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75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0年6月17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将创建首家同性恋心理调适服务互助会
        台湾第一个同性恋组织在官方登记
② 【说三道四】我看渔场
③ 【综合报导】中国同性恋人群新调查 
        中国艾滋病大流行将造成国家性灾难
④ 【历史回顾】弗洛依德的革命
        λ的溯源
⑤ 【艺坛纵横】艾尔顿·约翰驳斥苏格兰主教
        西纳德·奥卡纳亮相
⑥ 【同人心语】永远的卡拉斯
──────────────────────────────
【新闻摘要】

◇ 中新网重庆6月15日来自重庆的消息说,重庆有关人士将联合
创办中国首家同性恋心理调适服务互助会。
        
  据介绍,该互助会的宗旨主要是引导同性恋人士有效防止疾病传
播,帮助其调整心理。创办者表示,对中国第一家同性恋心理调适服
务互助会的前途充满信心,但仍担心社会对此是否能够理解。
        
◇ 据台湾《联合报》报导,台湾第一个以「同志」字眼向内政部登
记立案成功的同性恋团体──「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于6月9日
晚上举行成立大会,近百位男女同志见证头一个合法同志团体的诞生。
 
  同志谘询热线协会在组织章程中提出四大成立宗旨:建立同志支
援网路;提供同志同侪辅导、发展同志社区中心及致力同志平权运动。
未来在会务上将继续以同志经济提供谘询服务,推动法律、公共政策
的制定,并透过社会教育、媒体宣传以争取同志权益,建立性别、性
倾向平等的社会环境。 

◇ 广东省医学界警告,珠江三角洲已进入了艾滋病的广泛流行期,
随往来粤港两地人流日益频繁,加速了艾滋病的传播。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刘邹鲁九日在港出席一个研讨会时表示,
截至去年11月,广东省共有445人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全国排
行第四,排一至三位的依次是云南、新疆、广西;单是九九年,广东
省就发现267宗,比九八年上升近四倍。刘邹鲁表示,大多新感染
患者均为吸毒者,透过共用针筒而染病,其次则从性接触传染。他指
出政府大举扫黄,可抑制艾滋病循性接触途径散播。 

◇ 本月初在香港举行的『同志议题报导奖』的颁奖仪式上,著名歌
星梅艳芳和知名导演关锦鹏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呼吁香港公众宽
待和理解同性恋者。

◇ 6月上旬开始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2000年世界妇女大会上,
代表们就最后声明发生严重分歧。 

  许多西方国家与梵蒂冈及几个伊斯兰和天主教国家在文件的一些
内容上存在着严重争执。梵蒂冈和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朗、
苏丹和尼加拉瓜在内的几个保守的伊斯兰和天主教国家反对北京纲领
中提到的非传统家庭。他们认为,这等于是倡导同性恋结合、单亲家
长以及婚外同居。

  一个反堕胎的组织和宗教活动人士指责富裕的西方国家企图在堕
胎、性权利和同性恋权利等问题上把“激进观点”加到文件里。 

◇ 巴西国家社会保障所于6月8日宣布,同性恋者有权继承伴侣的
养老金和劳保金;伴侣双方在缴税时,没有经济负担的一方可以享受
一个减税名额。这是迄今为拉丁美洲国家在同性伴侣权益方面取得的
最大进展。巴西同性恋组织“尊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此
举能够为其它拉美国家树立榜样。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得最高法院于6月8日做出裁决,规定
变性人也受到反歧视的人权法律的保护,变性人以手术后的性别为准,
不管当事人的外表如何。

  由男变女的金伯丽·尼克松曾经要求加入“被强暴妇女救援组织”,
但该组织声明只吸收妇女,拒绝了金伯丽的申请。金伯丽向法院提出
了起诉。最高法院裁决救援组织违犯了金伯丽的平等就业权。

◇ 六月是美国的同性恋骄傲月,各大中城市将相继举行自豪大游行。
戒备森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公开举行了同性恋自豪庆祝,同性恋国
会议员巴涅·弗兰克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共有一百名来自中情局和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同性恋情报人员出席了在中情局大楼举行的这项活
动。

  五十年代初的麦卡锡政治使同性恋者无法成为国家情报工作人员,
因为同性恋者容易受到敲诈,但克林顿总统于1995年8月签署的
行政法令禁止政府以同性恋为由解雇人员,同性恋者也随之在这两个
保守的政府机关走向公开。

◇ 6月8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发布联
合声明,将允许雇员的同性伴侣享受等同于异性夫妻的医疗保险福利。
三大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此举是为了树立公司的亲和形像,吸引更多
的消费者。三大公司目前总共拥有近47万雇员。

◇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上诉法院于6月8日以2票赞成、1票反对的
结果通过裁决,取消该州的反鸡奸法,使同性性行为正式合法化。德
州的反鸡奸法于1860年设立,但自1974以来已经停止执行。

◇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准备向同性恋社区沟通,以改变同
性恋选民向民主党一边倒的趋势。针对基督教势力对同性恋的强硬反
对,共和党内的策略人士玛丽·玛特琳指出:“不能因为一小邦反对
同性恋的人士的存在而让人们觉得共和党是个恐同主义的党派。”

◇ 据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政治组织“同性恋基金”的最新资
料,继加州西好莱坞市之后,佛罗里达州的维顿曼诺斯成为全美第二
个市政委员会中同性恋委员占多数的城市。

  据悉,男同性恋者约翰·菲奥尔于今年3月当选维顿曼诺斯市长。
自1988年起,他一直是该市市政委员。如果加上另两名同性恋市
政委员,同性恋者在该市的5人市政委员会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美联
社对此评价说,“在这个美国国旗与同性恋者的彩虹旗比肩飘扬的社
区,性倾向不再是政治活动的障碍。”

