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97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1年5月10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比利时前副总理公开身份
        巴西议会讨论同性婚姻合法化事宜
② 【说三道四】华盛顿的中国“桃红”
③ 【综合报导】台湾政界探讨同性婚姻的可行性
        法国政府首次追悼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
④ 【历史回顾】人道百年:正视同性恋
⑤ 【信息天地】同性伴侣抚养孩子的启示
⑥ 【艺坛纵横】一个世纪的缠绵:电影世界的同性恋歌
⑦ 【同人笔林】墓草诗歌作品选(四)
──────────────────────────────
【新闻摘要】

◇ 比利时前副总理艾略特·鲁波最近向媒体亮明了自己的同性恋身
份,并吐露将参加五月份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同志骄傲活动。他形容自
己“每天都很同志”。

  关于鲁波性倾向的传闻始于1996,但这次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言。 

◇ 英国一名地区牧师声称:口蹄疫是同性恋的诅咒。

  在摩瑞顿基督徒聚会报中,牧师雷·柏拉斯提出,口蹄疫的蹂躏
与最近英国降低同性恋性行为合法年龄至16岁有关。

  同志权利活动家对上述诽谤感到震惊,但柏雷斯并没有放弃他的
主张:“圣经清楚说明同性恋是错的。”

◇ 巴西国会众议院预定在周三针对极具争议性的同性恋法案进行投
票表决。若是法案通过,巴西境内的同性恋结合将获得合法地位,同
性恋伴侣不仅可以进行财产转移,同时也可以共享社会或健康保险等
相关福利。 

  目前巴西同性恋团体已经利用各种管道积极地向国会议员展开游
说,该法案必须在众院表决通过,才可以送交参院进行表决,否则将
会无疾而终。事实上,自该法案在1995年提出后,巴西的南里约格兰
省就已经承认同性恋结合的合法地位,不过同性恋人士仍衷心期盼能
将同性恋合法化地位延广至联邦层级。

◇ 据《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旧金山立法机构“市参事会”于4月
30日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市政府购买医疗保险,支付双性性别市府员
工进行变性手术的费用。旧金山也由此成为全美第一个由政府部门负
担员工变性手术费用的城市。

  这个法案还有待于市长签署成为法律。但旧金山市长布朗已经表
示同意。法律将在7月1日生效。

  巴西国会开始讨论一项有关安全性行为教育的议案,该议案如果
被通过的话,所有色情毛片都将在片首加上五秒有关安全性行为的提
醒字语。

  巴西在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卓有成效,受感染人口的死亡率由
1990年的74%下降到1999年的25%。

◇ 好莱坞超级影星汤姆·克鲁斯周三对一位男性色情演员提出诉讼,
要求索赔一亿美元。他指责这位名叫查德·斯莱特的男子散布谣言称
他和克鲁斯有同性恋情结,因而破坏了克鲁斯和女影星妮可·基德曼
的婚姻。

  克鲁斯在诉讼中称查德·斯莱特(也叫凯勒·布莱德福德)对一家
名为《Actustar》的杂志讲述了“他自己恶意杜撰的故事”。

  克鲁斯的诉讼中称:“被告查德·斯莱特编造了全部谎言,谎称
他和汤姆·克鲁斯有持续的同性恋行为。这件事被克鲁斯的妻子发现,
导致了他们的离婚……这一恶意的自已编造的故事中没有一丝真实成
份。克鲁斯完全尊重别人的性嗜好,但他并不是同性恋者,与斯莱特
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人。”
──────────────────────────────
【说三道四】

◆         华盛顿的中国“桃红”

记者: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吗?
   
二言:我来自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91年抵美,获
得经济学硕士和公共政策分析硕士学位,目前在弗吉尼亚北部的一家
金融公司从事统计工作。

记者:你们杂志是怎样的一群人在怎样运作的?
   
二言:1997年9月初,一些关注国内状况的学生和学者在洛杉矶聚会,
决定推出一个有关同性恋研究信息的网站,取名为《桃红满天下》。
桃红是粉红色,是同性恋的象征,同时又代表爱心。同性恋者遍布天
下,我们志在将这些信息传到各地,所以《桃红满天下》很好地概括
了我们的工作目的。
   
  《桃红满天下》纯属志愿服务,编辑部成员不收任何报酬。除了
接受各方人士赐稿外,现在常规编辑人员有四名,分别来自湖北、广
东、北京和安徽等地,毕业于复旦、清华和北大等大学,在美获得生
物学和计算机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
   
  我们平时主要通过电话保持联系,编辑们每周基本见面一次,很
多想法和主意就是在交谈中产生的。
   
  现在中文世界的同性恋网站有好几百家,《桃红满天下》以大信
息量和严肃性著称。除了与其它网站在内容和风格上形成互补外,我
觉得严肃性本身就是抵挡误解和偏见的绝佳姿态。《桃红满天下》促
使反对同性恋的人士以理性求实的态度来提出反对意见,而他们一
“端正”态度,很多反对的理由和立场就已经不攻自破了。
    
记者:《桃》的精彩目录。
   
二言:《桃红满天下》为双周刊,包括道德/伦理、精神卫生、法律、
经济市场、文学和艺术等栏目。每一期还报导世界各地有关同性恋方
面的重要新闻。
    
记者:你愿意《桃》是怎样的?
   
