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22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6月22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全美华人同志大会将在旧金山举行 同性恋在塞浦路斯被合法化 ② 【说三道四】再论我国是否应取消同性恋诊断 ③ 【读者文摘】可贵的第一步 ──评张北川着《同性爱》 ④ 【综合报导】美国南方浸洗教会宣扬男尊女卑和反对同性恋 ⑤ 【历史回顾】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⑥ 【桃园拾趣】上帝、台风与同性恋 ⑦ 【同人心语】相约1998 ────────────────────────────── 【新闻摘要】 ◇ 全美华人同志大会将在旧金山举行 第一届全美华人同志大会将于九八年六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在加 州旧金山举行。大会由全球华人同志联盟(ICCO)和加州旧金山大学 同志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华人同志,四海一家”。大会希 望团结全美各地的华人同志以及关注华人同志议题的各界朋友,让人 们充份了解华人同志的过去及现状,以引起华人社会对同志议题的重 视,并为彼此间建立一个相互支援的网络。大会期间,将举办中文同 志书展。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成员游云将出席大会 并作“同志运动”、“女同志的声音”、“种族内与文化间的情感” 等专题演讲。 全美华人同志大会的网址是http://www.comrades.org。 ◇ 同性恋在塞浦路斯被合法化 塞浦路斯国会于5月21日以36票赞成,8票反对,1票弃权 和11票未出席通过决议,使同性恋在该国合法化。该项变化为塞浦 路斯加入欧洲联盟消除了障碍。 “不可能所有的欧洲人都错了,而只有我们才是对的。”国会发 言人说。 塞浦路斯东正教教会对此表示抗议。最后国会与保守势力达成妥 协,通过了禁止同性恋者在报上征友和加重惩罚同性恋性犯罪等修正 案。《塞浦路斯邮报》称这项修正案“可笑而蛮横无理……这只说明 塞浦路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还有待改进。” ◇ 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未能在捷克通过 同性恋伴侣法提案在捷克国会因缺两票而被否决。该提案计划给 予同性恋伴侣等同于异性恋伴侣的各项权利(除领养孩子以外)。 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自由联盟党的代表赞成该提案,但共和党、 公民民主党和大多数公民民主阵线代表对此表示反对。后者认为通过 该提案将有损传统家庭观念。 ◇ 以色列同性恋者举行游行示威 5月22日以色列的异装人表演节最后以游行示威告终。表演节 原定于晚上八点结束,但2000名参加者堵住了特拉维夫大街,最 后警方出动人马,驱散了示威人群。四名示威人士被逮捕,几小时后 获释。 “虽然这次游行没有事先通知警方,但我们为此感到骄傲。经过 50年的压抑和沉默,以色列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性别变换者和 艾滋病人终于挺起胸膛走到了一起,抗议现行制度。”以色列同性恋 和双性恋联合会主席阿古达说,“这次抗议向试图威胁我们的文化和 禁止我们的爱情的人表明,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制。” ◇ 英国人士请愿要求取消第28条 英国同性恋组织“青年之声”于5月26日向政府请愿,要求废 除《当地政府法案》中“禁止市政官员有意宣扬同性恋”和“禁止学 校从正面宣传同性恋”的第28条。该请愿信已征集到25000人 的签名。 “工党曾多次表示将在国会适当时候废除第28条。我们觉得时 机已经来到,希望布莱尔政府信守诺言,结束这种文化歧视。”该组 织发言人说,“第28条牺牲人命,因为很多年轻人无从得到有关安 全性行为的常识,使他们铤而走险。自我感觉卑下和外界的欺负也使 一些同性恋者走上了自杀的绝路或染上吸毒的恶习。” ◇ 越南政府拆散一对女同性恋伴侣 越南政府官员强迫一对女同性恋者写下书面保证,保证以后将不 共同生活。 这对伴侣中一人为30岁,一人为23岁。她们于3月7日在湄 公河三角洲的永隆举办了盛大婚宴。越南法律没有禁止同性恋婚姻的 有关条款。 据传这对伴侣于5月23日在司法部派来的官员和当地党政干部 面前表示将断绝来往。当地报纸没有谈及如果她们不遵守书面保证, 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司法部门人士说:“如果她们不举行那场婚礼,那么什么事都不 会发生。” ◇ 苏格兰大主教谴责教会歧视同性恋者 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同性恋基督运动会议上,来自爱丁堡的苏格兰 大主教理查·郝罗威为“许多宗教机构,包括基督教会,对同性恋者 的歧视”而道歉。 “我们直到最近才摈弃了《圣经》对妇女的压迫,就象在许多年 以前我们摈弃了《圣经》对奴隶制的赞同。不久我们将摈弃对同性恋 的无知的误解。”郝罗威说,“真正的道德问题并不在于经书中字里 行间的含义,而是有人用它来推行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在对同性恋 者的生活和经历缺乏了解时,他们无权拿同性恋作为他们神学辩论的 对象。” ◇ 奥地利试图吸引同性恋观光者 奥地利旅游部在全球做广告,试图吸引同性恋观光客,以增加旅 游收入。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广告照片已经在各旅游指南、男性时装杂 志和2002年悉尼同性恋世界运动会的宣传资料上出现。 “奥地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表示希望吸引同性恋观光客的国家,” 旅游部负责人说,“同性恋者比其他游客更会花钱,因为一对同性恋 伴侣往往是双份收入,有很多可花费的钱,而且又没有孩子。这真是 一个极佳的市场。” ◇ 以色列政府将负担治疗艾滋病的全部医药费 以色列政府于5月20日宣布,政府将负担治疗艾滋病的全部医 药费。目前接受治疗的人多数服用“三合一”的混合药品。 以色列目前已查出1700例感染者,其中90人已诊断出正式 患有艾滋病。 ◇ 马来西亚异装表演者被捕 马来西亚五名在亚罗士达参加异装选美的男竞赛者被捕,并于5 月19日在伊斯兰法庭受审,罪名是在公共场合穿女人衣服。如果被 判定有罪的话,他们将面临六个月的监禁和260美元的罚款。 ◇ 美国华盛顿州民主党正式宣告支持同性恋婚姻 美国华盛顿州民主党于6月6日在亚基马举行的大会上正式把支 持同性恋婚姻的条文写入纲领。