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88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1年1月6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同性恋者被选为斯洛伐克年度先生
        非洲男妓在泰国受欢迎
② 【说三道四】同志话题,举一反三
                         ──读周华山《后殖民同志》
③ 【综合报导】艾滋病在中原大地肆虐
               ──揭开河南省传播艾滋病的“血痂” 
④ 【信息天地】同性恋不利于进化吗?
        人间亦有他香处
            ──闲话恋物
⑤ 【来信选登】我是同性恋吗?
⑥ 【同人笔林】树的回忆
──────────────────────────────
【新闻摘要】

◇ 斯洛伐克的国际周刊《斯洛伐克了望》将同性恋权益活动家彼得
·克拉利克评选为“2000年斯洛伐克先生”。克拉利克是全国同
性恋组织“差异”的发言人,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是个职业同
性恋者,我试图帮助改变社会,使更多的斯洛伐克人能够亮相出来,
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以下事实:同性恋者一直在斯洛伐克存在,并且
将一直存在下去。”

  克拉利克对于“差异”整合全国同性恋组织的工作至关重要。去
年八月,当司法部长扬言将阻止一切使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的努力时,
“差异”对此的抗议引起了媒体的极大注意,一些国会议员也表示将
与这个组织合作。

  斯洛伐克总统府发言人对于克拉利克的当选表示祝贺:“任何敢
于为少数族群争取平等权益的人都应该被当选为年度先生或者女士。”

◇ 来自非洲的男妓最近成为泰国色情市场的热门货。这些来自加纳、
尼日利亚、苏丹和塞内加尔等国的男士不仅受到外国游客的喜爱,同
时也受到泰国老年妇女的欢迎。这些非洲男妓的收费比一般妓女高六
倍。

  泰国的卫生部门一直将性工作者作为艾滋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
【说三道四】

◆       同志话题,举一反三
                          ──读周华山《后殖民同志》

             ·荣维毅·

              ·一·
    
  台湾作家白先勇说:“周华山应该是当今华人社会中研究同志爱、
同志运动最有成就的学者。他结合社会学理论及实地调查,又以中西
文化的比较观点,来透视华人社会中的同志爱现象,因此,他的著作
具有学术知性的广度与深度;又因周华山把同志爱视为人性之一部份,
所以他的研究特富人情、人味。”
    
  同志话题,可举一反三。读周华山的书,不仅可以感受它的人情
和人味,更可感知其中饱含的文化批判力度。该书超越先天/后天之
辩、正常/变态之争,透过一例例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人
物、一副副有个性的面孔,我们或许能够理解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
化》中的断言:“同性恋现象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第一,
它提示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第二,它提示了
超越性别界限的可能性;第三,它是所有边缘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及
话语权力的挑战。”
    
  “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这是六十年代美国妇女运动提出的口号,
它意味着私人生活中也存在着权力结构,妇女解放要从个人身边的事
情做起,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解决要从日常生活着手(这有点类似八十
年代初中国大学生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视主体能
动性为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周华山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提出的这一
理念,是对当代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因为它把“日常生活经验”
放进学术前列,以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素质与社会环境作为学术的终极
目标,看似细碎平庸的衣食住行生活小节,往往是不同社会权力的角
力场域。他本人就不仅在北京街头公园每天晨练的年长妇女的公众空
间中看到了其中包含的性别意义,更在中、港、台及世界范围的华人
“同志”圈中,看到了阶级、种族、性别、性向、年龄、文化等种种
权力结构纵横交错的多重意义,为我们审视与反思人们头脑中的有关
概念,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参照系。
    
  周华山结合自己近年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思考,并基于“对自己身
为亚洲人、华人及香港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不再把西方文化价值奉
为恒真常存的客观真理。他的目标“并非追逐单一化、一体化的‘华
人同志理念’,而是深层地反思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文化差异,从而
建立切合自身社会文化状态与需要的同志论述”。
    
  在当今报刊文字世界里,我们常能看到有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
主义、后结构主义论述,或提倡多元化、反对本质主义诸如此类的文
章,但多是脱离普通大众的生活经验,抽象空谈、生拉硬拽。《后殖
民同志》一书也谈诸“后”问题,但它以通俗化、形像化个案分析方
法,让人能够感觉和意识到所谓的“后”是什么意思,让人能够明白
什么叫做“反本质主义”及其意义与必要。对此,书中的三个议题最
说明问题:1)对“同志”这一概念由来的追溯及其所赋予的意义;
2)在华洋同志组合研究中的政治、文化批判;3)同志运动与女性
主义关系论述。当然,我所选取的这几个视角,只能是挂一漏万的述
评;而且,即使是这几个议题,笔者自身的认知也有待深化和发展。

             ·二·
    
  1988年,在筹备香港第一届同志电影节(1989)时,对如何把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 翻译为中文,颇费踌躇。有人建
议“挪用”同志一词。想不到“这一决定成为奠定华人同志运动的一
个里程碑”。香港的同志社团,都是在立法局于1991年通过同性性行
为非刑事化后,用“同志”注册的,如“姐妹同志”、“同志健康促
进会”等。与此同时,主流媒介也逐渐采用“同志”一词;一时间,
“同志”亦输往台湾、大陆及世界各地。现如今,连同志的英文拼音
“tongzhi”一词,也逐渐在英语世界被确认。
    
  大陆学术圈内,有些人即使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者能够予以理
解和宽容,也很难接受赋予同性恋者以“同志”这一曾是革命队伍中
最神圣最崇高的称呼;有的专家学者,对同性恋者抱有极大的同情与
爱心,为此弱势群体已经做了、并且正在做着大量倡导宽容平等的宣
传工作和健康保障的实际工作,也对此称谓难以认同。那么,究竟什
么是同志?同志与同性恋、同性爱的分别又何在?周华山认为:“同
志”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本土文化策略,是彻底质疑西方中心论与白人
沙文主义的思维。新的语言词汇,代表着崭新的思维与社会权力关系。      

  周华山指出:“同性恋者”是一个由异性爱医生发明的医学名词,
从一开始就被视为病态,需要被治疗与纠正。早先的同性恋研究,统
统是关于成因、病症和治疗方法。现在,即使同性恋已逐渐不再被视
为病态,却始终是以性为生命中心而把人群分类的概念。反观中国的
文化传统,历来没有“恐同症”,倒是有“断袖”、“分桃”等美谈,
以及在古典小说、戏曲中对同性性行为无伤大雅的表现。
    
  为研究需要,周华山曾翻遍香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有关同性性
事的报刊文字资料。他发现:在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用“同/异性
恋者”一词来说同性间的情欲,一般是把同性性事视作行为或社会角
色,仿佛同性恋并非本质地存在于一小撮人里,而是在特定社会关系
下人人都可能发生的事。到了八十年代,“同性恋”这一身份概念才
在文字报导中出现,香港历史上才首次开始按性伴侣的性别来把人群
分类,并且视同性间的性事为西风东渐的毒草。大陆涂纪敏主编的
《性科学》(1983年)一书,亦把同性恋归咎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荼毒,
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是避免同性爱在中国
成为性社会学问题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八十年代中期,gay在香
港被译为“基佬”(gay与粤语的“基”字偕音),英文原文本为
“自尊自傲快乐的人”,遂被贬为粗俗肮脏的性,似乎以此可以捍卫
华人文化免遭欧美歪风的侵害。
    
  许多海外华人同性恋者,因受西方六十年代以来“同性恋解放运
动”的启迪与冲击,得到极大的力量和鼓励而“站出来”,但他们逐
渐发觉难以投入到完全以白人为本的同性恋运动中。很多华人同志拒
绝以“同性恋”身份向父母告白,不一定是因为怯弱,而是不想伤害
父母,拒绝对自身文化全盘否则,拒绝对西方白人文化生吞活剥。显
然,华人社会的同性爱者,需要一个能平衡整合(同性)情欲政治与
(华人)文化身份的新理念,“同志”一词之所以能在华人世界被普
遍认同,正反映了这种需求。
    
  周华山认为,由于“同志”一词中没有“性”,摈除了“同性恋”
中“性滥交”、“性变态”、“娘娘腔”等负面含义。又由于,“同
志”一词虽把同性情爱非性化,但并非否定性事,仍然保留、并以同
性爱的“同”字打头阵,同时兼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的玄外音,还有“性小众不受歧视”、“同性别的人能真诚相爱”等
深意。“同性爱者”是行为化与性欲化的僵硬概念,而“同志”一词
最精妙处,是人们永远没法准确划分同志与非同志的界限,甚至没法
把它仔细定义:怎样才算是同志?譬如,两人都是女性主义者,分享
着共同的性别政治信念,但一个只爱同性,一个只爱异性,她们是同
志吗?可见,“不稳定性”是同志一词最精彩的张力,也符合香港人
的一贯作风:不讲究身份认同,也不喜欢把身份限定在某种僵硬的框
框内。
    