  46岁的菲奥尔说,“我不是以同性恋者的身份竞选市长,只不
过我竞选市长时恰好是个同性恋者。”但他估计维顿曼诺斯市1.2
万居民中的40%是同性恋者。

  他又说,“我相信一些人因为我是同性恋者而投票支持我的对手;
但很多人认为我过去在市政委员会表现不错,因而支持我。总之,我
得到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据“同性恋基金”发言人维森透露,在全美大约50万名民选官
员中,迄今大约200人公开声称自己是同性恋者。其中41人在加
州,22人在纽约州,12人在马萨诸塞州,10人在佛罗里达州。
另外,该组织目前正支持50多人参与其他各种政治运动,包括威斯
康星州民主党联邦众议员伯德温和亚利桑那州共和党联邦众议员科贝
竞选连任的活动。

◇ 据泛非新闻社6月1日报导,一个同性恋人权组织于5月份在纳
米比亚成立。该组织领导人之一莱恩·赛勒对记者说:“在独立之前,
同性恋在我国并没有遭到什么麻烦,但取得独立后,你就能听到政府
高层人士说一些反对同性恋的话。”

  纳米比亚于1995年脱离南非,成立独立国家。1998年,
该国内政部长公开宣称,同性恋者应该被阉割。
──────────────────────────────
【说三道四】

◆           我看渔场

            ·二言·

  酒吧、公园以至公厕等一些同性恋者聚会场所,统称为“渔场”。
近几年来,大陆的一些媒体披露同性恋时,总是将聚光投向那里,电
影《东宫西宫》甚至将故事的发生地点放在渔场。渔场是同性恋文化
的独特之处,但许多同性恋者认为渔场凸显了短暂的肉欲之欢,严重
损害了社区形像。

  我相信,广大同志追求的恋情并不只局限于短暂的肉欲之欢,也
深知在渔场求得知己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为何渔场依旧人丁兴旺呢?
我们这里试图分析一下渔场产生的原因。搞清原因之后,方能对症下
药。

  如果将渔场的定义扩展到异性恋世界,那么大千世界就是异性恋
者的广阔渔场,男女双方可以在单位和学校等公共场所自由地结识对
方。即使当事人羞于形色,亲朋好友也会张罗撮合。无庸讳言,性欲
是男女相爱和共同生活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但双方在发生性接触之前,
已经有充分的机会在广阔的渔场里展示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家庭背景
等,而这些了解对于建立稳固专一的伴侣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这片渔
场之广阔使异性恋者无需光顾公园或者酒吧等地就能够找到如意伴侣。

  异性恋渔场得天独厚的种种优越性,并不为同性恋者所享有。绝
大多数同性恋者不愿在日常生活中公开身份,所以难以相互识知,即
使钟情某人,也生怕难堪而不敢贸然探询。同性恋的隐秘将同志驱往
属于自己的场所互相结识,公园和酒吧等渔场就应运而生。渔场里的
萍水相逢,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了解对方的个性、爱好与其它背
景,社会压力也使许多同性恋者不习惯将个人状况和盘托出,于是沟
通就仅局限于对外表的关注和对性满足的追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
会审视双方习性和爱好的相容与否,加上同性伴侣关系缺乏社会和法
律保障(如同性婚姻没有合法化等),聚散无常就成为惯例。同性恋
相悖于异性恋的主流生活方式,而“滥交”所伴随的性病(包括艾滋
病)传染等后果,又加剧了公众对同性恋的负面看法,这些负面看法
反过来形成压制力量,使同性恋继续处于地下和边缘状态,迫使许多
同志只能在渔场中寻求发泄。这种“恶性循环”使同性恋情的脆弱性
和社会的不宽容之间究竟孰因孰果,显得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
般难辨,同性恋者要求社会宽容来稳定伴侣关系,而社会要求同性恋
者通过洁身自好来取得宽容。

  除了性爱之外,一个人对伴侣还有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婚
姻为异性伴侣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种社会保障对于同性恋者来说,
目前仍然是个难以企及的奢望。然而,同性恋作为部份社会成员的自
然欲望,并不会随环境的压抑而消失。即便许多光顾渔场的同志,归
根结底在于寻求沟通,沟通不成就只能寻求发泄。社会偏见使追求同
性恋情变成一种偷偷摸摸的习惯,给沟通造成了极大困难,而渔场地
下性质只能满足发泄,于是一夜情之频繁就不足为奇了。

  与异性恋渔场相比较,不可否认同性恋渔场确实带有较强的短暂
性和肉欲性。要改变这种情形,需要加强社区内的教育,使大家认识
到不稳定关系所带来的后果,力求自律。但这种教育至多只能局限于
训诫,很难取得理想的收效。比如说,大锅饭期间“抓革命,促生产”
之类的教育不绝于耳,结果造就的是几代人的磨洋工心理;再比如,
如果计划生育只落实于全民教育,而不诉诸于立法,恐怕目前大陆人
口更为大大爆胀。对于同性恋社区来说,大家都做到洁身自好确实有
利于树立整个族群的正面形像,但一旦落实到个人头上,很多人肯定
只会顾及眼前的寻欢作乐──求欢毕竟是人之本性,而个人只渺小也
难以使人联想到社区利益。工厂和公司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保证效率,
计划生育可以通过立法得以实施,同性伴侣关系的稳定性和专一性也
可以通过同性婚姻来加以保障,但这个理想在目前看来只是海市蜃楼。

  在电影《来真的》(Get Real)中,当父亲质问儿子为
何非要光顾公园去寻找同伴时,儿子反问道:“那你要我们在什么地
方相遇呢?”此番表达简洁地道出了问题的症结。同性恋者很难在一
般的公共场所(如单位等)结识对方,而且社会压力仍然使绝大多数
同性恋者不愿意公开身份。在这种客观现实下,需要设立一些让同性
恋者们能够避开旁人(以免发生难堪或者避开环境压力)但又能够正
大光明地相互结识的场所。一些自发性的互助联谊团体和同性恋活动
中心就能够起这样的作用。团体和中心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和交
友活动,让大家有充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使相互了解超越对外
表的关注,使双方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肉欲之欢。除了性生活之外,
双方沟通的纽带越多,越有利于稳固伴侣关系。当然,正如异性恋世
界里不乏花花公子,也会有一些数量的同性恋者乘“性”而来。好比
医院的设立不可能灭绝疾病,同性恋互助团体和活动中心也不是消除
同性恋情脆弱性的万灵药,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较为光明开放的环境,
有助于同性恋者走出阴影。

