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45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4月2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同性恋学生组织遭到攻击 英国准备制定有关变性人的法律 ② 【说三道四】尊重各人的自我阐释权 ┄┄从胖而美说开去 ③ 【综合报导】《同性恋在中国》惹官司 英国的同性恋合法年龄之争 ④ 【历史回顾】同性恋定义的历史演变 ⑤ 【她山之石】伴侣关系的成功秘诀 婚姻私人化 ┄┄解决同性婚姻争论的一个简便方法 ⑥ 【艺坛纵横】美国电视节目中的同性恋 艺坛人士谈同性恋(二) ⑦ 【桃江连程】同性恋者争辉普利策奖 ⑧ 【爱知行动】欢迎来到1999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 台湾男女同志纪录片携手上映 ────────────────────────────── 【新闻摘要】 ◆ 香港同性恋学生组织遭到攻击 据《南华早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的同性恋组织“同志文化社”成立之时, 遭到其他学生的攻击。该组织的墙报被撕,印刷物被丢弃。 同志文化社是香港第一个同性恋学生组织,该组织事先得到了学生会的承认。 然而,另一个名叫“伦理保护联合会”(音译)的学生组织称“同志文化社”的印 刷物“肮脏而毫无意义,宣扬毫无理智的同性恋和性虐待……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 的心理健康”。 同志文化社的发言人李元基(音译)说:“同性恋没有什么可让人害怕的。同 性恋性行为也是正常的行为。我们希望在校园里传播正确的有关同性恋的信息,但 现在看起来有些学生不喜欢我们,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奇,因为同性恋在校园里仍 然是个禁忌话题。” 然而,“同志文化社”还是获得了一些人的支持。该组织于3月5日举行的第 一次活动上,社会学教授张金曼(音译)发言说:“任何人都不应该阻止其它人选 择性倾向的权利。暴力行为应该被阻止,学生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有些人将印刷物 丢入废物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 马来西亚前部长因鸡奸罪被判刑 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依布拉辛·安瓦尔于4月14日以企图利用职权来掩盖鸡 奸罪而被判处6年徒刑。判决书上声称,安瓦尔对男性和女性都有过鸡奸行为,判 处徒刑各6年,但允许他同时服刑。 安瓦尔声称这场审判是企图将他踢出政坛的阴谋,因为他组建的改革党严厉批 评了马哈蒂尔总理的政策,并试图揭露后者的腐败。 判决宣布后,大约三千至五千名安瓦尔的支持者上街游行示威,谴责该判决结 果。目前改革党由安瓦尔的妻子领导。 ◆ 英国准备制定有关变性人的法律 英国内务部长杰克·斯特罗于4月14日宣布,英国政府将成立变性人工作小 组,旨在“借鉴最新的科学和社会发展”,在英国法律中增添“适当的条款……来 适应变性人的需要”。 变性人组织对这项声明表示欢迎,但他们同时指出,公布的工作组的名单中没 有包括任何变性者,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还存有疑问。 ◆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宣传各族群应和睦相处 美国前参议员比尔·布莱德雷成为第一名向现任副总统戈尔发起挑战的民主党 人。他于4月20日宣布,将竞选2000年美国总统。他认为种族矛盾是目前美 国最严重的问题。“我相信超过大多数的美国人希望不同种族间有更好的团结。” 布莱德雷提到了一系列因种族歧视而引起的偏见和邪恶:黑人教堂遭到焚烧, 有人因为是华人或者同性恋者而遭到毒打甚至杀害,警察习惯性地拦挡并搜查有色 人种驾车者。他回忆说,当他几十年前还是个职业篮球运动员时,他的黑人队友所 受的不公正遭遇促使他投入政坛。 ◆ 乌克兰同性恋组织注册遭到拒绝 乌克兰的同性恋组织“我们的世界”于3月底向当地政府注册,但是遭到了拒 绝。当地政府拒绝“对那些具有异常性倾向的公民的合法存在做出任何定论”。目 前该组织的注册申请已经报往司法部。 “我们的世界”发言人说:“同性恋者被单列出来,他们的合法存在和建立公 共组织的可能性受到了怀疑,很显然,乌克兰存在着性倾向歧视。” ◆ 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的同性伴侣可享受配偶待遇 在意大利罗马工作的警察阿兰·斯科要求警察署为他在澳大利亚的同性恋伴侣 提供配偶待遇,以使他能够在海外安心工作。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署于3月份宣布, 警察的同性伴侣可享受配偶待遇。 ◆ 荷兰政府资助同性恋体育组织 荷兰政府拨款三万七千美元,资助欧洲同性恋体育联盟,该联盟表示他们将把 款项用于与其它非政府体育组织的联系。 ◆ 英国:感染艾滋病与教育程度有关 英国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同性恋者越不可能感染艾滋病毒。这 项结论是对参加1997年在伦敦等五个城市举行的同性恋大游行的四千名男子进 行抽样调查得出的。 那些在校就读至22岁的男子中,有7.6%的人感染艾滋病毒;就读至20 岁的人中,9.7%的人感染艾滋病毒;就读至18岁的人中,11%的人感染艾 滋病毒;就读至16岁的人中,11.9%的人感染艾滋病毒;16岁以前辍学的 人中,感染率为19%。 主持这项调查的西格马研究院人员福特·希克森说:“教育给予一个人更多的 选择机会,增强了他的选择能力,同时给予他更强的经济能力,使他更注意利用信 息。” ────────────────────────────── 【说三道四】 ◆ 尊重各人的自我阐释权 ┄┄从胖而美说开去 ·二 言· 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中,给我印象至深的是由沈殿霞和曾志伟 主演的小品《胖而美》。小品讲述了在大多数人追求以瘦为美的风潮下,有一小部 分胖人提倡以胖为美,最后瘦人和胖人都同意,虽然大家对身材的审美观念不同, 但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这个小品深入浅出地讲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理。 首先,以瘦为美无可厚非,但胖人追求以胖为美也是他/她们的天赋人权。各 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这种不同并不代表着孰高孰 低、孰对孰错。