二言:我希望《桃红满天下》是一扇同性恋者的窗口,社会可以从这
里了解到同性恋者,同性恋者也可以透过自己的经历看世界。同性恋
者有着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就象男人的感情与经历和女人是
大不一样的,大家都有着不同的快乐和烦恼,相互尊重是和谐共处的
前提。当然,目前同性恋者面临着社会压力比较大,但正因为如此,
大家更应该振作,而自艾自怨是于己无补的。
    
记者:预言一下《桃》在世界同志史上的地位。
   
二言:《桃红满天下》侧重介绍同性恋文化信息,希望社会能够以开
明、求实、公允的态度来看待同性恋者,就象看待妇女、孩童、老年
人和少数民族等少数族群一样,也希望有关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能够
对同性恋社群投以关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同性恋者的生活福利,解
放生产力,而且可以提高学术界自身的进步,丰富整个社会的文化表
达。如果《桃红满天下》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示,那就是我们工作的
最大成绩了。
    
记者:你们每个人各自的工作与专业、收入、家庭怎样?
   
二言:在工作方面,大家主要从事电脑方面的工作。编辑部的四名常
规成员中,两人有着稳定的伴侣关系。
    
记者:在国外研究同性恋环境比国内好,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二言:欧美国家的同性恋研究是从七十年代初兴起,非病理化决定对
此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已经和演艺界一样,被同性
恋者们视为“乐土”,这可能是因为学术界出于求实的职业习惯,凡
事通过自己的接触和了解来形成看法,较少用社会偏见来左右自己的
思考。名牌大学不仅为教职工的同性伴侣提供医疗保险等配偶待遇,
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从事同性恋研究,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
历史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
领域,当然也包括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研究的课题则包括同性恋者
健康、社区发展、伴侣关系、子女抚养等。非病理化的观点已经被学
术界广为接受,所以不再是研究的热点。
   
  另外,海外的信息交流比较发达。美加各地的书店都有专门的同
性恋书架,琳琅满目,并且放在有色人种研究和妇女研究的书籍中间,
这充份说明了知识界对于同性恋族群从了解到正视,从正视走向更多
了解的进程。
   
  大城市通常有着专营的同性恋书店,里面的品种更多,比如白先
勇的《孽子》、周华山的《同志论》以及有关中国同性恋历史的《断
袖》等在华盛顿的同性恋书店有售。
   
  如果要找更完备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历史性资料,则可以去各大
学的图书馆,那里的资料可谓应有尽有。当然,了解时事的最好去处
则是互联网。
    
记者:描述你们一天的生活。
   
二言:我于两年前搬迁到华盛顿郊区,和几位朋友创立了一个联谊小
组,主要由来自大陆的同性恋者组成,目前拥有近20名成员。成员在
每个周末打排球,聚餐,看电影,出外游玩等,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
犹如一个温暖融洽的大家庭。《桃红满天下》的编辑部成员基本上都
是从里面招募的。
   
  就我来说,周日白天上班,下班后就从事阅读、写作和编辑,所
以很多朋友说我下班比上班还忙。《桃红满天下》的资料都是经过筛
选,所以我每天必须过滤大量文献和资料。此外,还需要从有色人种
和妇女研究、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收营养,在自我充实的过程中
扩展视野,提高认识。
    
记者:描述中国同志的明天。
   
二言:我觉得现代社会在宽容同性恋方面,在朝进步的方向走,我们
国家也不例外,这回非病理化决定就是一例。
   
  我相信,随着社会进一步走向开放,中国一定能够创造出丰富多
彩的同性恋文化。如果说美国领导西方的同性恋文化的话,那么中国
将成为东方同性恋文化的主导。一来中国文化有着独特而丰厚的底蕴,
二来由于我国的同性恋人口从绝对数目上来讲,已经相当庞大,这个
庞大社群本身既是一个巨大的创造源泉,又是一个潜在的巨型经济市
场,后者将成为推动同性恋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转载于《华夏时报》2001年5月9日)
──────────────────────────────
【综合报导】

◆       台湾政界探讨同性婚姻的可行性

  台湾法务部新修正的《人权保障基本法》草案,将同性恋团体争
取多年的同性恋人权纳入法律保障;条文中明订:同性男女可组家庭,
并可收养子女;一旦依此完成立法,将颠覆台湾民法亲属编“以终生
共同生活为目的之一男一女适法结合关系”的立法精神。

  台湾法务部拟定的《人权保障基本法》草案,原本区分“自由权”
等十四个专章,经重新检讨后,将其中“妇女人权”扩大为“两性人
权”,有关同性恋人权的新增条款与事项,列在此专章的第五十八条。

  台湾法务部相关官员说,法务部曾就同性恋的法律问题深入研究,
认为承认“同性的结合关系”,外国不乏前例,一旦有原则性法典为
明文依据,即可配合修正民法;但比较可能的修法方向为,虽然承认
同性男女可以组成家庭,让彼此间具有“家属”的关系,但他们的结
合关系并不等同于结婚。

  台湾法务部目前收集的外国立法例,如北欧国家丹麦和瑞典的生
活伴侣登记法、挪威有关同性男女同居的相关法律等,主要立法国几
乎都采取登记制,认可他们的伴侣同居关系,与婚姻具有相同的效力,
得享受婚姻家庭获得的部份福利、社会地位及经济利益(例如所得税
可合并申报)等。但立法国也几乎认为,同性组成家庭仍和结婚有区
别,所以有的国家并不同意同性恋举行教堂仪式结婚,有的规定登记
同居的同性,不得当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等。

  台湾同志谘询热线秘书长赖钰麟,对于人权基本法令对于同志部
份进行保障性修法,他说乐观其成。他表示,不论婚姻权或组成家庭,
对一般人而言,结婚与组织家庭本是人权基本法的项目;同志与一般
人无异,既然也尽国民应尽的义务,为什么不能与常人同享一样的权
利?同志要的其实只是平等权益的概念。

