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32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10月2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欧洲议会谴责反对同性恋的国家
         加拿大同性伴侣挑战婚姻法
②  【说三道四】但求沟通
③  【生命伦理】假如同性恋是一种选择
         杰西·杰克逊谈同性恋
④  【综合报导】美国同性恋大学生惨遭杀害激起民愤
         美国“纠正”同性恋的风波继续
         学者抗议反同性恋人士歪曲科研成果
⑤  【她山之石】恐同症研究新发现
         美国精神病学会关于同性恋的声明
         同性恋是是疏远的父子关系造成的吗?
⑥  【桃江连程】安妮·海切:我是同性恋怎么了
⑦  【同人笔林】同性爱情诗歌选
         来时路
         孪生
         裸睡的情人
         裸身男子
⑧  【爱知行动】美加地区邮订《桃红满天下》
         请支持拉子网站To-Get-Her
──────────────────────────────
【新闻摘要】

◇       欧洲议会谴责反对同性恋的国家

  欧洲议会于9月17日以110票赞成,89票反对和6票弃权
通过决议,谴责奥地利、保加利亚、塞浦露斯、爱沙尼亚、匈牙利、
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对同性恋者的不公正对待。该决议的发起是因为奥
地利、塞浦露斯和罗马尼亚最近都未能取缔反同性恋的法律,从而未
能符合欧洲人权标准。

  欧洲议会同时表示将反对“向任何违犯同性恋者人权的国家做出
任何让步”。

  该决议的具体内容包括:

1.呼吁奥地利撤消刑法第209条,该条款规定同性恋的合法年龄
高于异性恋;
2.为塞浦露斯于5月21日通过的“不充足的法律改革”感到遗憾。
塞浦露斯在将同性恋非刑事化的同时,却以一系列严重歧视同性恋者
的条款取而代之,其中包括禁止同性恋者在报上公开征友,规定同性
恋的合法年龄高与异性恋等;
3.为罗马尼亚内务部于6月30日拒绝将同性恋合法化的决定感到
遗憾。

◇   津巴布韦同性恋者威胁将暴露上层官员的同性恋身份

  津巴布韦新成立的同性恋组织于9月份表示,如果他们的组织不
被允许注册的话,他们将透露一些上层官员的同性恋身份。

  “如果把我们逼急了,我们只能这么做。”该组织负责人阿尔弗
雷德·祖鲁说。

  津巴布韦内政部表示,如果该组织的成员敢在政府部门露面要求
注册,就将他们逮捕。

◇       瑞典同性恋耶稣展览要求警方保护

  离瑞典首都四十英里远的乌普萨拉城的一个路德教堂最近举办了
一次别开生面的耶稣画展,画展将耶稣及其使徒都描绘成穿女装癖或
者皮装族。该画展吸引了一万两千名参观者,但整个展览在警方的严
密保护下进行。

  教堂的主持图利基·比伦说:“我觉得应该由信徒们自己来决定。
我知道有些人为此谴责过我,说我企图将耶稣描绘成女人。”

◇        加拿大同性伴侣挑战婚姻法

  9月14日,蒙特利尔的一对同性恋伴侣向政府提出起诉,要求
取得结婚的权利。

  57岁的麦克尔·亨德利克和43岁的热内·勒伯夫共同生活已
有25年,但他们的结婚申请遭到魁北克最高法院的拒绝。

  “具体说来,结婚会给我们一种承认,”亨德利克说,“我们能
够分享对方的退休金,并且可以继承遗产,不至于我死时他一无所有。
如果我们结婚的话,那么一切就有保障了。”

  此案很有可能会被投诉至最高法院,预计这一过程将拖好几年。

  “我们还不算太老,等得起。”亨德利克对记者说。

  此起诉声称魁北克的婚姻法违反了该省的《人权与自由宪章》,
该宪章自1967年以来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基于性倾向的歧视。该伴
侣的律师也称魁北克没有权力决定谁能结婚,谁不能结婚,因为婚姻
的定义是由联邦规定的。

  加拿大最高法院将于12月15日受理该案。

◇       法国市长称对同性伴侣法有误解

  14644名法国市长在前一段时间联合签名,表示反对《公民
团结法案》。现在一些市长声称他们当时在联名信上签字时,误以为
该法案的颁布将强迫他们为同性伴侣主持婚礼。当他们了解到同性伴
侣将在法院注册,而不是在市政厅登记时,很多市长表示他们支持该
法案的实施。

◇    比利时同性恋青少年自杀比例高于异性恋青少年

  根据根特大学的一项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合举办的调查研究
表明,比利时15岁至25年的青少年和青年自杀的可能性比异性恋
同辈高二至五倍。

  该研究调查了404名青少年和青年,其中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各占一半。统计结果表明,女同性恋和女双性恋青少年和青年中有25
%的人曾经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她们的异性恋同辈中只有5.4%
的人有过这种念头;男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和青年中有13%的人
想过要自杀,而他们的异性恋同辈中有5.9%的人有过这种念头。

◇        里斯本市长支持同性恋者权益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市长胡奥·索雷斯于9月12日为新落成的
同性恋组织“同志作品”(Opus Gay)的总部开张剪彩,里斯本第二
届国际同性恋电影节也同时开幕。

  索雷斯声称他“为里斯本是一个自由、宽容和开放的城市而感到
骄傲”。

  同志作品的负责人安东尼奥·塞泽德罗对记者说:“继黑人和吉
普赛人以后,该是我们赢得自由的时候了。”

  目前葡萄牙另外两个大型的同性恋组织为国际同性恋联合会葡萄
牙分会以及革命社会党同性恋组。
──────────────────────────────
【说三道四】

◆            但求沟通

             ·二言·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
M)在创办《桃红》之前,杨青曾经编辑过两期《同志论坛》,许多
材料后来在《桃红》中逐期推出。去年八月底,当研究会成立时,刘
星提议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发表信息,这样既迅达,又经济。

