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51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7月20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大陆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40万
        蒙古同性恋组织成立办公室
② 【说三道四】关于《桃红满天下》的资料来源
③ 【生命伦理】向父母亮相(上)
            --怎样正确处理并控制局面
④ 【综合报导】解决艾滋病传播问题要从行为上控制
        国际法律界辩论同性婚姻
        梵帝冈禁止神职人员宣扬同性恋
⑤ 【桃江连程】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评选
        附:“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前二十名
          “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同性恋/双性恋作家的作品
⑥ 【桃园拾趣】罗宾汉也是同性恋?
⑦ 【同人笔林】同性爱情诗歌两首:
                我不敢
        
──────────────────────────────
【新闻摘要】

◇ 据新华社从卫生部获得的消息,中国大陆在今年第一季度新报告
艾滋病患者412例,使全国的艾滋病患者数量增加到了13051
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现,而且主要在农村
地区。其中吸毒者占感染者的三分之二,暗娼、嫖客和有偿供血人员
中也有发现。感染人数最多的前六个省为云南、河南、新疆、河北、
广东和四川。据估计,全国艾滋病毒感染的人数已超过40万。

◇ 蒙古的同性恋组织“命运”于6月份在首都乌兰巴托成立了办公
室。目前该组织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停止警察对同性恋者的骚扰,同
时推广有关同性恋的大众教育。除此之外,他们还举办排球赛等联谊
活动,并为艾滋病组织捐款。

◇ 斯里兰卡于6月下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同性恋大会,与会者共达
60人。同性恋行为目前在该国仍被列为非法,最高可被判处12年
监禁,但同性恋组织“旅途之友”目前已拥有900多名会员,其资
金来自荷兰政府。

◇ 美国密苏里大学董事会于今年1月拒绝将性倾向列入校方的非歧
视政策中,为此两名公开的同性恋教授愤而辞职。园艺系教授丹尼·
什罗克将转往伊利诺斯大学,并声称校方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是他离校
的唯一原因,而伊利诺斯大学则明确规定,性倾向不得成为歧视的理
由。神学专业教授霍罗斯·格里芬将转往芝加哥的埃文斯顿神学院任
教。

◇ 欧洲委员会要求塞浦路斯政府向同性恋者斯坦佛罗斯·马兰格斯
赔偿五千美元。后者曾因鸡奸罪受到逮捕,但声称塞浦路斯政府侵犯
了他的人权。

  欧洲委员会曾于1993年要求塞浦路斯将成人间互愿的同性恋
行为非刑事化,但由于基督教会的阻挠,塞浦路斯国会直到去年才通
过该政策。

◇ 以色列新政府的教育部长尤西·萨里德于7月9日在电视上宣
布:“我听说前任教育部长不允许同性恋者插足教育系统。然而,在
我们看来,同性恋者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从现在开始,教育系统也向
同性恋者开放。”前任教育部长艾萨克·列维称萨里德的这番话将使
国家“陷入重重麻烦”。

  列维在任时,曾经下令禁止公共电视台播放有关同性恋的教育节
目。

◇ 荷兰政府福利部于七月7日宣布,将所获的一千零五十万美元纳
粹赔偿金的部份拨给同性恋组织。赔偿金的95%将给予犹太人组织
与社区,而其它的百分之五将给予同性恋者、吉普赛人的组织和耶和
华的见证人(一基督教会)。

◇ 瑞典女子足球队队长琳达·梅德兰在本届世界杯比赛中公开了自
己的同性恋身份。“让我们打破规矩,使美国人看到,女子足球不仅
仅是异性恋的运动。”
──────────────────────────────
【说三道四】

◆      关于《桃红满天下》的资料来源

            ·二 言·

  《桃红满天下》创刊已满五十期,在此期间,我们收到一些读者
的来信,询问杂志的信息来源。本文就这个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 办刊宗旨

  首先让我简要地谈一下《桃红满天下》的办刊宗旨。(读者们如
有兴趣,另请参阅第28期中《CSSSM兼<桃红满天下>答读者
问》和第32期《但求沟通》两文。)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同性恋研究在中文世界里(包括中国大
陆、港台和海外)起步较晚。目前中文媒体中有关同性恋的信息仍然
比较零星散落。有些文人报客缺乏对同性恋的了解,以刊登“刺激”
性材料为促销手段,片面地披露同性恋现象,使民众对同性恋的误解
有加。缺乏正确客观的信息也使很多同性恋者无法正确理解自我。
《桃红满天下》努力于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目的在于通过改善同性恋
者的福利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

  由于编辑部工作人员都是志愿服务者,没有时间从事专门的研究,
因此我们工作的很大部份在于译介国外的同性恋研究成果,并介绍同
性恋权益运动发展的有关信息。

◇ 新闻与报导

  新闻的内容主要来自网络和各大报刊,例如雅虎每天推出至少五
条有关同性恋权益的简要信息,虽然其中宗教消息较多,而且往往流
于琐碎,但还是能够筛选出一些对中国的同性恋者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美国的《华盛顿先驱报》经常刊登一些国际性信息,这是笔者目前所
见过的最好的同性恋报纸。此外,Capital Gay的网页可以链接至CNN
等新闻网中有关同性恋的报导。《新闻摘要》中的很多消息就是这样
积累整理起来的。

