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40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2月1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苏辰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加拿大将使同性婚姻合法化
        智利将同性恋合法化
② 【说三道四】同性恋与解放思想
③ 【生命伦理】生活与磨合
④ 【读者文摘】我读《北京故事》
⑤ 【综合报导】日本女子高中老师向学生表明同性恋者身份
        学院、民权与宗教
          ──美国圣母大学的同性恋之争
⑥ 【艺坛今昔】同性恋与98年奥斯卡金像奖角逐
        女同性恋影片揭开柏林国际电影节帷幕
⑦ 【她山之石】我们是一家
          ──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扩展了家庭的含义
⑧ 【桃园拾趣】同性恋偶像
⑨ 【同人笔林】同性爱情诗歌选:
                失落
                你我相遇在冰冷的世界
⑩ 【爱知行动】「第二届全球华文同志文学奖」开始收件
──────────────────────────────
【新闻摘要】

◇        加拿大将使同性婚姻合法化

  加拿大司法部长于1月20日宣布,将对50多项联邦法律进行
全面修改,使同性恋伴侣取得与异性夫妻同等的权益。

  安大略省的一家法庭于去年做出判决,裁定所得税法中有关配偶
的定义违反了加拿大的联邦人权宪章。1996年,加拿大国会通过
议案,将有关禁止性倾向歧视的条款写入了人权宪章,而所得税法中
有关配偶的定义只限于异性夫妻。加拿大政府没有对安大略省法院的
判决提出上诉,因此司法部将必须对所有联邦法院中有关配偶的定义
进行修改,使它也包括同性伴侣。

  加拿大的一个人权同盟于今年1月向政府提出起诉,但声称政府
如果修改有关的58项法律,他们将撤销起诉。

  据路透社报道,加拿大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将58项法律做一次
性全面修改,还是不定期地逐一修改法律。

◇          智利将同性恋合法化

  智利国会于98年12月下旬通过表决,将同性恋非刑事化,但
同性恋的合法年龄被定于18岁,高于异性恋的合法年龄。

  拉丁美洲现在仅剩尼加拉瓜和美国管辖的波多黎各仍将同性恋刑
事化。

◇       巴黎十万人游行反对家庭伴侣法

  1月31日,大约十万名巴黎人走上街头,抗议以社会党为多数
的国会通过家庭伴侣法,给予未婚伴侣(包括同性伴侣)一系列原本
只有异性夫妻才能享受的权益。

  本次游行由罗马天主教会出资举行,但参加者也包括新教教徒、
犹太教徒以及穆斯林教徒。

  社会党政府表示,他们不会因这次游行而改变家庭伴侣法的施行。

◇         法国前总理将面临审判

  英国广播公司2月9日报导: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1984-
1986年在任)和他的两名部长周二因“杀害五人”受到审判。这五个
人都是因为输入被艾滋病毒污染的血液后死亡的。当时共有七人输入
了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法比尤斯和他的同事被指控应对此事负责。

  审判前政府总理在法国战后历史上还是首次。此前已有四名法国
卫生部官员因此事被判刑。

  据说,法比尤斯和另外两人的罪名并不相同。他被控拖延采用一
种美国血液检测方法,以使法国技术能够赶超上来。

◇       澳大利亚警方积极招募同性恋警察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警察署署长内尔·康姆利于2月4日宣布,
警方将积极录用妇女、同性恋者和土著民。“虽然在过去几年里,我
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很待改进。应该承认,我们在平
等雇佣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他特别提到录用同性恋者:“警方
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性倾向不会影响他的工作能力。”

◇       荷兰已有2798对同性伴侣登记

  据荷兰中央统计局报告,自荷兰的伴侣登记法出台后的10个月
内,已经有近2800对同性情侣登记结婚。

  该法律1998年1月生效,它给予登记的伴侣一切婚姻权利,
唯一的例外是,同性伴侣的子女领养程序还没有完全实施。

  登记结婚的伴侣中,有1198对女性伴侣,1507对男性伴
侣,1291对异性伴侣。

  与此同时,荷兰正在筹划,准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普通的婚姻
法用于同性伴侣的婚姻上。政府和国会对此都很支持。

  除荷兰外,丹麦、格陵兰、冰岛、挪威、及瑞典都制定有同性恋
伴侣的法律。总得来讲,这些法律给予同性恋伴侣除领养、人工授精、
和教堂婚礼以外的所有权利。匈牙利也认可同性恋婚姻。

◇       前渥太华女市长有女性情侣

  曾经在1951年到1956年、1960年到1964年担任
加拿大渥太华市市长的夏洛特·惠顿(Charlotte Whitton)的私生活
证明她是位同性恋者。

  这位已故市长的一盒被命令封存至今的私人档案1月7日被人打
开,里面有她和她的同居情侣互通的情书。

◇       被封爵的演员对亮相感到不快

  与其他名人的亮相经历不同,新被封爵的英国演员内吉尔·霍桑
(Nigel Hawthorne)并不感到自己的亮相经历是他觉得解脱。

  “我感到那是对我的隐私的极大侵犯,”他对伦敦《泰晤士报》
的记者说,“同性恋演员麦基伦爵士(Sir Ian McKellen)一直说我
应该公开身份。但为什么呢?我喜欢扮演异性恋的角色。我和男友都
不愿站出来说自己是同性恋,因为我们觉得对公众宣扬是不对的。让别
人接受你的最好的办法,是要给社区的人看,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      菲律宾天主教人士谴责电视广告

  菲律宾天主教会议谴责三个新拍的电视广告。这些广告提倡使用
安全套来防止HIV病毒的传染。有关人士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在
于,丈夫要忠于自己的妻子。这样就不会有艾滋病了。”

  这些广告是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当地的艾滋病组织联合赞助的。

◇        英国的反同性恋组织解散

  面对保守党对其反同性恋运动的批评,英国保守家庭协会(CFI)
宣布解散。协会的主席阿德里安·罗杰斯在宣布解散时说:“保守党
对同性恋候选人的支持是完全错误的。”

◇       被开除的英国士兵起诉国防部

  伦敦《泰晤士报》1月8日报导,六十名被英国军队以同性恋为
理由开除的士兵正在起诉英国国防部,要求对其性骚饶进行赔偿。

  一位原告说:“他们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我的工作没有任何差
错。我在驻地没有违犯任何纪律,没有发生过性行为。从这点讲,我
是同性恋只是一个思想状态而已。

