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94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1年3月29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葡萄牙将承认同性伴侣关系 同性恋者当选巴黎市长 ② 【说三道四】同性恋者无需拿出非病的证据 我对“同志”一词的看法 ③ 【综合报导】中国同性爱非病理化引起的是与非 春光无限大连同志游走滨海路 教师同盟耕耘三年 同志师生受益匪浅 ④ 【信息天地】《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同性恋》选译 第14章:常规与不满 ⑤ 【同人笔林】我们看见了什么? ──读《红楼梦》 ⑥ 【同人心语】同志情幻的风月宝鉴 ────────────────────────────── 【新闻摘要】 ◇ 葡萄牙国民议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允许共同生活两年以上 的同性伴侣享受一系列配偶权益。 ◇ 公开的同性恋者贝特·德拉诺埃会当选巴黎市长,结束右派对巴 黎长达130年的统治。也是自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以来,左派第一次 执掌巴黎政权。 在3月18日举行的第二轮全法市政选举中,50岁的社会党人 伯特兰·德拉诺埃成为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以来首位社会党巴黎 市长。巴黎、里昂、图卢兹等是传统的右派大本营。他也成为法国政 府中唯一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高级官员。 德拉诺埃于两年前在电视节目中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很 少谈他的私人生活,他表示他将全身心的投入到处理巴黎的各项事物 中。 在竞选中,德拉诺埃始终保持低调,他保证增加托儿所的数量, 建更多的公园,市中心禁止汽车通行,并且要解决人行道上的狗屎问 题。 ◇ 拥有婚姻关系在荷兰将不再是男女两性间的特权,自于4月1月 起,同性伴侣可在荷兰结婚。 荷兰司法部指出,规范同性婚姻的“开放婚姻法制度”将于4月 1日起在荷兰生效,同时同性恋者也将可结为夫妇。 荷兰于1998年准许同性登记相互间的伴侣关系,但对抚养权 仍然有一定限制,此限制已于去年取消。今年4月1日起,荷兰也将 成为全球第一个国家,将同性婚姻的社会地位,视如等同男女两性间 结婚的社会地位 一样。 不过,荷兰司法部表示,居住海外非荷兰人同性伴侣不能在荷兰 合法结婚,在荷兰同性结婚的配偶不一定获得其它国家接受。 ◇ 纳米比亚总统萨姆·纽乔马于3月19日在对纳米比亚大学学生 的讲话中声称:“纳米比亚共和国不允许男女同性恋的存在……我已 经命令警方来逮捕你们,将你们驱除出国或者监禁起来。” 纳米比亚同性恋者声称他们为“这番充满仇视与恶意的攻击感到 惊恐”,但警方表示并没有任何逮捕同性恋者的行为。 ────────────────────────────── 【说三道四】 ◆ 同性恋者无需拿出非病的证据 ·二 言· 中华精神科学会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取 消对同性恋的“病态”统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媒体 中引发了热烈讨论。诊断手册的分类变更并不能使对同性恋者的宽容 和接受一蹴而就,总有一些势力试图抵挡进步。笔者在新浪网上读到 了《关于同性恋不是病的论据并不充分》一文,就是这种抵挡的反映。 该文声称: “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医学专家,对于疾病也不能给出一个 明确的界定,所以也无从说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病。但一个稍 微有头脑的人,都不难看出,各位的对与同性恋不是病的论 据显然也是不充分的。” 以上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以下笑话:文革期间,一位驻京的西方记 者仓惶逃回国,别人问她为什么那么紧张,她说那里的人都在大革命, 见驴就杀。别人不解的问:“你又不是驴,怕什么?”她回答:“我 哪有办法证明我不是驴? ” 医生如果说某人有病,那他总需拿出疾病的证据;即使暂时不能 确诊,也总有病人反映自己感觉不适。如果医生没有察觉到对方有何 毛病,而对方自己也感觉良好,那么医生还能莫须有地假定这人有病 而要求他拿出没病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健康吗? 让我们看一下有关同性恋病态说的根据来源吧。这个根据有两个 来源,一个是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克拉夫特-埃宾提出的 “退化”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先天性的生理缺陷,虽然他无法确定 这种“缺陷”的成因。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病例全部来自前来医院求 诊或者被关在精神病院内的同性恋者。设想一下,如果他同样把前来 医院求助的异性恋者当作观察样本,那么异性恋者也会被归为病态。 样本严重偏差是这番同性恋“病态”说的致命错误。 克拉夫特-埃宾的病态说在二十年代中期受到新崛起的精神分析 论的冲击,精神分析论认为,同性恋只是个人成长所经历的阶段,绝 大多数人能够走出这个阶段,进入异性恋的“成熟期”,但也有一部 分人因无法走出这个阶段而陷入了“停滞”,同性恋就是这种“停滞 发展”的结果,而“弱父强母”的家庭模式往往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停 滞的原因。 弗洛依德的理论包含了大量主观猜测的成份,在诞生后的几十年 内,一直无法为自己提出有力的实证证据,终于被日新月异的医学发 展踢出了精神病学领域,其有关同性恋成因的解释也在艾弗伦·胡克 博士等人关于同性恋正常性的科学证据面前,败下阵来。“单纯的性 取向问题不能被视为一种障碍”,这就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国 际疾病分类》中的明确用语。 也许有人会说,与异性性恋者相比,同性恋者在总体上心情比较 压抑。那么我们可以问一下,这个压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 社会不对同性恋者进行口诛笔伐,允许他们公开地寻找同性伴侣,允 许他们建立家庭并享受相应的配偶福利,如果父母亲戚朋友同事能够 象对待普通人一样,以平常心对待同性恋者,那么同性恋者是否还会 为自己的性倾向感到痛苦而陷入挣扎呢?归根到底,同性恋者的社会 压力来自以异性恋者为主的主流社会的压制。千百年来,社会道德将 同性恋斥为“堕落”并加以迫害,许多同性恋者因此感到与外界格格 不入,自然会产生心理焦虑。现在中国很多同性恋者出于传统观念, 希望生儿育女,但同时又缺乏与异性结婚共建家庭的兴趣,产生心理 矛盾是不足为怪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在取消 对同性恋的“病态”统称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自我不和谐型同性恋”, 这确实是一种客观现状的反映,但它没有指明这种造成这种自我不和 谐的社会原因,这就让人感觉到同性恋性倾向本身就会引起心理焦虑, 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标准在措辞上并不一致。 许多冤假错案就是因为口说无凭或者引用错误证据而引起的,同 性恋的“病态”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医学界对同性恋的看法经历了 从“病态”到“正常”的过渡,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是医学界 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必行之事,而非他们对同性恋者的“恩赐”。