  给杂志取名字就象给孩子取名一样难,几个人绞尽脑汁,也想不
出一个贴切的。九月一日的那晚,我与游云和汉斯一起逛洛杉矶的夜
景,在一家酒吧停留,闲聊中谈起了张艺谋的电影,感叹他与巩俐分
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原先计划筹拍的《桃花满天红》。此时突然来
了灵感,三人就讨论起来,拍定了《桃红满天下》。桃红象征粉红色
与爱心,同性恋者遍布天下,真是再贴切不过。第二天与杨青商量,
一拍即合。

  接下来就是选材与写稿。杨青搞同志工作已经多年,手头已经积
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料,网络上也有一些可以援用的信息。我去了趟书
店,发现美国有关同性恋的出版物已如汉牛充栋,但一看架子上所放
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关于基督教与同性恋,似乎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
贴。即使有一些反映同性恋历史的书籍,也是着重于美国的同性恋运
动,虽然有借鉴的意义,但毕竟离中国的国情还有些距离。据我们的
了解,国内的同性恋者一般在政治上都持有较为平和的态度,因此如
果我们本着科学教育的态度,少一些意气用事,沟通就比较顺乎自然。
科学与教育运动的开展需要以信息为铺垫,但在中国以至整个汉语世
界里,同性恋研究一直是个禁区,可供参考的资料极少,比如一位大
学生如果希望写一篇有关同性恋的小论文,他面临的一大困难是在周
围几乎找不到参考资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不仅显示了了我们工作
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同时也预示耕耘必然带来收获。

  我们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包括同性恋者)提供有关同性恋的客观
信息,因此除了刊登感性的诸如个人经历的文章外,更着重于传播理
性的具有思辨性的信息。不久前接到一个香港大学生的来信,提及他
们即将在课堂上就同性婚姻合法化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会。我想
有关同性恋的争论迟早会在中国的各个层次展开,而研究会的一个重
要目的为辩论提供思想工具与武器,把反对同性恋的偏见砸得粉碎。

  记得读书时每天需要嚼啃数不清的学术论文,每周有两三个晚上
要赶出几篇评论文章,虽然当时苦不堪言,但这种严格的训练倒是赋
予了我一副批评的目光,看事物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而是采取“怀
疑一切,质询一切”的独立思考的态度,凡事总想琢磨出个道理。上
一次经常性的动笔是十多年前高中时代的作文,当时社会经验不足,
而且脑子里条条框框太多,窒息得连自己都把窒息当做一种当然,写
文章言不由衷,如挤牙膏一般。现在思维挣脱了教条的限制,冲破了
禁忌的桎梏,使灵魂插上了翅膀,而这份思想的自由使社会和世界呈
现出其本来的颜色和面目,不再为有色眼镜所遮掩与粉饰,而这份客
观性正是科学的开端。

  《桃红满天下》出版了几期之后,我们就思考如何把信息传到国
内去。这时我们从GAY CHINA上摘抄了一些电子信箱地址,
一并将几期《桃红》“送货上门”。一些读者很快回了信,大多数人
持肯定和鼓励态度,也有几个气急败坏的。不过连同人的骂都经受住
了,人生中还有什么责难不能一笑了之呢?

  当然这一步最大的进展是不仅使《桃红满天下》传到了国内读者
的手中,而且国内也开始有人来稿,于是我们也开始招兵买马,这既
减轻了编辑部的负担,又增添了杂志的多样性。国内读者的来稿使《
桃红满天下》与他/她们的心贴得更近,这对我们的工作是莫大的鼓
舞。

  编杂志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成长的过程。以前我自己对同性恋
的理解也很肤浅,不过是停留在体格与情感的层次上,工作使我了解
到同性恋也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具有多个层次和多种方面。中国人
看世界与美国人会有所不同,基督教徒看世界与佛教徒或无神论者有
所不同,而同性恋者看世界,从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世界出发,也
会与其他人有所不同。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即不是一种过错,也谈不
上可惜,更没有理由悲天悯人。世界如果没有我们,就会少一份色彩,
少一份活力,就象管弦乐团里的中提琴组,虽然被很多人所漠视,但
如果缺了他们,音乐就会显出失谐与破残。由此来看,我为自己是一
名同性恋者而感到幸运与自豪,因为这个世界如果缺了我们,不会更
好,只会更糟。我们固然被剥夺了生活中的诸多权利,但这并不能剥
夺我们对于充实人生的追求,就象罗丹的雕塑,在伤痛、压抑甚至于
扭曲中也可以展示出非凡的美,而这种美比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照更
为动人,更加震撼人心。虽然我不同意福柯用社会建构主义来解释同
性恋的成因,但我确实赞同他的如下观点:同性恋者的“奇异”(
Queer)有着巨大的开发余地,我们可以把这种独特的“奇异”
转化成创造的源泉。同性恋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贯穿我们生
活的各个方面,但性爱只是我们丰富世界的一部份,如果我们要求主
流社会不以窥阴的目光把我们看成仅仅是性的动物,我们就需要与他
们沟通,而沟通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应该对自身的价值也潜力有一个全
面完整的认识。

  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社会族群,是一个很广阔的话题。我们的世界
与主流社会之间,既有交集,又有不同之处。同性恋者本身就是社会
的成员之一,虽然人们对他们的身份不甚了之,但我们也拥有欢笑与
悲哀,就象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虽然他们居住在边远地区,甚至可
能与世隔绝,因此为大多数人所不了解,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浪漫,同样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
成员,同样有着沟通的需求。如果他们的存在没有受到承认和正视,
社会的表达还能够完整吗?