  “我认为我应该受到赔偿。他们对我就象对狗一样。我要索赔,
开始新的生活。自从我被开除后,我四年找不到工作。赔偿将会平息
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这些士兵的最终希望是彻底推翻军队对同性恋的禁止。

◇        加拿大同性恋人权发展迅速

  加拿大的12个省中已有11个省禁止对性倾向进行歧视,唯一
没有禁令的省是西北地区。

  已有8个省对政府雇员给予同性伴侣工作福利,另四个省是:艾
尔波塔、魁北克、爱德华王子岛、以及诺瓦斯科夏。

  有三个省要求给同性恋雇员提供平等的福利,它们是:不列颠哥
伦比亚、安大略、以及诺瓦斯科夏。

  不列颠哥伦比亚和安大略同时还允许同性恋伴侣领养子女。

  在联邦的层次上,基于性倾向的歧视是非法的,政府雇员的同性
恋伴侣享有工作福利。
──────────────────────────────
【说三道四】

◆          同性恋与解放思想

             ·二言·

  同性恋者向往同性伴侣,但这种愿望受到庞大的异性恋文化的钳
制。自我感受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带给同性恋者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很
多同性恋者视自己的性倾向为一种不幸。本文试图指出,正确处理好
这种压力,不仅能够给同性恋者本人带来收获,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都
有所补益。

● 同性恋者的自我解放

  异性恋者占据人口的绝对多数使社会文化受到异性恋文化的主宰
与主导,使异性恋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想当然地接受和顺应环境
的一切。由于他/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在很大态度上已经被环境
所圈定,异性恋者很少有余地对这种纲常产生疑问。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我们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在冲突和迷茫中,
通过摸索而取得。当看到自我感受与外界的要求不相呼应时,我们必
须对自己的本性做一番全面的审视:为什么我与别人不同?这种不同
会给我带来何种影响?这种不同是我的过错,还是环境有待改良?我
如何在这种不同下生存?这种质疑是走向成熟的一步,标志着独立人
格的开始。

  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迷失之中,感
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以社会偏见来认同自己,比如认为自己
有病,自己低人一等,等等。很多同性恋者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而这
也是长期以来同性恋被列为病态的原因之一。

  正如生活中的许多磨难一样,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将给同性恋者
重新带来希望,而健康心态的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结
构也已经呈现出一些与常人的不同。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独立
的个性,而不是世俗和环境工厂里旧模子下刻印出来的单调图案。我
们会看到,一种被大多数人斥责为错误或病态的心理状态或者生活方
式原来也有着其迷人和灿烂之处。我们由自己的经历出发,培养起一
种审视的习惯──我们不会想当然地接受一切成见,顺应一切惯例;
我们在磨难中培养起一种批评和思考的态度,不再人云亦云;我们具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事物的看法不会仅仅局限于表面。虽然
与外部世界有着摩擦,虽然我们的行为处处受到牵制,但我们在人格
的自由方面,已经比异性恋同辈前进了一大步。

  在取得思想自由的同时,我们开始探求新的生活内涵。比如说,
同性伴侣的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我们如何加倍努力去巩固爱情?
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计划晚年?有的同性伴侣希望抚养子
女,这在现阶段是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有很大的探讨余地。在人类
家庭结构日趋缩小的时代,同性恋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将提供有益的借
鉴。

  此外,对一些同性恋者来说,自我封闭是一场极大的痛苦,但走
出封闭,坦然面对自己后,生活中的磨难就更容易被一笑带过。

  爱情并非生活的唯一目的,也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当我确知自
己爱情无望时,怨天忧人毫无补益。当我看到,自己在爱情方面的投
入不可能产生希望的所得时,何不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其它能令我欢
愉,令我满足的事物上呢?

● 同性恋者改造社会

  同性恋者的存在,尤其是其解放的过程,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说,
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一方面,随着同性恋的逐步暴光,越来越多的异性恋者对此会从
无知和偏见过渡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对于无知者来说,认识同性
恋扩大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增进了他们对世界总体的了解;对于
原来持偏见的人来说,他们会看到原先被自己否定事物和人原来是也
一种合理与正常。对同性恋的看法的转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以
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一切事物,不要被偏见与表面现象所迷惑,不
要被习俗与惯例牵者鼻子走。总而言之,他们在认识同性恋的过程中
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在一个深受教条与古训的毒害的社会里,在一个
仍然以引经据典为主要论证方式的文化下,正确认识同性恋可以构成
启蒙教育的有机组成部份。

  另一方面,同性恋者本身就可以成为进步势力的一部份。纵观二
十世纪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历史,我们会看到,同性恋者与既成的体制
之间总是存有抗争,而同性恋者和他们的支持者总是站在进步势力的
前沿。每一次同性恋权益的胜利总是伴随着社会的改良,标志着文明
的进步。本世纪的少数民族民权运动由二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
前进至六十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并导致了七十年代同性恋解放
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性恋者权益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的进步,但同性恋
本身也是一股改造社会的力量,而且推动社会向前迈进。

  同性恋者不必感到自暴自弃,悲天悯人。我们的性倾向非但不是
一种缺陷,而且是自我提高和成长的一种特殊潜质。我们应该充分将
自身的“异常”转变为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从中挖掘文化创造的源泉,
在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丰富文明,改造社会──这就是
我们作为同性恋者的骄傲。
──────────────────────────────
【生命伦理】

◆            生活与磨合

             ·王达为·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每读到
这句话我常常想,既然幸福是相同的,那么相同的幸福是何样子呢?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问,才知道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总觉得这句是最好的诠释。

  每天躺在床上,最惬意的是能有踏踏实实的感觉。这种踏踏实实
的感觉直到我与他共同生活了才变得真切。共同生活的开始并非是幸
福生活的开始,而真正的幸福生活则需要慢慢地磨合。

  人,是种奇奇怪怪的生物,对一成不变的东西容易厌倦和厌烦。
别说同性恋如何如何,大红而不断彪升的异性恋夫妻的离婚率每天都
在警醒人们到了该警惕的时候了。生活是现实的重重复复,如何能让
爱常盛不衰?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已经意识到:每天上班、下班、洗
衣、做饭、洗碗,睡觉……,日复一日,鸡毛琐碎,吃喝拉撒,这只
是生活的形式,而生活的意义则是在丝丝扣扣的点滴中感悟。