因 此,同性恋者无需拿出非病的证据来为自己的正常作出辩护。如果你 要说同性恋是“病态”,那么你有责任拿出“病态”的证据,否则就 跟诬告没什么两样。 ◆ 我对“同志”一词的看法 ·DOT· 目前,许多同性爱者在这一圈内和其它公众场合习惯于把自己这 一类人称作“同志”。作为一名同性爱者,我本人不赞成使用这一特 定的名词。 从资料介绍中得知,把“同志”一词用作同性恋者的特定称呼是 来源于香港,从最初找不到很恰当的称呼而逐渐发展到现今“同志” 一词的普遍使用。不仅同性爱者自己互相称为同志,不少非同性恋者 也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同性恋者。但是,针对同性爱者使用“同志”一 词是否是很好的选择,我认为值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下。 首先,“同志”一词的使用原本并非专门用于同性爱者,其更普 遍的原意是指志同道和的人,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并且一 般特指某一组织或党派的成员。从这一解释上看,同性爱者的情况也 可以从这一层意义上去理解,大家同属于同性爱者这一类人,有共同 的倾向和利益,还有共同的愿望和想法,那就是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同, 互相称为“同志”似乎不无道理。但是,毕竟大家的相同之处只是: 相同的性爱倾向和基于此的相同的愿望,除此之外,大家在社会上仍 然是各有兴趣和志向,可能仍然分属于不同的党派,还可能有好人坏 人之分,在这些与性爱倾向无关的方面,就不一定完全志同道合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性爱者们互相为“同志”,那么就只包含一种 意义:你我都是同性爱者。也就是说,“同志”两个字中,“志”字 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从“同志”一词的原意上看,仅仅是性爱倾向 方面有共同点但其它方面可能完全不同的人互称“同志”,显然是很 夸张很勉强的用法。 第二,特意的用“同志”一词来指同性爱者这类个人和这一全体, 就象有一道无形的墙,有意无意之中,把同性爱人群和其他人隔离开 来了,多少带有把同性爱人群特殊化的意义。如今,同性爱人群正在 为争取自身的社会认同和公正平等待遇而努力,这就意味着,我们应 该争取与异性恋人群有同等的尊严和权利。如果用某个特殊的名词来 专门描述自己,而其他人群却没有类似的名称,就等于把自己与他人 孤立起来,自己先入为主的把自己特别化了。在同性爱者自己看来, 这是特指自己的圈子里的人,而在外人看来,其理解就没有这么简单, 在他人看来,这一称谓可能意味着一个特殊的,不同与一般人的,甚 至是特指有特殊倾向的一群人。这样,造成了其他人理解上的一种反 面的效果。既然其他人中有人被描述为异性恋者,那么完全可以很自 然很平等的用同性恋者来描述我们自己。用“同志”一词特殊的自我 称谓,既不利于与其他人在语言上平等描述,也不利于同性爱者在社 会生活中使自己在意识上与他人平起平坐。更何况,在目前的社会环 境下,其他人专门用某个词(不一定是“同志”)来特指同性爱人群, 虽然有些情况确实是善意的或中性的,但是,更多情况下,不可避免 的多少带有歧视性的意味,不管这个词的本意是多么的好。既然如此, 大家就没必要非得用一个词来自我隔离而显得与众不同。既然认为自 己与他人一样是正常的,就不要用在他人看来很特殊的名称来约束了 自己。说实话,“同志”这样的词,对于旁人,哪怕是没有恶意的人, 也觉得有些怪怪的。打个比方,假如中国的左撇子们哪一天开始郑重 其事的把他们自己叫做“左派”或者别的什么名词,在别人(包括我 们同性爱者)看来,不是一样也有些怪怪的吗? 第三,“同志”一词,在中国大陆近几十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一 直有其众所周知的特殊的含义。在工作单位里,在报告文章里,在日 常生活中,人们仍然在普遍的使用着,不管使用者是否了解这一名词 在同性爱群体中的使用情况。也许只是一种巧合,同性爱人群自己也 把这一已经妇孺皆知的名词作为了对自身的称谓。而这一使用上的巧 合,恰好给同性爱人群自己带来了被动。同一个词,在一个社会中有 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虽然这种语言现象本身是正常的,但是,在 当今同性爱人群仍属于弱势群体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巧合极易让某些 不理解不尊重同性爱的人得到讽刺和侮辱同性爱者的题材。大家都知 道,也是被普遍使用的“小姐”一词,在社会上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中一种是正面的或中性的,另一种就是带有贬义的。虽然这和“同 志”一词的情况不能等同看待,但是,其中仍然有类似的道理。如果 有某种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正面的语言,在特殊环境下又被赋予了另一 种意义,那么,不管坚持使用它的人主观上认为它本身是多么的清白 和无辜,其他的人当然有可能因此产生另外一种联想甚至不怀好意的 题材。这一特殊情况,在港台地区可能不会很突出,因为那里跟大陆 地区在同志一词的使用上有不同的语言和思维习惯。 有人认为“同志”一词之所以被选择用作同性爱者的自我描述, 有其从起源到逐步流行的一段历程,还有其本身字面上的意义,另外, 也由于其原本并无贬义甚至还包含有作为同性爱者的自豪感的缘故。 我觉得这些理由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毕竟都只是一厢情愿的主观 的感觉。在实际的整体社会生活中,应该把这一问题摆在一般人共同 的语言和思维习惯的角度来看。假如这一名词客观上给同性爱者们带 来了不利的因素,那么,我们自己无论怎么去积极的理解“同志”一 词,都是意义不大。 相比之下,我更赞同取消专门使用“同志”一词来称呼同性爱人 群。就直说同性恋也未尝不可,不是一样也有异性恋的说法吗?或者 说“同性爱”,既不是什么特别的词汇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含义,而且 其中一个“爱”字,正表达了同性恋者一样是有真诚的感情的。 总之,避免自我的或者被动的特殊化,避免被误解,也是很重要 的。使用“同志”一词,也并不是什么大错,但是,也并非是必要的 和别无选择的。在此,本人只是提出一些想法,供大家讨论。 ────────────────────────────── 【综合报导】 ◆ 中国同性爱非病理化引起的是与非 【e行为3月16日】本网编辑楚天北京报导:将于今年4月20日出 版发行的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首次将同性爱从精 神病名单里剔除后,引起社会反响。连日来,除了专家学者在不同媒 体对中华精神病学会这一作法表示赞同外,代表民间声音的互联网上 激烈的争论更将这一反应推向高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明确表示,同性爱者不 是精神病病人,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不包括同性爱。 过去,同性爱一直被当作精神及人格障碍治疗。 消息公布后,除中文同志网站积极转载,高呼中国社会之进步外, 包括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境外知名媒体都予以报导或分析。舆论认为, 随着中国开放的深入,文化意识的多元化起到了明显进展,同性爱在 中国的非病理化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代表民间声音的互联网上,近三千万之众的中国网民对 此的反应煲贬不一。人们普遍将将同性爱的非病理化争论集中在人伦 颠倒、性滥、艾滋病联系在一起,然而更明显地,随着受教育程度越 高、年纪越轻,贬低和岐视同性爱的意图会越弱。 批评者说,同性爱既然是是“爱‘,就应该具备与异性爱同样的 特质(或者说是极力倡导的):比如情感的投入、专一。