  “同性爱者”是高度本质化的身份,以情欲上的行为与欲望作指
标,甚至被量化为百分比:“我对男女钟情的比例是八比二”,诸如
此类。“同志”一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概念,没有人有绝对的权威去界
定同志的本质,但又促使每个人不断反思及诠释“同志”的内涵与意
义。中产阶级的男同性爱者固然没有绝对的发言权,同志圈内的大陆
新移民、女性、不懂英语的人、低收入的、残疾人士、双性爱同志、
老年人等弱势社群,都可从自己的位置与经验去发声。换言之,“同
志”不再是同质化、单一化的“想象社群”,也不再是凝固的标签,
每个人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去界定同志与非同志、圈内与圈外、以至
“同志”的内容与界限;共同的志向,也不再是先验地存在,而是靠
每位同志用生命与经验去书写、见证和落实其内涵。
    
  “同性爱者”强调性取向的差异,“同志”则既强调差异,亦坚
持大“同”的同盟策略。因为同性相爱之权利,不一定是每个同志的
生命中心。譬如,家庭不幸福不富裕不和谐、外表不高不瘦不美不俊
俏、在工厂当小文员的“同性恋女子”,生活中有诸多压力交错横陈,
同性爱不一定是她最重要或第二、第三重要的事,她可能更希望以
“平胸女子”、“肥胖者”、“爱护动物者”、“素食者”、“无能
力买楼者”等身份站出来,争取权益。因此,“同志”文化智慧,是
在肯定爱“同”性的权利之余,把“志”向扩大到其他战线,以平衡
大“同”与小“异”间的张力;即使是异性爱朋友,只要分享着“挑
战异性爱霸权”的共同心志,也是同志的盟友。

             ·三·
    
  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国,殖民主义虽然已经结束,但它仍是具有强
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即使在“性小众”的同性恋边缘人群中,也仍
然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束缚着本土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观念。也正因为如此,在殖民主义结束后,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性遭
到各种民族主义的批判,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不可避免。
    
  周华山采访了大量华人、洋人男女同志,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采
的华人同志间、华洋同志间的不同组合形式及其内在张力与冲突,以
通俗、形像的个案描述,让我们了解“后殖民主义”何以是一种反抗
意识。周华山指出:华洋同志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在权力高低不均的差
距上发展,种族张力处处可见,崇洋媚外与种族歧视一体两面,不可
分割。
    
  现任加拿大平权会全国会长的李大为在香港长大,后到加拿大,
他说:“在香港我有自己的空间,来到加拿大,却只是二等公民,走
进同志酒吧,没人理睬你,通常是条件较差的白人才走过来,却视你
为玩物,期望你扮演被动、乖巧、温顺、无知的角色。电视、电台、
广告乃至同志刊物,一幅幅美丽的身躯,都是白人,‘美丽’与白人
划上等号,令我自卑”。对着白人同志,亚裔同志“自我形像非常低,
总觉得亏短一截,只好努力健身、学英文,去迎和主流同志社区的要
求”。但是,当他看到当地华人社群如何歧视印度人、越南人、黑人,
当上一代移民与新移民互相排斥、当华人趾高气扬漠视加拿大本土文
化时,他明白了:“错不在白人,而在华人自身的崇洋媚外与种族歧
视态度,是大白人沙文主义在华人身上借尸还魂的表现。”
    
  一位在香港居住了十年的爱尔兰女同志,也深感同志圈内的种族
偏见和性别歧视,认为“谈同志问题,不能与种族、性别或阶级截然
分离”。她说:在西方社会同样充斥着权力不均的关系,但国民都讲
究政治正确,不会那么明目张胆。反观香港,男同志的征友广告一目
了然全是种族幻想,如“健壮白人寻找温柔中国青年男人”、“25岁
华人寻找年长富裕白人”。白人男人所找的华人都比自己年轻、貌美、
矮小,即使白人本身条件平庸,在本国已没有市场,也凭着种族而占
上风。一受访白人说:“尽管我已年近50,在香港没人说我老,人们
看不到我的年龄,白人身份掩盖一切。”
    
  同志关系中谁说谁的语言,是权力关系的重要指标。在周华山的
采访中,所有香港土生土长的华人,没有一个用母语与洋伴侣沟通,
都说洋人的母语。至于40位受访的居港洋人同志,没有一个能说流利
的广东话,只有一人能应付简单的粤语,其余39人,只能用蹩脚的
腔调说“早晨”、“啤酒”与“再见”,其中有13位居港超过十年,
五位更是超过二十年。有五位洋人能操不错的普通话,有十人开始或
正在学习普通话,但原因不外是因为“工作需要”、“九七大势所
趋”、“与大陆做生意”等,却没有一个人是为着“与伴侣沟通”而
学。
    
  为什么在港的洋人不学本地广东话?一位受访的洋人说:“不论
乘计程车、街头问路,或认识新朋友,每次我努力说广东话,人们必
定用英文回答。不是我摈弃中文,而是当地人的那种殖民心态,令洋
人不需要也没办法学好广东话。”一位在香港20多年的澳洲男同志也
表示:“香港人竟把殖民主义通盘吞下,毫无自尊地逢迎白人,以说
洋话为荣。大白人心态受鼓励,还会学当地语言吗?”;有华人承认
自己“体内流着殖民统治的血液,对着洋人,我没法说广东话,是自
然的身体反应”。
    
  华洋男同志情侣同居,家务又是如何分配的?一般是白人被“男
性化”、华人被“女性化”,即家务多由华人承担,尤其是烹饪。一
香港同志以往从不做家务,一切有妈妈照顾,但与洋人男友同居后,
反而煮得一手好菜。华洋伴侣对闲余时间的观念也不一样:“他返家
能安心休息、娱乐。我归家仍要做工作,做饭、打扫,忙个团团转。
有时我感到自己象个菲佣,甚至免费提供性服务”;在电视机前“他
永恒地拿着遥控器,我差不多每次都以恳求的态度才能让他给我看中
文台”,但“房子是他的,我不需要付租金便有千多尺大屋住。我月
入才七千多,如何在香港租一间像样的房子呢?也就只好一边埋怨,
一边呆下来”。
    
  以上各类,《后殖民同志》中不胜枚举。这是贬低同志操守和道
德吗?绝对不是!周华山同志论述表现的是普遍的权利关系现象。如
果以同样的方式来论述其他社会问题,殖民心态、种族歧视可能会表
现得更加触目惊心,例如,笔者在报上就见过“混在北京靠的是张洋
脸”之类的文章。

             ·四·
    
  1998年11月底,在北京《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
的“女同性恋专题讨论会”上,有论者提出:美国女权运动在60年代
是排斥女同性恋的;70年代提出了“女权主义是理论,女同性恋是实
践”的口号;80、90年代则实现了女权运动和女同性恋运动的认同与
合作,为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的理论和实践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还有论者提出:传统文化对婚姻家庭、男女性别角色的规定建立在异
性恋模式上,当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理论来批判传统文化、争取男女
平等权利时,同性恋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可资借鉴。因
为同性恋把异性恋中的主与客、强与弱、外与内等关系颠倒了,或者
不认为那么重要了。因此,在社会属性上,同性恋解构了男主女客、
男强女弱、男女外女内等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在审美层面,解构了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女为悦已者容”及“女人天生爱打
扮”等神话。

  周华山《后殖民同志》中对大量华洋男女同志的访谈,为读者提
供了上述学者所持观点的现实依据。
    
  香港80年代的同志运动,是把男性性事非刑化作为目标,把女同
志边缘化。受访女同志认为,她们所受的最大压迫与伤害,在于其
“性主体”被全盘否定,变成“看不见”的不存在,而这正是主流社
会对女同志、乃至所有女性的态度。可见,同志圈内性别权力不均是
主流社会性别歧视的反照。她们还认为,自己作为女性主义者所受到
的歧视与不尊重,比作为女同志更直接、尖锐和强烈,为此,一些女
同志组织坚持女性主义信念,把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放在与女性社团结
盟的性别政治上,一些女性主义组织也改排斥女同志的策略为团结女
同志,从而打破了“非异即同”的二元对立闷局;也因此,“同志”
一词深受香港女同志/女性主义的欢迎。
    
  一些原本持男女二元对立、男女分化刻板模式的香港女同志,从
自身的经历认识到这种对立与划分的弊端。一被访者说:女同志面临
的困难比男同志更为复杂,既要面对异性爱社会的“恐同症”,又要
面对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矮化。男同志在性向上受歧视,但在性
别上,却可以站在传统的男权优越位置上去歧视女性,与异性恋男人
无异。这位女同志自幼喜欢玩枪具而拒绝穿裙子玩娃娃,长大后成为
Tom Boy(男装打扮的女同志),深感Tom Boy所受的社会压力与排斥。
当她发现女同志也可以非常女性化后,便逐渐从给自己带来很多框框
与压力的Tom Boy标签下开放出来,“不再以‘刚柔’、‘强弱’、
‘男女’来把自己分类,跳出传统性别角色的巢臼,开怀地享受生命,
不断自我发掘与提升,不再担心这个动作、那个姿态‘够不够Man’”。
    
