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2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8月17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编者按】《桃红满天下》网址为http://www.csssm.org,欢迎传阅,
欢迎投稿。

《桃红满天下》第11期增刊登出了有关同性恋囚犯在纳粹集中营里
遭遇的专辑《铁窗下的粉红三角》,欢迎读者们参鉴。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hinagay@hotmail.com,
     csssm@hotmail.com(中英文兼容)
邮政信箱:P. O. Box 70426
Richmond, VA 23255
U. S. A.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大陆同志网页主持人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要求梵蒂冈道歉
②  【说三道四】再谈“治疗”同性恋
③  【生命伦理】爱在身边
④  【综合报导】同志相聚在金山
         同性恋也开运动会
         法国输血输出艾滋病,拿部长是问
⑤  【她山之石】同性恋糟吗?
⑥  【电影评介】粉红三角启示录
⑦  【新书鉴赏】《同楼梦》勾勒男同志家庭出路
⑧  【同人心语】一位大陆同志给美国同性恋者亲友组织的信
⑨  【爱知行动】同志文学奖──欢迎各方来稿
──────────────────────────────
【新闻摘要】

◇     中国大陆同志网页主持人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东方虹98年8月7日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最大的一次同志
网页主持人交流会于8月6日晚在北京举行。来自“爱情四季”、“
个性生活写真”、“北京忧郁男孩”、原“北京男孩”和“东方虹”
的主持汇聚一堂。期间“阳光男孩”主持亦来电祝贺聚会成功。尽管
大家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和江苏等地,但却有说不尽的共同语言。
大家就网页制作的体会、经验、选材、版面装潢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也对同志现状、感情处理、婚姻难题等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各位网主相约在今后加强联络相互促进,进一步办好各自的网站。

◇        华沙市政府禁止同性恋游行

  7月12日,大约40名同性恋者在华沙的波兰城堡广场举行示
威,抗议市政府不允许同性恋者当天在该地举行游行。抗议者要求卡
瓦斯涅夫斯基总统成立少数人权益委员会。

  大约有四十名光头党(即新纳粹党)成员在附近叫喊“打死同性
恋者!”

  尽管游行没有如期举行,但华沙同性恋活动中心在该天如期开张,
另外同性恋酒吧也举行了大型晚会。

◇         安大略省同性恋大游行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伦敦市市长戴安娜·哈斯克特曾一度试图阻止
该城的同性恋游行,但安大略省的人权委员认为哈斯克特的决定违反
了人权宣言,因此强制伦敦市允许同性恋游行。哈斯克特也被罚款一
万加元(相当于七千美元)。

  7月12日,大约1800名同性恋者参加了伦敦市的游行。渥
太华也有一万人在当天参加了游行。

◇        英国陆军接纳首位变性士兵

  37岁的军士长乔·拉什敦已经在英国陆军服役17年了。最近,
他决定做手术把自己从男儿身变成女儿身。最让拉什敦感到惊讶的是
英国军方在得知他的决定后居然没有将他开除军籍,并明确表示,做
完手术后他仍可继续在军队服务。也就是说,他将成为英国陆军首位
变性士兵。

◇       国际同性恋联合会要求梵蒂冈道歉

  罗马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扫除异端运动中曾迫害同性恋者,二十
世纪也曾默许纳粹迫害同性恋者。国际同性恋联合会要求梵帝冈对此
作出道歉。

  “应该对梵蒂冈派驻各国的使节和神职人员以及教皇去信,要求
教皇因天主教会支持和默许迫害同性恋者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时的
扫除异端运动和本世纪的纳粹大屠杀,作出道歉。”联合会发言人说。

◇      加拿大艾滋病者权益活动分子闯关美国

  加拿大艾滋病者权益活动分子理查·霍林斯渥斯于7月14日举
著“艾滋病对人不歧视,但政府歧视人”的牌子,试图越境进入美国,
但边境人员马上把他遣送回加拿大。

  美国目前规定艾滋病患者不得入境,除非是为了探望家人、接受
治疗和出席会议等而获得特许。

  “美国政府的有关规定把艾滋病当成一种传染病,但艾滋病是不
会通过空气传染的……这是个急待解决的人权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
我还会在其它地方闯关。”

◇       英国上院拒绝降低同性恋合法年龄

  英国上院于7月22日以290票对122票的结果,拒绝降低
同性恋合法年龄。英国的上院并不经选举产生,成员一般由世袭贵族
和神职人员担任。上院同英国王室一样,在国家政治中没有决策权,
只具象征性作用。英国下院(即常说的有选举产生的国会)于6月22
日通过了决议,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从18岁降低到16岁,以与异
性恋的合法年龄一致。

  英国同性恋组织“愤怒!”谴责上院的决定是对“民主制度的亵
渎”。工党同性恋国会议员本杰明·布拉德肖说“这种无知和恶毒我
还是第一次碰到”。

  当上院的这个决定通过电台被公布时,大约一百名同性恋堵住了
国会大门。在上院议员离开时,他们高呼:”耻辱!耻辱!”

  目前欧洲只有奥地利和英国还规定同性恋的合法年龄低于异性恋
合法年龄。

◇        拉托维亚降低同性恋合法年龄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拉脱维亚最近将同性恋合法年龄从18岁降
低到16岁,与异性恋的合法年龄一致。新规定对同性性行为和异性
性行为表现出一项区别:异性强奸将受到比同性强奸更严厉的惩罚,
因为异性强奸可能会导致怀孕。

  另外,拉脱维亚移民部宣布,其他国家的同性恋者如果因为性倾
向的原因而受到歧视和迫害的话,可以在拉脱维亚寻求政治避难。

◇       墨西哥城通过禁止歧视同性恋法

  墨西哥城的人权委员会于7月17日颁布《阻止以性倾向为歧视
理由之人权条例》。该条例列举了同性恋者在教育、卫生、就业、言
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等方面的权利,并说明哪些非政府组织可以为受歧
视的同性恋者提供帮助。这是墨西哥的政府组织第一次颁布有关禁止
歧视同性恋者的条例。

◇        《爱伦》在新西兰卷土重来

  电视情景喜剧《爱伦》在沉寂了近十个月之后,在新西兰的荧屏
上卷土重来。电视三台将于8月21日在女同志喜剧节目时段中播放
《爱伦》。电视台的联络经理米歇尔·卡米莱利说,《爱伦》重返新
西兰荧屏已成定局。她表示:“这个节目一向很受观众的欢迎,市面
上倘若有更多的她的节目的话,我们毫无疑问会继续播放下去。”

  与此相反,隔海对面的澳大利亚观众却连爱伦最著名的“亮相风
波”都没看到,不管他们如何坚持不懈地游说当地的电视七台。

  自从爱伦及她剧中的角色爱伦·摩根于97年4月公开亮相以来,
剧中涉及的是其女同性恋取向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而这次将要播放
的系列剧是以前内容的延伸,重点放在剧中爱伦的性观念。

  此节目将于每周五的八点半黄金时段播出,现在这个时段正在播
放的是一出令人心灵震撼的女同志系列剧《吉娜──骁勇的公主》。
──────────────────────────────
【说三道四】

