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31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10月12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编者按】本刊同时推出增刊第15期《艾滋病预防与咨询》和第16期《献血 与公共卫生》,欢迎参鉴。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第一次大陆女同志会议召开 法国一半公民赞同同性恋伴侣法 ② 【说三道四】欲望与行为 ③ 【生命伦理】同性恋与道德 ④ 【综合报导】人类两大死因 ⑤ 【历史回顾】荷兰同性恋运动简史 ⑥ 【他山之石】福柯的性与同性恋观 福柯谈同性恋与文化(全文) ⑦ 【桃江连程】崔子恩:带刺的玫瑰 ⑧ 【新书鉴赏】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⑨ 【桃园拾趣】笑话两则 ⑩ 【爱知行动】徵稿:同志在亚洲电影中 ────────────────────────────── 【新闻摘要】 ◇ 第一次大陆女同志会议召开 经过精心筹划,中国大陆第一次女同志大会于10月日与3日顺 利在北京召开。三十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云集北京,在两天中, 进行了各种讨论、讲座。也有很轻松的议题和活动。讨论主要包括以 下几部份:1)建立全国女同志联系网络,包括各地的热线电话,热 线寻呼机,邮政信箱,以及女同志网页,电子信箱等;2)筹划发行 全国女同志内部通讯,印刷版及网络版,以女同志之间的交流,讨论 以及经验分享为主,不定期出版;3)共同编辑女同志经验分享的书 籍:4)探讨女同志的家庭、工作、婚姻压力,等等…… 第二次会议初定将在一年后在大连举行。 ◇ 赞比亚政府不允许同性恋组织注册 赞比亚政府不允许新成立的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者协会在该国 注册,理由是同性恋在赞比亚属于非法,同性恋行为“不合乎非洲传 统”。负责民间社团注册的纽安德瓦声称他将拒绝审阅同性恋协会的 申请材料,内政部长马昌瓦则说,如果协会的领导人敢于在纽安德瓦 的办公室露面,将把他们予以逮捕。 协会的发起者穆桑达告诉记者说,赞比亚九百万人口中有五十万 同性恋者。“他们的存在不能被忽视。”他说。 ◇ 瑞士教堂为同性恋者举办婚礼 瑞士斯坦莱茵的卫理公会教堂于9月4日为一对男同性恋伴侣举 办了婚礼仪式。两位新郎斯坦纳和佐林格分别为29与21岁,他们 在仪式上交换了结婚戒指,并互表百年之好。 主持婚礼的斯托科姆道长向来宾们说:“不能剥夺任何人由上帝 赋予的东西。” 新闻报导称此举在瑞士属于破天荒的第一次,但后来有人纠正说 伯尔尼的一个教堂曾于两年前举办过同样的仪式。 ◇ 哥伦比亚最高法庭宣布禁止解雇同性恋教师 哥伦比亚最高法庭于9月10日以5票赞成,4票反对通过决定, 宣布各学校不得以性倾向为由解雇教师。1979年的一条例规定各 学校如果发现教师是名同性恋,可以将他/她解雇。 “同性恋并不具传染性。”负责该案上诉的林康律师说。 ◇ 法国一半公民赞同同性恋伴侣法 法国一项最新的民意测验表明,有50%的公民赞同允许同性恋 者登记,享受大多数等同于异性恋夫妇的权益,28%的人认为同性 恋者应该有抚养孩子的权利。然而,只有19%的人将同性恋伴侣关 系称为婚姻。 法国政府将于10月9日引入未婚伴侣登记法,给同居的未婚伴 侣提供一系列等同于异性恋夫妻享有的权利。 ◇ 德国将命名街道纪念同性恋权益活动家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在9月底的大选中获胜,同性恋者已经敦促新 任总理施罗德上台后尽快兑现大选中做出的引入同性恋伴侣法的诺言。 另外,通往未来总理府的一条街道将以二十世纪初德国性学家马 格努斯·赫希费尔德为命名。赫希费尔德是本世纪初德国的同性恋运 动领导人,他创立的科学人道委员会和性学研究所为当时的同性恋者 提供咨询,并发表刊物宣传消除对同性恋者的偏见。纳粹取得政权后, 将性学研究所积累了35年的研究资料毁于一炬。 ◇ 奥地利破获一个迫害同性恋者的团伙 奥地利林兹市的警方最近破获了一组迫害同性恋者的土耳其歹徒。 该团伙自三月份以来,引诱同性恋者进入市中心公园的树丛中,然后 进行殴打与抢劫。 ────────────────────────────── 【说三道四】 ◆ 欲望与行为 ·二 言· 生产的目的在于取得利润最大化,而利润取决于市场对产品的需 求,原材料和劳力的价格,以及企业的预算。 人的行为也可以用同样的机制表达。行为在于满足某种欲望,这 种满足既需要代价的付出,也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欲望的满 足以及代价和制约等既可以是经济上或者生理上,也可以是心理上或 者精神上的。比如说看电视可以了解时事(既欲望的满足),但这种 欲望的满足取决于有没有电视,有没有时间以及在场的其他人反不反 对等(既代价和制约条件);求偶结婚,既出于生理上的欲望,又是 为了精神上的满足,但婚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双方付出多少努力,而 且受到两人的缘份以及双方父母的意见等多种外界条件的制约。制约 条件往往决定了欲望满足的最大限度,例如口袋里只有一块钱,那么 也许能买张大饼充饥,但要上海鲜馆纯属黄梁美梦;如果乙对甲男的 好感有限,那么不管甲如何努力,不管周围人如何撮合,两人永远绽 不出强烈的爱情火花。 虽然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很少会在理论上一一缕清欲望和制约条件, 但这种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思维中,使上述各步骤的“脑 力计算”在瞬间内完成。比如饥饿感会使人习惯地想到食物(即欲望 的产生),但一摸自己兜里有多少钱(即制约条件的存在),对照一 下各种食品的价格(即所需的成本),马上就知道应该买一个大饼充 饥,还是上海鲜馆美餐一顿(即行为的选择)。甲男追求乙时,就是 从自己的个人条件出发,对照乙的潜在男友的条件,然后决定到底是 去追求,还是把感情埋在心底,对乙保持一定距离。 对欲望和制约条件的认识可以因人而异,同一行为对各人的满足 也可能不同。比如甲看打斗片极为投入,因此得到了充份的精神满足, 但乙喜欢看爱情片,对打斗片的兴趣远不及,或者甚至感到恶心。再 比如,甲爱吃辣,但乙一直不习惯于辣味,那么甲向乙劝食辣菜则正 好给乙增添烦恼。两人的品味不同,但我们不能说甲对乙错,或者乙 对甲错。 我们还必须看到,资本是有限的,而资本既可以是钱财,也可以 涉及时间或精力。我口袋里有二十块钱,买了书就不能买唱片;一天 只有二十四小时,延长工作时间就必须缩短睡眠;吃了蛋糕,吃煎饼 的胃口就会少一份;心事重重的人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因为工作所 需的那部份心思已经被私事占据了。 以上的讨论基本上只局限于只牵涉到个人的行为,当行为牵涉到 他人时,他人的反应也往往被考虑在内。比如当电视同时演打斗片和 爱情片时,甲可能会照顾乙而舍弃动作片。乙的欲望虽然制约了甲的 行为,但甲为乙的满足感到欣慰,从而自己也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夫妻和伴侣间的互敬互爱就是基于这个为对方着想的伦理基础。我们 平时所说的“助人为乐”,就是指帮助者从被帮助者的满足中得到满 足,而这种满足正是驱动助人行为的动机。 在上面的例子中,甲和乙都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欲望。但我们 也应该看到,人们在行为中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人── 即从自己的欲望和满足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欲望,认 为如果采取和自己相同的行为的话,也会得到同样的满足。许多干涉 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甲喜欢打斗片,于是认为乙也会喜欢,因 此竭力鼓动或者强迫乙观看血淋淋的打斗。尽管甲以善良的出发点对 乙进行干涉,但殊不知给对方造成的却是伤害。 让我们看一下甲之所以采取干涉行为的心理逻辑: A.打斗片令我感兴趣; B.可见打斗片令人满足; C.打斗片也能使乙得到满足。 上述逻辑的错误在于当甲认为“打斗片给人满足”时,他想当然 地以为:“打斗片会给所有人满足。乙是所有人中的一员,因此打斗 片也会使乙满足”。 而正确的逻辑则是: “打斗片会给某些人满足。乙如果是这某些人中的一员,那么打 斗片也能够使他满足;如果乙不是所指的某些人中的一员,那么打斗 片就不能使他满足。” 对同性恋者的“治疗”就是出于同样错误的伦理基础。很多人( 包括不少精神卫生工作者)“治疗”同性恋的出发点有两个:1)同 性性行为只能给予任何人“负面满足”(因为他们自己对于同性恋感 到“恶心”),而只有异性性行为才能给所有人正面的满足(因为他 们自己能从异性恋行为中得到快感),因此同性恋者需要得到“帮助 ”,以便使他们“改邪归正”;2)因为他们自己有异性恋欲望,而 对同性没有兴趣,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而且应该会有异性 恋欲望,不应该会有同性恋欲望。这种“治疗”的伦理错误即在于将 自己的欲望和快感强加于同性恋者,正如甲强迫乙吃辣,强迫乙看动 作片。 “治疗”同性恋的另一个错误出发点在于没有认识到同性恋者在 性欲上的制约条件,即同性恋者不管如何在主观上努力,他/她们永 远培养不起对异性的欲望,而所谓“治疗”成功的都是一些本身具有 双性恋倾向的人,意识到同性恋欲望“大逆不道”,于是希望对此加 以抑制。