  几天前拜读《中国同性恋人群新调查》一文,看到了中国社会科
学院哲学所王延光教授要求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的同时,建
议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及公众暂时保留同性恋行为不道德的观念,这
让人联想起希特勒政权因同性恋者“玷污德意志民族”而将他们关入
集中营,以及美国极右翼人士鼓吹将同性恋者圈入荒岛以防止艾滋病
的扩散。为了预防性病而将同性恋列为不道德,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只
会加剧社会偏见,给同性恋者目前所处的困境雪上加霜。试想一下,
一群不道德的人如何在单位里相互自然结识,如何在报纸上登征友广
告,如何建立互助性的联谊团体,如果在社区内展开公开的疾病预防
教育?将同性恋列为不道德为偏见与歧视提供了伦理弹药,结果只会
继续将同性恋者赶往渔场等黑暗之处,这对于建立稳固的同性恋伴侣
关系,对于防止性病传染来说,后果如何是不堪想象的。
──────────────────────────────
【综合报导】

◆        中国同性恋人群新调查 

  同性恋,这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
元与包容的今天,已不再成为禁忌的话题。

  1999年,有关项目组对中国31省市660余例男性同/双
性恋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60人检测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有2人
有结果呈阳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同类调查中,有40人
查过艾滋病病毒抗体,仅有1人呈阳性。

  专家们指出:艾滋病在中国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趋堪忧!

  同性恋因艾滋病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同性恋人群及同性恋与
异性恋人群中所包含的问题却不单纯是艾滋病。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
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
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也有学者认为,
“同性恋”一词也带有歧视性,主张并坚持用“同性爱”。目前,起
源于香港的“同志”一词,在大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但未得认
同。

◇  不能再躲躲藏藏的问题

  小N,某公司职员,已婚,育有一女。他与妻子长期处于两地分
居的状态,每两周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与同性保持着性爱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一直被列为禁忌的话题。许多
人认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同性恋。的确如此,具有同性恋倾向的
人,大多会像小N一样,以异性恋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他们
又有一个隐秘的,一般人都无法进入的心理世界与生理世界。

  1989年底,中国发现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
的人,即是与多个男子有性关系的男子。另据中国卫生部门告,至
1996年底,北京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48%是与男人有
过性关系的男人。

  为了适应主流文化,近半数的男性同性恋者与女性有过性关系;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大陆90%以上的成年男同性恋者进入传统
婚姻状态。他们婚后,几乎都是既与妻子保持性生活,又与其他同性
保持性交往。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属于“性活跃”分子,并染上了艾
滋病病毒,那就可能会把病毒传播给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

  中国某省会城市一大型同性恋酒吧的经营者曾询问过许多同性恋:
如果你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其中有人告诉他:“尽可能传染给更多
的人。”

  1998年5月,北京某大医院发现的38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
病病人中,有12人是同性恋/双性恋者,所占比例高达31.6%,
男性同性恋人群是中国性病感染者年增长率最高的人群。中国性病防
治中心对全国的统计发现,1994年性病者中同性恋者的数目比1993年
增加了263%,而性病病人比一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高出
2─5倍。

  中国已故著名作家萧乾先生4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时,
曾与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三大师之一、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建立了友
谊。萧乾先生曾读过福氏打算百年后才出版的一部手稿《莫瑞斯》,
尽管是同性恋小说,萧老先生评价说:是一本健康的书。1992年,
萧老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唉,同性恋》,1995年5月14
日和7月4日分别在香港《文汇报》和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一
个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此后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提道:拟把艾滋
病与同性爱这个问题正面提出,并大声疾呼引起关注。

◇ 同性恋,艾滋病,必然联系?

  目前,“同性恋”与“艾滋脖两个本应单独使用的名词,好像在
某种程度上已经“合二为一”。由于美国艾滋病流行最早见于同性恋
人群,所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一种感觉:同性恋可以和
艾滋病划等号。这种语境令许多同性恋者反感,尤其是女同性恋者。

  1999年6月,媒体曾报导了一对女同性恋者30年的生活经
历。她们两人于1969年相认,1975年,其中一人假冒男性两
人登记结婚。1998年,其中以男性身份生活者被意外发现为女性,
为了维持婚姻和得到社会承认,她希望做变性手术。

  据调查,在女同性恋关系中,感情所占的比重较大、关系的稳定
程度甚至超过了异性间婚姻的稳定程度。由于女性在性行为过程中,
体液交换量非常少,已有证据表明,女性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及性病
发生率最低的人群。

  事实上,无论是传媒还是许多人习惯性的思维中,也大多把焦点
集中于男性同性恋人群当中。

  小T是一名大学生,他每星期必须去一趟同性恋聚集的浴池,常
常是周五晚上进去周一早上才出来。这种同性恋集聚的场地,卫生条
件堪忧。当研究人员问: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场合?他说:那就是我们
的生存方式,因为生活有压力,心理有压力,必须找一种缓解方式。

  据悉,同性恋人群中也有“层次高低”之分,这与学识、职业及
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较高层次的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
和性爱关系,对家庭、社会责任感较强,对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不良
倾向深感忧虑,有人还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层次较低的,
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感较弱,倾向于在浴池、公
园僻静处寻找生理满足。

  虽然同性恋不能等同于艾滋病,但同性恋者确定是容易感染艾滋
病病毒的高危群体。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把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深入到
更多的同性恋者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同性爱行为容易传播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性行
为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不能建立如同一夫一妻相对稳定的性关系,多
性伴现象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男同性恋特殊的性行为方式。艾滋病及性病
病毒常常会在直肠内弱硷性环境中生存,复制释放后随着血流扩散到
全身。

◇ 上天的赋予还是自己的选择?