  如果同一个事件在几天或者一段时期内受到追踪报导,我们可以
汇总编译这些连续报导,使读者对事件有个全面详尽的了解。大众报
刊如《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中也时而刊登有关
同性恋的消息,《综合报导》中的很多文章如本期的《梵帝冈禁止神
职人员宣扬同性恋》就是这样整理出来的。

  同性恋杂志《亮相》和《声音》经常刊登一些对文艺界名人的采
访录,其中有些信息趣味隽永,很受读者的欢迎,比如《伊恩·迈克
伦谈同性恋》就是如此。广受欢迎的《艺坛人士谈同性恋》中的很多
内容就是这么搜集积累起来的。

  由于《桃红满天下》的编辑人员精力所限,我们欢迎读者们积极
参与,将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和文献推荐给我们。当然,我们更
欢迎读者们自己动手,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这样不仅减轻了我们的
工作负担,也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 如何进行文献查阅

  《桃红满天下》刊登的文章涉及到有关同性恋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文学、历史、医学和政治等,但这些材料并非只有这些领域的专家
才能写出。我这里想以《英雄的悲剧┄┄西班牙文学之魂费德里哥·
加西亚·洛加》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再创作。

  我在阅读《二十世纪著名人物传记》一书时,了解到洛加是本世
纪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早逝与其性倾向有一定关系。但是那篇传记着
重叙述洛加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有关他的性倾向的文字只是一笔带过。
我相信大陆出版的有关欧洲或者西班牙文学史的书籍中一定会提到洛
加,但肯定不会著墨于他的个人生活,因此有必要让中文读者对他有
个全面的了解。

  下一步是查阅《同性恋文学遗产》一书,此书详细介绍了洛加如
何在作品中反映同性恋情,并为检索洛加的作品提供了详细的线索。

  将上面两方面的信息综合一下,洛加的文学成就和生平故事就已
基本定型,大概花一两个晚上可以草拟出初稿。

  下一步是根据《同性恋文学遗产》提供的线索寻找洛加的原文。
《企鹅同性恋诗歌集》收录了他的《惠特曼颂》,我选择翻译了其中
的某些片段;《哥伦比亚同性恋文学集》收录了《暗色爱情的十四行
诗》中的几首代表作,其中有一些很值得引用。再下一步是参阅《同
性恋读者》一书,看看里面有没有关于洛加的任何材料。凑巧的是,
该书不仅选录了洛加的原话,而且收录了《洛加传记》中的有关他的
同性恋情的片段。为了使读者对洛加的创作动机和他的死亡的大背景
有个确切的了解,我还参阅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世界通史》现代卷
中有关西班牙内战和佛朗哥政权的章节。

  将上述的材料整理汇总后,《英雄的悲剧》已经大体成文。余下
的任务是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进一步查阅洛加的作品集和传记,以及其
它一些有关西班牙历史和文学的书籍,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补充。作品
集的前言一般有作者的生平介绍,其中会有一些内容可供参考。传记
一般较厚,如果没有时间阅读全书,那么可以从书尾的索引中查取到
有用的内容(如洛加的同性恋人的生平背景等等),然后阅读有关的
章节。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去后,《英雄的悲剧》就已经显得有血有肉
了。

  另外,《同性恋百科全书》和电脑网络中也有一些有关洛加的零
星信息,《同性恋文学史:男性传统》一书还谈到了洛加的戏剧成就,
这些都是可以引用的资料。在查阅中,笔者还看到一部由Andy 
Garcia主演的有关洛加的传记电影,可惜无法在周围借到,只能作罢。

  由此可见,虽然笔者并非西班牙文学的研究者,而且两个月以前
对洛加根本一无所知,但只要有一套研究方法在手,勤于查找资料,
仍然可以写就一篇普及性的有关洛加的译介文章。当然,《英雄的悲
剧》经历了十次左右的修改才定稿,前后大概花了一个星期。

  以上举例说明的就是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当然,视内容不同,
查阅的资料会大不相同。比如笔者在写《克拉夫特┄埃宾与同性恋病
理化》中,查阅的都是有关精神病研究的资料(包括多篇专业论文),
在写《大自然的女儿┄┄环境保护运动的伟大先驱雷切尔·卡尔森》
时,参阅了网络上有关环保知识的资料、雷切尔·卡尔森的著作以及
有关她生平的传记。

  如果读者们有过定量分析(如计量经济学、心理计量学等),即
实证研究的训练,那么就能够迎头阅读很多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方
面的同性恋研究论文,而这些研究方法正是一直在国内受到忽视的。
《同性恋先天性初探》等文章就是大阅读量和定量分析技巧的结合之
作。

  当然,笔者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很多参考书,而且许多书籍被引用
后,对我来说可能再也没有其它参考价值(如《雷切尔·卡尔森书信
集》等)。对于这些材料,笔者一般都是在图书馆或者书店翻阅摘录。
美国各大学都搜藏了一定数量的有关同性恋的书籍,而且大多放在同
一书架上,极易查阅。各大书店如Borders Books and Music以及Barnes 
and Nobles等,也有专门的同性恋书籍部。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等
城市,还有同性恋书店,可选择的范围更广。书店都是开架营业,里
面还有沙发书桌等供读者享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