该纲领说: “我们宣布,由于婚姻属于基本人权而且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我选 择,本州不应该对于同性恋伴侣希望结婚和共同生活的愿望进行干涉。” 华盛顿州的华裔州长骆家辉一直坚定地支持同性恋者的婚姻权利。 ────────────────────────────── 【说三道四】 ◆ 再论我国是否应取消同性恋诊断 ·雨 枫· 近日在《朋友通信》第二期中又看到贾谊诚先生的文章《我国是 否应取消同性恋诊断》,感触良多,特作文反驳。 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性恋者。我 曾经一度不敢正视这三个字,当时对我而言要认同这三个字比登天还 难。homosexual,这个词诞生之后就一直被不公平地打上了耻辱的烙 印。所以,同仁们用了另一个字gay(快乐的)来代替它。这实在是个 灰色的幽默,我不知道在gay中究竟有几个朋友是真正快乐的。港台的 朋友们把重点放在“同”字上,找了个中国化的名词“同志”来取代 那三个令人刺痛的字,一来取朋友们要团结协作之意,二喻现今我们 的处境仍是劣势,取国父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之意,以自勉。在国内,社会上的同志的称呼逐渐消亡之际,另一种 意义的“同志”却在港台盛行,并传入大陆,尤其是在电脑网络上, 已是公认的一个专用名词。我想这两个字是好的,它代表同性恋者的 觉醒,有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大家的自我认同,同时有利于树立正确 的形像,以反击社会的误解和偏见。《朋友》中基本上是用“同性爱” ,而不用“同性恋”,是否也考虑到这个字已经受到严重的“污染”, 而我在此仍用这个词,多少带点赌气和自虐的味道,虽然我喜欢“gay” “同志”“同性爱”这三个词。 我是自我表现认同的,我一直对朋友们说“我是名纯粹的同性恋 者”,还和一位朋友异口同声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这是 经过了多么艰难痛苦的过程。而且,将来的路仍不是平坦的,认同只 是看清了压力和痛苦,而不是排除了压力和痛苦。尽管如此,我们毕 竟活得清醒些了。因为认同,我们有了更坦诚的交往,因为清醒,我 们有了更理性的交流。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每认识一位朋友, 我似乎就听到一个声音在向社会呐喊:我们一样真诚善良,有一颗和 你们一样美丽的心,为什么不摘下历史沉淀的墨镜,好好看看我们呢? 网上也常看到关于这方面的争论,有许多局外朋友的理解不能不令人 感动,但反对的呼声仍是那么的激烈。面对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 有些朋友说,先暂时放下你们的偏见,去真正认识一个同性恋朋友( 我想在执偏见和误解的人群中,认识同性恋者的人并不多),再来谈 谈你们的看法好吗?这种理性的声音令我泪流满面! 所以,看了贾谊诚先生的文章之后,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虽明 知自己的话可能回缺乏条理和说服力。我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读了 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我自认为在同性恋问题上会 比贾谊诚先生正确些。 首先,贾先生认为“取消同性恋诊断不符合我国国情”,那么, 我想问一下,现在的中国国情如何呢?辛亥革命后、共和国成立后都 对同性恋爱采取了清理的态度,但共和国也成立快五十周年了,这是 否能够等同于目前的国情呢?如果可以的话,是否我们还要重新拾起 “女人裹小脚”这一国情呢?这曾经不是被认为是一种“美”吗?真 正的国情是,我国目前有六、七千万的同性恋者(我个人认为有5% 的比例),真正能够正确认识自身问题的却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大多 数同性恋者生活在迷惘与自责之中。即使认识了自我,也不能逃脱来 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性恋问题并不是同性恋者个人的问题,它必将影 响到其亲人、配偶、甚至朋友、同事,牵涉到的人群在成倍的增长。 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可建国近五十年来,中国的性文 明有了飞跃的进步,而同性恋问题却始终闭口不提。然而,任何力量 都阻挡不了社会的进步,同性恋者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正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在思想、身心健康 等等方面需要正确的引导,许多如李银河、张北川等人的有识之士正 在为此做着艰辛的努力。 其次,贾先生认为“人们的性行为,绝非个人的私事”,这一点, 我简直不屑谈论,难道两个人做爱还算是“公事”吗?是否每个公民 每晚的性活动都得向你汇报呢?很难相信,即使你是医生或是司法工 作人员,你就有权利过问人家的性生活吗? 其三,关于“同性恋危害论”。这点,二言曾经发表过有力的反 驳。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第一,“它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我想, 贾先生是真正不认识同性恋者,其实我们一样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何来精神污染呢?许多朋友关于自身经历的文章足以说明这一点。同 性恋的性罪错只是少数,异性恋中同样也存在,但我们不能说“异性 恋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罪错只是行为本身,而和同性恋异性恋无 关。第二,“同性恋破坏了家庭生活幸福”。我想这是本末倒置了, 许多人在结婚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者,他们很多是迫于各方面的 压力勉强成婚的,这种婚姻从开始就是悲剧,又何来破坏之说?相反, 如果同性恋者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并拉上无辜的成员组成痛苦的家庭, 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到底谁是受害者?是谁破坏了谁?第三,“同性 恋行为(尤其是鸡奸或口交)是传播性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所有性 行为都是传播性病的主要途径,阻止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是大力宣传 性健康,推动性文明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注意到同性恋这 一群体。