◆         再谈“治疗”同性恋

           ·鸣远 二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年第一期有一篇题为《认知行为
疗法治疗同性恋》的文章。文章例举了两例经作者治疗过的同性恋者,
男女各一名。现引用原文中部份结论如下:“……经过认知行为等技
术治疗,行为表现明显改善,但观念上仍未彻底消失。……2例病例
随访18个月,病例1工作情况好,未再发生同性恋行为,但同性恋
仍观念时常出现,夫妻感情依旧不睦,性生活欠和谐。病例2虽仍有
同性恋的意念出现,但未发生同性恋行为。”虽然作者没有决然断言
这两例是同性恋被“治疗”的成功例子,但它们都被看作是“肯定的
疗效报导”。

  如果说上述的治疗结果是“肯定”的话,那么让我们推敲一下其
“肯定”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提示。

  首先,让我们来问这样一个问题:性倾向究竟应该由性欲望还是
由性行为来定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问一个相似的问题:
异性恋究竟是由对异性的欲望还是由对异性的性行为来定义?我们也
可以换个角度问同样一个问题:一个被异性吸引但没有任何性经历的
人算不算是个异性恋者。按照上述医生的逻辑,如果只用性行为来区
分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的话,那么一个只被异性吸引但没有性经历的
人应该不能算是异性恋者。我们不妨问问这位医生,他在结婚前到底
是名同性恋、异性恋者、双性恋者,或者“无性恋者”。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某男与钟爱的妻子因工作原因分
居两地,18月未曾见面。期间此男虽然被周围的一些女性所吸引,
但他觉得通奸将有愧于妻子,因此一直洁身自好。我们不妨问一下,
在这18个月内,他还算是个异性恋者吗?答案显然是:“是!”不
过按照上述医生的看法,分居与道德约束成功地“治疗”了这位男子
的异性恋倾向。

  现在让我们把这18个月缩短一下,再把问题问得“绝”一点。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事性行为。如
果性行为是断定一个人的性倾向的话,那么没有性行为的那些时刻又
如何呢?如果一个丈夫夜里跟妻子做爱并同床共眠,那么次日他上班
时候能不能算个异性恋者呢?按照上述那位医生的观点,即使一个异
性恋男子白天时刻感觉到被异性吸引,但因为没有条件从事性行为那
么在那段时间内,他是不能算作异性恋者。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在吹毛求疵,但是18个月和一天之间,本来
就是个量的区别,但在质的方面──即同性恋的欲望──两种情形并
没有差异。让我们索性“绝”到底。如果某男只对女性感兴趣,每次
房欢的高潮过后,对异性的欲望会暂时淡下去。那么在此时此刻,虽
然异性还躺在旁边,但此男并无兴致从事性行为,那么他还算不算是
个异性恋者呢?

  还有一个更“绝”的问题。如果性行为的产生与否决定了人的性
倾向的话,那么一位被强暴的受害者的性倾向可以从他与施暴者之间
的性别关系来确定了。也就是说,要“治疗”女同性恋者的方法之一
就是让她去接受一位男子的强暴(用同样方法“治疗”男同性恋者似
乎难度高了许多)。固然这种说法会让人觉得好笑,但社会上普遍流
行的所谓“结婚疗法”──认为同性恋者只要进入异性恋婚姻就能够
“改邪规正”,而不用顾及同性恋者是否志愿与异性配偶发生性交──
其实就是对同性恋者施行的变相“强暴”。

  这些医生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有同性的欲望但是没有这种行
为仍然是同性恋者。同性恋不仅包括性行为,而且包括对同性的欲望,
而后者才是性倾向的决定因素。我们碰到过很多同性恋朋友,由于诸
多因素,不少人至今还未经历过任何同性恋性行为,可是他们都很清
楚自己是同性恋者。如果说没有同性恋性行为就是“治疗效果良好”
的话,充其量被治疗者的同性欲望只是由于“不道德”“变态行为”
等治疗暗示和强烈的自责与羞愧而被压制。即便是这样,同性恋的观
念仍时有出现,受治者仍是名同性恋者。

  精神病医生往往通过厌恶疗法让受治疗者摆脱对同性的欲望,认
为既然可以消除这种欲望,那么这种欲望就不是自然的。可是这并不
能证明同性恋的病理特徵,因为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消除一个异性恋
者的性欲,但难道我们可以说异性恋欲望不正常吗?更为可怕的是,
治疗者在消除了对同性的欲望时,并没有培养出对异性的欲望,尽管
他们试图这样做。如果说异性恋才是人类唯一本能而只是受到了同性
欲望的压抑无法表现,那么在消除同性欲望的同时,是否应该不用培
养而自然显露呢?

  有些异性恋者有心理障碍,对性感到不适,心理医生用某些方法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培养他们的性的爱好,是不是说包括
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举止也会改变。旧有的观念认为同性恋者的日常行
为举止异于普通人,这个结论也往往是根据那些强烈要求“治疗”的
同性恋者的表现而作出的。上面提到的文章将受治者的抑郁症,焦虑
症等不健康的心理归结于同性恋,似乎同性恋者都有孤僻古怪的性格,
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与社会的强烈歧视和传统对同性恋的恶意攻击有关,
是社会压力的产物,在大多数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者中是没有的。社会
压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异性恋者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也会出现抑
郁和焦虑等症状,这并不能说同性倾向有何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
同性恋者的抑郁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社会的压力造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95年开始,95,96,97这三年共18
期的该杂志中,未见到有关同性恋的论述,也有国内的心理学界已经
开始意识到同性恋的非病理化趋势了,但还是有许多人还认为同性恋
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在拒绝采纳西方现代科学的态度的同时,追随的
却是在西方早已受到摈弃的陈腐理论。
──────────────────────────────
【生命伦理】

◆            爱在身边

             ·达为·

  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或苦恼、或无奈、或自残自贱、或彻底堕落,
作为同命相怜的我,甚为焦虑却爱莫能助。我愿意走出来,把我的故
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让你重树爱的风帆,找到爱的归宿。

  尽管我和他一起生活才刚刚两年,与那些已经共同经历五年、十
年风雨的同性伴侣相比,还没有权利出来说话,讲自己的生活,因为
时间确实是检验爱情稳固与否的惟一标准。但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共同
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让我懂得此生真爱何如。

  富兰克林说过,你想得到别人的爱吗,那就真心地去爱别人,并
使自己变得可爱。生活是现实的,爱情是实际的。只有两情相悦才能
迸发真爱的激情,幻化爱情的美丽。但爱情的美丽并非都是白马王子
与丘比特的故事。他之所以美丽是来自于共同生活的相濡以沫和相互
厮守。

  一、爱在手边

  我们都各自经历过放浪形骸的少年往事,当不堪回首自己“滥”
迹斑斑,心伤胆痛时,却发现爱就在手边。我不是他的初恋,他也不
是我的初恋,因为“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但各自的经历教会了
我们同性之间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爱适合自己?自己更适合什
么类型爱人?

  有些男孩子,明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男孩儿,却没有勇气去爱,怕
去爱,或根本就恐惧爱和骇怕爱所带来的失败。要知道,不存在幸运
之神永远只光顾那些帅哥靓仔的神话。爱在你手边,完全抛开你骨子
里固有的标准、逻辑,你尽可以想爱就爱。你可能不懂爱,你可能不
会爱,那么,“爱上”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别抱怨适合自己的人远在天边,先看看你手边的,你珍惜了吗?