  同性恋不仅是一种值得正视和研究的社会现象,它同时也可以被
当做一个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窗口。比如俄国历史固然可以在通史
里得到反映,但如果人们研读一下俄国妇女或者俄国贵族的历史,就
会增进对俄国历史的了解,同样,阅读有关俄国同性恋的资料也有着
同样的补益。同性恋者有必要对自身的历史有所了解,而我们也需要
向世人揭示同性恋的多样性和多个层次,使他们不单从性的角度上看
待我们,而是从人的层次上认识和接受我们。

  当人们认识到深受自己尊重的人是一名同性恋者时,这份冲击就
会令他/她思考,而思考正是教育的过程,是沟通的开始,是造成正
面的社会效应的契机。开辟《桃江连程》专栏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桃红满天下》不仅是一片慰藉的绿洲,而且是传播知识的园地。
当时我在写《新女性弗吉尼亚·吴尔夫》时,就感觉到这一点。以前
在国内时,女作家中大概只听说过没有棱角因此很难令人争议的勃朗
特姐妹和奥斯汀,但桀傲锋利的弗吉尼亚在文学史以至思想史上的影
响恰如罗莎·卢森堡在欧洲政治中的影响,我们有必要让人们更好地
了解人类文明史中这位重要的女性;再如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集》
确实脍炙人口,但他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实证”的科
学哲学。在中国深受陈腐的传统思想和意识形态钳锢的社会状况下,
当反科学的引用语录式的教条和古训仍然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论证方
法时,提倡“实证”,力求以事实为本,对于解放思想实在有着极重
要的意义。

  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写文章,这个潜质的发掘给我的生活增
添了重要的意义,使我不必担心下班后该如何打发空余的时光,如何
排谴情感的孤寂。没有人催,没有人赶,当自己给予自己压力时,压
力就成了积极的动力。在音乐的陪伴下,思绪缓缓流出,继而一泄千
里,真是再惬意不过的感觉。人是思考的动物,如果不把自己的所感
诉诸于笔端,我就会有一种受到压抑的感觉。感谢读者们让我度过了
三十年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光。韶光的流逝固然令人叹息,但创造并
不会被划上休止符,它不仅赋予我们充实和振奋,而是是永恒的心灵
伴侣。

  工作的另一大收获是在此期间结识了一些朋友,虽然天各一方,
但这份遥远的亲情时常给人以安慰和支持。我将这些朋友的照片贴在
墙上,每次抬头,他们明灿的笑意驱走了初冬的寒凉。

  四月底我来到里士满,捧起了市场分析的饭碗。公司里的一位犹
太族同事来访时,从我房间里的同性恋书籍里一目了然到我的性倾向,
但这丝毫不损我俩间的友谊。我经常与他一同逛书店,一起谈社会,
谈罗素。有一次我们谈到美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他提及犹太人社
区在犹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我转念想到了建立同性恋社区的重
要性。身为同性恋者,我们没有必要作茧自缚或一叶障目,而应该放
眼于大千世界,从各方面汲取营养,以丰富自我世界。

  我与一位中国同事从打网球开始,结成了好朋友。几次彻夜长谈,
我倾听了他人生的酸甜苦辣,却紧闭自己的心扉。三个星期前,我们
在餐馆吃饭时,他终于迸出这个问题:“现在该是你坦白从宽,抗拒
从严的时候了吧?”我笑着答道:“你真的想知道?我是同性恋!”
“你没在开玩笑吧?”“能拿这事能开玩笑吗?”两人相视着大笑起
来。第二天是中秋节,我俩在里士满都无家无眷,于是就一起包饺子
过了节。他说冬天计划和女友一起游加勒比海,并邀请我找位男友一
同去。E.M.福斯特的《霍华德庄舍》中的感叹“但求沟通……”
一直令我震动,现在我俩的这份平常,这份和谐,不正是我的所冀吗?
──────────────────────────────
【生命伦理】

◆         假如同性恋是一种选择

            ·无名氏·

  在一个普遍对同性恋抱有敌意的社会环境里,当同性恋者暴露自
己的性倾向可能招致言语污辱以至体格伤害时,为什么还有人选择同
性恋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问以下这个问题:

  参军后可能会被派往前线,可能会在枪林弹雨之下严重受伤或者
献出生命,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志愿参军呢?有时人们明明知道某种选
择可能会使他们的生命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他们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
择。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选择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有许多其它理由。

  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自身的价值,不为旁人的观念所左右,如果
一个有力量,有勇气,能够勇敢而诚实地面对环境的压迫,如果一个
人知道快乐要靠自己去寻求与创造,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基于真理与道
义,而非习俗与训导,如果一个人拒绝屈从于人人只会和只能与异性
相爱的谎言,如果一个人懂得同性恋并不仅仅是关系到性,那么他完
全有理由选择探索同性恋,选择成为同性恋者。

◆         杰西·杰克逊谈同性恋

           ·石洋 编译·

  杰西·杰克逊道长(Rev. Jesse Jackson)为美国著名黑人政治
活动家,1988年民主党总统竞选候选人。他在竞选中公开支持同
性恋者的平等权益,呼吁政府拨款资助艾滋病防治项目。在1987
年华盛顿的同性恋骄傲大游行中,杰克逊道长发言说:“有那么一些
人仇视与他们不同的一切,摧残人性,然后又折过头来为他们的恶行
辩护,就象纳粹强迫少数民族佩戴黄色三角和粉红三角一样。这种恶
行在纳粹时期就应该遭到唾弃,在今天的美国也应该同样遭到唾弃。”

  1998年10月19日,在同性恋大学生马修·谢朴得被害两
周之际,杰克逊道长和以同性恋者为主要成员的大都会联契教堂的创
始人特洛伊·佩雷道长联合发起声明,要求政府立法,严惩因仇恨引
起的暴力犯罪行为。

  以下为杰克逊道长于1988年接受美国同性恋杂志《鼓吹者》
(The Advocate)的采访纪录。

问:当你于去年10月11日站在华盛顿的发言台上,看到那群沸腾
的人海时,当时同性恋者所做出的政治宣言使你感到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答:政治宣言倒没有给我很深的印象,但他们在团结一致,要求社会
理解的精神令我感动。我看到他们伸出双手,要求得到基本的权利,
要求社会允□c他们诚实地面对自己。当60万人伸出双手时,你看到
的并不是性取向、种族、性别或者宗教,你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
有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它几乎令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那就是
站在我面前的一群艾滋病人,他们用垂死的身体向世人、向他们的家
人朋友、向他们的国会与总统发出了宣言。

问:在过去的十年中,同性恋运动如何在你的个人成长中发挥作用?