  我想说,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色彩,也不是生活表面的充实,重要
的是彼此之间的爱是否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磨砺。爱是否新鲜在于你是
否每一天都能把最真的最由衷的爱给予对方。这是诗歌和鲜花搭不起
来的境界,需要无限的忠诚和发自肺腑的爱心。

  “猫咪”,这是他对我的昵称,可笑的是我这个猫咪1米80多,
所以有时我对他凶,他干脆叫我“大老虎”。“白天都发生什么事了?
又谁来电话了?……”每天下班后,一边做饭,一边聊一天的新鲜事,
乐而不疲。只要两个人见面便始终一起做事,边讲边干,其乐无穷。
这就是生活,它的多彩,不用再另外做作。

  “唉,我家咪咪太难养了。”他在向我抗议。有时候他工作劳累,
就反常地絮絮叨叨,抱怨这,抱怨那。这时候,我会学着他在我恼他
时的样子,不紧不慢地安抚他。这种方式对我们相互有效,百试不爽。

  最开始的共同生活,几乎每周都吵架。吵架的原因杂七杂八的,
现在想一下,主要是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诸如,如何对待对
方的朋友,同志的和直的;如何适应彼此的生活特性;如何协调接人
待物的方式等等。有一次,我为了能和他更多的独处,自私地冷落来
我们家聊天的“直的”朋友直到他离开。之后他很伤心,告诉我朋友
是他无法割舍的感情,不能因为有了爱人,就不要了朋友。尽管我拿
出千万条理由来说服他和我自己当时我多么需要即要外出的他能把更
多的时间留给我,可是,看到他伤心地落泪和流淌着的对朋友的情真
意切,我还是让步向他道歉。另外,他也在我的“控诉”下,慢慢改
掉无味的“神侃”的毛病。就这样,每一件事,我们心里都知道了对
方的感受和想法,做起来也就不会再有抵触对方的时候,除非有意刁
难对方……

  时常,当我面对他那张恬静安祥的脸,我总有种时光错位的感觉,
我们好像在一起生活了不仅此生。还记得我上次手术,前后多半月,
他十多公里的来来回回做饭,送饭,陪护,上班。本来就羸弱的他越
发显得单薄。“别做饭了,在附近买着吃吧。”“那哪行,不合你口
味。”“何苦累着你了,班上也累人。”“我没事。你也快好了。”
无亲无故的我们相依为命。整天乐乐呵呵的他无时不在感染着我,我
也用快乐和关怀回报给他。在病房中,看到同学相称的我们感情如此
的深厚,所有人都投来欣羡和友好的目光。其实,举手投足间那份痛
肝裂胆的关切岂是同学间的友情得了?一个眼神,一个举动,甚至一
个念头,我们都能会意了然。有时候,我们同时想到给对方打电话,
双方占线,而呼机同时想起……

  生活需要信心和信任。“下班就回家”几乎成了我们不谋而合的
举动。并非在履行道义,也不是有约法三章,而是“家”和“爱人”
这两份软心柔肺的温情时时刻刻感召自己“回家”。如对方有事,我
们均可自由活动。这时候他就说:“找你的gay朋友玩去吧,看你
敢滥!”“啊?这么老了,还滥啥,呵呵”我偶尔出差,除了叮嘱他
吃好饭,睡好觉,少看电视,什么都不说,不用说。因为共同生活的
细细微微让我们感到能爱到如此,此生不易。

  “看看,看看你的大肚子!”“那你还让我吃。少一顿都不行。”
“唉,我刚认识你的时候,你多……”“你再看看你现在,肚子圆圆
的,还鼓溜着。”现在的我们照常打趣,尽管样子已青春不在,但面
对岁月雕砺的日见成熟的脸,依然心芷如水。平淡,原来如此幸福……

         雪花敲开记忆的曾经拥有
         爱在风花雪月里几时开透
         想你时晓月如钩
         纸上已写满海枯石瘦
         轻轻地
         轻轻地抚摸你的温柔
         捧给你夜半醒来满天的星斗
         你说风雨同舟
         我要天长地久
         青山黑水隔不断春去秋来的思念悠悠
         此情依旧
         相对无语携手
         为爱永生守候
             ──献给我的爱人
──────────────────────────────
【读者文摘】

◆           我读《北京故事》

             ·大 卫·

  早就听朋友谈起过《北京故事》,一直没有机会去读。昨天刚从
北京回来,有些时差,所以早早醒了。望着窗外黑蒙蒙的天,听着凄
凄的雨声,想着在北京这一个星期的热烈生活,不禁有些怅然。这时
想起《北京故事》,有些心动,便打开电脑,找到这篇早就该读的故
事。

  《北京故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它。是小说
呢,还是个人的心路历程?我不敢肯定。为了行文的方便,加上作者
称它为《故事》,那就暂且称它为小说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贯
穿全篇始终的那股激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暂且忽略书中的一些细节不
计,作者是非常善于讲故事的,很会渲染气氛,很会用情节抓住读者
的心。我想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久久
回味的是书中那股不能不让人“关照自身”的爱的激情。

  不管是有过刻骨铭心的爱的经历的人,还是仍在寻寻觅觅的人,
大概都会在读到书中的许多地方时有过会心的一笑。在中文“同志小
说”仍不算多的今天,《北京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堪称“中篇”
的篇幅,和感人的激情让我心存感激。但是,在肯定这篇作品的同时,
也有一些想法,特别是激情过后的一些看法很想和作者商量一下。