胖人对瘦人的尊重无需以转变自己的偏好为前提,反之对于瘦人也 是如此。当然,瘦人可以向胖人讲解瘦的好处,从而看看胖人能否改变观念。但如 果胖人安于自己胖的状态,这种胖并不伤害别人,而减肥养瘦反而只能给他增加烦 恼与痛苦的话,瘦人就应该尊重胖人的选择与习惯。 同样的哲理也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比如说,我喜欢辣菜,也乐于在 餐馆吃饭时向朋友作相应的推荐,但如果朋友表示无法享受辣味时,我再把自己的 品味强加于他,这就不免有失人情,有违尊重了。如果懂得为朋友着想,我会鼓励 他点自己喜欢的菜,甚至自己也去尝一尝,以知晓能否欣赏同样的美味。再比如说, 对某一作品的喜爱与否体现了品味的不同,有的人喜欢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欢离合, 有的人喜欢嘻笑幽默的调侃文字,曲高和寡的人则通过对作品做一番科学分析似的 严谨审视后决定好恶。品味可以不同,但大家应该有平等的相互交流,看看能否有 所补益。即使品味不可调和也无所谓孰对孰错,更不必操矛持盾,怒目相视。《泰 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故事非我所好,我有权表达这种意见,但如果有哪位朋友对这 类故事情有独钟,我也会向他推荐这部片子┄┄关爱一个人,我总是希望他得到快 乐,而他的快乐是从他自己的偏好出发,而不是以我的偏好为基准。 在性倾向方面,有的人喜欢同性,有的人喜欢异性,无所谓哪个正常,哪个不 正常。同性恋者有权以喜欢同性为荣,但这并不说明同性恋比异性恋优越;同样, 异性恋者也不必以自己的多数而将同性恋定为“不正常”或者“不健康”。作为同 性恋者,当我看到男女有情人终成眷属,会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那么异性恋者 为何不能够怀着同样的心态祝福同性恋者呢?同性恋者对异性爱情的支持和赞赏无 须以异性恋情感为前提;同样,异性恋者对同性爱情的支持也可以从理解和宽爱出 发。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虽然走在感情的平行线上,但完全可以尊重对方的自我阐 释权,对各人的追求加以支持和鼓励。笔者曾经看到和听到异性恋者为他们的同性 恋朋友牵线作媒,这就是爱心的表现,是很值得提倡的。 也许有人会说,同性恋让他觉得讨厌,同性间性行为让他觉得恶心。在社会普 遍对同性恋抱着歧视或者无知的情况下,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它也正说明了教育 的重要性。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如果强行要求他们与异性发生性爱,他们也会感到 恶心,但为什么不见同性恋对异性恋行为大加斥责呢?这里牵涉到一个社会习惯问 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异性恋文化一直处于公开,很多同性恋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就 已对此耳濡目染,故然成人后虽不有所兴趣,也能坦然接受周围的男欢女爱。也就 是说,彰显的异性恋文化使同性恋者对此见多不怪了。 如果同性恋文化也一直与异性恋文化一样彰显,那么人们肯定也会持定平常心 来看待同性恋。可见,要让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和平共处,先决条件并不是谴责同 性恋者的“堕落”,或者“医治”同性恋者,而是异性恋者首先应该端正思想,端 正意识,以宽爱之心看待同性恋,使同性恋者走出阴影,沐浴在阳光下,这样不仅 减轻了对同性恋者的压迫,而且也使异性恋者自己的心态更趋平和与快乐。 ────────────────────────────── 【综合报导】 ◆ 《同性恋在中国》惹官司 近日,在国内外出版过16本专著的青年学者、畅销书作家方刚被人以侵犯名 誉权为由告上了法庭。这宗名誉权官司,起因是方刚1995年4月出版的《同性 恋在中国》一书中的一句话──“这家歌厅的经理是位30多岁的男同性恋者”。 18个字索赔6万元,可谓是字字千金。据称,这是我国第一起涉及同性恋问题的 名誉权纠纷。 ◆ 原告诉状 据服务导报报导,本案原告徐先生,现年42岁,无业。据了解,徐先生几年 前,曾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1993年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爱滋病预防 热线担任义务咨询员。 徐先生在向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提交的民事诉状中称: 1995年5月份,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刚的著作《同性恋在中国》一书。 书中第50页部份段落把原告描写成一个同性恋者。原告受到亲属、朋友的猜忌、 责难、疏远,交往一年之久且准备结婚的女友离原告而去,朋友之中无人再和他交 往,原告的生意一落千丈,正常的工作无法进行。本书的出版流传广泛,通过香港 天地出版公司发行到境外,两被告的行为给原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精神摧残。至 今原告没有职业、成家、朋友,无法过正常的生活。 那么,《同性恋在中国》一书的第50页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以下是笔者从此 书第50页摘录的主要内容: 情人节,一个渐渐被中国人熟识的字眼。1993年的这一天,当许多男青年 在花店里买一束玫瑰送给自己女友的时候……在北京西单一个小歌厅里,一件具有 特别意义的事情正在发生着。这便是“男人的世界”文化沙龙的第五次活动。 这家歌厅的经理是位30多岁的男同性恋者,热线的义务咨询员。情人节这天 下午,这家歌厅谢绝任何顾客,门窗紧闭,从下午2点到5点,成了男同性恋者的 世界…… 据了解,原告已向法庭提交了三份证据,一份是当年其担任歌厅经理的任命通 知;一份是北京安定医院1998年10月9日给其作出的诊断,只有四个字: “妄想状态”;另一份是证人出据的文字证言,证人称自己是1993年2月14 日活动的参加者,后来看了《同性恋在中国》一书,知徐是同性恋,不再与其来往。 ◆ 本案焦点 方刚和本案的另一被告──吉林人民出版社是在今年3月上旬接到起诉书的。作 为《同性恋在中国》一书出版单位的吉林人民出版社经紧急磋商,已决定同方刚携 起手来联合应诉。 北京民正律师事务所的刘江律师听说此案后,主动提出为方刚提供包括出庭辩 护在内的全过程免费法律服务。双方很快便达成共识,签署了委托协议。 从目前情况看,原告想证明其书中提到的那位经理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其要证 明起诉书中罗列的侵权后果,恐怕要经历一个艰难的举证过程。