答:当我们在南方争取民权时,不管你的宗教信仰如何,性别如何,
性倾向如何,只要你是黑人,你在法律上就得不到平等的保护。在那
种情况下,所有的黑人都必须通过斗争来取得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当
然拉丁裔人和印第安人也是如此。这场斗争中的领袖、教导者和工作
人员中,就有男女同性恋者,但没人会去剥夺他们领导游行的权利,
他们会和其他人一样受到逮捕并被关入监狱,他们同样冒着生命的危
险。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认识一些同性恋教师、工作人
员和音乐家,没人对他们指指点点。虽然很少有人主动宣扬同性恋者
的权益,但至少没人对他们说三道四。

  我对宪法的态度是相当建构主义的,我认为任何公民都不能因其
种族、性别和宗教的不同而被剥夺民权。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这辈
子一直都与同性恋者相处,我亲属中就有同性恋者,我与他们保持着
良好的关系。我的老师和和同班同学中就有同性恋者,他们都是黑人
社区中的成员,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

问:你有没有想象过,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子女是名同性恋者,你会
有什么反应呢?

答:我确实想象过,但我对待子女的态度是:不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
什么变故,我会一如既往地爱着他们……我不能只当一个不是全心爱
他们的父亲,我不能只是因为他们让我高兴才去爱他们。真正的爱往
往只能在生活的低潮中显示出来。当人们春风得意时,他们并不需要
很多的爱,但当他们受到风吹雨打时,爱是至关重要的。

问: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时,黑人需要依靠自由派白人的支持和照
顾。在当今八十年代,情况似乎也是如此,即他们需要获得自由派人
士的支持和照顾。从你从事民权运动的经验来看,同性恋者争取民权
的运动中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借鉴呢?

答:我不能说我们需要自由派的照顾,我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是精确的。
罗莎·帕克斯和马丁·路德·金并不需要自由派的支持来抵制公共汽
车(见注)。

  我们有自尊感和自强的信心。一些其他种族的自由派如果加入我
们,我们当然表示欢迎,但运动决不是他们发起的。那些静坐在格林
斯波罗要求公共住房的学生并不是在自由派的启发下才这样做的。

  黑人领导着要求平等投票权的运动,在此当中我们有很好的判断
力来决定与哪一个群体结成联盟。不管是农民、失业者,还是同性恋
者,人们必须主动结成联盟,并在联盟中力求使各成员的利益得到强
调,尽量争取到利益一致。当你伸出双手寻找到同盟时,你的力量就
壮大了。

  我认为在人类的大家庭中,我们必须反复重申,每个人的地位都
应该受到尊重,这是符合宪法而且合乎道义的,我希望同性恋权益活
动者也会遵循同一原则。

  注:1955年12月1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妇女
罗莎·帕克斯经过一天的工作,登上了公共汽车回家。当时公共汽车
上黑人被与白人隔离开来。疲累之至的罗莎坐上了规定只有白人才能
坐的座位。当一位白人男子强求罗莎从座位上“滚开”时,罗莎表示
拒绝。罗莎因此受到逮捕和审讯。蒙哥马利的黑人掀起了长达331
天的抵制公共汽车的隔离乘车规定,迫使地方法院做出了反对在公共
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判决,美国最高法院于1956年11月15
日确认了这项判决。罗莎·帕克斯事件标志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开
端。
──────────────────────────────
【综合报导】

◆      美国同性恋大学生惨遭杀害激起民愤

  包括克林顿总统在内的政界人士前天和保护同性恋者权利的活动
分子一道,呼吁国会制订更严厉的法律,惩罚殴打同性恋者的犯罪行
为。

  上星期,怀俄明大学21岁的学生谢朴德被人殴打、烫伤并绑在
木头栅栏上。当一位骑车的路人发现他时,谢朴德已经被冻成昏迷。
虽然他被送入医院抢救,但终因受伤过重,于10月12日死亡。

  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格普哈特就此事发表评论说:“这种恶毒的犯
罪行为应该受到全国人民的谴责。”

  殴打谢朴德的肇事者是21岁的亨德逊和22岁的麦金尼。两人
都被控犯有一级谋杀、绑架和抢劫罪。亨德逊的女友、今年20岁的
帕斯利被控犯有同谋罪。

  警方说,上星期二晚上,亨德逊和麦金尼两人在校园一家酒吧里
对谢朴德说,他们俩也是同性恋者,然后把他骗出来。麦金尼两人驾
驶卡车把谢朴德带出校园,然后便对他进行毒打。

  维护同性恋者权利的活动分子说,这一事件说明,美国有必要制
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来打击这类因憎恨而导致的犯罪行为,同时也显示
了全美国人民对这种犯罪行为日益不满的情绪。

  克林顿总统说,这是一次“令人恐怖的”攻击事件。他呼吁国会
制定一项严厉打击这种犯罪行为的法律。

  包括华盛顿、纽约、芝加哥和丹佛等地在内的各大城市都为谢朴
德举行了烛光悼念。

◆       美国“纠正”同性恋的风波继续

           ·石洋 编译·

  美国最近就“矫正”同性恋又掀起了一场辩论(详见本刊第25
期《“矫正”同性恋在美国又掀风波》)。美国共和党领袖罗特首先
在电视上公开宣称同性恋为“病态”,随后十三个宗教组织联合花费
巨资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各大报纸上刊
登大幅广告,声称他们反对同性恋是基于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并鼓动同性恋者加入他们在全国各地的“治疗”组织,通过祈祷来“
纠正”性倾向。一个星期后,十一个同性恋权益组织联合在同样的报
纸上刊登大幅广告,反驳说同性恋不是病,并指出对同性恋的宽容才
是使同性恋者过上幸福生活的出发点。《时代周刊》对这场争论作了
进一步报导,在媒体引起了进一步讨论。

  宣扬基督教义为家庭基本的家庭研究委员会的罗伯特·纳特认为
同性恋是一种行为。“同性恋可以控制的,就象有些人对色情艺术的
痴迷一样。”他对记者说。纳特的组织是十三个宣扬“治疗”同性恋
的组织之一。

  然而,绝大多数的科学界人士认为性倾向在人的成长初期就已经
被决定,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性倾向并不是人为的选择。”曼哈顿
西奈山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威廉·拜恩博士说。

  拜恩博士和其他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能够被治疗
的身体状况的话,那么以往的“疗法”应该已经被证明有效。然而,
过去三十年从标准的医学疗法到阉割、荷尔蒙注射、休克疗法,甚至
于脑部手术等,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多急切要求治疗的同性恋者都
试过这些疗法,但没有一个成功,这正充份证明了性倾向是不可能被
改变的。”拜恩说。