  象作品的主人公蓝宇一样,我也来自于中关村附近的一所名校,
后来也“在外围”经历过那次轰轰烈烈的运动,所以,如果说作为蓝
宇的同届的“同学”来对他作一些评论该是有资格的吧。这篇作品关
于蓝宇的第一个情节是作者的朋友给他介绍一个“在国贸楼下认识的
刚从外地考到北京上大学的小子”。作为一个大概也在同时“刚从外
地考到北京上大学的小子”,我当时没有蓝宇那么“开窍”。还是在
若干年以后从美国回到北京游玩时,才从朋友那里知道“在国贸楼下
溜哒”的年轻人许多都是“做生意”的。以一个“刚从外地考到北京
上大学的小子”的身份,十六,七岁的蓝宇竟能“摸”到那里,恐怕
也不简单吧!这与以后蓝宇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产生了矛盾,因为我
们在以后的情节里看到的是一个通情达理,自尊自爱,一心向上的好
学生。且不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大部份大学生都靠着家里每月给的五
十块左右的人民币生活,来自穷困家庭的学生在中关村的那两所名校
还有“高达”二三十块的助学金,也不说聪明的蓝宇还在以后找到了
家教和建筑工地的工作,一个毫无性经验的蓝宇何以会想到靠出卖“
童贞”和性来换钱呢?在八十年代后期,一千元人民币对一个刚上大
学的学生来说,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对蓝宇来说,在建筑工地工
作也不过是为了钱,但是,以蓝宇的聪明,如果真的第一次卖身只是
为了要钱,从而能更加专注于学业的话,那么何苦以后要在建筑工地
搭上那么多宝贵的时间,而本应该去读心爱的书籍吧。如果蓝宇真是
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纯洁,我想他不会走出卖身的第一步;而以十六岁
的小小年纪能够走出卖身这一步的话,这个男孩肯定不太简单,就是
说他不会象作者后来竭力所描绘的那般纯真。

  第二个要和作者商榷的是作者本人,或者说这个第一人称的“我
”。当然,如果作者本身是双性恋者,那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是,
在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生离死别之后,真的很难想象作者又再婚了。
以作者的阅历,以及对人生如此丰富的体验,“再婚”是很不和逻辑
的。行文至此,我似乎对本文开头的那个“这篇作品是小说还是个人
的心路历程”的疑惑释然了。

  但是,话说回来,尽管有上面这些我貌7b为的瑕疵,这篇作品的
可读性和它带给人的激情是不能否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作品
是相当成功的。此外,作者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如作者的母亲,以及
作者对性爱场面的大胆描写都是相当成功的。

  作为蓝宇的同龄人,特别是作为蓝宇的“同学”,我也有过多年
铭心刻骨的爱恋,也曾有过“为恋人倾其所有”的经历,我在他的身
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尽管有时我也对自己在北京时没有“开窍”感
到有些遗憾,但是以后所享受到的自由和爱恋也曾经令我满足。多年
的爱恋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虽然我们已经分手几年了,但是他在我
的心里永远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曾经有过的爱使我知道,即使在同
性之间,真爱也是存在的,也是可以寻觅到的。在我告别这个世界的
时候,我可以不悔地说,我拥有过,我爱过。

  北京是我成长和成熟的地方。在梦中,不知多少次回到那有着湖
光塔影的美丽校园。在我的心里,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对于来自那
片土地的激情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

(david_hao@hotmail.com)
──────────────────────────────
【综合报导】

◆    日本女子高中老师向学生表明同性恋者身份

           ·一树 编译·

  据日本《产经新闻朝刊》(1月21日)报导,日本大阪一所女
子高中的老师池田久美子女士向学生们表明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得
到善意的反响。

  “老师告诉我们真实情况,好高兴呀!”在上课时向学生们公开
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大阪府一所私立女子高中的教师池田久美子女
士(34岁),于22日在全日本教职员工会(简称“全教”)的教
育研究全国集会上,向大家汇报了学生对她的善意反响。她提议,学
校应该对性少数者予以必要的关心。

  池田女士在两年前在教员会议上当选为同和教育的主任候选人,
当时她就向同事们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5个月以后,在生物实
验课上,她给25名同学播放了关于男性同性恋者受到偏见的痛苦经
历的采访录像,说道:“我也和一位女士一起生活,她就是我的爱人。
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都知道这事儿。”

  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示“很震惊,但老师是因为信任我们才跟我们
说的。很高兴啊!”

  有以无记名方式表明正在和校内的同学恋爱的同学也说出了如下
感想:“我被身边的好朋友迷住了。即便对方不是男孩儿也没关系。
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性是有多种多样的方式的。”

  另有同学说自己喜欢的总是女孩儿,她说:“不希望自己喜欢的
人讨厌自己,所以一直没有勇气象老师那样表明自己的身份。”

  在这次教研集会上,大家认同了在学生中,也有人存在对“男大
当婚,女大当嫁”和“生儿育女”这一模式的抵触。认为,应该停止
强求学生穿裙子等校服的做法,不应该让性少数者身份成为被欺负的
把柄。

  池田女士说“过去,当学生问我‘还不结婚呀?’时,我无法明
确回答她们,感到特别苦恼。现在,我肯定了自我,可以轻松自然地
生活了。”

(转载自《广州同志》
http://victorian.fortunecity.com/brambles/148/)

◆        学院、民权与宗教
             ──圣母大学的同性恋之争

            ·苏 辰·

  在美国的留学生都知道,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声称学校不会因年龄、
性别、种族、出身等等因素进行歧视。目前已经有很多大学也把“性
倾向”这个词也加了进去。然而,对于一些基督教会主办的大学来说,
情形并非完全如此。本月早些时候,位于美国印地安那州的天主教学
校──圣母大学的理事会决定不把性倾向列为受保护的范畴。此举又
在美国的校园内掀起一阵波澜,引发出许多争论和思索。

  2月5日,圣母大学理事会在远隔大洋的英格兰通过投票,一致
决定不把同性恋问题加入学校的反歧视政策中。在一项声明中,理事
会表示它“认为学校不应让民事法院来解释天主教教义的含义及适用
范围。”罗马天主教一直认为,与上帝的其他创造物一样,同性恋者
应该得到爱,但是同性恋行为是罪恶的。

  在此决定做出以前的一周里,圣母大学的学生举行了抗议活动,
其中包括120名学生进行绝食请愿。决定宣布的当晚,又有30名
学生开始静坐以示抗议。学生同性恋组织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只
有继续努力。”

  理事会的决定使人们想起了去年年底的一系列投票。学校学术委
员会赞成把“性倾向”加入受保护的范畴;教师和学生议会也投票赞
成。在此以后,学校管理委员会(一个负责保持校内天主教传统的委
员会)在12月投票一致赞成,并发表声明,阐述理由。管理委员会
的声明在理事会投票前被宣读,它提出了究竟是由校方还是由法院来
解释政策这一问题;同时,它也提及大学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文
件──《圣母大学的包容精神》。这份文件认可校园中的任何人,包
括同性恋者,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圣母大学校长也赞同不得歧视同
性恋者。