真正的同性恋者是“治”不好的,正如本来就是一堆水,再 努力点不上火。 强迫同性恋者结婚,有人会说是出于家庭和周围人的和睦,比如 说同性恋者应该考虑到父母的需要,不婚就是不孝。在父母那边,要 子女结婚的首要目的则是希望传宗接代,并让子女年老时有人照顾, 子女的婚嫁给父母极大的安慰,但父母没有考虑到是,他们想当然地 认为子女的欲望和满足应该与他们一致,而没有考虑同性恋子女与异 性配偶相处时同床共梦的负罪感,以及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的空洞感。 我想他父母和旁人催他结婚时,肯定不会想到这一点。 强迫同性恋者进入异性恋婚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表现在对一个 无辜异性的伤害,而且自我压抑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极大地降低和损害 了同性恋者的生活质量和人文价值。那些催促同性恋者结婚的人往往 不能从同性恋者的处境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后者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 一个自己的身心无从投入的婚姻,那么他/她们创造生命和为社会做 出贡献的精力将大为损伤。如果我们允许他/她们与自己相爱的同性 结为伴侣,这对于发挥人的潜能来说,具有非常积极和进步的意义。 也有人会说:“如果允许同性恋者放任,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变成 同性恋,世界的末日就会到来。”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是把论点建立 在一个并不现实的假想上,即认为人人都有同性恋倾向,这与中国古 代杞人忧天的错误假想同出一辙。科学已经证明并不是人人都有同性 恋倾向(正如并不是人人都有异性恋倾向),对同性恋的宽容会使原 来处于自我封闭的同性恋者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追求真实的幸福, 但决不会使在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的异性恋者变成同性恋者。过着充实 诚实的个人生活的同性恋者可以以身为范,启迪其他处于迷茫中的同 性恋者,但我们不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退一步讲,正如“治疗” 同性恋已经被证明是完全无效,异性恋者在客观上也不可能被“教唆” 成为同性恋者。 也许还会有人说:“同性恋令我感到恶心,那么要求我宽容他/ 她们,岂不是把同性恋者的愿望强加于我吗?”这里我们必须阐明的 是,同性恋者的存在在根本上并没有伤害你的任何利益。你有权感到 反感,但你没有权利抹杀我们的人权。比如说,你有权不喜欢某一位 同事,有权不对他嘘寒问暖,有权不与他发展任何交情,有权拒绝参 加他的生日晚会,但你没有权利在工作上对他进行刁难,或者要求老 板将他解雇,或者对他进行言语污辱甚至于体格伤害,或者干涉他的 个人生活。只要他没有伤害你和其他人,你对他的心理反感只能自己 去克服(当然你也有权不克服恐同情绪,只要你不将它付诸于伤害性 行为)。 在一个文化和政治上相对单元的社会,多数人总希望人人与自己 一样,但这种强求一律的单元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以家长制的形式表 现出来)不仅压抑了人性,而且使本来可以丰富多彩的世界显得单调。 多元化的社会和人生将给这个世界增添无尽色彩,将使人们有更多的 选择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我们拥抱世界的同时, 也应该认识到同性恋就是这多元化的一个方面。如果同性恋受到压制, 人类社会就会少一分色彩,少一份活力。 ────────────────────────────── 【生命伦理】 ◆ 同性恋与道德 约翰逊·罗奇 ·Jimmy C 翻译· 94年2月24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怪诞的关于同性 恋的漫谈文章《道德与同性恋》(以下简称《道》文)。作者是21 名神学家和其他学者,他们似乎想说清楚为什么大多数美国人从直觉 出发对于同性恋持有尚未言明的忧虑,但文章写到最后却什么也没说 清楚。实际上,它更进一步显示了当今出现的所谓“有见地”的反对 同性恋的思想之空洞。 此文作者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罪恶的、非自然的,是违背上帝的 意愿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相当主观武断的道德论调,我们只能要 么认同,要么置之不理。然而认同它只能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冷酷且难 以维持的立场,即同性恋者只能被要求对自己严格自律,不得参与任 何同性间性行为。换言之,同性恋者要么就该打单身,要么就该缔结 一个愚弄旁人的异性恋婚姻。 这是要求相当出格。同性恋并不在于你在床上干了什么,它是关 于你和谁共入爱河。作者认为人类的性并不能单纯地被看作是娱乐或 品味,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诚然是正确的。就我所知,很少有同性 恋者把他的爱情单单看作是一种娱乐或品味,正如异性恋者对此所持 的态度也是如此。人们需要食物,需要栖身之所,也需要爱情。爱情 是人类需求的根本组成要素,这也是为什么同性恋者并不把社会上对 同性爱情的种种压力看做一种时来时去的歹意的压制,而是把它们看 成是一种系统的不人道的行为。 没有什么切实的理由就施加压力,说得好听些是不理智,说得难 听些则是野蛮了。《道》文试图找出一些理由来,但显然非常失败。 此文指责同性恋为一种堕落行为,把它和“随意的堕胎、普遍的 通奸、轻易的离婚”相提并论,但这显然不是对同性恋的一种攻击, 而是针对堕落的生活而言。同性恋者无法登记结婚,而公开的生活又 受到百般非议,这样一来,难怪放纵的生活方式能在他们当中盛行。 如果《道》文的作者力图规劝同性恋者认真负责地维持一种自律的稳 定的关系,这倒还算是明智之举。然而,他们认定所有的同性恋关系 都是不道德,因此竭力对此加以反对,并且排斥同性恋婚姻,那么我 们可以说,并不是色情男女冒犯了他们,而是同性恋本身。 他们肯定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个我赞同,而且大多数同性恋 者也赞同,即使是哪些激进的活动家也是这样认为。但是同样地,对 家庭的维护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任何同性恋关系加以攻击和否定。也就 是说,同性恋到底如何会对“由社会共识和合法的关系结合起来的丈 夫、妻子和孩子”构成威胁呢?如果人口中的一小部份人组成了同性 恋关系,这就造成了家庭的衰落吗?离婚、私生子和通奸是家庭的公 敌,但同性恋并不是。同性恋只是一种少见的人类特徵,除非你本性 如此,否则它对你无关紧要。 文章接着含混地暗示到,人类文明自身倚仗了某种区别的形成。 我们之所以假定这个论据非常含糊,是因为它坚持认为小部份的同性 恋者将会毁损文明,而这个看法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如果我们说, 象其它的社会变革一样,接受同性恋者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使用汽车代步不也是同样的吗?即便作者认为接受同性恋者 所导致的社会危害会大于它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益处,那么他们也应当 解释个中原因,以理服人,但《道》文对此并未触及。 文章未能找出任何有关同性恋会破坏社会和家庭的合理解释,于 是作者们又开始提及诱惑、怂恿青少年等侵犯行为。如果他们想说明, 在一个认同同性恋的社会中,会有更多的人转变成同性恋者,那么我 们只能说,这个说法只是一种猜疑,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从来 不会侵扰左撇子,即使这种干预可能会让更多的左撇子使用右手。我 们尊重个人的选择,只要他侵犯别人。 《道》文并未说明同性恋会造成什么危害,它只是假想出一些危 害。文章添油加醋从歌颂人们向往的典范概念如家庭、文明和自律等 入手,含混地抨击了一个敌对的群体。这种伎俩让我们想起了反犹太 主义的惯用手法,即先是赞颂爱国主义、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然后俨 然断定犹太人危害了这些事物,于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攻击犹太人。 《道》文的作者还是意识到了有必要找出他们反对同性恋的理由。 从理性的同性恋者的眼光出发,非议同性恋者而不是嘲讽他们,还算 得上是一个进步。另一点值得指出的是,这21位神学家和学者也开 始涉及到了他们不喜欢同性恋的理由,虽然他们只抓住那些支端末节 做文章。 (原载于芝加哥《风城时报》94年3月31日) ────────────────────────────── 【综合报导】 ◆ 人类两大死因 路透社报导,一位英国科学家今天说,降低全世界死亡率的最好 办法是把最严重的致死因素艾滋病和烟草当作控制的目标。 牛津大学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教授理查德·皮托在一次科学大会 上说,在世界各地,仅有两项致死因素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它们就 是艾滋病病毒和烟草。 