性病的传播没有理由让同性恋者来独挡罪名。可见“同性恋 危害论”是站不住脚的。 其四,“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不会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正常的、合 法的”。如果作一项调查,我敢保证,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没有真正接 触和认识过同性恋者,社会的压力根本不允许同性恋者向周围的人公 开自己,社会大众只是受媒体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当问一些人为什么 反对同性恋时,许多不是理由站不住脚,就是说不出所以然,“因为 反对而反对”。就象没有真正认识地球以前,谁也不相信地球是圆的。 所谓正常与变态也不是从数量的多寡可以区别的,多数的未必是正常 的,少数的未必是变态的。比如我们知道血型除了A、B、O、AB 型之外,还有一些很少见的血型,它们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十万 分之一,但没有人说这是一种变态。 其五,“取消同性恋诊断是违反我国绝大多数精神科医生意愿的” 。我没有读过美国的《疾病诊断统计标准》,我也没有能力就这个问 题展开讨论。但我很想知道,是病人的意愿重要还是医生的意愿重要 (如果把同性恋者看为病人的话)?我从没有听说过“同性恋”被治 愈的病例,本来不是病,如何治愈呢?确实有不少同性恋者忧郁、压 抑、情绪不稳定,而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呢?不是来自同性恋本身, 而是来自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力,来自思想的孤立。把一个人关在一间 黑暗的屋子里,时间长了谁都会发疯。实际上,就我看过的一些书籍, 有不少认可了把它排除在病理之外,基本上没有把它归入“罪错”或 “犯罪”,而贾先生在此重提建国初期将其定为“流氓罪”,是否落 伍了呢?我想历史是不应该倒退的。我所认识的朋友,基本上都能自 我认同,他们视治疗为无稽之谈。反对“取消同性恋诊断”是毫无根 据和意义的,它只能起到反面作用,那就是加剧同性者的痛苦和进一 步引导社会的错误偏见,这将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知道,因为 无法承受社会压力而自杀,或自杀未遂,或有过自杀念头的朋友,占 了相当大的一部份,如果不正确认识同性恋,不正确引导社会的态度, 将会有更多年轻的生命因此夭折。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迫于 国内社会的压力,有很多人选择了去国外生活,这无疑是国内人才的 流失。 和张北川医生一样,在电脑网络上,也有许多善良的朋友,在为 正确认识同性恋问题做着许多的工作,他们倡导真爱的同时,也为性 文明的传播和性疾病的预防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我国的电脑网络正 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因其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递使得交流和认识变得轻 松。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了自己,要求社会正确认识的呼声也日益高 涨。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希望社会以平常心来看待,希望能走 出封闭,做个阳光下的健康人。当然,电脑网络仍受到经济条件的制 约,只有少数人受益,所以张北川医生等人的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同性恋者需要良好、宽容的社会环境,也需要正确的健康指导,之后 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 所以,取消同性恋诊断已经无可非议,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甚 至,我们需要更多的象张北川医生这样的人,来为性健康及同性恋事 业做工作。希望媒体也能适当做正面的报导,而不是猎奇和歪曲。更 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并有一些机构对此加以引导。我相信, 不久后一天,我们都可以生活在阳光下,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推动社 会的文明和进步! ────────────────────────────── 【读者文摘】 ◆ 可贵的第一步 ──评张北川着《同性爱》 ·陈子善· 尽管已有《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 王小波着,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同性恋在中国》(方刚着,吉林人 民出版社)相继问世,尽管《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 明”调查报告)(刘达临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和《中国性现状》( 潘绥铭着,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已有专门章节谈论同性恋,但从理论 到实例,从历史到现状系统研讨同性恋的学术专著,这部长达五十万 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同性爱》(张北川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堪称第一部,我们的性学研究者终于在同性恋研究上迈出了可 贵的第一步。 《同性爱》首先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中外同性恋现象研究史,然后 从同性恋的定义、流行状况和分型、同性恋的多种表现、同性恋的起 因、同性恋与心理(精神)疾病的关系、同性恋的预防与治疗、与同 性恋(性行为)有关的性偏离、同性恋者与性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同 性恋与性道德、同性恋与性法律等九大方面剖析潜藏在社会深层的同 性恋现象,全书纵横开拓,索隐探微,以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现代文 化为背景,同时又借鉴国外同性恋研究的科学成果,对同性恋进行了 深入、客观、现实的探讨,从而使国内的同性恋研究开始与国际先进 水平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周作人就曾使用过“同性爱” 一词,但以“同性爱”作为研究同性恋学术专著的书名,在国内还属 首次。