  20多年以前,H因父亲“历史不清”在村里提亲时总被拒绝,
渐渐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没想到他却受到村里新任队长(近
50岁)格外的照顾。队里的苞米成熟的季节,每年都要派两个男劳
力上山不分昼夜看守,看守人每天拿双工分。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
会。但那一年,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会。但那一年,H却被队长选
中一起看护苞米。当天晚上,酒醉的他与队长之间有了性关系,并且
此后每年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山上与队长一起度过。对于过去这段
经历,H认为,队长对他的“爱”是真诚无私的。

  在一次覆盖中国31个省市的同性恋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
426份,据统计,这其中88.7%的人首次性行为的对象是男性,
首次同性性交年龄中位数为18岁,平均年龄为18.38岁。普通
大众中很多人认为他/她们对同性的恋情是由于少年时代被某些成年
“坏人”“教唆”才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专门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张北川先生还收到过一位母亲的信,
叙述了自己的儿子如何在一次恋爱失败的情况下,“堕落”成了一个
同性恋者。也有同性恋者陈述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母强父弱”。

  有些同性性行为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当长期缺乏异性
的环境,如在监狱中,就可能出现同性间的性行为。

◇ 改造“同性恋”?

  J因同性恋倾向,曾有过长达七年的治疗经历。1991年,在
某医科大学附属院,当他把病症说出来时,女医生随口说:“你是性
变态。”医生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胳膊上套橡胶皮筋,每当他
对同性产生好感时,就用橡皮筋抽打自己的手碗。J的手腕被自己抽
打得又红又肿。为了治疗自己的“疾病”,他吃过阿米替林、做过鹤
翔桩气功,甚至在做厌恶治疗时,一位医生给他体内注射了阿朴吗啡,
使他呕吐不止。但所有的方法都没有改变他的性倾向。

  据一次调查表示:同性恋中试图改变自己性取向占被调查者的
31.6%;有66.7%的人感到医生的治疗或力图把自己变成异
性爱的努力反而加重了心理冲突和痛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曹宁校、邵长
庚等学者认为,同性恋人群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人通过教育引
导可以拥有异性恋的生活,甚至能够放弃同性爱行为,有些人则是不
可改变的。他们认为对于有同性爱行为而性定向不确定的人应该帮助
其开发和建立异性恋关系,而对于性定向稳定的人则应注意教育他们
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据精神病研究专家介绍:如果是性定向稳定的同性恋,从强迫精
神分析、激素治疗到电击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阉割和颅脑手术,从
未见过一个“治愈”的病例。

  中国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调查表明:同性恋就诊的原因中,社
会压力占60.5%,不能自我接纳占44.2%,想要改变性取向
的占32.6%。接诊同性恋的医生认为同性恋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不
同,其中51.2%的心理医生认为就诊者有心理障碍,属于自身心
理内部的冲突(自我失谐);62.8%的心理医生认为属于同性恋
与社会的冲突。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治疗目标依次为:自我接纳
81.4%,适应社会81.4%,改变性取向30.2%。治疗效
果的百分率为:痊愈2.6%,显著进步15.4%,进步64.1%,
无效17.9%。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杨华渝认为,如同人们没必要强迫左撇
子改成右撇子,我们也不必要去强制同性恋者“改”成异性恋者。

◇ 同性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据悉,北京有东北男孩在浴室或按摩房专为同性恋者提供性服务;
成都一间酒吧,清一色的男孩坐台;重庆稍徽有些钱的同性恋,都知
道去哪里找“货”……

  部份男性同性恋之间性关系的随意性,对同性恋的声誉造成了极
大破坏。但对同性恋人群的调查却显示,有9/10的人曾经或希望
建立富有情感的单一伴侣关系。

  Z和L一见钟情,但L很快回家乡去了。Z牵肠挂肚,不远千里
来到L所在的城市,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L家,但L的父母坚决不让
Z进家门。Z就守在L家外在的大街上,盯着L家的大门,盼望着L
一旦出门,就可以见面。这样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整整守候了两
天。L却被家人留住,全然不知Z在外面等待。第三天早上,伤心欲
绝的Z在前往L家的路上被过往的汽车撞倒……

  这听起来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潘绥铭教授透露,Z和L全
部是男性。

  王小波、李银河夫妻合著的《他们的世界》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男
同性恋人群的性社会学专著。他们对同性恋的处境充满了同情,王小
波尤其同情那些“有自己终生恋人,渴望能终生厮守”的同性爱者。
他认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
同时他认为同性间存在的性乱,地点不卫生、不安全、又容易冒犯他
人,是社会的负面现象,一个有理性的人会相信,这种生活方式不可
取。专家们也从防治艾滋病的角度,提倡同性恋之间建立“一对一”
的伴侣关系。

  通俗的说,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对自己性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常
常处于一种惶恐与不确定的状态,这种心理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加选
择性。男性同性恋之所以性伴多,很大一部份原因归于社会的不宽容。
传统上大众反对同性恋结合成稳定的同性伴侣关系,许多真正的同性
恋人男人,被迫进入传统婚姻传宗接代。

◇ 保留性宽容策略?

  P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某大学任教,工作非常出色,被评为
优秀教师,与此同时,他情感的欲望也达到了极点,于是他找到了一
个伴侣。但不久事情就败露了。那是1984年的冬天,P先生由鲜
花变成了毒草。学校停止了他的教学工作,取消了出国资格,开除了
党籍,强迫调离学校,被临时安排到一个施工工地。幸而他得到一位
朋友的指点,逃离了那个给他带来耻辱的地市。他开始拼命钻研业务,
近年来又走出国门,在国际讲坛上用英语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
果。

  像P先生这样有才华的同性恋者为数不少。同性恋人群都会以著
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培根、南丁格尔等为骄傲,并有一派研
究者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相比,更具艺术鉴赏力、更敏感而显得
有修养。但这些说法并不能摆脱生活的阴影。