他在英国科学协会的会议上说:“烟草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最 主要的原因。”他指出,在今后20年里,世界各地有1亿人将死于 吸烟。 皮托说,在过去100年里,婴儿死亡率出现了惊人的下降,目 前全世界5岁之前婴儿的死亡率仅为1%左右,现在的重点已经转移 到了防止中年人死亡方面,这正在成为全球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美国,70岁以前死去的人当中,有1/3是因吸烟而致死的。 在1990年死去的中年男子中,有12%是死于吸烟;而在同一年 龄组的妇女中,有将近1/3是死于吸烟。在过去30年里,英国中 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这主要是因为吸烟人数的 下降。 吸烟也是富人与穷人之间死亡率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生 活在较低社会阶层和收入较少的人比较容易养成吸烟的习惯。 谈到艾滋病,皮托说,不同地区的疫情发展将会有所不同。最新 的药物延长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但是他们十分昂贵。在那些艾 滋病病毒正以惊人速度蔓延的发展中国家里,人们无力购买这样的药 物。在今夏早些时候的日内瓦世界艾滋病大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 艾滋病疫苗的出现仍需等待数年时间,预防是对付艾滋病的最好办法, 在贫穷的国家尤其如此。 (摘自《参考消息》98年9月9日第7版) ────────────────────────────── 【历史回顾】 ◆ 荷兰同性恋运动简史 ·石洋 编译· 如果说一个国家有可能在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上经历一个革命性的 转变,那么荷兰正是这样一个例子。时至三百年前,荷兰公众还普遍 认为一个人如果喜爱同性,应当被处死。人们对于同性恋者(当时被 称为鸡奸犯)或者毫无知晓,或者把他们认同于涂脂抹粉、忸怩作态 的街头妓女。同性恋者一直被秘密地审讯并加以处死,因为当权者和 教会认为如果将他们的“丑行”暴光,有可能玷污民众的灵魂。17 30年,一个地下的同性恋者网络被查获,于是同性恋者才被公开处 以极刑,以警示大众。1811年,《拿破仑法典》被引入荷兰,对 同性恋的处罚有所减轻,但此后仍然有一百多名同性恋者被处死,并 有几百名受到监禁。直到十九世纪后期,这些过份苛刻的作法才得以 纠正,同性恋社区也开始形成。 二十世纪荷兰的同性恋权益运动主要是在荷兰科学人道委员会和 文化与宽容中心的领导下进行。文化与宽容中心成立于二战结束后, 虽然该组织一直处于警方的严密监视之下,而且政府也一再阻挠他们 展开活动,但该组织在工作上却取得了极大成功。 1911年,荷兰的刑法新增了第284b,禁止成年人与未成 年法人同性发生性关系,但对于异性间的类似性关系却没有惩罚条例。 第284b条颁布的理由是认为同性恋如同一种传染疾病,很容易影 响青少年和儿童。虽然该条例名义上在于保护未成年者,但事实上却 成为警察骚扰男女同性恋者的法律依据,而成人间的同性恋行为当时 在荷兰并不被列为犯罪。荷兰科学人道委员会就是为反对这条不平等 的法律而成立的,该组织效仿当时在德国由马格努斯·赫希费尔德领 导的科学人道委员会(详见本刊第22期《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旨在通过科学和教育纠正大众对同性恋的偏见,改善同性恋者 的社会地位。 二战期间,荷兰被德国占领。当时德国的同性恋者被关入集中营, 但纳粹认为同性恋的“蔓延”可以使“劣等民族”尽快灭绝,因此在 大多数被占领国家里并没有展开对同性恋者的扫荡。然而,纳粹认为 荷兰民族与日耳曼民族的血缘相近,因此荷兰的同性恋者和犹太人一 样,同样被关入了集中营。 荷兰的同性恋者在战后并没有忘记纳粹对同性恋者的血腥镇压, 他们采用集中营里同性恋囚徒佩戴的粉红色三角作为自身的标志,提 醒人们记住历史的教训,那就是纳粹所宣扬的男尊女辈、流产有罪和 同性恋者因不生育有违自然的说法能够造成严重的人类悲剧。 1946年12月7日夜晚,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名为莎士比亚俱 乐部的组织举办了一个文学欣赏会。一位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在会上 作了有关古希腊同性之爱的讲演,不言而喻地道出了莎士比亚俱乐部 的性质──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对男性之爱的咏歌出发,建立一个 宣扬同性之爱的文化组织。 大多数荷兰人信奉基督教中的新教,该教派对同性恋谴责有加, 使许多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本性有违道德,但莎士比亚俱乐部强调, 历史对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许多人士就是同性恋者,如依拉斯 默斯、安德鲁·纪德和奥斯卡·王尔德等(见注一),同性恋者完全 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除了提高同性恋者的自信心以外,该俱乐部 的成员严以律已,以身作则,让人们看到同性恋者也是和其他人一样, 具有相当高的道德水准。 1949年,莎士比亚俱乐部改名为文化与宽容中心,表明该组 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文化沙龙的性质。当时荷兰对同性恋者仍然怀有 极强的敌意,许多同性恋者视文化与宽容中心为一抒己怀的园地与乐 土。该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有两个舞厅和酒巴,并在全国其它地方建立 了分会。随着影响的扩大,许多成员已经安然接受了自己的性倾向, 他们感到再也无需遮遮掩掩,于是文化与宽容中心于1962年公开 改名为荷兰同性爱联合组织。该组织认为:同性恋本身并不是问题, 所谓的问题产生于社会对同性恋缺乏理解和宽容。 1971年,第248b条例遭到废除,标志着荷兰同性恋运动 的巨大胜利,此时同性恋已经进入公众语汇,同性恋者开始纷纷在各 行各业亮相,他/她们向公众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求自己的天 赋本性受到尊重。在此同时,同性恋者之间的联系和联合也日益加强, 并形成了类似于美国的“同性恋居住区”。虽然有人认为这种居住区 的形成仿佛造就了一道警戒线,使同性恋者与社会隔绝──即有些反 对者会说“我不想管你在那个角落里干什么,只要你不出来昭彰就行” ──但同性恋者确实在居住区内享有极大的个人生活自由。 同性爱联合组织在开展大众教育的同时,也派出游说者在政府部 门层层上述,反复讲明赋予同性恋者平等权益的必要性,最后终于说 服了荷兰总统,使他敦促政府在八十年代颁布了未婚伴侣登记法,使 包括同性恋伴侣在内的未婚伴侣享受到类似于异性恋夫妻的平等权利。 虽然后来艾滋病的猖獗使同性恋社区蒙受了非难,但对疾病的共同抵 抗不仅加强了同性恋社区的团结,使社区进一步扩大,而且赢得了更 多的异性恋支持者。 1998年元月始,荷兰的同性恋婚姻被正式合法化,即同性伴 侣可以象异性伴侣一样登记结婚(见注二),在今年之内政府也将赋 予同性恋者的孩子抚养权。从法律上赋予同性恋伴侣完全等同于异性 恋夫妻的权益,荷兰在全球打开了先路。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同 性伴侣和异性伴侣一样,可以在公众场合示爱而无人见怪,人们日常 谈话涉及到同性爱情时,也如谈论异性爱情一般自如,可谓见多不怪。 荷兰在这方面的进步表明,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只是个社会习惯的问题。 注一: ★依拉斯默斯(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著名 神学家,他从古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的《新约》极具人文色彩,对基 督教的原教旨主义提出了严重挑战,并成为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理论 基础。 ★安德鲁·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法国著名文 学家,着有《地球之果》、《有违道德的人》、《克里东》等书,于 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注二: 未婚伴侣法虽然提供许多类似于异性恋夫妻的福利,但严格说来并不 等用于婚姻。除了同性恋之外,其他未婚伴侣包括同居但未结婚的异 性恋伴侣,有血缘关系的伴侣(如母亲和女儿同住等)等。 ────────────────────────────── 【她山之石】 【编者按:《桃红满天下》第9期增刊《福柯/社会建构主义专辑》 刊出后,编辑部陆续受到一些读者来信,要求更多地了解米歇尔·福 柯有关同性恋的论述。现在我们将Bob Gallagher与Alezander Wilson 对福柯的采访全文刊出,以满足读者们的要求。】 ◆ 浅剖福柯的性与同性恋政治观 ·二言 编译·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本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哲 学家和思想家,曾担任巴黎的法兰西学院(College of France)的思 想系统史教授。