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4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6月7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南斯拉夫同性恋运动在战火下继续
②  【说三道四】有感于罗素谈禁忌
         附:罗素谈禁忌
③  【综合报导】韩国同性恋运动发展迅速
④  【历史回顾】杰洛米·本森、效用主义与同性恋
⑤  【她山之石】自然界中的同性恋
         同性恋经济市场的优势
⑥  【艺坛纵横】明星演同性恋(2)
──────────────────────────────
【新闻摘要】

◇ 尽管北约的轰炸未断,南斯拉夫的同性恋组织“反恐同运动”的
工作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该组织负责人杜桑·马尔吉科威克说:“如
果我们的工作遭到停止,那么在形势好转时是否能够继续就会有疑问,
所以我们在塞尔维亚继续从事同性恋权益运动,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创
造条件,而这一切对于改善人权状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有人
歧视那些不符合传统的男子汉形象的人,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
对抗……虽然对同性恋的快速接受是不可能产生的,但是有必要采取
努力使人权状况哪怕有一点点进步。”

  “反恐同运动”组织编辑的《同性恋科学、艺术和哲学文集》已
进入最后阶段。

◇ 据德国《焦点》杂志报道,波利斯研究院于最近举行的一项民意
测验表明,大多数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当被问及“同性伴侣是否
应该被允许结婚并享有和异性夫妻一样的权益”时,54%的人表示
同意,37%的表示不同意。在35岁以下的人中,77%的表示同
性伴侣应该享有结婚的权利。

  德国同性恋协会要求由社会民主党(简称红党,因其前身即是后
来的德国共产党)与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实现竞选时许下的诺言,设
立允许同性伴侣登记的家庭伴侣法。汉堡最近允许第一对同性伴侣注
册登记。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上院于5月26日以36票赞成,3票反
对的结果,同意给予同性伴侣等同于异性夫妻的财产权和遗产继承权。
该提案将被送往下院表决,有关人士相信也会同样获得通过。昆士兰
州的工党政府已经批准了有关法律,禁止在就业方面对同性恋者进行
歧视,并允许同性伴侣取得医院探访权、家假权等。

  澳大利亚人权与平等机会委员会在6月3日发表的报告中指出,
同性伴侣的一方去世后,其伴侣应该有权继承劳保福利。

◇ 美国Bristol-Myers医药公司于5月6日宣布,将在今后五年内花
1亿美元帮助五个非洲贫穷国家进行艾滋病治疗和预防。联合国将协
作参与该项目。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最近捐款两千五百万美元,用于艾滋病
疫苗的研制,这是艾滋病研究和预防中迄今为止收到的来自私人方面
的最大捐款。

◇ 一万五千名观众参加了6月1日由英国歌星艾尔顿·庄在美国怀
俄明州拉勒米举行的音乐会。“就象千百万人一样,我也为马修的死
感到痛心……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我应该站出来。”马修·谢泼德是
原怀俄明大学的学生,因同性恋而被两名歹徒毒打致死。

  这场音乐会的收入将全部捐赠给马修·谢泼德基金会和一些同性
恋组织。

◇ 芬兰司法部成立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于6月1日正式提出建议,要
求政府允许同性伴侣合法注册,并享有除抚养权以外的等同于异性夫
妻的一切权益。司法部长约翰斯·考斯金纳表示支持该项建议。

◇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6月4日提名同性恋社会活动家兼法学家詹姆
斯·霍默尔为美国驻卢森堡大使。1997年以来,霍默尔曾两次被
提名出任,但都因遭国会共和党人的反对而不果。这次克林顿总统在
国会休会期间,再次提名霍默尔,从而绕过了一些议员的反对。霍默
尔曾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在旧金山公共图书馆建立了詹姆斯
·霍默尔同性恋研究中心。霍默尔将是美国第一位公开的同性恋大使,
任期至2000年底。

◇ 纳米比亚内政副部长杰洛米·纳比加于4月19日在年度预算辩
论中建议,将同性恋列为非法。“同性恋是恶魔,违反社会常规,它
不仅应该被谴责,而且我们应该立法禁止它……同性恋者是心理和生
理变态者。”

  内政部长杰瑞·艾康迪奥曾于去年11月说:“同性恋者权益永
远没有资格成为人权……它应该被称为人类的错误,是有违社会和上
帝的罪恶。我真诚地希望纳米比亚的同性恋者在上帝面前悔过自新,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生存下去。”

  总统赛姆·纽觉玛说:“同性恋者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驱逐。
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努力,以阻止那些影响我们和下一代的不良势力。”

◇ 比利时佛兰芒区的平等机会部长最近发出呼吁,要求家长接受他
们的同性恋子女。政府将在各地张贴母女和父子和睦的图片以做宣传。

◇ 加拿大世界游泳冠军马克·杜克斯布里最近积极为外籍同性伴侣
的移民资格而四处呼吁。他的男友是来自瑞士的电影演员,为了能够
与马克相守,正以人道和同情为由向加拿大政府申请永久居留权,这
是同性伴侣目前能够取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唯一理由。

  “我做的是正确的事,人人都应该受到公平对待,每个程序都应
该讲究伦理,每个人在这个国家都应该能够享受平等的人权……变革
必须到来……我处于公开的同性关系中,并且为这种关系感到骄傲,
但我想看到它最终得到法律的承认。为此我将尽力奋斗。“
──────────────────────────────
【说三道四】

◆         有感于罗素谈禁忌

           ·有家 二言·

  罗素的思想中有一种理性的魅力和冷静的气势,他在四十年前谈
到的有关冲破禁忌的主张至今仍能带给人们启示。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为一
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为之服务。道德中包含不少禁忌,但我
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禁忌都是正确的。更确切地说,不是所有
的禁忌都是合时宜的。我们应该寻找禁忌背后的道理,有选择地延袭
那些有道理的禁忌,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禁忌。例如“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的古训至今仍是某些人重男轻女和歧视同性恋的心理依据,
这种封建道德造成了虐待妇女的丑恶现实,也逼迫很多同性恋者走入
了毫无感情的异性恋婚姻,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这种糟粕观念。

  摒弃不合时宜的旧道德需要有挑战自我、挑战社会的勇气。我有
一位朋友,他在别人提出某种观点后,总是要从相反的立场出发进行
另一番探讨,看看能不能引发出新的见解。因为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和
思维习惯不同,考虑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交流与辩论是一种提
高认识的有效途径。新的见解有时能够补充普遍看法,有时则能让人
看到普遍看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无论是伦理
道德,还是权威的思想言论,我们在想它怎样有道理的同时,也应该
思考一下它是否适用于任何场合或者任何时代,是否必定“放之四海
而皆准”。即使是目前能够接受和同意的道德观念,我们也不必死死
抱定,而应该让它们接受时代和社会的考验。