  二、爱要执著

  我和他相识后两周左右就分开了,那时他跳槽到青岛,我面临最
后一年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整整一年的痛短离长,这中间虽然
有一些小的插曲,但执著的爱最终使我们团圆在青岛。

  信和电话自不必说,但最重要的是相互建立的信任和彼此之间在
对方反复时的最大限度的宽容和耐心,使得我们能熬过整整一年。

  这一年教会了我许多生活和感情的道理。我们共同面对来自圈内
的各种诱惑与怀疑和自己内心的动摇和疑虑,在爱面前,我学会用执
着支撑自己的坚强。

  三、爱上容易,保持爱并不易

  圈内的一个很不错的朋友,一开始就告诉我,“Loving is easier
than keeping the love!”换而言之,爱一个人容易,但是让这份爱
保持持久则非常非常难!

  常听说××又换人了,或××又与××分手了。甚至有相爱五、
六年的爱人,也无法为继的情况。可见,相爱真的不容易。

  我们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豁达、包容、爱心”是我们相爱之
初达成的默契。没有豁达,则陷入闲俗恼滥,斤斤计较,甚至动不动
摔碟打碗,晓以颜色。宽容豁达的人格,就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基础;
没有包容,则不能坦然相对。人非草木,总会有意无意做些三三四四
的事,甚至有些事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有一颗能包容爱人的“心”,
就抓住了幸福的半个脚步;爱心,不用说,是感情生活的支柱。但要
记住:只有爱心是不够的,不要让爱变成生活的负担。时时刻刻体现
你的爱心,尤其在你们痛苦困难时!

  四、善待爱人

  实际上,生活起来才知道我们需要磨合适应的地方非一件两件。
于是产生矛盾,再开始赌气,再开始吵架,最后开始怀疑感情,最最
后开始打算分手。原因何在呢?不懂得善待对方。

  两个人相爱,是情感和精神的融合。各自长大的经历使得各自有
自己的处事标准和生活逻辑。往往,共同生活后,不再去迎合对方,
而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改变对方。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只要不执著于这些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慢慢就会
越来越相似,越来越靠近,最后形同一人。聪明的办法,就是有意识
地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对方,这比压制好得多。

  五、不要轻言放弃

  千万别把“分手”挂在嘴边。其实,两情相悦并非“爱谁谁”。
既然已经共同生活,就要有信心共同面对危机。遇到问题,共同找到
症结是最重要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分
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跟甲分手了,与乙遇到同样或相似的问
题怎么办?经常“分手”,会让你恐惧“婚姻”,不是吗?

  所以,莫要轻言放弃,而要积极争取!
──────────────────────────────
【综合报导】

◆           同志相聚在金山

            ·Joyce Nishioka·
            ·刘星 翻译·

  “我父母都已七十多岁了。我的办法是‘等’,等他们过世我心
里才能轻松。奶奶总催我找女朋友,她今生未了的愿望就是看到我结
婚。她今年93岁,还健在,我怎么办?我又不能逼死她,所以只好
等。真痛苦啊──作为一个中国人,做儿子的盼着长辈死?这太不孝
顺了。”

  在旧金山全美华人同志大会上,当香港大学副教授周华山引述上
面这位中国同性恋者的谈话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不禁会心苦笑。

  加拿大同性恋运动活跃分子Koo十分熟悉这类事情。他曾与许多不
愿向家人透露真情的亚裔男女同性恋者交谈,他说:“父母通常会这
样反应:‘咱家作了什么孽?’他们不想丢脸。”

  他补充说,许多同性恋者常常觉得他们过着双重生活,自尊心因
此受到伤害。他解释道:“你不得不独自承受,你不得不面对世俗压
力,但你同时又必须作长远考虑,如何使别人逐步接受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同性恋之间的冲突是同志大会的议题之一。
大会由华人同志联盟和加州旧金山大学同志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会
议期间,适逢旧金山一年一度的同志自豪庆祝活动。200多名与会
者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台、美国、加拿大等地。这次为期三天的大
会宗旨是希望团结全美各地的华人同志以及关注华人同志议题的各界
朋友,促进华人同志树立自尊。大会议题的涵盖面十分广泛,从社会
与政治运动到性爱技巧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其中一个热门话题,
“跨种族的情感关系”,吸引了40多人参加讨论,全部为男性,其
中许多人有过异族情人。他们在一起交流了感情历程中的辛酸和甜蜜。

  香港移民Larry承认自己是所谓“番薯皇后”(喜欢白人的男同性
恋者)。他说:“在香港,社会上普遍认为白人更有男子气、更主动,
我觉得那样很有吸引力。”白人Dulin曾经有过几个亚裔的男朋友,但
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米饭皇后”(只喜欢亚裔的男同性恋者)。他
说:“我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爱好是‘国际性’的。种族对我来说并
不重要,可是我们的生长环境毕竟充满了种族歧视。不过,我的修养
和成熟使我相信只存在一个种族,那就是人类。”当然,他还是承认
他个人更喜欢亚裔男人。“和亚裔谈恋爱,对象的素质往往比较好,
亚裔通常有更好的教养,外表体态也不错。”

  Dulin和Larry说,他们对异族情缘感到乐观。其他人则谈到这种
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点上,亚裔同性恋者面临的困惑和异性恋的
亚裔十分类似。同异性恋者一样,许多同性恋者发现父母希望他们结
交同种族裔的恋人。一位亚裔同性恋者的父亲Richard Lew在另一个关
于同志与家庭的讨论中承认他有上述想法。他说:“我的体会是,我
女儿(异性恋)和华人结了婚,但婚姻破裂了;我的大儿子(同性恋)
的前男朋友是白人,我们非常喜欢他;小儿子(也是同性恋)的男朋
友也是白人,我们却不怎么喜欢。所以,我膂b识到种族啊肤色啊不如
个性来得重要。”不过,他也承认说:“假如我能挑的话,还是要华
人。”他是美籍华人移民的第四代。

  参与讨论的人们认为,恋人之间的种族歧视对感情的威胁更加可
怕。美籍华人Choi是个HIV阳性的“皮装仔”,谈到自己的异族感
情经历时他说,他不止一次受到种族歧视的伤害。“很简单,那就是
歧视。他(前男友)从小就是那样看待亚裔的。最后,他骂我是肮脏
的中国猪仔,说我们(亚裔)是贱种,骗子,滑头。我和这个人在一
起有五年,结果竟然是这样。”他的遭遇是一个极端。对于许多亚裔
同性恋者,种族或者年龄方面的因素都是异族情感关系中需要面对的
问题。

  Singh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老的白人能有亚裔年轻小伙子作
伴侣?很多人都对这种现象大惑不解。他说:“这是个奇怪的现象。
这些小伙子往往是新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很少会去交年长许多的
白人男朋友。”

  曾经和中国男子有过几段长时间恋情的Christensen对此的反应是:
“很多香港、台湾男孩子喜欢找个‘糖老爸’。年长白人有一种权威
的感觉──‘我要你怎样你就怎样,你需要依赖我。’但也可能反过
来。总得有一方扮演这种角色。”