他的思想自六十年代以来在欧洲得到广泛关注,并引 起相当大的争议。他与Claude Levi-Strauss,Jacques Lacan,Louis Althusser和Roland Barthes等人一起,对文化和社会提出了具有革命 性的新见解,成为六十年代末法国社会风潮的思想基础。后来福柯的 著作相继被翻译成英文,使他在北美的思想界也掀起了同样的旋涡。 七十年代中期,他应邀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担任访问教授,慕 名来听课的学生之多几乎将教室挤破。 在福柯的大量著作中,最有影响也最受争议的是长达三卷的《性 史》,其中以第一卷最为石破惊天。在《性史》中,福柯完整地提出 了他的社会建构主义学说,对弗洛依德的有关性欲的产生与发展的解 释提出了严重挑战。福柯认为性并不是受到压抑与否的本能感觉,而 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比如人们常说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受到压制,但 事实正好相反,因为那时候社会对于性的好奇相当浓烈,形成了一整 套有关性的表达,性的概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人们开始把性 当做行为的一个方面,试图通过科学去发现其本质与发展规律。福柯 指出,人们塑造了性这个概念,并把它冠以名称,同时又将其贬为某 种不可启齿的羞耻。在这样的观念下,性又被用来组织和解释人类社 会的多种活动与潜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性并不是针对某种本质性 东西的表达,而是历史的创造,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也被融入其 内。 这一切解说如何牵涉到同性恋政治呢?福柯认为,性是从日常的 性交和快感行为中创造出来的,性是十九世纪以来情欲与社会管制之 间冲突的产物,而这种管制涉及到有关性的知识以及宗教、医学和法 律机制等方面。至于同性恋,它并不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倾向(即 并不是某种冲动或某种在基因里已经注定的东西),而是我们的身体 与某种能够带来快感的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十九世纪之前,并没有 同性恋这个名词,而只有对鸡奸这个行为的描述。也就是说,同性恋 本来就是一个由医学工作者撰出的名称,而这个名称的科学性或客观 性并不由同性恋本身的科学性或客观性所决定,而是由医生所处的社 会地位决定,因为只有他们被赋予了划分疾病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 讲,所谓的同性恋身份、同性恋社区或者统一的同性恋政治其实没有 多大的实质性内容,因为同性恋者试图证实和争取的权益本身就只是 在别人圈定的概念内打转。福柯的思想对于当今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策 略提出了挑战。 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否定了柏拉图、米开朗基罗和萨福等 令同性恋者引以为豪的“同性恋祖先”。另外,福柯并不认为同性恋 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少数民族,因为这种少数民族地位只是基于对性倾 向的确认上,而性倾向只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并不等同于以肤色和人 种为基础来划分的少数民族。如果性倾向并不是什么本质性的东西的 话,那么所谓的同性恋政治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这个争论本身具有相当的意义。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需要 对围绕着性的政治做一番重新审视,而福柯并不从惯常的“人性”出 发,而是以性交和快感为出发点。就这一点来讲,他对我们的思维发 起了冲击,而这种冲击并非某种天真而理想化的主观情绪的表达,而 是出于对人与性之间的相互塑造的理解。 但福柯的思想其实是比这些反对者的看法激进得多。福柯认为同 性恋者并不需要接受或者否认自己的身份,而是需要去创造这种身份, 使这种身份一方面强壮得能够保护我们,另一方面则灵活得能够使我 们得到解放。也就是说,同性恋既然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性恋者就 没有必要在这种社会圈定的概念里打转,而是应该发挥建构的潜能, 去创造新的文化。 福柯认为我们应该打乱性倾向的区分,让同性恋融入社会中。比 如他不认为同性恋者从事同性恋主题的创作是文化创作的最佳方式, 因为这种创作在根本上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局限于一个特殊的族群 中,即同性恋者之间,而正是这种局限造成了同性恋者与外部社会的 隔阂。 ◆ 福柯谈同性恋与文化 问:你在《性史》中指出,性解放并不在于揭示有关人的自身与欲望 的某些隐密的东西,而是一个定义和构建欲望的过程,这种区别的意 义何在呢? 答:我想指出的是,现在的同性恋运动所需的是更多有关生活的艺术, 而不是所谓的有关性的科学知识(或者伪科学知识)。性是我们行为 的一个方面,是自由的一部份。性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它不在于 揭示自身的欲望的某些方面。我们必须知道,通过欲望我们可以形成 新型的关系,新型的爱,有新的创造。性并不是终结,而是有可能创 造新的生命。 问:这相当于你以前所说的我们必须成为同性恋者,而不仅仅承认自 己的同性恋身份。 答:确实如此,我们并没有必要去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者。 问: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答:问得好。我是说,我们要创造同性恋生活,去成为同性恋者。 问:这样做没有限度吗? 答:当然没有限度。只要你看一下充份享有性自由的人所创造出来的 艺术,你就不得不承认性一直是社会和人的创造力的最强大的源泉。 我认为应该掉过头来看这个关系:人们把性看成是有创造性的文化生 活中的一个秘密,但我们应该在性的选择后面创造新的文化生活。 问:就现实来说,发掘那种秘密意味着,我们现在所争取的仍只是一 系列围绕着性的民权和人权。也就是说,性解放还只停留在对性宽容 的要求上。 答:确实如此,但这也是值得支持的。重要的第一步在于你必须有权 选择自己有关性的表达方式。有关性的人权非常重要,但在很多地区 还没有受到尊重。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的运动确实在社会形势和观念上 带来了很多解放,但这种变革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并不能说一 切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我们还可以向前,但要使这种变革稳定下 来,我们必须在性、伦理和政治上,通过社会、艺术和文化等方面的 努力,创造出新型的生活、关系和友谊。我们不仅需要保护自己,而 且必须正面地看待自己,而这种正面看待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的身份而 言,而是把自己当做具有创造力的源泉。 问:听你这么说,很多东西好像与其它运动──比如说女权运动── 很相似,因为她们也声称需要建立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答:我不知道我们是否需要创造自己的文化,但我们确实需要创造文 化,或者说实现文化的创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碰到一个身 份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必要围绕着身份去创造文化,也不知 道如何创造这种文化。比如说,我并不认为同性恋者在文学创作方面 的最佳途径就是写同性恋小说。 问:事实上,我们也不同意这个,因为它陷入了我们想避免的本质主 义的套子。 答:我同意,比如说“同性恋绘画”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从性选择和 伦理选择出发,我们确实可以创造一些跟同性恋有关的东西,但绝不 是简单地将同性恋翻译到音乐或绘画里,因为那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问:你如何看待在过去十至十五年之间所呈现的同性恋行为的极度多 样化呢?比如说人们以前并不知道某些身体部位能够创造快感,比如 那些色情电影,那些专门为施虐/受虐者所开的俱乐部等。你认为这 些是十九世纪以来形成的有关性的表达的延伸呢,还是在目前的历史 状况下的一些特殊发展? 答:我们想谈的其实是这些行为所带来的革新。比如拿施虐/受虐行 为的亚文化来说,我并不认为人们旨在挖掘他们本性或潜意识中的施 虐/受虐倾向。施虐/受虐行为的意义远不止此:它是一种新型的快 感的创造,而人们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快感。人们总以为施虐/受 虐与强烈的暴力有关,而这种行为是暴力和进攻倾向的发泄途径,但 其实并不如此。