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76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0年7月2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罗马举办世界同性恋自豪节 美国医学会反对“治疗”同性恋 ② 【说三道四】宽容不是专制同谋的代名词 ③ 【生命伦理】爱人的缺点 ④ 【综合报导】台湾成立第一个同志政治组织 新加坡同志运动举步维艰 ⑤ 【信息天地】同性恋、艾滋病和禁欲:天主教会的观点 ⑥ 【爱知行动】温哥华亚裔女同志社团成立 ────────────────────────────── 【新闻摘要】 ◇ 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周刊报导,中国将在七月推出中国版 《六人行》──《我们的生活》。中央电视台决定未来的一年中,一 天播出两次。 在中国,以幽默的言语讲述离婚、单相思、和自杀,还是一派全 新。《我们的生活》创作者们捕捉现代中国的青年职业者的生活,该 剧导演吴小东(音译)说:“在人们越来越相互隔离的时候,中国需 要这样的剧目。年轻人住在一起会发现多有意思,这还可能会成为一 种趋势。” 一些制作人希望介绍的议题,如毒品和同性恋,将取决于观众的 反应,还有,制作人也需要考虑有关政策的宽容。 ◇ 据《上海日报》3月30日报导,三名敲诈和抢劫同性恋者的歹 徒在闸北区法院受到起诉。这些歹徒曾经四次将同性恋者骗人私人住 所,然后抢劫钱财。此案的判决结果不详。 ◇ 中新网罗马7月3日消息,2000年世界同性恋自尊节星期六 在罗马拉开帷幕,但受到维护“家庭价值观”极右翼组织支持者与反 对在罗马天主教圣年举办这一节日之宗教团体的抗议。 7月1日至9日,世界同性恋自尊庆祝活动在罗马交响乐学院的 花园内展开。主办机构预料这个节日将吸引世界各地30万名同性恋 男女前来参加。 意大利著名女星,凭《邮递员》一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库奇诺 塔主持节日揭幕式剪彩,剪断一条象徵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彩虹丝带。 她说:“我的大部份朋友都是同性恋者,我希望显示出我爱他们所有 的人,在这个美好的时候能够与他们在一起使我感到荣幸。”意大利 著名的人妖卢秀丽亚也出席了这个仪式。 数小时前,穿上过膝长统靴的约七百名新纳粹组织成员在罗马市 中心列队游行,摆出纳粹致敬姿势并挥舞写着“制止同性恋自尊活动!” 的标语。示威者在数十名防暴警察戒备下高呼“欧洲家庭与传统!这 是革命!”的口号。 另一队由极右的全国联盟党政治家与宗教团体组成的抗议队伍长 达12公里,在傍晚举着火把游行,以“洗雪主办机构所称给这个基 督精神之都带来的耻辱。”视同性恋为罪孽的基督教认为同性恋者虽 拥有宪法规定的示威权利,但不应在长达一年庆祝耶稣诞生二千周年 活动期间搞这个节日。 ◇ 为了加入欧洲联盟,罗马尼亚议会以140票赞成、14票反对 和40票弃权的结果,将同性恋行为完全非刑事化。但同性恋组织 “接受”发言人表示,新刑法规定,在公共场所里发生口交和肛交行 为将被判处五年徒刑,而异性间在公共场所发生性行为只被判刑两年, 这仍然对同性恋者构成歧视。 ◇ 美国医学会于6月初在芝加哥举行的年会上发表公开声明,反对 有关“矫正”同性恋的治疗。年会举办的“恐同主义的起源”专题讲 座由于参加者之踊跃和讨论之热烈远远超出原先的预料,不得不将时 间延长一倍。 ◇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于6月份就“治疗”同性恋发表了第一个正式 声明。声明指出:“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严格的科学研究表明改变 性倾向的治疗有何效用或者危害。‘修补治疗’倾向于夸大治疗的效 果,而忽视了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学会同时表示,在对以上声明做 出严格的科学考证之前,“讲究伦理的医师不应该试图改变一个人的 性倾向”。 心理学会的同性恋利益工作组起草的以上声明没有经过任何争议 就受到了学会的采纳,所以工作组认为学会可能就同性恋发表进一步 声明。 同性恋权益组织对心理学会的上述声明表示欢迎。 ◇ 阿塞拜疆议会在5月28出版的官方刊物中表明,该国已经取缔 了鸡奸法,成年人之间基于自愿的同性性行为不再被列为非法。议会 此举意在为加入欧洲联盟扫清障碍。在此之间,阿塞拜疆沿袭了前苏 联的刑法,发生同性恋行为的人将被判处三年徒刑。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6月29日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 推翻了新泽西州有关童子军不得歧视同性恋领队的裁决。最高法院在 判决书中指出,此举并非衡定同性恋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是因为童 子军作为一个私人组织,有权决定谁有资格担任领队。 ◇ 西班牙的那法诺省议会于6月下旬通过决议,允许未婚伴侣(包 括同性伴侣)领养孩子,这是西班牙17个省中第一个允许同性伴侣 领养孩子的地区。 ◇ 多维社记者丁余报导,以色列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6月23 日在首都特拉维夫市举行。