  男同志也感受到把男女角色定型化对人性的限制,而由男人来反
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更具挑战性。台湾男同志作家许佑生认为:“每
个人都有阴阳特质,不论男女,也不论性取向,没有人是绝对阳刚或
绝对阴柔,我既是丈夫,又是妻子,爱与被爱、阳刚与阴柔,都是人
性的基本元素”;他在与男友的日常生活中,“不会以男主外女主内
来分工,例如谁煮饭?谁有空谁便做”。异性恋关系中的男强女弱,
传统婚姻中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等,被周华山讲述的故事一一解构
了。
    
  一出身贫寒的香港男同志,在他渴望出人头地的18岁时,遇到一
位大他31岁的阔绰英商,使他得以从纱厂小文员逐步变成五星级大酒
店接待员、部长、副经理、经理,苦尽甘来,妈妈因此也脸上有光。
因与该英商交往“百利无一害”,所以他甘心承担所有家务,在“老
公”面前甘拜下风,争论时“他每次都要我说‘明白’、‘同意’、
‘你说得对’才罢休。我的英语程度怎么能跟他辩论呢?况且我不懂
得那么多什么主义,只好每次都顺着他”;此外,“一有什么处理不
了的事,我就会撒娇扮小猫小狗,也是逼出来的”。在他们共同生活
了15年后“老公”病逝,他又与一位大他五岁的德国男友同居。他对
自己新生活的评价是:“我已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人情达练,与男
友相处,比较自在对等,可以轻松地相爱,不必依靠撒娇来威胁、取
悦他,挺快活”。
    
  结论明摆着:任劳任怨做家务不是女人的本份,温柔顺从听话、
撒娇扮俏、依靠老公享受物质及招遥显摆等性格特徵与心态,也不是
女人的专利,男人在需要时也必然会产生这等“天生”气质。可见,
女性主义认为“女人不是天的”,千真万确!如果当男人有了自己的
社会地位、经济独立后就能在男友面前挺起腰板快活做人,那么,女
人也会有与男人平起平坐的那一天。
──────────────────────────────
【综合报导】

◆      艾滋病在中原大地肆虐
           ──揭开河南省传播艾滋病的“血痂” 

            ·何爱芳·

  自95、96年以来,河南省艾滋病的流行一直是引起国内卫生
界有关专家人士警惕和关注的焦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最着
名的艾滋病专家曾毅在内的许多专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表达着
这样的警报:河南艾滋病流行情况是真实的、是严重的,有可能演变
成国难。可是,河南省卫生厅长LXX当时拍着胸脯说:河南没有艾
滋病。专家们说:他这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艾滋病是有5-10年潜伏期
的,到时候大量死人他还能捂住吗?专家的预言尽管是不幸的,是人
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进入2000年后它开始兑现了:河南省目前有
50─7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乙肝、丙肝的病人更多。豫东南的许多县
市农村,今年莫名其妙地添起了许多坟头,有些村竟一年之内有近
30位青、中年人死亡,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卖过血。

  善良朴实的中原农民怎么也没有想到艾滋病会与他们有关──那
可是有钱人行为不检点得的不治之症。由于贫穷的原因,在“血头”
们“借点血当即还你,又给你钱”的花言巧语下,忠厚的农民伸出了
常年劳作的粗壮的手臂,其实也是将自己的生命伸给了魔鬼。这针头
剪刀、这抽血的塑料管和血袋、这离心机、这兑到一起的血液、特别
是这还输你的血液,已经含带了阎王派遣的催命小鬼进入你的体内。

  “血头”们要血液和血浆干什么,当然是买给城里的生物制药公
司和医院。精明和善于算计的上海人和天下以“九头鸟”著称的武汉
人不会想到,自1992年以来,河南的血头就是将这些大量的污染的血
液买给了上海和武汉的生物制药公司,制成了白蛋白、球蛋白、干扰
素、血小板因子等一系列营养药后,卖向全国。这些营养药是不是又
使城里人染上了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其他疾病,不得而知(可以知
道,但不给报导)。这种地下卖血活动至今还在河南地下涌动着。

  1992年全国上下躁动着急于发财的经济过热气浪。发财心切的这
位厅长一上台就成立“改革办”、“开发办”、“中心血站”、“万
达公司”、“发展中心”、“生物药品公司”等。提出了他自己的全
新思路:内靠公章,外靠血浆。

  内靠公章就是充份发挥河南省卫生厅公章的魅力,大肆发证,目
的是收钱。外靠血浆就是大量单采血浆──采血后仅要血浆,把红血
球还给卖血者,把采到的血浆买给制药公司。本文仅以血浆的发展为
主线告诉你一个令人发指的内幕。

  据河南省卫生厅一位资深的退休人士说:LXX在1993年初的一
次卫生系统内部会议上讲: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办血站。河南有
9000多万人口,80%以上是农民,这7000多万农民哪怕有1%-3%的人
愿意卖血,他们平均每年卖1-2次,我们将这些血液收集起来,买给生
物制品公司,我们就能创造上亿元的价值,同时也算是帮助农民脱贫
的一种办法。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方面开阔思路、动动脑筋哪。为官
一任,要造福一方。我看办血站是条路子,我们就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抓出成效。要内引外联,将国外资金引进过来,我们国家没有艾滋病,
血液很乾净,外国肯定会要。要将社会上的资金联合起来,要动员全
社会办血站。要充份发挥河南人口资源的优势,推动我省卫生系统的
改革。

  开封首先响应号召,率先办起了血站。河南省卫生厅积极给予肯
定并召开了现场会。全省躁动了,各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的创收血
站成立了,乡村血站建成了。军队、物资、煤炭、工厂等血站成立了,
连有些县的政协、人大也加入办血站的队伍,一时间,河南成立了
200多家“合法血站”和数不清的非法血站。

  有些血站就是一台小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
皮管子和针头。他们抽血进村,服务上门,现钱交易。全国的生物制
药公司都来河南收购血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吸取中原农村
父老乡亲的血液去换钱。

  为了找到更大的买主,LXX亲率卖血代表团于1993、1994年二
次飞抵美国,与美国的几家血液制品公司谈判卖血案。并要求美国公
司在河南设厂当地加工出口,便于运输和躲避海关不允许血液出口的
检查,效益更高。LXX对美公司的诱惑是:河南血源广和集中便于
采集、血液干净没有艾滋病、血源便宜。考虑到河南是中国第二人口
大省(当时),他是中国官员敢于卖血第一人,美国方面专门派专机
在美国迎送这位“中国第一大血头”。事后他和他的随从在许多场合
讲美国的专机如何如何,美国如何如何重视。

  美国公司后也几次来河南考察。后因美国方投资项目太大,成立
后可能要成为副厅级单位,有可能被省政府或省计经委(当时)接管,
超出LXX控制范围,LXX对此失去兴趣而搁浅。

  近期,漯河市卫生局一位“要员”反映:LXX从省直卫生系统
单位“引进”资金20多万元和设备,指示自己的妹妹在自己的家乡郾
城县建立血站。在原漯河市卫生局局长刘学周(现为河南省卫生厅副
厅长)的支持下,很快发展了西平、上蔡、西华、许昌、太康、尉氏
等六个采血点。由于这是刘家血站,他们无法无天,滥采乱抽,其中
还有打骂卖血人员的行为。例如曾经被有家小报暴光的一个血头声称:
你们告到卫生厅我们才不怕哪。

  中牟县有位小血头不知深浅,在离尉氏刘家血站的不远处偷采血
浆,由于找不到买主,这位血头就到河南省中心血站试找买主。结果
被LXX安插在该站的亲信撞上。在假装讨价还价摸透对方底细和地
址之后,立功心切的亲信连夜带人查抄该血头的窝点。人脏具获的小
血头住进大牢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怎样栽的。该案例又成后期LXX
树立打击“血头”、整顿血液秩序的政绩之一。LXX的“大血头”
地位是自己闯出来的,而他的“大血霸”地位是奴才们替他打出来的。

  河南省不是发达省份、不靠沿海也不靠边疆,是地地道道的中原
腹地,在90年代初,河南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可能发生大面积的吸毒
和卖淫嫖娼现象。中原父老祖祖辈辈老实巴交的只会在土里抛食,谁
会想到河南省卫生厅的一位高官的奇特发财梦能将他们推向死亡的深
渊?