  失望的同性恋活动者并不觉得希奇。早在1995年,圣母大学
就禁止学生同性恋组织在校园内开会,但与此同时,校方又成立了另
外一个组织来探讨如何满足同性恋学生的需要。1997年,学校开
始在学生手册中表示欢迎同性恋者,并说明他们不会受到歧视。有位
学生说:“我们的经历是,学校一年又一年地开空头支票。”同性恋
组织成员马克·马索德说:“他们使不公平的歧视在学生和教职员工
中存在。”

  在美国的其它天主教大学,包括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敦大学,
早已通过的类似的反歧视提议,把性倾向列入受保护的范围之内。乔
治敦大学的发言人丹尼维特曼说,学校的官员认为这项改变与天主教
的教义并不矛盾。
──────────────────────────────
【艺坛今昔】

◆      同性恋与98年奥斯卡金像奖角逐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2月9日颁布了98年度奥斯卡金像
奖提名,同性恋再次与之结缘。英国著名演员兼同性恋权益活动家伊
恩·麦基伦爵士(Sir Ian McKellen)因在《上帝与魔鬼》中的出色
表演而获最佳男主角提名,该片还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提
名。麦基伦曾于1995年以在《理查三世》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奥斯
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85年,威廉·赫特(William Hurt)主演《蜘蛛女之吻》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饰演同性恋角色
而获奖的演员。1993年,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在《费城》
中扮演一名同性恋律师而获最佳男主角。赫特和汉克斯在生活中都是
异性恋者,如果今年麦基伦获奖的话,他将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
同性恋演员以饰演同性恋角色而获奖。

  麦基伦爵士对记者说,《上帝与魔鬼》是“一部让你爱得疯狂而
不得不演的影片”。该影片改编自同性恋作家克里斯托福·布兰的小
说《弗兰肯斯坦的父亲》,而该小说则以已故的同性恋导演詹姆斯·
威尔为原型创作的。詹姆斯·威尔于1931年导演了科幻恐怖片《
弗兰肯斯坦》以及后来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两片至今仍是电影
史上的经典之作。《上帝与魔鬼》讲述了威尔晚年时爱上一名年轻的
园丁的故事。

  《上帝与魔鬼》完成制作后,颇费周折才找到发行商。麦基伦爵
士说:“其实当时影片已经受到好评,但一些大制作商──他们的名
字我就不想提了──却表示不愿意接手发行,因为这是部有关同性恋
者的电影,这真是可笑之至。影片中确实有个同性恋人物,但它的主
题在于表现爱、友谊与相伴。”

  现在这些制作商肯定追悔莫及。《上帝与魔鬼》上映后,好评如
潮,并获得了极具声望的全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
而各城市影评协会授予该片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美国社会和英国
社会一样,已经开始认为同性恋者是正常人,”麦基伦爵士说,“电
影界也总算认清了形势,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我认为这个世界已
经开始成熟,同性恋者终于走入了电影的中心,并被描绘成完全的正
常人,这无疑令人感到欣慰。”

  以克林顿总统为原型人物的影片《首要颜色》(Primary Colors)
虽然于去年年初上映,本没有角逐奥斯卡的愿望,但仍然获得两项提
名。除最佳改编剧本以外,美国著名演员凯西·贝茨(Kathy Bates)
因在剧中出演一名泼辣刚烈的女同性恋民权斗士而获得最佳女配角提
名。贝茨曾于1990年以心理恐怖片《悲惨》而获奥斯卡最佳女主
角。

  即使在获得13项提名的古装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同性
恋也不绝其影。英国公开的同性恋演员兼作家鲁朴尔·艾弗瑞特(
Rupert Everett)在影片中饰演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同性恋剧作家克里
斯托福·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

◆     女同性恋影片揭开柏林国际电影节帷幕

  2月10日,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以德国影片《爱情与野豹》
的首映揭开了帷幕。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开幕上致词并观看了影片。

  《爱情与野豹》根据奥地利作家艾利卡·费舍的小说改编,讲述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对女同性恋伴侣的爱情故事。莉莉是一个带
有四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是名纳粹军官,在前方作战。费丽斯是
一位隐名埋姓的犹太妇女,她利用在一家纳粹报社工作的关系,使一
些未受纳粹逮捕但隐藏在地下的犹太人得知局势的发展。这两位来自
不同社会背景的女子情意相投,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恋情。费丽斯出没
无常的行踪令莉莉深感不解。在莉莉的再三追问下,费丽斯坦言自己
与地下组织保持着联系。费丽斯为莉莉的安危而万分担忧,为了掩护
费丽斯,她不惜与盖世太保军官发生关系,同时竭力设法让费丽斯逃
出德国。费丽斯最后不幸被捕,被关入集中营,并在战争结束前夕,
在被赶往另一所集中营的途中颠沛而死。费丽斯的死使莉莉义愤填膺,
她转变为彻底的反纳粹斗士,最后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三名犹太妇女。

  现年85岁的莉莉目前生活在柏林。她视费丽斯为她生命中唯一
的挚爱,至今仍然戴着费丽斯给她的定情戒指,并保留着她俩所有的
书信和照片。莉莉表示,这些物品将在她死后被送入柏林犹太人博物
馆,以让世人铭记费丽斯。

  除了《爱情与野豹》之外,本届电影节的其它同性恋影片包括加
拿大的女同性恋浪漫喜剧片《比巧克力还甜》以及英国与荷兰合拍的
纪录片《坐曼德拉开的车的人》。后者纪述了南非现任总统曼德拉于
1962年开始反种族歧视斗争时,受到白人同性恋者兼民权活动家
西塞尔·威廉斯的雇用,以司机的身份为掩护,四处奔走组织力量,
直至两人同时被南非当局逮捕并入狱(见注)。

注:曼德拉出狱后,被选为南非总统,他上台后马上提出修改宪法,
使南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宪法规定不得歧视同性恋者的国家。
──────────────────────────────
【她山之石】

◆   我们是一家: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扩展了家庭的含义

          克里斯汀·勃朗宁 博士
          ·Jimmy C 二言 翻译·

(这是克里斯汀·勃朗宁博士在1998年的旧金山APA年会上的
主席发言。)