作为一个性医学工作者,本书作者有着长期的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认为“同性爱”这个词比约定俗成的“同性恋”更准确、更深刻地 揭示了个体在性心理上与性活动中感受到对同性的性爱吸引这一现象 的本质,更能体现现代性学的特点,这与目前国际上已普遍以具人格 性的GAY(欢乐、悦目)一词引伸为同性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 使用“同性爱”这个词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作者对同性恋者的深切同 情和人格尊重。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确凿可靠的资料证明,同性恋存 在于所有时代、所有社会和所有文化之中,同性恋并不是疾病而是人 类性心理、性行为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性变易现象,是一种与人类道 德水平无关的生物-心理-社会现象。迄今为止国内众多的性学著作 还在使用“性倒错”、“性变态”之类有明显道德评判含义的词汇描 述同性恋,显然是违反科学的偏见;为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对同性恋产 生恐惧,严厉谴责和一厢情愿地禁止同性恋,同样也是缺乏科学依据 的。异性恋大众社会应以理解、尊重、宽容、帮助的态度与同性恋社 群“和平共处”。其实,这些看法在国际性学界已形成共识,但考虑 到同性恋研究长期以来是国内性学研究禁区中的禁区,考虑到国内医 学界、社会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文艺界和传媒界大多数人目前 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仍滞留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早期性学的水平,作者 的胆识和勇气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同性恋是个古老、敏感、而今又十分热门和颇多争议的话题,这 部《同性爱》的美中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同性恋与“公共 空间”(public sphere),同性恋与女权主义、同性恋与神学、同性 恋与文化艺术和中西同性恋文化的差异等等,本书或暂付阙如,或语 焉不详,未免可惜。不过,既已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有了零的突破,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同性恋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大的进 展。 (原载于1995年9月18日《深圳特区报》) ────────────────────────────── 【综合报导】 ◆ 美国南方浸洗教会宣扬男尊女卑和反对同性恋 ·石 洋· 在基督教各教派逐渐重视男女平等的重要性时,美国南方浸洗教 会于6月10日在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全国性大会上通过倡议,认为 妇女应该服从丈夫,同性恋应该遭到反对。南方浸洗教会是目前全美 最大的新教教会,共拥有一千六百万成员。 “离婚、同性恋、流产和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结构。”倡议书起 草人之一安东尼·乔丹说,“虽然讨论家庭关系的书能找到不少,但 还没有一本是以《圣经》为训导的。” 倡议书写道:“妻子应该甘愿服从丈夫的领导,就像教会服从耶 稣的领导……(妻子)有天赋的责任尊重丈夫,并在家庭管理和下一 代教育中当好丈夫的帮手……当妻子服从丈夫的领导时,丈夫则应谦 心满足妻子在爱与抚育方面的要求……妻子对丈夫的服从并不构成对 她的贬损。相反,这使她在丈夫和主的面前更体现了价值。” 该倡议书将被写入《浸洗教会信仰与信使书》,这是三十五年来 浸洗教会第一次对该训导手册进行修正。 倡议书还定义婚姻为“不涉及第三者的永久性的一夫一妻结合”, 并严厉谴责同性恋。“信仰者必须抵御一切被《圣经》所反对但有人 试图将其合法化的性关系。同性恋没有自然妊娠的可能,因此与生儿 育女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起草倡议书的七人委员会中有两位妇女,其中包括东南方浸洗教 神学院主任佩吉·帕特森的妻子桃洛西·帕特森。在八十年代原教旨 主义者成为浸洗教会的统领势力时,佩吉·帕特森就是策划者之一。 6月9日他被选为南方浸洗教会的首领。 七人委员会的另一名女性成员玛丽·默勒说,“服从”(submit) 这个词尽管并不受欢迎,而且也不是很中听,“但这是《圣经》上的 正确用词,而这点是最重要的……我在家服从丈夫的领导,并不因为 这是他的命令,而是因为这是万能的上帝对一个基督妇女所下的命令。” 浸洗教会中的温和派对这个变化表示了关注。曾在旧金山第十九 大街浸洗教堂担任过十四年女主持的朱莉·佩宁顿-罗素说这个倡议 书是“对妇女在全世界的贡献的一个狭隘看法”。她说:“有些人对 《圣经》中的男女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我相信《圣经》应该是男女 相互服从的最好依据。” 浸洗教会中的女主持相当少,而朱莉也一直竭力呼吁妇女的权利。 当她上周去德克萨斯的韦科就任女主持时,原教旨主义者在教堂前示 威。大约三十人举着写有“女人没有权威”和“工作妇女等于虐待儿 童”等语句的标牌。当地教堂的主持奥托威尔说:“女主持本身就是 触犯上帝、家庭、丈夫、孩子和社会的罪行……教堂中的某些人和女 权运动者一起,造成了虐待儿童、流产、家庭暴力、离婚、青少年怀 孕、毒品和酗酒、色情、青少年犯罪、团伙暴力、种族关系紧张和同 性恋者日益猖獗等丑恶现象。” 针对这番指控,朱莉一笑置之:“我倒是奇怪他没有把全球温室 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也怪罪到我们头上。” 不过该倡议书会对教会成员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约束力。教会执行 委员会副主席赫伯·郝利杰说:“我想没有人会说‘如果你不遵循这 个的话,你就不能作为会员’之类的话。” 罗马天主教会认为该倡议书有损浸洗教会的形像,并将影响他们 的传道。天主教会于1993年通过倡议,虽然承认夫妻在家庭中的 不同作用,但认为“相互服从,而不是单向服从,才是真正的欢乐之 本源。”但浸洗教会在起草倡议书的讨论中拒绝了类似的提议。 