  台湾法务部官员说,根据台湾的法令,最高法院二十年上字第六
八八判例谓:“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同居一家之人,均为家属”,
故同居的同性性伴侣,可组成家庭及视为家属的身分,应无庸议。惟
部份官员也表示,同性恋问题虽然不再是社会禁忌,但衡诸我国民情,
同性结合对传统亲属法中的婚姻关系,仍不免带来冲击,故以明文纳
入法律保障一事,也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争议。 

◆    法国政府首次追悼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

  在法国政府公开承认曾在二战期间迫害同性恋者之后不久,法国
的同性恋组织首次参与了官方的一个例行纪念活动,该活动纪念的是
二战中受纳粹迫害被从法国驱逐到德国的犹太人和其他战争受害者。
该活动是法国的国家纪念日之一,传统上是为了纪念受纳粹迫害的犹
太人和与纳粹政见不同者;同时也为的是缅怀那些当二战期间法国北
部被占领期间,被降顺纳粹的伪法国政府驱逐到德国的犹太人和政治
犯。同性恋团从很久前就开始体劝说政府,在该活动中同样应该纪念
那些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但一直被法国各城市举行此类活动的组
织者,搬出包括政治上的阻碍在内的各种理由一口回绝。 

  今年,同性恋组织被法国官方正式地邀请参加这一纪念仪式。该
仪式4月29日在巴黎的“放逐纪念碑”前举行,这座纪念碑座落于著
名的巴黎圣母院后面,是为纪念被放逐的犹太人和二战期间的大屠杀
建立的。该仪式只是一般性的纪念战争期间被驱逐到德国的人们,并
没有提到特定的群体。主要仪式结束后,有一些同性恋团体的成员,
穿着统一的翻领上带有粉红色三角标志的服装,把一束专为纪念被驱
逐的同性恋者的鲜花,呈献到纪念碑前。该市的一些官员,几位具有
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和现在已知的曾因为同性恋被驱逐到德国的最
后一位幸存者皮埃尔·希尔,参加了这个仪式。“很多人驻足观看我
们献上的花束,”一位参与了该仪式的人说,“他们对此挺感兴趣,
还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 

  据《解放报》报导,法国总理贾斯宾在上周的一次谈话中说道,
“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排斥在这一纪念活动之外。我们的国家应该承认,
在被占领期间我们曾经对一些少数群体,包括西班牙难民、吉普赛人、
同性恋等,犯下过迫害罪行。正视这段历史是重要的。”他还下达了
一个官方命令,要求在以后的纪念仪式中要邀请同性恋组织,并承诺
组织一批历史学家,专门研究战争期间同性恋者在法国遭受迫害的情
况。 

  同性恋团体还参加了在里尔、里昂等城市举行的仪式。在南部城
市蒙彼利埃,同性恋者要献花圈的时候遭到警察禁止,后来该市市长
出面干涉。这位市长先生先劝说活动的官方组织者要冷静,后又说服
他们允许同性恋者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市长先生还提议指定一天来
专门纪念受害的同性恋者。在蒙彼利埃参与这一活动的同性恋者,在
市长的帮助下献上了他们的花圈,并为遭受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默哀。
随后他们一起唱起了法国的国歌《马赛曲》。 

  从1933年到1945年,约有10万到15万同性恋者被纳粹逮捕,因为
当时的刑法关于鸡奸罪的第175款把同性恋视为犯罪行为(“双方为
男性,或人与动物之间进行的反自然的性活动应受被关押的处罚,并
可以因此剥夺其公民权。”──德国1871年至1969年刑法第175款)。
其中有多达一万五千人被送入集中营,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幸存。
因为该条款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才取消,很多侥幸活过了战时
的牢狱之灾的男同性恋者,在战后的很多年中仍遭关押。

  2000年11月,德国政府已经为战时和战后对同性恋者进行的迫害
正式道歉,德国同性恋者于5月初要求政府为遇害的同性恋者建立纪
念碑。 
──────────────────────────────
【历史回顾】

◆        人道百年:正视同性恋

            ·二 言·
 
1864-1879年,德国律师卡尔·亨利希·乌尔利克斯提出同性恋先天
说,他被视为第一位同性恋权益活动家。
   
1869年,德国医生卡罗耶·玛利亚·科特贝涅创造“同性恋”
(homosexual)一词来指代同性间的性吸引和性行为。
   
1886年,奥地利精神病专家理查·冯·克拉夫特-埃宾发表《性心理
疾病》,创立了同性恋病态说。
    
1895年,来自爱尔兰的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有伤风化
罪”而被判处两年苦役。
   
1897年,德国第一份同性恋刊物《特殊人》出版。性学家马格努斯·
赫希费尔德创立了科学人道委员会,致力于性学研究,并展开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有关性倾向的调查。
   
1905年,奥地利心理分析家弗洛依德首次提出“同性恋是性心理停滞
发展”的观点,认为“弱夫强母”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子女的同性恋倾
向,此观点后来成为同性恋病态论的标准解释。
   
1911年,荷兰同性恋者成立科学人道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社会对同性
恋者的宽容。
   
1919年,全球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与众不同》在德国上映,讲述了一
位同性恋小提琴家在敲诈下走向毁灭的悲剧。
   
192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发表小说《如果它死去》,成为第一
位在作品中亮明同性恋身份的作家,纪德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英国女同性恋作家雷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寂寞之井》因
以同性恋情为主题而遭禁,著名作家肖伯纳、H·G·威尔斯、弗吉尼
亚·吴尔芙和E·M·福斯特等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1930年,美国作家安格尼斯·史沫特莱在中国探访了两名共同生活的
纺织女工。她将两名女工的关系称为“婚姻”。
   