数千名以色列人挥舞着彩虹旗,在街头又 唱又跳。 该游行再度引发了世俗以色列人同虔诚的犹太教徒间的“文化大 战”。犹太人认为,同性恋是令人憎恶的行为,但以色列争取世俗权 利的政党Shinui的领导人、立法委员拉皮德对欢呼的人群说:“我们 保证支持你们反抗宗教势力的斗争。” 最近几年,以色列同性恋者在法庭取得了一连串胜利。上月,以 色列最高法院裁定,允许女同性恋者的性夥伴登记成为其亲身儿子的 第二个母亲。1994年,法院承认同性恋性夥伴拥有相互继承的权 利。 但由于极端正统的宗教势力在议会影响巨大,以色列在同性恋立 法方面没有取得令同性恋者感到鼓舞的成绩。 ◇ 由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合组成的德国政府于6月23日宣布,将 起草有关同性伴侣登记法的草案。新草案将允许同性伴侣在纳税、医 疗保险、劳保福利和移民等方面享有和异性配偶一致的权益。政府曾 于今年初公布过家庭伴侣法草案,但由于内容太过狭窄而遭到同性恋 社区的强烈批评。 尽管欧洲联盟委员会强烈要求各国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德国的 基督教民主党一直对此加以抵触。新上任的基民党主席安吉拉·默克 尔夫人据传将对同性恋者权益表示支持。 ◇ 法国政府于6月23日宣布,同性恋者将在就业和住房方面受到 平等保护,这是法国第一个保护同性恋者权益的法律条文。 ◇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6月23日发布行政命令,禁止在联邦教育和 培训项目中以性倾向、年龄和父母身份为由加以歧视。现有的行政命 令规定,残疾状况、种族、肤色、国籍或宗教不能成为歧视的理由。 该行政命令设及到国家各部门、公共学校、学科设置、职业训练、 奖助学金等机构和项目。 ◇ 6月25日,数千人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举行年度游行,表达 同性恋者的自豪感。目前正在竞选纽约州国会参议员的第一夫人希拉 利也参加了游行队伍。身为同性恋者的国会众议员巴涅·弗兰克曾经 参加了过去三十多年来的许多次游行,他认为希拉利此番所受到的欢 迎是“我所见过的最超乎平常、最热烈的”。 ◇ 加拿大参议院于6月14日投票通过了《福利与义务现代化法案》, 使同性伴侣完全享有与异性配偶一致的法律与经济权益。由于参议院 没有对下院提交的该项法案做出任何修正,加拿大同性伴侣关系合法 化已经几乎完成了全部立法程序,最后一笔只剩总督象征性的签署, 此后即可成为全国性法律,届时加拿大将成为世界上同性婚姻合法化 的最大国家。 ◇ 苏格兰议会于6月21日以99票赞成、17票反对和2票弃权 的投票结果,正式剔除了禁止在中学传播同性恋资讯的第28条款。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设立的第28条款禁止中学教师向学生讲解有关 同性恋的事宜,同性恋也未能列入性教育内容,许多同性恋学生因此 感到孤立无援,受到欺凌又无处投诉,而教育工作者因为生怕触犯法 律而不敢为他们提供咨询。 以布莱尔首相为领导的工党政府也试图在英国全面取缔第28条 款。 ◇ 德国政府直到最近几年才允许同学恋者公开从军,但军方目前已 经开始起草有关承认同性伴侣的条款,使同性恋军属也能享受住房和 津贴补助。 ◇ 美国众议院于6月20日以57票赞成、42票反对的结果,通 过了《仇恨性犯罪预防法案》。美国现行的该项法律规定,因种族、 国籍、肤色和宗教原因而引起的暴力犯罪将受到加重惩罚,新的刑法 将增添有关性倾向、性别和残疾状况的条款。新法案还将允许联邦政 府介入地方性的仇恨犯罪调查。共有13名共和党议员投了赞成票, 只有一名民主党议员投了反对票。 观察家们一致认为,前年怀俄明同性恋大学生马修·谢泼德遇害 在媒体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是此法案通过的重要原因。 ◇ 彼得·斯通道长将成为英国国教第一位变性人牧师,他手术后将 改名为卡罗尔·斯通。斯通于6月18日向所在教区公开这项决定时, 教会成员深感震惊,但大家一致支持他的决定,主教还表示“没有任 何伦理和教义原因”促使斯通离开教会。 斯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对我来说是个生命之旅……从我 记忆时起,我就一直希望自己不是目前这个外表。每个夜晚我都苦苦 祈祷,希望自己醒来后成为女儿身……这一切并不是我抉择的结果。” ◇ 比利时政府于6月17日宣布,由联合政府内的各政党联盟成员 组成的特别工作组认为,婚姻法应该将同性伴侣包括在内。 由国内92个同性恋组织组成的同性恋工作联盟对政府的上述决 定表示欢迎,并敦促他们在任期内将之付诸实施。比利时政府曾于去 年颁布家庭伴侣法,但由于限制过多,赋予的权益太狭窄,同性恋社 区对此深表不满。 ◇ 加拿大童子军于6月18日正式设立了同性恋分部,目前共有两 名男领队和四名女领队,除了身穿带有加拿大国旗图案的统一上装外, 领队们还佩有彩虹脖带以示身份。参加该分部的青少年年龄为18- 24岁,但组织者希望为14-17岁的同性恋青少年成立另一分部。 该分部将于6月下旬参加在多伦多举办的同性恋自豪游行。 ────────────────────────────── 【说三道四】 ◆ 宽容不是专制同谋的代名词 ·万延海· “同性恋,这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 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已不再成为禁忌的话题。”