新教主教派教会强调“男女平等是理所当然的”,而卫理公会则 完全表示反对浸洗教会的倡议。 有趣的是,在所有基督教派中,摩门教会的教义倒是与浸洗教会 的倡议非常相似,但摩门教会一直被浸洗教会斥责为“伪基督信仰”。 浸洗教会的倡议自发表后马上成为媒体的笑柄,各大电视台的脱 口秀主持人对此亦调侃不已。 浸洗教会成员中,有不少是当前的美国政要,其中包括总统克林 顿、副总统戈尔、国会发言人金里奇以及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罗特等。 克林顿总统夫人希拉莉是一名精明强干的律师,在克林顿当选总统前 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有人问及克林顿总统对该倡议有何感想 时,他开玩笑地说:“看来我要和希拉莉好好谈谈啦。” 针对浸洗教会倡议书中反对同性恋的条文,北加州的一百多名教 会领袖于6月12日公开表态,表示支持同性恋者的婚姻权利,并反 对男尊女卑的教条。旧金山家庭联盟(一个多教派联盟)的执行负责 人谢利尔·迪那谴责浸洗教会“企图破坏任何不以异性恋男子为统令 的家庭”。该联盟一直支持各种家庭的民权,特别是那些同性恋伴侣 组成的家庭,现在他们正在各个教会发起支持同性恋婚姻的请愿行动。 目前已有九名犹太教士以及一些来自路德教会、卫理公会、都市联契 教会、长老会、一神教会和基督联合教会的教士在请愿书上签名。 旧金山多洛雷斯大街的浸洗教堂因支持同性恋者,而于五年前被 南方浸洗教会除名。该教堂有五名主持在请愿书上签字,主持之一唐 雷说:“这项签名本身就是出于信仰的表现。这(指同性恋婚姻)不 仅仅是个民权问题,而且是个宗教问题,而宗教领袖应该站在爱和相 互理解这一边。” ────────────────────────────── 【历史回顾】 ◆ 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二 言· 从现有的法律和医学史料来看,同性恋在二十世纪前的德国(以 及西欧)就存在。新教改革后,中世纪时代由罗马帝国颁布的有关鸡 奸的禁令逐渐被德意志各国的法律所代替。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巴 伐利亚和汉诺威王国分别于1813年和1840年使同性恋非刑事 化。但自从俾斯麦于1871年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帝国的所有邦国 (除奥地利以外)都开始遵循普鲁士有关禁止男同性恋性行为的第 175条款。在这期间,乌尔利克斯试图阻止175条款扩散到其它 邦国,但响应的声音廖寥(参看本刊第21期《历史回顾》)。然而,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左右,德国却成为世界同性恋运动的发源地,柏林 也成了欧洲同性恋者向往的麦加。 在德国发生这场变革有来自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横观当时西欧 各国发生的变化,德国在这方面的相对落后使资产阶级自由派萌发了 强烈的改革思想,希望通过变革德国从尽早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即使 保守的王室集团也希望德国在文化和经济上走到世界的前列。第二次 工业革命使德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经济的发展 使德国出现了一批“中产阶级”,其主要成员包括律师、医生、大学 教授等知识分子。虽然这批人依附于现行体制,但他们有着自己独立 的思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 量。其次,工业化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业的发展促使现代产 业工人阶层的形成,工会的发展和它在争取工人权益中所起的积极作 用给社会运动注入了活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密度增大,同性恋 文化的土壤开始形成。这时期德国警察对同性恋也呈现了宽容的态度, 并停止袭击同性恋者聚会的场所。另外,十九世纪犹太人在德国的地 位普遍得到提高,这为其他少数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样板(无 独有偶,后来德国的同性恋运动先驱大多为犹太人)。还有一个重要 因素是当时德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基督教的训导地位 开始下降,自然科学研究所具备的价值中立观念也开始被引入社会科 学及人文学的研究。一些学者不再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性”这个倍 受争议的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性学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形成。 这时期德国同性恋运动的最著名代表人物是马格努斯·赫士费尔 德(Magnus Hirschfeld,1868-1935)。赫士费尔德出身于 犹太医生家庭,念完大学医科后在柏林附近开了家诊所。他的病人中 有一位军官,在新婚前夜饮弹自杀。他临死前致信赫士费尔德,说明 他自杀的原因是不愿在婚后过沉重的两面人生活。他请求赫士费尔德 将这封信公诸于众。这件事给本人就是同性恋者的赫士费尔德造成了 很大震撼,促使他下定决心探讨同性恋之谜,并为同性恋者的权益而 奋斗。1896年,赫士费尔德发表了《萨福与苏格拉底:怎样解释 同性爱》的小册子。他沿袭乌尔利克斯有关第三性的提法,认为有可 能从外表上识别出同性恋者。虽然这些识别标准在现在看起来相当可 笑(例如他认为男同性恋者的胯部比男异性恋者要宽,而女同性恋者 的胯部则比女异性恋者要窄),但他试图通过这些外表特徵来说明同 性恋乃是天生的特性。这时期德国警察对同性恋也呈现了宽容的态度, 并停止袭击同性恋者聚会的场所。 1897年,赫士费尔德发起成立了科学人道委员会,确立了三 个工作目标:1)废除惩罚同性恋行为的第175条;2)教育大众 正确地看待同性恋与同性恋者;3)鼓励同性恋者争取自己的权益。 委员会起草了要求废除第175条的请愿书,并且征集到爱因斯坦、 托尔斯泰、左拉、托马斯·曼夫妇和赫蒙·海斯等著名人士的签名。 虽然国会拒绝了这项请愿,但当时的反对党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古斯特 ·倍倍尔在国会上为同性恋作了响亮的辩护,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由立法机构成员为同性恋者的权益而呼吁。 为了估计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赫士费尔德于1903 年在一所技术学校和一所煤矿分别展开调查。