  这种创作的过程看上去是很辛苦,但其中也可以做到乐在其中。
这是丰富自我的一种途径。这种丰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涉猎,而是以
再创造为目的而达到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桃红满天下》目前的参与者并不多,参加翻译工作的志愿者也
频繁向编辑部要稿,因此编辑部工作人员的阅读量非常巨大。说实话,
虽然有关同性恋的研究资料非常多,但对中国读者有借鉴意义的文章
和段落并非显而易见,而且很多文章专业性偏强,因此要找到一篇合
适的外文原稿并不容易。比如说,讲解反鸡奸法的诸多文献涉及到美
国历史上的多个案例,以及美国政治和司法制度的运行规则。这些文
章多为美国的法律工作者所写,如果拘泥于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
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其文不知所云。因此编译者需要理解和概括出其
中的大意,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
读起来就不会太艰涩。

  《桃红满天下》推出了不少有关同性恋的历史性信息,如何选择
和决定哪些资料值得推出呢?为此,我们建议读者们系统地读一本有
关同性恋历史的书籍。在对同性恋有个总体的了解后,主观上就能够
做出判断那些信息值得整理发表。笔者所读过的几本书中,《历史的
亮相:1869年至现在的同性恋历史》是较好的一本,该书涉及到
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同性恋在历史、政治、科学和文学等多方面的反映。
我相信很多读者读完此书后,肯定会产生不少写作灵感。

  最后一点。由于国内很缺乏同性恋研究方面的资料(据说北京图
书馆总共也只有那么几十本有关同性恋的外文书籍,而且很多已经过
时),因此我们恳请海外的读者建立自信心,珍惜和利用自己身边的
有利条件,多多参与。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大家的支持,
《桃红满天下》肯定能够越办越出色。

◆ 附
  
  本文提到的书籍和报刊的英文原名如下:

·《同性恋文学遗产》:The Gay and Lesbian Literary Heritage
·《同性恋文学史》:A History of Gay Literature: the Male 
   Tradition
·《华盛顿先驱报》:Washington Blade
·《哥伦比亚同性恋文学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Gay    
   Literature
·《企鹅同性恋诗歌集》:The Penguin Book of Homosexual Verse
·《同性恋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Homosexuality
·《同性恋读者》:A Queer Reader
·《历史的亮相:1869年至现在的同性恋历史》:
  Out of the Past: Gay and Lesbian History from 1869 to the 
   Present
·《亮相》Out
·《声音》The Advocate

  其它推荐书目:

·A Natural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ming the Gay and Lesbian Past
·Homosexuality in History
·Homosexuals in History
·Coming Out: An Anthology of Inter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Writings
·Queer Science
·We Are Everywhere: A Historical Sourcebook of Gay and 
  Lesbian Politics
·Science and Homosexualities
·Becoming Visible: A Reader in Gay and Lesbian History for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 Columbia Reader on Lesbian and Gay Men in Media, Society, 
 and Politics 
·Sexology in Culture: Labelling Bodies and Desires
·Gay Men and Women who Enriched the World
·The Gay 100
·Psychiatry, Psychology and Homosexuality
·Same Sex: Debating the Ethics, Science, and Culture of 
  Homosexuality
·Same-sex Marriage: Pro and Con A Reader
·Same Sex, Different Cultures: Exploring Gay and Lesbian 
  Lives
·Surpassing the Love of Men: Romantic Friendship and Love 
  between Wome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The Global Emergence of Gay and Lesbian Politics: National 
  Imprints of A Worldwide Movement
·The Gay Canon
·The Third Pink Book: A Global View of Lesbian and Gay 
  Liberation Oppression
·Out of All Time: A Gay and Lesbian History
·Homosexuality and American Psychiatry
──────────────────────────────
【生命伦理】

◆        向父母亮相(上)
            --怎样正确处理并控制局面

【以下是美国同性恋亲友组织(PFLAG)有关亮相的参考资料的
第一部份。  有家 翻译】

  向父母表白也许是亮相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孩子们通常热爱并
尊敬父母,不愿意让他们失望,更不愿意伤害他们。然而,成熟的过
程意味着你需要明确对错。很多异性恋子女的父母为孩子未婚同居烦
恼,然而,随著社会的进步,同居和婚前性行为已经越来越多的为大
众接受。同性恋这件事也紧跟其后。

  然而,正象一位同性恋活动家在70年代所说:“同性恋者就象
布谷鸟一样,生活在与之迥异的异性恋巢穴中。”绝大多数父母总是
希望子女能象他们那样结婚生育,这种想法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听到过“等你结婚以后……”或者“等你有了自己的
孩子……”之类的说法。

  所以,你需要面对现实。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这件事,父母都不会
因为你是同性恋而兴奋不已。他们不会说,“嘿,太棒了!”不过,
父母倒是有可能对此表示接受,直至最终坦然置之。本文的目的是告
诉你几条向父母亮相的原因,并且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只有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向父母亮相?”只有在一
种情况下,你应该“豁出去”马上告诉父母,那就是他们反正也会知
道。不要让他们从第三者那里听说┄┄比如说媒体,另一个家庭成员,
街坊里爱惹麻烦的人或者流言蜚语。从你这里听说,情况会好得多。

  除此以外,时机全在于你自己掌握。显然,如果处在一段稳定的
感情关系之中,你往往会有更强的动机向父母表白,但其实也有很多
其它的理由促使你亮相。其中最好的一个是从长远来讲,你将更容易
坦然地面对自己,不必面对谎言和骗局。向父母隐瞒性倾向使他们在
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你的生活,这不仅疏远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使
你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关爱。

