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30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9月28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中国政府承认:中国关于同性恋的研究极少
         法国国会将引入同性恋伴侣法
②  【说三道四】我也有一个梦想
③  【生命伦理】可爱的生命
④  【综合报导】北京电台举办艾滋病教育节目
         除男女外还有五种性别
         要求总理辞职,反被控搞同性恋
⑤    【历史回顾】雷德克利芙·霍尔与《寂寞之井》
⑥  【她山之石】从社会生物学看同性恋
         附:社会生物学简介
⑦  【爱知行动】北京爱知行动项目介绍
         中国女同性恋者热线
         《天空》──中国女同性恋者通讯
──────────────────────────────
【新闻摘要】

◇  1997年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
题组等名义合作完成的面向国际社会的文件《迎战艾滋病》第11-
12页,涉及了有关对同性爱的认识及其与艾滋病性病的关系等问题。
以下引文均见于该文件。

  “在中国,同性恋行为不是违法的,但也不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所
接受。绝大多数同性恋者迫于社会的压力,隐瞒其性倾向而结婚。中
国关于同性恋的研究极少……同性恋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
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一(艾滋病)易感群体,采取更好的办法或手段,
接近他们,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支持,增强他们防止艾滋病毒和性病感
染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份文件指出,北京某两所医院发现的71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与
艾滋病人中,有22人(占31%)有同性性行为史。文件指出,“
估计中国的一些城市可能有1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由不安全同性性
行为引起。”

◇  美国最近公布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以分离染色体的技术,让父
母选择小孩的性别,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不过,这项科技,势必将
引发争议。

  有位太太目前怀孕29周,她与先生打从怀孕那一刻,就希望能
生女孩,原因是在他们的家族病史中,生男孩都会染上血友病。现在
他们生女孩的愿望即将实现,美国一家名为“遗传与IVF”的研究
中心,最近在期刊上,公布一项实验,在实验的14名受孕妇女,有
13名顺利如愿怀了女胎,其中有十名女婴已经出生。成功率高达
93%。不过这项实验对于想生男孩的夫妻,目前还没有多大帮助。
研究人员发现可以生女孩的X染色体,比生男孩的Y染色体,多出百
分之二点八的DNA。因此可以根据DNA数量来分离精子,然后再
进行人工授精,结果万无一失。这项科技对于避免家族遗传疾病,有
很大的助益,但如果父母是基于个人偏好来筛选婴儿性别,可能会破
坏男女性别比例的平衡。

  根据美国一项调查,有百分之31的年轻人有兴趣尝试这项新科
技,而且其中又有高达八、九成的男女,希望第一胎生男孩。因此这
项科技势必像复制科技一样,引发道德与伦理的争论。

◇  斯里兰卡的同性恋组织“旅途朋友”发表公开呼吁,要求政府撤
消有130年历史的反鸡奸法。根据该项法律,发生同性恋性行为的
人将被判刑,最多可至12年。

  “这是个人权和健康的问题,”该组织负责人说,“艾滋病患者
中有很多是同性恋者,但是他们害怕公布身份会带来麻烦,因此很多
人拒绝去看医生。”

  “旅途朋友”共有490名成员,其中多数为男性。

◇  尼泊尔西南部纳瓦尔帕拉斯地区的一对女同性恋者于8月份结婚。
伴侣中一人为24岁,另一人为16岁,她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共结百
年之好。

  在婚礼之前,双方的家长将她们的关系告知了警方,使两人遭到
了逮捕,但她们告诉警方说她们是相爱的一对后,警方释放了她俩。
尼泊尔的法律目前并不禁止同性婚姻。

◇  加拿大最高法院于9月3日下令规定,艾滋病患者如果不想在性
交时戴安全套,那么必须对性夥伴表明病情。一名在不列颠哥伦比亚
的HIV呈阳性的男子与两名妇女发生关系时,没有告诉后者自己的
病情状况。虽然这两名妇女后来经查没有感染艾滋病毒,但法院判决
说:“感染的危险具有极其严重的后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那些有可
能受害的人。”

◇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总理候选人杰拉德·什洛德向选民们保证,如
果他赢得9月27日的大选的话,将把同性恋伴侣法列入工作日程。
如果该项法律得到实施的话,同性恋伴侣将享有等同于异性恋夫妻的
各项权益,但保留在领养和抚养孩子方面的有关权利。

  社会民主党同时表示将为外国的同性恋者提供政治庇难。

◇  法国社会党政府于9月2日宣布,将让同居的伴侣(不论其性倾
向和婚姻状况如何)享受大多数等同于异性夫妻的社会与经济权益。
这项名叫《公民团结法案》将于10月9日呈交国民大会。

  为了不与合法的婚姻相混淆,同居的伴侣将在当地的法院登记,
而不是在当地的市政厅登记。然而,新法案将对同性恋伴侣的抚养权
和人公授精愿望有所限制。

  以希拉克总统为首的共和党政府称这项法案“有试图取代婚姻的
企图,将有损家庭的观念”。

◇  加拿大国防部于9月1日宣布,如果士兵在接受变性手术后将能
更有效地从军,军队将为他/她们支付变性手术的费用。

  保守派人士谴责该项政策,认为军方应该把钱花在其它更急需的
方面。
──────────────────────────────
【说三道四】

◆           我也有一个梦想

             ·一 菁·

【作者按:此文是受美国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
的讲演《我有一个梦想》的启发而作。同性恋权益运动是民权运动的
一部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运动也会发生变化,但是金博
士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表达的理想一直会鼓励我们向前。】

  人类社会即将迈入一个新的世纪,当我们回顾在二十世纪所发生
的坎坷与变化时,不禁想起了六十年代以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我
有一个梦想》为号角的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

  这个呐喊也是我们同性恋者的呐喊。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者所
受到的歧视源远已久,我们的心灵一直带着压迫的镣铐,我们的生命
一直受到歧视的禁锢,我们在这片本也属于我们的土地上经受着驱逐
与流放。

  《我有一个梦想》仍然在回荡。“当我们的建国之父写下宪法和
《独立宣言》的光辉之词时,他们给所有的子孙后代也写下了诺言,
那就是不管你的肤色如何,都应被保证具有不可剥夺的生活、自由和
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今日的美国对有色人种违背了这个诺言。”

  确实如此!我们还看到,今日美国对于她的同性恋公民也违背了
这个诺言。我们被剥夺了很多异性恋者所享有的权利,被迫沦为二等
公民。我们在顽固、偏见和无知的窒息环境里透不过气来,我们伤痕
累累……

  从人类历史的第一天开始,同性恋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份。在犹
太教和基督教尚未创立之前,同性恋者就已经是地球上的成员。我们
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宗教背景。这种多元化过去
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就象多数异性恋同胞一样,我们也是遵纪守法的公民,更不用提
我们中的很多人曾经为世人的幸福作出过不朽的贡献,而这种贡献至
今仍在持续。然而,当我们一旦表明自己的性倾向,你们就抛弃了我
们。在教堂,在工作单位,在街上,在军队里,甚至在家里,我们中
的很多人都受到了无情的抛弃。我们的情感、心灵和体格上伤痕累累
……

  异性恋霸权主义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只会钟情于异性,他们认
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异性恋者,而且应该成为异性恋者。我们被反复
告知:你是个同性恋者,但你应该成为异性恋者;你是个同性恋者,
因为你选择了同性恋。

  有色人种谈论著白人的种族歧视,妇女谈论著大男子主义,同性
恋者谈论异性恋霸权主义。比如说,你能够把你的恋人或配偶的相片
放在办公桌上,你能够在午饭时毫无顾忌地把恋人挂在嘴边,你们能
够在广庭大众面前卿卿我我,你们能够合法地登记结婚并享受到随之
而来的一系列祝福和权益。但当我们作出同样的表示时,则被斥为“
不要脸”或者“挑衅”,你们说我们应该关起门来,以便不让你们感
到恶心。我们的结合也得不到任何祝福,更不用说享受如同异性恋夫
妻那样的权益。

  恐同症,即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恐惧和仇恨,使我们面对着沉
重的偏见和压力。除了感到被社会遗弃外,它还让我们不敢接受天赋
的本性。我们的父母也被迫感到羞愧,以为他们在把我们抚养成人的
过程中走错了棋。家庭的和睦和亲情受到严重摧残,亲人反目,朋友
的笑脸变得冷淡,我们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工作。

  借着上帝的名义,藉着旧道德的尺把,道貌岸然的右翼卫道士们
不仅欺骗我们,而且也欺骗社会。他们说我们有罪,使我们为自己感
到羞耻,使我们的家庭为我们感到耻辱。他们对《圣经》断章取意,
甚至加以歪曲来阐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行为,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和
野心。他们一手举着爱的幌子,甚至宣扬所谓的无条件的爱,另一手
却挥舞着偏见和仇恨的刀子。这种虚伪和倒行逆施难道合乎伦理与道
德吗?