最近,一篇题为《中 国同性恋人群新调查》。(以下简称《新调查》)的报导在新闻媒体 上广为传播,文章开头从艾滋病流行引出我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关,然 后分几个主题展开,分别是“不能再躲躲藏藏的问题”、“同性恋, 艾滋病,必然联系?”、“上天的赋予还是自己的选择?”、“改造 ‘同性恋’?”、“同性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保留性 宽容策略?” 本文准备对这篇报导本身反映出的虚假宽容、层次等级观念和某 种形式的霸权主义等展开评论。评论并不直接针对报导和这次中国同 性恋新调查研究者的报告,而是针对报导中反映出来的观点和现象。 一、虚假宽容 报导结束的时候,提出“保留性宽容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王延光教授认为,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所遭 受的痛苦给予同情与帮助,可以赢得社会各种人群的协作,使社会集 中力量减少艾滋病的危害。由于同性爱人群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 式,在群体水平上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十分有效。他还建议, 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及公众,在宽容策略下保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 观念,暂不用性变态疾病这些说法伤害同性爱人群的感情。” 我不知道王延光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表达了上述意见。但是, “保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观念”这种说法可能就不是什么“宽容策 略”,而是一切不宽容政策和行动的道义基础。 二言在《我看渔场》(《桃红满天下》第75期)一文中谈到, “……要求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的同时,建议公安部门、卫 生部门及公众暂时保留同性恋行为不道德的观念,这让人联想起希特 勒政权因同性恋者‘玷污德意志民族’而将他们关入集中营,以及美 国极右翼人士鼓吹将同性恋者圈入荒岛以防止艾滋病的扩散……将同 性恋列为不道德为偏见与歧视提供了伦理弹药,结果只会继续将同性 恋者赶往渔场等黑暗之处,这对于建立稳固的同性恋伴侣关系,对于 防止性病传染来说,后果如何是不堪想象的。” 道德介定确实可以影响到同性恋者的处境。1987年,上海市精神 司法鉴定组组长郑瞻培就同性恋的司法性质做了明确重申:“由于同 性恋违反社会公德,扰乱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确属犯罪 行为。”在这里,“违反社会公德”成为认定同性恋为“犯罪行为” 的第一原因。 事实上,我国对同性恋的法律处罚长期来就是依据“有伤风化”, 而不是“侵害事实”。贾谊诚先生1997年在《我国是否应取消同性恋 诊断?》一文中提到:“革命先辈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推翻清庭后, 立即取缔了在北京、天津、济南及杨州等地的‘象姑院’。后来在国 民党的《六法全书》中也对同性恋、鸡奸等性行为以‘防害风化罪’ 论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方面取榜了妓院与暗娼,另 一方面还对同性恋、鸡奸等性行为以‘流氓罪’论处。”(《精神卫 生通讯》〈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主办〉 1997年8月1日)需要指出的是,同性恋和同性恋卖淫是完全不同的概 念,就如不能因为异性恋卖淫就否定所有异性恋者。这里著名精神卫 生专家贾谊诚教授犯了一个常识错误。 贾谊诚先生在同一文中还谈到: “1996年底我曾收到北京《爱知简报》第14期的一份资料, 明确表明其宗旨之一是:‘促使CCDM-Ⅲ工作组和中华医学 会精神医学分会采纳DSM-Ⅳ与ICD-10的标准,将同性恋从精 神障碍(性变态)中予以剔除,视其为正常。’还附发了对 同性恋的问卷调查。” “1997年4月21日在苏州召开全国性情感性障碍学术会议时, 也有一位山东代表送交我一篇美国作者宣扬‘同性恋运动’ 的文章,当即我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因为它不符合我国 国情、传统‘性道德’规范及建国后的法律案件处理实践。” 在这里,不符合传统性道德成为贾谊诚将同性恋列为精神障碍和 性变态的主要理由。 “保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观念,暂不用性变态疾病这些说法伤 害同性爱人群的感情。”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不知道同性恋者们的感 情是受到伤害,还是感受到某些慰藉? 即便同性恋不再看作违法,即便同性恋不再当成变态,那么社会 是否能够“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给予 同情与帮助,可以赢得社会各种人群的协作,使社会集中力量减少艾 滋病的危害”?