他向3000名学生和 5000名矿工发信,信中附上一张明信片,由收信人填写他们是否 被同性、异性或者两性吸引,然后匿名寄回给科学人道委员会。调查 结果表明,1.5%的学生和1.15%的矿工只被同性吸引,而 4.5%的学生和3.19%的矿工则是双性恋。在煤矿进行的社会 调查比较顺利,但在学校举行的调查却受到极大阻力。右翼报刊称赫 士费尔德企图引诱德国青年,还有六位学生以猥亵罪对他提出了起诉。 最后赫士费尔德被判以200马克的罚款和支付一切诉讼费用,但他 在法庭上为自己的工作作了强有力的辩护: “就在本星期初,该学校的一位优秀学生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者而 服毒自尽。在我的病人中,也有一位来自该校的学生因为同样的原因 而饮弹自杀。两星期前就在这所法庭,我出席了对两位敲诈者的审判, 因为他们把我所认识的一位最体面的同性恋绅士逼上了绝路……这样 的例子我能举出上百个,更不用提其它相似的事例。我觉得有必要提 请世人对这个问题作一番严肃的探讨,以免以后当我们回顾过去时, 为自己对某一部份人类所犯下的污蔑而懊悔不已。” 在这同时,另一批同性恋热心人士认为以科学宣传并不足以破除 偏见,于是以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内狄克·福里德兰德为首的特殊人 委员会于1903年成立。该委员会旨在联谊同性恋者,提倡复兴古 希腊文化,宣扬双性恋,并认为同性恋是男子气概的终极表现,而许 多会员本人就是已婚者(包括福里德兰德在内)。针对当时社会把同 性恋者看成是第三性或中间性的看法,他们认为乌尔利克斯有关男性 爱来自女性灵魂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把同性恋和双性恋这种普 遍的现象归于双性人无法反映问题的复杂性。福里德兰德还批评当时 医学界把同性恋归为病态,他说:“很多同性爱的事例根本不是疾病, 也不是什么不正常。”在众多的批评之下,赫士费尔德也摈弃了第三 性的观点。 与特殊人委员会宣传男性爱至上不同,科学人道委员会也包括女 性成员,还定期为女同性恋者举办舞会等社会聚会。然而,由于女同 性恋在当时不算犯法,因此女同性恋者的参与并不积极。虽然当时兴 起的妇女运动中有不少领导人是女同性恋者,但她们不愿触及有关女 同性恋者争取平等权利的话题。1904年在科学人道委员会的一次 集会上,安娜·茹艾灵女士感叹“(妇女运动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大 组织至今还没有为她们无数的女同性恋姐妹的民权和社会地位说过一 句话,也没有对大众进行任何有关女同性恋的教育,使她们的领导人 免受嘲弄与讥笑。”直到1910年,当国会试图将女同性恋行为也 列入第175条时,妇女组织才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同时也有更多 的女同性恋者加入了赫士费尔德的工作。1911年,赫士费尔德与 妇女保护与性改革组织的负责人海伦·施托克发表联合声明,称把女 同性恋刑事化将是个“严重的错误”。声明进一步称这项法律“无助 于消除性别歧视,而只会使非正义加倍。告密者和敲诈者更将肆无忌 惮,同居一室的工作妇女将要忍受无休止的骚扰而又无处投诉”。第 175条最终没能将女同性恋行为列为犯罪,这是人类历史上同性恋 组织和妇女组织的首次联合行动。 德国的同性恋运动对西欧其它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1911 年,荷兰的同性恋者以赫士费尔德的机构为样板,成立了荷兰科学人 道委员会。虽然荷兰于一百年前废除了惩罚同性恋行为的条款,但新 执政的天主教和新教党派联合政府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从十六岁提高 到二十一岁。荷兰科学人道委员会采取了低姿态的工作作风,从社会 的关键阶层如政界和知识界着手,展开静悄悄的说服工作。他们在推 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并不刻意在舆论界抛头露面,使荷兰后来成为西 欧对同性恋最表示宽容的国家。 当时一些德国同性恋者由于不满进步的缓慢,于是试图通过暴露 名人来吸引注意力,以促使更多的同性恋者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特 殊人委员会出版的同性恋杂志《奇异族》特地出版了小册子,称当时 最强烈反对废除第175条的天主教中心党领袖卡普兰·达斯巴赫本 人就是个同性恋者,而且曾受男妓敲诈。赫士费尔德当即表示反对这 种激进作法。但同性恋确实被一些人用来炒起媒体新闻,以达到一定 的政治目的。例如社会民主党虽然同情同性恋者,但还是在党报上揭 露说当时最大的军火制造商阿尔福莱德·克拉普在意大利凯普利岛度 假时,曾与当地的年轻男子有染。克拉普在新闻界的穷追急问下,掩 饰私生活不成,自杀身亡。1907年,当科学人道委员会的请愿又 达高峰,在全国已有两千人准备为此展开辩论时,媒体报导说德皇威 廉二世身边的亲信就有许多同性恋者。随后的一系列法庭官司闹得舆 论沸沸扬扬,使公众对同性恋的歧见有加,这给科学人道委员的工作 造成了巨大打击。 1913年,赫士费尔德和布洛赫、摩尔等支持同性恋的医学工 作者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性学与优生学医学会”。不久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科学人道委员会的工作陷入了停顿。德国战败后,德皇退 位,国会改国名为魏玛共和国,推行了一系列宪法改革,开始呈想出 相对宽松民主的政治气氛。此时德国同性恋运动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柏林成为当时欧洲的同性恋中心,来自欧洲各地的同性恋艺术家和 文学家纷纷造访该城,使柏林与以性自由闻名的花都巴黎遥遥相望。 一个名叫德意志友谊协会的同性恋组织在柏林开办了活动中心,举办 各种大型聚会,并出版周刊。二十年代德国共有三十份同性恋报刊杂 志,还成立了一个叫“情爱剧场”的同性恋剧团,上演的剧目包括英 国同性恋剧作家克利斯托夫·马娄的《爱德华二世》(注1)。 借着这种有利形势,赫士费尔德制作了历史上第一部同性恋影片 《与众不同》,由当红小生康拉德·维特主演(注2)。该片叙述了 一位同性恋小提琴家虽被两位女子所爱慕,但他却钟情一位年轻男子。 几年前曾与小提琴家在一次同性恋舞会上结识的另一个男人此时提出 了敲诈,使小提琴家因触犯第175条而被逮捕判刑,最后在狱中自 杀。他所恋慕的那位年轻男子因为失去了他而无法面对生活,也准备 自杀,但被一位医生劝阻。赫士费尔德客串了医生这个角色,他在影 片首映前对观众作了如下讲话: “你们今天将看到的是一桩极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困难,是因 为是需要被去除的无知和偏见太根深蒂固了。重要,是因为我们不仅 需要为这些人洗刷耻辱,而且需要废除法律上的陋规,而这种陋规可 以与历史上把女巫、无神论者和怀疑论者送上火刑柱一样残忍。