  他们对我们说:你们可以喜爱同性,只要不付诸于行为。如果我
对他们说:你可以喜欢你爱的异性,但你不能与他/她发生关系,他
们会有何反应呢?他们说我们变态,但正是他们强加给我们的枷锁使
我们显得“变态”。他们还提倡所谓的“修补疗法”,这种疗法最多
只能抑制同性恋行为,却丝毫不能让我们泯灭对同性的喜爱,那么这
种疗法合乎什么样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呢?我们的真实情感还会通过其
它渠道表达出来,而有些渠道不可避免地被看成“变态”。我们无法
在天赋的本性中自由地生活,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我们的
“变态”本来就只是他们强加的标签!你们想每天带着面具生活吗?
你们想在日常生活中压制自己的本性吗?如果不愿意,那么可见你们
对我们的反对和反感是如何地缺乏人性、伦理和道德。

  极端分子甚至说上帝发明了艾滋病来惩罚同性恋者,似乎艾滋病
是一种同性恋疾病,但他们有没有看到女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可能
性最低,难道上帝只想谴责和惩罚男同性恋者?这合乎什么样的逻辑
呢?

  我们对平等权利的争取被说成是企图争取特权,但我们争取的所
有权利都已经被异性恋者想当然地拥有。请问我们争取的哪一样权利
你们没有享受到呢?

  我们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已经再没有脸颊可以让你任意殴打,
我们拒绝继续承受这种打击!我们拒绝继续成为无知和偏见的替罪羊
和牺牲品!我们拒绝在社会上只被当作二等公民!

  我们拒绝成为权欲熏心的政客们的靶子。这些政客为了拉取选票,
举着宗教的皮鞭,利用人们对同性恋的无知和生疏,煽动民众的恐同
情绪,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情绪特别容易被挑起。

  我们拒绝成为那些宣扬种族歧视的丑恶小人的牺牲品。我们并没
有对他们构成任何伤害,但我们也并不想成为他们的仇恨与愤怒的种
子!只要看看希特勒,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就会知道这种仇恨
究竟有哪些根源。他们需要正视积压在内心的问题,而不是试图逃离
这些问题。他们应该切实地对自己的良心承担起责任,不要把自身的
问题归咎于其他无辜的人。

  我规劝那些对同性恋怀有偏见和误解的人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就
像我当初那样。我相信当你们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你的烦恼和痛苦的根
源时,我们并没有剥夺你在生活、爱情、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任何权
利时,你就不会那么起劲地反对我们。

  我们能够理解你们为什么对同性恋感到不适。如果你从来没有在
这方面有所见识,那么看到一对同性恋人卿卿我我固然会感到不快。
说到底,我们成年累月被迫处于封闭,被迫生活在社会的阴影里。如
果你从孩童时期就看到我们的亲近,就像你习惯看到父母之间的亲近
表示一样,你还会对我们的举动感到大惊小怪吗?诚如同性恋者从来
不会对异性间的亲热行为感到惊诧,一切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我记得自己初到美国的经历。我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妇女,
当时那里的社会非常封闭。我刚踏上美国这片土地时,看到那些男女
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内心感到极为不快,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广庭
大众之下的任何亲密表达都会被看成是流氓行为。但时至今日,我对
此已经见怪不怪,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是的,一切只是个习惯问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习惯,
你也能习惯看到同性恋人在公共场所亲亲热热,就像你习惯于异性恋
者在公共场所做出类似的举动。如果你们认为自己的亲热举动是理所
当然,却不允许同性恋者这样做,那么这就是歧视。

  有的人说同性恋者是精神变态,但这种看法已经被科学推翻。美
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将同性恋剔除出精
神疾病分类。他们的研究表明,性倾向的不同并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和工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同性恋的
生物来源,虽然还没有找出同性恋的确凿成因,但所谓的精神病态说
法已经被科学摧毁。为什么还死抱早已被科学摈弃的陈腐观念呢?为
什么不能拥抱新思想呢?

  也许有人会说,同性恋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但要知道,
所谓的“选择”也是以我们的内在情感为出发点。正如你们不能选择
自己应该受哪个性别的吸引一样,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应该是喜欢男
人还是女人。你可以选择态度和行为,但你无法选择自己内心的情感。
进一步说,谁愿意选择成为一个倍受歧视和压迫的族群的一员呢?谁
愿意选择每天带着假面具生活呢?正如你并没有通过“选择”成为异
性恋者,我们也没有通过“选择”成为同性恋者。性倾向无法选择,
但你可以选择对同性恋表示宽容和理解,你能够朝这个方向走出一步
吗?

  ……

  我的心中还有很多话要说,我们已经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受
到了许多世纪的压迫、仇视与忽视,这就是为什么会爆发“石墙”暴
动,这就是为什么同性恋解放运动的火焰仍在熊熊燃烧,正如马丁·
路德·金博士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所说的:“即使我们今天和明天
都必须面对困难,我仍然怀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一直是美国梦想不
可分割的一部份,这个梦想总有一天会向所有的人昭示──那就是不
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同性恋者也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异性恋霸权和恐同主义会被扫入历史的拉圾箱,
所有的同性恋者都能够走出封闭,而无需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失去工
作、家庭、爱情与幸福。黑暗和阴影中的生活已经使我们透不过气来,
我们也需要阳光,需要营养,我们需要在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中自
如地生活,我们希望在午饭桌上能够自由地谈论自己的同性伴侣。

  我梦想有一天,父母不再为同性恋子女感到羞耻,而能够一如既
往地关心和爱护他/她们。我梦想有一天,孩童也能从小对同性恋感
到习惯,就像他们习惯异性恋一样。我梦想同性恋子女不会因为自己
的性倾向而感到迷茫,不会因此感到与其他同辈格格不入。

  我梦想有一天,同性恋青少年不会在最需要父母和长辈关心的时
候被逐出家门,不会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受到同学的取笑与殴打。我梦
想当他们生命的花朵刚刚开放时,少一番风摧雨打。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不必再向我们的家庭和朋友们隐瞒自己的真
实情感,我们再也不必关起门来才能向恋人吐露“我爱你”,我们不
必忍受别人的取笑而无法做出反应,我们不必束手忍受着人身侵犯。

  我并不害怕打击,但我并不准备死,因为我还没有看到我们所应
该享受的平等,我还没有看到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我还没有看到同性
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广泛的和睦相处,我还没有看到那些右翼分子停
止叫嚣仇视同性恋者。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再也不用呼喊“我们将取得胜利”,我梦想
有一天这世上再也不需要同性恋权益活动分子,我梦想有一天一切不
平等都受到铲除,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够与异性恋者平起平坐。

  我有这个梦想,我对这个世界充满着信心。马丁·路德·金博士
的声音还在回荡,我梦想有一天从高山到陆地,从都市到乡村,平等
会深入到山川河海,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能够手牵手欢庆:“平等终
于来到!平等终于来到!”
──────────────────────────────
【生命伦理】

◆           可爱的生命

            ·大 卫·

  今天,艾滋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冷门的话题。尽管许多人对于艾滋
病的本质、传染渠道、症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还存有误解,但是艾滋
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政府所意识到,艾
滋病预防教育也在各国普遍展开。现在人们也许知道,艾滋病的传染
途径主要是通过未经消毒的针头,没有使用避孕套的性交,或者皮肤
破损受到的感染,而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接触,如握手、拥抱,或
者吃带菌者烹调的食物并不会使人染上病菌。但是,十几年前,艾滋
病还只被少数人所得知,西方宗教人士和某些政客称之为“同性恋疾
病”时,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医生就预见了它的潜在危害,并自此开
始为人类未来的健康做出了不懈努力。他就是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先驱
者乔纳森·曼博士。