方刚的律师刘江先 生说,原告在诉状中并没有承认或者否认同性恋身份,作为被告一方也不想在法庭 上证明这一点,他的辩护焦点就是要证明同性恋与异性恋是平等的,说一个人是同 性恋并不会对其名誉构成侵害。要证明这一点,他必须从法律、社会道德规范、医 学、性社会学以及精神和心理等多个角度阐述同性恋问题的合情合理合法。其艰难 可想而知。 在记者采访时,作为被告的方刚对原告徐先生的诉讼表示难以理解。他说,既 然徐先生作为一个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参与过为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困惑 者提供服务的热线工作,且还在自己管理的歌厅为同性恋者组织过活动,那么,他 何以也会认为同性恋是不名誉的事情呢? ◆ 被告方刚 现年31岁的方刚是一位客居于北京以写作为生的自由作家。他对本案的态度 主要有两点:其一,书中没有出现原告姓名与工作单位,任何人无法仅靠阅读此书 得出原告是同性恋者的印象,除非那次活动的参与者,而那天的参与者仅为同性恋 者和为同性恋者做工作的人士,均不可能对一个同性恋者采取歧视态度;其二,原 告的对号入座是否属实另当别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同性恋者不是罪恶的不名誉 的,全书都在反对任何对同性恋者的偏见,相关事件亦完全是正面描写,对歌厅经 理及那次活动给予了极高的正面评价;所以自己的文字对当事人不构成名誉伤害。 ◆ 英国的同性恋合法年龄之争 ·石洋 编译· 4月13日,英国上院以222票反对、146票的结果,再次否决了下院通 过的将同性恋合法年龄降低至16岁(北爱尔兰为17岁)的议案。英国目前的异 性恋合法年龄为16岁(北爱尔兰为17岁)。 以布莱尔首相为领导的工党政府表示,由于上院否决了这项议案,他们将不得 不动用国会法案强行使该项议案在2000年春季或秋季成为法律。这将是工党政 府自1997年上台以来第二次引用国会法案来推翻上院的否决,也是该法案自1 911年颁布以来第六次被动用。英国的下院通过普选产生,上院则主要由世袭贵 族和神职人员组成,基本上只对下院通过的议案作一番“橡皮图章”式的审议。 在上院的辩论中,有50位议员公开发言。内务部长加瑞斯·威廉斯勋爵(工 党)首先介绍了该法案,他说:“我相信,我们有责任让法律对年轻的同性恋者和 异性恋者一视同仁,我相信这是有关平等的最基本原则,而这项法案正能够带来这 种平等,这就是我对此加以支持的原因……如果一个47岁或57岁的男子和一名 16岁的女子发生性关系,而另一名相仿年龄的男子和一名16岁或17岁的男子 发生性关系,我看不出这两者在道义上有什么区别……如果这项议案遭到否决的话, 就会有很大数量的一部分人认为,他们仅仅因为自己的本性而受到惩罚,他们遭到 歧视,他们受着虐待,而这一切是不对的。”他同时指出,他能够理解别人对此持 不同意见,但英国政府也需要遵守欧洲人权法庭的决定┄┄该法庭因同性恋和异性 恋合法年龄之不一致而对英国政府提出了批评。 对该法案持最强烈反对意见的是保守党的珍尼特·扬女爵。她认为英国大多数 公民反对降低同性恋的合法年龄。然而,她所谓的大多数仅仅是从选民给她的来信 中来看,这些人毫无疑问是为了支持她的立场而写信给她。她说:“所有的民意测 验都表明,大多数公民反对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降低至16岁。工党内部对这项法 案的支持者也不多,而且民众普遍表示反对,我建议首相以宪法为重,不要动用国 会法案。” 然而,扬女爵的一大部分发言是有关道德的说教,她认为同性恋者权益“并不 是怂恿人们去搞鸡奸的权利……(降低同性恋合法年龄)将使那些年轻男女认为从 16岁起开始性交是对的,不管他们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我不认为同性恋 关系和异性恋关系是完全等同的……称职的父母并不想让他们的子女在那么早就进 入同性恋关系……为了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我们必须支持和帮助他们的父母,支持 婚姻体系,而现在的婚姻体系正受到各种冲击,导致了社会的衰落……” 上院中唯一的公开同性恋者是去年底入院的电视界巨头埃里男爵(工党)。他 表示不同意扬女爵的许多论调,并回忆说自己年轻时曾因性倾向而受到其他同辈的 辱骂,而今天上院的某些人士正在袭用同样的骂词。他说:“我恳求你们为我和千 百万象我这样的人说话,因为如果你们不能够在这个议会保护我,你们就不能够保 护任何人。” 自由民主党的罗素伯爵也反对扬女爵的观点,他说:“即使你们否决了这项议 案,我也不认为同性恋的行为会有所减少……如果人们只能在私下偷偷摸摸地从事 性行为,他不可能有负责任的健康的性生活。”巴斯主教和来自威尔士的詹姆斯· 汤普森也表示,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合法年龄一致化有助于增进健康。 另一名跨党派对该法案表示支持的是安南勋爵,他认为欧洲其它各国都已经将 同性恋的合法年龄降低至16岁,英国的男子在该方面也无需特殊保护。 大约两百名示威者顶着寒风在上院外面举行了烛光抗议。同性恋组织“愤怒” 的发言人彼得·塔切尔说:“未经民选产生的上院没有权利否定由民选产生的下院 有关结束歧视的决定。”“愤怒”组织的成员克里斯·莫里斯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 视节目中说:“这么多人在辩论中谈到了保护青少年,结果他们却取消一项歧视某 一部分青少年并将他们送入监狱的法律。”目前,法律把未到合法年龄而从事同性 性行为的青少年当做罪犯看待,而未到合法年龄但从事异性性行为的青少年则不受 惩处,这也是该法案提出的需要改进之处。 同性恋组织“石墙”的负责人安吉拉·梅森指出:“对于许多相信平等的人来 说,这是个令人悲哀的夜晚。很清楚,上院这些人士已经完全脱离了现代英国社会。 那些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都支持该项议案。我们希望上院人士不仅应该听取专家们 的意见,也应该听取医学界人士的意见,同时聆听下院和三分之二的民众的意见。” 一系列卫生与健康组织表示站在同性恋组织一边,支持降低同性恋的合法年龄, 这些组织包括全国艾滋病基金会、计划生育学会、布鲁克咨询中心、性教育论坛, 以及性健康推进学会。这些组织发表了联合声明,宣称目前规定同性恋合法年龄高 于异性恋合法年龄的法律既不公平,也不利于推进健康教育。 ────────────────────────────── 【历史回顾】 ◆ 同性恋定义的历史演变 ·苏辰 编译· 大多数人都同意,同性恋行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但是直到一个世纪以前,同 性恋一直被认为是邪恶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状态”。