  这番话在听众中引起了激烈争论。Singh说:“白人凭什么能无耻
地把这种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发展下去?他们如果有良心就应该说,我
不能允许自己这么做。”一位叫Edward的与会者激动地说:“我生长
在台湾,后来到了美国,我从成长过程和生活经验得到的所有认识都
是,金发碧眼是最佳。在亚洲时我们就已被灌输了这个概念,移民美
国后也仍然以为随便哪个白人都比亚裔高一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
开始清醒了,我问自己:‘我们亚裔有什么不好?’所以,我觉得你
的成长背景和学识见闻决定了你的好恶。当你年岁渐长,经验增多时,
你对生活的看法会更加平衡。我回台湾时见到的情况还是像30年前
刚离开台湾时那样,很老的白种男人和非常非常年轻的亚洲男孩子成
双成对,我实在看不下去。美国也好,台湾也好,这种情况还在发生
……但我想,我们会慢慢长大成熟的。”

(译自《亚洲周报》)

◆          同性恋也开运动会

             ·丁刚·

  8月1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派节日气氛,成千上万的市民
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气球涌向运河两旁。下午2时许,100多条
彩船蜿蜒驶入市区,鼓号声、欢呼声顿时汇成一片,国际同性恋运动
会的序幕由此揭开。

  本届同性恋运动会为第五届,第一届于1982年在美国旧金山
举行,当时的参加者只有来自12个国家的1300多人。而本届运
动会共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名运动员参加。

  8时30分,开幕式在阿贾克斯俱乐部的现代化运动场举行。运
动员分两路入场。他们有的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服,有的穿着民族服
装,有的穿着精心设计的奇装异服。法国队人人戴着一顶小草帽,他
们不时地摘下草帽来有节奏地挥舞。人数众多的美国队在“国家队”
后又分成州代表队,队员们载歌载舞,还不时跑向场边,把花环扔向
观众席。来自北欧的瑞典队不像美国人那么随便,他们手持黄蓝(国
旗色)两色气球,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场内。最后进场的是人数最多
的荷兰队。最前面是10多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他们打着五彩太
阳伞缓缓驶进场内,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播音员介绍说,这
些残疾人将参加本届大会专为他们设立的一些项目的比赛。

  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组委会主席走上会场中央的讲台。他说,
本届大赛的口号是“通过体育、文化建立友谊”。因此,胜负是次要
的,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争取社会对同性恋的承认。阿姆斯特
丹市市长帕蒂叶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上,100多名欧美
著名音乐舞蹈演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本届运动会共设有30个项目,包括游泳、田径、乒乓球、手球、
篮球、网球、健美、马拉松、交谊舞等。组委会的发言人说,各项比
赛将严格执行奥委会的裁判标准,并设有药检。但是,由于运动会性
质不同,像冰上交谊舞、双人滑等项目只能是同性者结成一对。从8
月2日起,各项比赛将在阿姆斯特丹市及其附近的20多座体育场馆
展开。

  本次运动会将耗资700万美元,主要靠荷兰航空公司、柯达等
数十家公司赞助。大赛期间,组委会还要举办各种文化和学术研究活
动,其中包括40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苏斯比荷兰拍卖行还将举行
一场麦当娜等世界名人所赠物品的拍卖会,拍卖所得将全部捐献给艾
滋病治疗基金会。

  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承认了同性恋的合法地位,他们的活
动规模因此不断扩大。本次运动会的举行表明,同性恋已经成为人们
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社会现象。

◆       法国输血输出艾滋病,拿部长是问

             ·果永毅·

●前总理重受指控

  历时7年之久的法国“输血感染案”最近有了新进展。7月17
日,预审委员会根据对前社会党总理法比尤斯(现任国民议会议长)
及两名前部长迪富瓦和艾尔韦于任职期间在“输血感染案”中犯有“
非有意杀人罪及非有意损害他人身体罪”的指控,作出了将他们移送
法兰西共和国法庭进行审判的决定。

  所谓“输血感染案”,是指在1991年发现某些医院出售的血
液制品中有些被艾滋病毒感染过。当时,法国有的报纸披露,到一九
八五年底,在国家输血中心定期接受换血治疗的3500名血友病患
者中,有一半人感染上了艾滋病毒,其中200人已经死亡,其它病
患者也有7000人感染上艾滋病。另据《世界报》当时文章揭露,
输血中心在确知血液受感染之后,仍然将血液制品投入市场。当时,
有人指责是前总理法比尤斯挪用艾滋病研究专款、截留血液测试中心
的经费等造成这起严重事件的。此案于1991年披露报端,引起舆
论大哗。但是,其后对主要责任人的指控与判决出现了罕见的反复。

●案件异常,多次反复

  经过7年的激烈争论,共和国总检察长让·弗朗索瓦·布尔日兰
曾先后两次要求对前副总理和两位部长不予起诉,但是,预审委员会
的3位法官始终不肯轻易了结此案。他们坚持认为3位前责任人对“
输血感染案”难辞其咎,鉴于最高法院7月2日发表的声明,他们主
张对3人的起诉改为“非有意杀人罪及非有意损害他人身体罪”。这
个量刑已属轻罪之列,是一种折衷方案。他们紧紧抓住1991年9
月至1994年9月死亡的几位艾滋病死亡者家属的控告,在死者与
法比尤斯等任职期(1984年至1985年)发生的“输血感染案”
之间寻找“直接的因果关系”,以此打破“时效已过”的说法。

  经过长时间的审查,预审委员会认为法比尤斯犯有5项轻罪,其
律师没有吐露具体指哪5项。对迪富瓦的具体指控是3项“非有意杀
人罪”和2项“损害他人身体罪”,艾尔韦的罪名最多,总共达7条。
总检察长让·弗朗索瓦·布尔日兰在其公诉状中,以尖刻的语气谴责
前卫生国务秘书艾尔韦的“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们是否是替罪羊?

  面对共和国法庭的审判,法比尤斯不以为然。他认为,虽然“毒
害人的同谋犯”的罪名被解除了,但审判的动机仍不得而知。艾尔韦
的反应最为激烈。他向新闻界强调:“公众舆论在过去已经被人滥用
和误导,现在又在继续被人滥用。那些最早站出来与艾滋病作斗争的
人们,现在却被置于司法审判的被告席上。我感到遗憾的是,尽管预
审时间拖得如此之长,如今又要重新审判。”

  国民议会议员皮埃尔·阿尔贝蒂尼在一项公报中指出:“再次提
出这起严重困扰着我国行政制度的输血感染案,将会结束一些人对某
些事件不负责任的态度,而我们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些事件所引起的
严重后果。”

  也有人出来为法比尤斯等被告说话。社会党总书记弗朗索瓦·奥
朗德认为,80年代中期的法比尤斯政府对这件事的处理,比起许多
国家政府来,要果断、快捷得多。民主力量党主席弗朗索瓦·贝鲁说:
“将当时的政治领导人当成整个社会体制的替罪羊是不公平的。”

(选自《环球时报》1998年7月26日)
──────────────────────────────
【她山之石】

◆            同性恋糟吗?