  你成功的机会有50%(这是很不错的机率)。有些人向父母坦
白以后,他们之间本已加大的距离反而缩短了,使他们和父母更加亲
近。开放和诚实可以使你克服更多的困难。当然,也有人有过相反的
经历。他们被赶出家庭,受到驱逐或者虐待。父母不再给予感情和经
济的支持。有时,隔阂变成了裂痕,越来越宽。

  只有你才知道自己的父母会如何反应┄┄不过他们经常会出乎你
的意料。父母的天性使他们对子女总是宽容有加,但我们还是建议大
家要小心:如果你的生计依赖于父母(或者你和父母住在一起),在
告诉他们之前,一定要对他们的反应感到十分确定。如果不是这样的
话,最好等到自己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的时候再坦白。这种做法确实不
够诚实,但我们却不得不如此处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好充分
准备。

  最为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的性倾向有信心,否则最好等一等。
如果你自己还很迷惑,那你只会更加迷惑。如果你仍旧有负罪感或情
绪抑郁,你要首先克服它们。不然的话,只会冒险把这种痛苦转移到
父母身上,并把事情搞得更糟。换句话说,你在心里要确信自己是同
性恋,并且对此感到很坦然。你一定要自信,因为那时才是提起这个
话题的最好时候。在有意无意间,试探一下父母对同性恋者的态度,
比如在报纸或者杂志上看到有关于同性恋的文章,借此引发小小的讨
论。

  收集其它信息。比方说,他们有没有同性恋朋友?当看到电影里
的同性恋角色,他们的反应是什么?他们是否批评还是赞扬同性恋
者?他们是否曾经想到过这件事?

  当然,这只能提供一点点线索。有时候,父母会非常支持同性恋
者,只要他们不是自己的子女。也有的父母会不经思考地回应社会上
的恐同舆论(比如重复对同性恋的嘲讽),显得非常反对同性恋,但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子女也是同性恋者时,他们就变得支持同性恋了。
这些都很难说,但你迟早要面对这一切。记住,时机永远不会是“完
美”的。

  如果你决定告诉父母,那就要尽量控制局面,使大家做到镇静和
愉快。不要在家庭聚会上脱口而出,不要在父母工作压力很大或者生
病的时候提起这个话题,不要等到亲戚朋友来做客的时候再做坦白。
基本上说,你要照顾到父母当时的心情。重要的是要抓住父母愿意接
纳而且能够专著的时机。

  通常,在宣布之前,强调互相尊敬和热爱是很有好处的。比如,
“你们知道我多么爱你们,否则我不会把这条关于我的十分重要的信
息与你们分享……”

  如果你和父母一直处于良好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中,他们尽管生你
的气(甚至惩罚你的时候),也会让你知道他们很爱你,你会相当安
全。如果他们尽管自己不同意,但是仍然支持你的话,情况会更好。
但是不要利用这些给自己找口实,例如不要说:“爸爸,如果你不离
婚,我是不会这样的……”这不仅起反作用,而且有悖于事实。父母
有负罪感是自然的事,但这种负罪感并不正确。没有人可以把你变成
同性恋,你就是这样。弗洛伊德的那种的“缺少父爱,强权母亲”的
骗人理论和其他的伪心理学理论都是胡说八道。没用人应该受到责备。
人人都应该接受同性恋这个现实,快乐地面对生活。

  同时,不要过多争辩。同性恋这个话题对父母来说是陌生的,他
们的无知和偏见都是很自然的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偏见和无知是
因为异性恋至上的社会传统,和我们所处的恐同社会所造成的错误。
我们在说服他们接受同性恋时,既要态度坚决,又要不急不躁。

  事先最好做些准备。尽量了解同性恋的理论,找几本相关书籍读
一读,这样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显得令人困惑或者语无伦次。不过,
不要因此自鸣得意。态度上要做到自然,行为上要乐于解决问题。

  最后,你应该理解到,父母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个消息。不要强迫
他们马上宣布接受,而应该以亲切的语言安慰父母,给他们时间去思
考你所说过的话,让他们接近你内心的感受。
──────────────────────────────
【综合报导】

◆      解决艾滋病传播问题要从行为上控制

            ·郭小景·

  艾滋病是人类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麻烦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所以其
药物治疗和预防疫苗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点。然而在近日刚刚结束
的“控制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即使今天已
发现艾滋病治疗药物和疫苗,仍然不能解决艾滋病流行问题。

  来自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专家吴尊友教授在发表上述
观点时以性病做了实例,他说:“淋病和梅毒等都有很好的治疗药物,
但它们并没有因为有了治疗药物而不成问题。”这方面的数据是:我
国性病自70年代末期死灰复燃后,逐年直线上升。1996年全国报告性
病40万例,1997年比1996年上升16%,而1998年比1997年又上升38%。

  吴先生认为:“作为一种行为性疾病,引起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行
为主要是性乱和注射毒品。这些行为在绝大多数国家是非法的,也是
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他提出疑问:“假设我们今天已经发现预
防艾滋病的疫苗,不知道谁会来接种?谁要是来接种艾滋病疫苗,谁
就会被认为是‘具有高危险行为的人’,因此,疫苗的实际应用价值
现在还很难估计。”