  大多数人对“家庭”一词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
是十分美好的,它让我们想起教导、爱护、支持、安慰,并让我们获
得安全感。这个词也许还会勾起一些伤心的往事,让我们难过、恐惧、
丧气,甚至让我们感到气愤和悲伤。“家庭”这个词能在我们大多数
人中唤起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对于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以及其他性少
数者而言,这个词也许包含更多的内容,它让我们想起宽容或抛弃,
理解或拒绝的经历。

  由于大多数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出生于没有相同性倾向的家庭,
因此我们常常感觉在家人面前亮相是十分危险的。虽然我们觉得很需
要家人的接受,但同时我们也害怕他们会做出负面的反应。通常当人
们开始一个认真的关系或者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他们会想要在家人面
前亮相。对于我们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来说,想要家人知道自己的
性关系或新家,往往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身份
出现,而不是仅仅让人家把我们看作单身或异性恋者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名诊疗师,我们曾经目睹了许多求助者,他/她们为是否
在家人面前亮相而苦苦挣扎。仅仅因为暴露了真实的自我而导致家庭
的遗弃,这往往可以让一个人彻底破灭对家庭勿庸置疑的关爱的信心,
而且甚至会影响他/她对恋爱关系的期望。对于有些人来说,家庭的
遗弃可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因为家庭同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联
系,是他们身份的基石。同性恋或双性恋个人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文
化、种族和宗教身分,他们会同时与家庭所属的种族及文化背景有着
紧密的联系。对于受到主流文化歧视的族群来说,这是尤其现实的。
种族和文化社区往往以大家族或一种支持系统的形式而存在,它们对
于处理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其它歧视行为尤其有着重要意义。由此
可见,如果因性倾向而遭受家庭和社会的遗弃,这对个人的影响更是
深远。

  有时在家人前亮相会有一个愉快的结果,我们不乏那些鼓舞人心
的故事,以及那些愉快地接受他们的同性恋儿女的家庭的例子。也有
一些异性恋同盟组织,也自发而有效地支持同性恋与双性恋家庭、朋
友、同事、客户和学生。很多家庭成员和朋友都加入了一些诸如同性
恋者的亲友组织(PFLAG)的团体,甚至成为活动分子。PFLAG的成员
常常与那些从自身家庭中找不到支持的同性恋者一起,组成了一个新
的家庭。

  诚然,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容忍其家庭成员的性取向。许多家人
会保持沉默,或者对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发表侮辱性的言论。即使在
最具有容忍精神的家庭中,孩子的亮相也不一定会得到鼓舞性的反应。
我们也很难从家庭中学到有关知识,以教导如何在社会中以同性恋者
或双性恋者的身份立足,不管我们是来自亲生的或领养的家庭。不管
一个异性恋家庭的初衷是如何良好,父母、兄弟姊妹和家族在我们成
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教导总不足够指导我们学会将来如何以同性恋
者或双性恋者的身份在社会中生存。

  为此,我们建立了各种社会援助组织,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积极
的自我定位。不管是在社会、政治或城市社区的架构这一层面,还是
在单个家庭的发展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都寻求到了许多创造性的
方式来滋养他们的生活,正是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制造了我们现在所
特有的自组家庭形式。尽管我们不是唯一创造家庭的人,但我们做出
了独树一帜的努力,试图使我们的家庭成为社会合法成员。罗拉·本
考夫(Laura Benkov)在她的著作《家庭的再创造》中写道,同性恋
者延伸了家庭的定义,这种延伸是建立在家人之间的关爱和对被限定
的家庭结构的对立行为中的。一个自组家庭的成员可能包括生活伴侣、
爱人、前爱人、孩子、朋友、邻居和师长们,他/她可以是几世同堂,
来自不同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拥有不同的性倾向。家庭关系也
可以由不同的政治、社会或专业组织背景发展而来。

  自组家庭的功能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有时这个差别
与一个人的阶层、人种、种族和性别有关。自组家庭不是总能够代替
或替换一个亲生的或领养的家庭。自组家庭可以和它们和平共处,与
之构成一个整体,或从中独立分离出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社区和自组家庭形成了一种部落的组合。
总有一种这样的个人威力,它能够创造一个自组家庭和社区,使我们
在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时能得到它们的援助。我们知道一个亮相的过程
是何等地让人感到孤立和孤独。我们每天忍受着侮辱和社会的不理解。
我们深知周旋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两个世界所需的种种努力。同性恋和
双性恋家庭或者部落是这样一种理想,它让我们抛开阶层、种族、性
别和个人差异的成见,去理解每一个人,并且知道尽管存在着差异,
我们也并不孤单。实际上,虽然我们各自不同,但是我们都紧密团结
着,这种力量来自于承认自我的勇气,战胜社会歧视的力量,和我们
共享的政治,以及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语言。

  罗伯特·高斯是一位都市社区教堂的牧师,他曾说过亮相的感觉
就如同回家,并且回到一个能让自己有所归宿的家。他还说,有关部
落的提法极佳地描述了同性恋人群的这种广义的亲缘关系。族群是一
个字面的定义,而家庭则是围绕着所指的这个关系而组织起来的。如
果我们的这个部族或者家庭是基于我们性倾向的不合法地位而联系起
来的话,那么我们的这个部族该怎样命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
们该如何在原先表示男同性恋者的族群里加进女同性恋者,然后又加
进了双性恋者,现在又包括了变性人和易装者?