  谁要是说商丘卫生局长郑炳钦重用胡万林,是由于他是外行不懂
医被别人糊弄的结果,这可能使了解情况的人相信。要说LXX开始
就是要传播艾滋病暗害中原父老,不一定相信。LXX的问题是:开
始是急于发财、利令智昏、盲目自大,认为河南不可能有艾滋病;后
来采血站严重失控和出了问题,害怕自己承担责任和暴露自己刘家血
站的内幕,采取捂盖子、欺上满下、说假话、拖延战术到打击报复举
报人等手段,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995、1996年河南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发现当地有人艾滋病毒阳性,
为了证实他们的化验,他们将结果送到上海、北京、南京和武汉等地。
检验的结果是国家的有些专家大吃一惊,河南已经有了艾滋病而且很
严重。当这些专家要到河南实地证实时,没人敢领他们到农村去调查。

  近期,一位医生讲:1995年,他在豫东某市附近的一个物资局和
卫生局合办的血站采集10份卖血人员的血样化验,结果三份艾滋病毒
抗体阳性。他将样品送到南方某市复检,证实他的化验。当他向当地
卫生局报告时,卫生局长训斥他说:你怎嫩能,省卫生厅让办血站人
家都是考察过的,哪有艾滋病,你乱说影响咱血站的收入。这位医生
说:当时这三个艾滋病毒阳性的卖血人说他们经常在开封、兰考、柘
城、商丘一带卖血,而且是单采血浆。平时这些血浆卖给了上海的一
所大公司。

  外地专家要求到河南检测艾滋病的消息使LXX大吃一惊。也是
他意识到他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内靠公章、外靠血浆的政策的
破产。

  院士曾毅来河南,好吃好喝安排,哪怕是你到我办公室拍桌子,
就是不让你接触基层;卫生部让汇报,矢口否认那是谣言;省政府让
汇报,别听个别人的猜测,这样影响咱省的经济发展。周口防疫站的
一位大夫不听招呼,胆敢给省外专家提供情报和方便,把他小子的工
作和待遇给我挂起来。

  艾滋病的潜伏期帮了LXX的忙;省里高级官员不懂医学,又使
LXX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当时并没有死人,表面上看不出问题,省
里的高官也不希望深究。

  近日、据省防疫站两位专家反映:1996年在迫于社会和专家的压
力下,河南省卫生厅抽调“自己的”力量,对全省13个县进行了卖血
人员艾滋病重点普查,下去普查的人员分为6个小组,共普查了约10万
献血员。为了保证绝密,LXX要求所有参与普查人员不得交换数据,
不得向外界透露消息,每组单独汇报。据参加沈丘县调查的一位人员
说:沈丘的数据是84%艾滋病毒阳性;尉氏、西平、上蔡和太康都很
严重,最低的一个县是67%。由于普查的个别数字还是透露出来,专
家们推算当时河南省有不少于10万卖血人员染上了艾滋病毒。因为河
南当时就有近100万人卖血。另外,这两位专家还说:近期凡是为LX
X掩盖艾滋病实情的人员都得到了提拔重用。

  对外LXX声称河南个别地方发现了艾滋病,普查显示没有形成
流行。他说有些传闻艾滋病感染率很高,是调查中个别乡村医生不懂
标本取样,误将一份阳性标本份成了若干份造成的等等。专家们反诘
说:有没有误将一份阴性标本份成若干份的情况?

  据消息可靠人士讲:河南省卫生厅党组会上,围绕这次调查结果
的处理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争论。LXX坚持不能将这次调查的数据公
布出去,不能上报。其中有位副厅长坚持要上报,为此,这位副厅长
受到批评。我们目前的许多事就是这样,在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情况下,
往往一把手表态的事,明知是错误的,但还要执行。

  高耀洁是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一位妇产科大夫,退休后开始对
性病着手研究。开始她仅仅是对街头巷尾的性病广告进行调查和呼吁,
随着她的调查深入,她发现反对她调查的主要阻力不是只来自那些欺
人骗财的假医,更大的阻力来自她原以为会支持她的政府卫生部门,
即河南省卫生厅。这位倔强的老太太,以她那弱小的躯体抗挣着她并
不知道她要征服的对象是谁。她频频上书中央领导、省里领导,将自
己的见解和看法告诉新闻媒体,用自己微乎其微的退休金印制宣传材
料,看望乡下的艾滋病人,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病人,赢得了社会和媒
体的称赞,她由此获得了“民间防艾第一人”的尊称,许多国内外的
报纸、电台和网站给予了报导。

  高耀洁的横空杀出打乱了LXX的如意算盘。在社会压力下开始
整顿血液市场,他认识到在权和钱上还是先保权。他幻想趁艾滋病这
潜伏期,把血液市场整顿好,将来掩盖几年前在河南种下的祸根,等
全国各省艾滋病多起来时,河南的问题就不那么突出。

  高耀洁的乱喊乱叫和《大河报》、《郑州晚报》等有些记者的报
导,成了LXX迈向更高政坛的噪音。他暗示手下对高耀洁及其家人
进行压制和迫害;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将《大河报》爱放头炮的卫生
记者王熙衡调走。1998年末,有一天LXX听说《大河报》将要刊登
一篇有关河南艾滋病的报导,立即命令他手下一位与报社有密切关系
的姓韩某某,拿八万元将那篇文章在开印前换成了一副大型广告。他
也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将河南某些有影响的报纸的卫生口记者调离,
这些记者没有完全觉按照LXX的意图报导艾滋病的情况。

  1999年7月一个深夜,郑州警方在郑州通往开封的途中抓到一夥转
移血浆的血贩子。当记者闻讯赶到时,一位警官告诉记者说:昨晚这
几个人全跑了。真的是跑了吗?后经密访,一位警官悄悄告诉:是一
位省公安厅的“要员”打电话叫秘密放人。这伙血贩子共四人,两男
两女,其中一位就是LXX的妹妹。记者立即来到血贩子曾经盘踞的
窝点,已经是人去楼空。转移速度之快不是一般蟊贼能够办到的。记
者再次赶到处理此事的派出所,警察告诉说:没有来得及审讯,他们
就都跑了,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河南农村艾滋病人越来越多,艾滋病传给家属孩子。北京的有些
大医院发现:前来就诊的艾滋病人多数来自河南,尽管有些病人不愿
意说出他们的身世,单从口音就能辨别出这是河南特有的口音,从他
们的穿戴上就看出他们是农民。中科院院士曾毅和北京的专家多次给
河南的卫生官员说:要关注本地的艾滋病情况,建立艾滋病防治点。
如果可能的话,国家将提供帮助。LXX的反应是否定的。卫生部主
管疾病控制的一位司长在一次非正式的会议上讲:河南的LXX就会
讲空话,假话。他嘴里就是没有实话。

  正在LXX为高耀洁和新闻记者伤脑筋时。武汉的桂希恩象一只
脚步轻盈的独脚猫进入了中原腹地。他是应他的学生之邀到河南的上
蔡县进行会诊的。简单的、悄悄的河南行程,这位专家发现了河南农
村艾滋病感染率已经高达60%以上。他的文章和资料让北京的高层吃
了一惊,也使河南省卫生厅的官员吓了一跳。

  尽管曾毅是院士,他在1995年就开始对河南省的艾滋病情况给予
关注。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无法给予这位科学泰斗印证,并没有引起
各方面的支持和及时控制这个病魔的蔓延。他当时只能遗憾地留下:
河南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呀!1999年桂希恩的秘密调查印证了曾毅的推
断。高耀洁的不怕死多次到乡间接触病人和呼吁,媒体开始关注了。

  《大河报》、《郑州晚报》、《城市早报》的有些记者愤怒了,
他们不点名地大幅刊登了艾滋病的文章,有的借宣传高耀洁的民间防
艾滋病行动,隐晦地批评河南省卫生厅的捂盖子行为。LXX通过省
委宣传部给报社施加压力,制止和封杀这方面的消息。记者们开始从
外围包围河南。

  由于外界的强烈反映,河南省卫生厅在1999年和2000年小规模的
派人到乡下摸底。据河南省防疫站的一位不愿意暴露姓名的人员讲:
他在驻马店的上蔡县实地调查抽样,了解到下面的情况有的比报纸上
说的还要严重。这个县的城南卢岗、邵店乡最为严重,有的一家竟死
了三口人。卢岗乡的文楼村曾经被媒体多次暴光。他说邵店乡的情况
比卢岗更严重。他举了一个位于这个乡十离铺村的一位妇女为例,该
妇女因为93、94年卖血得上艾滋病,最近发烧发的实在忍受不住,上
吊自杀了,留下了5岁和2岁的小孩。小孩和小孩的爸爸也是艾滋病毒
阳性。他还举了一个该县卫生局的一位干部曾经开了一个饭店,饭店
的一位服务员在体检中被发现艾滋病阳性,吓得从此没人敢去这个饭
店,这个干部为此赔了一大笔钱。当地人讲,他们的艾滋病是由汝南
县传过来的,因为那里卖血和办血站比他们先和早。这位工作人员反
复叮属,千万别说我给你们提供过情况。

  据河南省卫生防疫站一位专家透露:河南的艾滋病主要发生在周
口、驻马店、信阳、漯河、开封、商丘、南阳、许昌和平顶山等黄河
以南地区,这里的农民比较穷,人口稠密,自然资源比较贫乏,有些
农民急于脱贫,也有些是好吃懒做之人,加上血头的经济利诱,不知
深浅地跳进了死亡的血祸深渊。他估计目前全省感染人群至少有50万
以上。更详细的情况不好说。笔者问他:从地理位置上,这些艾滋病
的严重发病地区都发生在了漯河市的不远地区周围,是否与LXX家
的亲戚办的血站有关哪?他鬼秘的闸闸眼睛说:这不会吧。但是,各
地血站普遍泛滥和操作不规范是造成艾滋病在豫南流行的主因,你看
豫北的情况不就明白了?