至少很多人这么认为: 1)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道德支柱,几乎任何人都会受到同性恋行为的诱惑;2) 同性恋行为固然是一种堕落和羞耻,但它很有可能也是暂时的。既然同性恋被视为 邪孽、恶习、甚至是犯罪,那么在当时,牧师和警察似乎比心理学家更关注同性恋 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时还没有“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只有“鸡奸” (sodomy)和“孪童癖”(paederasty)的概念,但前者指的是行为,并不限于同 性之间,后者则是当今所指的“恋童癖”(Paedophilia),同样也是不仅仅局限于 同性之间(如著名小说《洛丽塔》正是描写成年男子对未成年少女的迷恋)。 到了十九世纪晚期,精神病医生开始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疾病。当时的精神病学 家试图把自己和研究人体解剖学和化学的医疗专家区别开来,他们开始在医疗和心 理学的文献中发表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有关同性恋的观点:同性恋是一种特殊的“人 格”,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内心意识上都和异性恋不同。 1879年,有关同性恋的第一例案例研究在美国发表,它把这一话题视为全新的, 好象同性恋在此之前从来就不存在似的。把同性恋者视为一个几乎不同的人种,把 同性恋视为一种精神错乱,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令人吃惊的。用今天的术语来表达, 医疗专家们已经认为“性行为”和“性倾向”或“性取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指某 个人“做”了什么,而后者指某个人“是”什么。 在这一时期,很多专家用“性倒错”来形容新的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这说明同 性恋被认为是一种性别身份的倒错,或者颠倒:“女同性恋在生理上是女性,而在 心理上则是男性。另一方面,男同性恋在生理上是男性,在心理上则是女性。”性 倒错解释了为什么在男子身上可以找到女性化的被动,而在女子身上可以找到男性 化的主动。研究专家总结出:对于想要做男人的女人,或者想要做女人的男人,同 性恋关系是一种尽量接近正常异性恋的情绪上的努力。 “性倒错” 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阴柔的女子和阳刚的男子也喜欢同性。 实际上,这种观点遮盖了那些人的存在。但至少对一部分同性恋来讲,这个理论还 是受欢迎的,因为它帮助他们弄清楚了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给 予了他们很多安慰。认为禁欲才是女性最好的选择的女权主义者弗朗西丝·王尔德 在1915年写到:“我意识到我有一点男子气。”她同时发现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来 爱抚”一个女性朋友,并为此感到痛苦。“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我有男子气的意识,” 她解释道。二十年后,纽约性变态研究委员会从事的一项对女同性恋的研究表达了 类似的看法。爱尔波塔告诉精神病医生乔治·亨利:“我能完全象一个男人一样看 待一个女人。我觉得我特别象男的,我甚至不理解一个女人怎么能爱上另一个女人。” 医生们坚信,比起谴责同性恋为兽性的旧观点和对同性恋的厌恶,他们科学的 看法是一个更具同情心的进步。但是旧的观点并不会立刻烟消云散,当时的医学报 告充满了对同性恋的反对,同时夹杂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某种羡慕,其中既有感性 的关怀,也有理性的判断。1884年乔治·什拉迪写到:“许多人觉得并不是所有和 生命有关的东西都值得研究。而医生们发现,在一般社会生活表面的最下边,存在 着一种情感和行为,它们将会使持有上述观点的那些人感到惊讶和懊丧。科学已经 确切地发现,在被贬低的人所表现出的最低级的兽性之中,有些好象的确是由疾病 引起的,这些人需要医生的关心和帮助。” 一些同性恋者同意医疗上的帮助和关心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在十久世纪最后 十年,十七岁的拉尔夫·林德向牧师表白了他对自己性倾向的担忧,而牧师建议他 寻求医疗帮助。但林德拜访的第一位医生告诉他要把自己对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女性 身上去,这就够了。林德后来写到:“象当时很多医生一样,他不理解我的性倒错 的最深层的特点。”此后,很多医生仅仅给他开一些药来减低他的性欲。这时,林 德开始了自我学习。他阅读了在纽约医学院能够找到的所有材料,最后写下了自己 的生活经历《一位两性人的自传》,希望以此来告诉医生和象他一样的其他病人, 同性恋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改变。 到了二十世纪初,林德的新观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当时很多人甚至还不接受 同性恋是病态的医学看法。当时,很多同性恋者“从来不去看医生,他们安于过自 己不正常的生活。”医生们也经常表达他们对此的苦恼。另外,一些人认为他们的 同性关系不能证明他们是“不正常的”同性恋。比如说,1919年,在罗德岛纽波特 海军训练基地对海员进行的一次同性恋调查中,自认为是异性恋的罗杰斯说,尽管 他认识一些同性恋者,但同性恋行为本身并不能把他变成同性恋。“他们陪着我。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经常和他们出去。我在加入海军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 进入二十世纪后,基于性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字眼(如“酷儿”、“相公”、 “沟客”、“公牛剑”等)比“性倒错”更加普遍,尤其是在工薪阶层。在象纽约 这样的大城市里,有着活跃的同性恋社区,很多同性恋者坚持说他/她们的爱情和 性生活完全正常,非常快乐。在三十年代,凯瑟琳解释道:“当我母亲给我讲同性 恋时,她告诉我那是不正常的,没有幸福可言,结果是生活空虚。我不同意。我不 在乎人们怎么想,我避开喜欢问私人问题的人。我的私生活是我自己的事情。自从 我们住到了一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快乐。” 