我们知道那些从事施虐/受虐行为的人并没有很强的 进攻欲望,他们只是通过把身体情爱化使某些部位也变成了创造快感 的园地,而人们以前一直没有把这些部门与快感相联系。我觉得这就 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使快感不再局限在与射精有关的性行为上。有 人认为身体的快感一定要与性的快感有关,而性快感是所有的快感的 来源的话,我觉得这是相当错误的。施虐/受虐之类的行为就在于利 用奇异的工具,并利用身体的一些奇怪部位,在一些非常不寻常的情 形下,创造出快感。 问:也就是说性与快感必然关联被打破了。 答:正是如此。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创造多种快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拿创造快感的传统作法来说,体格快感不外乎吃喝与性交,但 只是这样做其实限制了我们对身体和快感的了解。 问:重要的是对快感和其可能性的实验。 答:是的。快感也必须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份。有趣的是,几个世纪 以来包括医生、精神病学家以至解放运动人士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谈论 欲望,但他们却很少谈及快感。他们会说:“我们必须解放欲望!” 其实不然,我们必须创造快感,随后欲望也许就会产生。 问:新型的行为是否一定要有一个身份,比如说那些从事施虐/受虐 行为的人是否一定要被称为施虐者/受虐者?有关的身份可以帮助他 们进一步探索快感,并为自己的权益而抗争,但这种身份的确定是否 也限制了他们对于其它快感的寻求呢? 答:身份只是一种游戏而已。如果它是建立和创造新型友谊的关系( 包括社会关系和性关系)的一种必经手续,那么它确实有意义,但是 如果人们认为他们必须“发掘”自己的“身份”,并围绕着身份营造 起一系列规矩与准则,如果他们问“我这样做符合自己的身份吗”之 类的问题时,那么他们就倒退到异性恋男子主义的老套上去了。身份 必须是一种我们作为独一无二的自我的身份,但我们对于自身的关系 并不是一个身份问题,而是具有多样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创造, 又是革新,千人一面是非常令人乏味的。如果人们通过身份去创造快 感,那么我们就不能排除这种身份,但是我们不能把身份当做一种适 用于任何人的伦理规则。 问:但是直到如今,性的身份确实在政治上很有用。 答:当然它确实非常有用,但它也同时限制了我们。我觉得我们有权 (而且也能够)从中挣脱。 问:我们希望有些性行为成为一种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抵抗,但当快 感的刺激能够受到控制的时候,我们如何达到那个目标呢?比如说, 我们能够保证这些新的快感不会象商品一样受到利用吗? 答:这点我们说不准,但我们可以肯定任何已经被创造并已被接受的 事物或者已取得的进步,总是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抗争,这就是人类的历史。然而,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对社会运 动或其它情形的阻碍。但是你说得对,我们必须小心,必须不断创新, 不断探索我们需要做什么。旧金山的施虐/受虐者社区就是个实验新 的快感、并借此确定身份来排除外人的很好的例子,当然这一切也产 生了一些反作用。我不喜欢用“辩证”这个词,但事实却与之很接近。 问:你曾说过,人们对同性恋的反感主要并不是他们对于同性间性行 为的嫌恶,而是因为同性恋的情爱关系不同于人们一般所认定的情爱 关系。同性恋情谊和社会关系并没有被人们所预想到。你认为人们感 到害怕究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同性恋关系会发展到何种地步呢,还是 他们觉得同性恋关系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构成了直接威胁? 答:友谊是现在令我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从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以来, 友谊一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里,人们具有 一定的自由,一定的选择(当然是有限的),并能产生很强烈的情感 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比如朋友间必须相互帮 助,等等。但我要说,从十七和十八世纪以来,这种社会关系走向了 衰亡,至少在男性社会,友谊开始成为其它东西。查看一下十六世纪 以来的文献,你就会发清b友谊经常被警告为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军队、官僚、政府、大学和学校等机构──当然我在用现代人的 语汇来列举这些机构──都想竭力消除情爱关系,或者把它保持在最 低限度。在学校里尤其明显。当学生们刚入学时,他们就被教训说, 不仅不能发生性行为,而且连发展友谊也不行。比如说,基督教有一 套有关友谊的理论体系很值得研究一番,因为教会很明白,要想完全 压制友谊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也谈论性、爱和友谊,但同时却对 此加以限制。研究了性的历史以后,我意识到我还应该研究友谊或者 友谊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个假设──而且我相信是能够得到证明的──那就是同性 恋(我这里指男子间的性行为)从十八世纪开始成为一个问题,而其 产生与警察和司法体系大有关联。同性恋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正值 友谊开始衰亡。只要友谊的重要性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就不会想到 男人有性交行为。当然你也不能说男人间没有性交,但是这种性交无 关紧要,因为它没有任何社会意义,而且在文化上也可以被接受。男 人相互之间接吻或者性交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当友谊作为一种社会 关系开始衰亡的时候,人们就会问:“男人间会发生什么?”问题就 这样产生了。当男人互相性交时(不管是两个人或者多个人),问题 就来了。我觉得我的假设是对的,当友谊这种社会关系走向衰亡时, 同性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政治和医学问题。 问:如果探索友谊具有极大重要性的话,我们必须看到几乎所有的社 会秩序都是为异性恋的友谊和结构所设立的,而同性恋是受到否定的。 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是否应该是设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新型的价值观念、 新型的家庭结构,等等?同性恋者现在还无法享有赋予一夫一妻的各 项权益,那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秩序,使我们不仅能够 自我防卫,而且能够创造真正的另类的社会形式? 答:这方面我还没有确切的主张,但我认为去追随现有的家庭模式及 其一系列秩序的做法,在根本上与我们发展友谊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 的。但我们确实也应该看到,尽管目前有一些家庭形式得到了社会的 保护,但这种保护却使那些没有受到保护的家庭形式更显丰富,更引 人入胜,更具有创造性,当然,它们也更显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建立何种适合于同性恋者的社会秩序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但我现 在还给不出一个答案。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加探索。 问:你如何评价如下看法,即同性恋解放运动应该是一个开发新领域 的努力,而不是一个为了在历史上纪录其来龙去脉的过程?也就是说, 你对性政治的看法是否认为我们应该撇开纲领,去探索新型的社会关 系? 答:我认为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 任何社会和政治纲领都只会走向失败。我们意识到,如果只是从政治 纲领出发,那么将一事无成,因为几乎所有的政治纲领最终都走向让 一个政治集团操纵一切的局面,不管这些政治阵营是由技术精英还是 由官僚组成。然而,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来的一个显著发展就是, 一些社会制度模式在没有纲领的前提下得到了实施。没有纲领并不意 味着盲人摸象,即没有思维的探索。只要仔细审视过去,并刻意关注 目前的发展,那么没有纲领的运动还是可以有相当的创意的。 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党派都把政治上 的创造权占为己有,也就是说,为了夺权,他们把政治纲领犹如紧箍 咒一样强加在政治创造的头上。我认为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发生的 一切是很值得保留的,因为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创造和试验都是在政 党之外发生,并脱离有关的政治纲领进行的。