  1998年,筹备了14个月的“98华人同志交流大会在香港
举行,参加大会的近200位男女同志来自17个国家与地区,其中
许多人认为自己终生都要挂着面具做人,造成了人性极大的扭曲与伤
害。同性恋研究专家张北川认为,事实上目前大陆同性爱承受的压力
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承担着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的责
任,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用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社会影响、人伦道德
等大道理企图纠正同性爱的性倾向。刘达临教授认为,中国大众对于
同性爱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同性爱有罪论;第二阶
段为同性爱无罪但反常、病态;第三阶段为同性爱与异性爱一样,是
一种正常的性取向。而中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
中。李银河博士认为,中国目前对同性恋的看法和做法仍停留在西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延光教授认为,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
的态度,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给予同情与帮助,可以赢得社会各种人
群的协作,使社会集中力量减产艾滋病的危害。由于同性爱人群有自
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群体水平上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
十分有效。他还建议,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及公众,在宽容策略下保
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观念,暂不用性变态疾病这些说法伤害同性爱
人群的感情。

(摘自《华声》2000年总第62期)

◆      中国艾滋病大流行将造成国家性灾难

  中新社5月11日报导说,假如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将成
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
性灾难。 

    报导引述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在一个学术报告会上
说。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可达人民币四千六百亿元到七千七百亿
元,这个数字曾经让中国有关领导人担心,艾滋病一旦流行会破坏改
革开放以来辛勤建设的成果。

  曾毅院士中科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会上作了题为《艾滋病
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的演讲,这个令人不安的话题听
得座下观众鸦雀无声。

  曾毅说,中国近年来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以每年相当快的速度增长,
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艾滋病在一个国家的流行规律,
开始为传入期和扩散期,一旦进入增长期,就会呈现感染加速度增长
的趋势,如果在这个阶段防治措施不力,就会迅速进入泛滥期。所以,
中国能用于遏制艾滋病的时间和机遇已经不多。

  但是中国对于艾滋病的流行控制却非常滞后。中国的艾滋病防治
工作存在三个严重不足:对于艾滋病出现大流行的估计不足,对于艾
滋病严重危害的认识不足,对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不足。

  而这三个不足带来的后果即是:广泛深入的预防宣传不够,支持
开展防治措施的政策不够,开展有效干预措施的力度和广度不够,科
学研究的投入不够。

  中新社说,中国一些官员的观念也是影响防治工作的一个症结。
有些地方对于本地的艾滋病发病情况欺瞒遮盖,甚而对调查研究者持
排斥态度。曾毅院士举了一个例子,和他一起进行艾滋病研究的某地
方学者被停职停薪,因为地方官员认为,透露出该地艾滋病病情有损
政绩和地方形像。

  曾毅说,艾滋病虽然可怕,但是可以预防的,而且预防措施也是
比较简单的,希望中国各级领导能对艾滋病的防治有足够的认识,出
台相关政策支持对艾滋病十分有效的措施。

  他强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的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是遏制艾滋
病流行的关键。
──────────────────────────────
【历史回顾】

◆           弗洛依德的革命

           ·艾伦·赫尔曼·
           ·石洋 翻译·

  在二十世纪初,对人类性倾向发生兴趣而造成重大影响的医师当
属185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西格蒙德·弗洛依德。弗洛依德被称为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即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又是一种治疗方
法。当时矜持的医学行业承袭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仍然将性爱视
为禁忌和不可言及的话题,而弗洛依德的理论就是以性为核心,所以
在当时被视为洪水猛兽。比如说,他称婴儿和孩童为“多形变态”,
认为他们从小就有着寻求性快乐的本能,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性发展历
程,这种看法与当时将孩童看成天真无邪的主导观点背道而驰。除此
之外,精神分析学说还坚持人人都有性和通奸的欲望,只是这种欲望
过于令人惊颏,所以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这种压抑即是日后许多困
扰和精神折磨的来源。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性欲错综复杂且难以预料,
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先天本性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可以说,弗洛
依德即是科学家,又是道学家。

  弗洛依德假设双性恋的功能人人生而皆有。他认为,男女都有主
动和被动的倾向,阳刚和阴柔的本质,任何孩子在走向异性恋未来的
同时,会经历同性恋阶段,而这些性与性别身份不会全然消失,只是
在走向异性恋终端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压制。

  弗洛依德如此坦然地谈论性欲,使美国公众大感吃惊,难怪他们
起初对此并不加重视。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当精神分析学说初次传
到美国时,正值改良运动试图扫除卖淫和其它非正统性活动,许多具
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公民希望达到某种“社会纯洁”,而这种“纯洁”
就包括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成不变的性别分类和诸多的性行为禁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弗洛依德的理论在美国的风行程度超过了欧洲。
当他于1909年初次访问美国时,吸引了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这些
人孜孜不倦地在医学领域推广精神分析学说。更重要的是,当时心灵
治疗、催眠和暗示疗法等已经在美国盛行,所以弗洛依德有关精神治
疗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在那里安家落户。

  弗洛依德心理学打破了科学家在性研究方面的沉默,大大影响了
社会对于性欲──特别是同性恋──的看法。“社会在性道德方面的
种种规定──尤其是象美国这样的极端例子──在我看来是极为可鄙
的。”弗洛依德在对一位美国同行的信中这样坦白地写道,“我赞成
更为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弗洛依德推动的革命使性受到了大声谈论,
启示人们改变性生活的方式。

  即便如此,弗洛依德对于同性恋的观点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
他赞美诸如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历史伟人为同性恋,似乎暗示同性
恋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且同性恋者甚至可以成为天才!另
一方面,他将生育视为不可避免的生物责任和性生活的必要目的。他
曾写道:“选择性夥伴有一个隐含的条件,那就是这种选择必须指向
异性。”相比之下,同性恋只是一种次优选择,因为它缺乏异性恋行
为所具有的生育功能。

  1935年,一位美国母亲写信给弗洛依德,谈到了她儿子的同
性恋倾向。弗洛依德在回信中彻底表达了他对同性恋的看法:

    “我从信中看出,你的儿子是名同性恋者,但你在信中
  总是竭力回避这一点。请问你为什么要回避这个话题呢?同
  性恋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也并不是什么羞耻,更不是罪恶
  或者堕落,它不能被归类为疾病。我们认为它是性发展停滞
  所造成的某种性功能变异。从古到今,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士
  都是同性恋者,比如柏拉图、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等。将同
  性恋当作罪行来惩罚,是残酷的非正义表现。”