1931年,全球第一部女同性恋影片《穿制服的女孩》上映,并被评为
德国当年最佳电影。
   
1933年,希特勒当局认为同性恋者和犹太人一同“玷污了德意志血统”,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同性恋者,将他们关入集中营。
   
1934年,苏联将同性恋行为列为非法。
   
1941年,美国军方明确规定同性恋者不得从军。瑞士的新刑法取消了
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
   
1942年,德国刑法规定从事男同性恋行为者将被判处死刑。法国维希
政府规定,同性恋行为将被判处六个月到三年的徒刑。
    
1944年,瑞典将同性恋非刑事化。
   
1948年,《金赛报告》在美国发表,表明10%的男子在一生中维持过
至少三年的同性恋关系,37%的男子曾经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
   
1949年,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发表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成为
日本现代文学中第一本同性恋作品。
   
1950年,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同性恋者和共产党人一同被视为
“国家威胁”,美国政府开始扫荡政府内部的同性恋工作人员。
   
1952年,电脑创始人、二战期间曾成功破译德军密码而扭转英军作战
局势的数学家阿兰·图林因同性恋情暴露而获罪,两年后饮毒自杀,
年仅41岁。美国精神病学会在《诊断与统计标准》中列入同性恋。
    
1953年,《金赛女性性行为报告》发表,使美国公众了解到女同性恋
者的存在。
   
1954年,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发表同性恋正常性的研究,
同性恋非病理化的呼吁首次受到正视。
   
1955年,诗人阿伦·金斯伯格在旧金山公开宣读诗作《吼叫》,以同
性恋作家和诗人为领导的“颓废的一代”成为美国文学新潮流。
    
1961年,美国修改电影法规,同性恋情得到解禁。
    
1967年,英国将同性恋非刑事化。
   
1969年,加拿大将同性恋非刑事化。西德将同性恋非刑事化,同性恋
者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悲惨遭遇首次得到披露。纽约石墙酒吧的同性恋
顾客与警方展开冲突,“石墙”成为同性恋运动的代名词。
   
1971年,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公开呼吁社会宽容和接受同性恋
者。日本发行第一份同性恋杂志《蔷薇族》。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剔除出精神疾病分类。
   
1974年,荷兰允许同性恋者公开从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精神病学
会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赛跑冠军》成为美国第一部以同性恋
为主题的畅销书。美国通用电话公司成为第一个为雇员的同性伴侣提
供配偶福利的企业。第一本同性恋学术刊物《同性恋学刊》在美国创
刊。
   
1975年,美国心理学会不再将同性恋视为心理变态。美国科学进步联
合会发表声明,反对歧视同性恋者。
   
1976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发表《性学》第一卷,认为同性恋
倾向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此学说成为酷儿理论的基础。
    
1977年,全球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在旧金山开幕。
    
1978年,国际同性恋者联合会在欧洲成立。
   
1980年,耶鲁大学历史学家约翰·波斯威尔发表《基督教、社会宽容
与同性恋》,认为对《圣经》的一系列误译导致了基督教会对同性恋
的谴责。
    
1981年,第一个艾滋病例在美国同性恋者中发现,同性恋者平等权益
运动受挫。
   
1982年,法国卫生部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议
会成为北美一个允许同性伴侣享受配偶待遇的立法机构。
   
1984年,欧洲议会通过决议,支持同性恋者的权益。美国市长会议发
表声明,要求尊重同性恋者的平等就业权。
   
1985年,英国演员凡内莎·威廉斯成为第一个因扮演同性恋角色而获
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最佳纪录片《哈维·谬克之死》的制片人罗伯
特·艾伯斯坦在领奖台上公开向其同性伴侣致谢。著名演员洛克·哈
德森临死前暴露了同性恋身份,促使美国公众正视同性恋者的存在和
艾滋病的威胁。
    
1988年,以色列将同性恋非刑事化。
   
1989年,丹麦设立“家庭伴侣法”,给予同性伴侣等同于异性配偶的
权益,开创了全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先河,挪威、瑞典和比利时在随
后几年中也颁布了类似法律。德国成立同性恋事务办公室,致力于消
除对同性恋的歧视。
   
1990年,推翻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南非成为全球第一个以宪法规定禁止
歧视同性恋者的国家。
   
1991年,英国18名同性恋艺术家在报纸上集体亮相,支持同性恋戏剧
演员伊恩·迈克伦接受爵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同性恋先天论的初步实
验证据。
    
1992年,安徽公安部门针对两名女子同居的情形,认为中国法律没有
禁止同性同居。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
   
1994年,澳大利亚迫使塔斯马尼亚岛取缔惩罚同性恋行为的法律条款。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李安的《喜宴》同获奥斯卡提名,两岸同性
恋主题的电影在“火拼”中竞辉全球。
   
1995年,中国发行第一本有关同性恋的学术专著《同性爱》(张北川
着)。日本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
    
1996年,加拿大法律规定,禁止以性倾向作为歧视的理由。
   
1997年,中国刑法改革取消“流氓罪”,此举通常被认为将同性恋行
为非刑事化。浙江《精神卫生通讯》就同性恋是否应该被剔除出疾病
分类展开公开辩论。
   
1999年,美国心理学会、美国精神病学会和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发表措
辞强烈的声明,反对“治疗”同性恋。
   