除此 之外,生来‘与众不同’的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很多父母所希望知道的 ……今天你们看到的影片将有助于填补因缺乏启蒙而造成的空白,在 不远的将来,科学将战胜错误,正义将战胜非正义,爱将战胜仇恨与 无知。” 同年更具实际意义的大事则是赫士费尔德在柏林组建了性科学研 究所。该研究所起初由四名医生和他们的助手组成,从事医疗和研究, 后来来自生物学、社会学和法学领域的热心人士也开始加入,规模迅 速扩大。除研究同性恋和为同性恋者提供免费咨询外,该所还开办婚 姻和工作咨询,从事性病防治,举办节育和性教育讲座,并开设精神 病疗程。研究所还设有一个法律室,专门帮助那些因触犯第175条 和其它方面性犯罪的人提供咨询。研究所还有一个大型图书馆与博物 馆,存有各种性学资料,包括上万册书与几万个病例档案。 这时期也有一些同性恋者试图通过其它渠道争取自由。赫士费尔 德的学生科特·西勒认为光靠科学研究并不足以促成变革,于是他选 择了从法律改革着手,寻求另一种工作途径。还有一些同性恋者认为 社会运动应该从基层搞起,把社会活动与法律改革结合起来。1922 年实业家弗利德里希·拉德茨威组建了人权联盟,并出版了几种同性 恋杂志。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承受着巨额赔款。赔款 使德国在二十年代发生了灾难性的马克贬值和财政崩溃,此时以强调 德意志种族优秀论的纳粹党开始成立,影响迅速扩大。纳粹党领袖希 特勒谴责魏玛共和国是“性自由的温床”。赫士费尔德具有犹太人和 同性恋者的双重身份,加上思想上倾向于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使他 成了纳粹分子的眼中钉。1920年,他在一次会议上受到右翼分子 的攻击,警察却熟视无睹。次年,他在回家的路上遭到袭击,被打成 脑骨破裂,第二天报纸上还登出了他的讣告(显然有人希望他被打死) ,纳粹党评论员在报上洋洋得意地说:“令人欣慰的是,赫士费尔德 被打得鼻青脸肿,他那张雄辩的嘴再也无法接受他的一位弟子的亲吻 了。”(注3)1923年,赫士费尔德在维也纳的一次集会上演讲 时,一名纳粹青年向他开枪,结果使几位听众受伤。 赫士费尔德的同性恋身份也使一些医学界同行对他敬而远之。原 来与他志同道合的摩尔医生在筹办柏林第一届性研究大会时,引人注 目地没有邀请赫士费尔德参加,受到其他同行的质问,但摩尔解释说 赫士费尔德的同性恋性倾向可能会影响大会讨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这期间的一些性学家虽然也支持同性恋非罪非病的观点,但他们不想 介入任何政治与社会争议。尽管如此,赫士费尔德坚信“通过科学来 取得正义”,与英国性学家蔼理士等人一起,组建了世界性改革联盟, 并分别于1928年在哥本哈根、1929年在伦敦、1930年在 维也纳和1932年在捷克的布尔诺举行了代表大会。 当时苏联已废除了沙皇时期的刑律,包括惩罚同性恋行为的有关 条款,这使德国的同性恋活动分子与德国共产党联系紧密,而共产党 在各党派中也最旗帜鲜明地支持同性恋者的权益。1929年,期待 已久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一些进展。在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联合支持 下,国会负责该方面事务的委员会以15票对13票通过了废除第 175条的提案,并准备送交国会表决,但该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开始, 很快席卷了德国,有关废除第175条的表决被无限期地耽搁了。令 人不寒而栗的是,当时势力急剧上升的纳粹党对国会委员会的表决作 了如下评论: “恭喜你啦,赫士费尔德先生,但有朝一日我们上台,德国人决 不会对这种法律有任何容忍……犹太人所有的各种恶魔本能中,最有 害的就是他们对性关系的看法。犹太人总是想推行通奸、兽奸和鸡奸。 我们民族社会党将很快用法律揭露和谴责他们。他们的努力形同淫秽 和堕落犯罪,我们将对他们施以驱逐与绞刑来进行惩罚。” 从1930年起,赫士费尔德由于不满国内的形势,开始周游各 国讲学,足迹踏至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 期间他于1931年来到中国,曾在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的大学 讲授性学。1000多名大学生在广州中山大学的听取了他的讲演。 尽管纳粹的阴云已经开始笼罩,但德国同性恋者在三十年代初仍 享有较大的自由。1931年,反映女同性恋的影片《穿制服的女孩》 。该片描写了女子寄宿学校的学生曼纽艾尔爱上了一位女教师。独断 专横的女校长得知这份恋情后,将曼纽艾尔关了禁闭,结果受到女教 师和其他学生的谴责,威信急剧下降。虽然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此片 是“德国女同性恋者争取解放的最著名呼声……直接而有力”,但当 时很多德国观众认为其主题在于影射当时普鲁士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冷 酷。《穿制服的女孩》被评为当年德国最佳影片,并在欧洲其它国家 和美国放映。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首先向左派力量开刀,德国的政 治气氛迅速严酷起来。2月底,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火案”,诬陷 共产党,并在全国实行报禁。 5月6日,就在希特勒上台三个月后,几辆卡车开到了性学研究 所门前,一百名纳粹青年从车中涌出。在一个铜管乐队的伴奏下,他 们冲入研究所,在里面肆无忌惮地进行打砸抢,造成巨大的破坏,而 警察已事先被政府通知不得进行干预。同一天下午,几卡车的纳粹士 兵来到研究所,进行了另一番洗劫。几天后,从研究所没收来的书籍 和档案被堆放在柏林歌剧院前,在众多行人的围观下,这些珍贵的科 学资料被付于一炬。当时赫士费尔德正在法国,几天后他在电影院里 看到了自己的图书馆被焚烧的时事纪录片镜头,并得知纳粹政府已剥 夺了他的公民权(注4)。 纳粹正式拉开了迫害德国同性恋者的序幕。 注: 1.克利斯托夫·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为十六世纪英国著名 剧作家,亦是名同性恋者。十四世纪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Edward II) 因“不爱江山爱美男”而被废黜王位。 2.《与众不同》的残缺胶片于1979年在乌克兰被发现,其它拷 贝都已被纳粹烧毁。 3.1919年,50岁的赫士费尔德结识了比他小很多岁的卡尔· 吉斯(Karl Giese)。两人一见钟情,吉斯的智慧和才干使他不仅成 为赫士费尔德的秘书,在性学研究所的工作中起了骨干作用,而且他 在生活起居上也为赫士费尔德提供了悉心照顾。 4.赫士费尔德曾试图在法国尼斯重建性学研究所,但终因积郁成疾, 于1935年在该城辞世。 ────────────────────────────── 【桃园拾趣】 ◆ 上帝、台风与同性恋 美国基督教联盟主席帕特·罗伯森最近又成了上帝的天气预报者。 当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于6月6日举办了一年一度的 同性恋欢庆日后,罗伯森在基督教福音电视台上预言奥兰多将有“时 速74英里的强烈台风刮过,伴有地震,并有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弹爆 炸,天外还会有流星飞来袭击”。当谈及同性恋的彩虹旗飘过奥兰多 时,罗伯森说:“我要警告奥兰多,你们将有严重的暴风雨,因为如 果我是上帝的话,我是不会在该城飘扬彩虹旗的。” 福音电视台的发言人说,罗伯森只是引用《圣经》而已,而不是 做什么正规的天气预报。“我们电视台只是为了宣扬上帝的爱。”他 说。 不过,有人提出以下这个严肃而有趣的问题:如果上帝用台风暴 雨来惩罚同性恋和对同性恋的宽容的话,那么美国南部和中西部那些 对上帝虔诚得要死、每家恨不得生上十几个胎以表信仰、而且许多人 声称从来没有见过同性恋者的农村地区,为什么年年受台风暴雨的袭 击,而有同性恋圣地之称的旧金山卡斯特罗大街却向来安然无恙呢? ────────────────────────────── 【同人心语】 ◆ 相约1998 ·鸣远· 一九九八也许是我这一生最值得纪念的一年。经过长达八年如蜕 变一般痛苦的思考,我终于有了勇气面对自己,开始接受自己的性倾 向。感谢那些在黑暗中为我送来希望之光的朋友们!你们的真诚有如 冬日的暖阳照进我几乎达到绝望的心灵,在我快要放弃一切努力的时 候给我继续的勇气。为了这样一些朋友我对自己说:“为他们也为自 己为社会做些什么吧,虽然力量有限但总比庸碌无为好。” 多少个日日夜夜,当我感到沮丧的时侯,就听听那首《寂莫难耐》 “总是平白无故,难过起来,然而大夥儿都在,笑话正是精彩,怎么 好意思一个人走开。不是没有想过,随便谈个恋爱,一天又过一天, 三十岁就快来,往后的日子怎么对自己交代……”一九九八年让我知 道我可以和这首曾经最爱的歌曲说“别了,寂寞难耐”,因为这一年 我遇见了B。 那日我与他第一次相约在广场,他径直向我走来,我惊讶他竟能 从穿流的行人中认出我来,毕竟我是如此其貌不扬。徐徐走近的他穿 着深蓝色的便装外套,浅色的牛仔裤衬出修长而结实的双腿,步伐闲 适而稳重。他的头发短而整齐,乾净利索。轮廓分明的脸庞上有着深 邃的双眸,神采飞扬,透出成熟但不失纯真的魅力。在我们握手的一 刹那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目光在他的脸上停留了片刻便匆匆移走。 那一晚我们漫步街头,早春微寒的夜风向我送来他身上淡淡的熏衣草 的芬芳。我完全沉浸在我们的坦诚的无拘无束的交流中,那是心与心 的对白。离要去的酒吧还很远,可我们都不愿意叫出租。漫步在街边 的林荫道。在昏暗朦胧的街灯下,两个沉醉的路人的影子重重叠叠…… 分别时他坚持叫出租车送我,陪我一直到宿舍门口,我体会到一种不 曾有过的关怀。那一晚我没有睡着,是因为兴奋还是酒精的作用我无 法说清。只知道室友说我有些语无伦次…… 以后几天在渴望我们第二次相会的期盼中,脑海里时时浮现他纯 真的笑容。同学们说我最近有些不一样,一阵紧张伴随一种欣快向我 袭来,我说:“哦,是吗?也许吧!”一边回答一边哼着小调“关于 我们的事,他们通通都猜错,关于心中的话只对你一个人说……” 星期天下午,不太爱修边幅的我开始对着镜子修饰起来。第一次 相会时我穿着很随便,可是这一次我想我要给他一个好印象。 雨越下越大,傻傻地站在校门口对路过每一辆出租祈祷着他会从 那里走出,失望最终还是笼罩了我。给他的住处留话之后,我决定如 果他回话就痛斥一顿发泻一番,然后任他找个什么样的借口我都接受。 电话铃一响,跟我预感的一样正是他。我原先准备好的一大堆不 雅的的骂人词汇刚说了几句就忘得一干二净。电话里传过的极富磁性 的声音是那样充满无辜与期盼,那音调和语气让我陶醉,我又怎能拒 决真诚的道歉。…… 我们坐在录像厅的最后一排,彼此都并不介意上演的是什么,周 围有多少人。我跟他讲什么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讲到古希腊,讲到屈原……。我说我想到国外去读书并且正在努力, 他暗示可以提供帮助。我告诉他我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证明除了选 择的个人生活方式与许多人不同,我不比别人差,甚至更优秀。 在喧闹的酒吧里,为了让我听清楚他的讲话,他的脸凑得很近, 就在我耳旁,我可以清晰地感到他的体温与呼吸。他邀我一同上舞池 跳迪斯科,我陶醉在他充满活力的舞姿和音乐中,众目睽睽之下但愿 我笨拙的动作没有让他失望。 这一次他又送我回宿舍。他说过几天就走,临别之际我有些怅然 若失,跟他握手告别时手心里全是汗水。站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目送 他一直走到拐角的黑暗处我无法看到的地方,眼里有些湿润。或许是 出于矜持羞涩,或许是出于彼此的尊重,除了像普通朋友那样握手以 外,我们甚至从未牵过手。 以后的日子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我发现我们对于爱的理 解竟然如此相同。我们都认为爱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甚至要经历过 艰难与挑战的时刻,才能知道真爱是否存在。我喜欢B,他成熟但不 圆滑,睿智但不世故,谨慎而不失热情。虽然经商多年,他的身上没 有丝毫的势利与俗气。他的每一封来信我都反复体味,每读一次都仿 佛是在欣赏优美的作品,让我兴奋让我陶醉。我希望保持我们这份友 谊的纯洁,毕竟爱更多的是精神的相互支持。更何况B告诉我他有男 朋友,这使我更加觉得他的诚实可信。我希望得到他,但如果他离开 旧爱,抛弃曾经向他的爱人许下的诺言来到我的身边,他就已不再是 我所欣赏的原来的他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 今。”这就是我美丽的充满矛盾的初恋。 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因为我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我应该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B,让他分享我的快乐,也找个借口听听 他的声音…… 我爱一九九八!因为从此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我有了值得信赖 的朋友,我的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开端。我的未来,我的幸福,相约一 九九八! 附言:真诚感激以下朋友,非常高兴在一九九八认识你们。 Steven(北京),Windy(北京),Steven(上海),JimmyC333, 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