但是,无论专家们怎么讲,很多人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 人格。 ────────────────────────────── 【她山之石】 ◆ 伴侣关系的成功秘诀新探 ·石洋 编译· 两情相悦的秘诀何在?是否爱情足以决定两情相悦?这个问题贯穿着人类历史 的各个时代和各个社会。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 通过二十年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新颖而有益的探讨。 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内有一所家庭研究实验室,外号为“爱情实验室”。 参与实验的夫妇们志愿接受多阶段的关系测定。这些夫妇将自己的私生活向研究人 员和盘托出,所提供的信息涉及到性交的频度以至如何分配家务劳动等。他们还在 实验室里进行夫妻间正常的讨论以至争吵等,并允许摄像机和其它测量脉搏、出汗 和肢体动作的器材准确地记录下他们的各种反应。以高特曼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试 图将无形的情感如快乐、傲慢和关系的紧张程度数量化,以观察哪些因素有助于夫 妻们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伴侣关系,哪些因素会损害配偶间的良好关系。随著新书 《成功婚姻的七个秘诀》的出版,高特曼试图为配偶建立良好关系提供科学指导。 以下为书中的一些主要见解。 1.对婚姻最具杀伤力的并非愤怒 许多婚姻咨询师都旨在化解夫妻间的相互怨怒,但高特曼认为,在婚姻中最具 破坏力的并非愤怒,而是指责、傲慢、自我防卫和封闭。为了防止这些情绪的产生, 伴侣应该知晓对方想要什么,害怕什么,然后在行事时绕过后者,取得共识。 以高特曼的经验,他推测夫妇们可能离异的准确程度已经超过了90%。他认 为,在婚姻开始后的七年内,夫妻离异的可能性最高,而这个阶段的婚姻平均持续 5.2年。下一个危险阶段为结婚后的16年至20年之间,平均年数为16.4 年。比如说,参与实验的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在一般的讨论中,言语之间就参 杂了许多讥讽和指责,高特曼当时就指出,他们肯定要离异。虽然这对夫妇当时声 称强烈地爱着对方,但四年后果然相见于离婚法庭。 2.平衡的权力关系有利于搞好配偶关系 不平衡的权力结构也会对配偶关系产生致命的损害。由于历史遗留的男尊女卑 的社会习俗,妻子比较容易受到丈夫的影响,因此丈夫更应该体察妻子的需求。比 如说丈夫在看球赛,而妻子有话要说时,丈夫最好能够关掉电视机,将注意力投入 到妻子。在夫妻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尤其应该时刻想到“我们”,而不仅仅是 “我”。 3.主动化解矛盾 配偶间争吵是家常便饭,问题在于不要在矛盾中越陷越深。争吵后,双方应该 主动寻求修补,以防怨恨的产生,因为怨恨往往是伴侣关系产生裂痕的开始。在争 吵中,一方如果能以幽默化解紧张的气氛则再好不过。比如说,有一对夫妇为买哪 一类型的车而争执不下,这时妻子模仿他们四岁的儿子的样子,将手叉在腰上,伸 出了舌头,丈夫一下子被逗笑了,紧张气氛顿时烟消云散。 4.学会欣赏对方 伴侣双方个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是造成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一味著眼于这些 矛盾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关系。伴侣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对方的长处,用这种欣赏的愉 快来抵消矛盾带来的不快。比如有一对夫妇起初为保持房间整洁而争吵不休,妻子 要求一尘不染,而丈夫则到处乱放东西,后来他们逐渐缩小了差异,因为他们意识 到互相关爱比报纸应该放哪里更为重要。 华盛顿大学的尼尔·杰克森(Neil Jacobson)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安德鲁 ·克里斯坦森(Andrew Christensen)通过对于争吵夫妻的研究,创立了一种叫做 “接受疗法”的咨询服务。他们认为,有的夫妻试图通过改变对方来达到和谐关系, 但配偶个性的某些方面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杰克森说:“配偶和睦相处,不仅仅是 因为他们具有共同语言,也因为他们之间有著互补性……只要观察一下那些我们研 究样本中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失败的婚姻大多数是因为不能接受对方的 差异。” 尽管有这些新发展,研究者们认为有些婚姻还是不值得“拯救”的。比如说, 家庭暴力(特别是虐待妻子)是一种很难被改掉的坏习惯,而这时候离婚是往往是 唯一的出路。也有一些夫妇之间的差异太多太大,再好的咨询和疗法也不会起什么 作用。高特曼说,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可以检测配偶之间是否还存有感情:他让双 方回忆当时堕入情网时,对方哪一方面吸引了他/她。如果双方能够回忆起这些美 好往事,并且在谈论这些往事时面露笑容,那么说明还是有鸳梦重温的可能。 ◆ 婚姻私人化 ┄┄解决同性婚姻争论的一个简便方法 David Boaz ·有家 翻译· 在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中,双方都没有想到以下这个重要问题:为 什么应该由政府来决定谁能结婚,谁不能结婚呢?同性婚姻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个民 权问题,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把少数人权利强加于主流文化的另一实例。但是,为什 么私人关系必须或者需要得到官方的批准呢?当世界各国政府考虑把用电和社会劳 保等一切事情都私人化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各项制度中最具个人色彩的婚姻也走向 私人化呢? 婚姻“私人化”可以有两个略微不同的解释。一是完全脱离政府。如果情侣希 望通过婚礼或者宗教仪式来稳固他们的关系,他们可以自由决定。宗教机构也可以 按照他们所选择的任何规则承认这种关系。婚姻“私人化”的第二种解释是把婚姻 和其它任何合同同等对待,政府可以起到强制执行的作用,但合同条款由当事人制 订。当牵涉到子女和大量财物时,可以制订一份申明当事人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可行 的合同,但这种协议的确定和内容应该由当事人决定。 