  在基督教组织有关“治疗”同性恋的广告中,他们声称儿科医生
罗伯特·加洛法罗博士已有科研报告表明,同性恋较容易使青少年染
上吸毒和自杀等高危行为,从而说明同性恋的生活方式是摧残身心的。

  加洛法罗博士曾于今年五月在《儿科研究》中发表《在校学生的
性倾向与有害健康的危险行为之间的联系》一文,文中指出同性恋青
少年的吸毒行为和其它危险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他们的异性恋同辈,但
加洛法罗博士对基督教组织任意曲解他的研究成果表示强烈抗议。“
他们(指基督教组织)肢解歪曲,断章取意,使广告上的依据与实际
研究结果完全本末倒置。”加洛法罗博士愤慨地指出,“他们发出的
信息极具危害,这将使同性恋青少年与周围环境更加脱离,而这正是
我在论文中想说明的使这些青少年走向吸毒和自杀等歧途的原因。”
他认为基督教组织把这些行为归结于同性恋本身,这完全是别有用心。
纳特对加洛法罗博士的抗议不予置评。

  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都已经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
而且两会都反对任何企图“矫正”同性恋的服务。

  近几年以来,有关脑部研究和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至少有的同
性恋者的性倾向来自先天。1991年,神经解剖专家西蒙·勒维博
士声称已有结果表明,男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在脑部解剖方面显示
出一定区别。两年后,迪恩·哈默博士发表了有关“同性恋基因”的
研究成果,显示出同性恋兄弟同时从母体获得的DNA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其性倾向。勒维和哈默都认为同性恋的先天性证据有助于同性
恋者争取平等权利。“右翼的保守组织一口咬定同性恋是一种人为选
择,一种坏的选择,因此同性恋到底是不是来自天生就成了一个至关
重要的课题。”哈默对记者说。

  据美联社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共和党和基督教组织掀起的
反同性恋宣传收效甚微。调查表明,41%的人表示支持民主党对于
同性恋的政策,而只有23%的支持共和党的有关政策。不管民众看
法如何,同性恋将成为美国下届总统竞选的议题之一。

◆      学者抗议反同性恋人士歪曲科研成果

          罗伯特·加洛法罗博士

  当有人引用《圣经》来证明他们对同性恋的反对时,他们也片面
甚至于颠倒地引用科研成果来证明同样的观点。与《圣经》不同,许
多科研学者还健在,所以指出对这种对事实的别有用心的歪曲。

  我与其他学者合作从事的一项研究旨在调查麻省大约四千名高中
生的健康状况,其中的一个分析表明那些自我认同为同性恋和双性恋
的学生有着较多的学业问题,吸毒、酗酒、自杀率也比一般学生高。
除此以外,他/她们还较容易受到别人侵害,从事高危性事行为的可
能性也较高。

  同那些基督教组织所登的广告正相反,我们的研究发现同性恋和
双性恋青少年有者上述危险行为的主要因为是因为缺乏社会的承认。
虽然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面对社会和心理压力,容易从事危险行为,但
同性恋青少年这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他/她们还必须面
对情感孤独、被抛弃、以及言语和体格伤害等问题。我们研究中的同
性恋青少年在校区内受到武器威胁(持枪者或持刀者)以及由害怕引
起的逃学现象比其他同辈高三倍。显然,这些同性恋青少年并不是象
广告中所说的属于病态,而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仇视的文化
中,为达到自我认同而挣扎着。

  广告中还声称同性恋是一种“选择”,能够通过祈祷和咨询进行
改变。这显然有悖于我的几十年的医学经验,而且与青少年身心发展
即性身份的形成的常识背道而驰。

  虽然有关同性恋的成因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研究已
经一致表明,所谓个人的选择决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有一些以
前自我认同为同性恋的人现在过着异性恋生活,但这决不能掩盖广大
同性恋者的实际经历。

  对于同性恋青少年来说,所谓的“修补疗法”只会加剧他们的孤
立与被抛弃感,并且会导致离家出走等严重后果。1995年在《儿
科与青少年医学档案》中所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40%流落街
头、无家可归的青少年自我认同为同性恋者或双性恋。

  这些反同性恋广告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同性恋者进行的严重打击。
最近国会共和党领袖将公开将同性恋等用于酗酒与偷窃癖,而且国会
其他一些议员也对此表示赞同;参议院共和党阻挠了詹姆斯·霍默尔
出任卢森堡大使的投票,因为他是名同性恋者;不久前,国会的一些
成员企图推翻政府部门不得歧视同性恋者就业的法令。这些举动对我
们国家的同性恋青少年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作为一名在波士顿市中心每天与同性恋和双性恋青少年打交道的
医生,我能够声称,上述举动将使同性恋青少年更感到与社会隔绝,
更加感到孤立。我原以为我的研究能够促使人们对同性恋青少年的挣
扎的理解,但基督教组织却断章取意把他/她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
的一些问题归结与同性恋本身,我对这种严重歪曲事实的做法感到强
烈愤慨。如果他们在广告中撤回有关本人研究的引用,我将对他们提
出严正起诉。
──────────────────────────────
【她山之石】

◆          恐同症研究新发现

           ·二言 编译·

  美国乔治亚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亚当斯博士于1996年在《非
正常心理学研究》中所刊登的研究结果表明,怀有恐同症(即对同性
恋的恐惧与仇视,并支持对同性恋者的歧视)的人大多数自己就有同
性恋倾向。该项研究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资助。

  亚当斯博士在校报上刊登广告,在男大学生中招收实验对象。广
告中没有说明实验目的,只是表示会付钱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

  根据回答的结果,亚当斯教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没有表现
出明显恐同情绪的学生,另一组为明显表现出对同性恋怀有敌意的学
生。两组学生皆自称为异性恋者。

  下一步实验是将体积扫描器套在实验对象的阴茎上,然后让他们
观看同性恋的色情录像。体积扫描器通过记录阴茎勃起的程度来衡量
实验对象的性兴奋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对同性恋怀有敌意的学生中
有80%的人在观看同性恋色情录像时,阴茎达成勃起,这一比例超
过另一组那些表示对同性恋没有显示出敌意的学生。相关测试的结果
表明,那些恐同情绪越强烈的学生,观看同性恋录像时所感受到的性
兴奋程度也越高。