应该看到,人们的生活 自六十年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更,而且这种变更在我的有生之 年还会持续下去。可以肯定,这些变更的产生并不是来自任何政党, 而是各种社会运动的努力的结果。这些社会运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 活、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态度,而且还改变了那些并不参加这些 运动的人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一个很重要而且很有积极意义 的进步,但是我要重申,这一切变革并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政党或 政治组织所策动和推行的。 ────────────────────────────── 【桃江连程】 ◆ 崔子恩:带刺的玫瑰 记者:你的小说多描写变性人故事、同性恋温情、器官政治批评和丑 角指涉等。我读完你最近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 床榻》和《丑角登场》,至今还在感到恐惧和颤栗。说得更直接一点, 是毛骨悚然。 崔子恩:有那么厉害? 记者:正如为你作跋的北大教授戴锦华所说的,你把男女性别这一天 赋常量当成一种变量来写。《丑角登场》中的卜算子和如梦令互换性 别器官、最终成为一对恋人、甚至有身体结合的戏剧性场面出现,结 合时刻他们使用的分别是对方原先的器官。你似乎在向一切现行文化 规约提出挑战,直至根植于人的身体的体液和官能。 崔子恩:挑战是一个军事化的命名。我可不是斗士,我没有隶属的阵 营,也不知为谁而战。依我的游戏主义学说,我只不过是一个顽童, 浑身是玫瑰之刺、浑身是毛病动辄得咎的坏孩子。 记者:拉撒路,耶稣基督的朋友,也是你《玫瑰床榻》最后一章的出 场人物。你还在小说中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崔子恩:对,改变爬行方式,力图大头朝下用头脑作滚轮滚动前行, 而未能坚持恒久。人也一样,老是直立行走,老以为是天之骄子,不 大头朝下地生活,不对原有存在状态进行彻底革命,包括性别革命、 性别组合革命,只是坚持异性恋霸权或男权中心,人类也会有恐龙样 的灭顶之灾。 记者:听上去,你把自己的小说作了先知书。 崔子恩:不止是先知书,也是小说,或者说是小说式的儿童游戏;在 游戏中发现和认识一个全新的崔子恩式的世界。 记者:似乎会是一个颠倒常识常规、充满类似于男人强奸变性人、变 性男人反强奸的戏剧冲突的所谓“崔子恩式的世界”。也许,新的中 心正在你的小说中形成:性器官固定或移动或变换造成的人类新文化 中心。 崔子恩:谢谢,你在冷嘲热讽中击中了我小说的一个要害,身体政治 的要害。可是,我还有许多靶子你没有命中。我是“去中心”主义者。 记者:我知道,你的游戏主义哲学,你的“语言革命才是最彻底的革 命策略”,还有戴锦华所说的“拒绝权力”,还有这两部长篇的责编 林宋瑜所说的“最大限度释放想象力”的写作生态,还有对文学体裁 ──诸如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情书、名言警句的打破和混淆。 崔子恩:而且,我们文化中固有的性别中心/男权中心/异性恋中心, 也并不是用所谓的性器官中心就可以解构的。弃绝我们文化中的男女 /统治被统治/异性恋同性恋/生死/自然反自然/常态变态等一系 列二元对立基础,弃绝科学决定论,弃绝人本政治,也许才是“解放” 的开始。 记者:那么多的弃绝,让我感到赤裸裸的,难怪有人说,你的小说如 果遭到批判或禁止,连知识分子都不会出面保护。 崔子恩:我的小说不需要任何保护。 记者:你对世界的叛变,好悲壮哟。 崔子恩:一旦我成为丑角,就成了喜剧:每个人都同我一样是“花脸 花衣花裤花花性征”的小丑。 记者:瞧你,不仅用小说把我们剥得一丝不挂,而且还质疑我们的性 别,说我们每个人都“花花性征”。你要小心跌倒哟。 (摘自《音乐生活报》1998年6月18日,于滨文) ────────────────────────────── 【新书鉴赏】 ◆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序言 ·刘伯红·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是美国妇女 健康运动的结晶。它经过25年的充实和磨砺,己从70年代刚出版时 一本200多页的小书,扩展成90年代一部750多页的巨著。它 不但在美国修订了6版,发行了25年.被制成盲文版、音像版,进 入“健康之问”的电脑数据网络,疯迷了不计其数的美国妇女,更成 为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一代美国妇女成长和生活的“亲密伴 侣”;并且至今已被翻译或改编成等15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400 万册,强烈震撼和深深打动了许多国家的妇女,为她们掌握自己的命 运,推动自身健康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榜样。 感谢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它给中国带来全球妇女健康运动的宝贵经验和当代医疗模式转变的新 鲜信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我们的身体 我们自己”课题组,从中挑选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反映美国90 年代妇女健康运动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著作,译成中文,企盼启发 中国妇女自我保健的自觉性,活跃对中国妇女健康研究的空气,完善 中国妇女保健政策,从而为提高中国妇女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和性 别观念做出贡献。 美国妇女健康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以金钱为主宰、以富人为主 体、被科学校术垄断、性别歧视的美国医疗卫生制度。本书作者── 美国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影响更多的妇女, 使其对自身保健和生命更负责任;强调妇女必须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身 体,明了生理结构与变化,以减少性别歧视与自我贬低;拥有正确的 医疗知识,以增进妇女的健康能力,保护目己免受不必要的医疗伤害; 努力创造更公正的两性平等衬会,在这个社会里,良好的健康不是奢 侈,而是一种权利。出于这个坚定明确的目标,这本书贯穿了一系列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精神,形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为方 便读者阅读,简单介绍如下。 1.用妇女的眼睛看健康。在美国,长期以来,指导或描写妇女健康 的书大部份是男性撰写的,或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 来的妇女(60年代前,美国的医学界是男性的一统天下)撰写的, 书里虽然介绍妇女健康的内容,但没有女性的声音、立场和视角。在 本书的作者们看来,妇女在保健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不单单是医疗 卫生主领域的事情,它是美国阶级差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空气 污染、社会不安全等以父权制为皇础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在这种 衬会制度和文化结构中,从来没有如此之多的行业,驱使妇女花费宝 贵的时间和金钱,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的健康置于有毒物质的威 胁之下;衬会鼓励妇女首先要达到充满成见的“漂亮”标准,其次做 讨男人欢心的伴侣,最后做个好仆人,对反叛这个标准、希望实现自 己完整价值的女性,给予种种压力甚至不惜损害她们的健康;成倍赚 取利润的农业、食品、广告和医药工业,把金钱的利益高高置于“人” 的健康之上,迅速利用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迎合妇女市场,从中捞 取好处;以权威自居的某些医学专家,为了达到控制病人和盈利的目 的,或者不愿将医疗知识告诉患者,迫使患者为得到进一步治疗而一 次次回到医生身旁,或者将妇女看成精神不健全(神经质)的人,歧 视或怠慢她们;社会剥夺许多妇女特别是有色人种和残疾妇女的生存 和发展机会,将她们置干贫困、缺医少药、遭受剥削、污染和暴力的 境地,并雪上加霜地指责她们是社会的“负担”和“问题”……本书 的作者们用全新的女性眼光、用性别意识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妇女健 康以及隐藏在妇女健康问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因 素,指出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在总结妇女生活经验、探 索最新科技信息、促进社会政策完善等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妇女自 我保健的崭新思路、独到作法和宝贵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 不仅是一本关于妇女健康的书,还是一本从女性角度全面阐述妇女和 社会关系、妇女运动自身生命力和特定世界观的书。 