可惜在中国 的同性爱那里没有看到(恕孤陋寡闻)。爱一个人,可能只是倾慕, 尽管不能最终相伴也要真诚地祝福、结合、希望的是终生厮守、只此 一人。同性爱呢?至少笔者没听说过发生在国内的长久的爱情,听说 的只是公共厕所、公园角落的秘密聚会和南下北上的寻觅性爱夥伴, 即使在李银河女士和刘达临先生的调查报告中──也只有这样以肉体 欢愉为引导的爱,这种性滥,即使是异性之间,我们也称之为“变态”。 目前包括甚至毛宁发生在阴暗废墟的神秘被刺事件所展露(或揭示) 的同性爱者们的行为,的确没有给大家太好的印象! 这种观点还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思想的解放,但解放不代表丢弃 自己的宝贝和捡西方的破烂。中国需要的是道德的重建,而不是道德 的再度丢失。不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同性爱会和染发一样普遍,性交和 大便一样随意,如果是那样的话,恐怕就不是社会的进步了。 也有人说,对于同性爱,固然有遗传性变异的生理原因,很不幸, 这部份人算是自然造物的失误,违背了人类这一生物种类如何延续自 身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没必要对其表示抗议,毕竟这是个自由的社会。 然而,有更鲜明的态度反驳这些意见。反驳者主要从同性爱者的 社会压力角度分析认为,不能因为性滥和艾滋病而一叶障目,对同性 爱刻意丑化,同性爱与异性爱一样对感情投入,希望家庭的归宿,只 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社会的压力,才无法保证同性爱的纯洁和庄严。 反驳者说,有人把同性爱与乱伦来比较,之所以大家觉得同性爱 圈子“乱”,就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同性爱者还不够宽松,有很 多普普通通的同性爱者还不敢现身,再加上媒体片面的报导,一提到 同性爱就是什么公园啦厕所啦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啦……不可否认这些 现象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同性爱者的主流。去年上海有对女同志的 婚礼(当然是只有仪式而无法律效力)在美国这边有报导,在国内各 大媒体上倒反而不闻风声水响。绝大多数同性爱者还是渴望一种长期 稳定的关系的,渴望灵与肉相结合的“爱”而非单纯的“性满足”, 而事实上华人同志间感情专一长相厮守的也大有人在,只不过他/她 们这样做较之通常的异性爱者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毅力,也更具隐蔽性。 反驳者以美国为例说,现在已有为数不少的稳定的同性爱家庭, 电视里播放了三个这样的同志家庭,长期稳定的关系近二十年左右, 一家人其乐融融。我想这跟美国在二十几年前将同性爱非病理化及媒 体日渐客观公允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不然同性爱者给大众的印象或 许仍然是酒吧公厕里的鬼鬼祟祟昏天黑地肉欲横流吧。 反驳者还说,许多人对同志有误解,认为很女性化(男性化)。 这是不对的。是有些人这样,但大部份不是。他们看起来很正常,如 果说出自己的身份来,你都会觉得不可信的,甚至连我们自己的亲人 中都会同志"隐藏"。做为你亲人的他或她,也同样的身不由已。因为 这不是由于大众的声讨而能改变的事。同性爱者如果真的不去结婚是 不现实的。而将来违心地同女孩子结婚,不仅是害已更重要的是害人。 虽不是自己所愿。但这种婚姻不光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对另一个无辜 的人的伤害。这种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正反方的辨论的焦点其实质是在社会传统对于同性爱的接纳程度 上。号称全球最大中文新闻网的新浪网昨天随即推出“同性爱的是与 非”专题,并在显要位置特设两个调查问卷。截止发稿时(16日 17点30分)不到一天的时间已有超过六千人参与投票。其中第一 个问题“我国精神病分类的新标准将同性爱不再划为病态,你对同性 爱的看法”回答“很别扭”和“觉得恶心”的总人数占了48.63%,超 过了回答“可以理解”的47.50%。 而在其具相同意向的问题“如果你发现一个朋友有同性爱倾向, 你会怎么与他相处”的回答中,“和以前一样”的占69.46% 。 由年青的网民参与投票的这组结果来看,中国社会对同性爱的态 度已不再保守,但对同性爱仍保持距离地接受。他们对同性爱的理解 和接纳程度正受社会外力影响摇摆不定。 中国将同性爱非病理化后,同志研究领域的专家也发表了对同志 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著名的《爱知简报》住持人万延海指出,关于同性爱和双性爱的 科学研究在中国还非常缺乏,如果科学团体在这些同志议题发挥更加 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这是大陆同性爱研究专家首次就同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万对中国同志目前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他说,中国是13亿人口的 大国,目前中国发生的有利于同性爱者的变化只是发生少数城市和学 术界的领导层。这些城市或这些专家因为处于信息开放的有利地位, 比较早期地得到了关于同性爱的正确观念,而且这里现在已经有了一 个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同性爱社群,因此上述变化只是反映出中国社会 或学术界局部的变化。 在这份建议中万强调,在推动关于同性爱和双性爱的科学研究上, 男女同性爱者和双性爱者们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研究人员得到更 加全面、准确的资料,从而用科学研究帮助公众和专家正确认识同性 爱者和双性爱者。 万还说,中国男女同性爱者和双性爱者们有责任采取积极行动, 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和中国精神医学专家交流,对推动中国精神医学专 家对同性爱者和双性爱者的正确认识将产生影响。 关于中国同性爱的是与非的争论仍通过互联网向各个角落传播, 可以很预期地看到,争论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社会改善同性爱者生态 环境起到很大作用。冷静、执著地做好自己的本份,积极生活,多与 外界交流和沟通,同时不仅仅要关心同性爱者的处境,更需要有更宽 广的胸怀,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和社会,关心我们的国家,关心我 们的环境污染问题,支持政府在保卫国家利益,稳定社会,提高国民 生活水平方面作出努力,从而树立同性爱者健康形像,只有如此才能 说服社会偏见。 ◆ 春光无限大连同志游走滨海路 ·牧 羊· 3月18日下午,海滨城市大连,同志们在春光下举行了游走滨海 路活动。此活动无组织无标志,一路上不停有陌生面孔融入行走者队 伍中来,大家心照不宣,面对碧海蓝天,一路说说笑笑,互不相识, 彼此无猜,气氛友好,成为滨海路上一道奇特的风景,行程四十余里, 有20多人参加,年龄从18-40不等。一个星期前,大连同志网站、社 区以及同性爱热线信箱,时发出走滨海路的消息,并一再强调,这是 一次无组织,无目的活动,于18日下午一点在大连星海广场华表下面, 准时向东出发没有任何标志,自由参加。 18日是个星期天,下午一点时,星海广场华表下已聚满了形形色 色的游人,大约一点十分左右,有几个男孩陆陆续续的向东出发,不 久便有三三两两的人加入,大家虽脚下同路却互不相识,当走进滨海 路时,已汇成了十几个人的队伍,另有十几个人以车代步。时步行时 而车上,走走停停,亦谈笑风生,如无人之境。还有些人远远的看着, 始终未敢加入。滨海路是大连沿海风景线,一路有傅家庄、燕窝领、 北大桥等风景名胜,沿途屏山临海,奇景叠出,礁石岛屿,美不胜收。 参与这次活动者有志愿者、大学生、私营企业老板、公务员等社会各 界人士,很多时未曾谋面的网友。一路松涛阵阵,笑声朗朗,无不心 旷神怡。