  同性恋不是病,但同时是一种“发展停滞”,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呢?自从弗洛依德去世后,精神分析学家们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虽
然人们可以说,弗洛依德的观点过于模糊,以至可以被任意套用在
“正常”或“非正常”、“健康”或者“病态”的正反观点上,但弗
洛依德在如下看法上是毫不含糊的:不应该禁止同性恋者成为精神分
析专家。早在1930年,弗洛依德就在有关德国和奥地利将同性恋
非刑事化的呼吁书上签名。他在那时候就为同性恋者说话,堪称同性
恋权益运动的先驱之一。

  “解决同性恋的问题并非精神分析专家的责任,”弗洛依德在
1920年曾这样写道,“要将一个已经发展成型的同性恋者改造成
异性恋者,其难度不亚于要将异性恋者改成同性恋者。”他认为,精
神分析也许有助于解释同性恋的起源,但在“治疗”上却无能为力,
但后来很多医生和治疗师在接受精神分析有关同性恋成因的解释时,
却不接受同性恋不可治愈的说法。

◆           λ的溯源

  除了彩虹和倒粉红三角以外,第十一个希腊小写字母λ(念成
“勒姆达”)是另一个常见的同性恋标志。λ标志的起源是什么呢?

  λ在物理学中表示光波,同性恋活动家认为它代表着变化和动力
的来源。七十年代初,美国同性恋活动联盟的图案设计师汤姆·多艾
尔首次用λ来代表同性恋,目的在于借用物理和化学上“彻底的能量
转变来表示同性恋男女已经树立坚定的信心,为捍卫同性恋公民的权
益而奋斗”。也有的人认为字母λ在古希腊语中象征着正义。另外,
λ在英语中的对应字母是l,而“自由”(liberty)和“解
放”(liberation)两词都以l开头。

  1974年,在苏格兰爱丁堡举行的国际同性恋权益大会上,代
表们同意将λ作为同性恋运动的标志之一。现在λ字母已经在同性恋
社区的海报、徽章和T恤衫中广受应用,有人还将这个字母设计成首
饰,一些同性恋组织和团体也以这个字母来命名,例如在美国影响甚
大的勒姆达法律辩护和教育基金会等以及首都华盛顿最大的同性恋书
店“勒姆达升起”等。
──────────────────────────────
【艺坛纵横】

◆       艾尔顿·约翰驳斥苏格兰主教 

  以主唱《狮王》主题曲而深受欢迎的著名流行歌星艾尔顿·约翰
(Elton John)于6月15日在英国《了望者》杂志发表来信,驳斥
苏格兰大主教托马斯·温宁有关同性恋的看法,指出“主教所表现出
的无知正是人们纷纷离开教堂的原因”。

  温宁主教于6月上旬在《了望者》发表文章,声称“同性性行为
是错误的,因为此类行为对人毫无益处,它起不了任何解救作用,反
而使人陷入一种对心灵深处的渴求无动于衷的生活方式。”

  今年53岁的艾尔顿已经与40岁的电影工作者大卫·弗涅什已
经共同生活了七年,他认为未婚的温宁主教一直处于禁欲状态,因此
在人类的伴侣生活方面毫无说话权。

  艾尔顿在给《了望者》的信中指出:“温宁主教居然说我的性生
活对我毫无益处,这令我深感震惊。他是从何种立场来形成这种观点
呢?”

  “作为一名主教,他一定是过着禁欲生活的,那么他有什么权利
对别人的个人生活说三道四呢?我对自己的性倾向和生活感到完全满
意。我可以毫无隐瞒地坦言,我心灵深处的渴求得到了充份的满足。”

  “在过去的几年中,英国已经成为一个更为宽容和开明的社会,
那些有关同性恋是一种认为选择的过时和错误观点已经烟消云散。事
实是,同性恋根本不是一种选择,任何指责和治疗都不可能使我们改
变自己。”

  艾尔顿从艺三十多年来,经常以奇装异服来装扮自己的形像。他
起初一直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加以隐瞒,但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同性
恋权益活动家。他设立了艾尔顿·约翰艾滋病基金会。去年英国同性
恋政治组织“石墙”为成立十周年举办音乐会,艾尔顿还欣然上台表
演。

  温宁主教的发言人说:“我们已经预料到艾尔顿爵士的观点,主
教本人不想对此做出任何评论。”

  目前苏格兰正在辩论是否应该取消禁止在中学讲解同性恋的第
28条款,温宁主教是反对意见的带头人。

◆         西纳德·奥卡纳亮相

  来自爱尔兰的著名女歌手西纳德·奥卡纳(Sinead O'Connor)在
6月8日写给音像界的《热点报》的公开信中,公开承认了自己的女
同性恋身份。“我是名女同性恋者。虽然男性也令我感到吸引,但我
更愿意与女性做爱,并与她们建立亲密的爱情关系。”

  女同性恋杂志《曲线》(Curve)将在新的一期中刊登对奥卡纳的
采访全文。奥卡纳说:“我是名女同性恋者……虽然我一直没有对此
做过公开表示,而且我也因为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倾向而与一些臭
男人有过交往,但我确实是名女同性恋者……年轻时,我自尊心很弱,
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获得成就……没有资格享受快乐。”

  与奥卡纳有过交往的“臭男人”包括前夫约翰·雷诺兹,两人共
同生育的儿子今年已经12岁,目前奥卡纳有全全监护权。此外,她
还与记者约翰·沃特斯共同生育了一个女儿。歌星彼得·盖布利尔和
记者德蒙特·海耶斯也曾经与奥卡纳交往过。在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
份之前,奥卡纳曾表示自己也受到同性吸引,但“更喜欢与男士恋爱”。

  今年33岁的奥卡纳将于今夏推出新专辑《信仰与勇气》。她一
直是保护儿童和反对种族歧视和战争方面的活动家。以惊世骇俗著称
的她成名后一反常规,削去长发,成为“光头美人”,但她最富有争
议的举动是在一次美国电视节目中公开撕毁了教皇保罗的画像。现在,
奥卡纳成为继加拿大的K.D.兰和美国的玛利莎·艾斯里奇之后,
第三名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的知名女歌手。
──────────────────────────────
【同人心语】