  最近,高耀洁发现在对她控制一如既往的情况下,有些官员开始
对她的家庭生活热心起来。她的那个曾见着于报刊一贯受迫害的女儿
也被有些官员主动地安排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上班。湖北的桂希恩
教授也接到河南欢迎并资助他搞调查的信息,条件是不能对外公布任
何资料数据,河南卫生部门要买断他的喉舌。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年轻的后生们为跟着LXX升官而弹冠
相庆时,河南省卫生部门的有些官员有的因患乙型、丙型肝炎驻进了
医院,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的病是如何得的,会不会是曾经用
过血液制品的原故。即使他们有证据这是血液制品的危害,他们敢说
吗?有人敢叫他们说吗?省人民医院高干病房的一位护士说:近一年,
LXX经常来住院,有时是血压高,有时是血糖高,经常感冒和无力。
有位院长巴结他说:厅长你的机体抵抗力有点低,输些白蛋白吧。L
XX脸色骤变,双手摇摆着,嘴里连声喊到:我不输白蛋白,我不输
白蛋白。真的有神灵在给他们开玩笑吗!

  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的死亡开始向人们提示着:艾滋病的潜伏期
已经走到头了。媒体的报导彼露着一个信息:LXX的艾滋病“血痂”
就要捂不住了。这位曾是农民养大的孩子,干着伤害农民的勾当,同
时又连带涉及到城市民众的生命安全,究竟这血祸影响到多少人的健
康,可能成了一个悬案。没准大城市的某位达官贵人有一天突然得了
艾滋病,他究竟是用过由血浆制成的品营养品哪,还是因为嫖娼传染
上的,谁也说不清。

附加:在许多省市都拒绝持河南省身份证的民工献(卖)血。经销血
液制品的经销商更是谈“艾”色变。了解情况的医护人员对亲戚朋友
都说,不要接受输血和血液制品注射,除非不输血生命不保。由于医
疗部门给付输血感染爱滋病病毒的病人的赔偿将是天文数字,所以大
多数这方面的事件都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处理,血液制品的生产商都是
非常有背景的(因为利润太高了),这些官司几乎不可能打起来。

  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他的良知令人钦佩。关于河南省的非法卖
血的恐怖场景,我也了解些,这篇文章应该大部份是非常真实的,真
实得可怕,实际情况更可怕。 (博讯记者:自由发稿人)
 
【博讯12月31日消息】
──────────────────────────────
【信息天地】

◆         同性恋不利于进化吗?

            ·楚 钧·

  同性恋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的好奇,
很多科学家从脑结构、遗传等不同方面探究同性恋倾向的生物成因。
由于行为科学,特别是行为遗传学非常复杂,研究起来十分棘手,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证据充分、说服力强的理论来解释清楚同
性恋的生物成因。同性恋的成因可能有遗传因素,也可能没有,但本
着科学的精神,任何论断都要立足于实验数据,有理有据方能令人信
服。

  同性恋目前在中国浮出水面,对同性恋成因的各种解释也在中国
的大众媒体中相应出现。笔者惊奇地发现,有人认为因为同性恋不利
于物种进化,所以同性恋只有文化成因,没有生物成因,这种明显源
于进化论初学者的观点竟然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受到多处转载。诸
如此类的论断虽然披着进化论的外衣,但实质上暴露了对进化论的一
知半解和对现代遗传学的无知,笔者就在这里剖析其逻辑上的漏洞,
以防止这种论点继续在大众中散布而使进化论流于庸俗化。

  认为同性恋不利于物种进化的人认为,生物个体让自己的遗传信
息传下去的唯一途径是繁衍后代。生物大量繁殖,环境进行选择,能
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存活下来,继续生育,因此适应环境的基因也得
以生存和延续。换句话说,只要是导致个体不育的基因,就不能在进
化中生存下去。因为同性恋个体不生育,所以如果同性恋是靠基因控
制的,那么这种基因就无法传递给后代。同性恋基因不利于物种基因
延续和物种进化,由于其不育的表型,同性恋基因早就被淘汰,所以
今天的同性恋都是后天学来的──这就是新浪网上《同性恋是依靠文
化来遗传的》一文的基本看法。

  以上论点貌似很有道理,但它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将生物和它们的
生存环境割裂开来,这是不符合自然选择法则的。这些人认为,生物
的繁殖能力越强,自然选择中剩下的个体就越多,它们的基因就越有
机会保持下去。打个比方,某老鼠有一基因能让它生更多的老鼠,即
使在一个有猫的地方,它的后代存活得就越多,这一繁殖力强的基因
无疑是自然选择中的胜利者。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老鼠和
猫的关系,即老鼠生,猫来选。生物生活于环境中,又影响着环境,
同时构成环境的一部分,当某一物种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它们的生
存环境会发生质的变化,自然选择中的“自然”会发生改变而选择另
外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再将老鼠来作比方,当老鼠多到了要闹饥荒
的地步,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就不再是猫,而是生存空间和食物的馈
乏。假如有两组老鼠在两个不同的孤岛上,一组有旺盛的繁殖力,另
一组的繁殖力一般,两个岛上猫的数量一样。一开始,能生的那组老
鼠数量不断增加,欣欣向荣,另一组因为猫的缘故,生育力又有限,
老鼠的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在繁殖力强的老鼠的岛上,老鼠多得猫
也吃不过来,最后老鼠多到将岛上能吃的都吃光了,最后在饥饿中自
灭,即使能存活下少数老鼠,但因为起始群体太小,近亲繁殖导致物
种退化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强盛的繁殖力反而造成了自身毁灭。再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岛,那组繁殖力并不强盛的老鼠正因为生育上的局
限,让它们在猫、食物中形成了平衡,从而长期生存了下来。从以上
推理上可以看出,生物既受制于环境,又消耗改变着环境,一个成功
的物种要具备生育能力,但这种能力不能无限膨胀,必须有一定的生
物机制对生育进行限制。

  过份拥挤会降低动物出生率,这一现象可以在理查德·道金斯的
《自私的基因》中找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把老鼠放在一个露天的围场里,同时放进许多食物,
让它们自由地繁殖。鼠群的数量增长到某一水平,然后就稳定下来。
这种稳定原来是由于老鼠太多而使雌鼠生育能力减退:它们的幼鼠少
了。这类结果时常有所报导。” 除了生育力下降,生物界有很多剥
夺个体生育权利以保持物种生存的例子,蜜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蜜
蜂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蜂王是唯一能够生育的雌
性个体,而采集花粉、酿造蜂蜜、建筑蜂巢、抚育幼蜂的工蜂虽然也
都是雌蜂,但由于没有被喂食蜂王浆而未使生殖腺发育,因此一个蜂
巢里的绝大多数蜜蜂都是不能生育的。蜜蜂实际上将群体的主体用在
了资源和能量的搜集,而不是用于生育,这在无形中对生育造成了控
制。蜂王再能生,也敌不过工蜂们一起生,但花粉毕竟十分有限,只
能养活有限的蜜蜂,蜜蜂在进化中形成了让大多数个体不生育的生活
模式,以利于物种生存。同性恋确实不利于生育,但不等于说同性恋
就没有进化上的意义,它会不会是生物主动降低群体生育力的一种控
制机制呢?