二言对此表示怀疑:“一群不道德的人……如何建立 互助性的联谊团体,何以在社区内开展公开的疾病预防教育?” “同性恋研究专家张北川认为,事实上目前大陆同性爱承受 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承担着传统观念 中传宗接代的责任,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用家庭责任、社会责 任、社会影响、人伦道德等大道理企图纠正同性爱的性倾向。” (参见《新调查》) 或许,不道德和不健康只是一个用意的两个不同表达方式。“福 柯(1979)在《性史》中追溯了,伴随着工业革命中日益增强的世俗 社会的政府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同性恋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 会和医学专业。”“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同性性倾向被 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 (Douglas C. Kimmel,《同性恋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从历史的角 度来看》,《桃红满天下》第一期,1997年9月5日)。 二、层次等级观念 《新调查》报导中写道,“据悉,同性恋人群中也有‘层次高低’ 之分,这与学识、职业及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较高层次的同性恋者 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关系,对家庭、社会责任感较强,对 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深感忧虑,有人还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 的教育工作。层次较低的,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 感较弱,倾向于在浴池、公园僻静处寻找生理满足。”。文章中并且 把“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作为“高层次”的一种表现。 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等级层次观念。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中写道: “一位调查对象……说:‘……真正长得好、玩得好、层次 高的,不会出名;出名的都是层次低的,敢胡闹的。’” “一位中年同性恋者也说:‘我不喜欢那批打扮得花枝招展 在街上招摇的人。他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觉得我们不够等 级,我却觉得他们给我们这种人带来耻辱。他们有他们的等 级观,我们有我们的等级观。我见到这样的人就躲得远远的, 也不想了解他们。我觉得他们层次低,文化水平低,出身也 比较低,俗里俗气的,我不喜欢他们。我认识的人比较正人 君子。’” “‘我不上社会去,原因是人档次太低,不具备玩这种游戏 的素质。’” “一位留学生的说法在从不到社会上去交朋友的人们当中具 有一定代表性:‘越是有身份的层次的gay,越是不会在社会 上走动。我固守的田园,还有一份中国穷酸知识分子的清高 的书呆子气。我不屑与那些人为伍。’” 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北京的一部份“高层次”男同性恋者 普遍看不起那些经常在“社会上”活动的男同性恋者,认为他们层次 低。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鉴于大量曾经认为自己“高层次”的同性 恋者越来越多地走到“社会上”,以及大量来自乡村偏远地区的男同 性恋者聚集京城,很多北京本地的男同性恋者开始歧视“外地人”, 认为他们脏、卖钱,还有敲诈勒索的。 但是,专家学者或新闻媒体对同性恋者们的“素质”及其相关 “学识、职业及社会地位”进行观察、测量、总结和分层,区分同性 恋人群的素质“层次高低”,就很可能强化社会固有的偏见和不平等。 《新调查》认为“较高层次”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 性爱关系,对家庭、社会责任感较强,对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不良倾 向深感忧虑,有人还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层次较低” 的“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感较弱,倾向于在浴池、 公园僻静处寻找生理满足。” 如果根据同样的原理,美国白人中心主义者就会得出黑人、西班 牙人和亚洲人“素质”低的结论。或许,如果把“层次”(通常人们 理解为人的素质)的说法换成“阶级”(通常人们理解为人的处境) 更为恰当。