  这项研究证实了如下假设:对同性恋的敌意在一定程度上(如果
不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的同性恋欲望感到羞耻,并
且下意识地通过反对同性恋来掩饰或否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亚当斯
教授指出,该项实验显示出恐同症是“一种潜在的同性恋,而当事人
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试图否认自己的这种性倾向”。

◆       美国精神病学会关于同性恋的声明
          (1994年9月通过)

            ·剑青 翻译·

  1973年12月,美国精神病学会董事会将同性恋从《疾病诊
断与统计手册》中剔除。这项决定是在审视有关的科学文献,并与该
领域的专家协谈后作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被列为精神变态的话,
那么它必须对人构成常规性的心理压力,或者与人的行为能力的破坏
有着明显的联系。

  董事会成员们看到,有一大部份的男女同性恋者明显对他们的性
倾向感到满意,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心理疾病。研究也发现,同性恋者
能够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那些寻求治疗的人往往是出于性倾向以外
的其它原因。

  1980年颁布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没有将同性恋
列入疾病分类,虽然“自我失谐同性恋”用来指那些“性兴趣主要针
对同性,为自己的性倾向烦恼,与之发生冲突,并且希望改变性倾向
的人”。

  1987年颁布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将“自我失谐
的同性恋”也剔除出疾病范畴,因为“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同性恋者
首先经历过自我失谐的阶段。”(《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

●“修补疗法”

  “修补疗法”,亦称转变疗法,指那些旨在使一个具有同性恋性
倾向的人转变为异行恋性倾向的治疗。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被发表说明“修补疗法”是一种改变性倾向的
有效治疗。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支持这种疗法,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
变态治疗工作组的全面报告也没有提到它(1989)。

  文献中有少量的报告说明,有一些精神疗法和咨询施用在一些希
望改变同性恋性倾向并成为异性恋者的人身上。然而,治疗结果并不
肯定,而且它们也没有在其它情形下得到证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哪
一种疗法能够改变一名同性恋者对同性恋的根深蒂固的感情。

  医疗经验表明,任何寻求治疗的人也许是出于社会压力转化成的
内在的恐同情绪,那些已经肯定地接受自己性倾向的人比那些没有接
受的人更能够适应社会。

●美国精神病学会关于同性恋的立场

◇ 同性恋

  虽然同性恋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情绪稳定、可依赖
性,以及其它社会和工作能力,学会呼吁全球的健康组织以及各国的
精神病专家敦促所在国家取缔有关惩罚同性恋行为的法律,并对同性
恋者作私人咨询。除此之外,学会呼吁各组织和个人在任何可能的情
形和场合下采取各种措施减弱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偏见(1992年
12月)。

◇ 与偏见有关的暴力事件

  因宗教、民族和国籍/部落出身不同而引起的种族歧视、性别歧
视及其它不宽容行为,以及对同性恋的偏见在当今社会司空见惯,它
们仍将是社会不安和造成个人困苦和创伤的根源之一。这些事件无所
不在,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发生,其中既包括暴力攻击,也有骚扰。它
们不仅给个人造成了身体与精神创伤,而且也使目标群体承受着偏见。
这些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种族与文化歧视使人的基本尊严受损,使受害
者产生绝望情绪,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

  美国精神病协会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深表遗憾,我们鼓励会员与所
属机构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且当这些事件在当地发生后,
积极做出反应减轻后果。

◇ 隐私权

  美国精神病学会支持节育、堕胎和成人间互愿性性行为方面的隐
私权,支持有关立法、司法和管理措施来保护这些隐私权。

◇ 同性恋与移民

  美国精神病学会强烈反对在就业、住房、公共设施、执照颁发和
移民方面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直至1990年,美国移民归化局仍然把同性恋看成一种精神疾
病,并用这个理由来阻止外国同性恋访问者和移民进入美国。

  美国精神病学会成功地敦使移民归化局中止将同性恋当做精神疾
病。学会认为身体疾病、精神疾病和性倾向本身不应该成为移民归化
局排除外国人士入境的理由。

  美国精神病学会欢迎移民归化局在1990年通过的《移民与归
化法案》第6款中所作的修改,并愿意提供合作,使美国的移民政策
及其实施符合法案中的有关条款。(1991年6月)

◇ 同性恋与军队

  自1973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式反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在
就业、住房、公共设施和执照颁发方面对同性恋者采取任何歧视。由
此可见,学会也反对以性倾向为由拒绝公民入伍,或者解除现役军人。
学会进一步重申,我们反对让同性恋者在从军方面承受比他人更苛刻
的审查条件。(1990年12月)

◇ 基于性别和性倾向的歧视

  基于性别和性倾向的不合理的歧视已经受到法律、商业、社会学
以至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视。众所周知,性骚扰和其它基于性别的歧视
导致严重的工作压力。随着雇主越来越注意到这些歧视可能带来的法
律制裁,因性骚扰和性别歧视为由提出的起诉越来越少。虽然在工作
单位内外,被歧视的受害者的精神卫生还没有得到充份承认,但精神
病专家应预料到这方面的咨询需求将扩大。精神病专家应该欢迎和帮
助人们认识到那些受性别歧视和性倾向歧视的当事人所受到的情感创
伤。(1988年6月)

◇ 同性恋与民权

  同性恋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可依赖性,以及总体的
社会和工作能力,因此美国精神病学会反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在就业、
住房、公共设施和执照颁发方面歧视同性恋者,学会并申明不应该要
求同性恋者在判断能力或可依赖性方面要求同性恋者具有出比他人更
高的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支持并呼吁在当地、州级和联邦程度上全
面实施民权方面的有关立法,使同性恋公民能够享受到不同种族、信
仰、肤色等人已经享受到的保护。

  美国精神病学会进一步支持与呼吁撤消各项惩罚成人间私下的互
愿性性行为的法律。

◆      男同性恋是是疏远的父子关系造成的吗?