放眼大海烟波浩淼,海天一色,鱼帆点点,眼前峰回路转, 身后曲径通幽青山叠嶂。同志们互不问称呼及职业,只要加入队伍中 来便是志同道合,同心向前。 整个行程近四个小时,到终点老虎滩时,日已暮,老虎滩名景群 虎咆哮,鸟语林百鸟归林,携手同行一个下午的同志们挥手惜别,融 身暮色。各自归去,却并不知道彼此是谁,说不定面前得哪一个,就 是网上聊得熟不能再熟悉的网友。 部份人建议,有缘同路,举杯小坐,因学生急于归校,未果。 事后,大连同志对此评价不一,圈里知名人士张某说:此次失败 之处是没有标志,当时广场有许多人,因未找到组织而返回。也有同 志提出,大连城曾生发生震惊全国的某事件,旗帜鲜明恐发不测,还 是别张扬为好,不如这样没有目的,心照不宣,友好和谐,浑入自然。 同行者网管明月秋波说,他很少走这么远的路,虽然累,但心情非常 好,其乐融融好像家的氛围,虽然大家不认识。 其中有不少人只围观不敢加入,更多人在静观结果如何,见一路 平安,也跃跃欲试,希望还有这样的机会。有关人士说,这次挺成功, 有可能继续办下去。据悉,几个同志版版柱参加了这次活动。 简单附滨海路概况: 滨海路全长30.9公里,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驱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 一边是长满针阔叶混交林的山峦和盛开着火红杜鹃的山麓,一边是烟 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态的礁石岛屿,沿途奇景叠出,美不胜收。 1988年8月,国务院把该风景区与旅顺口风景区一并划为国家重点名胜 区。 ◆ 教师同盟耕耘三年 同志师生受益匪浅 【《劲报》记者李慧宜报导】继情人节后,白色情人节的来临再度让 同志们有点伤感!尤其是有些尚在就学的同志们,在身分曝光后受到 的压力,常使得这些小恋人不得不暂时隐匿起来避避风头。不过,幸 好还有一群同志老师以及所属的“教师同盟”,至今已默默耕耘三年, 帮助缺乏社会资源的孩子们,平安稳定地度过风雨飘摇的青春期。 日前,北部某高职有一对拉子恋人,因为身分曝光而受到家长、 校方的强大压力。两个同年级的小女生,硬是被要求在分手和休学之 间做出选择。还好,幸运之神对她们颇为眷顾,她们的班导师是位男 同志,完全可以体会学生的困难与痛苦,为学生抵挡另一位班导师与 校方加诸在学生身上的压力。 这位伍姓男老师表示,事件一开始是某方家长先发现的,后来家 长要求学校处理,并扬言如果不让这对恋人分手,一定会让校方好看, 使得原本可以不介入学生感情的校方,此时便不得不出面解决。 伍姓老师说,他并不想了解学生的感情阶段,因此他只跟这两位 学生谈就学及经济来源的重要性,并在这个前提下安抚校方与家长。 同时,他也与另一位导师建立默契,拟出保证学生可以顺利毕业的共 识,以获得校方“不把事情弄大”的默许。 在将近一个月的不断沟通后,小恋人不仅受到班上同学支持,家 长、校方也暂时不再胁迫学生。对此,伍老师说,这段过程说起来简 单,但实际在处理时,却面临很多来自各方压力,幸好他参加的同志 老师团体“教师同盟”的伙伴不断给他支持以及实战经验,才让他可 以陪着学生一起成长。 另外,根据另一位也是“教师同盟”的老师表示,一般学校对同 志仍然不友善,学生一旦出柜,校方即开始以各种理由刁难学生,甚 至强迫学生退学。不过,教师同盟老师的学生若遇到这个问题,至少 还有专业的洽谈辅导可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也可减缓学生与校方的对 立。 (转载自《劲报》2001年3月12日) ────────────────────────────── 【信息天地】 ◆ 常规和不满 ·艾伦·赫尔曼· ·李明 翻译· 在美国现代史上,心理学家和同性恋者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的。 心理学家们的观点很具影响力,而且他们具有定义精神健康的权力, 所以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一直至关重要。因为研究同性恋者的生活可以 使他们的权威前所未有地影响到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行为,所以同性恋 者对于心理学家们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性恋者们始终和诸如阿尔 弗莱德·金赛、艾弗林·胡克等促进社会改良的专家们共同奋斗,也 坚持不懈地同象查理斯·索卡里兹和爱尔文·毕博等歪曲同性恋并将 其归为疾病的所谓的专家们一决雌雄。这个奇怪的关系有过许多戏剧 性的波动和转折,但是有一点始终未曾改变:不论是在二战期间和麦 卡锡时代,还是在为《疾病诊断与统计标准》而战,或是推广对同性 恋表示亲善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学家们和同性恋社区成员总是把目光 集中在同一个领域:正常化。 因为正常化可以带来变化,而异常看起来只会使未来退回到以前 仇视同性恋的老状态,所以正常化一直是同性恋运动的中心目标。然 而,如同许多同性恋者指出的那样,正常化也可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 后果。人们很容易把值得尊重和与常人无异混淆起来。在美国大众的 眼里,与常人无异就是举止有礼,穿着得体,具有中产阶级的外表形 象。如果正常化意味着竭尽全力地不引人注目的话,那么这将很难使 社会认识到同性恋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它既在整体上有别于异性恋, 又在个体上相互不同。 男扮女装的异装癖者和骑摩托车的女同性恋者过去只出现在同性 恋社区的杂志上,现在他们在媒体新闻中频频曝光。关于是否应该把 他们纳入同性恋自豪游行的行列中,否应该公开支持诸如“行动起来” (Act Up)和“酷儿国”(Queer Nation)这样的激进团体,一直存 有争论。同性恋社区应该以何种形像出现在美国公众面前,成员们在 这个问题上总存有分歧,而这个分歧的根源就在于是否要表现得“正 常”。“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试图让公众相信,同性恋者和其他人 没有什么两样,”洛杉矶的同性恋活动家唐·斯莱特气愤地说,“现 在这些年轻人却在加固社会对同性恋的一贯印象──同性恋是与众不 同的,同性恋是‘奇怪’的。‘放荡不羁’是好的!真他妈的见鬼。” 斯莱特是在1970年说出以上这番话的。时至今日,情况基本没有 什么变化,只是越来越高的能见度和越来越大的同志运动规模使得男 女同志──尤其是石墙事件以后的一代人──更容易炫耀他们的与众 不同,并大声疾呼道:“这就是我们,我们是同性恋,我们美丽多采, 你们受不了也得受!”象以前一样,还是有许多人只是想融合到大众 中去,过上不受宗教和政治干涉的普通生活。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失 去工作和家人,并曾被指责为破坏家庭观念和推行共产主义,在这样 的社会里,正常化的吸引力是很令人理解的。 但并非所有的同性恋者都渴望长久专一的“婚姻”,象典型的异 性恋夫妇一样拥有房屋和抚养两个半的孩子。有些同性恋者永远都不 可能拥有这些,他们或者因为缺乏机会或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希望拥 有这些。对一定数量的男女同性恋者而言,这种正常化极为枯燥无味, 他们宁可在性行为、穿着打扮和文化表现等方面寻求社会可以接受的 极限。对正常化的不同看法使这些人被视为九十年代新异类的边缘。 由于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努力争取被视为正常,所以今天才有这些男女 同性恋者可以随意拥有那么多的情人,可以从事各种稀奇古怪的性行 为,可以穿羽毛皮革衣服而不用担心自己是个“异类”,不会被贬低 为精神上“不健康”。因为男女同志都已经认识到,同性恋是人类正 常的性行为的一个健康分支,所以把追求正常化作为同性恋社区的集 体目标就很容易遭到拒绝和嘲笑。当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同性恋是病态, 并且许多同志本身也这般感觉时,对于绝大多数同志来说,可以被公 众看到并视为正常是必需的、迫切的和有意义的。