◆           永远的卡拉斯

             楚 钧

  初到美国,好莱坞第一部以同志为主角的主流商业片《费城》刚
刚上演,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将打工所得去提升《费城》的票房排名。
汤姆·汉克斯英俊可人,拉丁帅哥安东尼·班德拉斯总令人神往,再
加上直主角由第一黑人美男丹泽·华盛顿担任,影片的阵容可以称得
上是“梦之队”。但在影片中,有一个声音盖过了所有明星的光彩,
深深地打动了我。玛丽亚·卡拉斯,这位具有神话色彩的歌剧大师的
歌声,给予影片中艾滋斗士活下去的希望和抗争到底的勇气;而她的
歌声带给我的,却是一个全新的自我。

  表现力充沛的女歌星向来受到同志的钟爱,如果说玛多娜和芭芭
拉·史翠珊等是流行乐坛的同志偶像,那么被称为“世纪之声”的玛
丽亚·卡拉斯则是古典乐坛里的同志偶像。1923年,卡拉斯出生
在纽约的一个希腊移民家庭,长大后读于雅典音乐学院。1947年
意大利歌剧指挥大师图林·萨拉芬发现了她的天才。在大师指点下,
卡拉斯迅速上升为世界级歌剧明星,到了五十年代,她的歌唱生涯已
如日中天。她的声音按传统标准来衡量,不能算优美,但她丰富的艺
术想象力,全身心投入的表演,将歌剧的戏剧表现力推到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高度。五十年代初,为了使表演更加真切传神,声望如日方中
的卡拉斯开始对自己的形体加以苛求,在短时间内失去了三分之一的
体重。当她再次登台时,几乎一夜之间跃升为全世界最美丽最风采照
人的女性,观众对于卡拉斯的舞台角色更为认同,而卡拉斯使歌剧发
展成为一门完整的艺术。除了追求形体的完美外,她不惜过度使用伤
嗓的的胸腔发声来加大情感表达幅度,使音色更显宽广深宏。卡拉斯
的这些努力使自己的艺术全盛期只持续了短短的十年,但她将歌剧带
入了空前的十年辉煌。一些沉睡百年的美声歌剧在她的发掘下起死回
生,而她的一番番精湛演绎又成为一座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山。在
她去世二十年后的1997年,EMI唱片公司第二次推出卡拉斯的
歌剧系列唱片,而这时她那回肠荡气的歌声打动的,已经是另一代人
了。

  看完《费城》后,我开始留心卡拉斯的唱片,可她的声音实在不
是莺声燕语,根本谈不上油畅甜美,很难让一个门外汉长时间听下去。
我都开始怀疑,难道歌剧一定需要汤姆·汉克斯的同步解释才能打动
人吗?但听着听着,我突然象触电一样被卡拉斯的魔力征服了。当时
我身陷一美国小镇,正好是对爱情份手的时候,感情上的打击,功课
和打工的压力,上下无援的孤独,让我一时很难承受。深夜,我又失
眠了,于是打开唱机听一会儿音乐。卡拉斯的声音传了出来,那娓娓
道来的平静声音让我打了一个寒颤。当时放的是普契尼的《波西米亚
人》第三幕,深深相爱的诗人和绣花女工咪咪因为贫穷和性格冲突不
得不在一个冬天的早上分手。咪咪对诗人唱道:“咪咪又要回到她的
小窝孤独地绣花了……你将我的祈祷书和手镯包起来,我以后会派人
来取。”卡拉斯将这些家常话处理得十分平静,如冬日的早晨一般寒
冷,但是她的声音在平稳中带着微微的颤抖,让你听到平静下的骚动。
咪咪仍然深爱着诗人,但她极力克制着自己,保持着尊严。当她唱道:
“对了,在枕头下压着你送我的小红帽,如果你愿意,留下它作为我
们爱情的纪念吧!”卡拉斯将这几句一步步推向高潮,咪咪的感情再
也克制不住了,这时如开闸的洪水,一下子迸发出来。当咪咪重新找
回克制,唱道:“让我们没有怨恨地分手吧!”,我和咪咪一起感到
伤心欲绝。身为同志是艰难的,当时我没有朋友可以吐露内心的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弹,平时装得没有事一样,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里,默
默承受。但此时,卡拉斯通过咪咪这个角色再现并同情我的处境。我
哭了,不是因为失去,而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个知心的朋友,她能唱出
我的心声,让我不再感到孤独。

  从那以后,卡拉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份。白天的日子很苦,上课
打工,还要存心思改专业。但不管有多劳乏,我总是要抽出时间听卡
拉斯的歌。她的歌声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她的诺玛祭典月亮女神时,
能让你沐浴到皎洁的月光;她的阿依达思念故土时,能让你看到潺潺
的尼罗河水;她的蝴蝶夫人出场时,五月明媚的太阳照耀着你。卡拉
斯的歌声把我带到一个遥远的梦幻之地,在那里虽然有很多痛苦,但
那里的人能与爱人同赴火海,能钻入坟墓死在爱人的怀抱里。至上的
爱情对我来说是个太过奢侈的梦想,但卡拉斯的歌声让我沉浸在这样
的梦想中,让我在暂时忘却日常的烦恼时,感受其中人格的高尚和完
美。

  意大利歌剧的剧情往往十分荒唐,而且都出于男性作家和作曲家
之手。正如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在《聊斋》中总让美丽绝伦的妖仙爱上
落泊书生一样,意大利歌剧中的女性爱男性也可以执著到荒谬的地步。
但卡拉斯从这些角色里发掘出她们感情和行为上真实的人性,赋予她
们血肉,把她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角色,卡拉斯给予她
们生命和逻辑,从而给了她们尊严。

