研究社一九 九六年出版 摹地,我才惊觉对面的角落有一个男人向我凝望,他立即又将视 线转向别处。 他是不是在看我? 为什么会有这样熟悉的目光? 不就是我的目光吗? 像被磁石吸去的铁一样。(不是香港同志的自述,而是一位香港 作者的小说虚构。) ──智疯《复活不复活是气旋》,选自《他他她她的故事》第71页, (香港)华生书店1996年出版 有个长得也挺漂亮的男青年凑近向他借火吸烟。他带笑意,用同 性恋惯用的那种眼色瞅我们,还小有意思地眨眨。 …… 最不可解的是那个曾借火吸烟的警察。他借火时的神情无疑是为 了引我们上钩,然他为什么对我那朋友怀着一种报复性的恶毒呢?( 有“同性恋者眼神”的,原来不限于同志,也发现于捉同志的警察眼 中!虽是大陆的故事,却不限于大陆公安!) ──晓辛《我的一次被抓的经历》,选自《我们活着》第217、 222页,香港同志研究社1996年出版 在学校里,男性关系只限“义气”、“波友”、“死党”;男男 亲昵全被封杀。(但封杀的只是情感的外露,而非情感本身。) ──赵文宗《“衣柜”性史》序,香港同志研究社《“衣柜”性史》 1995年出版 看看,好好看看我。我是你父亲,你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 天经地义的第一个。难道你不想打倒我,用你的魅力。(作者在北京, 出版社在香港) ──崔子恩《桃色嘴唇》第196页,华生书店(香港)1997年 出版 我女友就常控诉每天无日无夜的性别歧视:被男人呼喝、盯着身 体,在公众场合被撞碰甚至被抚摸。(一位女同志自述。她居住在马 来西亚,但这种情形只限于马来西亚吗?) ──周华山《后殖民同志》第157页,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出版 异性爱男人很害怕与其他男人对望,很害怕与其他男人有亲密的 交流,会觉得侵犯了自己的男性尊严与私人空间,这就是大男人主义 嘛。平日自己用眼睛色迷迷地盯着女人,占尽便宜,却绝对不容男人 跟他温柔地互望。(故事中某位人物自述,怀疑是作者“杜撰”,借 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周华山《香港同志故事》第37页,香港同志研究社1996年 出版 无知、偏见,加上猎奇偷窥的欲念,就产生了上述游客初到动物 园看猩猩食香蕉的奇观。笔者至今天才知道,原来有一种眼神,原来 有一种眼神,是同性恋者特有──一种饥渴地寻觅性伴侣的眼神。 …… 图片的说明竟是:“两位同性恋者在攀谈”。原来,两个同性恋 者在交谈,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值得出版。或许我们应该刊登“同性 恋者在呼吸”,“同性恋者在吃饭”的照片,以飨异性爱读者的需要。 (本来与性倾向无关的行为,如交谈等,在猎奇者眼里也成了“奇异” 之举。为同志写的周华山,站出来为同志们撑腰了!) ──周华山《北京同志故事》第32、33页,香港同志研究社一九 九六年出版 Are you gay?我毫不犹豫地答道:You can't be thinking other- wise!从此我俩成了亲密朋友兼宾主关系。我们齐齐逛街,齐齐看男 人!(同志们,看看这个世界,齐齐看男人!) ──汪建邦《向世界说爱》,选自《香港同志站出来》第51页,香 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版 (有关本书摘的探讨,请寄往song175@hotmail.com。) ────────────────────────────── 【综合报导】 ◆ 美国总统克林顿谈同性恋 (以下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7年在美国同性恋组织“人权运动” 举办的集会上的讲话,有删节。参看本刊第7期《美国两党政治与同 性恋议题》。) 六年多以前,我萌发了竞选总统这一疯狂的念头(观众席笑声), 当时只有我母亲相信我能赢(观众席笑声)。在那时我只想做自己认 为应该做的事,所以胜利似乎是顺乎自然的。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一 个令人激奋而充满挑战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会有不同的生活 方式,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与他人和其他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但 令我困惑的是,我们的民族却面临着游离和分裂。 