既然现在同性恋者 在公众眼里已经接近正常,正常化就开始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甚至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 如果说本书一再阐述的历史可以说明什么的话,那就是同性恋正 常化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同性恋者与其他人一样,精神健康(或不健 康)并不是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不幸错误之后的新发现,这个观点 也不会受到公众的自动接受。正常与否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论是大 人还是孩童,我们都学会了透过这个眼镜来审视自我和他人。随着美 国文化在过去五十年里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社会看待正常不正常的 观点也在改变。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这个观点都对同性恋者如何看 待自己产生着巨大影响。不论我们感到内心平静或是情绪波动,不论 我们接受或是鄙视自己的性感受,这些都不仅仅是运气或命运。如同 最好是把这些技术问题留给专家们来解决一样。在社会历史和社会冲 突的战场上,人类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关于正常化的一致观点。 目前亲善同性恋的心理学是值得骄傲的,当然,这是艰苦斗争换 来的成果。但是从心理学和同性恋的过往历史来看,如果现在就认为 斗争已经取得了胜利,显然还为时过早。过去的错误就在于过份依赖 了职业陌生人的慈善心肠,今天,我们还在继续着昨天的错误。未来 将给同性恋者在心理上带来什么,幸福还是不幸,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正常化”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选自《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同性恋》第14章) ────────────────────────────── 【同人笔林】 ◆ 我们看见了什么? ──读《红楼梦》 ·秋 阳· 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曾有这么一段话:“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呢?我们看见了什么? 一 《红楼梦》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古典小说,然而在西方世界,其流 行程度远在《金瓶梅》,《西游记》,及《水浒传》之下。有些洋人, 也算读过这部著作,仿佛猎奇多于欣赏,提出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 “贾宝玉如此女性化,会不会是个同性恋者?”我不知是他们特别敏 感呢,还是我们东方人在他们眼里,都有一种女性化的气质,令人想 入非非。他们的问题出自于他们的印象,但要回到得好,决非Yes』? No所能对付得了的。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一句话,概括了贾宝玉性 格上引人注目之处。他是一名从“膏粱锦绣”中成长出来的贵族公子, 但他与一般的纨侉子弟又有不同的地方。贾宝玉钟情于珠闱翠绕,在 大观园中,他是唯一的男性主子。对女性,宝玉的评价也颇有玩味之 处,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又称“天地灵 淑之物,只钟情于女子。”一个男子如此看待女人,仅仅用“尊敬与 同情妇女”是解释不通的,更扯不上“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意识”。 说白了,他不愿当男人,要当女人! 自然,上述的行为言论,毕竟与“性取向”还是有区别的。有的 读者会提出,在《红楼梦》中,写得明明白白,贾宝玉初试云雨,是 与他的贴身丫环──袭人,难道他们俩同性。 宝玉与袭人发生性关系的故事,是小说第五回“神游太虚境”的 铺垫,而此一回目,又是整部作品的一个框架。所以,有必要将其有 关情节作一陈述: 那日,宝玉随贾母一干人园中赏花,一时倦怠,由贾蓉之妻秦可 卿照应到她的房中歇息。秦氏卧房里的一联一画,以及种种摆设器物, 全用假托,出自于历史上著名的香艳故事,暗示色情陷阱。贾宝玉刚 进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来,顿觉眼蒙骨酥,昏昏睡去。梦中, 由警幻仙子引路,进入了太虚幻境。在那里,宝玉看遍了金陵十二钗 的图册,判词;而后,他又被仙子送入一香闺绣阁。阁内,警幻仙子 向他进行了一番有关于世间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的泛泛的说教言毕, 话锋突兀一转,她指着宝玉道:“尔汝则天份之生成一片痴情,吾辈 推之为意淫。唯意淫二字,可心会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又道,意淫于世道中“未免迂括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呲。”为了 解救宝玉,警幻将其妹可卿许配于他,让他从此改悟前情,“留意于 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罢,便秘授以云雨之技,推宝玉入 房内,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也便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与可卿 行起儿女的事儿来了。 这一大段写得极其晦冥,又带有强烈的嘲讽,真话假话,正说反 说,颠来倒去,确实不怎么好读。犹如吃鸡翅,非得剔除零零细骨, 方品得其味。警幻到底是警幻,她点明了,宝玉的“淫”与众不同, 宝玉的“淫”于世难容,为了让宝玉改邪归正,她要宝玉与可卿成亲, 甚至连作爱的技巧,仙子也未忽略。文中用了“密授”,“推”, “关门”等几个动词,把宝玉送入迷津。于是呼,梦中的宝玉便与梦 中的可卿有了一番云雨。至于袭人,她只不过在宝玉梦醒过后,被宝 玉照着梦里的法子,依样画葫芦,试了那么一番。此时的宝玉,于其 说是在作爱,还不如说是在当学徒试更为合适。 按照常理,当一少年到了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有了性欲, 同时也有了性的“本领”,功到自然成。当然,从总体而论,确也有 一定比例的人需要性的“启蒙教育”。但是,警幻在梦中所担任的角 色,决不是“性启蒙”,而是施展其大能,全方位地把宝玉变过来, 纳入正统且正经的途径。在这一章回中,宝玉失去了小说前八十回中 的聪慧和灵通,如同玩偶一般,受人摆弄。令人可悲,又令人可怜。 然而,就接在此章之后,犹如云开日出,在宝玉面前,出现了一 名小生。他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 胜宝玉一筹”。此人便是秦可卿的义弟秦鲸卿,字秦钟(音谐情种)。 书中写到,宝玉自一见到秦钟,痴了半日,若有所失,叹道:“天下 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两人你言我语,十 来句话,便亲密起来。宝玉对下人说:“我们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 摆在里间小炕上,省得闹得大家不安。”此后,有关宝玉与秦钟的两 情缱绻,作者是这么描绘的,“因他二人这般亲热,也怨不得同窗人 (指学堂)起嫌疑之念,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店内外。” 书中宝玉与秦氏姐弟的关系,一梦一真,一晦暗一明亮,一被动 一主动,造成天差地别的对照,贾宝玉的本来面目,还不昭然若揭了 吗? 秦氏姐弟在<红楼梦>里仅仅昙花一现,两人不久都不明不白地死 去,好象作者塑照这两个人物,为地就是佐证贾宝玉的“性取向”。 