  作为社会弱势族群的同性恋者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加上
大家从小在异性恋文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地把异性恋文化
中的道德体系框在自己身上,以求得与环境的和谐。这种主观愿望无
可厚非,但这种对权威的崇拜和墨守成规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被传统
观念“洗脑”的结果,是思想上懒惰、个性上缺乏勇气的表现。

  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有关同性婚姻的讨论中常常遇到的一个禁忌。
很多同性恋者认为,同性恋者如果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应该象异性恋
夫妻那样,建立共同生活的家庭;同性婚姻的必要性是绝对的,是不
容质疑的,那些不想(与同性)结婚的同性恋者“有违道德”。

  对于同性恋者要求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愿望,我们理应给予支持,
但是我们也可以问:即使同性婚姻取得了合法地位,是否每位同性恋
者都应该登记结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探讨一下婚姻的作
用。

  婚姻在传统上为男女双方(以及子女)提供一种保护网。在很长
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婚姻使相夫教子的妇女衣食有靠,因此对她们来
说,相当于一种人生投资。但这种家庭结构是否一定适合于同性恋者
呢?一般同性伴侣双方都有工作,经济上较少存在着相互依赖,也没
有子女的负担,因此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交流。不愿(与同性)结婚的
同性恋者和不愿结婚的异性恋者一样,不能简单地斥责其生活态度不
严肃。生活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些人并不持定爱情至上的观念,
他们或者为其它追求而不愿意在情爱方面投入过多精力,或者一般人
认为的两情相悦在他们看来附带着过多的繁琐,或者他们希望保持一
定的个人空间。笔者曾认识这么一位同性恋者,他是某社区乐团的指
挥兼钢琴师。一周有几个晚上,他在家里为社区孩童开设钢琴课。他
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恋情,但对方都因他“社会责任太大”而提出分
手,最后他找到了位每天带工作回家的律师恋人,但两人都认为,在
过去的七八年中,分开居住保持了双方事业和爱情上的平衡。

  当你简单地将这两人斥为“自私”时,是否想到当你追求两情相
悦时,不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吗?说到底,这难道不也是一种
“自私”吗?难道后一种自私就一定优于前一种吗?当你用爱情至上
的观点去责备别人生活态度“不严肃”时,是否想过生活态度的严肃
与否难道是以对爱情的态度来盖棺论定吗?况且,一个人如果追求多
方面的发展和快乐,而不仅仅为情所迷,我们觉得他的生活态度远远
比一般只追求和沉湎于两情相悦的人来得严肃。比如拿上述的那位钢
琴师来说,他尤其乐于接纳来自贫穷社区的黑人家庭的子女,而且对
他们的收费甚至低到只收取乐谱费的地步。“贫穷不能剥夺他们学习
音乐的权利”,他不止一次这么说过。固然,音乐的传播给了他极大
的满足感,但这种行为在客观上造福了社会,我们难道能以他不愿意
集中精力谈情说爱来谴责他的人生态度吗?

  我们支持同性婚姻,一来因为这是一种基本权利,二来两情相悦,
举行婚礼,告知亲朋好友,想来是件美好的事情(这想法有受传统思
想影响之嫌)。但是我不认为应该把婚姻当做一种保护关系的手段。
如果感情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婚姻就成了枷琐。也许有人会举出这
样的例子,两个人进入感情波动期,但由于有婚姻的存在,仍旧生活
在一起,渡过这一困难期后,发现还深爱着对方,于是深深感谢婚姻
的保护。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也有一些男女挣扎在感情已经退色的婚
姻里,婚姻这张网成了桎梏个人追求的羁绊。退一步说,假如没有婚
姻,两人在分开后,如果发现都还深爱着对方,难道就不可以重新走
到一起吗?我们认为,婚姻不是一个目的,而是维持伴侣关系的一种
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也许有人会说,要是人人都不追求婚姻,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性关
系岂非大乱,人类岂不到了灭顶之时?我们可以看看这种杞人忧天的
疑问为何不能够成立。婚姻的确有很多好处,例如从经济上来说,两
人合住的费用比分开居住要小得多,日常生活中也互相有个照应。很
多人(也可以说大多数人)有上述两个需求,同性恋者也不例外,因
此人口中总有一大部分人(包括同性恋者)会走上婚姻的道路的。然
而,也不能排斥有这么一些伴侣,他们双方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
日常生活中也懂得如何照料自己,而且分开居住的花费虽大,但双方
都保留了各自的个人空间。

  也有人会说,如果同性恋者中想结婚的只有少数,那么何必争取
婚姻的权利?对此,我们想指出,同性恋者应该有合法结婚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的存在并不说明同性恋者必须结婚,正如异性恋者有结婚
的权利,但也有不选择结婚的权利。再比如说,妇女和有色人种在历
史上曾为争取选举权而走过艰辛道路,但我们也知道,并非所有的妇
女和有色人种成员都会去投票,但我们能够因此去剥夺她/他们的选
举权吗?
  
  我们赞成同性婚姻,但在为同性恋者的婚姻权积极呼吁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下,同性恋和异性恋所牵涉到的一系列社会条件和
社会关系(如经济条件和子女的有无等)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否能
够达到和平共处?同性恋者的爱情和家庭模式是否一定需要以异性恋
的模式为榜样?这些问题在很多同性恋者看来似乎“激进”得难以接
受,但这正说明我们需要冲破头脑里一些由传统教育框定的禁区,勇
于向自我提出挑战。

  我很庆幸自己是个“同志”,与主流社会的某种区别使我们不得
不从许多逆于常规的角度看问题。我真心的希望大家能够对“常理”
多问为什么,这样不仅有助于解放思想,而且有利于拓展自己的生
活空间,使爱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附:           罗素谈禁忌

【《禁忌道德》原是电视评论员兼国会议员伍德罗·怀特(Woodrow 
Wyatt)对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进行的十三集电视采
访中的一集。这些采访录制于1959年春季,后经收集整理,出版
为《伯特兰·罗素直抒己见》。有家翻译】

怀特:罗素阁下,请问您所说的禁忌道德指的是什么?

罗素:我指得是那么一种道德,它给出一套规矩,规定某些事情你一
定不能做,却并不讲明理由。有时候能够找到理由,有时候根本找不
到理由,但无论如何,这些规矩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而且这些事情
你是绝对不能做的。

怀特:哪些事情呢?

罗素:这取决于文明的程度。禁忌道德是原始意念的特征。我认为在
原始部落中,这是唯一特征。比如说,部落规定你不许吃首领的食物。
他们说,如果你吃了,你就会死掉。还有各种各样的类似规矩。我记
得达荷美国王不能向某一个方向长时间地凝望,因为不然的话,那个
地区就会有骚乱,所以有这么一条规定,他必须四面环视。

怀特:我猜想那些禁忌来自于我们定义的原始社会,那我们自己的呢?