在我决定竞选以前,我就不断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赢了, 那么在你执政结束时,你希望美国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尽管我对此 已经重复过千百遍,但我还是天天这么想,那就是我希望有一个这样 的国家,在那里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尽责尽力的人都能生活在美国梦 里。我希望这个国家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我希望人们能克服差异走到 一起。这就是我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 这就是我的展望,它时刻给予我动力。如果我们真正地能创造出 一个机会平等、人人尽责和每人都有自己的归属的社会,那么我们就 能解决一切问题,抓住一切机会。 两个多世纪以前,我们的国家经历着一个又一个考验,我们必须 不断地扩展思想,重新描绘美国的蓝图,使我们的理想不致于冻结在 某个时代(注一)。比如说,当托马斯·杰克逊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 思想时,拿当时的民权观念来看,你必须是白人,必须是位男性,但 还不够,你必须拥有土地。如果我们现在还恪守这个观念的话,那么 抚育我长大的家庭早就不配享受平等的权利(注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原有的观念,当然并不是因 为这些观念有何错处,而是因为我们不想桎梏我们的理想,而这些理 想包括可以如何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事实上, 我们的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更新关于平等、 尊严和自由的理想的过程。 五十年前,杜鲁门总统就是面临着重新定义民权斗争的关头。尽 管奴隶制度早已被剔除,但种族隔离仍然存在。哈利·杜鲁门站在林 肯纪念堂前面说:“今天比历史上任何一天都更强烈地表明,所有的 美国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而所有的美国人确确实实应该 指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朋友们,所有的美国人确确实实应该包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 上的人。我们知道平等的理想并没有完全被实现,我们曾试图用法律 来消除歧视,但这些歧视的影响仍然存在。我们知道男女同性恋者仍 然受到歧视,但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美国,那么所有的美 国人──包括你们在座的以及你们所代表的人──都应该成为其中的 一部份。 当然,总统无权一厢情愿地给予这些权利。我们有宪法,有各层 法庭和立法机关来使这些变化合法化。我个人无权拨给这些权利,但 我将恪守我的就职宣誓,而且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重任。 如果我们允许偏见和歧视剥夺一个美国人对未来的希望,窒息他 /她对生命的追求,那么我们整个民族就是个失败。如果一个人因为 他/她的性倾向被开除工作,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是个失败。因为我 知道,一个人如果是同性恋者,这并不影响他/她看懂报表、做接骨 手术和修理轮胎的能力。 多少代人的经验表明,美国梦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如果你尽责 尽力,你就有权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为你的家庭构筑更美好的未来。 不管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如何,我们都相信人人机会平等,无人享有特 权。