          ·Niclas Berggren博士·
            ·丛林 翻译·

● 一、绪言

  让我们先看看以下推论:

  前提一: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者活得充实;

  前提二: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前提三: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

  结论:所以,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成为异性恋者,而不做
同性恋者。

  现在我们就来推敲一下这些前提和结论。我将证明,由于前提存
在着严重的谬误,结论也是不成立的。我还将指出,同性恋者可以和
异性恋者活得同样充实,而且大多数被同性吸引的人并无法选择他们
的性倾向,政府也不应该干涉这些关于自我身份及生活方式的基本选
择;反之,社会应该创造条件使同性恋者的生活更为充实。

● 二、关于前提一: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者活得充实

  让我们先来澄清一些概念。我把“同性恋者”定义为“一个认定
自己是同性恋并且只与同性从事性爱或者感情活动的人”,把“异性
恋者”定义为“一个认定自己是异性恋并且只与异性从事性爱或者感
情活动的人”。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暂且假设性倾向只有同性恋和
异性恋两种(双性恋将在后面被引入)。

  现在我有个问题:当有人说“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者活得充实”
是一个逻辑上的必然时,这到底是指“任何同性恋者都没有异性恋者活
得充实”呢,还是指“同性恋者就平均而言没有异性恋者活得充实”。
第一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意味着“没有一个同性恋者活得比
异性恋者充实”,这个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第二种说法牵涉到严重的度量问题,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实证议
题,它只能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调查来获得。首先,如何度量每人生活
的充实程度?我认为充实度是个非常起伏变化而又极具主观性的变量,
它无法由一个人基于他/她自己的情况而轻易地得出结论,更不用说
让专业研究人员来判定了。后者(指专业人员)可以试着观察一个族
群的教育程度、收入以及人生期望值(即寿命)等指标的总值或平均
值,等等。虽然这些因素很可能与生活的充实程度呈现正面的相关(
即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一方的大小与另一方的大小成正比),但这并不
能说明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财富并不一定带来快乐,长期受教
育可能损伤某人的大脑,短暂的生命也可以有充实的质量)。另一种
办法是,对一些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进行采访调查,但如何能够取得
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呢?当生活的充实度作为一个因人而异而又极度变
化的变量时(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感受),你如何能够确
定人们告诉的你的是否是事实呢?就入预料中的那样,很多人可以表
现得比事实上更充实,特别当他们知道你正在研究他们的性取向与生
活充实度的关系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之难不但在于充实度是一个复杂和难以度
量的变量,而且性倾向本身也难以被度量。比如说,前面我们暂时把
性倾向归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但它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双性
恋者有林林立立,虽然他/她们多半想当然地被归为异性恋者,因为
他/她们多数选择与异性共同生活,从而使实际情况很难被说清。由
于惧怕受人蔑视,许多同性恋者也会告诉别人自己是异性恋者。

  至此,我估计还有人认为我的批评没有太强的说服力。确实有研
究宣称同性恋者的生活不充实,理由是同性恋者都短命,同性恋者是
人们报复和污蔑的对象,而且同性恋者常常具有很多疾病(不单单是
艾滋病)。关于短命,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作为比较的根据。
至于报复和污蔑,扛5c多公开的同性恋者确实身受其害,但问题在于,
那些持有“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者活得充实”的观点的人就常常加入
反对同性恋的人的行列,并对同性恋者进行报复和污蔑。很多同性恋
者对于这种待遇倒是处理得很好。事实上,公开身份本身就是一个使
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过程,尽管负面的反应仍然是很难对付的。至于
艾滋病,大多数同性恋男子并没有受到侵害,而且任何一个同性恋者
(或异性恋者)如果不想冒险受感染的话,他们完全知道如何保护自
己。进一步而言,据报导说,女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就比异性恋
者要低。此外,在性病传染上,确实有数据显示同性恋者所占的比例
超过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但这些并不能说明“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
者活得充实”。第一,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并没有感染性病;第二,那
些因为从事满足感很强的性生活的人虽然染上性病,但他们的生活也
许比常人要充实得很多。

  你也许会问,同性恋青少年的自杀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例如,美
国卫生部1989年的年度报告表明,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有30%
是同性恋青少年,而且同性恋青少年的潜在的可能自杀率也比其他同
辈高两至三倍,难道这还不说明同性恋者的生活空虚吗?是,也不是。
是,因为有许多青少年发现他/她们是不合群的少数人──几乎每个
同性恋者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这里需要看到的关键是,这种自我感
觉的不满意来源于个人的孤独和为周围一切不容的感觉(包括家庭、
学校、朋友和所属教会等),这一切都独断地确定了异性恋为行为规
范,而同性恋往往只被看成是一种“过渡阶段”。美国心理学会指出:
“过去三十五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同性恋性倾向本身与对情感及社会
问题的感受并无关系。”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决议也指出:“我们一致
认为,大多数同性恋男女清楚地对他/她们的性倾向表示满意,并且
并不表现出任何的精神变态。我们还发现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会里有
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些寻求治疗的人,总是出于别的原因,而并
不是因为他们的同性恋性倾向。”

  那么,没有孩子又如何呢?首先,同性恋者可以有孩子──尽管
并非用传统的方法,比如采取人工授精或者领养。耐人寻味的是,那
些持“同性恋者因为没有孩子而感到空虚”的观点的人往往就是最强
烈反对同性恋的抚养权和生育权的人。其次,没有孩子的生活也能一
样充实,这不仅是因为同性恋者能够与兄弟姐妹的子女建立良好的关
系,而且还因为生活中还有其它的目标(如事业等),一个人可以追
求这些目标而使生活更有意义。

  最后让我们看看收入状况和受教育程度。许多同性恋者和异性恋
者一致认为:同性恋者的收入较平均而言高于异性恋者,受教育程度
也高于异性恋者(这也是有人反对政府向同性恋者提供公平的福利的
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认为“同性恋者反正已经生活得很不错了”)。
但是,这种统计数字本身就有一些问题,因为在这种调查中,愿意公
布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人往往是那些借高收入来表达对自己的性倾向
感到自豪的人。许多低收入的同性恋者因为觉得缺乏为自己的性倾向
感到“自豪”的理由,因此不大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可见,这些统
计数据的准确性有很大疑问。退一步讲,收入和教育程度往往被看成
对生活的充实度有着正面的影响,因此如果同性恋者在这两方面都比
异性恋者出色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力提倡同性恋呢?

  总的说来,几乎是不可能说清性倾向与生活的充实程度之间有什
么关系。即使有人还认为生活的充实度是能够被度量的话,他们起码
已经不再能够自信地说“同性恋者不如异性恋者生活得充实”。显然,
前提一是非常荒谬的。

● 三、前提二: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

  首先,有必要对于性倾向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美国心理
学会指出:性倾向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有着三个类别:同性恋、异性
恋和双性恋,一个人属于哪一个类别是无法自己选择的。在性爱和情
感上,一个纯粹的同性恋者只会被同性所吸引,一个纯粹的异性恋者
只会被异性所吸引,而一个双性恋者则会受两个性别的吸引。可见,
前提三并不适用于纯粹的同性恋者,因为他们无法选择成为异性恋者。
如果政府企图使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者,那完全没有正面的意义,因
为这样只会降低同性恋者生活的充实程度。因此,前提二根本站不住
脚。

  然而,尽管纯粹的同性恋者无法选择成为异性恋者,还有人可以
争辩说双性恋者是真正的墙头草──两边倒,因为他们可以选择与哪
个性别发生情爱和性事。对于这一点,我是同意的。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问题。第一,综上所述,没有明确的
证据表明同性恋者的生活不如异性恋者的生活充实,因此就没有必要
对双性恋者的施爱对象追根寻底。第二,许多研究表明,双性恋者是
极少数的人。政府如果为了使这些少数的双性恋者选择异性为情爱对
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的充实程度)而牺牲同性恋者的幸福的话,这
种政策在伦理上是非常令人质疑的。另一层应该被考虑在内的“代价”
就是强迫同性恋者和一些双性恋者(特别是那些已经有同性情人)进
入异性恋婚姻对其家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迫一个并不喜欢异性的
人与异性结婚──仅仅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最容易的生活方式──这
在伦理上说得过去吗?这对孩子(可能的话)公平吗?