婚姻私人化顺便解决了同性婚姻的问题。它将使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处于同一 基点,而不必需要政府批准。任何人的私人生活都应该不需要官方政府的批准,这 才是合理的。 同性婚姻的主要倡导者安德鲁·萨利文(Andrew Sullivan)曾写道:“婚姻是 一个正式的、公共的、只有政府才能批准的制度。”但是,婚姻的历史比现代争论 者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婚姻史学者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曾说: “中世纪早期,婚姻在一般人眼中仅仅意味着两个家庭之间的私有合同……对于那 些没有财产的家庭, 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私有合同,由社区的是非观来强制执行。” 16世纪之前,“配约”(spousals)是指有人做证的配偶合同,通常要连续三次 在通过教堂的通告告知社区,但“配约”本身是法律上生效的合同。 ● 婚姻法规 1754年婚姻法颁布后,婚姻才在英国受到法律约束。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婚姻 最早由治安官或其他地方官员裁决。即便那时,事实婚姻(如同居但未在官方登记) 也得到承认。 但到了二十世纪,政府象干预其它事情一样,开始强行干预婚姻,每个州都要 颁布一部普遍适用的标准规则。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里,立法机构和法庭开始单方面 地更改婚姻合同的条款。1969年到1985年之间,每个州都通过了无错离婚(no-fault divorce)。这种新的制度不仅适用于在此之后登记结婚的伴侣,而且也适用于依照 早先的规则而结婚的夫妻。许多人在新的规则下获得了自由感,因为他们不必为了 脱离不愉快的婚姻而虚伪地辩解谁对谁错。但新的规则也伤害一些人,特别是妇女, 因为在她们看来,婚姻就是一种合伙关系,其中一方工作赚钱,另一方则放弃事业 而专注于家政(美国曾规定有孩子的已婚妇女不得工作)。 以政教分离而闻名的宗教信仰个人化是美国的创始人为了避免类似于欧洲的宗 教战争所开的一剂良方。美国人也许互相认为对方走向地狱,但他们把宗教观念保 持在个人皈依而不以法律强制实行同一宗教的水平上。如果其它社会冲突能够脱离 政府干预,那么它们也同样可以走向非政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局势。举个例 子,如果所有的艺术基金都来自私人(现在99%的已经如此),就不会有国会议员 为了罗伯特·马波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大胆煽情的表现同性恋的照片或 者《西瓜女人》(Watermelon Woman)这部电影而大相争论。* ◆ 婚姻私人化 所以,为什么不能把婚姻私人化,把它变成两个人之间的私有合同呢?如果他 们愿意承袭传统的家济负担者/家务负担者的模式,仔细规定离婚时有关财产和赡 养费的规则,他们可以这样做。不太传统的伴侣可以各自拥有财产,同时分担事先 规定的花费。那些需要保护自己财产的人也可以签订法庭认可的婚前协议。婚姻合 同将象多样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其它合同一样,依照个人情况制订。同时,人们 也能够选择有着统一适用的执行标准的合同。大众商店可以在出售有关不同租赁形 式的书籍的柜台旁边,摆上有关不同婚姻形式的书。伴侣们也不会再惊异于发现局 外人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了他们的合同。各个教堂,犹太教会和寺庙将 自由选择祝福什么类型的婚姻。 那么同性婚姻又如何呢?婚姻法规的私人化使同性恋者可以象其他人一样结婚, 自由地选择个人化、风格独特的配偶契约,由父母证明,亲友证明,或者上帝证明。 同性恋者当然已经举行了这样的婚礼仪式,但是他们的合同通常不被法庭承认,常 规会计事务所也不会承认他们的婚姻,因为联邦法律并不认可这种合同。在婚姻私 人化的系统中,法庭和政府机构不但认可任何配偶的合同,而且他们会消除政府设 立的针对已婚和未婚人士的不同待遇。 婚姻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人们常犯的错误在于认为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由政 府计划、发起、监督和批准。参与同性婚姻辩论的双方都站在集体主义的出发点上。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日子,与其接受某一方的观点,不如让我们从长远出发,从个体 角度出发,使政府脱离婚姻,而让人们设计自己满意的婚姻合同。 ────────────────────────────── 【艺坛纵横】 ◆ 同性恋角色在美国电视节目中 美国全国电视网(NBC)于4月8日起,将原来在星期二晚上播出的情景喜 剧《威尔与格蕾斯》(Will & Grace)因收视率良好而移到星期四晚上八点半播出, 插在最受欢迎的《朋友们》(Friends)和《福莱塞》(Frasier)之间。 自前年《爱伦》(Ellen)成为第一部以女同性恋者为主角的情景喜剧以来,同 性恋角色一直在各大电视台的情景喜剧中有所反应,广受欢迎的《旋转城市》(Spin City)中的行政参谋就是个黑人同性恋者,而他的上司在心理医生面前流露了他的 恐同情绪并试图加以克服;《朋友们》中有一对女同性恋伴侣。最受到尊敬的《考 斯比节目》(The Cosby Show)中,也播出了一集有关同性恋的节目。该集描写被 称为“美国爸爸”的考斯比误入一个老年同性恋者棒球队,一时不知所措,后来在 妻子的教育下开始以平常心看待同性恋者,欣然参加了棒球队的活动。 在电视连续剧中很受欢迎的《紧急救护室》(ER)和《纽约警察》(NYP D)中,也有公开的同性恋医生和同性恋警察角色。《吉娜:骁勇的公主》是广受 女同性恋者青睐的连续剧。华纳电视台的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连续剧《道森之溪》 (Dawson's Creek)中,16岁的英俊少年杰克在学校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结果受到了某些同学的戏弄,但周围一些好朋友大多数表示理解和支持。该剧的编 剧科尔·史密斯是名公开的同性恋者,他称杰克的亮相就是自己经历的写照。 《威尔与格蕾斯》是第一部以男同性恋者为主角的情景喜剧,它是否会步入 《爱伦》的后尘而在播出后不久就被停播呢?该剧中,男同性恋者威尔与女异性恋 者格蕾丝共租一套公寓,而威尔的一位举止特异的同性恋朋友杰克经常造访他俩。 