2000年,荷兰在婚姻法中纳入同性婚姻。法国设立家庭伴侣法。加拿
大允许同性伴侣享受配偶待遇。英国允许同性恋者公开从军。马来西
亚前副总理安瓦尔因同性恋而获罪。
   
2001年,中国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在亚洲地区,只有中国(包
括台湾和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三国将同性恋视为非罪非病。

(转载于《华夏时报》2001年5月9)
──────────────────────────────
【信息天地】

◆        同性伴侣抚养孩子的启示

  南加州大学学者于五月初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同性恋配偶哺
育大的孩子较之一般的异性配偶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对待性角色的
态度和性取向上存在差异。

  据路透社洛杉矶4月27日报导,南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比布拉兹
和斯泰尔从1980年以来研究了21个案例。他们发现同性恋者的孩子比
两性配偶家庭的孩子更可能抛弃传统的性角色定位。这项研究报告发
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杂志上。

  比布拉兹在星期五接受采访时说,该项研究发现,有关这一研究
课题的信息以前一直被窒息,而上述差异一直被低估。

  他说:“社会研究尚未能完全自由地揭示孩子们之中的这种差别。
研究一直被窒息,几乎任何揭示了这种差别的研究成果都被贬低了。
不幸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科学领域中人们在该方面的认识无从推
进。”

  比布拉兹补充说:“我们在该研究报告中呼吁的一点是,有时候
差别确实是存在着,我们应当去揭示它们和认识、承认它们。”

  比布拉兹说,有些差异并非很大“但却是非常有趣的差异,正如
我们所预料的那样”。

  例如,双亲是同性恋的男孩比起异性父母家庭的男孩,表现更强
的性抑制,而由女同性恋配偶哺养大的孩子比起异性父母的孩子则表
现出较少的挑战性和较多的有教养的社会行为。”

  他还说,另一方面,女孩的表现则相反。由女同性恋配偶哺养的
女孩则在穿着、玩耍和职业等方面的取向上表现出较少的女性角色化
特徵。另外,在女同性恋者家庭里成长的女孩在性生活方面更具冒险
精神。

  在同性恋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倾向于接受同性恋生活方式,
但与在异性恋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相比,他们并不更明显地将自己认同
为同性恋者或者双性恋者。

  该研究还指出,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心理
健康和情感成熟方面并没有呈现出任何差异,家长和子女的关系质量
也没有区别。

  “他们都非常健康,”比布拉兹说,“没有证据表明,(在同性
恋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在心理调节、发展和健康方面承受着更大的伤
害。”

  他还补充说:“在男女同性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社会调节方面
的能力很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教育水平也很高,他们和在异性恋
家庭里长大的子女没有两样。”

  比布拉兹指出,他们的研究着重于在女同性恋家庭里成长的孩子,
因为男同性恋家庭的样本很难搜集。他补充说,与异性恋家长相比,
作为家长的女同性恋伴侣似乎更有优势,因为她们更倾向于参与孩子
的生活,更具有关爱之情。在对待孩子上,她们也表现出更大和谐。

  “女同性恋伴侣更愿意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而异性恋父亲在这
方面则不如。”比布拉兹说,“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与孩子相处,
这是性别差异所决定的。”
──────────────────────────────
【艺坛纵横】

◆     一个世纪的缠绵:电影世界的同性恋歌

             ·毛 尖· 

◇ 1919年8月14日

  《与众不同》──第一部以(男)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在柏林上
映。这确乎是惊世骇俗的手笔。之前,同性恋只有作为“罪恶”才偶
尔获得被表现的资格,但是这部《与众不同》却毫不含糊地正面描写
了同志恋情。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因此说:“柏林是这个世界的性
都”,他声称自己后来移居柏林更是因为“柏林意味着男孩”。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与众不同》一般是20分钟左右的片长,里面
会出现马格努·黑费尔德的身影,他当时是声名赫赫的同性恋组织领
袖。这部电影在柏林的大戏院阿波罗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警方马
上在维也纳、慕尼黑等地下了禁演令,一年后,在创下接连的票房记
录后,该影片被全面禁映,除了“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医生和学
医的可以看”,因此莫名其妙的,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地成了一个科教
片。 

  其实,影片里的有些镜头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挑逗性:
一群男女莫辨的人在舞厅里排成一列跳康加舞,一个叫保尔的看中了
一个叫弗兰兹的,便把他带回家,一路上,他总试图去抚摸他的胸部。
而且,因为扮演保尔的演员康拉德实在有一种魔似的美,一种说不出
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魅力,让这个本来是控诉同性恋受社会虐待的影片
带上了强烈的同性色情。所以,这部影片最后会令人觉得保尔的堕落
和死亡都是因为他没有和原来的同性恋人柯特长相厮守,而纵容了自
己泛滥的同性情欲。 

  《与众不同》中关键的一场戏是柯特和弗兰兹打架,保尔冲过来
分开他们并和弗兰兹打起来。导演里察德非常高明地没有继续表现他
们打架的近景,摄影机追踪着柯特脸上的表情,那种绝望和痛苦成了
一个世纪的同性恋人的表情。
 
◇ 1923年12月12日 

  天才诗人雷蒙德·哈第盖孤零零地死在巴黎的一间医院里,病因
是伤寒。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导演考克多闻讯痛不欲生,从此靠鸦
片来麻醉记忆,他说自己“心是空了”。 