2.女性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本书的题目《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鲜明的表达了妇女要求掌握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命运的愿望,强烈地 表明了妇女自己解放自己的主体精神,正如本书作者对这本书的一种 概括:“这是一由女性写的、为女性而写的书。”为了使中国读者更 通俗更直接的了解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我们起了现在的书名《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而将原书名《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作为 本书的副标题。有人说,这本书本身就是妇女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的 集大成者,40多位妇女参与了这本书的写作,60多位妇女被列入 特别致谢名单,400多位妇女被列入一一般致谢名单这些妇女不但 来目美国各地,还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妇女亲临现场,或通过 信件、电话和我们联系,为撰写和修订工作开辟了全新的题材和论题 。这种精神也深刻影响着每一种文字译本所在国家的妇女,她们纷纷 将妇女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扬光大,壮大妇女的力量。正如书中所说 的:“本书自始至终,只要有可能,都强调妇女的能动性,在保持健 康、自我医疗、谋求变革等方面,我们妇女能为自己、为彼此做些什 么。” 作为本书主创人员的12位妇女,25年前开创这项卓越的工作, 她们虽然各自经历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如结婚、生育、离异或家庭不 幸,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她们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其中的12处 中坚持每周一次会面),像一家人一样彼此信任、理解和支持。她们 和许多杰出妇女一起创立了“妇女健康信息中心”,供全世男妇女分 享妇女保健的经验和知识。她们还开展了其他项目,包括出版有关中 老年妇女的《我们自己,走向老年》,有关养育儿童的《我们目己, 我们的孩子》,有关青少年青春期的《变化中的身体,变化中的生命》 等类似的出版物。她们的爱心和支持,也使我们中文版的翻译工作得 到智慧和力量。 3.妇女健康定义的再认识。以往人门的看法是,没病就是健康。波 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对妇女健康的定义却有不同的见解。首先,她 们认为妇女健康是妇女解放的基础,妇女只有掌握了自己身体的控制 权,确定并解决对妇女生活至关重要的健康问题之后,才能获得真正 的解放。正如她们在书中处说:“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物质 基础;对我们自己身体的无知、了解不确切,甚至更糟糕,感到羞耻, 造成了我们对自己的疏远,阻碍我们成为本可以成为的完整的人。” 因此,她们要“以一种诚实的、人道的、有力的方式,来思考我们自 己和我们的生活”,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投身于妇女健康运动和妇女 健康事业。其次,妇女健康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健康进行了重新界定。 它不但指没有身体疾病,而目还涉及整个身心健康和与衬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本书至少从两个方面,对妇女健康的定义做了详细阐述。从 妇女的生命周期上看,妇女健康应包括从妇女生命开始到生命终止的 整个过程而不应仅仅把妇女看做生孩子的机器──只重视妇女生育周 期的健康。因此,本书对生育阶段之外的、处于生命周期其他阶段的 妇女的健康问题,如“步入老年妇女”(第22章),也给于悉心的 探索和关照,真诚彻底地表现了对妇女生命及权利的爱护和尊重。从 妇女健康的内容上看,妇女健康不应仅仅是妇科健康,它不但应包括 适当的避孕措施、怀孕、生育、更年期及其他与妇女生育和性生活有 关的问题,而且应包括反映妇女地位及生存状态的营寿问题、环境对 健康的危害问题、职业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危机(如自杀)问 题、残疾妇女问题、对妇女的暴力等问题,此外还应考虑到妇女如何 获得医疗保健措施,如何得到托儿、劳保、养老、治安等社会保障, 如何享用医疗权利,以及影响妇女保健的政策、法律、文化和社会问 题。本书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上做出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大大开阔了我 们的眼界,启迪了我们的思想。 4.赋予女性能力和权利。赋予权利和能力(empowerment),特指人 们或集体使自己的生活或社团获得权利和能力的过程。针对妇女在保 健中所处的劣势地位,本书作者认为:首先,要倡导提高妇女的觉悟, 使她们认识到获得良好的保健是每一位妇女的基本权利,尽可能让更 多妇女更多注意个人保健和个人生命。其二,深刻分析妇女在保健中 受歧视、受压迫的种种原困,详尽介绍大量的政治、政策、法律、保 健保险制度、医疗机构、衬会保健团体、社区服务、病人权利等信息 资源,以便使妇女们武装起来、组织起来,得到应有的支持和相互帮 助,维护自身的保健权利。其三,本书作者认为,妇女们被保健体制 忽视的症结,在于医生对医学知识的垄断和医生对病人的虐待态度, 而病人对医学的无知则增加了医生任意处置病人的可能性,本书把使 妇女获得保健知识作为提高妇女权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位妇 女都经历青春期、结婚、怀孕与生育、衰老等过程,但是关于生殖生 理和各种历程变化对其身体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向她们讲授与解释过。 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相仿。同样,当一名妇女接到医生开的药 方或被建议做手术时,她通常不知道对她身体治疗的预期效果,有什 么副作用?如果她不喜欢或不便接受某种治疗又有什么替代物? 此外,种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妇女疾病的治疗又意味着什么? 本书从妇女的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回答了妇女生命过程中最亟需最 关切和种种健康问题,诸如,怎样认识和评价妇女的健康?怎样获得 优质、安全的性生活而又能避免妇科疾病的困扰?怎样控制自己怕生 育、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避孕手段?怎样健康度过怀孕、生育、产后的 过程?怎样预防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切除术何时必须施行,何时又 有变通选择?在女性职业生活中有哪些共同的危险?如何防止骨质疏 松和衰老?如何对待社会文化中不利于妇女健康和各种因素?……读 过这本书的很多妇女说,她们“能一口气读到这么多相互关连的主题 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生命的充实依靠理性的谨慎,而不是不 必要的小心”。可贵的是,许多妇女还把本书当做扫盲读本,不但使 有读书习惯的妇女受惠,而且使没有文化的妇女受益;有的把本书当 做健康工作者项目,从而南昌市健康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有把本书当做大学项目,为院校的卫生所、学生和教师服务;还有的 把出售、宣传这本书当做社区小组获得经济支持的来源。这些都大大 提高了妇女们,特别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贫困妇女、有色人种妇女、少 数民族妇女,掌握自己身体的主权,获得健康资源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使她们自尊、自立、自强。正如书中所述,“对自己形像(身体)的 认同,并不能解决房租和做饭问题,也不能阻止核战争。改善自我的 感觉本身,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它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我们 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从而改造这个世界。” 5.向医学权威挑战,坚持妇女的自助和互助。本书充满向美国医学 权威挑战和对美国医疗制度批判的精神。