  乔纳森于1947年出身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
著名的物理学家,母亲是图书管理员兼艺术家。1969年乔纳森毕
业于哈佛大学,之后进入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就读,获得医学博士
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
他立志献身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八十年代初,乔纳森离开疾病控制中心,独闯艾滋病病菌的中心
地带扎伊尔,从那里向世界传播了艾滋病这一可怕的消息。当时艾滋
病已在非洲传播,但由于西方还鲜为人知,因此信息极度缺乏。当时
扎伊尔政府不愿正视这个可怕的现实,但乔纳森据理力争。他清楚地
意识到,艾滋病就象天花、霍乱、肺结核等曾经一度困扰人类多年的
疾病一样,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物种之一,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
临的自然界的一种挑战。同性恋者决不是艾滋病的始做佣者,他们也
是艾滋病的受害者。一些国家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把同性恋者看做是
艾滋病的祸根,不仅是无知的表现,而且从艾滋病的防治角度来看是
极其有害的。孰不知,异性恋者的一方如果是艾滋病带菌者,那么没
有保护的性交也将使他/她的性爱伴侣感染艾滋病病毒。

  乔纳森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挺身而出,成为为艾滋病患者争
取人权的先驱者之一。1986年,乔纳森创立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艾
滋病计划。1987年,他首倡“世界艾滋病日”。尽管后来由于在
资金管理和工作方法上与当时世界卫生组织的负责人发生了矛盾,使
他于1990辞去了职务,但这一具有开拓性的、高瞻远瞩的项目为
全球艾滋病的防治和教育宣传做出了极大贡献。离开世界卫生组织后,
他进入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大学担任教授,并与1993年在那里成
立了“健康与人权中心”。在这期间,他极力促进世界各国政府和人
民对艾滋病的严重性加以正确认识。他出版了《艾滋病在全球》一书,
并在世界各地作巡回演讲。他指出,个人行为的改变并不能遏制艾滋
病的传播,要取得与艾滋病赛跑的胜利,人类应该加速艾滋病疫苗的
研究。

  在这期间,乔纳森与优秀的女科学家玛丽相遇。玛丽曾在流感和
乙型肝炎的疫苗研究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她很早就意识到艾滋病的
严重威胁,并立志为此献身,很快成为艾滋病疫苗研究的主力人员。
当时科学界对于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感到有些泄气,但乔纳森和玛丽不
仅互相勉励,而且激励同行继续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与此同时,这对
志同道合的科学人士绽出了感情之花,共结连理。1998年9月初,
他们登上了去瑞士日内瓦的飞机,准备向国际组织进一步阐明艾滋病
疫苗研究的重要性。

  9月3日的夜里,瑞士航空公司的111号航班在由纽约飞往日
内瓦的途中,在距加拿大不远的大西洋里坠毁,机上二百二十九人全
部遇难。乔纳森和玛丽也不幸身在其中,两人都年仅五十一岁。

  但乔纳森与玛丽的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在与艾滋病的抗争中
勇于挺进。1998初,芝加哥的一群科学家在研制艾滋病疫苗方面
取得了一些进展,并表示在研制成熟时,将自愿接受试验。目前美国
已经有几百名未受艾滋病感染的同性恋者也报名参加这项试验,以自
己的生命来迎接自然界的挑战。

  在人类与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一
对勇敢的先驱者,有这样一对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就
是最近不幸去世的美国艾滋病研究专家乔纳森与玛丽博士。
──────────────────────────────
【综合报导】

◆        北京电台举办艾滋病教育节目

  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健康人类学系与北京电台828千赫《人生热
线》合办的大型系列专题访谈将于9月20日-12月6日每周日
23:00播出。

  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人数已达10676
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01例。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
已全部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北京今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52例,
是去年全年报告数字的1.6倍,其中本市居民占53%,因静脉吸
毒染疾的占50%,并在献血人员的体检时发现10例。自从1985
年我国在北京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人以来,北京报告的200多例感染
者中,主动上医院检测出的只占1%,相当多的高危感染者还隐含在
未知人群中。艾滋病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尖锐话题。

  “人生热线”的讨论专题包括:1)艾滋病病人生活的困难;2)
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3)艾滋病病人的权利;4)
艾滋病病人的医疗照顾;5)北京市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6)
了解艾滋病的重要性;7)关于避孕套的推广和使用;8)妇女感染
艾滋病的状况;9)动员社会抵抗艾滋病,等等。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的主题是“青年与艾滋病
”。所以,节目播出期间不仅将全部上网,每月举办一次听众与专家
的专题座谈会(每次名额25名,报名电话64972358),北
京268台开设的电话声讯“24小时人生热线”26889828
随时重播节目内容,寻呼台66706670呼“我的大学”亦为听
众留言提供服务。该节目还将特邀艾滋病患者现身说法,并通过热线
电话65159058、65159059与听众交流。

  北美华人性别和性倾向研究会(CSSSM)有幸资助了这项教
育活动。

◆          除男女外还有五种性别

  被誉为“中国变性之父”的整形外科专家何清濂教授自1990
年以来,已完成男变女和女变男的变性手术共36例。通过临床实践,
对个别病例作了长达8年的跟踪观察,又加理论上的悉心研究,何清
濂对人类性别的区分提出了新见解,即除男女之外,还有5种性别。

  何清濂认为,准确地说,人的性别已知有7种,或者更多。除了
众所周知的男性和女性外,其他5种性别的人分别为:假男人,即女
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X,有卵巢,子宫,阴道,又有阴茎;
假女人,即男性假两性畸形,染色体为46XY,有睾丸,有阴道,
无卵巢,无子宫;两性人,既阴阳人,有睾丸,有卵巢,有精子,有
月经,有阴茎,又有阴道;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变性人,既本
身为男性或女性,却强烈要求变为异性。

  谁也不知道全中国每年有多少男女性器官异常的婴儿出生,但如
果简单地把这种婴儿的性别,在离开其母体时就定为男或女,那是不
科学的。

(摘自《北京晚报》98年8月27日)

◆       要求总理辞职,反被控搞同性恋

             ·成元生·

  9月20日晚9时55分,马来西亚警方50名警察荷枪实弹,
冲破在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私邸外支持者所围成的人墙,进入
安瓦尔的私邸,安瓦尔在院子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被迫中断,安瓦尔
从旁门被押上警车带往警政署。安瓦尔的妻子阿齐莎也跟着上了警车。
车行5分钟,阿齐莎被请到另一辆警车上,此时安瓦尔对妻子说:“
到警政署见面。”但11时多,守候在警政署的30多家媒体的记者
始终没见到安瓦尔,而警政署外有两辆防暴车守卫,车上坐满全副武
装的防暴警察,不准记者靠近警政署。

  安瓦尔是以违反刑事法第377D条文被指控的,此条文规定:
任何人在公共和私人场合犯猥亵罪或与他人进行不道德的猥亵行为,
将会被判监禁两年的徒刑。9月19日,安瓦尔的义弟苏玛、密友纳
慕华博士都在此一条文下被判坐牢6个月,他们承认同安瓦尔搞同性
恋。安瓦尔控诉说:“他们是被逼迫承认的。”

  警政署长拉欣诺日中午宣布,安瓦尔的言行威胁到国家安全。他
说,安瓦尔及其支持者20日带领群众在国家伊斯兰中心和独立广场
集会并发表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导致集会者破坏公物,阻塞交通,因
此警方援引内部安全法令第73条逮捕他。总检察长莫达指出,安瓦
尔四罪并罚,即触犯内部安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妇女保护法令、
防止贪污法令。

  马来西亚警方21日证实,安瓦尔及他的政治盟友10人以违反
内部安全令被扣留。这10人包括巫统(马来西亚执政党)青年团总
团长查希,伊斯兰青年运动的4名负责人,森美兰州巫统青年团负责
人罗斯兰及四名理事。

  安瓦尔的妻子阿齐莎说,21日凌晨2时至下午3时,40名警
察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两次到安瓦尔私邸搜查,他们拿走安瓦尔
1993年接受有线电视网访问的录影带和一份泰国报纸《民族报》。
21日安瓦尔的支持者约一万人从早到晚在法院大厦外示威,高呼支
持安瓦尔的口号,造成交通阻塞,附近数条街道的商店都在下午关门。
警方先后三次向示威者发出解散的劝告,示威者不听劝告,同防暴警
察对峙。最后警察以藤棍、催泪弹、高压水龙驱散示威者。据非正式
统计,有数百名不肯离去的示威者被捕。警方证实警察已在各重要部
门守卫,以保证首都和参加英联邦运动会的外国运动员的安全。

  舆论认为,安瓦尔被捕是马哈蒂尔总理与安瓦尔矛盾发展的结果。
自9月初马哈蒂尔总理宣布解除安瓦尔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职务并开除
出巫统后,安瓦尔一直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怒,说他是最高政治层
权利斗争的受害者。从9月11日开始安瓦尔马不停蹄地展开巡回演
讲,在槟城、吉打、雪兰莪、马六甲、彭亨、丁加奴、吉兰丹各州举
行群众大会。安瓦尔在演讲中呼吁进行“政治改革”,指责马哈蒂尔
总理独裁。他说,我们不能让一个独裁者统治我们,我们必须使所有
马来西亚人都拥有自由、公正,这是马来西亚人长期期待的。安瓦尔
还说,无论当局用什么手段阻挠,他都将勇往直前,为个人清白和马
来西亚政治改革奋战到底。