好歹,秦可卿还得了一支曲子,曲名意味深长──“好事终”。 二 讨论《红楼梦》,不能不涉及到林黛玉。《红楼梦》之所以不朽, 独树一帜的林黛玉形象占了相当大的成份。宝黛的爱情悲剧,早已成 为文学经典而论,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若要做贾宝玉“性取向”的 文章,很有必要对此作出解释。 开卷《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神话的叙述:女娲补天 时留下一快石头未用。天长地久,石头修成人形,名为神瑛侍者。侍 者常在灵河岸行走,见河岸边有一株绛珠仙草,逐日以甘露灌溉。仙 草幻化,为一女体,她心思想,既得神瑛侍者甘露之恩,若下世为人, 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还得过了。 这个神话故事,便是宝黛关系的提契。宝玉将黛玉视为知己,看 作同类,甘露滋润,惜心护呵。而林黛玉呢,她唯有将自己柔弱生命 中惺惺相惜之爱,化为泪水,报答于宝玉。一首“枉凝眉”,点明了 两人的缘份:“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 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他俩,是灵的相投, 是美的契合。他们注定得不着姻缘,也不屑于姻缘。 这也便成为《红楼梦》与《西厢记》,《牡丹亭》的相异之处。 后者的主题相当明了,是情欲的追求与封建礼教的捆绑之抗争。莺莺 对张生,由情到欲;杜丽娘对柳梦梅,由欲到情。情和欲的不可遏制, 均被作者在本子中抒发出来。也正因此,这两本书被封建士大夫斥责 为“淫词艳曲”。不否认,《红楼梦》中也有所谓的“淫词艳曲”, 但在宝黛之间,绝无任何不洁的描写,作者死守住“洁本洁来还洁去”, 宛如一道清流在贾府的污泥浊水中流淌。 小说的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在大观园内收拾落花,又一同偷 读禁书西厢,为书中人物的互相爱慕而心动神摇,如醉如痴。该段落, 写的十分美,很多人都熟悉,也一直作为重要情节,引证这两位青年 男女冲破束缚,悄悄地恋爱。但如若我们有心地浏览,便会觉得不象 那么回事。他俩喜欢西厢,因为在他们眼里,西厢真是好文章,词句 警人,余香满口。但西厢记里的爱情表白,却被他们用来相互斗趣。 特别是宝玉向黛玉求饶的那段话,疯疯傻傻,令人忍俊不禁:“好妹 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吧,我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 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王八,等明儿你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 候,我往你坟上驼一辈子石碑去。”宝玉赌咒发誓,怕林妹妹受委屈, 竟然把林黛玉嫁到人家那里去当“一品夫人”去了,你看荒唐不荒唐。 后来,林黛玉因误会可真受了委屈,独自葬花,且泣且呤,好不伤感, 也正到了多情公子贾宝玉表态的时机。但他这个人,在林姑娘面前, 一点子装腔作势也不会:“谁知你忽然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 魂失魄,不知怎样才好,就是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 也不得超生,还得你说明了原委,我才能托生呢!”这番话,说得极 其关键,贾宝玉对林黛玉,是作为知音来追求的。他把整个心怀都向 她畅开,字字饱含着真情。宝玉四周的美女花团锦蔟,他衷情于黛玉, 并不在于她是美女中的一员,更确切地说,并不在于她身为女儿。他 爱她,因为她是他人生相知相投的伴侣,对功名仕途,世嗣昌隆,他 们有一致的思想基础。旁人的正统观念,在他们看来,不过“混账话” 而已。两人平常说的话“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要恳切”。正因 为如此,莫要说在贾府,就是在整个社会上,他们被视为离经叛道, 不肖种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比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升华到精 神上难舍难分的相爱境地。就如林黛玉所感叹的那样:“黄金万两容 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 可惜的是,在高鹗后续的四十回中,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戏剧化场 面,调包结婚。一下子,格局大变。于是呼,林黛玉对贾宝玉,由爱 及嫉,由爱及恨,眼泪不再流,变成了恶狠狠的叫骂。数声“宝玉, 你好,你好……”林姑娘离开了人世。世俗的嫁娶,包办一切,也将 这部巨著的精髓扫荡而尽。宝黛二人,一个要娶,一个要嫁。作得死 去活来,闹得天昏地暗。虽然,高氏的续作,一直被红学家们讥为“ 狗尾续貂”,无奈狗尾太长,占了貂身的一半,又是最能甩动煽情的。 此外,虽然,高鹗在气质与才华上无法与曹雪芹比,但他深悉如何迎 合读者,也就由此而站住了脚。当年,上海的徐玉兰与王文娟演的宝 哥哥和林妹妹,其中最催人泪下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还 不就是从那条“狗尾”上甩出来的。一时间,马路弄堂,会唱绍兴戏 的及不会唱绍兴戏的,都在大呼小喊:“林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 了哇!”喊得让人心发颤。天哪,一出悲剧本不是这般样发生的。断 送这两名青年的,不是贾母,王熙凤与薛宝钗,也怨不得高鹗,世俗 观念本身就有它天经地义的权威性。 《红楼梦》问世后二百五十年,有一出电视连续喜剧,曾经创出 了美国电视剧最高收视记录,还获得了艾美奖,那就是大家熟知的 《Will and Grace》。精心的编排,生动的故事,出色的表演,赢得 各阶层的喜爱,同性恋者与女性之间的亲密友谊,心悦诚服地被人接 受了。再想想《红楼梦》,留下的恐怕便该是一声微微的叹息:换了 人间! 三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 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好一支缠绵悱恻,风流儒雅的曲子。寄托了少年的怀春,抒发了 对心上人的眷恋。唱此曲的是宝二爷──贾宝玉,地点在将军之子冯 紫英的宴会上,在座的为一档子富贵闲人,唯有一位,地位卑微,忠 顺亲王府的戏子,此人便是宝玉吐露爱慕之情的对象──蒋玉菡。 蒋玉菡,又名唤琪官,书中出场不多,但不可小看。他的名字中 也有个玉字,姓氏带草字头,似乎也响应了木石良缘(众所周知,木 石良缘应指林黛玉)。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蒋玉菡非等闲之辈。两 人初次见面时,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十分留恋,向袖子中取出扇子, 将一个青玉扇坠解下,赠于他。蒋玉菡则将系在小衣儿的一条大红汗 巾解下,这汗巾是北静王的赠品,西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名贵非常, 玉菡将此回赠宝玉,“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两人互赠表记。在 秦钟去世之后,贾宝玉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其命运的玄机也由此而 发。 必须指出的是,蒋玉菡不是林黛玉,无论从才学修养,还是从性 格品味,他都难以与宝玉匹配,他是个进不了红楼的红楼梦人物。蒋 之所以得到宝玉的青睐,唯一的原因,他们是“同志”。因而,他们 之间处于一种斯混状态。为了瞒住贾府上下,也为了躲避忠顺亲王府 的鹰犬,在东郊离城二十里一个叫紫檀堡的地方,便是他们的幽会场 所,也成了这二人的天地。这紫檀堡的房产,究竟是蒋玉菡所置,还 是宝玉为“金屋藏娇”花的银两,书中没有交代。有人认为被后人删 去,但也无关紧要。