我们相信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我们应 该以诚实、才能和贡献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用其它的主观尺度。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因一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或性别的不 同、是个残疾人、或者性倾向的不同,就剥夺他/她的机会的话,那 么民族的凝聚力就会出现裂痕。这种情形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应该被 看作违法。我再一次向国会呼吁,遵循我们民族最珍贵的信条,在这 片土地上通过就业非歧视法案。 有关同性恋者的一个个事件和一项项调查表明,在决定人们对同 性恋看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在于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家庭、朋友 和同事中就有同性恋者。(观众席掌声) 我希望拥抱那些试图克服对同性恋的恐惧而本性善良的人。回顾 过去,我们会觉得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多么的容易,但往前看和照亮前 路并不容易。很多人奔波于日常生计,很多人的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变得日益停滞,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那些不知道他们的 生活和工作圈内就有同性恋者的人认识到,同性恋者处处存在。(观 众席掌声)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当我说“我相信所有的美国人就是指每一位美国人”时,我看到 了过去三十五年来所认识的朋友(注三)。当我说“我相信所有的美 国人就是指每一位美国人”时,我看到了那些任职于政府,刚刚应我 的要求而站立起来的人(注四)。当我说“我相信所有的美国人就是 指每一位美国人”时,我看到了那些善良、慷慨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当我的家庭和朋友处于困难时,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现在让我来问,我们是否应该改变法律?很应该。我们是否需要 继续反对歧视?绝对是。我们需要扩展我们的理想,我们需要从实际 上重新定义从我们民族发展开始就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让每一位美 国人认识到,所有的美国人就是指每一位美国人。 诗人华尔特·惠特曼目睹了上个世纪内战的恐怖和其后发生的变 化后,曾说我们最强的优势就是我们民族的包容性。他写道:“团结 和拥抱所有人,融合、吸收和宽容所有人。”让我们在一个民族的精 神下前进,让我们认识到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重任,也是提 高我们民族团结一个良好机会,使我们为新的世纪,为新的一代,为 我们所爱的孩子们提供更强的民族凝聚力。(观众席掌声) 注一:指美国独立战争。 注二:克林顿自小在没有父亲、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长大。 注三:指六十年代兴起的美国民权运动。 注四:白宫有一些工作人员即是同性恋者,他/她们应邀出席了讲话。 ◆ 香港基督教徒就结束对同性恋的歧视意见不一 香港民政事务司于今年一月份推出了“平等机会(种族、性倾向) 资助计划”,让民间团体协助政府落实去年以公众教育替代立法消除 种族及性倾向歧视的政策。各组织申请的款项最高可达十万港币。对 于各基督教组织的拨款已被通过。然而,反性倾向歧视教育的部份, 引起了部份基督教徒的不满。 香港妇女基督教协会和拥有120名同性恋和双性恋男女基督徒 的基恩之家联合向港府提出拨款申请,该申请于四月中旬被通过。这 两个组织计划就一些对同性恋的误解发表一些澄清事实的信息,并向 各学校、社区和教堂散发,但保守的基督教组织明光社抗议说给这两 个组织拨款将把同性恋带入香港的主流文化。该社发起联署行动,将 公开信传真至全港千六间堂会、教会机构及社工机构,要求自行签署 寄往民政事务局。