  何况根据过去18年的研究探索,寻找到艾滋病治疗药物和预防性
疫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值得欣慰的是,专家有把握地提示,艾
滋病是可以行之有效地预防的。张孔来教授说:“艾滋病毒的传染力
比乙肝病毒要弱,预防它也不需要复杂的医学知识,从行为上进行干
预就可以达到目的。”

  专家说,只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不吸毒,使用经过检测的
血制品,就可以预防艾滋病。“安全的性行为”具体讲有三个层次,
即禁欲,忠实于你的性伴,正确使用避孕套。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7月8日)

◆        国际法律界辩论同性婚姻

  7月1日至3日,英国伦敦大学的国王学院举办了题为《同性伴
侣关系的合法承认:欧洲法与国际法研讨会》。与会者包括澳大利亚
联邦最高法院法官迈克尔·科比、南非约翰内斯堡最高法院法官艾德
温·卡默隆、一名英国上院议员、欧洲法庭法官、欧洲人权法庭法官、
法国宪法委员会官员,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来自奥地利、比利
时、芬兰、香港、以色列、荷兰、新西兰、卢森堡、瑞典和美国的社
会活动家、律师和学者。

  与此同时,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天主教大学组织了163名法律界
人士,在伦敦大会开幕前一天发表了《重申婚姻》的联合声明。声明
指出:“我们一致认为,婚姻的定义是一男一女的结合,这是不容改
变的。把同性结合引入婚姻,将在社会中造成前所未有的道德和法律
混乱。它只会削弱婚姻,并且危害自由、平等、正义和人权等事业。
家庭法和国际法应该保护、保留和推广婚姻制度。对于未婚的性关系,
我们目前还没有任何良方。研讨会所谈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出席者
也都是政界和学术界的重要人物。然而,令人倍感失望的是,与会的
教授们没有能够站在合法婚姻的立场上,而这种立场正反映了当代世
界各地政府在这个议题上的态度。”

  对于上述指责,伦敦大会马上做出了反驳:“163名反对《同
性伴侣关系的合法承认:欧洲法与国际法研讨会》的法律教授的联合
声明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我们对此感到震惊、悲哀和关注。震惊,
是因为该声明完全忽视了研讨会的辩论性质。他们声称对未婚伴侣无
法提出任何良方,但我们讨论的是正是如何为处于同性关系中的伴侣
双方提供法律保护。悲哀,是因为这个声明恰恰反映出他们对欧洲和
国际人权法中的法律和学术进展不了解所造成的无知和偏见。关注,
是因为这163名教授也许将阻挠他们的学生得到有关法律和人权方
面的客观材料。那些批评人士拒绝出席我们的研讨会,正说明了他们
的反学术态度,这种人士是不配当学者的。他们完全可以过来参加研
讨会,或者至少派代表来。与此相反,他们却在媒体发表声明。”研
讨会并提请那些批评者“记住迦利略”。

  研讨会的联合负责人之一、国王学院的罗伯特·惠德谬特教授
说:“如果那些批判者来参加研讨会,我们会感到非常高兴。但事实
上,那封联合信的163名发起人中,只有一人参加了我们的会议,
(但他后来并没有在联名信上签名)。其他的162人如果也来的话,
他们也许能够在同性恋和变性人的伴侣关系等议题上学到一些东西。
当然,研讨会没有邀请那些反对同性婚姻的人发言,这是很令人理解
的。试想一下,如果举办一个有关反对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的研讨会,
你会邀请一些支持歧视的人来发言吗?”

  参加伦敦会议的安德鲁·考普尔曼教授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
他指出:“联合声明的发起人之一前不久曾在美国天主教大学举办一
个反对同性婚姻的研讨会,一些在联合信上签名的教授也曾出席参加,
但他们并没有邀请任何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士,会后发表的论文集中也
没有任何支持同性婚姻的观点。当时有些人指责那场研讨会的基调有
失偏颇,我并没有这么认为。我不认为任何学术会议必须就基本原则
进行辩论。同性婚姻的反对者有权持另一种观点,但他们不应该对自
己和对别人持双重标准,这是很虚伪的。”

  伦敦会议讨论了各国和各地区有关同性伴侣的法律保护及其理论
基础、同性伴侣的法律权利和人权等议题,其中最有意思的讨论话题
是《谁先向同性伴侣敞开婚姻的大门,美国还是荷兰?》。无独有偶,
荷兰政府于6月底正式向国会提出建议,要求给予同性伴侣完全等同
于异性伴侣的各方面的权益(包括抚养权),但这项政策的最终实施
也许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在美国,佛蒙特州最高法院不久将就同性婚
姻做出最后判决,而夏威夷最高法院也将就此发表最后声明。

  澳大利亚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科比所做的激动人心的三十页讲演
是本届伦敦会议的高潮之一。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名人志》将
科比收录时,提到了与他共同生活已达二十年之久的同性伴侣约翰·
冯·佛罗坦,这使科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联邦最高
法院法官。他认为,如果在几年前要他在出版物上公开自己的同性恋
身份,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同性关系在那时是不轨之爱的挑
衅显示”,鸡奸法的存在也使同性恋者与主流社会隔离。当这些法律
障碍被消除后,同性恋者开始被其他民众所了解。“同性恋者和占据
多数的异性恋者一样,有着相同的需求,这听起来也许太不刺激了。”