  但同性恋的特殊性在于同性恋行为不带有生育的功能,即使同性
恋基因对物种的总体生存有好处,但这种基因如何传递给后代呢?原
因可以在蜜蜂的例子中得到。工蜂由于性腺没有发育而没有后代,它
们采集花粉、构筑蜂巢的能力是怎样遗传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决定
它们采花粉、分泌蜂蜡的基因来自根本没有劳作能力的蜂王和公蜂。
同性恋者的同性恋基因来自能生育的异性恋父母,那么为什么有同性
恋基因的父母却不是同性恋而是异性恋呢?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可以解
释这一现象:

1)基因要起作用必须先被激活,或用专业一些的术语叫表达。人有
五万多对基因,它们编码五万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直接参与发育
和代谢。从基因到蛋白,我们称为表达。哪些基因表达,哪些基因不
表达,是受到严格调节和控制的。同样有同性恋基因,有些人的该基
因受到了表达,成为同性恋,而另外一些人的该基因不表达,他们在
性倾向上就是异性恋。有同性恋基因的父母因为同性恋基因没有被激
活而成为异性恋者,他们的后代也带同性恋基因,但这些后代遇到了
新的环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拥挤或性别比例失常等因素时,会激
发同性恋基因表达,这样的儿女就成为同性恋者了。

2)基因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我们人类每个个体有两套完整的遗传信
息,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假设我们有一种性倾向基因,来
自父亲的性倾向基因是同性恋基因,来自母亲的性倾向基因是异性恋
基因,那么这样一个人性倾向是什么呢?如果他的性倾向是异性恋,
他带有的异性恋基因相对于同性恋基因就是显性基因,同性恋基因就
是隐性基因,同性恋基因和异性恋基因存在于在同一个体中,个体的
同性恋基因就不再起作用。同时具有同性恋和异性恋基因的个体叫作
杂合体。杂合体的父母都是异性恋者,但它们只能将一个性倾向基因
传给后代,如果后代从父母那儿得到的都是同性恋基因,两个隐性基
因凑在一起,在没有异性恋基因的情况下,这样的后代就表现出同性
恋来了。

  因为人有两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基因又有显隐性之分,同性恋基
因可以搭载于异性恋基因而在异性恋人群中保存传代,杂和体的异性
恋者会时不时生出同性恋后代,即使那些高喊“同性恋来自文化遗传”
的人也有可能带有同性恋基因,也可能“殃及后辈”,生育出同性恋
后代。来自动物学背景的性学家阿尔弗莱德·金赛博士于四十年代在
《男性性行为》报告中指出,即使将现在的同性恋者灭绝,也不能保
证下一代中同性恋者不会出现,也是出于这种观察。

  除此之外,基因突变是不断发生的。同性恋基因因为同性恋个体
的非生育性质会受到部分淘汰,但基因突变会对同性恋基因进行补充,
基因突变比例虽然极小,但从长远看,基因突变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另外,还存在遗传漂变等机制,使某突变在人群中扩
散。如果同性恋对群体生存确实有好处,这样的突变更有机会保存下
去。

3)即使不存在同性恋基因,同性恋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在前
文已经说道,基因编码的是蛋白质,蛋白质直接参与生化反应。而我
们看到的诸如身高、肤色等性状是这些蛋白质作用的外在表现。一个
基因会影响很多性状,一个性状也有可能是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父母双方的一批和性倾向有关基因产生异性恋表型,但在后代中这
些基因重新组合最后形成同性恋表型是十分可能的事。

  综合起来看,同性恋基因会因基因突变而产生,同性恋基因又有
表达差异和显性/隐性的问题,同性恋基因有可能长期存在和传播于
异性恋群体中,而不会因同性恋者不育而被受到淘汰。

  以上所述,认为同性恋不利于生殖因而不利于进化的观点是幼稚
的,认为不利于生殖的基因不能传下去,更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同性
恋是生物学界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现在谁也无法拿出有力的证据来
说明同性恋的成因。进化论、现代遗传学并没有将同性恋受遗传因素
影响的可能性排除。科学是对外界存在的认识,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某
一现象时,要改变和发展的是科学理论而不是客观存在。

  国内流行的进化论教科书认为同性恋不利于生育就不利于进化,
于是有人就喋喋不休地叫嚣同性恋“病态”、“来自文化遗传”、
“需要矫治”等,这些人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会不会是这种过分强
调生殖而忽略对生殖的限制的“进化论”,需要从源于石器时代的生
殖崇拜的思维方式中进化进化?笔者认为,应该把学术讨论和意识形
态分开,同性恋者有自己生活方式,又没危害他人,就算是后天的选
择也应得到尊重。

  最后必须指出,将进化论庸俗化,人为地去“选择”“对人类有
利的性状”而大搞优生学、人种改良的闹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上演过,
四十年代的纳粹德国就以种族纯化为名,处死精神病患者等“无疑没
有存在的理由”的人,有组织地囚禁和屠杀同性恋者、犹太人和吉普
赛人,因为纳粹看不到他们“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认为他们“玷
污了德意志血统”。纳粹的暴行没有达到他们“优生”“优化”的目
的,却犯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的暴行。时至今天,还有人跳
将出来,拿着一知半解的进化论观点来对同性恋者妄加批判,此时人
们一定要记住,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有文明记载的同性恋
情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埃及,虽然同性恋在不同文化中经受了长期压制,
现在却依然存在,这一事实明白无误地表明:自然选择了同性恋,同
性恋者同样具有生存者的生命力和尊严,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         人间亦有他香处
              ──闲话恋物

            ·二 言·

  “有关行为的正常性或不正常性的分类非常引人注目,现在
   已经有了一连串术语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分类。与其说在于
   揭示行为的起源或者决定行为的真实科学意义,不如说这
   些分类只是道德的变相呈现。”
            ──选自金赛研究所《女性性行为》

  从性学上来讲,恋物(Fetishism)指那些不通过接触性器官而获
得性兴奋或性满足的行为。恋物的对象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具体的物
品,如皮靴、鞋子、内衣裤、丝巾和毛制品等,也可以针对某种气味,
如烟草和皮革等。恋足癖虽然针对某个人体部位,但一般也被列为恋
物倾向之一。

  Fetish一词来自葡萄牙语中的Feitico,原指祭祀用的物品。从十
五世纪开始,基督徒用这个词来指圣人的遗骨或其它宗教用品,而这
些用品往往被认为能够产生某种魔力。而Feitico一词来自拉丁语的
facticius,意为“人工的,人造的”,现在英语中的factitious就是
来源于此。十七世纪时,法语从葡萄牙语中引入此词,变为fetiche,
就是目前英语中fetish一词的直接来源。

  Fetish在拉丁语和葡萄牙语中,着重于“拜物”的宗教礼仪,并
不含带性爱的意味。十九世纪末,随着性学的兴起,不合乎常规的性
行为如虐恋、同性恋、手淫、易装、恋尸和露阴等开始受到医学界的
关注,新兴的精神分析学用fetish来指恋物倾向和行为,此词沿用至
今。

  关于恋物倾向的来源,有着不同解释,主要以下几种:

──精神分析学认为,孩童时期的性爱经历会植根于潜意识,成年后
的当事人在处于紧张状态或者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阉割恐惧”使
他难以进行插入式性交(包括阴道交、肛交与口交),从而使恋物成
为常规式性行为的替代。当事人所迷恋的物件一般代表着人体的某些
性感部位,而恋物行为本身也往往模仿着插入式性交,例如柔滑的丝
绸和尼龙制品让人联想起年轻女性的皮肤,皮绒制品象征阴毛,女鞋
往往是阴户的联想物,穿鞋的动作就类似于插入性交。精神分析从
“阴茎崇拜”的假设出发,认为男人有阴茎,女人没有,所以恋物几
乎是男性的癖好。

    精神分析法的许多假设非常引人入胜,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曾
经一度占据了精神病学的主导地位,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这些学
说一直无法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而且也无法得到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所以已经逐渐淡出精神病学舞台,“阉割恐惧”和“阴茎崇拜”等有
关恋物倾向的成因的解释也受到了摈弃。

──行为科学家认为,恋物心理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形成。六十年代时,
心理学家莱克曼与霍奇森对于三位从未有过恋物行为的同事进行了如
下实验:第一阶段,让三人观看女用高统靴画片,并同时测量他们的
阴茎勃起程度,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性兴奋迹象;第二阶段,让他们重
复观看女性色情图片,同时配以高统靴的画面;第三阶段,只让他们
观看女用高统靴画片,结果发现他们都产生了性兴奋。但这个实验并
没有排除以下可能:三名接受测试的人的迷恋对象其实仍然是具体的
人,物品只是他们联想到真人的桥梁,这与一些只恋物件但不寻找真
人作为性对象的恋物者很不同。

──个别研究者认为,天生的脑部损伤可能导致恋物倾向,这与羊癫
疯的成因有些相似,但这个假设还没有得到任何实验证据的证实。也
没有任何生物学或医学证据表明,遗传或者基因对于恋物倾向有着影
响,

  恋物倾向可以分为四个程度:

  程度1:对于某些物件有着轻微的偏好,但只是停留在内心
      的好感上,并没有付诸于行为,例如“睹物思人”
      就是这类心理的典型表达,有些男士在抚摸丝巾时
            就会产生性幻想,但性满足还是需要针对真实的个
            人来加以实现。

  程度2:对于某些物品和人体部位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好,并
      可以借助它们来刺激性兴奋,但即使没有这些物品,
      仍然可以产生性兴奋,并进行常规式做爱,性高潮
      也仍然需要通过常规的插入式性交来达到。有的男
            性在做爱时喜欢吻舔性伴的脚部,视之为“前戏”
            (即插入前的调情、接吻和其它形式的身体接触)
            的一部分,既为插入做准备,又可以延长双方的性
            兴奋持续时间;

  程度3:必须借助物件才能进行常规性插入式性交,同时不
      排除只通过触摸物件来达到性满足的可能,比如男
      性在性夥伴的脚底上摩擦自己的阴茎,以加强勃起,
      为下一步插入式性交作准备,或者索性通过“脚底
      手淫”来使自己射精;