  18日,安瓦尔公开提出要马哈蒂尔总理下台的口号。安瓦尔在
一个约5000人的集会上高呼:“我要求总理下台,人民支持吗?”
有数百名群众回答:“我们支持。”20日安瓦尔支持者在首都吉隆
坡伊斯兰中心组织数万人集会,接着又到市中心独立广场示威,安瓦
尔再次高呼“马哈蒂尔辞职”。

  马哈蒂尔总理指出,安瓦尔要求他下台是极端之举,是走火入魔。
巫统副主席兼教育部长那吉说,如果不阻止安瓦尔推动“改革运动”,
马来西亚将发生暴乱事件,无计划的政治改革会导致动乱,使马来西
亚陷入无政府状态。

  9月22日马哈蒂尔总理说,马来西亚政府不会宣布进入紧急状
态,因为安瓦尔的数千名支持者只占全国两千万人口的一小部份。马
来西亚局势平和,改革运动是正确的。如果安瓦尔根据合法程序进行
改革,他还可以继续下去。

  马来西亚的政局动荡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新加坡资政李光
耀说,寻找接班人很困难,马哈蒂尔培养安瓦尔10多年,最终却必
须解除安瓦尔的职务。他认为马来西亚不会发生动乱,因为马来西亚
有健全的监察机制,不允许社会发生动乱。澳大利亚总理担心马来西
亚局势会以暴力收场。泰国政府希望马来西亚所有政党避免暴力冲突,
依宪法行事。

(《环球时报》97年9月27日第2版)
──────────────────────────────
【历史回顾】

◆       雷德克利芙·霍尔与《寂寞之井》

             ·二言·

  自二十世纪出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同性恋逐渐
进入了大众文化的领域。虽然同性恋文学作品之多至今已如汉牛充栋,
但在其中最具社会影响的则是雷德克利芙·霍尔的《寂寞之井》(The
Well of Loneliness)。这部作品引发的诉讼案把同性恋议题推向了
大众论坛。从作品出版的1928年至1969年“石墙”暴动的四
十多年里,《寂寞之井》几乎是每个女同性恋者的必读之物,甚至被
称为“女同性恋圣经”。

  雷德克利芙·霍尔(1880-1943)出身于英国汉普郡伯
恩茅斯的一个显贵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
享受到上层社会的一切荣华富贵。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霍尔培养了
对诗歌的爱好。她还弹得一手好钢琴,经常自己谱曲写歌(后来这些
歌词都被收入她的诗集里)。霍尔的母亲希望把女儿培养成典型的淑
女,跻身上流社会,但霍尔却迷恋骑马狩猎和摩托车等运动,对窒息
的家庭气氛嫌恶有加。在她21岁时,去世的祖父让她继承了一大笔
遗产(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一百万美元),于是她只身来到当时欧洲的
花都巴黎,开始独闯天下。

  丰厚的财力和宽松的社会气氛使霍尔在巴黎情场尽情驰骋,有人
说她“在27岁以前爱上过的女人比看过的书还多”。1906年,
她遇到了比她年长20岁的玛贝尔·巴登(Mabel Batten),两人一
见钟情。玛贝尔是一名歌剧演员,艺名“蕾蒂亚”。在蕾蒂亚的影响
下,霍尔皈依天主教,后来宗教对她的创作一直有着极强的影响。蕾
蒂亚慧眼识才,鼓励霍尔从事诗歌创作。1906年至1915年间,
霍尔共出版了五卷诗集。虽然她主要从事一些反映自然景观的抒情诗
创作,但在最后一卷《被遗忘的岛屿》(The ForgottenIsland)中,
霍尔的笔触开始伸入了情爱世界,但示爱对象的性别往往很模糊──
这一直是同性爱情诗歌创作时惯用的掩饰方法。然而,以下这首诗里
的同性恋情却是一目了然:

      在那晶莹剔透的水晶灯里,
      藏着我深爱的女人的灵魂。
      灯油和灯芯一直在燃烧,
      但我却看不到一丝亮光。

      我怎能点亮这个女人的心,
      什么样的火炬才能使她燃烧?
      爱有没有在她美丽的身躯上驻留,
      她的灵魂此刻有几许安宁?

  1915年,霍尔在伦敦的一次茶会上与蕾蒂亚的表妹乌娜·杜
鲁布里奇女士相遇,并萌发了感情。蕾蒂亚为此伤心不已,在一次争
吵中心脏病突发,因抢救不及而猝死。虽然霍尔与乌娜从此两情相投
三十年,但蕾蒂亚始终在霍尔的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后她
发表的所有作品都有“献给我们三个人”的题词。

  当时巴黎是欧洲现代文化的中心,有着名目繁多的文艺沙龙,其
中包括由女同性恋者娜塔丽·巴涅主办的“巴黎的勒斯泊”(Lesbos
in Paris),源名自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所居的勒斯泊岛。经常
光顾这个沙龙的文艺界人士包括美国作家葛特鲁德·斯坦、诗人维塔·
萨克威尔-怀斯特、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尤索娜和大键琴艺术的
复活者旺达·兰道斯卡等。霍尔也是该沙龙的常客之一,她以巴涅的
同性情人罗梅尔·布鲁克斯为主人公原型,创作并发表了她的第一部
小说《锻炉》(The Forge)。

  在同一年,她出版了另一部小说《未亮的灯》(The Unlit Lamp),
该书被称为她艺术上最出色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琼·奥
格登的少女,她对婚姻和家庭不感兴趣,但希望能够见识广阔的外部
世界。琼的私人教师伊丽莎白是一名桀傲锋利的新时代女性,竭力鼓
励琼去上大学,并提出她们两人可以合住,但琼始终无法冲破父母与
环境的约束,最后还是守着母亲,在孤寂中度过了毫无生气的一生。
小说的结尾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岁月,这时琼已经步入中年,
当她看到周围生气勃勃的年轻妇女时,禁不住感叹:

  “这些积极奔放的女人头脑真不简单,她们一点都不在乎穿
  着男人的衣服,一点都不在乎自己蓬乱的头发。这些都是能
  干事的女人,一点都不能够被小瞧……但是她,琼·奥格登,
  却是一个失败的先驱者,一个远远落在后面的先锋,一个害
  怕自己的预言可能成真的预言家。其他人都已经走到了前面,
  她们中有的得利于战争而挣破了樊篱,有的本来就是自由的
  灵魂……也许世界还没有来得及接纳她们,也许她们会遇到
  批评、嘲笑与反对,也许她们并没有如想象的那么快活,但
  至少她们有勇气,而她自己却是一个折服于环境的胆小鬼。”

  《未亮的灯》没有直接描绘女同性恋(这方面的唯一表述是琼对
一位追求者说:“我从来没有像你所想象的那样爱上过什么男人。”),
虽然人物的性倾向拿现代人的目光看来,已经非常明显。重要的是,
此书点出了女同性恋和女权主义的相通之处,即两者都不希望恪守相
夫教子的传统性别角色,而是渴望去拥抱生命,享受世界赋予的一切,
正如伊丽莎白对琼所说:“我不仅需要你的忠诚……我需要你的努力,
你的独立,你的成功。”

  1925年,霍尔发表了小说《星期六的生命》(A Saturday
Life),书中主人公丝蒂尼是一位希望自己能够大有作为的女子,她
对一位从未结婚的老处女感到有一份莫言的亲近感,但说不清这种感
觉究竟是什么。

  1926年,霍尔发表了《亚当的后裔》(Adam's Breed),描
写一位伦敦意大利餐馆的侍者因为厌倦了生活而绝食自杀的故事,该
书当年得了法米纳小说大奖,并于次年荣膺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
念小说大奖。在英国文学史上只有E. M. 福斯特(恰巧也是名同性恋
者)的《印度之行》同时得过这两项殊荣。《亚当的后裔》的成功把
霍尔推向了创作生涯的巅峰,此时她不仅是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同时
她的作品也得到了大众的好评,各处都邀请她去作演讲。在这期间,
霍尔一直以短发男装出现,口叼雪茄,并要求周围的人叫她为“约翰”,
“那个抽雪茄的女人”也一时成为传媒的跟踪焦点。