  哈第盖生于1903年,是巴黎一位商业艺术家的长子,十五岁就在
巴黎被喻为“诗坛瑰宝”,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二十九岁的考克多。
他们迅速为对方的魅力所俘获,相偕旅行,一起写作,那是他们一生
中最为璀璨的时光,但同时也迅速地声名狼藉。哈第盖因为不愿让社
交圈的人戏称他为“考克多夫人”,开始独来独往,并很快让鸦片和
酗酒毁掉了健康。哈第盖死后,考克多在疗养院用了漫长的时光来恢
复健康,此后,他拍摄了几部不朽的电影,包括《诗人的血》,《奥
菲》和《奥菲遗言》,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是一位孤独的、带着
自恋(同性恋)倾向的男人,喜欢和镜子或镜子般的东西在一起;而
藉此,考克多也创造了电影史上最令人心魂荡漾的一个镜头:主角奥
菲向镜子伸出绝望的手,镜子开始波动起来,湖水般波动起来,奥菲
的身体也轻盈起来,穿过镜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至于1963年的《
奥菲遗言》则成了考克多的绝唱(画家毕卡索也在其中客串演出),
之后,再也没有导演象他那样用一种遗世的超现实的美来表现男人在
尘世外所唱的歌,而考克多影片中的男性也总是带着某种让同性恋男
人怦然心动的气质和容貌。 

◇ 1931年某个夜晚 

  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问世。《穿制服的女孩》的故事背景是一所
女校,里面的学生都是军官的女儿,恋情发生在学生玛努拉和老师弗
劳蕾之间。玛努拉刚刚死了母亲,她象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
蕾──因她是所有教师中唯一不相信棍棒教育的人。
 
  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虽然老师不愿承认这一点。
一次,在学校的戏剧节上,玛努拉领衔主演了席勒的《唐·卡洛斯》
并大获成功。在其后的庆祝会上,当所有的女孩都喝得有点醉晃晃时,
玛努拉向弗劳蕾表白了她的爱情。但是不巧校长听到了炽烈的尾声,
遂把玛努拉送进了医务室。但是,玛努拉却在校长和弗劳蕾谈话时,
从医务室逃出来,爬到了学校楼梯井顶端,打算跳下去,这时,其他
的同学和弗劳蕾都赶出来救她。而远处的校长只有一个人慢慢走向走
廊的阴影处。 

  这部德国电影自上映开始,就好评如潮,票房颇佳,而且,没有
在任何一个地方被禁,和第一部男同性恋电影的命运截然不同,虽然
里面也有女孩一起沐浴的镜头,只是灯影斑驳,拍得非常抒情。不过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却是影片的真正高潮:弗劳蕾到宿舍去和女孩们说
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吻一下,轮到玛努拉时,女孩很兴奋地勾
住了老师的脖子,弗劳蕾轻轻地把她的手移开,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漫
长特写中,弗劳蕾很不寻常地吻了玛努拉,吻在她的嘴上。所以,玛
努拉才会在酒后大声表白:“她给了我一个礼物,一件衬裙。我真幸
福因为我确信,确信她在乎我......”而扮演玛努拉的赫莎自影片公
映后,也源源不断地收到求爱信,有男人写来的,也有很多女人写来
的。 
 
  表现女同性恋的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命运一向比男同性恋影片好,
而有女同性恋倾向的演员也常比男同性恋演员走运。象玛琳·黛德丽
和梅·惠丝特这些女明星有时还能藉着身上的男性魅力而走红;但谁
又知道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和洛克·赫德森是同性恋呢? 

◇ 1947年12月3日 

  《欲望号街车》在纽约戏院公演,一夜沸腾。导演伊力·卡山因
此写道:“威廉斯和我之间有一种默契,那种属于同性恋世界的默契,
一种幽闭的默契,把他放在与我特异身份同病相伶的处境。我们两个
都活在正常社会以外的世界,美国的生活使我们俩变得特别反叛。”

  他说的威廉斯就是美国最有名的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威廉斯
是著名的同性恋者,纵欲无度,但是在认识法兰克·梅格之后,却共
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直到1962年法兰克死于癌症。生离死别后的田
纳西说“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随法兰克消逝了”。而介绍法兰克认识
田纳西的美国作家图鲁门·卡波提(他本人也是同性恋者)说,田纳
西就是他自己笔下的布朗许,即《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最好的作品,他自己表示,除了卡山外,
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编这个剧本。而卡山则一定要求好莱坞让当时藉藉
无名的马龙·白兰度来扮演男主角。这样,卡山给了白兰度20美元,
让他搭火车去见田纳西;但是白兰度先把20美金化光了,改坐便车去,
花了三天才见到田纳西。也许就是白兰度身上那种满不在乎的气质吸
引了田纳西,也许是马龙潜在的同性恋倾向让田纳西很倾倒,反正,
威廉斯对白兰度满意至极。而事实上,白兰度身上日后彰显出来的同
性恋倾向确实成了《欲望号街车》成功的隐性要素。在戏中,男主角
史丹利不但不同情女主角布朗许,反而相当粗暴地和旁观者一起嘲笑
这个患有点神经质的女子。而布朗许在戏中的台词“不管你们是谁,
我总是依赖陌生人的好心”被卡波提认为是“满腔悲哀,满腔情欲”,
说出了田纳西自己的爱恨心酸。 

◇ 1957年某个夏日 

  巴索里尼开始为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写罗马方言的对白,
从此,他进入电影世界,留下了让世人惊呼不已的许多“可怕”电影,
尤其是他的最后一部影片《索多玛120天》,至今还在禁映之列,被
称为“电影史上最肮脏的影片”。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二次大战纳粹占
领期间,一伙穷奢尽欲的首脑人物网罗了一批少男少女,在一处隐秘
的城堡里穷尽性的所有兽性和残酷,包括同性恋。因此,有影评人说
“情色,在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里是爱,在巴索里尼的《索多
玛120天》中却是恨。”不过,巴索里尼的手笔非凡还在于,在性的
激烈到达虚无和疲惫时,巴赫的音乐响起来,越来越响直至结尾,其
特殊的惊心动魄处至此超越了美丑善恶的领域。 