本书作者们认为,美国医疗 制度面临危机,它剥夺了穷人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损害了病人的自 主权,只管医疗不管预防,迷信所谓的科学校术先进设备,忽视对民 间医疗方法的研究推广,把人当做机器对待,等等。本书作者无情地 揭露了过度医疗化的美国医疗制度对妇女的种种压迫,这种压迫不仅 表现在他们创造了性别歧视的医疗理论(例如“生理决定论”等), 而且反映在大量危害妇女健康的医疗实践上。在美国,每年有一半的 子宫切除术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医生的方便,接生时使用麻药、引产 钳、引产和剖腹产,成了产科的常规操作,而这些己被证明对母子有 很大危险;供妇女用的避孕药具也常常未经大量试验而不负责任地投 放市场……本书作者们搜集各地医院滥用职权的证据,提醒广大妇女 警惕美国医疗制度对妇女健康的危害,鼓励妇女为维护自身利益起来 斗争。 与正规医学专业书籍的尺度不同,本书研究和包容了治疗和康复 的更广泛的议题,例如,作者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被正规医学排斥在 外的整体疗法、顺序疗法、传统疗法、心理疗法等,并提倡妇女健康 应与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宜的体育锻炼、乐观的情绪以及与正规西医 治疗相结合等,形成未来妇女保健的新趋势。使得“一个贫穷的黑人 妇女读完此书,可能会获得与富贵的上流人物一样的收获”;“无数 古老的神话和偏见被毫无掩盖地揭穿”;“有些老太太的民间处方, 比现代昂贵的药剂更简单,但二者收效一样”。 为克服美国医疗制度的种种弊端,本书自始至终提倡和重视妇女 们所创造的自助或互助的医疗服务形式。她们说:“我们越是知道彼 此隔绝使我们变得脆弱--抵挡不住疾病侵袭,离不开对‘专家’的 依赖,我们就越明白团体的经验和行动是我们保健的基础。”时下, 作为美国妇女健康运动的积极结果,遍布美国各地的妇女保健服务机 构,不仅帮助妇女进行妇科检查、治疗常见的妇科疾病、传授避孕方 法、提供保健信息、提供廉价的接生和堕胎服务,还力图在为妇女健 康服务的过程中,与病人建立起一种新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她们坚持医主的职能是为病人服务,强调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让 病人参与对医疗步骤的讨论和决策,以改变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不平等 权利关系,打破医学的神秘和权威,改革美国医疗卫生制度。她们还 认为,由普通妇女参加和自助保健活动,还是改变社会文化、推动社 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6.尊重妇女的生活经验、多元化和知情选择。妇女是美国社会和医 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妇女同医疗系统打交道往往超过男人的一倍; 医院的义务工作者中85%是妇女;有关家庭成员的病集,大部份是 通过妇女传达出去的;医学上的很多重要成果,也是通过妇女的身躯 试验成功的。(但她们本人往往不知道。)但医疗制度的决策和医学 经验的总结,常常听不到妇女的声音。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 用妇女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会写就的──书中大量引用妇女自己讲的 话而不是教科书语言,它使我们有机会倾听被主流文化淹没的老龄妇 女、有色人种妇女、残疾妇女、离异妇女、同性恋妇女、第三世界妇 女各种各样妇女的声音,从不同阶级、种族、年龄、性倾向的文化多 样性中学习丰富的经验,学习创造、理解、尊重、美德和智慧。 本书作者认为,从来没有包医百病的唯一良方,人们对同一治疗 的反映也从来不会相同。所以,本书的写作方法是为患者提供可供自 我决策的各种选择,而不是替患者决策。本书对某一治疗感受的描写 是多样的,甚至包括截然相反的评价,而不是一种声音。她们把决策 权留给妇女本人,希望妇女能够根括自己的情况,在多种治疗方案、 多种预期可能中,做出自己的抉择。决定什么,归根结底是决定她的 身体、她的生命。 本书对妇女生活经验的尊重,还表现在她们不断追随科学发展的 步伐,不断满足妇女生活新的需要。比如,我们现在翻译的1992 年最新版本中,增加了乳腺癌(新的治疗方案)、关节炎、自动免疫 失调、艾滋病和人工授精等专题。她们认为,最新最好的数据、不断 更新的文献、对医疗技术手段和疾病的客观审慎论述,是使本书成为 妇女自我保健经典的重要前题。现在她们又在着手编辑1998年版 的更新版本。 我们对本书特色的简介仅是初步的、粗疏的。我们深信,每一位 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到它的真正价值,都会为我们主活在这样一 个信息交流迅速便捷和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时代而庆幸,为我们能分 享到他国妇女的保健经验和姐妹情谊而感动。我们更坚信,每一位读 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取其精华,而不是生搬照套、削足 适履。 翻译这本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又有巨大文化差异和名著,对我们 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我们经常是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翻 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个人和课题组成长和获得能力的过程。为 了方便读者,我们在书后附了人名、机构名对照。考虑到中美两国文 化的差异和我国出版的有关规定,我们对原书中的有关部份做了删节, 如:性关系中的同性恋部份(见注)、性教育中的某些具体细节、有 关妓女的论述等。由干篇幅所限,原书的信息资料(Resources)(含 相关问题的读物、档案资删研究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书店、 出版机构等)、索引、前几版部份作者、鸣谢部份,我们没有附在书 中。读者若想得到这些信息,可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所性学信息 中心(人大图书馆新楼511室)或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研究与信息 中心查阅。 我们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为增进中国妇女的健康水平尽一点微薄之 力。 注: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请参看《桃红满天下》增刊第13期《爱妇女: 女同性恋者生活和关系》 ────────────────────────────── 【桃园拾趣】 ◆ 笑话两则 ·一· 一位男士跌跌撞撞进了酒巴,一下要了六盅烈酒。侍者问:“朋 友,出什么事了?” 那人说:“我刚发清b我兄弟是个同性恋。” 第二天,这位男士进了同一家酒巴,并一下要了八盅烈酒。侍者 又问:“朋友,又出什么事了?” 那人说:“我刚发现我儿子是个同性恋。” 过了一天,那人又来到酒巴,并一下子要了十五盅烈酒。侍者问: “真见鬼,难道你家就没人喜欢女人吗?” “有,”那人说,“就是我老婆。” ·二· 一位男士在酒巴里看到一位令他心仪的女子,上前向他打了招呼, 并问:“我能为你买一杯饮料吗?” “当然可以,但你占不到什么便宜。”女子说。 过了一会,这位男士又问:“我能再给你买一杯饮料吗?” “当然可以,但你占不到什么便宜。”女子说。 过了一会,男士想邀请女子去他的家,女子说:“当然可以,但 你占不到什么便宜。” 到家后,男士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女人,我要你为我老 婆★。” 女子说:“哦,这个倒可以考虑,把她带进来吧。” ★原文为“I want you for my wife”,既可以被理解成“我要你成 为我的老婆”,又可以理解成“我要把你献给我的老婆”。 ────────────────────────────── 【爱知行动】 ◆ 新书征文:同志在亚洲电影里的表现 尽管,最近几年在英语世界,关于亚洲电影的著作数量稳曾,但 其中大多数文章不是过于基本就是过于专业化。而且,探讨同志生活 在亚洲电影中之表现的文章,仍然罕见;仅有的一些,也多只限于特 定的电影节,很少能在更广的范围里与读者见面。美国同性恋研究的 权威性杂志《Journal of Homosexuality》与Rutgers大学英文系,计 划联合编辑一本新书,全面探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日本、 菲律宾、印度等国,以及东南亚和西亚各国,包括俄国的一些地区, 表现同性恋、双性恋、变性等现象的电影。本书将是第一本这方面的 英文专著。该书将由《Journal of Homosexuality》的总编John DeCecco博士主编。编者希望世界各国有关人士广泛踊跃投稿。 欲投稿,或索取更详细信息,请与Andrew Grossman联系 通信地址:5 Hilltop CT. Springfield, NJ 07081 USA E-mail: morgold@webtv.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