罗素:我们的道德也一样充满各式各样的禁忌,哪怕是最威严的事情。
现在,有一个过失被明确认为是一种罪过,我倒还没有犯过,那就
是:“你不许觊觎邻居的牛”,但迄今为止我从没有过。

怀特:是的,不过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规矩呢?您
能给我们一些禁忌道德的例子吗?

罗素:好的。当然,许多禁忌道德和所谓的理性道德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说,你不应该偷窃或者你不应该谋杀。这些是完全讲得出道理的
规矩,但是它们被定为禁忌。同时,它们也带来了不应有的推论。比
方说,安乐死被禁止,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谋杀,而我觉得一个理性
的人应该享有爱乐死的权利。

怀特:那么,您是否把印度教徒不许吃牛肉这类事情也归入禁忌道德
呢?

罗素:是,教徒不许吃牛肉是印度教的经典教规。穆斯林教徒和犹太
教徒说你不许吃猪肉,这毫无理由,仅仅是禁忌而已。

怀特:那么,您认为这些禁忌没有任何正面作用吗?

罗素:有些有,有些没有,这不一定。我指得是,如果伦理规范有一
个合理的基础,那么你就可以评价哪些禁忌是有益的。但是,我必须
说,禁吃牛肉没什么好作用。

怀特:如果您不信仰宗教,事实上您确实不信,而且如果您认为禁忌
道德中无根据的规矩没什么意义,那么您相信任何通常的伦理系统
吗?

罗素:我相信,但是伦理和政治是很难完全分开的。我认为伦理是这
样产生的:某个人倾向于做一件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邻居的事情。当
这事儿损害了许多邻居的利益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说:“看,我们
不喜欢这类事情,我们会关注这件事,让那个人无法得利,”于是就
产生了刑法,这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它是一种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
协调起来的方法。

怀特:但是现在,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一套他自己的私人伦理系统而不
是接受一套通用系统,是不是还有困难?

罗素:如果那样的话,确实有困难,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那么私人化,
象我刚才说的,刑法把它们具体化,除此之外还有公众赞成和反对。
人们不愿招致公众的反对,所以,公认的道德条例就成了一件非常有
用的事了。

怀特:那么,有没有可以被看作罪过的事呢?

罗素:没有,我认为罪过很难定义。如果你指的仅仅是不受欢迎的行
为,当然有不受欢迎的行为。当说起“不受欢迎”时,我指的是那些
坏处多于好处的行为,这当然存在。但是,罪过不是一个有用的概念。
我想罪过是指那些确实应受惩罚的事情,比如说谋杀,不仅仅是因为
我们要防止谋杀,而是因为谋杀者应该受苦。

怀特:您是不是在说,罪过这个概念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是残忍的借
口?

罗素:我想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我认为只有残忍的人才能够发明地
狱,让那些在人世间做了违背部落道德的事情的人永世受苦,没有任
何改正的机会。我想好人是不会持这样的观点的。

怀特:那么,您认为罪过的概念实际上是表达侵略性感情的一种机会?

罗素:的确如此。它是所谓苛刻道德的精华。它促使你不用恶念就能
造成痛苦,因而这是件坏事。

怀特:如果我们不接受罪过的存在,那么我们如何反对事情呢?

罗素:我认为,反对本身和刑法结合起来,就是一切你所能做的。你
需要有某种公众意见。现在,如果你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史--那种
产生权谋理论的历史,你就会看到这有多重要。那时,公众意见容忍
了许多在其他时代不被容忍的事情。

怀特:可是您是否同意有些事是邪恶的呢?

罗素:我不愿意用这个词。我会说有些事带来的坏处多于好处;如果
你知道它们的坏处更多,那么你就不该那样做。如果你喜欢用“邪恶”
这个词,你可以用,但我认为它不是个有用的词。

怀特:禁忌道德中的很大部份影响性关系。而您很多作品是关于性关
系的。谈到性,您对那些行为讲究理智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罗素:我觉得有必要事先澄清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我的作品中只有
百分之一是关于性的,但是普通大众是那么沉迷于性,以至于忽视了
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我想先声明这一点,而且我认为对于性这个主
题,百分之一的比例是合乎人们利益的。但是我对待性与对待其它事
情是一样的。我想如果你所做的事对他人无害,那就没有理由谴责它。
你不应该仅仅因为某些古老的禁忌说它是错的,你就谴责它。你应该
观察它是否有害,这是性道德的基础,也是其它道德的基础。

怀特:您是不是说强奸应该受到惩罚,但普通的通奸,只要不伤害任
何人,就不一定要被惩罚?

罗素:是的,我的确认为强奸与其它任何人身侵犯一样。至于通奸,
这要区别对待,看看这一特定情况下,是否存在任何理由去反对它。
当然,你不能不分情况地永远杜绝谴责。

怀特:回到我们刚刚谈到的基本问题--禁忌道德无理由的规矩,您
认为现在它们的害处在那里?

罗素:有两种不同的害处。一种是这些规矩通常是古老的,从另一个
社会承袭下来,而另一种伦理道德在那时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
就通常不适用了。比方说人工授精就是一例,过去的伦理学者不会想
到这件事情。另一个害处是禁忌道德试图使古老的残酷永远存在下去。
我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活人献祭。在希腊历史早期,希腊
人就开始反对曾经实行的活人献祭,希望废除它。但是有一个机构不
愿废除它,并为其辩护,那就是在特尔斐的神谕处。它依赖迷信存在,
不愿看到迷信减少,所以它在其他希腊人放弃活人献祭后很长的一段
时间内,仍然支持它。这是一个例子。我可以再举一个比较显著的例
子。解剖尸体曾一度被认为是极端邪恶的事情;查理五世时期的一位
杰出医生瓦沙琉斯认识到除非解剖尸体,否则很难从事医学上很多有
价值的探索,于是他这样做了。当时,查理五世体弱多病,瓦沙琉斯
是唯一能够使他保持健康的医生,所以他保护他。但是,国王退位以
后,没有人保护瓦沙琉斯,他被指控曾解剖了一具没有完全死去的尸
体。作为惩罚,他不得不去圣地朝圣。在途中,船只失事,他在困境
中死去,这就是他的结局。所有这一切都源自禁止解剖尸体的规矩。
现在,禁忌道德的确有许多坏处,比如说对节育宣传的阻止。社区的
某些部份存在强有力的禁忌,它们在蓄意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是非
常严重的危害。它们蓄意制造贫困和战争,使许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
法变得难以实现。我认为这也许是最重要的,而且还有许多其它有害
的禁忌。不许离婚的规定肯定是有害的,因为它仅仅建立在过时的传
统之上,而没有考查现时的状况。
──────────────────────────────
【综合报导】