明光社执行干事黄顺成说,他们接受有人推行反歧 视的工作,但目前有关同性恋的深入问题,社会仍未有共识。黄顺成 质疑“在争拗未完时就谈教育,究竟会教了什么给下一代”。光明社 的另一位负责人还说,性倾向包括施虐、受虐、通奸和恋兽癖,它将 使剧烈地改变香港现有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些基督教徒并于五月十日, 举行了一个名为“刻不容援,教会如何回应同性恋运动”的座谈会, 内容表达了对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巨大扭曲和对性的极大恐惧。 就光明社的这些指责,港府回复说阻止以性倾向为由的歧视与国 际民权法则、基本法和人权法案相一致,而且与民众商议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人支持通过以教育和行政方法来处理有关性倾向方面的歧视。 但199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85%的居民反对取消对同性恋 者的歧视。 为了维护所有人的基本人权都需得到尊重的原则下,前线基督徒 团体亦发起了联署行动,拟致函民政事务局,支持任何人,包括不同 性倾向人士都有权享有平等机会和基本人权的原则性问题。他们在声 明中写道“在一个民主社会(及教会)中,人们对任何议题都存有分 歧乃属正常现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掌握足够的资讯,以作出独立的 思考和判断。政府就反性倾向歧视推行公众教育,将有助我们对这问 题加深认识及扩阔了解……明光社的公开信一直在技术性的问题上兜 圈,其实是回避表明他/她们对不同性倾向人士应否享有权享有平等 机会和基本人权的态度”。声明在最后说“我们相信,平等机会是基 本人权,是社会上任何人都应享有的权利,是不可妥协的最后底线, 没有人有权因任何原因去剥夺另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的责任就是 要维护所有人,特别是使弱势人士的人权不受践踏。通过反歧视教育, 让公众学习‘不一定认同,但仍要尊重’的包容观念,是让香港社会 迈向一个更平等多元、开放进步的未来的开始”。 越来越多的基督团体和其他组织就明光社的指责做出了公开反应, 他们重申有关性倾向和反歧视的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了 解。 ◆ 南非最高法院取消有关同性恋的禁令 南非约翰内斯堡最高法院于5月8日撤销了有关禁止同性恋的禁 令。该法院认为有关鸡奸和其它所谓“非自然”的性行为的禁令违反 了南非取消种族隔离政策后所确立的新宪法。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以宪 法规定不得以性倾向为由进行歧视的国家。 “在宪法上我们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熟度,即对社会中每一位成 员的尊严和内在价值做出坦然的承认和肯定,而不是勉强的接受,” 法官约翰森·海尔在裁决书上写道,“一个人因其性倾向不同而受惩 罚只说明了由宗教引起的不宽容、无知、迷信、僵化和恐惧,使人无 法接受不同于往常经历的事物和历史的进步。” 南非全国同性恋争取平等联盟和南非人权委员会联合对禁令提出 了挑战。当得知他们的挑战成功时,发言人说:“人们有权选择如何 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表达将不受法律的限制……法院的裁决有效 地摈弃了殖民统治时期的不宽容。在过去长达350年的英国殖民统 治中,这项惩罚同性恋的法律被强加在我们的头上,使最重的受害者 被判处死刑。有纪录显示,南非的同性恋者曾经被溺死于牢狱、被烧 死在火刑柱上、被绞死,或者因表达不同于异性恋的情感而被驱逐。 这些受害者的无声的苦难将永远地警告我们以宗教为名所能造成的不 宽容和盲目的偏见。” 执政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欢迎最高法院的这项决定:“这项裁 决重申了宪法中的人权法案所包括的维持基本人权的条款,是我国历 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这是宪法所保证的个人价值和自由以及我国民主 进步的胜利。