无论怎么说,宝玉与蒋玉菡的亲密的同性之爱, 已确定无疑,并传扬出来,弄得这一域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在说, 他(蒋玉菡)近日与衔玉的那位令郎相遇甚厚。”为此,忠顺亲王府派 长官到贾政处索人,贾政得知,气急败坏,眼都红了,在他看来,宝 玉干的勾当,若如可饶,日后可为杀父杀君之罪!贾政将孽子大加鞭 鞑,打得宝玉由腿至臀,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不见一点好处。 值得提出的是,宝玉受责后,有一段黛玉探访的情节,不过短短 几行,却感人肺腑,牵人思绪。书中道: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 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堵喉,更觉厉害了,心中提起万句言语, 要说时却不得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 宝玉听说,便长叹了一声道:“你放心,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 情愿的。”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贾宝玉有“断 袖之癖”,凭她的敏感与聪慧,不可能不觉察。依常人之见,他两是 一对恋人,男友有外遇,并闹腾了出来,一般作女友的会怎么样,不 难想象;更何况林妹妹,不病死,不气死,自己也会去寻死,(续书 便是照此逻辑发挥的)。然而,此时此刻,面对她唯一可亲近的人, 这位柔弱女子,伤心惨目,泪流不止,不是为自己,丝毫不是,而是 为了宝玉。用眼泪报答恩爱的神话,在此得到了印证。所谓“改了吧”, 与其称为规劝,还不如说是为爱人担忧。自古以来,林黛玉一直被视 为“妒忌”的化身,有一位学者在论妒忌时,将奥赛罗,林黛玉与周 公瑾三人比作妒忌的典型。可怜她,狭置于两名强悍的男人之间,担 当同等的指责,实在太不公平。这里存在有相当程度的误解和偏见。 林黛玉多愁善感,个性孤独,言辞尖利,均为不争的事实,后四十回 里,又有了大大的走样。但是,林黛玉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对于宝 玉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是舍己的。面对无情的封建势力的棍棒, 她把内心深处的爱,化作串串泪珠,奉献在宝玉面前。宝玉的一声: “你放心吧。”便是她最大的慰藉。正因为如此,这两个人才可能携 起手,坦坦荡荡的我行我素,成为一个时代的叛逆者。 相对之下,宝玉与蒋玉菡的恋情就达不到那种境地。写到此处, 不由令我阵阵胆寒。是不是因为圈子狭小,是不是圈内的人都有一种 悲凉的怪异,为什么圈内的交往大多停顿在“游戏人生”的水平。宝 玉从蒋玉菡处得到的,不过是一条大红汗巾,尽管这条汗巾来历不凡, 又相当名贵。 四 张爱玲先生说过,所谓的三大恨事,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 香,三是红楼梦未完。《红楼梦》写到八十回,断了,断得斩钉截铁, 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的人,提出了他们的论断,曹雪芹突然 撒手归天,死因不是心肌梗塞,便是脑中风,不然的话,何至如此苍 促,《红楼梦》的后事都未来得及细细交代哩。 但是,把《红楼梦》当作梦来对待的人,却有另一番见解。他们 说,曹雪芹从梦中醒过来了,梦是无从继续的。哪见过有哪个梦能完 完整整,有头有尾。“沉酣一梦须终醒,冤孽徒消好散场”。没有结 局,便成了结局。 曹雪芹醒了,他推开了案前的纸,把手中的笔甩得老远老远,笔 尖在茅屋的灰墙上,流下了一串鞭打般的墨迹。他长呼一声:“罢也!” 就此将一切停于一个定格。 曹雪芹之所以不往下写,他心中明了,贾宝玉的“祸根”,如同 他佩的灵通宝玉一样,是从胎里带来的。他根本就不可能“改邪归正”。 或许,他会姑且迫于家族的压力,与表姐薛宝钗接为“金玉良缘”。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作为小 说,又往下交代了一步,再往下呢?作者实在推测不了,社会势力能 够宽容他多少。在前八十回里已有暗示,贾府大厦忽喇喇倾倒之后, 贾宝玉与蒋玉菡的“丑祸”再发,宝玉铛锒入狱,这个情节,不可能 如小说前半部那样,点到为止,必须正面阐述。如果将此事这般托出, 他有几分力气来招架洪水猛兽样的“应罪应悔”的指责?况且,“文 字狱”的大门,一直对着他们这样离经叛道的文人虎视耽耽。匪夷所 思,搁笔便乃为上策。 同时,曹雪芹也无意于在贾宝玉和蒋玉菡的关系上多下笔墨。这 两位走到一处,无非为了人欲凡情。他们之间迸发不出灿烂的火花, 只可能在现实中抖落出一个个浮躁的矛盾。这样,一部可称之为广阔 时代画卷之巨著,一下子变成了《品花宝鉴》似的言情小说。作者极 不情愿,读者也会因此而失落。好就好在,曹雪芹在他的文稿里打了 伏笔,蒋玉菡在宝玉入狱之际,娶了袭人为妻。这两个曾与贾宝玉发 生过肉体关系的男女结为夫妻,既是别具匠心的策划,又是合情合义 的安置。 曹雪芹搁笔了,他写尽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再写它的衰微破败, 触景生情,感受到的,将是不堪的折磨。当时,他处于“绳床瓦灶, 举家食粥”的境况,唯一的爱子的夭亡,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他无力 再把笔提起,重新回到梦里去。以后的事,要往下写,一字一滴血, 不罢也得罢! 顶顶要紧的是,他不忍心触笔于宝玉和黛玉的结局。这两个年青 人相亲相投,脱离了尘埃的污染,超越了世人的企盼,进入了灵爱的 境地。对于林黛玉,一位忧患于“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剑霜严相逼” 的小姐,早逝是必然的。叙述她的早逝,是一件残酷的事。她眼中, “能有几多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宝玉惹祸上身, 黛玉望穿秋水,不得音信。她终日悲啼,泪尽而逝。从而,还却了她 人生的宿愿。这是不少红学家认定的线索的走向。可以想象得出,读 者读了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映。当然,人们会同情,会怜悯, 会陪著书卷抹泪。但掩卷之后,理性也就掩盖了感性,七嘴八舌的议 论和判断,会如潮如涌,说她犯践,自作自受,闹得鸡飞狗跳。林黛 玉生前习惯了孤独,移情于清静;料想不到,死后还不得安宁。如果 到了这部光景,埃怨的就不是贾宝玉,而是他曹雪芹了。 再看看贾宝玉,他的故事,实际上也用不着加以铺张了。宝玉的 出走,看来是既定的结局,即使是高鹗,也不得不照此承接。他出走 了,他身后的那片土地,原本凤尾森森,龙呤细细,好一派昌明盛隆, 花柳繁华;如今,只留得一个白茫茫的大地。他枉落红尘若许年,终 于又步出红尘。林黛玉的魂归离恨天,使他失去了对红尘仅有的怀恋。 问题在于,他走往何方?都在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佛身升天。我终 不信,我不信贾宝玉挣脱了身上的枷锁,又会自觉自愿地把另一付戒 规套到脖子上。天命,他不得不从,尽管天命弄得他家破人亡,身败 名裂。但要他从僧从道?我想,他决不可能依就!有一首曲子,曾在 《红楼梦》二十二回里出现过,我想用过来证明我的观点,也作为本 文的结束: “漫拭英雄泪,离别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花台下;没缘法, 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 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二○○○年十一月 ────────────────────────────── 【同人心语】 ◆ 同志情幻的风月宝鉴 ·楚 钧· 兴手常翻翻《红楼梦》解闷。看到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故事一波三折,非常扣人心弦。这一回说的是 贾府穷亲戚贾瑞调戏年轻美貌的王熙凤,聪明心毒的凤姐顺势设下相 思局,将贾瑞锁在露天受了两夜风寒,而且逼他立下字据讹诈他的钱 财。