◆        韩国同性恋运动发展迅速

  韩国的历史变化是迅速的,正如很多20世纪新兴的民主国家一
样,韩国在近50年走过西方国家几个世纪才走过的路程。所以,社
会活动家金宋女士指出,难怪同性恋社区在过去5年内,从不存在发
展到社会、政治力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金宋女士解释她在1994年创办的女同性恋人权组织是如何发
展成为今天的政治力量时,说道:“一般来说,韩国在殖民统治后经
历了极其迅速的工业化过程。这与同性恋社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它的确在韩国的社会中发展很快。”金宋女士不久前来到纽约,代表
韩国的同性恋运动者接受了国际同性恋人权组织的颁奖。

  困扰着美国同性恋政治组织的性别辩论,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就被韩国的第一个同性恋组织解决了。包括金宋女士的六个人,三男
三女,在1993年创办了据她讲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同性恋政治
团体朝同会,这个组织的会员迅速发展到大约30人。但由于当时只
有汉城的几家男同性恋酒巴是活动场所,这个组织的成员大多数是男
子。当时组织里的女成员觉得她们和其它女同性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
决,于是在1994年底,这个组织分成了两部份┄┄女同性恋组织
“一起”和男同性恋组织“朋友之间”。1995年6月,这两个组
织又联合组成同心会来协调组织间的工作。

  媒体很快对这些新的组织产生了兴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
当时媒体的态度在金宋女士看来并不友好,但媒体的关注对会员的加
入和参与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杂志和电视台开始对我们感兴趣,只是为了想获取一些爆
炸性的新闻,”金宋女士回忆到,“这样一来,在短时间内有很多人
加入了组织。”

  与成长随之而来的是组织上的困难。一些组织的原始创办者本来
是同性恋积极活动者,他们希望同心会成为政治活动组织,觉得有必
要给负面的媒体报道给予反应,但是很多会员并不是为了政治才加入
的,他们只是寻找社会活动,从而遇到其他同性恋者。

  “一些成员退出,因为他们不相信政治能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人
们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性倾向,”金宋女士解释说,“然而组织一个
政治团体则意味着你必须亮相。”

  正如以往,答案很快就有了。不想参与政治的人退出,形成了他
们自己的社会组织。有了这一先例,同性恋社会组织便越来越多了。

  今天,韩国有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带有各种目的的同性恋组织,
他们正在迅速扩展到汉城以外的农村地区。最后,在1998年6月,
同心会解散了,而其成员又组成了新的团体韩同会,把许多汉城以外
的组织也容纳了进来。

  金宋女士说,现在社区必须要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才能避免模仿
西方同性恋组织的身份和活动的观念,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个
辩论在组织韩国的第一次同性恋游行时被戏剧化呈现出来。

  金宋女士说,1997年6月,有二百多人聚集到汉城市中心,
纪念纽约的石墙暴动。游行者的主要要求是要求取消小学和中学课本
里面关于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说教。本来,组织者也想强调石墙运动的
精神,但是国内反对同性恋者的最主要看法是认为同性恋是从西方引
进的。把同性恋权益组织的活动和一个美国的事件联系起来,恐怕会
有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石墙运动能否作为同性恋解放的标志?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是
永无休止的。”金宋女士说,“我们必须想一想,‘石墙抗议在韩国
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仅仅追随西方?’最后我们决定,我们并不
一定要纪念石墙运动本身,但要理解它的精神。”

  随着社区内部的讨论,其政治影响也逐渐扩大。金大中总统的政
党回答了一份“一起”组织在1998年大选时发给所有候选人的问
卷。政党对有关同性恋婚姻和人权问题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但这一
反应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韩同会正在积极联合更多的团体,试图说服政府在正在起
草的全国第一个人权法案中,加入“禁止由于性倾向而进行歧视”这
一条。如果成功的话,韩国将会从5年前没有公开的同性恋社区的状
况,变成世界上具有同性恋人权法律的仅有的大约20个国家之一。
──────────────────────────────
【历史回顾】

◆       杰洛米·本森、效用主义与同性恋

             ·二 言·

  杰洛米·本森(Jeremy Benthom,1748-1832)是十八世纪英国
著名的哲学家、法律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提倡的效用主义不仅成为
欧洲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在当时欧洲各国普遍将同性恋列为犯罪的情况下,本
森写下了五百多页的有关手稿,主张同性恋不应该被列为犯罪,这是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赞同将同性恋非刑事化的最早历史文献。

● 本森与效用主义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当时的经济大国,并初步具备了称雄世界
的实力。工商业的成功促使了经济学的发展。亚当·斯密于1776
年发表《国富论》,提出了自由经济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成为后来
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工具,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思维和法律制度造成了
巨大冲击。旧道德与旧法律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然导致对新思想的呼
唤。本森就是此时出现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本森从三岁起就接受系统的拉丁语教育,到13岁时已能流利地
用拉丁语和古希腊语进行写作。他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但无欲从事
具体的律师事务,而更有兴趣致力于司法改革。早期的本森相信政客
们能够从良知出发,推动社会改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但屡
次经历事与愿违的失望。他进而认为,民主改革与教育的推广相结合,
将使人们学会通过分析利害来决定政治投票。除了在投票之外,行为
的理性还表现在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出最好的判断,
而这种判断不应受到权威、政府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制约。人们在试图
提高个人福利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就是亚当
·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运作。当今世界
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想(Libertarianism),就与本森的上述倡议一脉
相承。

  本森一生中著书繁多,但他并不热衷于出版。他于1780年完
成的《道德与立法原则入门》一书由他的一位崇拜者翻印后,在法国
出版,马上引起了轰动,被拿破仑称为“天才之作”,开始产生了深
远的历史影响。该书针对当时欧洲的立法规则提出了崭新见解,主张
以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的道德含义来衡定惩诫,奠定了欧洲的法律改
革的理论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欧洲与其被称为“波拿巴时代”
或者“拜伦时代”,不如称之为“本森时代”。1792年,法国政
府授予本森公民资格。

  欧洲在历史上受基督教的影响深刻,立法也以《圣经》的教义来
决定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本森在《入门》中一反道德说教的基调,
提出效用(Utility,又译为功利)是各种行为和追求的终极目的。效
用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快乐”或者“福利”,而本森所指的快乐包括
很多方面,如感官的愉悦、对财富的爱好、施济他人时所感到的心理
满足等,痛苦得到避免或减轻也可以被认为是快乐或者福利的增加。
人的理性行为在于追求效用,但这种效用也可以是跨阶段的,比如节
俭的目的在于牺牲目前的快乐来获得以后更大的快乐或者避免更大的
痛苦。