制作人员在剧情安排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在至今播出的几集中,格蕾丝已经与威尔 的哥哥发生了恋情,但相貌堂堂的威尔除了苦苦寻觅之外,还没看到他与哪位男士 两情相悦。倒是美国男子花样溜冰冠军鲁迪·格林多(Rudy Galindo)客串了几秒, 与杰克共度了良宵。《威尔与格蕾斯》现在仍然保持着轻松诙谐的基调,而不象 《爱伦》亮相后,推出的每一集几乎都在为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而呼吁,超出了很 多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收视率急剧下降,使很多广告商望而却步。 一些基督教组织于3月份联名致函全国电视联合会,抗议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一 系列同性恋角色全部被塑造成正面形象。他们要求电视台取缔或者对这些节目严加 审查。全国电视联合会称这一要求“简直是无稽之谈”。 ◆ 艺坛人士谈同性恋(二) “很多同性恋者认为自己很特殊,称自己为‘王后’,自以为是极品中的极品, 这真是太可笑了。也许与异性恋者相比,我们显得比较富有色彩,在性行为上有所 不同,但对于爱,我们既歇斯底里,又软弱无力,就象任何其他人那样无药可救。 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弗兰克·里伯劳 (Frank Ripploh,导演) “我从来就不对歧视买帐,不管这种歧视是基于种族、社会还是性方面。同性 恋者权益是人权的一部分。”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演员) “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同性恋者还处于壁柜中,这确实造成了一种同性恋所特 有的敏感特性,但这种敏感既摧残人性,也不吸引人┄┄你只要看看大都市歌剧院 这个纽约最大的同性恋聚集场所就知道了。如果说艺术中有着健康的同性恋敏感性, 那倒是件新鲜事。” ┄┄多里克·威尔逊 (Roric Wilson,剧作家) “我认为有些人很害怕外界会知道他们是同性恋……我想对自己保持诚实,我 不想说谎,但我认为我的私生活属于我自己,它不关别人的事。” ┄┄约翰·吉尔格德 (John Gielgud,演员) “天哪,同性恋者自古埃及时代起就有,这是人类生活的一部份。我在米高梅 拍片的时候,他们为我编织了最精致的厚袜子套在我脚上,还为我织了精美的小手 套。” ┄┄安妮·米勒 (Ann Miller,演员) “我并不很想谈论性偏离,因为它使人觉得我对此很痴迷,其实并非如此。令 我痴迷的是剧本的创作及其意义,而不是人物的性倾向。然而每次我接受采访时, 总会被引到那个话题,而它实际上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田纳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剧作家) “我能做什么?把自己绑起来吗?从现在起,同性恋者们会上来拉我的裙子, 问我:‘妈咪,你爱我吗?’我当然爱你们。但你们对我这么狂热叫我如何是好? 要我死吗?” ┄┄贝特·米德勒 (Bette Midler,歌星兼演员) “让我这么说吧,同性恋者对艺术的鉴赏力高于其他族群。这话虽然听起来有 点自负,但我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艺术创造,看到了这种创造所带有 的严肃性。他们更具备知识,更爱好艺术。相比之下,一般的男人就显得非常蠢笨。” ┄┄贝蒂·戴维斯 (Bette Davis,演员) “我可没兴趣去加入一个摇滚乐队,这就好像要贝蒂·戴维斯去演一个柔顺的 酒巴女郎。” ┄┄利布拉奇 (Liberace,钢琴家) “就象很多男人一样,我也有过同性恋经历,但我并不为此感到羞耻。同性恋 一直是一种时髦,它已经不再成为新闻了。”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演员) “我认为同性恋者喜欢我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与众不同。我们不想恪守陈 规,就象同性恋者一样。要做到与众不同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Pointer 姐妹 (Pointer Sisters,演唱乐队) (石洋 编译) ────────────────────────────── 【桃江连程】 ◆ 同性恋者争辉普利策奖 ·二言 编译· 4月12日,美国出版业的最高奖┄┄普利策奖颁布了1998度的获奖名单, 其中4名同性恋者在14个奖项中榜上有名。 最引人注目的小说奖颁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迈克尔·卡宁汉(Paul Cunningham) 的新作《时光》(Hours),四天前该书还获得了文学界极具声望的福克纳笔人奖, 是历史上第二部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作品。 《时光》穿插描绘了世间多种人际关系,该书的主要人物包括一名试图冲破沉 闷的世俗阻力的洛杉矶家庭妇女,一位处于稳定伴侣关系的纽约女同性恋编辑,一 名垂死的艾滋病患者,以及本世纪初的英国双性恋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如何萌 思写作《达拉维夫人》。优美的语言也是《时光》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该书还获 得全美作品语言奖提名。 卡宁汉在接受美国公共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他写这本书的灵感源自吴尔芙的 《达拉维夫人》。“这是我这辈子念过的第一本令我心颤的好书。”他说。 一听到获奖的喜讯后,卡宁汉首先想到的是与家人和肯尼分享这份喜悦,他说: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肯尼┄┄伴侣、情人、导师、灵感的来源?这本书的由来与 他息息相关。”肯尼·科贝特(Ken Korbett)是一名心理学家,与卡宁汉共同生活 已达十二年之久。在得知卡宁汉获奖的那个时刻,他正在与一名病人面谈。“他一 下班,我们将聚在一起,在流完喜悦的眼泪后,好好庆祝一番。”卡宁汉说。 卡宁汉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公开的同性恋作家,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 道:“革命尚未结束,但我们确实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同性恋文化作为美国文化的 一部分,已经正式得到了承认。” 