  巴索里尼本人可能是意大利电影史上名声最坏的导演“同性恋、
马克思主义者、流氓的辩护人、实验诗人和小说家”,他长期是报刊
丑闻的主人公,包括他的死亡:他路遇一个男孩,企图挑逗他,被拒
绝,最后被杀,而且死状很惨。巴索里尼说他自己总是在最前卫的位
置上,当时的一个影评人说:“不管是巴索里尼的朋友,还是他的敌
人,都无法在他的时代理解他,那要等很久很久。”也许,至今,巴
索里尼还在等。
 
◇ 1967年8月9日 

  英国剧作家乔·奥顿和他的同性爱侣肯尼斯·侯利维尔被发现双
双死在乔的书房。他们是在奥顿成名四年后互相殉情,并且死亡的方
式几近恐怖:乔·奥顿让肯尼斯用铁锤在他头上连砍九下,侯利维尔
随即用葡萄酒吞服了二十二片安眠药。当时,乔三十四岁,肯尼斯四
十一岁。他们共同生活,一起写作了十五年,彼此穿对方的衣服,分
享一切,包括死亡。 

  1970年英国出品的《消遣司隆先生》就是改编自乔的剧本。话说
有一天,四十多岁的老处女凯斯瞄见身材修长的青年司隆先生倚在墓
碑上晒太阳,这个肥胖的老处女便把这个金发俊男收留在家。此外,
她家里还有一位同性恋的哥哥艾德和一个老朽的父亲。自然,中年的
同性恋者艾德对鲜嫩的司隆很是爱不释手,让他当了家里的司机;而
凯斯更是春风解冻般地恋上了司隆,并且怀了孕。家里的这一切颠鸾
倒凤的景观终于让沉默了二十年的老父勃然大怒,他告诉儿子说司隆
其实是个杀人凶手。老头子的这番话终于让他要了自己的命。司隆趁
兄妹俩不在,把老头送上西天。不过,这个凶手的结局却是喜上加喜:
兄妹俩把老爸的尸体放在厨房的餐桌上,答应大事化无,只要司隆答
应和他们兄妹俩结婚!于是,艾德从老父的手中扯下圣经,先为凯斯
和司隆证婚;接着,凯斯如法炮制,帮哥哥和自己的爱人再证一次婚。 

  乔的不少剧作如今都成了英国剧坛和影坛的精品,包括《赃物》
和《领班见闻》,而且里面总少不了同性恋人物;这些人物往往没有
家族伦理概念,但是因为他们对伦理的漠视带着点孩子般的天真,所
以他们显得并不冷漠。而且因为剧作家自己是同道中人,所以他笔下
的同性恋人物总是能获得剧情的庇护。比如《赃物》中的儿子侯尔,
他母亲死后,棺材停放在旅店的客厅里,他就和他的同性恋男友设法
把抢劫银行的赃款藏在亡母的棺材里,同时,母亲的尸体只好暂时被
取出来委屈在运送食物的升降柜里。幽默帮同性恋的罪人承担了罪,
所以乔·奥顿总能为他的人类开辟生路。 

◇ 1979年3月8日 

  那天,法斯宾德写到:“我该改变我自己了。”这句话标志了一
部最重要的同性恋电影的诞生:《葛海勒》(或译《雾港水手》),
改变自让·热内1947的小说,不少大牌国际影星出演该片,包括布莱
德·戴维斯和珍妮·摩露。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布来斯特的港口,那儿
有家水手们热爱的酒吧,主人是Nono和他风情万种的歌手妻子。这个
酒吧有个规则,去那儿喝酒的水手一定得和Nono赌一把,赢了可以嫖
妓,输了就得让Nono玩。葛海勒和他的弟弟罗伯特一起来到酒吧,葛
海勒故意地输给了Nono,让他玩了他,这是葛海勒第一次和男人做爱。
他的弟弟看了很受不了,和哥哥打起来,警察过来劝开了他们,后来
警察又和葛海勒有了性接触,这让暗恋葛海勒的船长嫉恨不已。但葛
海勒此时又爱上了另一个水手吉尔,当吉尔杀了人后,葛海勒一边帮
助恋人逃走,和他深情地吻别;一边却又告诉警察吉尔的去向。最后,
影片结尾的时候,葛海勒和船长做了爱,和酒吧老板娘作了爱,而且,
老板娘发现罗伯特并不真是葛海勒的弟弟。此时,葛海勒心里感到死
亡不远了。 

  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受到影评人的热烈欢呼。斯帝夫·杰肯
斯说《葛海勒》是“法斯宾德的房间,热内的布局,冯·斯登堡的灯
光”。而此部影片和法斯宾德之前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法斯宾德以
前的同性恋常带有明显的社会、阶级和种族的痕迹,而《葛海勒》里
的同性恋人们却只接受欲望的等级“玩水手的黑人”Nono永远是强大
的,船长因为爱葛海勒而变得非常弱小,所以葛海勒在输给Nono后说:
“我只给屁股,不接吻。”因为,接吻在同性恋的世界里意味着一种
情感和爱,意味着你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接受。但是雾港很快让葛海
勒迷失了自己,他后来既想送走吉尔,又最终去告了密的行为就表达
了对吉尔的强烈爱欲 “留下来,永不消失!”