  程度4:舍弃了常规的插入式性交方式,只愿意通过触摸物
      件来达到性高潮,比如极个别在吻舔女用内裤时达
      到性高潮,但无欲寻找具体的性夥伴。《亚那斯性
      行为报告》记录了一位男子如何将阴茎插在妻子的
      脚趾间,通过来回摩擦达到性高潮,但一旦妻子要
      求进行阴道性交时,其阴茎马上转为疲软,无法进
      行插入式性交。

  以上的分类只是为分析和归类的简便所设计,但人群具体的恋物
倾向则是一个连续谱,即程度1至程度4是一个连续的过渡,而非截
然分明的四段,比如某男有时需要借助物件达成插入性交,有时则不
用,那么他的恋物倾向就介于程度2与程度3之间。

  程度1和程度2的恋物倾向并不少见,但由于没有取代或挑战常
规性插入式性交,因此争议不大,主流文艺作品也对此时有表达,例
如电影《中国盒》和《魔鬼的使者》中就或隐或显地表现了恋足行为,
而辛晓琪在《味道》一曲中唱出“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
想念你身上的味道……和手中淡淡烟草味道”,则传达着典型的恋物
心理。虽然恋物者一般羞于谈论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但一些女性认
为,如果配合对方的这种偏好,反而有利于巩固感情,因为对方明白,
要找到一个象自己这样既能保守秘密又能对此加以配合的伴侣并不容
易。

  程度3和程度4的恋物程度是一种相当自我中心主义的性爱方式,
往往可能无视性夥伴的需求(例如脚底手淫和脚趾间插入性交能够使
人达到性高潮,但却无法使性伴达到高潮),而社会习俗的压力又使
他们在性行为发生前无法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恋物癖好,即双方的“性
爱合同”并没有涵盖所有必需讲明的内容,从而导致了后来性生活的
不和谐。虽然这类人寻得称心如意而又愿意合作的伴侣非常难,但并
非不可能,很多人可以光顾同类人组成的性爱俱乐部(例如欧美各大
城市中的恋足者协会)或者通过商业性性行为(通过金钱征得对方同
意)来得到性满足。医学上将这类人归于“病态”,无非是多数人将
自己的性爱模式强加于少数人的又一实例。医学工作者出于“好意”,
要求他们得到“治疗”,这种动机无异于要求那些相貌丑陋的人强行
接受整容(因为他们难以找到称心的伴侣),但难道丑陋的相貌就属
于“病态”吗?

  在当前的医学术语中,程度3或者4的恋物倾向被归于“非正常
性欲”(paraphilia),“非正常性欲”普遍指那些通过幻想或者从
事非常规性性行为而获得性兴奋或者性满足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被
归类为“强迫症”的一类,目前被精神病学界列为性变态,例如美国
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非正常性欲”的
衡定有两个标准:

  标准1:非正常性欲的基本特征在于重复性出现的强烈性幻
      想、性渴求或者性行为,这些行为的持续时间在六
      个月以上,并且往往涉及到:1)非人体物件;2)
      给自身或者性夥伴造成痛苦或者羞辱;3)涉及孩
      童或者其他非自愿的人。

  标准2:在临床意义上来说,造成在社交、职业和其他功能
      方面显著紧张或者破坏力的行为、性渴求或者幻想。

    以上的标准很有商榷之处。标准1中的第三条应该属于刑事处置
的范畴,因为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不管方式如何,都应该被列入
犯罪。第二条显然指虐恋,但如果做爱的一方自愿接受痛苦或者羞辱,
外人对之加以干涉显然有违人性。第一条并没有指出为什么非人体物
件不能够成为做爱的对象,所以说到底仍然是插入式性交占据主导地
位时所显示出的道德垄断。标准2类同于“自我失谐式同性恋”,即
环境的压力导致了恋物者的自卑和郁闷心理,如果我们允许他们自由
地表达自己的性偏好,“显著紧张”或者“破坏力”就会大大减低。

  究竟有多少人具有恋物倾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有限
的调查数据表明,有0.25%至0.75%的成年男性有着恋足倾向。不排除
插入式性交的恋足倾向没有被归类为病态,原因在于脚是人体的一部
分,而且许多人接受脚部按摩和舔舐时,确实会产生性兴奋,犹如很
多人的乳头或耳朵是产生性兴奋的敏感部位,但这些部位并不参与插
入式性交。

  恋物倾向几乎只在男性中出现,异性恋男子迷恋的物品多为女性
用品(如内衣、内裤、高跟鞋等),同性恋男子则迷恋男性物件(如
军靴、皮带、头盔、男用内裤等)。目前还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科学
证据对这种差别提出有效的解释。有些专家认为,男人较容易受到视
觉和气味的刺激,而女性更注重于在触觉中产生性兴奋。但笔者认为,
社会建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即男性的性表达一直受到比较宽容的对
待,比如历史上对于通奸的女性的惩罚往往远远重于男性,目前欧美
主流报刊上有关女性内衣的大幅广告比比皆是,“维多利亚的秘密”
等女用内衣内裤专售店正在全球铺开,它们在刺激女士消费的同时,
也激起了男士的性幻想,而男性内衣裤的广告和专售店则如凤毛麟角,
即使出现也是以男同性恋市场为主。简而言之,男性有更多的机会表
达他们的恋物倾向。

  与性别差异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恋物倾向在发达国家中的表
达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前者社会意识的开放与物质条件的丰裕
有关。恋物倾向为少数人所有,但对于少数族群的偏好的尊重是这些
“另类”倾向得以表达的社会前提。再者,丝绸和毛皮制品的价格比
较昂贵,恋足行为的频繁则密切取决于洗洁条件,发达国家较高的物
质水平使人们更容易将恋物倾向付诸于行为。

  大多数有恋物倾向的人羞于表露自己在这方面的偏好,这主要与
社会偏见有关。1993年发表的《亚那斯性行为报告》中包括了对
于恋物倾向的调查,结果如下:

           对恋物倾向的看法
  ──────────────────────────
           男性(1329人)  女性(1399人)
     很正常      5%       5%
      正常     17%      13%
     不寻常     31%      31%
      古怪     33%      35%
   从未听说过     14%      16%
  ──────────────────────────
  有过恋物行为     11%       6%

  只有22%的男性和18%的女性表示能够接受恋物行为,男性
对此的接受程度高于异性,这可能与恋物行为在男性中较为普遍有关。
很多恋物行为只是一种局限于个人的性表达,在涉及到性夥伴时,一
般也是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才发生,所以绝大多数的此类行为不会对他
人造成任何伤害,但“病态”或者“古怪”的帽子使多数有这种倾向
的人羞于启口。1995年,克林顿总统的顾问迪克·莫利斯与应召
女郎的诽闻案发,莫利斯的恋足倾向也成为媒体的笑源之一。德国的
一对兄弟得知相当数量的男子喜欢嗅吻女性穿用过的内裤后,他们就
从市场上购得新内裤,稍加调料处理后,使之散发出类同于女性阴部
的体味(法律不允许贩卖真正的旧内裤,是出于卫生和疾病预防的原
因),虽然生意兴隆,但每件寄出的物品都必须严加包装,以免有这
番“另类雅趣”的客户引起他人(如邮递员和房东等)的猜疑。

  恋物倾向主要以男性为主,而男同性恋者对此的坦白程度远远高
于异性恋男子。例如男同性恋者往往不讳言自己对舔足的喜好。与恋
足倾向相近的恋物恋鞋或恋靴行为中,异性恋男子对于女鞋的式样与
鞋跟的粗细和高度极为讲究,而女鞋和女靴的质地、款式和种类也远
远高于男靴,但同性恋男子对皮靴和军靴的迷恋远比异性恋男子对女
鞋的迷恋表露得更为坦白,舔靴也一直是男同性恋虐恋游戏的常见内
容之一。也许因为同性恋性倾向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而同性恋者
有过自我认同的经历后,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包括虐恋和恋物等在内
的另类性爱方式。

  过于强烈的恋物倾向可能导致一些越轨甚至暴力行为,比如有些
恋物者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但又无力或者不愿意花钱购买昂贵的女
鞋,于是就可能去偷取店里的女用内裤或者女鞋,旁人很容易将恋物
者的这种行为与偷盗癖(Hephephilia)相混淆,但有偷盗癖的人旨在
通过偷取物品来获得冒险和紧张的兴奋感,在偷盗过程中享受乐趣,
对物品反而并不挑剔,偷盗成功后也会对物品失去兴趣,这是一种典
型的“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Behavior),而恋物者则从
偷取的物品中获得性爱满足,而偷盗行为本身并不为他带来快感。还
有极个别的人会去强夺穿在女人脚上的鞋,事不得逞就猛踩她们的脚,
对妇女造成了伤害。在这些时候,精神病医生就成为帮助这些“患者”
摆脱牢狱之灾的证人。