取消这些禁令将有助于促使人们思考一些不人道的禁令 从殖民时期被沿用至今。” ────────────────────────────── 【历史回顾】 ◆ 乌尔利克斯和第三性 ·二 言· 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基督教在社会文化中的 地位和影响有所减弱,人们对性的观念也有所开放,但同性性关系仍 在各国受到惩罚。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医 务人员开始记录被同性吸引的“病例”,标志着已有人不再从纯粹宗 教的角度,而是从病理的角度看待同性恋。在这期间,少数的一些人 士开始呼吁接受同性恋者的存在,并把同性恋剔除出“反自然之罪” 的分类。首先公开提出这种呼吁的即是卡尔·亨利希·乌尔利克斯 (Karl Heinrich Ulrichs,1825~1895)。 乌尔利克斯出身于德国西北部的奥利克城,其父为政府官员,家 庭具有很强的东正教背景。他在哥廷根和柏林的大学就读拉丁语,又 修学法律,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从乌尔利克斯遗留下来的大量信件和手记中可以看出,他后来提 出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关于同性恋的理论与他个人的同性恋性倾向是一 脉相承的。在十岁时,他就注意到自己被一位同学吸引,而艺术画册 上的裸男像也往往使他浮想连翩。高中时他明确地感觉到自己总是钟 情于男士而非女性。他回忆说有一次在舞会上看到了几位“穿着整齐 制服的体格健壮的林学院学生……舞会后我回到家,掩门自闭,在孤 独中遐想着那几位健美的年轻学生,痛苦万分”。当他向姐姐透露自 己的这份情思时,后者竭力催促他向上帝祈祷以剪除这种不自然的欲 望,并提醒他以前曾坦白对一位女子的好感,然而乌尔利克斯对这种 好感作了如下解释:“我对女孩的喜欢只是炽烈的爱之阳光的虚弱反 射,犹如黄昏的山顶在夕阳下映出淡淡的光晕,但这份光晕只是太阳 余辉的反射,而非太阳本身。”阿尔利克斯所盼望的太阳不言而喻就 是对同性之爱欲。 1862年,乌尔利克斯因工作原因结识了《全德射击竞赛报》 记者约翰·巴普第斯特·冯·什瓦泽。当年五月份什瓦泽在法兰克福 的一次工人集会上发言,促成了该地区社会民主党的形成,但两周后 他因与一位年轻男子在公园里的猥亵行为而被逮捕。乌尔利克斯在想 方设法为什瓦泽辩护的同时,萌发了着写同性爱情理论的念头。 1864至1879年之间,乌尔利克斯出版了十二卷手册,总 题为《男性爱谜团之研究》,各卷手册既包括性学理论叙述,亦有传 记和政论,甚至诗歌等。从每卷题目如《胜利》和《希望的祭坛》等 不难看出作者对同性恋采取了正面的态度,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起 初,乌尔利克斯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来解释同性恋的由来,并 认为其他同性恋者也与自己的特点相一致,但头几卷手册出版后,同 性恋者从各地开始与他联系,使他看到了同性恋者并非他原先想象的 那般单一。 乌尔利克斯关于男性爱的理论吸收了当时胚胎学的研究成果,他 注意到胚胎在发育初期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的性器官,但在子宫内的 成长过程中会舍弃其中一个,而保留另一个。他认为性欲是由脑子决 定的,并不取决于性器官的雌雄。从这点出发,乌尔利克斯认为男同 性恋者正是因为胚胎在发育期间选择了雄性器官,但调节性欲的头脑 则没有选择对女性的欲望。女同性恋的情形则正好相反。他得出这样 的结论:“我有男性的肢体身材和胡子吗?是的,但在这一切之下, 我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女人。”后来他称自己为一个“躲在男性躯壳内 的女性灵魂”。由于男同性恋者具有女性灵魂,因此行为举止会有些 女气。反之,女同性恋者则会表现出一定的男态。这种外表与性欲的 不同使很多同性恋者难以理解自身,“因为并不是每人都会对自身的 女性因素有着像我这样清楚的认识。至于我,也是在生命的晚些时候 通过仔细思量男性爱之谜团和通过认识其他的同性恋者才对自我有了 充份的认识”。 虽然同性恋在历史上倍受责骂,外号被取了不少,但当时还没有 专门称谓同性恋者的中性名词。乌尔利克斯转向柏拉图的《会饮篇》 去获取灵感: “众所周知,爱与爱神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只有一位爱神,那么 只会有一种爱,但因为有了两位爱神,所以就产生了两种爱。