  威尔第的歌剧《弄臣》的女主角吉尔达从小被父亲锁在深闺人不
识,后来被公爵引诱,当她被人抢走送给公爵失身后,仍然对这个花
花公子一往情深,最后在父亲报复公爵的阴谋中毅然替公爵去死。这
样一个角色可以说太不可思议了。卡拉斯在演唱吉尔达时,一开始用
单薄的音色,表现一个未经世故,一尘不染的少女,单纯得让人担忧,
因为这种清纯是那样脆弱。那一夜受辱后,吉尔达向父亲哭诉事情的
经过时,卡拉斯突然用起丰厚成熟的声音。这样细微的变化却生动地
表达出少女到少妇一夜间的转变,公爵对吉尔达的影响是如此重大和
深远,最后的结局就很合乎情理了。

  威尔第的另一部歌剧《茶花女》是卡拉斯的保留剧目,而她对角
色的理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到了五十年代末,她的诠释
已经出神入化。《茶花女》由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和话剧改编,沦落风
尘的茶花女好容易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由于男友父亲亚芒的压力,她
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离开情人,最后贫病交迫,离开人世,歌剧到了
结尾总是能让观众落泪。但是,细心的人会问,一个风尘女子怎么会
有这么多的顾忌,做出这种让自己和情人都受到重创的牺牲。卡拉斯
在她的表演中一下就抓住了核心,第一幕高难度的华彩和第四幕的死
亡也许是剧中的高潮,但第二幕中茶花女和亚芒的对唱是该剧的灵魂。
茶花女开始并不在乎亚芒说什么,但当亚芒提到她和他儿子的关系已
经影响到了他纯洁的女儿的婚姻时,茶花女屈服了。卡拉斯用一种绝
望的声音呜咽道:“告诉你的女儿,她是那样美丽,那样纯洁,有一
个不幸的女人为了她,牺牲了她临死前仅有的一点点欢乐。”卡拉斯
特别加重了“纯洁”一词的份量,因为纯洁对于茶花女来说,是个无
法企及的奢望。她曾是单纯的乡村姑娘,伦落风尘后,少女的梦想在
现实前破碎,而情人的妹妹实际上是她一生梦寐以求的自我,所以她
决定通过自我牺牲让这份梦想得以延续。在这段唱中,卡拉斯的声音
中没有透出一丝希望,茶花女在精神上已经崩溃了。卡拉斯能让观众
在第二幕流泪,我膂b为她切中了要害。

  如果只是将艺术创造套在自我献身的高尚人物中,卡拉斯会难以
留下这般深远的影响。人的感情包括愤怒、妒忌和暴力等阴暗面,卡
拉斯那魔力般的声音可透发出黑丝绒的质感,使她在塑造麦克白夫人
和美狄亚等刚烈女子形像时,其刚毅和能量足以令人毛骨悚然。《美
狄亚》来源于同名希腊悲剧,巫女美狄亚被丈夫无情抛弃,为了报复,
她先焚死了丈夫的新欢,最后杀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听着卡拉斯的
演唱,你会难以相信人声竟能爆发出如此威力。卡拉斯在突出美狄亚
的暴烈时,又对她寄予无限同情,她举刀前的犹豫令人心碎欲绝,而
那气冲霄汉般的宽宏高亢唱腔激发起观众心中的惊愕与理解的矛盾之
情──一个成功的美狄亚诞生了。

  与《美狄亚》类似,贝里尼的《诺玛》讲述了另一个被遗弃的强
悍女子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声乐要求很高,人物感情跨度极大,一直
是女高音的“鬼门关”,但这个剧目给卡拉斯提供了绝佳的表现机会。
从温情到愤怒,从妒忌到宽容,以至主人公最后做出的自我牺牲,卡
拉斯尽情渲泄出这些人类情感。她的诺玛被评论家列为二十世纪歌剧
界的大事纪,语言难以言表她塑造的诺玛给人的感受,因为生活中的
卡拉斯和舞台上的诺玛太象了,她们在公众眼里光彩照人,事业上如
日中天,但私下里却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女人。卡拉斯本人后来也不幸
在个人生活中重蹈了诺玛的悲剧,她对希腊船王阿里斯托·奥那赛斯
的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对方和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婚礼。

  卡拉斯因为把人性中相通的情感揭示得刻骨铭心,使她的影响超
越了时空。当西哈努克亲王向西方表述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时,
他打了如下比喻:“中国就象玛丽亚·卡拉斯。”而同志对卡拉斯的
认同则更深了,他们总能从她刻划的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现实生
活中的卡拉斯,也是一个拒绝妥协的人物,任凭媒体吵作甚至诽谤,
她从不刻意讨好,依旧我行我素,但她塑造的人物即使处在痛苦的深
渊中,那刚性十足的嗓音仍然透射出极度的尊严。

  我特别羡慕能目睹卡拉斯演出的人们。卡拉斯的唱片中可以听出,
她在舞台上要比录音棚里更加投入,她已出离了表演,就象蜡烛一样,
将自己燃掉而让观众领略到角色的人性光芒。我第一次听唱片坐不住
是听卡拉斯的《梦游女》实况录音,天真无斜,为爱而生的美丽少女
阿米娜在自己的订婚仪式上抑制不住狂喜,唱道:“天空为我而清亮,
大地为我而怒放。大自然从来没有这样畅快地欢笑。是爱人的爱情带
来了万物生机。”卡拉斯此时的声音单薄而清亮,少女怀春的喜悦呼
之欲出。“把你的双手放到我胸口,快摸摸我的心跳,我的胸膛再也
装不下这么多的欢乐。”我再也坐不住了,卡拉斯牵动了我身上每一
根神经,将阿米娜的欢乐感染我,浸透我,让我无法抗拒。不管爱情
离我有多么遥远,卡拉斯让我感受到了,而且是这样真切。是呀,爱
的欢乐如此真实,它点燃了我的渴求,让我胸中重新充满了生活的希
望。

  这就是卡拉斯,她让歌剧洗去铅华,直入人心。歌剧不再是风雅,
不再是堂皇的剧场和盛装的男女,它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时空。它是
一面镜子,时刻让我看到自己,让我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正视自己
的弱点。不管我走到那里,不管生活有多艰难,我总是带着卡拉斯的
歌声,这个声音使我诚实,教我善良,让我一辈子再也不会感到孤独。
──────────────────────────────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 小涛(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罗杰 楚钧(美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