  科比还指出,当亮相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后,同性恋者更愿意向歧
视的法律发起挑战,更愿意向立法者游说。他指出:“有关耻辱的游
戏已经结束,现在是现实和真相说话的时候。理性和科学是通往未来
的道路。以前有关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法律就走过了类似的灭亡之路,
现在有着良好价值观念的人不会认为性别或种族决定了人的优劣。以
性倾向作为歧视的理由也是同样不应该存在的。”

  科比认为,澳大利亚和许多国家现在正处于摆脱歧视的“启蒙之
途”,他说:“歧视在一天天消退,非正义和非理性导致的偏见是无
法欺骗正义的人们的……(至于同性婚姻),保护稳定而互益的关系
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反对和惩罚这种关系将有损于社会的利益…
…歧视和压迫还在整个世界盛行,这令人感到羞耻。文明国家在反对
和结束歧视方面,不应该仅仅在口头上做出承诺。”

◆      梵帝冈禁止神职人员宣扬同性恋

  罗马天主教会最近给予那些宣扬宽容同性恋的神职业人员一记沉
重的打击。7月13日,教廷发布正式签令,禁止两位神职人员宣扬
对同性恋天主教徒的宽容。

  罗伯特·纽金道长和珍宁·格拉米克女士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
在各种场合宣扬教会应该接纳同性恋者,并且拒绝谴责同性恋是一种
罪恶。在教皇保罗二世的同意下,约瑟夫·拉辛杰大主教于5月31
日拟写了如下签令:“为了维护天主教会的信条,我们不得不宣布:
在罪恶的同性恋行为和变态的同性恋倾向方面,罗伯特·纽金道长和
珍宁·格拉米克女士所持的立场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没能够忠实
地传达天主教会在这方面清楚而不变的教诲。”该签令还明文禁止两
位神职人员参与任何有关同性恋者的工作,声称他们造成了意识混乱
与伤害。

  1971年,在费城从事社会工作的纽金牧师从报上得知,宾西
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格拉米克女士首创宣扬对同性恋天主教徒的宽容。
他马上写信给她表示支持,并提出愿意共同工作。两人很快建立了联
系。他们通过研究、写作和举办讲座,试图说服天主教会接纳同性恋
者。1977年,他们共同创立了新道路教会分部,还合作出版了
《建立桥梁:同性恋现实与天主教会》和《希望的声音:有关同性恋
议题的正面的天主教文集》两书,旨在宣扬同性恋与天主教之间的调
和。

  梵帝冈从一早就明文要求纽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中止所从事的
工作,但后者在所属教堂的支持下,仍然在全国各地旅行,继续宣扬
对同性恋教徒的宽容。

  1988年,梵帝冈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调查纽金道长和格拉米
克女士的行教。该调查持续了十年,主要在于审查《建立桥梁》和
《希望的声音》两书是否符合天主教教义。调查报告称这两书“有着
严重的缺陷,作者的宗教活动与基督教道德不相符合”。在这期间,
教会声称曾给予纽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无数机会“改正错误”,但
两位“固执己见,执迷不悟”。

  在调查过程中,纽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回答了一系列问题。虽
然报告称“两位都尽了最大努力进行合作……然而,格拉米克女士在
宣称对教会的爱的同时,在同性恋议题上却拒绝表示出任何与教会的
教义相符的观点。纽金道长虽然非常愿意回答,但并不总是很明确”。

  纽金道长表示服从梵帝冈的签令,但他同时发表了如下书面声明:
“十年的调查没有找出任何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我的行教和教会有关同
性恋的政策有何矛盾,这样的惩罚并不公平。”

  纽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在教会的前路如何,完全取决于所属教
堂的态度。纽金道长所属的救世会发表声明,表示“接受教会的决定,
但为此感到悲哀……我们之所以称自己为救世会,就是因为我们相信
每个向耶稣求助的人都值得拯救,以使每个人都能够得知上帝和耶稣,
拥有充分的人生。救世会对纽金神夫所办的新道路分会表示支持,就
是我们使命的有效体现”。

  格拉米克女士所属的巴尔的摩圣母修女院也对天主教会的决定表
示遗憾,声称“成员们承认教会在信仰和道德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责
任……但格拉米克女士一直向处于社会边缘的人行教。我们相信她的
努力帮助这些人挽回了尊严。我们知道她使那些被教会疏远的同性恋
教徒和他们的家庭重新取得了和解”。修女院让格拉米克女士休息一
个月,使她可以好好考虑未来,但同时表示将设立专门的基金,以雇
用专人想同性恋教徒传教。

  新道路分会的负责人弗朗西丝·德伯纳多说:“天主教会要让纽
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保持沉默不会取得任何实际性效果,因为他们
所开创的有关同性恋的讨论已经遍及到各地,并且正在扩展。”

  同性恋亲友组织新泽西地区的负责人梅丽娜·华尔多女士原先是
个社会工作者兼高中教师,她的儿子是名同性恋者,本人也是个天主
教徒。她说:“纽金道长和格拉米克女士阻止了很多同性恋教徒脱离
家庭,将他们从自杀的边缘拉回。而现在这项伟大的工作被中断了…
…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忘记:我们也有同性恋子女,而且我们深深
爱着他们。”
──────────────────────────────
【桃江连程】