  当《葛海勒》享尽声名时,法斯宾德却突然死亡,他的同性恋人
汉瑞·拜厄不久亦自杀身亡。汉瑞是法斯宾德最心爱的演员,主演了
他的《瘟神》,也许是他身上确凿的死神气息让法斯宾德眷恋不已,
并在自己的电影中一再表现。 

◇ 1986年4月15日 

  让·热内死了。同性恋电影世界里的旗手殒落了。这个早年生涯
在感化院和监狱渡过的著名小偷、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一生孜孜不
倦于同性恋实践,后来多亏西蒙·波夫娃和萨特等人的奔走才使他得
以提前脱离囹圄。(女性主义者长期来倒是一直是庇护男同性恋的。)
不过,如今“热内”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同性恋电影中的一个专有名词,
代表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一个你一旦进入就无法离弃的世界。
电影圈里有无数的伟大导演都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在向热内表示敬意,
比如大岛渚就在他的名片《新宿小偷日记》里,让他的小偷去偷一本
热内写的书。热内摄于1950年的《情歌爱曲》是同性恋电影中当之无
愧的经典之作,片长20多分钟,被禁于商业院线发行,即使是今天也
只能在同性恋电影节这样的时刻才有可能看到,理由是“太艺术了,
无法成为春宫片;或者是太春宫了,无法成为艺术。”

  《情歌爱曲》由四个交织的部分构成,毫不掩饰地歌颂了监狱里
缤纷的男同性恋世界。影片开始,狱卒去监狱巡视,他看到有的犯人
在手淫,有的在隔强交谈。然后他走进了关突尼斯人的房间,解下皮
带抽打他,可狱卒走后,突尼斯人却满足地笑了;狱卒从又回头,拿
一把枪插入了突尼斯人的口中,但是没有扳动机关。然后,影片穿插
了一段异常美丽的鲜花场景,在明暗变幻的灯火下,同性恋的做爱场
景被渲染得有超凡脱俗的魅力。
 
  尤其是最后一段,突尼斯人和另一个杀人犯从监狱里出来,奔跑
着,追逐着,把一朵花从你的嘴上传到他的唇间,宛如初恋一般。非
常奇异的,热内用这种“罪恶般”的爱把“罪恶”本身变得无足轻重,
真正重要的是此刻的同性恋情,那种带罪的纯洁的确一点都不逊于维
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之美。所以,当时著名的批评家巴蒂尔说
《情歌爱曲》有一种“珠宝之美”,而世人是永无权力“为热内定罪”
的。 

◇ 1991年某日 

  《我的自己的私人的爱达荷》(又译《男人的一半是男人》)在
美国上映,这是一个完美的关于同性恋的寓言。故事讲两个男孩,同
性恋的麦克和异性或双性恋的司考特,他们俩都是男妓,不过司考特
当男妓就象票友玩京戏,一满21岁,他就会回到市长父亲身边。而好
男孩麦克却是又贫穷、又遭家人抛弃,而且他的哥哥和母亲有乱伦的
关系;所以,麦克看见年长的女客总是想到母亲,有一回,一个女客
帮他脱衣时,他还晕了过去。(时时闪现的麦克的晕睡成了影片的一
个句逗。)麦克一往情深地爱着司考特,但是司考特却总向他强调自
己是异性恋,并在最后断然地和他说了再见。
  
  影片结尾的时候,麦克又站在他在影片开始时所站的公路上,没
有家,没有目标。影片一再地表现麦克上路去找他的妈妈他的家,但
是每次,他总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地,所以麦克说:这个地方看上去
就象是被强暴过的脸。由此,影片暗示了同性恋的男孩是永远找不到
家的,而同时,造成他们痛苦的,又常常是异性恋的人。 
 
  影片里有一个细节:麦克在一个女客的家里左右环顾时,看到一
只海贝,他拿起来,放在耳边听,听到了波浪悲切的轰鸣声和一种儿
童八音盒的叮咚声。接着,那个女客过来,也拿起了海贝听,但是她
什么也听不到。藉此,导演文森把一个艺术、美好但悲哀的世界馈赠
给了同性恋的男孩,把一个平庸无声的现世留给了异性恋人。用苏格
拉底的话说:“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
──────────────────────────────
【同人笔林】

◆         墓草诗歌作品选(四)

            ·忧伤· 

          你并不爱我
          可还是来了
          来看我的相思

          你的心是苦的
          笑是甜的
          像五光十色的糖衣药片

          我不该说爱你
          明知不该
          可还是说了

          你只在一瞬间
          表情变成药渣

            ·梦·

          梦中走来一个盲童
          光着脚丫
          举着弹弓
          他问我喜鹊在哪里
          我指给他一棵黄连树
          他从内衣口袋
          掏出一块糖
          向乌鸦瞄准

            ·考试·

          朋友是道判断题
          爱情是道选择题
          人生是篇作文题

          我用全部真诚写答案
          ──能否得满分

(以上三首选自诗刊青年版《新诗人》2000年第3期)

            ·照亮一切·

          他们把金钱捞进自己的
          口袋
          我不去装满口袋
          就是虐待自己? 

          他们把美人抱进自己的
          怀里
          我不去勾引诱惑
          把她玩进怀里
          就是虐待自己?

          他们得到闪亮的名字和
          高高的帽子
          我不去闪亮一次镀金一次
          就是虐待自己?!

          他们悔恨地闭眼
          睡进荒凉的墓地
          我偏偏睁大眼睛注视
          让胸中的爱火恨火
          永远......
 
(选自《天涯芳草》)
──────────────────────────────
《桃红满天下》网址:http://www.csssm.org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         编辑:杨青 有家 
网络维护:蓝波            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