            迈克尔·奎恩 博士
            ·Jimmy C 翻译·

  我认同这样的研究成果,即个人的环境(包括早年的童年经历,
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阶层以及宗教的影响)构建了人们如何认
同、定义、实现和表达他们与生俱来的性与性倾向。然而,我反对有
些诊疗师的观点,即认为是父子之间不好的关系促成了男同性恋的形
成,因为这个说法是立足于某些谬误的依据和诠释。

  六十年以来,各种研究都显示出,美国男性中有相当比例的人,
甚至是大多数人都感觉到,自己和养育他们的父亲之间的关系疏远。
早在1928年,梅耶·宁考夫(Meyer Nimkoff)就发现在他研究的
1336位男子中(平均年龄为22岁),有60%认为他们与父亲
的关系不够亲近到可以完全信赖的地步,而且在其他的方面,父子关
系也表现得很疏远。他的结论是:如果儿子对父亲不够信任,这表明
他否认父亲的领导地位,而且还限制了与他的交流。学者同时指出,
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美国男孩和成年男子认为他们的父亲是疏远、不可
接受、冷淡和漠然的。精神病学家欧文·比伯(Irving Bieber)发现
在他调查的异性恋男子中,有37%甚至说他们恨其父亲,而由犹他
大学所作的同类调查中,21%的异性恋男子表示不喜欢他们的父亲。

  作为一个显示这个广泛的父子不和谐关系的佐证,在一项自本世
纪三十年代以来对上千位美国青少年的调查中,人们发现只有5-
22%的年轻人比较接近他们的父亲。与此同时,而他们中的34-
76%认为母亲比较容易亲近,尽管调查中允许选择同等的亲近程度
或拒绝选择。这项选择是针对没有离婚状况的家庭背景的。另外,在
一项1978年的调查中,82%的男子说他们觉得和父亲的关系疏
远。同时,1985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500名男性青少年中只
有8%认为父亲爱他们。

  所以,认为疏远的父子关系是男性同性恋的成因的观点,根本就
等于说因为大多数男同性恋者是右撇子,所以右撇子也是同性恋的成
因之一。将漠不关心的父亲与同性恋的儿子如此联系起来,是将同性
恋的经验与人们的普通体验分离开来的做法。通常,那些将“治疗”
同性恋的理由基于父子不和谐关系的人,都不会很了解这些父子关系
不和谐的调查研究。精神病专家理查·格林他最初也把他的研究建立
在这种家庭缘故的假设上的,但他后来发现,这些调查中有着一个耐
人寻味的疑点:异性恋者中究竟有多少人在父子关系方面按照同性恋
的方向回答问题,而同性恋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按照异性恋的方面回答
了所有问题。正是因为这个矛盾,格林最终还是回到基因学和其他生
物学范畴去探求同性恋的成因问题。

  另外一个误区在于,有人过于强调一些研究的说法,即认为比起
异性恋者者,同性恋者更可能认为他们的父亲是冷淡的、敌对的和漠
不关心的。在一个对于同性恋持有负面评价的社会中,这个评语是不
足为奇的。换言之,美国男性中,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都承认他们与
父亲有着不和谐关系,但同性恋儿子和他们父亲的紧张关系与其说是
儿子成为同性恋的原因,不如说儿子的同性恋倾向导致了疏远的父子
关系。

  一项跨文化背景对象的研究曾对148位异性恋男子和151位
同性恋男子进行过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来自美国、危地马拉、巴西和
菲律宾。调查结果把这个现象解释为源于儿童期早年的一种不随文化
背景而变化的模式,即同性恋儿子的父亲逐渐成为疏离、默然和敌意,
其缘由是因为他对女性化的儿子感到失望。一位美国精神病学者发现,
甚至当父亲试图接近他的那位女性化或有同性恋苗头的儿子,试图使
自己显得更容易让儿子接近,并愿意提供帮助时,却是男孩自己(6
到16岁)在感情和交往上疏远了他们殷勤的父亲。当同性恋儿子长
大成人后,又会因为儿时父亲的疏远而责怪他们。尽管如此,也有相
当数量类似的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中的大多数在儿时和成年后都不会
有任何女性化的表现。

  注:本文集中探讨男同性恋的原因是因为男同性恋在行为科学研
究中所占的主要地位,而男同性恋往往被归咎于疏远的父子关系。
──────────────────────────────
【桃江连程】

◆       安妮·海切:我是同性恋怎么了

             ·陈凤丽·

  29岁的安妮·海切是好莱坞崛起的新星:湛蓝的眼睛、一头短
短的金发,活像个调皮的男孩子。看过她在《摇尾狗》中扮演的白宫
女助理员,人们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她──酷。

●成功背后尝尽苦涩

  安妮·海切在好莱坞的发展相当顺利。在讽刺白宫性丑闻的电影
《摇尾狗》中,她与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罗伯特·德尼罗和达斯汀·霍
夫曼同台演出,最近又和好莱坞巨星哈里森·福特合演《六天七夜》。

  表面上看似一帆风顺的海切,从小家境贫苦,13岁时父亲去世,
没有了经济来源的一家人只能流浪街头。12岁,海切开始在新泽西
州的一家饭店里演戏;1991年,在肥皂剧《另一个世界》中扮演
双胞胎姐妹两个角色,她将一个善良、一个邪恶的姐妹俩演得惟妙惟
肖,凭此获得了艾美奖,海切的命运从此大改。

  面对今天的成就,安妮·海切冷静地说:“我不像有些人,一星
期可以接到20个剧本,但是我可以接到自己想要的剧本。让我有今
天这样成就的每一部电影,我都引以为荣,因为我能追求‘真我’。”
安妮·海切所说的追求“真我”,是有所指的。

●同性恋的宣言

  去年,海切被迪斯尼公司选中在浪漫喜剧片《六天七夜》中出演
女主角时,她参加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前的一个宴会,和电视女明星爱
伦·德约内尔相遇,俩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这情
形连海切自己都感到吃惊,她说:“我过去也有许多女性朋友,但从
来没有那种感觉。这真奇怪!”