● 四、关于前提三──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

  这是个有关规范的问题,并非本文的论述焦点。我个人认为这个
前提应该被驳回。如果一个人选择A类型而不是B类型为他的生活方
式,那完全是因为他认为A类型可以使他生活得更充实。如果有一天
他认为自己的选择错了,那他也会改过来。这种选择只要不伤害他人,
完全是他自己的事,社会和政府是不应该做出干涉的。

● 五、关于结论──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成为异性恋者,而
不做同性恋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争论的结论是否成立。如果结论想成立,
前提一、前提二和前提三必须都应该正确才行。然而我们已经看到,
前提一缺乏事实基础,前提二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双性恋者,而前提三
也从哲学的意义上被驳回。因此,结论无法成立。

● 六、结语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推论:

  前提一:黑人不如白人生活得充实;

  前提二:一个人可以选择是想当黑人还是想当白人;

  前提三: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生活得尽可能充实;

  前提四:那么,政府或社会有责任引导人们做白人而不做黑人。

  你认为这个推论有意思吗?从逻辑上讲,认为同性恋者应该选择
异性恋的人就会赞同这种推论。如果有人认为比较生活的充实度很有
意思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大多数研究显示出黑人肯定不如白人生活
得充实(黑人的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寿命短,并且受到暴力
和歧视的伤害,等等)。而且对于前提二,我们建议你考虑一下黑白
混血种人(和双性恋者类似)的一个伦理问题:政府和社会是否应该
为了使混血种人选择当白人(和异性恋者类似)而生活得更加充实,
而使所有的黑人(和同性恋者类似)生活得不充实?

  我想答案只能是:“不!”

  最后,如果一个人认为同性恋生活不如异性恋生活充实的话,那
么他又能从这里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在于使别人过上
更充实的生活的话,那么我看他应该致力于帮助同性恋者充实人生,
而不是刻意地使他们的生活更糟,以便使少数的双性恋者脱离同性恋。
宽容和支持同性恋者会使同性恋者享有较高的人生质量,同时也能让
双性恋者也多了一个人生选择──那就是同性恋人生对他并无损害。
这一高尚得多,也仁慈得多的观点和态度不知为什么不会被那些持错
误观点的人所接受和采纳。
──────────────────────────────
【电影评介】

【编者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是第一部反映纳粹迫害同性恋者
的故事影片,这里刊出一篇关于它的评论文章。有关这段历史,请读
者们参鉴本刊增刊第11期《铁窗下的粉红三角》、第22期《二十
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和第23期《第三帝国与同性恋》。

◆           粉红三角启示录

             ·赋 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Bent)】英国 1997
编剧:马丁·谢尔曼 导演:肖恩·马蒂亚斯

  1934年夏,柏林,性自由的圣地。淫佚的狂欢正在趋近亢奋
的高潮,而无情的末日已经迅雷不及掩耳地降临了。

  地下夜总会,同性、异性群交竞技的舞台。超现实的肉体祭礼,
在暗夜里绽放出眩目而腥膻的恶之花。只有悬吊在秋千架上的反串歌
手格蕾妲是清醒的局外人,“她”淡漠地俯视着淫乱的人间,用世人
皆醉我独醒的口吻冷冷地歌颂着薄情的柏林之夜。

  游戏于酒池肉林之中的马克斯显然是个欢场老手。这个瘦削的犹
太青年居然在情人鲁迪的眼皮底下追逐男色,他的猎物是一名英俊的
纳粹冲锋队士兵。谁也没有想到,声色盛宴的下一步便是毁灭的深渊
──在这个“长刀之夜”,另一种血与肉的祭礼刚刚隆重登台,盖世
太保的屠刀已经架在了同性恋者的脖子上。

  冲锋队士兵死于非命。精明世故的格蕾妲摇身一变为“异性恋者
乔治”。马克斯和鲁迪踏上了亡命之途,却不幸落入纳粹的魔掌,被
塞进开往达豪集中营的闷罐车。在火车上,士兵凶残地凌虐鲁迪并强
迫马克斯参与施暴,以证明他不是同性恋。马克斯几乎精神崩溃,但
出于求生的本能,他屈服了。为了活下去,为了免除“同性恋”称号
带来的耻辱,他不仅对情人的死装作无动于衷,甚至屈从纳粹的恶意
命令,与犹太女尸性交来证明自己是“正常的”男人。他的表现为他
赢得一块代表普通犹太人身分的黄色六角标记,而不是代表同性恋的
粉红色倒三角。经历炼狱折磨之后,马克斯成功地隐藏了本性,同时
也抛弃了灵魂。

  马克斯和同车来到达豪的同性恋者霍斯特结成了患难之交。在达
豪集中营,他们的名字是囚服上的标记表示的身分──“犹太人”和
“性变态”。霍斯特虽然比马克斯还低一等,却有着倔强的自尊,他
是坚定的同性恋者,看不惯马克斯为了偷生而违逆本性的作法。

  日复一日,“犹太人”和“性变态”重复着搬石块的强制劳动,
他们机械地把一堆石块搬到另一堆,再一块块往回搬,循环往复。这
种单调徒劳的惩罚与其说是摧残身体的苦刑,不如说是毁灭性灵的折
磨。然而,系统化灭绝人性的迫害手段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在集
中营的死亡焦土上,不可征服的情爱在悄悄滋长着。

  就在岗楼底下,炙热的太阳下面,在劳作的短暂间隙。并肩立正
的他和他,两具赤裸着上身的年轻身体。目光不能交流,身体无法接
触,完全的静态下,他和他做爱。用语言,用想像,用心灵感应。汗
流,喘息,生命的溅射。

  不仅仅是打破禁忌的偷欢,不仅仅是地狱中的娱乐。是灵魂的抗
争,是人性的重建。曾经享乐至上,曾经麻木不仁,现在有了爱,爱
附着在生命上,生命于是有了意义。这个电影不仅仅是受迫害者的悲
情故事,它更是一个勇敢者的爱情故事。生命可以被碾碎,人性不能
被征服。“性变态”死了,死在纳粹的枪口下。“犹太人”默默地脱
下标志着黄色六角星的上衣,穿上“性变态”的那件有着粉红色倒三
角图案的囚服,走向高压电网赴死。为自己的本性而自豪,用玉碎的
决心来承诺生命中那不能承受之情,这个“亮相”的姿态在悲惨的生
命里突显出灵魂的自由和尊严。

  我不能忘怀影片中的一处情景:当囚徒们从闷罐车里被驱赶下来,
列队走向集中营时,路边有一对夫妇正在分享野餐,一个小男孩欢笑
着在池塘里嬉水。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不寒而栗。这些无辜
的、幸福的路人提醒了我:任何时候都有这么一批“沉默的大多数”
存在着。

(影片剧照:参阅http://www.xys.org/~fuge/bent.html)
──────────────────────────────
【新书鉴赏】