难道我 说错了吗?年长的天之爱神没有母亲,她是天王星的女儿;年小的地 之爱神是宙斯和狄翁娜的女儿……地之爱神留给人间的爱为女性所感 受到……而天之爱神留给人间的爱来自一位没有女性躯体的母亲…… 感受到这种爱的人就是男性。” 根据这个传说,乌尔利克斯自创了Urning(来自Uranus,即天王 星)和Dioning(来自Dione,即狄翁娜)两个词来指同性恋者和异性 恋者,进而又把Urning称为位于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性”*。他 同时指出同性恋族群远非单一,有的人举止和性格会很阴柔,也有的 人阳刚十足,而很多人介于两者之间。此外,他还用Uranodioning一 词指双性恋者,而双性恋者则有“连接”和“分离”两种,前者指那 些在感情与肉体上与男女能一样投入,而后者能与同性发生肉体关系, 但不会产生感情依赖。乌尔利克斯同时指出,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可 能会很难区分,因为很多同性恋者处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进入了异性 恋关系。他还指出还有一些异性恋男子会从事同性恋行为,而这往往 是出于没有女性的缘故,如军队和监狱里的同性恋行为。 乌尔利克斯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引起了当时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其 中最表示关注的是一名叫理查·冯·克拉夫特宾的精神医生,他在一 八七九年1月给乌尔利克斯致信中写道: “自从你第一次就男性爱发表看法以来,你的有关论著引起了我 的高度兴趣……我已经把我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令我既困惑而又 兴奋的现象,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对此的认识而激发起来的。” 然而,当时的精神卫生界已经逐渐形成并接受了同性恋病理化的 观点,而克拉夫特宾即是该观点的首席代表。对此乌尔利克斯深表愤 慨与遗憾: “科学界反对我的人多数是精神病医生……他们在疯人院里观察 同性恋者,从来没见过健康正常的同性恋者,而这些疯人院医生的观 点却被其他人所接受。” 乌尔利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接受同性恋与同性恋者,并不是他 的理论的错误,而在于人们对他的解释所抱有的偏见。他从法律的角 度阐述说,同性恋作为自然人性的一部份,既不是病,“反自然行为” 也无从谈起,而所谓的犯法只适用于非自愿性同性恋行为,如强奸和 与未成年者发生性关系等。 而他当时居住的汉诺威选帝侯国本来只规定了同性恋者的合法行 为年龄,但自1866年被普鲁士占领后,普鲁士有关同性恋的刑律 也被引入。乌尔利克斯因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两次入狱。第二次 出狱后,他被迫离开汉诺威,来到巴伐利亚。1867年8月19日, 他应允在慕尼黑的德国法学大会上发言,陈述有关取消惩罚同性恋的 法律条款的提议,但他还没有切入正题时就被粗暴地打断,他几次试 图恢复讲话,但最后还是在代表们的怒骂和嘘声中被迫离开讲台。会 后代表们决定“出于道德的利益”对乌尔利克斯的提议和讲话不予记 录。虽然乌尔利克斯此番没有取得期望的效果,但这也许是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有人在公开的官方场合试图为同性恋正名。 1872年德国统一后,普鲁士有关同性恋的刑律也被引入巴伐 利亚。乌尔利克斯在1879年出版最后一集《男性爱谜团之研究》 中就提到了该刑律所造成的重大危害,但此时德国已不适合他居住。 次年他被迫逃亡到意大利,最后在阿基拉定居,在那里靠教书和编辑 拉丁语刊物维持生计。1895年7月14日,他在穷困潦倒中客死 异乡。 用现代的目光来看,乌尔利克斯的第三性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乌尔利克斯当时只能从对自己和有限数 目的带的男同性恋者作观察,虽然他后来简略地把女同性恋者也包括 在内,但由于没有亲身观察,“第三性”理论还是不能概括全部同性 恋者。