◆         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评选

             ·石 洋·

  世纪之末,各大媒体举办了名目繁多的“百大”评选,“百名最
佳科学家”、“百部最佳电影”、“百名最佳音乐指挥”等纷纷出台。
隶属兰敦书屋的现代图书馆不久前推出了“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
说”,但马上在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一片争议,被斥为“男性白种人
俱乐部成员的必读书目”。

  为了“弥补‘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对同性恋读者的忽视”,
美国的三角出版社┄┄一个同性恋刊物与书籍出版社┄┄于6月8日
推出了“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描写中年作
曲家迷恋美少男的《魂断威尼斯》名列榜首。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
鲍德温的《乔万尼的房间》名列第二,该书讲述了一名旅居欧洲的美
国同性恋者的自我压抑。法国作家让·热内的男妓心理小说《百花圣
母》名列第三。另外两部法国文学的经典名作┄┄马赛尔·普鲁斯特
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安德鲁·纪德的《背德者》分别名列第四和第
五。

  这个书目是在征集250名同性恋作家、编辑和出版商的意见后,
经由14名评委的投票产生。然而,同性恋小说究竟如何定义呢?评
委们在这个问题上意见非常不一致。三角出版社的总裁查尔斯·福劳
尔斯说:“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着如何投票,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和作
品质量等,都是值得考虑的。我不认为标准是唯一的。”

  从入选书籍来看,三个并不相互排斥的因素决定了那些作品能够
入围“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1)作家本人是同性恋/双性恋者,
但作品中不一定有同性恋人物,如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多拉维夫人》
(第31位);2)作品中有同性恋人物或者同性情感的表达,如艾
丽斯·沃克的《紫色》(第41位)和巴尔扎克的《迷失的幻觉》
(第90位)等;3)作品本身与同性恋无关,但能给予同性恋者特
殊启示,如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

  评委之一、女同性恋作家桃洛西·艾里森说:“每本书都有助于
让人们理解局外人的心态。《白鲸》着重讲述了另类人的生存故事,
而同性恋者对此深有同感。”艾里森的《来自卡罗来纳的混帐东西》
被列为第29位。

  小说家M.E.科尔也是评委会成员,他说:“同性恋小说不光
只谈男人间或女人间的情事。”

  三角出版社和现代图书馆的书目中,只有一小部份重合,它们是:
伊夫林·沃的《重访布莱德谢》(第19位)、卡森·麦卡勒斯《心
灵是孤独的猎手》(第30位)、D.H.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
(第42位)和维拉·卡瑟的《死神降临至大主教》(第66位)。
也有一些小说已经被成功地改编成主流电影,如曼奴艾尔·普伊格的
《蜘蛛女之吻》(第8位)、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第43
位)、哈波·李的《杀死嘲鸠》(第67位)等。

  由于三角出版社的书目考虑到对同性恋者的影响,因此并不一定
选录同性恋作家受到主流社会肯定的作品,例如几乎没有人(包括作
家自己)会认为E.M.福斯特的半自传体同性恋小说《莫里斯》
(第16位)的艺术性会高于《印度之行》、《霍华德庄舍》或《带
风景的房间》,而后三本书都被列入了“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中。再比如,《乔万尼的房间》并不是鲍德温的最佳作品,其艺术性
也很难说高于排名在其后面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爱德蒙·怀特的《一个男孩的自述》和《美丽的房间空荡荡》分别被
排在第14位和第82位,但怀特的作品在同性恋圈子之外几乎无人
问津。

  在笔者看来,三角出版社要将“最佳同性恋小说”凑成“百部”,
实在勉为其难。里面不仅选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而且有些作品
很难被授予“佳”冠,特别是有些排名较后的小说。与此同时,一些
文学质量上乘的畅销书却被排斥在外,例如《赛跑领先者》(The 
Front Runner)不仅是第一部打入畅销书排行榜的同性恋小说,而且
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是最受喜爱的同性恋作品之一,艺术质量
也不低于《莫里斯》等被列入“百部”的作品,而此书却出乎意料地
受到了忽视。另外,阿默斯德·莫宾的《城市故事》(Tales of City)
被称为“同性恋教育的启蒙之作”,因为该书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
使广大美国民众第一次看到了同性恋者的生活。英国同性恋者昆顿·
克里斯普的自传《裸体公仆》(The Naked Civil Servant)是本世纪
最具影响力的同性恋者传记,在主流媒体也曾引起轰动。但如果说传
记不能归类于小说的话,那么格特鲁德·斯坦的有关其同性情人的
《艾利斯·托克拉斯传记》何以被排在第25位呢?

  该书目的另一个缺陷是对非西方国家同性恋作品的忽视。尽管三
角出版社的入选书目并不局限于本世纪的英语作品,但还是侧重于欧
美作家。在前二十名中,只有阿根廷作家曼努艾尔·普伊格的《蜘蛛
女之吻》和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第20位)来自
非欧美国家。

  当然,要推出一个人人都赞同的书目是不可能的。三角出版社的
努力至少为许多同性恋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指南。