贾瑞因此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之时,来了一位道士表示可救其性 命。他给贾瑞一把名为“风月宝鉴”的双面镜,并叮嘱说:‘这物 ……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贾瑞拿起风月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 唬得他连声大骂道士。他不顾道士的叮嘱,翻转镜子,“只见凤姐站 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地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 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 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 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 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 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 贾瑞不能面对风月宝鉴反面残酷的真实,而沉溺于镜子正面的幻 像,终于因自纵过度而一命呜呼。我每读到这里,总不免感叹他的可 悲。凤姐的确凶狠毒辣,但将贾瑞推上绝路的却是他无法从自己的欲 望中清醒自拔的弱点。我一直认为贾瑞可怜,直到有一天轮到自己病 倒,才意识到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当时我在美国一所大学读书,周围中国留学生不少,但逢年过节 的聚会所见总是拖家带口的老小喧哗,朋友们聚在一起打牌时说的话 题也跳不出打工、绿卡和父母来访的签证。最令人感到孤独的不是独 处,而是聚在热闹的人群中,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够倾听自己的苦恼和 心声。 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心灵的屏障,当我在搜寻器上输入“中国”和 “同性恋”两个英语单词时,眼前豁然开朗,好一个光彩缤纷的桃花 源!我做梦也想不到,这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华人同志,这里有中国同 志聚集的聊天室,有自己的征友网站……我从此在此沉迷,结交了不 少网络朋友。大家都怀有浪漫的梦想,都有难以言尽的苦闷和孤独, 很多颗孤独的心在茫茫网络中碰撞到了一起。我终于有了朋友可以吐 露心中的惆怅,距离使对方变得英俊,匿名使他们变得贴心。聊天室 里每一个陌生名字的出现,都让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碰撞的希望,幻 想寻觅已久的“他”会在网络中与我招手,带有走出孤寂。网络交谈 过渡到电话交谈,圣诞节和新年假期也不在令人畏惧,因为我终于有 了避难的去处。 年复一年,网络朋友来来去去,他们总是那样善良,那样细心, 那样热情。一个春日,我因为劳碌,又经风寒,得了有生以来最严重 的流感。头痛得如刀劈斧砍,持续不下的高烧让我卧床不起,幸亏周 围的朋友时不时来照应一下,帮我买些吃用杂货。我忍着头痛,打开 电脑,朋友们的邮件又在那里等着回应。我昏昏沉沉地回了几封,实 在撑不住,只好告知自己身体不适,于是关机躺下。到了晚上,电话 铃响了起来,远方的朋友一个个送来了慰问,他们仍然善良细心热情, 但我依然鼻塞口干舌燥。最后实在应照不下他们的好心,我只得将电 话线拔掉。此时我需要的不再是浪漫的梦想,也不是心灵的慰籍,而 是一杯润喉的热水。 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乱想,相思病苦的贾瑞不知什么时候跃入了 脑帘。我和他其实有什么区别?他沉溺于风月宝鉴中不能自拔,我编 织着网络情幻而忘掉了人世烟火,网络朋友们就象镜中的凤姐,美丽 热情,在我的心中填入了希望,但他们同时又那么遥远,那么虚幻。 网络情幻犹如一把风月宝鉴,使我忘掉了真实的生活,忘掉了从自己 周围寻找真实的朋友。病好之后,我开始戒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 业中,争取早日毕业,离开这孤岛般的中西部小城。我要去大城市, 去见真实的人,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终于熬到了毕业,并顺利地到美国东部的某都市就职,在那里结 交了一些同志朋友。每次周末相聚,大家总一起去市内的舞厅尽兴。 舞厅里灯光昏暗,烟雾浓浓,舞池里众男簇拥,令人情不自禁地加入。 在这么多同类人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放 松!五光十色的灯球随着快速强劲的音乐疯狂地闪动,我也随着人群 狂舞,难以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深埋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多年以来的内 心积郁终于在此刻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 酒吧和舞厅是奇妙的去处,这里人人打扮得时髦诱人。我不但可 以在狂歌劲舞中忘却烦恼。而且这么多同道中人,我可以和他们眉目 传神,在舞池里不经意地肌肤相碰时,他们洒得过头的香水迎面扑来, 他们是如此真实,如此贴近!每次去酒吧,我感觉象以前上网一般, 内心充满着希望,也许在我买酒或跳舞的时候,迷人的“他”会突然 出现在眼前,牵着我的手,带我走出孤独! 一个个灯红酒绿的周末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出现,我则换得 一个个头痛昏睡的星期天和洗衣框里烟熏难闻的衣裤。但一到周末, 我依然一如既往地奔向那片热闹场地,因为那片灰暗可以遮盖我内心 的孤独,那么多英俊的陌生人让我时时看到梦中情人的影子! 又是一个烟雾袅绕的昏暗酒吧,还是那震耳欲聋的音乐,我看到 在吧台前坐着一个干瘦的老人,他用毫无光彩的眼神贪婪地注视着我。 我心里一卒,我已经不止一个周末在这里看到他,也不止一次发现他 这么直直地盯着我。我向他望去,我们的眼神一下子锁在了一起,我 的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此时此刻,一面活生生的风月宝鉴显现在 我眼前,让我无处逃避!在镜子的正面,是我,一个生机勃勃的青春, 英俊迷人,给人梦想和诱惑;而镜子的反面就是那位老人,枯萎而憔 悴,孤独而凄惨。他也曾年轻过,也曾英俊过,也曾受人注目,又何 曾不是深闺梦里人。 我不禁双眼湿润,这里有如此多迷人的同道中人,有如此强劲的 喧闹和骚动,但每个人仍然孤独,因为此番相聚相拥不过是“天涯无 处不芳草”的醉人幻象,它让你看不到真实的生活,让一个个潜在的 生活旅伴与你擦身而过。眼前的这番喧哗和热闹,年复一年地让你沉 醉,最后却还你一个枯干的孤独。酒吧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让你幻想 自己的那一夜光顾将与“他”开始相依相融的人生之旅,但它只是一 面普通的“风月宝鉴”,岁月会让这面镜子的正面影像渐渐退隐到反 面,完结一个个孤独的人生! 当我离开酒吧的时候,我忍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我终于明白了, 一百个孤独的心聚在一起不过是一百份孤独。作为同志,我们不得不 与社会歧视抗争,经受内心挣扎,甚至远度重洋,终于找到一个全新 的所在。我们相聚到一起,没有任何歧见和约束,但我所看到的却是 一面面虚幻的“风月宝鉴”,一个个不切实际的虚幻人生。我不知道 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人心的屏障,才能走出孤独,真正和另外一个人分 享人生,同舟共济,白头谐老。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有家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