其二,他试图用柏拉图的《会饮篇》来构筑“第三性”的科学 理论基础,但《会饮篇》以神话来立论,难以作为科学的根据。其三, 如果男同性恋者是“躲在男性躯壳内的女性灵魂”的话,而阿尔利克 斯又坚信两性才能相吸,那么同性恋者注定只能被异性恋男子所吸引, 这就否定了同性恋者之间相互吸引的可能性。另外,如果“女性灵魂” 与“男性灵魂”的爱互相呼应的话,那是不是异性恋男子也会爱上同 性恋男子?这个推论显然是不合理的。具有更严重后果的是,“第三 性”在根本上否认了男同性恋者的男性之根本,而把他们划入女性的 范畴,而后来给男同性恋者打上“娘娘腔”烙印的社会偏见正与这个 理论一脉相承,尽管乌尔利克斯本人认为有些男同性恋者的女性举止 无罪无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乌尔利克斯的“第三性”理论曾是德国二十世纪初同性恋运动的 理论思想之一,但随着同性恋病理说逐渐成为西方医学界的正统看法, “第三性”的提法很快被淘汰。然而,阿尔利克斯面对沉重的法律和 社会偏见,试图把同性恋从“罪恶”和“病态”的分类中解放出来, 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因此他被称为近代同性恋运动的创始人。后来的 学者如英国的蔼理士和卡宾特以及德国的赫士费尔德等沿着阿尔利克 斯的足印,继续推广同性恋非罪非病的观点,从自己的领域出发促进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天之爱神为Aphrodite,也被译为Uranus。乌尔利克斯后来又创了 Urningin指女同性恋者。 ────────────────────────────── 【桃园拾趣】 ◆ 异性恋世界里的同性恋者 ·石 洋· 作为同性恋者,你的爱越深,你的“病”越重,“罪”更深。 作为同性恋者,你听着亲人朋友取笑阴柔男子和阳刚女子,而心 里知道他们取笑的对象也包括你在内。你明知他们说得不对,但又不 敢去纠正。 作为同性恋者,当你的朋友对异性评头品足时,你的眼光只投注 到周围的同性。 作为同性恋者,你总担心好心的妈妈在为你整理房间时会不会发 现你藏在抽屉底下的裸男画报。 作为同性恋者,你被迫与异性约会,仅仅是为了维持那张“正常” 的面具。 作为同性恋者,当你走出没有感情的异性恋婚姻时,你会被说成 是“道德败坏”,“破坏婚姻”。 作为同性恋者,你碰到喜欢的人时却不敢表明自己的感情,因为 你不知道对方是否也戴着同样的面具。 作为同性恋者,你与恋人结伴相行却又不敢表露亲密。 作为同性恋者,你向外人介绍同居的恋人时,只说他是你的“室 友”。 作为同性恋者,你与恋人出游住旅馆时,明明只需一张床,却住 进了双人房间。 ────────────────────────────── 【同人心语】 ◆ 西陵情 ·西陵追鸿· 江: 我已经回到了北京。当我在三峡机场初晴后的停机坪走向舷梯, 脚步粘洒着清澈的雨水时,我怕是想起前一晚你在伞下送我到桃花岭 外,脚步不觉慢了些许。走到舱口,我低头进去,不知下次何时才能 再来此佳境。云海上,仅仅两个小时,我们便一下间隔了千公里。 前几年来宜昌是乘坐国产运7机,轰然降于小小的军用机场。因 公出差,时间很紧,仅仅抽空留下些白马洞和三游洞的印象。也是在 阴雨中买了船票,遁往荆州了。去年三峡告别游,又坐火车来宜昌作 为起点,除了瞻望了一眼中华鲟,便觉潮热难当,速速溯江而上了。 便这两次,皆因无缘,足以让我嗟叹了。 这次我原本是不想来宜昌的,但工作需要,我不得以只得收拾行 囊。忽然,脑海中一亮,冒出了这个念头。慌忙打开办公室的计算机, 在湖北省项下好不容易才发现你。离出发时间不久了,草草地发出了 个简单的自荐。令我惊讶的是你马上有了回复,但字间透着迟疑。 20日,我一下飞机便感到温暖和清澈的空气。我不想在周一就 打搅你,所以第二天才呼你。晚上,我如约到桃花岭大堂候你。你的 身影一出现,我就懂了心有灵犀的累赘,因为根本就不需要那种智慧。 你的清纯,稚气散布于初识的客套中。我们自顾散漫于各种话题间, 童年,青春,职业,自识,爱好和第一次。真没料到你在北京上的大 学,我又感叹四年的“无缘”。我们走到江边,一直坐谈到午夜。微 风轻抚,我禁不住握起你的手。给你讲北京的情况,好像有些使你惊 异。所以我不愿多讲了,怕你嫌我“坏”。我矜持的五指喜欢停留在 你坚实的腿上,你的导引让我发现你深含的凸显。滨江公园,是浪漫 之地,那堤岸上,并肩两人,共叙南北风情。侧观你,巧嘴圆面,俨 然可人少年郎。好想以唇尖鼻端轻漫于你的耳前鬓下。 第二次相见,我们都放松了许多。