  效用原则认为:1)行为的好坏不应该以抽象的道德为标准,而
应该以行为的结果为标准,“不然的话,所谓的善恶就毫无意义”。
一个行为如果能够在总体上促进福利,那么就是正确的,应该受到鼓
励或提倡,或者至少不应该被阻止;2)一个人的行为除了影响本人
的效用外,可能会对别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或者不施加任何
影响;3)一个社会的整体福利是其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社会应
该使最多数量的人取得最大的满足。

  假设一个社会由A、B、C和D四个人组成,本森的效用原则可
以表达为:

  W=U(A)+U(B)+U(C)+U(D)

  其中W为社会福利,U为各成员的个人福利。本森认为效用可以
用数字单位来衡量,例如用正数来表达快乐,用负数来表达痛苦;如
果一个人吃米饭能够得到100个单位的快乐,而吃面包只产生90
个单位的快乐,那么假如两者花费相同,他就应该选择米饭。

  本森是当时哲学激进派(Philosophical Radicalism)的领导人
物,吸引了詹姆斯·密尔(James Mill)及其儿子约翰·斯图亚特·
密尔(John Stuart Mill)等著名思想家。当时自由思想者不能进入
牛津或者剑桥大学就读,本森就与他人合作创立了伦敦大学学院(T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成为当时著名的自由派思潮阵营。约
翰·斯图亚特·密尔进一步阐述了效用原则,并提出递减效用的概念,
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的基础。

  我们可以举税收的例子来说明效用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比
如说,A的年收入为首100元,而B和C的年收入各为何30元,
而D没有任何收入。此时的社会福利为

    W=U(100)+U(30)+U(30)+U(0)

  如果政府从A处征税收20元,然后将这20元给D,那么此时
的社会福利为
 
    W=U(80)+U(30)+U(30)+U(20)

  虽然A的快乐因缴税而有所减少,但D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衣食有
靠,因此D的快乐的增加幅度会超过A的快乐的减少幅度。从社会总
效益的角度来看,A和D之间的转移支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因此值得推崇。A如果不愿意接济D,那么政府就应该插手,强令推
行财富再分配,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这就是税收政策的理论基
础之一。

  本森的效用原则对欧洲的司法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决
定一个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呢?本森认为,如果行为在总体上造成
的危害大于益处,那么就应该受到惩罚。在这里,本森并非要求每人
牺牲个人利益来提高他人的福利,因为个人也是群体的成员,个人利
益的丧失如果不足以被群体利益的提高所弥补,那么这种牺牲归根结
底将降低群体福利,因此不值得提倡。可见,效用原则并非并非完全
的利己主义,但也非绝对的利他主义,而是对行为的结果进行审慎衡
量的理性主义。

  本森还认为,具有偷窃欲望的人如果感到惩罚所带来的痛苦(或
者快乐的失去)超过犯罪成功带来的快乐时,他就会安分守己,因此
刑罚的目的在于威摄,使人不至于为非作歹,但惩罚带给当事者的痛
苦不应该超过所造成的危害,不然的话,社会福利就会下降,因此量
刑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本森同时指出,虽然有些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但不一定就应
该受到惩罚。有的危害旨在造就更大的福利,比如为了防止大火在居
民区蔓延,消防队员往往将一些火势即将攻至的房子推倒,以确保大
局安全;某一地区洪水泛滥时,政府往往将洪水引至小城市,以保证
大城市的安全。也有的人并不受到法律的威摄,比如疯人会对旁人造
成伤害,但法律对疯人并不起任何威摄作用,因此将疯人判罪只会降
低社会福利,是不足取的。由此可见,惩罚的取舍应该取决于伤害是
否是蓄意造成的,也就是说,要视行为的动机而定。

  本森同时承认,很多诸如好奇心、对财富的追求、爱面子和性欲
望等动机,本身并不说明好坏,因此法律无从惩诫,而道德则在这时
候发挥了作用,但道德不应该对人施加伤害性惩罚,因为这种惩罚应
该由法律来执行。

  本森主张法律与道德脱节,冲击了基督教在欧洲司法系统中的统
领地位,而其中所蕴涵的平等思想则抨击了社会等级制度。例如,在
一个阶级社会里,国王的福利往往被认为高于任何一位平民的福利,
但在本森的社会福利公式里,国王的个人福利的增加对于提高社会的
整体福利来说,微不足道。这种平等观念对于后来英国社会主义思想
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本森的同性恋研究

  现在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本森本人是否具有同性恋性倾向,他纯粹
从法律改革出发,认为应该以同性恋行为的结果来衡定其合理性与否。
本森在《对自身的侵犯:同性恋》一文中指出,异性的缺乏使人将注
意力投往同性,同性恋也就随之产生,但本森认为性欲望本身并不附
带任何褒贬的含义,因此同性恋的后天性和合理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由于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同性恋正常化的资料可供参考,所以本
森只能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当时有关同性恋的表达之词都带有
强烈的贬义色彩,人们在正规场合只以“基督徒所不耻谈及的丑行”
等言词来指它。本森用Paederasty一词来指同性恋,而该词在当时指
恋童癖,或者成人间涉及到肛交的同性恋行为。在早期的手稿中,本
森偶尔用“变态的品味”等词,但在晚期的写作中则竭力避免类似的
用词,而以“不带生育的欲望”或“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等表达取
而代之,因为他明白“名字本身在最初也许并不带多少意义,但人们
的想象可能为它添加某种色彩”。

  当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哲学家已经倡导取消惩罚同性恋者的极
刑,但伏尔泰认为同性恋阻止人口增长,而孟德斯鸠则担心男人染上
女人气后,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因此同性恋仍然应该受到谴责。
对此,本森指出,“如果仅仅为人口增长而考虑,就认为同性恋者应
该上火刑柱,那么僧侣们个个都应该用慢火活活烤死”,而古希腊时
代不乏喜爱同性的骁勇男子如亚历山大大帝等。

  本森认为,对同性恋的反对和偏见来自于不合理的仇恨与反感,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恐同情绪”。他认为,同性恋情本身并没有错,
而对同性恋的恐惧才是问题的所在。宗教上有关原罪的概念使人们不
加思考地排斥与反对同性恋,而这些人却没有看到,这种教条至上的
一刀切态度压制了任何有关同性恋的理性讨论。他援用效用原则指出,
如果A和B之间发生同性恋情,这将给两人带来快乐,同时C和D的
福利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同性恋即使不被提倡,至少也不
应该受到法律的禁止或惩罚。他写道:“如果有一个人喜欢吃腐肉并
觉得津津有味,这确实很异乎寻常,但只要我能够安心吃鲜肉,他的
偏好与我有何相干?然而,这番分析不管多么有理,却很少有人会好
好地去听。”