  如果我们承认这样的家庭包括女同性恋者、男女双性恋者以及变
性人等,那么我们就必须象家人一样对他/她们一视同仁。如果我们
是一家,我们就必须付出每一个正常的家庭所能付出的种种,相互关
怀,伴随每一位家人所经历的挣扎,分享他们的痛苦或快乐。这也意
味着我们应该关注部族或家庭中的多样性,关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
年龄歧视和排外倾向,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对我们社区的影响。它还意
味着我们应该有一个专业的组织,保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声音能得到
合理的重视,意味着我们应当运用我们以往有关同性恋和双性恋等的
知识来改造社会态度、各种误解甚至法律制度等。我们家庭和部族的
责任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帮助大家,甚至是不惜代
价的付出,因为我们是一个部族──我们是一家。

  除了创造了部族和自组家庭,我们也创造了有儿女的家庭。我们
有些人选择了养育儿女,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途径。领养
孩子、父母之道、人工授精和最老式的异性恋性行为,这些都能成为
建立一个有儿女的家庭的方式。这一切都动摇了社会里有关同性恋和
双性恋人群的基本的有关生育的言论。

  勿庸置疑,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所以当我们坚持我们自己的生活
方式,并延伸了家庭的含义的时候,社会会做出什么反应呢?越来越
多的人保持着公开的同性恋关系,建立了自组家庭,有的还抚养了自
己的孩子,但同时我们还在为争取我们最基本的公民权利而奋斗。同
性恋婚姻的合法化、婚姻关系的福利、对孩子的监护权,以及生殖技
术的发展,所有的这些或者不存在,或者岌岌可危。直到现在,联邦
政府和26个州的法律仍然严禁同性婚姻,将婚姻仅仅局限在男女之
间。20个州仍然视同性性行为为违法,这些法律在子女监护权和军
队招募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同的负面作用。

  极右翼势力最近采取了加倍的努力,企图阻挠和取消我们在社会
承认方面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我们的存在被看成是对异性恋统治的
一种威胁,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异性恋者才能够享受一系列保障和福利,
才能够结婚,才能够拥有爱和性的权利,才能够建立起有孩子的家庭。
他们并非只是攻击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者社区;许多不同与往
常的家庭结构和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社区也被认为对社会构成威胁。
任何向异性恋父权提出挑战的人都被看成是对社会的威胁。单亲家庭、
职业母亲、离婚的伴侣、非基督徒家庭、有色人种家庭以及女权主义
者等,都遭到他们的攻击。那些宣传妇女有权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有
权得知节育知识的人也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

  确实,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对于那些试图维护既成社会体制的人
来说,确实是一种威胁。极右势力认为,如果同性恋不成为一种禁忌,
那么将有大批数目的人被转为同性恋者。他们认为异性恋者可以在一
夜之间转为同性恋者,所以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
可怕。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赞同女权主义思想,认为一男一女和孩子
构成的核心家庭并非唯一正确可取的家庭形式,而这一看法更使我们
成为那些极右翼分子的眼中钉,因为他们企图维持异性恋和父权统治。

  极右翼势力的武器包括将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者的生活方
式做一番歪曲的描绘,来煽动人们对不同族群所持有的恐惧、焦虑和
不安。他们同时游说政治实体和立法组织来攻击我们的家庭,无端地
将一系列社会问题归咎于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他们不想支持我们提
出的“家庭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试图让我们的伴侣关系得到承认,
并且为我们的家庭提供医疗保险、劳保,以及其它法律和经济权益。
他们认为我们没有资格做父母;他们不希望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准
确的反映;他们要我们在异性恋主义、歧视和反同性恋暴力中不能安
心工作、生活或学习。他们的宣传使今年针对同性恋者的暴力犯罪事
件增加了7%。他们宣称对同性关系的承认会破坏异性恋婚姻和家庭
的合法性与主宰。他们把我们作为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人性减缩至
某种性行为方式。他们说我们有病、罪恶、变态、畜生、反家庭、反
基督、共产党人、头脑混乱、容易受到误导。他们声称自己爱罪人,
但仇视罪恶。他们说我们讨厌他们,我们不再是他们的孩子,我们不
应该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他们要我们远离他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
的孩子;他们说我们不应该爱上我们喜欢的人,我们也不应该从性的
方面表达自己的爱;他们一方面说我们应该被灭绝,另一方面有声称
能够拯救我们;他们要我们不要再回家去,除非我们表示要把自己变
成异性恋者,并且准备迎合他们的家庭观念。

  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就是这种观念。我们知道,并非每个主流社会
的成员都接受这种观念,但极右势力的有害影响已经渗透了整个社会
文化,特别是那些我们当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那些没有渠道接受有
关同性恋的准确而正面的信息的青少年,尤其处于危险之中。有关“
家庭价值观”的说教严重伤害着同性恋青少年,因为某些人利用这些
说教来怂恿仇恨性犯罪,来使歧视合法化。

  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看到了这些有害信息对于求助者的自尊心所
造成的伤害,人们为建立亲密关系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于家庭的和
解所作出的努力。我们也已经看到,所谓的“修补疗法”只会加剧求
助者的羞辱感和内倾化的恐同情绪。我们也看到,许多家庭希望接受
他们的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癖子女,但是生怕这样做会损害他们的
宗教信仰。

  作为第44分会的成员,我们处于独特的位置去批驳极右组织的
这些论调,去愈合他们造成的创伤。我们在美国心理学会的活动已有
二十多年历史。自从学会于1974年摈弃了同性恋为精神变态的分
类以来,我们在研究积累、创立正确的精神疗法模式、增进对同性恋
者和双性恋者等性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建立有关的精神卫生资源方面,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同性恋、双性恋、易性恋和异性恋心理学家,
我们在挑战极右势力的谎言、操纵和仇恨方面有着个人的历史和经验。
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美国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已经有了
某些显著的改变。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对同性恋不了解,并且容
易受到极右势力的说教的影响,因为他们听不到我们强有力的正面反
应。这就是我们需要努力的领域,我们在将知识转化为大众教育方面,
应该做出更大的成绩。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机会让大众了解到对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
癖的准确研究。作为科学家,我们应该继续了解美国和世界各地同性
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恋者的多方面经历。作为诊疗师,我们应该帮
助个人和家庭认识到并克服对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恐惧,以便树立起同
性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者的正面形象。我们应该在公共教育方面采
取更主动的姿态,向当地的报纸写信,在学校的听证会上作证,或者
提供有关同性恋、双性恋和易性癖的教育项目。我们需要为那些对同
性恋并不了解并且只用社会偏见来看待我们的人提供正确的信息。
  
  我们了解一些很重要的真相。我们知道同性恋和双性恋并不只是
性行为。性倾向作为一种身份,它与我们独特的文化、性别和社会经
验紧密相关。我们是一个多样化的族群,拥有的并不只是一种生活方
式、一个单独的社区、一种单独的行为模式或一种单独的感情。我们
知道,我们的性倾向并不会使我们更容易去骚扰孩童,去犯罪,或者
导致文明的衰落。我们知道,社会偏见、歧视、暴力和家庭的抛弃对
许多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日常生活提出了挑战。对一些人来说,他
们用极大的勇气和灵活性战胜了这种挑战。我们也知道,对于其他人
来说,这种挑战也许过于强大,使他/她们一时为生存而挣扎。