  从此,她俩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各种场合,甚至手拉手地出现在白
宫的晚宴上。她们马上成了媒体求之不得的“靶子”。就连海切是否
有资格在《六天七夜》中与哈里森·福特演对手戏,也受到质疑。对
此,海切说,这是好莱坞对女同性恋者的歧视。

  海切说:“我很珍惜这次演出机会。和哈里森·福特演对手戏叫
我特别、特别高兴,但这并不像找到生命中的挚爱那样叫我激动。”
《时代周刊》把这称作是安妮·海切的“宣言”。

  一年多来,海切和爱伦一起住在洛杉矶的寓所里,她告诉记者说:
“这一年的日子很不寻常。周围的人对我指指点点,尽管压力很大,
但我们的爱情从没有动摇过。”当记者问她是否想要孩子时,海切说:
“我们对时间很吝啬,现在顾不上这个。再说,我也不是贤妻良母型
的人,这事儿五年后再说吧。”

●影迷们是否能接受?

  现在,安妮·海切片约不断。最近,导演葛斯·范桑(亦是名同
性恋者)正在重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惊魂记》,海切饰
演主要角色。

  在海切宣布自己是同性恋后,人们曾担心影迷不能接受她与哈里
森·福特演对手戏。幸好,《六天七夜》的导演伊凡·瑞特曼没怀疑
海切的才能,瑞特曼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能与哈里森
·福特演对手戏的演员。我觉得海切有这个能力,与她配戏,福特能
发挥得更好。而且,福特也这样认为。”安妮·海切为此十分感动,
她说:“福特真伟大,上帝保佑他。所有的人都认为我的事业完了,
而他却说他不想跟另一名女演员合作,这是很了不起的支持。”后来,
哈里森·福特还将自己的房子让给海切和爱伦当避难所。

  事实上,迪斯尼还是不敢拿7000万美元投资开玩笑,他们制
作了许多表现海切的性感广告;瑞特曼认为,电影发行几周后,一切
都恢复正常;有人说,海切有一种什么都不怕的精神,她是那种跌倒
了还能再爬起来的人。

●同性恋遗传?

  海切的父亲死于艾滋病,而他也是同性恋者,却一直瞒着家里人。
但当海切表明自己是同性恋之后,她的家人几乎都和她断绝了关系,
对此她说:“我的家人都是虔诚的教徒,同性恋在他们眼中是一种罪
恶。”除了这点遗憾外,海切对自目前的生活相当满意。

  注:1992年,海切在独立制片的电影《野性的一面》(The
Wild Side)中与陈冲合演一对女同性恋人,该片已成为目前美国“地
下”影片中的经典之作。

(转载自《环球时报》98年10月18日第5版)
──────────────────────────────
【同人笔林】

◆         同性恋爱情诗歌选(一)

◇             来时路

来时路,风雨无阻!只余残红乱舞。海誓山盟应有时,红尘伊已陌路。
长相依,春宵短,个中滋味谁人知,恨偏无份。望红尘万丈,人海茫
茫,孤魂何处立?

纷飞雨,无尽虚空遍布,心海波涛起伏,长夜漫漫人消瘦,窗外凄雨
寒风。天亦荒,地亦老,人生百年一弹指。白驹一瞬,盼四海一家,
鸿雁传情,岂悲在歧路?

(Kodvs提供)

◇             孪生

            ·T.W.(中国)·

当然不是偶然
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刹
就将各自的风雨
录进彼此的心中
反复聆听
……你的窗台
  你的夜晚
  你和我同样的孤单的灯盏

今夜
你我言语如故
月光般倾泻
甚至容不得一刻的沉默
它会轻易
将我们分离

你以轻柔的语调
抚我来路的沧桑
以一双手
撕去所有的背景
将你我
从此叠合

◇         裸睡的情人(外一首)

           ·L.j.t.(中国)·

你酣睡在地板上
手护心
伸腿 彷佛要踢开
梦的压迫
不能不警惕
夜的袭击

这个闷热的夜
你独自一人
品一声撕裂夜空的汽笛
品一声单调的蝉音
一支香烟短短的时光里
心又老了几分

我忧伤的情人
臂膀瘦弱而有力 支撑未来
当黎明来临
你将走失
带着一个心情
逃逸

◇           裸身男子

对面。深夜
一个裸身男子打开阳台的门
有瞬间的踌躇

他呼吸深夜的呼吸
向更大的隐秘展示隐秘

如果不是夜是早晨的阳光
如果不是雾是早晨的风
他身上有夜露一珠
伸展时滑落
裆间有一丝快意
立刻在枝干间蔓延
他象阳光中唯一的树

心身同时一震
触动了一个疲惫的梦
──────────────────────────────
【爱知行动】

◆        美加地区邮订《桃红满天下》

  应一些读者的邀请,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决定在美国和
加拿大地区展开《桃红满天下》的邮订服务,使无法上网的读者也能
读到杂志。一年收取成本费20美元,以承担复印和邮寄费用。请将
支票和汇票寄往《桃红满天下》的邮政信箱,我们收到款项后即开始
邮寄。

  本编辑部有少量《桃红满天下》1-30期的复印本(不含增刊
),以及《朋友通讯》1-4期,邮寄费用为5美元,欢迎来信索取。

  由于《桃红满天下》目前的费用完全由编辑部成员自行承担,我
们没有能力提供国际范围内的邮订服务,请读者们自行复印传阅。中
国大陆的读者请与北京爱知行动工作组联系,联系地址为

爱知行动
北京邮政信箱8051
邮政编码100088

◆         请支持拉子网站To-Get-Her

  To-Get-Her Lez Cyber Pub(http://www.to-get-her.org)成立
于1996年底,她的目的在于提供拉子一个轻松并知性的空间,让
拉子们能透过网路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两年来的努力,现在To-
Get-Her每天有约一千两百位访客,单hit平均接近三万次。这一个广
受欢迎的站,现在已经是许多拉子的第二个家。

  不过随着的网站规模的成长,To-Get-Her现在需要经济上的支援,
以维持她的生计,还有持续她未来的发展。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看
我们的募款专页http://www.to-get-her.org/donation.html。如果你
从未到过To-Get-Her,不妨藉这个机会来拜访我们一下,如果你曾来
过或是常客,请藉这个机会表现你对我们的支持。

谢谢。

To-Get-Her义工团ET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