你揽住我,轻轻吻过我的唇; 我喜欢拥你的感觉,交颈而摩索双颊,再抚你的背,你的臀;再环双 臂,收你于我胸襟。你就在我面前。可爱的笑颜,结实的身躯;柔韧 弹性的肌肤洁净白皙。你引我入办公重地,掩上门,仅透一线微明; 就要从容下蹲,我扶起你,再拥入怀;展开你的衬衣,退向身后,眼 前是一个情感的生命。授吻和接纳,探索和展露。你说你喜欢我,我 无比高兴。接着是更多的投入,享受你身体的重量和压伏,沉醉在你 胯间双股揽我腰背。尽管天然涓流细润,尽管已可深入浅出,我觉得 最好还是稍安勿躁,相约日后。 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周末。好不容易从烦恼的工作中脱身,迫不及 待地约你。那晚,在土家风味的餐馆,你告诉我许多家乡的风情。我 非常喜欢听你谈起你过去的事,那是我没有过的经历。质朴的生活, 勤奋的努力。比较我的一帆风顺,我羡慕你生命历程的丰厚。在彝陵, 我们彼此释怀,抛弃了束缚,迸发出激情。炽热的情景历历在目。俯 于你身,手掌攥住你的手背,十指扣紧你的指间,弯展双臂,环绕软 枕,唇齿含咬你耳廓,急情的节奏坚定又铿锵。那第一次的无间,让 我心醉。凌晨,你再造的亢奋唤醒了我。窗外已有了晨晖。 五一节看来要在宜昌渡过了。本来我是非常不愿意的。可是遇见 你后,我反倒不想很快回北京了。五月二日,我们来到白马洞和三游 洞,山水青葱,亭台阁榭,真是人在画中游。在白马洞的钟乳曲径间, 在三游洞边的滴水幽道上,我几次想抱住你,点吻你圆圆的面庞。宜 昌的这一隅真正秀美无比,尤其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北方的人来说。 那一夜,我会经久难忘。你如此的忘情令我激动无常,数渡的出 击,美妙而竭力。尤其是首次,我的颠狂爆发涵于你的安详静谧中。 我抽身侧起,爱抚从容的你。彻夜,我无法抗拒诱惑和欲念,二而三, 三再四。前后夹击,左右逢源,两团烈焰此消彼长。你的最后反击是 面对面的交锋,强吻自天而降,你的力量把我折叠覆盖,口中的叹息 和着遥远的节奏……我想再有你在旁。 光阴似箭,别期一天天迫进。七日晚,是最后一次相见,也是离 别的时刻。你说你要出去发展,我祝你好运。看着我们俩的合影,拿 着你送我的电影音乐,我说不出什么承诺和誓言,根本就不需要。江 啊,有机会来北京的话,请一定提前告诉我,如果那时我还在的话。 又要到分别的时间了,不过这次不知要有多久。我们走过明朗的大厅, 双双支起伞,走进雨夜。缓步在潇潇洒洒的庭院,感觉真好。门口我 们停下脚步,你替我叫车。我坐上去,司机熟练地转了一百八十度, 调头就驶往我的方向。你默默举着伞,在我的一边的视限内划出,我 忙转过头,你又进入我另一侧的视野,还是静静地驻立在雨中,我试 着挥挥手,暗色的车窗隔绝了我的努力;转瞬间,你又移出了我的眼。 待我挣扎着扭过身要望向身后,才发现已是雨窗朦胧…… 北京首都机场,阴霾布天。我走出大厅,陌生的面孔焦急地问从 哪里来。我漠然前行,目不斜视,答道:“宜昌。” ☆ ☆ ☆ 西陵追鸿: 你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小雨,路上行人稀少,晚风萧瑟,更显出 离别的凄凉。 离别凄凉,却又如释重负。 有点不明白,何以短短几天,我便已陷得如此之深。推掉了各种 的相约,搁下了该做的事情,只为了腾出时间,随时等你来呼。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理智,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你。我想,这也 许就是常人所说的恋爱的感觉。但这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你走了,走的正是时候,恰如一个漂亮的休止符。虽留下些许遗 憾,但更多的是幸福的回忆和美妙的遐想。 你走了,还依稀能闻到你的气味,你那暧昧的一笑似乎还再耳边 回响,睡梦中还渴望被你紧紧、紧紧抱在怀中。仍然说不清楚你用唇 咬我的胸时是痛还是痛快。 我很高兴,有缘认识你。 ◆ 爱在今生与来世 ·Kodvs· ──献给永生永世最爱的Feng: 刹那间,我的心被你占据; 从此后,成为永生的牵挂。 君可知,我心在为你跳动; 黑夜中,伴着你入我梦。 只因有你,我心不再独单; 只因有你,我情不再沉没。 只因有你,困苦也化作甘甜; 只因有你,险阻也变成通途。 梦里,我们紧紧相拥; 情浓,伤越痛。 今生,怨命运总捉弄; 只盼,来生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