  笔者认为,偷物和袭脚的人只是一厢情愿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确
实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与其它恋物行为(如互愿性的恋足、通过触摸
买来的女用内裤或女鞋来取得自我满足)有着根本区别。例如肚子饿
的人可能无力购买食物,或者索性不想花钱吃饭,那他可能通过偷取
食品来填饱肚子;同样,有恋物癖的人也可能因为无力或者不愿购买
所迷恋的物品而诉诸于偷盗。再者,对女性的性欲望可能会导致献花
求爱或者强奸的行为,而恋鞋者也可能导致向女性索要她穿在脚上的
鞋(类同于献花求爱)或者强行摘取(类同于强奸)。恋物欲望本身
并没有对与错或者正常与病态之分,但如果实施这种欲望的行为造成
了负面后果,而当事人又事先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时
(此处有别于神志不清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等),那他理应受到法律
的惩罚,而不应该受到“病态”学说的庇护。

  这方面的相关例子是同性恋医学化如何看待这类案子。假如一成
年男子被控与一名未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在同性恋医学化的情况下,
医生可以出庭为该男子辩护,说明他的这种欲望属于“病态”,使他
免受牢狱之灾;如果同性恋不被归类为疾病,此男子就会受到法律的
惩罚,就象与未成年女子发生性关系的成年男子理应受到惩罚一般。
将恋物、虐恋和同性恋等另类性爱行为医学化,在庇护少数实质性的
犯罪行为的同时,却压制了同一族群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自然本性。在
此时,医学标榜的“人道”原则实乃对人性的窒息和对真实犯罪的纵
容。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性道德也不断经历着变更。古希腊对于
同性恋和异性恋一视同仁。罗马帝国毁灭到十五世纪之间,基督教会
谴责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在十九世纪,手淫被列为病态。而在二十世
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同性恋则走过了非刑事化和非医学化的道路。目
前有关恋物倾向的研究,仍然被纳在“非正常心理学”的范畴。恋物
倾向的非医学化(即将之剔除出疾病分类)有助于为怀有另类性倾向
(这里不仅仅指同性恋)的人解除心理压力,丰富人类的性生活。虽
然恋物倾向正常化可能会使极少数通过偷盗或者暴力攻击来满足自我
欲望的人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只有在此时,人性、医学、道德和法律
之间方显得有规可循,成为人道和族群互敬的至尚表现。
──────────────────────────────
【来信选登】

  在某一个地方,看了你们的报导,我想告诉你们我的想法!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同性恋,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对同性有
很大的兴趣,我喜欢看他们,我希望欣赏他们。但如果要我在别人贬
斥的眼睛里跟同性生活一辈子,我是受不了的,我最后只能结婚,或
许是因为我并没有遇到真正爱的对像我才如此说。
   
  在网络上,我有很多有这种倾向的朋友,我跟他们聊天觉得很有
趣,我很喜欢根他们聊天,一般没有这种倾向的网友我是没有的,因
为我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什么,我这个人挺内向的。我也有女性的网友,
但不是很多,应该说很少。只有在我跟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聊天的时候,
我才觉得来劲,我才会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对其他的则只是应付。
当然也有例外。
   
  我跟同性恋做爱过,每次后我就非常后悔,不知道为什么,就是
非常后悔,我也经常责怪自己,可是没有用,其实我发现,同性恋看
重性的很多。

                     一位大陆读者

           ······

  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从你来信中的所谈,我可以明白地看出,你的性倾向和我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同性恋者。当然,第一次认同这个词,自己会觉
得比较沉重,很多同性恋者都走过这条路,但我们可以记住一点,这
种性倾向的存在并没有错。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比常人多得多的困惑和不利,这是客观环境
使然。作为个人,我绝少有能力去改变环境,但我可以减少自己心里
的困惑和迷茫,这是个人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我对于自己作为一名
同性恋者的感受。

                       二 言
──────────────────────────────
【同人笔林】
 
◆            树的回忆

           文/梦见了葡萄园

  喜欢恩雅。

  喜欢那首《the memory of trees》。

  幸运的是,它被译为《树的回忆》。
         
  尽管含义大同小异,我还是更喜欢“回忆“,而不太喜欢“记忆”。
理由很简单:“记忆“着重的是动作,记载着一个人或快乐或忧伤的
历练。而“回忆“,我以为,强调的是一种归宿感──是的,归宿感。
将你的往昔珍藏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而我的回忆确实与一棵树有关。

  是中学母校里一棵再平常不过的白杨。

  而六年前的我,曾固执地认为那是一棵上苍安排的不同寻常的树。
         
  那一年我十八岁。在初春一个倦慵的午后,我如约走进那片静谧
的树林。在一棵白杨的树干上,我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它被深深地刻
在上面。新鲜的划痕裸露在陈旧的树干上,显得有些触目惊心。
         
  他平静地说:是我刻的。
         
  那一刻,我们终于彼此确认。我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仿佛要握
住一生一世的幸福。我感到快乐,快乐里又有隐隐的忧伤。
  
  因为这棵树,那个日子在以后无数的追忆和演绎中充满了浪漫感
伤的情调。然而透过六年的风尘望过去,我和他都只不过是再普通不
过的孩子,有着晴空一样的眼白和扑朔迷离的心愿。

            ······

  故事是在初春开始的。时至今日,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初春是最
适合感情发芽的季节。或许是料峭的春寒使得人们对温暖和爱格外的
敏感和向往。
         
  我们的故事和所有普通人的一样流于俗套。但就当事人而言,少
年十八岁的经历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就象青苹果,即使放在枕边很长
一段时间,在梦里,你依然能闻得到它的气息。
         
  那是一段阳光普天而降的日子。对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
微妙的眼神,都能引起自己心底持久的战栗。假日里,我们骑着单车,
逛遍了这座古城已被发掘和尚未发掘的风景──事实上,只要能和对
方在一起,所有观赏风景的心情都已隐去。而诸如地理、历史之类的
副科考试时,我们理所当然地互相帮助、相互抄袭,彼此成为对方义
不容辞的、最为可靠的搭档。夏天我们大汗淋漓地吃麻辣烫,冬天瑟
瑟发抖地啃冰淇淋。但也就在那时,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莫名的恐惧,
总觉得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而且,我宿命地预感到,这一切
是不会长久的。我经常在树荫掩映下,久久凝视着他那略显单薄的侧
影,久久地凝视着,忧伤而且无助。其实就在那时,我已经感知到了
分离的不可避免。

            ······

  故事的结局也是陈旧不堪的,其间涉及到一些善良的长辈和他们
善意的提醒。这段感情开始时有长长的序幕,结束时却是嘎然而止。
他大病一场,而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所有一起走过
的小巷,所有一起唱过的歌,所有与他有关的物品,都轻而易举地转
变为一张无形而残酷的手,一次又一次触痛我的伤口。
         
  最困难的日子终于象蜗牛一样慢慢爬了过去,我们分别考进了两
个不同城市的大学。而随着我全家的搬迁,我和他彻底失去了联系。
新的城市以她温暖宽广的怀抱接纳了我,我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往昔带给我的隐痛渐渐褪去。只是在雪花飘扬的冬夜,当和朋友出去
吃火锅时,会禁不住想起那些夏天里的麻辣烫和那些无辜的汗水,嘴
角撇出笑的弧度,心却慢慢潮湿起来;往事深深浅浅,雪花飘飘扬扬,
即使是现在最好的朋友,也无法探知我内心深处的忧伤。

            ······
         
  一个很偶然的机缘,我又回到了那座小城。而我也知道,他已去
了另一座城市定居。可在慵懒的午后,似乎有一种力量的牵引,我又
朝那所生活了三年的校园走去。校园的中午安谧诡静,所有人仿佛都
被蒸发掉了。走在有些陌生的校园,我的影子被阳光投射得很短很短,
这让我更加产生幻觉,以为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存在。
         
  校门往右还是那个小花坛。再往右是我们的宿舍。宿舍的前面再
左拐几步。最后,向前直走几百米。
         
  我最不情愿看到的一幕果真还是看到了,心里一直牵绕着的那棵
树已经了无踪影。在它曾经站立的地方,竖起了一座五层楼的雏形。
是的,那棵树已被砍倒,也不知被运到了何方。岁月终于对我放了手,
却也放走了唯一的线索。
         
  眼前猝不及防的情景,让我又回到了六年前的那个下午。十八岁
的我惴惴地捏着他的小纸条,走进那片树林。在那棵白杨树下,我猝
不及防地看见自己的名字,被深深地刻在上面。
         
  多年前的我们从未怀疑过一棵树是否有记忆,我们坚信岁月荏苒
之后,它仍会记得那两个青涩的少年在树下重复了千万遍的话语,仍
会清晰地感知他们在它身上留下的烙印。而今再次站立在那棵白杨存
在过的地方追忆那些陈年旧事,才感觉到我们那时真的是又可爱又可
笑又可怜。即使一棵树能够明白这一切,它也不能传递给我们半点昭
示,只是任由两个懵懂的少年用这种无奈的守望和疯狂的幻想走过一
段岁月。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有家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