◆ 附1   “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前二十名

 1.托马斯·曼《魂断威尼斯》
 2.詹姆斯·鲍德温《乔万尼的房间》
 3.让·热内《百花圣母》
 4.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5.安德鲁·纪德《背德者》
 6.弗吉尼亚·吴尔夫《奥兰多》
 7.雷德克利芙·霍尔《孤独之井》
 8.曼努艾尔·普伊格《蜘蛛女之吻》
 9.玛格丽特·尤瑟娜《哈德里安的回忆》
10.奥黛丽·洛德《赞米:我名字的新拼法》
11.奥斯卡·王尔德《多丽安·格雷的画像》
12.朱亚尼·巴涅《夜之林》
13.赫尔蒙·麦尔维尔《比利·伯德》
14.爱德蒙·怀特《一个男孩的自述》
15.安德鲁·霍勒兰《舞团来的跳舞人》
16.E.M.福斯特《莫里斯》
17.戈尔·维多尔《城市与柱梁》
18.丽塔·梅·布朗《红果林》
19.伊夫林·沃《重访布莱德谢》
20.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

  “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的完整书目和英文原名,请参阅
http://cnn.com/books/news/9906/08/top.100.books/list.html。

◆ 附2

  “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同性恋/双性恋作家的作品

  兰敦书屋的现代图书馆推出的“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至少有19部作品为同性恋/双性恋作家所作,它们是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第9位)
         《彩虹》(第48位)
         《恋爱中的女人》(第49位)
弗吉尼亚·吴尔夫:《走向灯塔》(第15位)
 卡森·麦卡勒斯:《心灵是孤独的猎手》(第17位)
 E.M.福斯特:《印度之行》(第26位)
         《霍华德庄舍》(第38位)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第79位)
  亨利·詹姆斯:《鸽子的翅膀》(第26位)
         《大使们》(第27位)
         《金碗》(第32位)
   伊夫林·沃:《一把尘土》(第34位)
         《勺》(第75位)
         《重访布莱德谢》(第80位)
 詹姆斯·鲍德温:《去山上说吧》(第39位)
 杰克·克鲁艾克:《在路上》(第55位)
   维拉·卡瑟:《死神降临大主教》(第61位)
 索默斯特·毛姆:《人身枷锁》(第66位)
    保罗·鲍拉斯:《庇护的天空》(第98位)

  虽然有学者撰文认为詹姆斯·乔伊斯等作家也是同性恋/双性恋
者(《尤里西斯》和《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写照》分别被列在第1和第
3位),但由于本人手头没有确凿的文献参考,因此没有将他/她们
列入。

  “本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的完整书目和英文原名,请参阅
http://www.randomhouse.com/modernlibrary/100best/novels.html。   
──────────────────────────────
【桃园拾趣】

◆          罗宾汉也是同性恋?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著名的绿林好汉,但最近一项研究却表
明,他是名同性恋者。

  卡迪夫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斯蒂芬·奈特经过多年对14世纪的
民谣和罗宾汉事迹的研究,于7月12日向《周日时报》公布了研究
成果。他说:“由于当时盛行的道德气氛,民谣自然不能直接了当地
说他是同性恋,但里面确实带有相当程度的色情成份。绿林本身是男
性气概的象征,而对箭、箭筒和剑的不断引用则是再明显不过。”

  他还指出,玛丽安女士┄┄民谣中所指的罗宾汉的真爱┄┄其实
并不存在。16世纪的民谣作者为了让这位劫富济贫的绿林英雄更被
异性恋读者所接受,加进了玛丽安的形象。但事实上,罗宾汉更愿意
与那些“快乐男人”为伍。

  剑桥大学研究中世纪历史的著名教授巴瑞·道普森表示支持上述
理论。他说:“同性恋在12世纪被普遍接受,但从13世纪开始,
教会越来越不宽容同性恋,因此同性恋者都被迫转为地下。”

  同性恋组织对上述“迟到的亮相”表示欢迎。位于伦敦的“愤怒”
组织发言人彼得·泰切尔说:“光是罗宾汉的生活方式就足以令人生
疑。现在该在学校的历史课上宣讲同性恋者的历史贡献了。”

  但是罗宾汉协会的玛丽·张伯伦却不如此认为,她抱怨说:“罗
宾汉在全球都被看成英雄,很多小孩都梦想成为罗宾汉。有关同性恋
的讲法将大大损害他的形象。”

  好莱坞在九十年代曾推出两部关于罗宾汉的影片,《周日时报》
认为凯文·寇斯纳的《侠盗王子罗宾汉》显然与史实不符,而梅尔·
布鲁克斯的闹剧片《穿紧身衣的罗宾汉》则更接近罗宾汉的真实形象。
──────────────────────────────
【同人笔林】

◆            我不敢

             ·Kodvs·

        那一瞬间,
        我不敢相信。
        只能苦苦地
        独自体会。

        那一瞬间,
        我不敢看你。
        只能迟迟的地
        向你暗示。

        那一瞬间,
        我不敢说爱你。
        只能默默地
        做著爱你的事。

        那一瞬间,
        我不敢吻你。
        只能悄悄地
        感觉著你的呼吸。

        那一瞬间,
        我不敢去找你。
        只能痴痴地
        盼望著你的到来。

        那一瞬间,
        我不敢,我不敢,我不敢。
        只因为爱你,不愿伤害你。

◆         等

          ·Kodvs·

        别了,
        才知道永远逃不开你的怀抱。
        哭了,
        才知道每颗泪珠里都有你的味道。
        梦了,
        才知道虚无竟是那样的美好。

        等著你回来,
        让我永远依偎在你的怀抱。
        等著你回来,
        让我永远品尝你的味道。
        等著你回来,
        让我永远和你在现实中徜徉。
──────────────────────────────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小涛(中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      苏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