  当时同性恋在英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1895年,著名
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涉嫌同性恋而被判罚两年苦力,他的作品也被
查禁。1918年,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民众普遍对德国
还抱有敌意,此时一名叫内尔·潘伯顿·别林的国会议员在自己主办
的杂志《警觉》上撰文,指控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有47000名男女
人士从事“早已在所多玛和勒斯泊绝灭的人类丑行”,不久他又在国
会提出了同样的指控,使“那47000人”一时成了媒体争相炒卖
的猎奇话题。很多年前德国准备这份名单,试图通过敲诈名单里的英
国人士,迫使他们在大战中为德国效力。然而,事实上谁也没有见过
这份名单,但它此时却成了政客们攻击同性恋者的弹药。在同年早些
时候,伦敦的一家私人剧场准备上演王尔德的作品《莎乐美》,并由
舞蹈家摩德·阿伦主演。《警觉》撰文暗射阿伦就是“那47000
人”中的一员。阿伦随即与《警觉》对簿公堂,指控后者对她进行人
身诽谤。最后法庭的判决避开了有关诽谤的起诉,而以对王尔德的评
价告终(见注一)。1921年,英国下院通过提案,决定将女同性
恋行为也列为犯罪。虽然此提案因被上院否决而不果,但上院否决的
原因并不是出于对于女同性恋的宽容,拿当时一位上院议员的话来说:
“难道你想让整个世界都知道有这么一种丑行,难道你要那些从未听
说过从未想过也从未梦见过这种丑行的妇女知道它吗?这简直是荒唐!”

  在同性恋(当时被称为“性倒错”)成为媒体和政界的话题的同
时,当时医学界对同性恋的成因持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是以德国精
神病专家克拉夫特-埃宾为代表,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先天性缺陷;另
一派则是以奥地利精神病专家弗洛伊德为代表,认为同性恋是儿童时
期所受的精神伤害的结果(如丧父、强悍的母亲以及受到其他男子的
性骚扰等)。两派都认为同性恋行为不是犯罪,并认为“治疗”同性
恋是医学界的职责之一(弗洛依德后来声明同性恋并不是疾病或变态)。

  当时英国著名性学家蔼理士同意克拉夫特-埃宾关于同性恋先天
性的看法,并于1897年出版了《性倒错》(Sexual Inversion)
一书,但认为同性恋并非医学界所认定的“退化者”(degenerates),
并反对当时英国将男性间互愿的性行为列为犯罪的做法。然而,《性
倒错》虽然在处理男同性恋上具有突破意义(全书案例中所呈现的男
同性恋者很少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女里女气的怪人”),但蔼理士
却认为女同性恋者的“性别倒错”引起了她们的“性格倒错”,因此
有关女同性恋的叙述落入了俗套(全书35个案例中只有6个女同性
恋案例,蔼理士只能从这6个人出发作有关的阐述)。该书对霍尔的
影响很大,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对同性的喜爱和外表与举止的男性化
与生俱来,并不是环境造就的──她自己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陷在
女人身体里的男人”,而女同性恋者注定是不会幸福的。霍尔一直是
英国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会员,她广泛阅读有关女同性恋的研究资料,
尤其赞同克拉夫特-埃宾、布洛赫、蔼理士和赫希菲尔德有关同性恋
先天性的观点,对他们的学说做了极其详尽的笔记。

  在这期间,霍尔完成了短篇小说《奥吉尔维女士找到了自己》
(Miss Ogilvy Finds Herself,该书于1934年发表)。小说中的
主人公奥吉尔维女士感到自己与男女两元性别的外部世界格格不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成了医疗救护车驾驶员,奔波于战场,一
圆男子汉的美梦。在临死前,她经历了一个幻觉,方才知道自己在前
世是个男儿身。

  霍尔一直希望写一本带有科学性的女同性恋小说,为同性爱情作
一番道义上和医学上的辩护,使人们看到:同性恋者虽然不幸,但仍
能够成为有所作为的公民。她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我是带着强
烈的使命感来写这本书的……令我感到骄傲的是,我能够提起笔为那
些毫无还手之力的人仗言──她们从呱呱落地的时刻起,某种阴秘的
自然造势就把她们与社会分离开,但她们却极其需要社会的帮助。”
蔼理士因霍尔的要求,为《寂寞之井》写了绪言,称该书“具有重要
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

  《寂寞之井》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斯蒂芬·戈登的年轻女子。她
从小就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并钟情于女性,对男性毫无兴趣。斯蒂
芬的母亲对女儿非常反感,父亲虽然同情她,但在家里没有说话权。
斯蒂芬长大后逃离了家庭,流亡海外,在巴黎与一些女同性恋者为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她加入了医疗队,成为救护车驾驶员,在这
时她与一位名叫玛丽·勒维林的女子邂逅,两人相爱,并共同生活了
几年。后来玛丽与以前的男朋友重修旧好。斯蒂芬痛苦万分,但她假
意与另一名女子相好,促使玛丽割断情丝,安心去过“正常人”的生
活。在小说的结尾,斯蒂芬向上天哭诉:“上帝啊……请你站起来保
护我们吧,让这个世界承认我们的存在……请你也给我们生存的权利
吧!”

  除了把自己的成长过程融入斯蒂芬的形象之外,霍尔更多地参考
了蔼理士在《性倒错》中的有关女同性恋者的案例描写,使《寂寞之
井》“能够让那些没能够阅读学术论文的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出自
乌娜后来完成的霍儿传记)。霍尔笔下的斯蒂芬受了这些框定,因此
被塑造成一个具有男性体格特徵的“窄骨盆宽肩膀”的女子,擅长打
猎与击剑,并喜欢穿男装。全书有以下这段感人的描写:

  “那一夜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讨厌自己那副身材,宽
  宽的肩膀,扁小的乳房,全身的线条直得象个运动员。她注
  定要拖着这个身子过一辈子,就象一副恶毒的镣铐锁住了她
  的灵魂。这个充满激情却毫无生命力的身子……她一直想摧
  残它,因为她早已为此感到痛心……她双眼含着泪,对自己
  的仇恨变成了怜悯。她开始为自己的身子而伤感,手指怜惜
  地抚摸着乳房……”

  《寂寞之井》于1928年6月27日由伦敦的凯普出版社发行。
评论界对这本书的评价毁誉参半,很多人认为该书在艺术上的成就远
不及霍尔的其它作品,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称该书“值得赞
赏但极其乏味”。尽管如此,《寂寞之井》的销路却不错,而且事实
证明霍尔以同性恋的先天性为创作基础的选择是对的,自由派报纸的
评论认为本书使人感觉到同性恋是“一股挥之不去的令人心颤的强烈
情感,与之相比,那些正常男女的情感表达是如此简单明了。这使我
们认识到,象斯蒂芬·戈登这种并不是受环境影响、而是生来就不正
常的人,需要我们这些在出生时就有幸躲过这场劫难的人的最大关心
与同情。”

  发行三个星期后,保守势力的《星期天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
《一本不该出来的书》的评论文章,认为《寂寞之井》应该受到查禁。
该评论说:

  “我看到这种瘟疫明目张胆地侵蚀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
  我听到少男少女在耳语这种无以启齿的羞耻……谁都不能逃
  过这场瘟疫,它已经侵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我宁愿给那些
  健康的年轻男女氰化钾毒药,也不会让他们去读这本书。毒
  药只是摧残肉体,但精神毒药却旨在戕害灵魂。”

  这个评论使出版社感到大事不妙,他们将小说呈交给内政部和主
控官,并表示如果停止出版更符合大众利益的话,他们将停止印刷。
这着棋下得着实不妙,因为当时内政部长威廉·乔伊森─希克斯是一
个极端保守人士,担任着一个原教旨主义派的基督教教会的领袖。他
要求出版社停止发行此书,凯普出版社表示照办。不久,该书在美国
的出版社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寂寞之井》被禁在文学界引起极大震动,小说家E. M. 福斯特
与弗吉尼亚·吴尔芙带头提出了抗议。他们虽然对《寂寞之井》的艺
术成就持保留意见,但认为查禁侵犯了创作自由。声援者很快增多,
使抗议书的签名者几乎囊括了当时英国文学界的所有知名人士,如肖
伯纳和H. G. 威尔斯等。福斯特与弗吉尼亚在《国家与图书》杂志上
发表以下这封著名的捍卫言论自由的抗议信:

  “这本书所涉及的题材只是生活中诸多方面的一角,它不但
  已经被科学所承认,而且在历史上也有记载。虽然这种生活
  方式只是人类情感的一小块,而且多数人只觉得其索然无味
  甚至对此感到讨厌,但它确实存在,然而目前在英国,乔伊
    森-希克斯伯爵却禁止小说家提起它。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经
    意地提起它呢?虽然禁止它成为主题,但我们能不能把作品
    中通过塑造次要人物来表现它的存在呢?也许内政部对这个
    问题应该进一步下一番指令。这是不是我们创作所面临的唯
    一禁忌呢?对于白厅所讨厌的其它诸如节育、自杀和和平主
    义等题材,我们是不是还能够触及?我们等待着你们的指示!
    ……”

  虽然《寂寞之井》在英国被停印,但凯普出版社却另有一番心计。
他们把小说的模板送往巴黎,由那里的出版社付印,然后让英国本土
的书商来订购。当这个计划刚刚成行时,英国海关就查获了250本
《寂寞之井》。虽然海关不久就退还了全部书籍,但当《寂寞之井》
被送往书店时,警察以执行反淫秽法为借口,将全部书籍没收。当他
们在中饭时候来到凯普出版社时,全公司只有一名接待员在场,她把
警察带入了藏书室后,却一下子抢过唯一的一本只供展览用的《寂寞
之井》,然后一屁股坐在书上,对警察说:“有胆量就过来拿吧。”
警察对她无可奈何,只好告退。

  1928年11月9日,对《寂寞之井》的审判开始。当时包括
福斯特和弗吉尼亚在内的四十名知名人士要求出庭作证,为霍尔辩护,
但法官却说只由他本人来判定小说是否触犯了反淫秽法,任何人都不
许出庭作证,他甚至不允许霍尔为自己的作品辩护。

  在第一天上午的法庭辩论中,霍尔的辩护律师指出,小说中斯蒂
芬和玛丽之间的情感只是“女学生之间的互相依恋转移到了成人身上,
因此并不带任何性爱的成份”。霍尔对这个证词大感惊骇,因为她写
《寂寞之井》的目的就在于点出女性间确实有性爱这回事。午饭时霍
尔对律师作了声色俱严的训斥,使该律师在下午的发言中收回了这番
辩护词。第二天,另一位律师作了一番恰到好处的辩护,他认为《寂
寞之井》既没有赞颂也没有谴责性倒错,而只是把它当做“上帝创世
的一部份”,小说中斯蒂芬最后做出自我牺牲,让同性情人过上安心
的异性恋生活,正说明了作者“对正常的内在尊重”。法官表示他将
阅读此书,并做出有关判决。但此时,辩护律师已经知道,从法官不
允许那些文学界名人出庭作证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辩护纯属背水一
战。

  果然不出所料,法官在一个星期后做出判决,认为《寂寞之井》
宣扬“违反自然的恶行”。“你难道要我说这本书不是在为这种恶行
辩护吗……”他说,“这些恶行……极度地恐怖、违反自然与令人作
呕。”他并认为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被描绘成投入爱国战争的医疗救
护队员,旨在有意美化这些“在恶行中不可自拔的人”。听到这番判
决,霍尔感到气愤之极,她当场大声喊道:“我抗议!我就是那个作
者!我见过这些人!”

  在法官公布判决书以前,辩护律师宣读了霍尔的书面陈词:

  “我着重强调:真正的倒错者是先天形成,而不是环境造成
  的。当今世上最出色的心理学家也支持我这一看法,我想让
  国内有头脑的民众也了解这些。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才能希望他们能够以善意和同情心帮助倒错者发挥各自
  的所长,为社会做出贡献。当我写《寂寞之井》时,我不仅
  想到了那些倒错者的良善,而且也想着大多数其他人的良善。
  由于对性倒错缺乏正确了解,许多生命受到了摧残,这并不
  是耸人听闻。出于对后代的着想,千万不要再强迫倒错者结
  婚。

  “我并不后悔写了这本书。目前所发生的一切正说明社会是
  多么地需要这本书。我为自己写了《寂寞之井》而倍感骄傲,
  而且我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去做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的改动。”

  辩护律师对这项判决提出了上诉,但一个月之内遭到了驳回,上
级法院认为此书“令人作呕……(它)有损于国家和社会道德”。

  在美国,《寂寞之井》也经历了类似的诉讼,初审法院认为此书
“仿佛是想教那些变态人去勾引社会中的正常成员,因此毫无道德价
值可言……”,但上级法院驳回了初审法院的禁令,认为同性恋本身
虽然“可憎可鄙”,但有关同性恋的讨论并不如此,因此该书得以出
版和发行。由于这几番官司,《寂寞之井》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女同
性恋也第一次成为媒体和公众的讨论话题。不少描写女同性恋的效颦
之作也纷纷在市场上抛出,但没有一本能够胜过《寂寞之井》。在此
后的几年里,霍尔收到了一万多封读者来信,其中即有女同性恋者写
来的,也有同情同性恋的人士的来信。一位女读者在信中说:“《寂
寞之井》仿佛一下子照亮了我的灵魂,每一行字都道出了我的经历和
所思。读着这本书,我泪如雨下,因为我觉得斯蒂芬就是我。”

  这场官司之后,霍尔与乌娜认为英国已不适合她们居住,两人于
是再度流亡海外。在这期间,霍尔于1932年和1936年分别发
表了《房子的主人》(The Master of the House)和《第六个主教》
(The Sixth Beatitude),探讨小人物的精神追求,但两者即没有引
起象《寂寞之井》那样的社会轰动,在艺术上也不如《亚当的后裔》
成功。

  1943年10月7日,雷德克利芙·霍尔在伦敦死于胃癌。根
据她的遗愿,她被埋葬在伦敦高门公墓,与蕾蒂亚的坟墓相依。《寂
寞之井》在当时已经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而且每年以十万册的销量
售出。1949年,《寂寞之井》在英国的禁令被解除,小说得以公
开发行。时至今日,该书仍在各大书店有售。

  现在读《寂寞之井》,由于时过境迁,不免有陈旧之感。除了浓
厚的宗教意味以外,该书以当时的心理学研究资料为根据,将斯蒂芬
描写成一个雄味十足的“男人婆”,正好印证了世人对女同性恋者的
偏见。书中的悲剧结尾虽然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同情,但作为当时唯一
一部女同性恋小说,以及作者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人物塑造的依据,
这种结尾似乎盖棺论定了女同性恋者的不幸命运。然而,当同时代的
E. M. 福斯特把同性恋小说《莫里斯》的手稿沉压箱底,当弗吉尼亚
·吴尔芙只能将同性恋情在《奥兰多》中做曲意晦涩的表现,当其他
作家拿友情的幌子来遮掩同性恋的表达时,雷德克利芙·霍尔却在自
己文学生涯的顶峰,不惜名誉扫地,挺身而出,呼吁世人正视同性爱
情,给予同性恋者做人的权利。《寂寞之井》迫使当时的人们对女同
性恋(兼或同性恋)这种社会现象加以思考并作出反应(不管是褒或
贬),这种冲击在解放思想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实属非凡。

注1:
法官在宣读判决书后说:“众所周知,奥斯卡·王尔德写了有毒害的
书,他的行为就很丑陋。他曾经在这个法庭被判入狱,名誉扫地,以
至落了个早死的下场……不过,先生们,他也许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伟
大的艺术家,但他其实是一个伟大的畜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法官的最后一句话博得满堂喝彩。

注2:
在此以前,英国国会同性恋行为列为犯罪时,女同性恋也被列入,但
女王在审批时问了句:“为什么把女人也划进去?”于是女同性恋没
有被列为犯罪。

为了便于阅读,本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的英文名字个简介列举如下:

☆玛贝尔·巴登(Mabel Batten)
☆乌娜·杜鲁布里奇女士(Una Lady Troubridge)
☆娜塔丽·巴涅(Natalie Barney)
☆萨福(Sappho):古希腊女诗人,详见《桃红满天下》第5期《萨
 福的婉歌》。
☆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美国现代派作家兼女权主义
 活动家,她在巴黎设立了名气最大的文艺沙龙,常客中包括画家毕
  加索和作家海明威等。
☆维塔·萨克威尔-怀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英国作家,曾
 一度是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的同性恋人,后者将小说《奥
  兰多》献给维塔,
☆玛格丽特·尤索娜(Marguerite Yourcenar):法国著名作家,
 198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历史上第一位女院士。
☆旺达·兰道斯卡(Wanda Ladowska):二十世纪最卓越的大键琴演
  奏家。大键琴是最早的键盘乐器,现在用钢琴演奏的巴洛克时代的
  键盘音乐都是为当时的大键琴所作,如巴赫著名的《平均律》等。
  钢琴的诞生(包括其前身古钢琴)使大键琴一度被埋没,只沦为伴
  奏乐器。二十世纪初,兰道斯卡的努力使大键琴的独奏地位重新得
  到承认,而她本人的卓越演奏至今仍是经典录音。
☆罗梅尔·布鲁克斯(Romaine Brooks):与巴涅相爱五十年的同性
 情人。
☆蔼理士(Havelock Ellis):英国早期性学家,着有《性心理学》、
 《性倒错》等书。
☆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t-Ebing):德国精神病学家,
 着有《性心理疾病》,提倡以病理化来代替同性恋的刑事化,即同
  性恋不是犯罪,而是变态。
☆布洛赫(Iwan Bloch):德国性学家,主编《性学手册大全》,早
 期提倡同性恋病理化观点,晚期则同意同性恋不是病态。
☆赫希费尔德(Magnus Hirschfeld):德国性学家,详见《桃红满天
 下》第22期《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内尔·潘伯顿·别林(Noel Pemberton Billing)
☆摩德·阿伦(Maud Allen)
☆E. M. 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惯称E. M. Forster):
 详见《桃红满天下》第11期《福斯特的理想与困境》。
☆弗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现代派女作家,
 详见《桃红满天下》第14期《新女性弗吉尼亚·吴尔芙》。
──────────────────────────────
【她山之石】

◆         从社会生物学看同性恋

          爱德华·威尔逊 博士
           ·石洋 翻译·

  人类享受性的乐趣,而且在这方面非常具有鉴赏力,他们用幻想、
诗词、歌曲和其它任何令人欢愉的方法来挑起有可能成为性夥伴的对
象的兴趣,以达成交媾。这个全部过程的目的并不在于生育,而在于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怀孕是性行为或性生活的唯一目的
的话,那么只需单刀直入的插入就能够大功告成。事实上,那些相互
之间最缺乏社会性交流的哺乳动物就是采取这种简单的交媾行为,但
从总体上来说,那些进化到一定程度并懂得维持一定的长期关系的哺
乳动物,则在择偶与交媾方面表现出相当多的繁文褥节。无独与偶,
人类性行为的快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建立和加强维系。可以
说,爱与性确实是相伴的。

  性在生物上的意义一直被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理论家们所歪曲。直
至今天,罗马天主教堂仍然坚持认为性行为的首要目的是让丈夫对妻
子施孕,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除怀匀期间应该禁欲外,禁止使用
任何避孕措施。其它受到谴责的行为还包括涉及到阴部的婚外性行为。
手淫被看成是一种“内在的严重的变态行为”,在正常的情爱发展中
不占一席之地。

  基督教会的权威地位来源于自然法则理论(natural-law theory),
即认为上帝给予人类的训令是不可更变的。然而,这种理论是错误的,
因为它所谈及的法则从根本上讲是生物性的,是通过自然选择写成的,
它并不需要宗教或者世俗的权威来加以施行。神学家对生物学一无所
知,却大错特错地对此进行成牍的诠释。人类的基因历史给予我们的
启示是:我们应该在有关性的道德标准上采取更为自由的态度,即应
该看到性行为首先必须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纽带,然后再
强调它在生育方面的作用。

  那些不成熟的生物学假设一旦被正规化后,就会对人类造成了一
系列苦难,而其中苦难之深重莫过于同性恋者被迫接受的“治疗”。
教会严禁同性恋行为,并把它斥为“内在的变态”。全球其它地方的
文化也持相似的态度。在萨克森豪森和布肯瓦尔德等纳粹集中营里,
同性恋囚犯佩戴粉红三角,以便与犹太人(佩戴黄色三角)和政治犯
(佩戴红色三角)区别开来。后来当集中营人满为患时,就有医生提
议阉割同性恋者,对他们实行“治疗”。中国大陆和其它社会主义国
家害怕异见的政治影响,竭力压制同性恋。在美国的许多地方,同性
恋者仍然被剥夺很多方面的民权,而大多数精神病专家仍然把同性恋
当做一种疾病,并对那些坚持自己同性恋性倾向的人表示反对。

  西方文化的卫道士对于同性恋的谴责是有其原因的。犹太/基督
教的道德准则基于《旧约》,而《旧约》时代的人们以农牧业为生,
加上当时不同部落和国族间不断互相侵占对方的领土,使着写《旧约》
的先知们不由而然地强调出人口迅速繁殖的重要性。《利未纪》里的
描述就是迎和了当时的这种情形,无外乎其中会有这句:“你不可与
男子同卧,犹如和女子同卧:这是可憎的。”《圣经》里的这段逻辑
符合当时人口增长的首要任务,因此性行为的首要目的也局限在人口
繁殖上。虽然现在的社会和人口状况与古以色列时期大不相同,但当
今多数美国人仍然坚信这个古训。因为同性恋性行为并不促成生育,
按这样的推理,同性恋者从根本上来说就成了“变态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定义出发,那么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罪人实在
是多不胜举。三十年前金赛博士就通过调查发现,有2%的美国女人
和4%的美国男人绝对只被同性吸引,而有13%的美国男人一辈子
之内至少有三年拥有强烈的同性恋欲望。保守地算来,绝对的同性恋
者在今天已达五百万之众,而同性恋者们认为把那些仍处于自我封闭
的人算在内,他们的人数可高达两千万人。同性恋者已经形成了自己
的亚文化,其中包括好几百种语汇表达。多种多样的同性恋行为在其
它文化中也司空见惯,而且往往文明程度越高,越能对此表示接受与
宽容,比如在古代希腊、波斯和伊斯兰社会,在早期的罗马帝国和晚
期的罗马共和国,在中东一些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地区,在奥
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和早期的日本社会等。

  我想指出的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同性恋不仅很有可能是一种
正常的现象,而且其益处也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份。同性恋者也许是人类中罕见的助人精神的基因携带者。

  社会生物学方面已有证据支持这个大胆的假设。从昆虫到哺乳类,
同性恋在各种动物里都有出现,但在最高级的智能动物如猕猴、狒狒
和猩猩等身上才最充份地呈现了相对于异性恋的表达。这些动物表现
出脑部里潜在的双性恋倾向:雄性动物可以采取象雌性动物一样的姿
势,让其它雄性动物伏在自己身上进行交媾,而雌性动物也可以伏在
其它雌性动物身上以求交好。

  人类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脑部里的双性恋倾向使某
些人能够来回往复地与不同性别的人交好,但绝对的同性恋者就象绝
对的异性恋者一样,他们对伴侣性别的选择和对两性都喜欢的对称已
经消失。这种性偏好带有真正的对同性的喜爱:大多数男同性恋者只
喜欢具有男人气概的伴侣,而大多数女同性恋者则喜欢阴柔的女性。
举止是否女性化与当事人喜欢何种外表的性伴侣没有任何关系。与原
始社会不同,现代社会里的易装者多数是异性恋者,而大多数同性恋
者在外表和举止上与异性恋者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同样的说法也
适用于女同性恋者。

  这种对同性的喜爱也许是解释人类同性恋的生物意义的关键所在。
同性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这与异性恋
行为作为巩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是相一致的。对同性的喜爱也许
源于基因的结构,而这种基因在人类早期游牧年代就因为携带这种基
因的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得以保留。现在我们归结到了问题的关键,
那就是同性恋究竟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如果同性恋者不生育的话,那么使携带者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基因
如何在人口中得到扩散呢?其中一个解释可以是:这些基因的携带者
的亲属可以有更多的孩子。原始社会的同性恋成员可以帮助同性成员
狩猎、采集或者管理家务等。由于没有后代的拖累,他们可以更有效
地帮助亲戚。他们也可以成为预言家、巫师、艺术家或者部落知识的
保管者等。如果兄弟姐妹和侄子侄女等的存活率和生育率比较高的话,
那些他们与同性恋者所共有的基因就会增加,而其它基因就会相应地
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基因就自然地把人引向同性恋,因此总是
会有少数人发展出同性恋倾向。可见,即使同性恋者不生育,同性恋
基因也可以通过旁系亲属传播。这就是有关同性恋来源的“血缘选择
假设”(kin-selection hypothesis)。