  本森指出,对同性恋的惩罚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同性恋
不象其它性侵犯那样有据可查(如处女被奸等),诬告和敲诈就会大
行方便之门,受害人会被搞得身败名裂。除此之外,本森还认为同性
恋有助于减少不当的怀孕、流产、残杀婴儿和卖淫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1817年,本森向当时英国富翁威廉·贝克福特建议合作著书,
题目为《不是保罗,是耶稣》。该书将从效用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圣经
的教义,以对抗当时卡尔文宗教思想的“悲观而反社会”的态度。贝
克福特曾因发表爱情小说《凡特克》(Vathek)而闻名,但他对其表
弟的恋情被叔父发现后,遭到了上流社会的排斥,与本森的合作也就
不了了之。然而,本森在随后的两年里构想了一部讨论圣经与同性恋
议题的书。

  本森试图在书中阐述说,圣经中所提到的所多玛的毁灭并非因为
该城居民中盛行同性恋,而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东方人的好客传统,对
外乡人表示出莫大的敌意。旧约中没有一位先哲将所多玛的毁灭与同
性恋联系在一起,耶稣本人也对此只字不提。相反,保罗对同性恋的
强烈谴责与耶稣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照。本森大胆地推断说,大卫和
约拿单之间异乎寻常的情谊就是同性恋,而耶稣与“他最爱的门徒”
约翰之间也存有这种情谊。虽然本森后来以化名出版了《不是保罗,
是耶稣》,但该书没有收录任何有关同性恋的章节。然而,本森的这
番见解已经成为很多同性恋基督徒对圣经的“另类”理解,例如现在
以同性恋者为主的都市联契约教会对圣经的理解就与本森的上述看法
相似。

  本森深知这些手稿一旦被发现,不仅会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可
能招致杀身之祸,因此这些见解独特的文字在他生前一直被沉压箱底,
直到1931年才由后人将其中的几十页整理后付印出版,而系统的
出版直到1985年才出现。可惜的是,很多手稿由于笔迹难辨,也
许永远不可能公诸于世。尽管如此,效用主义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文明
社会法律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本森永远是为同性恋者权益而
呼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
【她山之石】

◆          自然界中的同性恋

           杰弗里·克鲁格
           李霞 肖平 编译 

  正当伦理派同激进派就同性恋问题喋喋不休地进行争论时,自然
界的一些物种却依然我行我素。 

  关于同性恋,长颈鹿、山羊、鸟、猿、海豚好为之,实际上,人
中也有不少的人好为之,但是,在这个星球上众多的物种中,它们和
他们仅仅是因受到压抑而为之的少数几类。 

  目前看来,人类与许多其它动物一样,都有着比较随意的同性恋
倾向。几个世纪以来,反对同性恋者始终认为同性之间的性爱只是人
类才有的特殊现象,是我们堕落的人类玷污自然定律的现象之一。然
而,似乎正是自然的伦理道德更富有灵活性,至少假如语言学家和具
有独到见解的科学家布鲁斯·巴格米尔的新作《生物的千姿百态》是
可信的话。巴格米尔认为,动物王国的性组合比人们知道的要复杂得
多。在这个王国里,通常,动物的交配并不仅仅限于雌雄之间,实际
上,也存在于同性之间。而且,同性的性夥伴也不只是因为一时的邂
逅,而是为了长期的结合,有时甚至是相伴一生。 

  巴格米尔的观点在自认为是高等物种的人类社会引起了一阵骚动,
尤其在科学家中反应强烈。他们认为,将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等
同起来,过于草率。但巴格米尔根据发现的事实据理力争。他认为,
如果同性恋对于其它物种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许现在是我们抛弃伪装,
真相大白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同性恋也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巴 
格米尔指出:“动物的性组合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
种多样性,正是人类承袭下来的一部份。” 

  长久以来,人们不敢说出这种爱的名字,但对于动物来说,同性
恋现象却惊人的普遍。巴格米尔翻阅了大量的动物学杂志,走访了众
多的科学家。他发现,有文献记载的具有同性恋现象的物种已达
450种之多。这个数字也许对生活在地球上超过一百万的物种来说
算不上什么。然而,动物对于在什么时候对求爱者探询的目光做出反
应,却表现得非常拘谨。人们在对至少2000种动物的密切观察中
发现了这些动物的全部交配行为。即使在这微不足道的2000种观
察对象中,具有同性恋现象的动物就达450种,比例超过20%。 

  这20%的动物正欢快地或悠闲地打发着日子。有一种长得像黑
猩猩样的猿,其交配行为中的50%发生在同性之间。尤其在雌性猿
之间的同性交配更为频繁,整个过程的时间要比雌雄之间长12秒左
右。雄性长颈鹿常常亲密地接吻,双方将自己长长的身体紧紧地缠绕
在一起直至达到性冲动。发生在一对对雌性海豚之间和雄性海豚之间
面对面的交配看上去与人类没什么两样。大象和啮齿类动物也有同性
交配,同性猕猴之间也会有热烈亲昵的接吻。巴格米尔认为,同性之
间的性行为“包含了广泛的形式”。 

  最使巴格米尔感到吃惊的是这些形式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性满足,
同性恋企鹅可以结成对偶达六年之久;有一种鹅类,一对雄性鹅可以
厮守15年,对于这种鹅的生命周期来说,也算是白头偕老了。熊以
及一 些哺乳动物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同性夥伴中间,一起哺育孩子,
像是与一个异性夥伴在过日子。 

  但观察同性之间的性活动与理解它是完全不同的。一些专家认为
像巴格米尔这样的观察者往往是误解了他们看到的事实。对于缺少高
级语言的物种来讲,即除了人类以外的所有物种,性代表着许多非性
爱的目的,包括结成盟友、与敌手和解等所有动物必须对异性做的事。
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马丁·戴尔认为:“性是动物
在同对方发生真正接触之前相互试探的一种方法。单纯地将其视为同
性恋一概而论,过于简单。” 

  即使某些动物的确有同性恋行为,仅仅是为了取乐,它们的行为
仍然是不完全的模式,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同性恋行为。位于亚特
兰大的约可斯灵长类动物中心的心理学家弗朗斯说:“在我们的社会
中,同性恋是一种自我为主或是一种排他性倾向。在动物之间,同性
恋只是非生育的性行为。” 

  以上的这些观点对于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是否有用还不得而
知,只不过一些新的发现支持关于同性恋是性表达的一种自然方式的
观点。同时巴格米尔认为这其中的政治问题更为微妙。他说:“我们
不应该只是通过动物世界去判断什么是正常的,或者什么是符合伦理
的。”的确,当回答这些问题时,大自然的胸怀显得是那么地坦荡无
比。 