  美国心理学会已经通过了支持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易性者的声
明。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声明。我们还有伦理规章和指导有关性
倾向方面的心理诊疗的声明。现在学会又发布了有关同性婚姻的声明。
不久我们也会有有关训练诊疗师的声明,以使他/她们为同性恋者提
供周全而无偏的关心。我们的立场来源于充分的研究、临床信息和现
实生活。所有的主要精神卫生组织都支持我们的立场。我们不会重回
那个被无知和有关病态的偏见所垄断的黑暗年代。然而,我们也不能
天真地相信别人会为我们的权利而斗争。我们必须尽自己的所能,切
实地负起责任。
  
  因为我们拥有知识,因为我们所具有的特殊身份,第44分会有
着极大的能力在心理学和社会中产生影响。分会必须继续成为同性恋
和双性恋心理学的强有力的声音。我们必须依靠会员的支持和分会的
扩大来保证这一点。我希望你们在利用知识和技能来为我们的家庭和
族群做宣传时,会有另一番全新的经历。我希望通过你们的成就和努
力来达到这一点。现在已经到了把精力投注到满足我们的家庭需要的
方面的时候了。     
──────────────────────────────
【桃园拾趣】

◆           同性恋偶像

           ·石洋 编译·

  1月10日,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柏林的同性恋博物
馆也同时举办了题为“人无完人”的同性恋偶像展览。展出的人物都
是受到同性恋者崇拜的演艺界名人。朱迪·戈兰(Judy Garland)、
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贝蒂·米德勒(Bette Midler
)都名列榜上。老牌女同性恋明星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被选为男女同性恋者的最佳偶像,而布莱德·匹特(Brad Pitt)和已
故的影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也得分甚高。在当红小生中,
基努·里夫(Keanu Reeves)和让·克洛德·凡·丹(Jean Claude
van Damme)非常抢眼,梅·威斯特(Mae West)和乌比·郭伯格(
Whoopi Goldberg)则以幽默取胜。《宝贝珍尼怎么了》中的冤家姐妹
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和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是经
久不衰的老牌偶像。

  然而,动作片男星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却出乎意料
地被推崇为女同性恋者的偶像之一,这令一些参观者百思不解。博物
馆馆长曼纽艾尔·凯解释说:“布鲁斯·威利斯在许多影片中的举止
简直就象很多女同性恋者的所希望的那样。他拼命想显出十分的男人
气,结果往往有些适得其反,就象很多女同性恋者想要显出硬朗,但
还是冲不破温柔的一面。布鲁斯·威利斯对于女同性恋者有些特殊的
吸引力,因为她们想:‘我对女人如果能象他那样就好了。’”

  不过,看过电影《流行小说》(Pulp Fiction)的观众们都记得,
布鲁斯·威利斯在里面出演一个外强中干的拳击手,他金蝉脱壳,临
阵脱逃,后来却差点儿被鸡奸。
──────────────────────────────
【同人笔林】 

◆              失落

              ·大卫·

         一盏残灯,
         伴我倦在屋角:
         亦或裹着清冷的风,
         行在星空下无人的长街。

         我,
         在寻找,
         十几年前,
         不知遗落在何处的,
         失落。

         呵,我看到了,
         在庭院中嬉戏的孩子的眼里,
         在海边迎风飞翔的五彩风筝上,
         在那震耳欲聋的音乐里,
         在那淡的、浓的、白的、黑的,
           清凉的酒中,
         在一出出人世间的悲剧、喜剧、正剧里,
         在一具具楚楚动人的躯体中……
 
         呵,我看到了,
         我触到了,
         那震颤的激情,
         带着失落的影。

         我寻找,
         我渴望,
         我的肢体,我的躯干,我的骨骼,
           我的肉,我的血,我的灵魂,
         都在寻找,
         都在渴望……

         但那十几年前,
         不知遗落在何处的失落,
         能找回吗?

◆        你我相遇在冰冷的世界

            ·大卫·

         这个世界真冷。
         我裹了外套,戴了面具,
         但我依然冷。
         我欲伸出冰冷的双手拥抱你,
         但是,
         我不能。

         你站在我的面前,
         双眼喷着火。
         我知道,你的心底,
         正有一条奔腾的长河在流过。
         我真想,
         真想扑上去,
         用你的体温来温暖我。
         只是,
         这个世界真的太冷,
         我们甚至都不能伸出双手来握一握。
──────────────────────────────
【爱知行动】

◆      「第二届全球华文同志文学奖」资料

奖别及奖项:
1.短篇小说奖:首奖一名,奖金十万元,奖座一座。
  评审推荐奖一名,奖金五万元,奖座一座。
  佳作三名,奖金各二万,奖座一座。
2.报导文学奖:首奖一名,奖金十万元,奖座一座。
  评审推荐奖一名,奖金五万元,奖座一座。

作品字数及规定:
1.小说六千字至一万二千字,报导文学八千字至一万五千字。
2.文字作品请以有格稿纸缮写或以电脑打字列印(请以A4大小为
主),所有作品以未曾公开发表为限(包括全球之报刊、杂志、网际
网路刊登或出版)。
3.参赛者请注明真实姓名、地址、联络电话,并附照片一张,但发
表可以笔名发表。
4.来稿请以挂号邮件寄至台湾台北市信义路四段339号四楼之一
「G&L热爱出版有限有限公司」,并请注明参加「第二届全球华文
同志文学奖」及参加组别。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收件、截稿、评审与颁奖:
1.自即日起开始收件,至1999年9月30日截止收件,以邮戳
为凭。
2.初审与决选作业于1999年10月1日至11月31日止,得
奖名单将于1999年12月号G&L热爱杂志」第22期公布。

注意事项:
1.得奖作品之首次发表权与出版权归「热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发表与结集出书,不另支稿费与版税。(作者拥有著作财产权及著作
人格权,可另行集结出书)
2.参加者可跨组甄选,但每人每文类以一篇为限。

主办单位:热爱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联络方法:eva60910@eagle.seed.net.tw或gnl33941@ms7.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