  如果有证据表明同性恋倾向是可以通过直系遗传的话,那么血缘
选择假设就能得到支持。确实有一定的证据表明了这一点,比如单卵
双胞胎(即发育自同一个受精卵,因此具有相同的基因)同时为同性
恋者或异性恋者的机率就比双卵双胞胎(即发育自不同的受精卵)的
要大。虽然L. L. Heston和James Shields的这项研究目前还不能给出
确切的答案,但起码说明这方面很值得探索。Heston和Shields提到有
些基因相同的双胞胎“不仅具有相同的同性恋性倾向,并且性行为方
式也出奇地相同,而他们这种习惯是在完全不知道同胞兄弟的性倾向
的情况下养成的,其中有一对还不是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就象其
它受基因影响的人类特性一样,同性恋的遗传性也不是绝对的。它的
表达也取决于家庭环境与早期的性经历。经过遗传得到的因素在一个
允许同性恋倾向发展的环境下更容易培养对同性的喜爱。

  如果血缘选择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现代世界中那些接近于史前社
会并且由基因来影响社会行为的部落中,同性恋行为将仍然与性别分
工和偏好狩猎采集等简单的农业活动相联系。这种关系似乎确实存在。
在一些幸存至今以至能让人类学家加以研究的原始文化中,男同性恋
者是伯达奇(Berdache,在印第安部落中),他们身穿女服,举止女
态,而且还与男人结婚。这些人往往还成为巫师,在部落的决策中起
重要作用,他们也从事于其它劳动,例如擅长针线、作媒、讲和,或
者成为部落首领的参谋。也有女性伯达奇,但她们较少受到记载。在
西方工业化国家里,男同性恋者的智商要比男异性恋者高,而且更有
可能获得提升。他们在白领阶层中的比例超过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
而且不管出身如何,他们更有可能进入那些需要与别人打交道的行业。
在任何一项职业里,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可能取得成功。除此之外,
虽然他们的性偏好不为社会所容,因此经历了一些困难,但同性恋者
在他人眼里一般都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关系。

  当然这些信息只是提供了一些线索,但不至于到了可以做出确凿
的科学结论的地步,因为还有很多研究需要做。然而,这些线索足以
说明传统的犹太-基督教关于同性恋行为的观点并不足以说明事实,
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些基于宗教基础上的假想在多个世纪以来一直
无人质询,但现在总算可以接受实践与客观的检验。我相信在现有证
据面前,血缘选择假设比基督教关于同性恋的假设更令人信服。

  在谈论同性恋时,把生物学和伦理学放在一起需要特别加以小心。
不管同性恋者在历史上和现今社会里作出了多少贡献,我们不应当把
他们当成一个单独的基因种性。我们当今对同性恋的接受也不必只基
于历史上基因对于环境的适应。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不能让那种
违反生物学原理的宗教教条继续成为歧视同性恋者的理由。

  本章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的性可以借助于进化论的发展来得到更
精确的定义。如果忽视这一点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以认识自身历史的
一个重要部份,自身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的重要
性。

  通过教育和法律,每个社会都会在有关性的歧视、性行为的规范
和家庭的巩固方面,做出一定的选择。当政府与技术变得越来越错综
复杂时,这些选择也应该相应地变得更加精确和细致。不管如何,不
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进化的历史将渗透到这些计算中,因为人性是顽
固的,需要付出代价才能使它有所改变。

  为不同性别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同一职业
内能够取得大致相同的成就,这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如果不
想付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倒退到性别歧视的陈旧年代。我们是
需要接受运行良好的核心家庭呢,还是采取那种公社式的集体农场?
选择一方都会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还有一种代价──而且我们社会
中的很多人正在痛苦中承受着──那就是要求每个人都遵循一定的异
性恋行为规则。我们相信文化是可以通过教育、奖励甚至强迫的手段
被合理地设计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文化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
表现在训练和实施规则时所化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表现在人们在压
抑自己本性时所失去的快乐与幸福,虽然后一种代价是肉眼看不到的。

(选自《谈人性》(On Human Nature,1978年出版)第142
─147页)

附:社会生物学简介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是一门横跨人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
新兴交叉学科,旨在通过进化论来研究动物和人的社会行为,即社会
行为是如何演变和如何被写入基因的。社会生物学在七十年代初兴起,
1975年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发
表《社会生物学:新的合成》(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在此以前,虽然生物学家一直承认动物
和人类之间有着某种演变连续,但多数生物学家更强调于人类特性的
主导性。威尔逊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人类行为和动物行
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说,一些动物从最初的择偶到最后的交合
与生育,表现出一个非常繁复的仪式过程,与人类的求偶过程非常相
似,因此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由某种相同的内在因素造成的。

  社会生物学旨在通过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和生物学,来形成一个
单独的研究领域。例如他们通过对昆虫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来探讨侵
略行为和助人精神的基因根源,或者研究某一组动物或人的行为以及
造成这种行为的诸如年龄、交际、劳动分工、组织、性别比例、族群
大小等方面的原因。

  虽然生物学研究人员对于社会生物学的一些假设持审慎的欢迎态
度,但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此仍持相当的怀疑。除了学科间的隔阂
以外(即生物学家把社会生物学看成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而社
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把它看成是对自身领域的一种“侵犯”),对社
会生物学的一个普遍反对意见源于其研究的人缘性(anthropomorphic
),即研究者容易受到自身所在环境的影响。作为一门仍处于摸索中
的新兴学科,社会生物学还有待于形成一套统一的研究方法。
──────────────────────────────
【爱知行动】

◆         北京爱知行动项目介绍

  北京爱知行动项目是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健康人类学系发起的一项
民间社会公益活动,旨在通过提倡爱心和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病毒
感染和艾滋病的传播,关心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倡导性的多元化与宽
容,造福人类社会。

  爱知行动项目成立于1994年3月,先后开展了多项教育与研
究工作,编辑《爱知简报》,组织民间沙龙活动。

负责人:万延海
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健康人类学系主任
爱知行动项目协调人

项目背景:

1)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艾滋病病
毒引起的全球性的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使人的免疫系统遭受破
坏,并引发一系列不可治的疾病。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为艾滋病
患者,平均需要10年时间。

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目前全球感染艾滋病病
毒的人数为3000万人,艾滋病病人600万人,已经死亡人数
450万。预计到2000年,全球将有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
毒。

3)来自中国卫生部的消息,截止1998年3月底,已经发现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997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90例,死亡173例。
根据专家估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实际感染人数已经达到30万人。

联系方法:联系电话:86-10-64972358
寻呼机:86-10-67668833呼119092
邮政信箱:北京8051信箱
邮政编码:100088
电子信箱:aizhiaction@hotmail.com
电子网页:http://aizhi.sis.com.cn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朝阳分行安慧里分理处
     BANK OF CHINA,BEIJING BRANCH,
     CHAOYANG BRANCH -AN HUI LI SUBOFFICE
户名:万延海 WAN YAN HAI
帐号:4100600-0188-024546-1
说明:本帐号接受任何货币汇款

◆          中国女同性恋者热线

女同性恋者热线:(029)7899704
电子信箱:sskean@pub.xa-online.sn.cn

◆         自由的天空,我们的梦想

  出一本我们女同志自己的内部通讯,是我们很久以来的共同梦想。
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我们没有地方去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完整的表
达自己。出一本这样的通讯,是希望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女同志创造出
一个全新,平和,安全的空间。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验,自
由的表达我们自己。

  在这样一个异性恋霸权独尊的社会里,异性恋的思维方式深深地
烙印在许多人的心中,更透过家庭、媒体、社会环境,给大众造成了
一种强烈的恐同性恋情绪,使得生活中的不愉快,心理上的不安定,
时常发生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使得我们必须自我压抑,使得我们
的感情成为不能分享的秘密。借用文字来说话,想用通讯来让我们来
认识自己,有它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生
活。我们厌恶社会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负面标签。看到那些自以为是专
家的文章,我们深感他们在增加社会对我们的误解。所以,想要通过
我们自己的笔,写出真实的我们自己。

  《天空》希望可以打开一个让我们感到自由,快乐的空间,不再
有压抑,不要有罪恶感。我们坦率地说,我们是女同志。我们愿意为
所有的女同志做事。让每一个发现、认同自己是同志的女人,都有一
个美好的开始。爱女人是我们的选择。帮助女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
我们的责任。《天空》欢迎参与,积极投稿,题材不限。我们很希望
看到女同志谈谈自身对社会歧视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经历
和感受。也欢迎纯文学作品,或是推荐与女同志有关的好文章,让更
多的人来分享。稿件字数不限,要求字迹清楚,恕不退稿。发表时可
用真名,也可用笔名。

  是否记得那支曾经打动过很多人的《风雨无阻》呢?“让我走出
一片天空,让你尽情飞舞,放心地追逐。”

  来吧,朋友,这里就是你向往以久的天空。

  Let's be the happiest Les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