◆       《同楼梦》勾勒男同志家庭出路

  【记者陈文芬台北报导】继台湾作家许佑生以《男婚男嫁》勾勒
出男同性恋对性倾向的认同后,第四代的美籍华裔作家毛麦克则以小
说《同楼梦》描述男同志在心灵与情欲的追求中,以三代不同年龄层
的同志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互相照顾,替代儒家三代同堂的社会
终老制度。不讳言本身是位同志的毛麦克表示,他以这部同志罗曼史,
来表达他对同志家庭的出路与爱情的观感。

  毛麦克(Michhael P. Mau)在夏威夷檀香山出生,毕业于加州大
学洛杉矶分校研究所,主修国际关系。他曾在巴黎大学研究亚洲政经
发展,取得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后来他在美国外交部与联合国工作时,
曾被派驻在西非各地。这段工作经验当中,他以华裔外交官身分与中
国打过交道,是他日后写出特勤小说《中共万岁》的灵感来源。用英
文写作的他,也曾在两岸三地经商,现在则专事写作。他与台湾似乎
有缘:除《中共万岁》有麦田出中译本外,《同楼梦》故事主人翁的
生活经验,也有很大部份与美国、台湾同志连成一气。

  《同楼梦》小说原名His Brother in Law,意指男同志伴侣由较
年轻者做“小舅子”,以避免社会的异样眼光。毛麦克说,“老少配”
是同志伴侣最常见的组合,这当中,伴侣的关系往往在肉体的需求,
与性灵的渴望上出现冲突,成为两人能否长久维系的变数。然而,一
夫一妻制毕竟是古老的婚姻制度,年长者进入心灵追求期,年轻者却
正在壮年的性高峰期,毛麦克说,没有子嗣的同志,一如所有单身者,
“谁来照顾他晚年的生活?”他的小说《同楼梦》有个快乐的结局:
七十一岁的美籍华裔男主角,晚年获知初恋情人-在韩战临死之前,
仍向人表示钟爱着他,一个巷旧伤口净化了,使他也接纳四十多岁的
同居伴侣与二十多岁同志的新恋人关系。

  毛麦克现在正着手写一本有关女同志的小说《Hannah Legacy》,
在所结识的同志当中,做了一个追溯家族遗传的系谱研究,认为同性
恋的性倾向,可能与母系家庭方面的遗传相关;写完这本书之后,他
将不再写同志题材。八十年代毛麦克在美国与同志们曾参加游行,争
取同志平权,他表示,尽管东西方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但同“出柜”
后的生活都是快乐些。美国同志公开后,许多工作不成问题,只是在
很多更高阶的工作身分上,还有待争取。毛麦克九日在高雄光统站前
店、台中晶华书店举行签名会。

(转载于《中国时报》98年8月9日)
──────────────────────────────
【同人心语】

◆     一位大陆同志给美国同性恋者亲友组织的信

您好!

  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我甚至不知道是否还有这个地址,可我真
的想找个人谈谈。

  我是一名同性恋者。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感情漩涡。
我努力的想挣脱出来,可一次次我又被拉回了原地,像是画着一个同
心圆。我真的绝望了。一切好像都没有了意义,我如同生活在另一个
世界里面,似乎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我害怕面对一切熟悉的人
和事,我不感和别人谈从前的事,我的心里满是羞耻和恐惧。我无缘
故地乱发脾气,伤害别人和自己。我和家人吵架,我觉得自己真的要
疯了。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老鼠,只能生活在黑暗中,见不得光线,经不
得一点风吹草动。可我知道,没人会让我这样做,我也没有这样的条
件,可我真的怕极了。我该怎么办?我不想去死。

  从小的时候,就对漂亮男人有种说不出的倾慕。在公共浴室,也
对健壮的男人和成熟的身体感兴趣。上高中的时候,我爱上了第一个
男人。他是我的同学,一名运动员,有着光洁的皮肤和柔软而强健的
肌肉。我自己知道,甚至在当时,理智也告诉我,你迷恋的是青春的
肉体而不是人。可我控制不了情感,每天都用目光追逐着他。我说不
上漂亮,但我身上有种文静的东西,所以有些人也觉得我很有吸引力。

  他也并不拒绝我。渐渐地有些熟了,相互间能有些话题可谈了。
可我们并没有单独在一起过。都是一群同学一起玩儿、一起聊天什么
的,只是渐渐的,我发现他同我谈话很认真的(我很少同别人开玩笑,
像老好人,大家都比较尊重我)。我很高兴,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
想到要离别,我很伤感,我决定告诉他我爱他。一天下午,也是我们
之间唯一的一次,我请他看电影,他答应了。我对他说我有事要告诉
他。影片很糟,我的心情也很糟。我对自己说,过一会儿再说,过一
会儿再说,可我始终没有说。影片完了,回家的路上,他问我:“要
说什么,快说呀,一会儿到家了。”我忽然觉得他知道我想说什么,
可又觉得是我疑心。但是我心里却明白了另一件事,我不仅仅要有去
爱一个人的勇气,我还要面对很多。我知道了我的生活和别人是不同
的,我的未来会怎样呢?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许多。我对他笑了:
“我说着玩的。”他一再追问,我只是摇头。

  回家的路上,风很大,我哭了。

  从此,我高兴不起来了,上学也没有信心,而且还要同他一起上
课。这让我很烦躁。虽然课程紧得很,可我总是逃学,躲在电影院,
看别人生生死死,我自己泪流满面。

  总算毕业了,八十几个人,考上了十几个。我是第九名,别人都
意外,“他总逃学”。这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欣喜若狂的事情,我却
怎么高兴不起来。现在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我上的是所专科学校,我不怎么喜欢。我曾经梦想上所好大学,
以后远远地离开家乡。可那时,我只想尽早离开那个伤心的地方。

  在长春我爱上了第二人,也是我的同学。到长春的第一天,去注
册的路上,前面有个人,马海毛的毛衣,蓝军裤,黑皮鞋,样子挺帅,
甚至有点痞子气。可我挺喜欢。没想到,我们一个班,更没想到,上
操军训时我们都站在一起。我们成了朋友。也许又是我身上的忧郁气
质吸引了他,他对我谈了好多事。可我的心事与他不同。于是,三年
中,莫名其妙地分分合合。毕业留言他写到:总想和你成为朋友,可
没成功。

  毕业了,别人都四处奔忙,我却漠然置之。我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我也对生活没了信心。我知道了,即使在美国,同性恋也是受歧视的,
我又能逃到哪去?我还能有爱吗?