(原载于《时代周刊》)

◆         同性恋经济市场的优势

            保罗·凡奈尔
             江枫 翻译

  日本汽车制造商SUBARU最近开始了一个全国范围内针对同
性恋市场的促销活动,该公司在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同性恋出版物上刊
登整篇的汽车广告。SUBARU的广告画面是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
旁边写到:“它喜欢露营,它喜欢海滩,它也喜欢长期的承诺。可惜
它只是一辆车。”

  仅仅在几个月前,AETNA保险公司决定为“未婚同居者”提
供汽车和房屋保险,明确地把“未婚同居者”定义为“象夫妻一样生
活的同性或异性的成年人。”

  一个全国范围的床垫推销商去年针对同性恋市场做了一个广告,
画面是一个裸体男人躺在床上,旁边写道:“你和谁睡觉是你自己的
事情;你睡什么样的床是我们的事情。”

  去年,IKEA家俱公司也在一定市场的范围内播放了一对男性
伴侣共同挑选IKEA家俱的电视广告。

  很多年来,同性恋出版物宣传同性恋社区是一个理想的经济市场,
因为统计数字表明,同性恋者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而且很
多人住在都市。

  看来全国性的大企业开始认为那些宣传是正确的,因为他们也愿
意针对同性恋市场推销商品和服务。同性恋者是一个巨大的“优秀市
场”看来是一个已经验证的事实。

  在最近出版的《未知一百万》一书中,市场顾问格兰特·鲁肯贝
尔指出,最近的一个消费者随机调查发现,在2500个调查组当中,
百分之六愿意承认他们是同性恋者。这意味着全国有一千五百万同性
恋消费者。这个数字很有可能会增加,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他
们的性倾向。另外,大城市的同性恋者更多,或更愿意承认他们自己
的性倾向:在人口超过三百万的大城市中,百分之八的人承认他们是
同性恋者。

  尽管这些数字并不显得很大,但是在一个多品牌竞争的领域里,
一个集中的同性恋社区可以购买百分之十五、二十、甚至二十五的某
一特定产品。

  每一个向同性恋市场推销商品的公司减少了其它公司面临的心理
压力来做同样的推销,同时也给它的竞争对手施加压力,让他们也必
须这么做,否则他们会丢掉市场。鲁肯贝尔把这一现象称为“同性恋
消费者革命”。

  既然这场革命要继续下去,看一看它能为我们做什么也许是有好
处的。

  首先,这场变化很少或根本不是由于商界出于好心或是对同性恋
人权的关注,而是由于商界想赚钱。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著名经济
学家亚当·斯密说过:“我们之所以有晚餐,并不是由于肉商、酒商、
和面包商的好心,而是由于他们关心自己的利益。”

  当AETNA保险公司宣布他们将为同性恋伴侣提供保险服务时,
他们的发言人用现代的企业术语说了同样的话:“我们应该意识到人
口结构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变化来提供最能盈利的服务。”

  经济学的利益法则把保险公司和其它能言善辩的宗教权力机构分
开。后者指责AETNA公司“讨好同性恋社区”。AETNA公司
以市场需求为辩护,排除了他们支持社会异端的争论。这种辩护巩固
了公司持股人的支持,因为它明确以公司盈利为目的。

  AETNA公司以平素的语言,巧妙地发出了这个不带任何感情
色彩的信息:“我们不认为同性恋伴侣和其他伴侣有任何区别。”

  不仅如此,在联绵不息的反同性恋的社会风气下,那个“你和谁
睡觉是你自己的事情”的广告断然以自由竞争的口气显示了对同性恋
的正面支持。

  象AETNA一样,SUBARU的汽车广告是出于简单的经济
目的。根据《广告时代》的市场调查,女同性恋者购买SUBARU
汽车的倾向是其他人的四倍。SUBARU公司的广告活动是用来巩
固消费者的忠诚和发展现有的市场优势。这场广告不但为同性恋者提
供了良好的交通工具,它还做到了两件有用的事情:第一,明显地是
通过在同性恋媒体上做广告,SUBARU给同性恋媒体的出版商们
提供了收入,他们可以增加规模,雇佣更多的作者来调查和写出有趣
的新闻和特别报道。第二,SUBARU的广告显示两个男子或是两
个女子在一起,给同性恋者和同性恋伴侣一个含蓄的暴光。这种能见
度从前在大众文化中是看不到的。

  与SUBARU相似,IKEA的广告使用男同性恋伴侣,有更
深的影响,因为它不仅让同性恋者,而且让普通大众都看到了一对健
康的男同性恋伴侣共同建立了舒适的家庭。这个广告对于那些即将亮
相的男同性恋者一定是个狂喜,因为他们可能从来不会想到这种生活
会有可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个形象也是一个惊异,因为这个广
告是针对那些“同性恋者危害社会威胁家庭”的观念进行的公开宣言。

  作者鲁肯贝尔在一次会谈中承认:“我被IKEA的广告惊呆了。
他们花钱针对同性恋社区做广告,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在某种意义
上,它起到的政治效果是我们历年来的政治活动所未能达到的。”

  这么说来,可能下一个重要的同性恋影响的跃进将通过经济领域
而发生,而并非现在无力的政治界。鲁肯贝尔估计:“正如它曾经是
个政治过程一样,人权之战现在正在演变为一个经济过程,这是一个
新的文化动力。”这一点的确令人信服。
──────────────────────────────
【综合报导】

◆         明星演同性恋(2)

            ·石 洋·

◇ 影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中的男主角
朱利亚·桑德(Julia Sand)曾在《变蝇人》(The Naked Lunch)中
饰演一名同性恋人虫。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肤浅而忸怩作态的赛瑟尔由英国著名
演员丹尼尔·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扮演,他因《我的左
脚》(My Left Food)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并在《以父亲的名
义》(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和《最后的墨西干人》(The 
Last Mohicans)中以硬朗男子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美丽洗衣房》
(My Beautiful Laundromat)中,他主演一名辍学的街头少年,与巴
基斯坦裔同学在洗衣房里有一场激情四溢的同性相爱场面。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主角那位英俊的弟弟在《莫里斯》
(Maurice)中扮演守猎人阿列克,该角色在剧中放弃了移民阿根廷的
机会,与莫里斯同奔绿林,相守一生。

  《带风景的房间》中的牧师是英国公开的同性恋演员赛蒙·卡罗
(Simon Callow),他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中扮演一名同性恋学者,并在《杰弗逊在巴黎》
(Jefferson in Paris)中扮演一名同性恋画家。

◇ 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而成为大众情人的英国演员休·格兰
特(Hugh Grant)在《莫里斯》中扮演令莫里斯伤心欲绝的同窗克莱
夫,他在《大冒险》(The Big Adventure)中扮演一名性格怪异的同
性恋导演。