女同性恋作家玛格丽特·艾德森(Margaret Edson)以剧作《灵智》(Wit)获 得最佳剧本奖,这是她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剧作品。无独有偶,去年普利策最佳 剧本奖获得者葆拉·沃哲尔(Paula Vogel)也是一名公开的女同性恋者。 玛格丽特原先在华盛顿的一家医院工作时,就与艾滋病人和癌症病人打交道, 而《灵智》讲述的正是一名患了卵巢癌的文学教授如何度过生命中最后两个小时。 1998年,玛格丽特的同性伴侣琳达·梅利尔(Linda Merrill)应聘担任了 位于亚特兰大的美国高级艺术馆馆长,玛格丽特也随她搬迁到了该城市。在美国基 督教组织普遍打着“救救孩子”的旗号反对同性恋者担任中小学教师时,在幼儿园 任教的玛格丽特却深受孩子们的爱戴。那天早上,孩子们特地准备了甜甜圈早饭, 向她表示祝贺。《亚特兰大宪报》打电话要求采访时,她说:“我现在正在给孩子 们讲解昆虫的知识,不能分心。”同性恋报纸《南方之声》询问玛格丽特对于那么 多同性恋者同时获奖有何感想时,她幽默地答道:“看来我们整个街坊都成了获奖 户。” 斯科特·伯格(Scott Berg)以《林伯》(Lindbergh)一书获得普利策最佳传 记奖。美男子林伯于1927年因单人飞越大西洋而一举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随 后其女儿因不幸遭害而引起举国悲恸,但他后来却因同情和支持纳粹而落得身败名 裂,度过了“从耶稣到犹大”的极具争议性的一生。 伯格将《林伯》献给他的同性伴侣凯文·麦科马克(Kevin McCormack)。据同 性恋杂志《声音》报导,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已经表示有兴趣以伯格的书 为原材料,将林伯的一生搬上银幕。 《纽约新闻日报》的七人编辑部获得最佳新闻报导奖,。该编辑部对纽约哈莱 姆区著名的阿波罗剧院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的内幕进行了系列报道,从客观上对拯 救该剧院起了重要作用。编辑部成员约翰逊·凯普哈特(Jonathan Capehart)是名 黑人同性恋者,他在追踪这个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 当谈到同性恋者在本年度普利策奖中占尽风骚时,凯普哈特说:“众所周知的 三大奖┄┄奥斯卡、诺贝尔、普利策┄┄都缺不了同性恋者,其它的我就不用列举 了。” ────────────────────────────── 【爱知行动】 ◆ 欢迎来到1999年华人同志交流大会 欢迎1999华人同志交流大会所专用的邮件名单99conf@egroups.com。会议 将于1999年8月19日至22日,于香港举行。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同放异彩”。 我们将探讨作为一位华人,作为一位同志(包含女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 于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环境里所呈现的差异。 上届的1998华人同志交流大会的主题是“同心合一”(香港,1998年2月5日 至8日),有来至十七个国家,二百位华人同志参加,气氛非常高昂,并且确立了各 地华人同志的关系网络。 这个邮件名单除了服务九九大会的运作之外,还用来讨论各地华人同志所关心 的议题和活动。 ◆ 台湾男女同志纪录片携手上映 1999年3月1日至5日春节第二档,周一到周五的这五天,台湾本土纪录片《美丽 少年》在年轻导演陈俊志的努力下,华纳威秀的单厅上映,创下了破记录的70万元 票房成绩。对独立制片来说,仿佛人气鼎盛热腾腾的试卖会。 在没有周末档期即卖出了三千多张票房的华纳威秀试卖会实力证明后,《美丽 少年》养精蓄锐后,以更坚强的配套映演,牵成同门师妹李湘如的女同志新作,共 同献映。台湾电影圈最阿莎力的大老板蔡松林,甚至摞下话大方承诺,“只要《美 丽少年》的票房持续,学者影城永远敞开戏院大门支持国片。”就如同蔡老板当初 慧眼识英雄挖掘《美丽人生》,或正在学者影城独家鼎沸上映的《徵婚启事》,同 志纪录片《美丽少年》带著年轻观众的超人气票房实力,将一起开创国片跨世纪的 文艺复兴。 《2.1》这部台湾最真实动人的女同志温柔告白,是台湾纪录片宗师吴乙峰 得意门生李湘茹导演的惊喜之作。在看过全世界无数同志影片之后,陈俊志抢在女 性影展、纪录片双年展诸多选片人之前,率先挖掘了这部女同志珠玉之作。 《2.1》描写对女同志情侣,汉蓓与兔宝,决定在1999年12月31日跨世纪的 夜晚举行台湾第一宗女同志婚礼,但是故事急转直下,汉蓓宝里宝气的爸爸出现了, 兔宝刚生产完的姊姊匆匆忙忙赶来了。到底,汉蓓和兔宝这对女同志结得了婚吗? 《2.1》这个奥妙的片名到底象徵了什么神秘的结局呢?你只能在学者全球影城 自己揭开谜底。 这次台湾首度男女同性恋者联手出击,就彷佛加了蝶翼的好自在,就彷佛古天 乐和天心的写真集合一,肯定是相辅相成,双效合一,如虎添翼的。 这次《美丽少年》在学者全球戏院的放映更为体贴观众,你可以在网路上以及 各个售票点预购门票,并且预购门票时已经可以在电脑购票系统上选好场次、划好 座位,一清二楚,便利快捷。 还有一个秘密消息,每天晚上6:00和8:30开演的这两场,《美丽少年》的导 演陈俊志和《2.1》的导演李湘茹都将与邀请来的嘉宾举行亲密的座谈会。是的, 这才是纪录片的真谛,群众与议题深刻的对话。 放映时间:早上10:00到子夜场1:00 目前档期只有一个星期,4月24日到30日 放映场次表:10:00 11:20 12:40 14:00 15:20 16:40 18:00(这一场完毕有座谈会) 20:00(这一场完毕也有座谈会) 22:30 23:50 午夜 1:10 学者全球影城地址:台北市长春路176号(长春戏院隔壁) 电话:(02)2517-5522 售票地点: ◇诚品书店/敦南、世贸、西门、站前、南京、台大、中山店 ◇NOVA馆前、新竹店 ◇aaaaa服饰所有台北门市部/华纳、信义、汉中、昆明、公馆、敦南、南京、板桥、 基隆店 ◇晶晶书库(TEL:2364-2006) ◇女书店(TEL:2363-8244) ◇唐山书店(TEL:2363-3072) ◇水准书局(TEL:2364-5726) 订票专线:(02)26960000 以及网址:http://ticketing.acer.net(24小时网上订票/选场/划位) ────────────────────────────── 总编: 二言(美国 华盛顿) 编辑:杨青(中国 大陆)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华盛顿) 一菁(美国 加州)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 华盛顿) 小涛(中国 大陆) 苏辰(美国 弗吉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