  糊里糊涂回了家乡的一个公司。条件差得很。我没有什么感觉,
只是默默地活着。每天上班、下班,有时看看电影,画画,生活得简
单,像一部机器。

  头半年,我被派到外地,半年后,我又回到公司,看到了一个人。
后来知道,他在我第二天来到了公司。他是我爱上的第三个人。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他。他漂亮的令人难以置信。即便在电影中让
人这样眼睛一亮的人也很少。他刚刚退伍,身材结实健壮。我警告自
己别眼热,甚至别去认识他。就这样,虽在一家公司,可我不知道他
叫什么,没同他说过话。我常常只在屋里坐着,不像别人一样四处去
交友。我只是有时在阳台上看他洗车,远远看他。时间久了,我察觉
他知道我在看他,就像演员知道观众在欣赏一样。他没有抬头,只是
更细心地工作。日子这样过着,平静又忧伤。

  有一天,有人到公司闹事,同他争执起来。大家都到走廊上看热
闹。我刚出门,他正走到门口。就在这么近的地方,我看到了他的眼
睛,他也看到了我。我清楚地记得,他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曾经再三
地问自己是否看错了,可记忆是那么清晰。他看到我在看他,他脸红
了,一下子,我的心里甜蜜蜜的,一种沉甸甸的幸福感。可是我和他
都没做什么,依然是我在阳台上,他在下面洗车。

  事情发生了变化。一天,我在浴室看到了他,他美丽的身体在蒸
气中就像是散发着光芒。他也看见了我。他走了。第二个星期,第三
个星期。我告诉自己,“别这样”。我换了时间,可到了里面,我依
然在找他。他没来。虽然我知道,可依然伤心。我知道我又堕入情网。
我很绝望。我病了。在家休了一个星期的假。白天我一个人看着电视,
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好像在只听心在喋血。我对自己说:“什么也没
发生,什么也没发生。”上班后,我不再看他洗车了。日子看上去和
平常一样,没人知道发生的一切。

  几天后的一次下班后,我和一位同事结伴回家。他从一边刚要经
过,被我的同事拉住。我紧张的不知所措。我默不做声。一会,同事
要到家了,我急忙要逃。他拉住了我,“你住哪?”我不知说什么。
他说:“我们一起吧。”我点了点头。

  以后的日子,幸福得像在天上。在他和我认识的几天后,一个下
午,我们一起在阳台上聊天。风很大,可他和我谈了很久,谈他参军
的事。他高兴极了,兴奋得像个孩子,那感觉像是老朋友在叙旧。每
天,我们都一起回家。半个钟头的路,就像在飞,往日的劳累和怨言
都没有了。我总觉得路变近了。

  平时在一起,我总不能正视他。我也不知为什么。相反我总觉得
他在悄悄注视我。而当我扭头看他时,他又装作看别的。终于有一天,
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我能感觉到他是在试探我。我没说什么。他伸
手搂住了我的肩。就这样,我们一起骑车回了家。他不走直路,我们
就一个小巷一个小巷地绕,一路的笑声。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我从
没有这样轻松。我觉得自己就像风一样自在。我知道了什么叫自由。

  每天早上,他要早半个小时上班。我上班时他正在院内洗车。他
总是在阳光里对我扮个鬼脸,然后一个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我无比
的幸福,因为他平时挺严肃的,这样做只为了我,只为了我。

  只是幸福的日子太短暂了。他是司机,工作不定时,常常不能按
时下班。我们不能常在一起。我很烦,可又不能对他说。我无缘故地
生气,踢他的自行车。他像对待顽皮孩子一样,也不生气。以往的痛
苦又一次来临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还不能告诉他。这种日子太痛
苦了。

  终于一天,他告诉我,他要调到外地工作了。他说:“以后再不
能一起回家了。”我心痛,可又能怎么办呢?我笑了笑,“和谁走都
一样。”看着他开车离开公司去新地方,我的心像撕碎了,可是我什
么都不能做,只能像平常一样地工作、生活,只能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夜晚,我一个人走在清冷的街上,泪流满面。

  日子常了,他会回来办一些事,每次都到我这来。我紧张得不知
说什么,只能说一些客套话。看着他的离去,我真的恨不得杀了自己。

  终于有一天,我写了封信给他,我说了自己的种种感受。我说我
是同性恋,别来看我了。

  我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来的。那种煎熬,那种坐立不安,现在一
想心都发颤。

  他再没有来看过我。偶尔见面,点个头,打个招呼,也就算了。
可对我来说,每见面都像在心上割了一刀。

  我的生活、工作一塌糊涂。

  几个月前,我回了家,没有办理什么调动,就抛弃了一切东西,
在家里呆着。

  我越来越害怕,害怕见别人,害怕谈以前,更害怕见到他。我的
心里充满了羞耻,我只像像只蜗牛一样缩在房间里,谁也不见。

  亲朋好友来劝我,我什么也说不出。没人了解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我也不能说,仿佛一件东西把我同世界隔开了。我戴着面具活在人们
中间。

  我无缘故地乱发脾气,同父母争吵,说一些伤害他们也伤害自己
的话。我有时恨他们,可我更恨自己。

  我想开始新生活,可我一切的工作关系、身份证等都在单位里面。
我不敢去。我怕见那些人,甚至一想这些我都会发抖。我连门都不敢
出。

  我觉得自己快疯了。这种感觉可怕极了。

  会有人收到这封信吗?会有人看它吗?我真想找个人谈谈。我不
知道该怎么办?

  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好像看着死亡在悄悄地走
近我。我有时并不怕,可是我是独子。在一个东方家庭中,也许我的
生命比父母的命还重要。我爱母亲,我不想伤害她。

  看了看自己写的,杂乱无章,许多想法都说不清。我觉得自己真
无能。

  我说不清心情究竟怎么样,他像一块挥不去的阴云,压得心沉沉
的,我总在不由自主地叹着气,也说不清为什么。

  会有人看到这封信吗?我像个濒于死亡的人一样渴望救助,可我
伸不出手。尽管内心焦虑万分,在别人面前还得撑着平静。

  你能帮助我吗?

  此致

    敬礼!

                     我是谁

                    1996年9月10日

注:我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这个地址,是在《金赛性学报告》书出
了好多年后。可我真希望这个地址没有变化。也许这是我唯一的希望
了!愿上帝伸出手吧!
──────────────────────────────
【爱知行动】

◆        同志文学奖──欢迎各方来稿

  由热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时报、诚品书局、呈祥印刷、
田园书屋、台北文化基金会等机构协办赞助的「第一届全球华文同志
文学奖」将在1998年10月30日截止收件。

  此项文学盛事共分为报导文学奖以及短篇小说两组分场竞技。其
中报导文学字数为八千至一万五千字,短篇小说则为六千至一万两千
字。

  报导文学组设首奖一名,奖金十万元,奖状一帧、以及评审推荐
奖一名,奖金五万元,奖状一帧;

  短篇小说组则设首奖一名,奖金十万元,奖状一帧、评审推荐奖
一名,奖金五万元,奖状一帧、以及佳作三名,每名奖金两万元,奖
状一帧。

  在同志文学在华文文坛发光发热好几年之后,这是首次有专门针
对同志题材的文学奖设立。只要题材内容以同志为主题,以华文缮写,
不分男女、同志非同志皆可参加。

报名方式:

※文字作品请以有格稿纸缮写,或以电脑打字列印。所有作品以未曾
 公开发表为限。(包括报刊、杂志、网际网路之刊登或出版)

※参赛者请注明真实姓名、地址、联络电话、并附照片一张。但作品
 可以笔名发表。

※来稿请以挂号邮件寄至台湾省台北市信义路四段339号四楼之一
 「热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注明「参加第一届华人同志文学奖」
 及参加组别。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注意事项:

※得奖作品之首次发表权与出版权归「热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发表
 与集结出书,不另支稿费与版税。(作者拥有著作财产权及著作人
 格权,可另行集结出书)

※参加者可跨组甄选,但每人每文类以一篇为限。

※如有任何疑问,可电:(02)27046941编辑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