◇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几乎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
代名词,主演过《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嫌恶》
(Repulsion)和《最后的地铁》(The Last Metro)等经典名片,她
曾在《饥渴》(Hunger)中扮演一名女同性恋吸血鬼,在《贼》
(Thief)中主演一名女同性恋哲学教授。

◇ 在泽菲瑞利导演的新版《简爱》(Jane Erye)中,美国演员威廉
·赫特(William Hurt)主演罗切斯特先生,他于1985年因《蜘
蛛女之吻》(Kiss of A Spider Woman)而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
因主演同性恋角色而获奖的演员。

◇ 电视情景喜剧《翅膀》(Wings)中的一对帅哥兄弟提姆·戴利
(Tim Daly)和斯蒂芬·韦伯(Stephen Weber)双双演过同性恋者,
前者在《我的所爱》(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中饰演一名骄
狂而虚伪的同性恋文学教授,后者在《杰夫瑞》(Jeffrey)中主演因
害怕艾滋病而不敢恋爱的同性恋饭店服务员。

◇ 英国著名演员内吉尔·霍桑(Nigel Hawthorne)在电视情景喜剧
《是,部长》(Yes, Minister)和《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中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名狡猾而固执的首要秘书,并因《乔治国王变
疯》(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获得奥斯卡提名,他在《我的
所爱》(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中扮演一名老年同性恋戏剧
教授。

◇ 因在《星际战船》(Star Trek)中扮演上校而闻名的派特利克·
斯图亚特(Patrick Steward)在《杰弗瑞》中扮演一名同性恋时装设
计师。

◇ 因主演《为戴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而获得奥斯
卡最佳女主角的杰西卡·坦迪(Jessica Tandy)在《炒绿番茄》
(Fried Green Tomatos)主要在养老院里回忆往事的老妇,这个角色
年轻时曾与已故未婚夫的妹妹共同生活,并互相照顾。《炒绿番茄》
首次出现女性接吻的流行片。

◇ 曾四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英国演员阿尔伯特·菲尼(Albert 
Finney)于六十年代初在《审判王尔德》(The Trial of Oscar Wilde)
中主演王尔德,七十年代在《化妆师》(The Dresser)中扮演已入迟
暮的戏剧演员,全靠默默地爱着他的同性恋化妆师的悉心照顾。菲尼
在《无足轻重的人》(A Man of No Importance)中主演一名一心想
制作王尔德节目的同性恋汽车司机。另外,他在《东方快车谋杀案》
(Murder on the Oriental Express)中将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塑造成
一个油头粉面的“奇异”人士,Gay气十足。

◇ 因《汉娜和她的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而获奥斯卡
最佳男配角的英国演员麦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在《死亡陷阱》
(Death Trap)中扮演一名同性恋剧作家,在剧中与一名男学生私通。
饰演男学生的演员何许人也?他就是因扮演超人而大名鼎鼎的克里斯
托福·里夫(Christopher Reeve)!在《死亡陷阱》中,他与凯恩的
接吻镜头曾引得观众一片唏嘘:“超人,你可不能那样!”

◇ 因《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和《善意狩猎》
(Good Will Hunting)而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曾在《鸟笼》(The Birdcage)中主演同性恋夜总会经理,
并在《致王福》(To Wong Foo: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Julie 
Neamar)中客串一名同性恋饭店经理。

◇ 因主演《水晶鞋与玫瑰花》(Cinderella)和《荆棘鸟》(Thorn 
Bird)而闻名的英国演员理查德·张伯伦(Richard Chamberlain)在
七十年代初就公开表明了自己是双性恋,他曾在《音乐情人》(The 
Music Lovers)中主演同性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 约翰·赫特在《象人》(The Elephant Man)中的出色表演激起万
人对丑人的同情,并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曾在《同伴》
(Partners)中主演一名爱上了异性恋警察同伴的同性恋警察。

◇ 与尊龙合演《蝴蝶君》(M. Butterfly)和与巩俐合演《中国盒》
(The Chinese Box)的英国演员杰洛米·爱因斯曾(Jeremy Irons)
在《财运倒转》(The Reversal of Fortune)中主演阴险的欺诈丈夫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他在《尼津斯基》(Nijinsky)中扮演同
性恋编舞家福金。英国演员阿伦·贝茨(Alan Bates)在同一片中主
演同性恋剧院老板迪亚吉列夫,同性恋芭蕾大师尼津斯基则由著名芭
蕾舞演员乔治·德拉匹那扮演。

◇ 因主要《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而获得奥斯卡最佳
女主角的百老汇巨星朱丽·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于1982年
主演音乐剧《维克多/维多利亚》(Victor/Victoria),她在剧中
扮演一名在日常生活中冒充男人、并谎称在舞台上“反串”女人的女
人。冒充男人时,她声称与其恩人是一对同性恋人。

◇ 斯蒂芬·布切米(Steven Buscemi)是美国“另类”影片的代表
人物,曾在《法戈》(Fargo)中主演一名屡屡倒霉的杀手,并在《巴
顿·芬克》(Barton Fink)、《水库狗》(Reservoir Dogs)和《末
路狂飙》(Desperado)中担任重要角色。最早出道时,他在《分离一
瞥》(The Parting Glance)中扮演一名喜爱歌剧的同性恋艾滋病患
者。

◇ 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是目前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男演员,
他于1993年在《费城》(Philadephia)中主演一名患艾滋病的同
性恋律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并在获奖仪式上感谢他的高中戏剧
老师,而那位老师则是名同性恋者。

◇ 凯文·克莱恩(Kevin Kline)曾于1988年在《一条名叫旺达
的鱼》(A Fish Called Wanda)中饰演幽默的偷窃犯而获得奥斯卡最
佳男配角,他于1997年在《亮相前后》(In and Out)中主演一
名同性恋高中教师。被一些女观众称为“最有男人味的成熟男子”汤
姆·塞利克(Tom Sellek)在其中扮演一名同性恋电视记者,一吻唤
醒了克莱恩压抑已久的同性情思。

  因主演《药房牛仔》(The Drugstore Cowboy)而闻名的大帅哥
迈特·迪伦(Matt Dillon)在《亮相前后》中扮演成名的好莱坞明
星,并在戏中戏里扮演一名因同性恋而被逐出军队的士兵。
──────────────────────────────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小涛(中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      苏辰(美国)  

《桃红满天下》可在下列网址阅读:
http://www.csssm.org(简体字、繁体字、映像版和英语简报)
http://www.xys.org/emag/taohong.html(简体字)
http://aizhi.sis.com.cn/jkwz/taohong.html(简体字)
  
我们欢迎各方对《桃红满天下》中的文章进行非赢利性转载
(转载时请准确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译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