《新调查》报导中提到的“较高层次”和“层次较低”同 性恋者的区别可能是“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性恋者的区别, 他们的差异主要因为他们的社会处境优劣,而不主要是个体素质“层 次”高低。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新调查》把“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 育工作”作为“高层次”的一种表现。根据其它信息来源,这次中国 同性恋人群新调查是山东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领导的工作组进行的, 这个工作组旨在在同性恋人群中预防艾滋病病毒和其它性病的传播。 作为这样的一个工作组,把符合自己目标的人作为“较高层次”的一 个指标就未免狭隘,有“任人唯亲”的嫌疑,而且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情况。笔者参与艾滋病教育多年,发现在那些受到社会压迫的群体中 (这些人常常被社会理解为“层次较低”的社会渣滓),特别男同性 恋者,包括男性卖淫者,如果艾滋病教育以一种敏感、尊重的方式, 人们的反应通常非常积极。1993年,“男人的世界”文化沙龙作为一 个讨论同性恋文化建设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活动就曾经被许多“较高 层次”的同性恋者说成是参与者“层次较低”。 三、言语霸权 《新调查》中写道,“目前,起源于香港的‘同志’一词,在大 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但未得认同。”读到这里,我不仅要问, 既然“同志”一词已经“在大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凭什么说 “未得认同”?未得谁的认同?政府?学者?异性恋者?词典编辑? 笔者也认为“同志”一词并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男女同性恋者、双 性恋者和变性者的身份认同,而且这个词很难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 流,何况“同志”一词在中国有着特定的政治含义。但是,“同志” 在男女同性恋者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上已经为许多同性恋者和双性恋 者接受,难道这还需要什么人来认同? 四、“同性恋”与“同性爱” 《新调查》中引用一些学者的看法,“也有学者认为,‘同性恋’ 一词也带有歧视性,主张并坚持用‘同性爱’。” 名词同性恋 (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 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 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今天,同 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 “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 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 1989) 虽然100多年来一直有人认为“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用 “性”对人进行定义,把同性恋者降低为性的动物,对同性恋者是一 个侮辱,或者其它原因,主张用“同性爱”(homophile)替代“同性 恋”这个词。 但是,“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一直不断地被使用,同 性恋者用,异性恋者用,学者们用,政府报告里用,法律条文中用。 而Homophile这个词却很少有人用。 五、关于“坏人教唆” 《新调查》中谈到了同性恋的成因,询问这究竟“上天的赋予还 是自己的选择?”文章中写道,“普通大众中很多人认为他/她们对 同性的恋情是由于少年时代被某些成年‘坏人’‘教唆’才走上这条 不归路的。”“一位母亲……叙述了自己的儿子如何在一次恋爱失败 的情况下,‘堕落’成了一个同性恋者。也有同性恋者陈述自己成长 的环境是‘母强父弱’。”“有些同性性行为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 出现的。当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如在监狱中,就可能出现同性间的 性行为。”但是,报导中没有谈到生物学家们关于同性恋生物学起因 的研究。根据这篇报导,许多读者会相信同性恋是真正有问题的。 搜狐网友高兵说:“为什么一些人都在找同性爱的形成原因?按 此逻辑也要找异性爱的形成原因啦?好像是同性爱就非得找到个理由! 从没有人去想过异性爱是由于某某原因形成的!!有时侯好像觉得一 些人非常理解、同情同性爱?!” 六、盲人摸象:众说纷纭“改造同性恋” 《新调查》探讨了“改造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引用一些皮肤病 (性病)专家的意见显然是“盲人摸象”,和崇尚科学的时代精神相 差甚远。根据《新调查》提供的意见,给我的印象是性倾向不稳定的 同性恋者是可以进行教育从而成为异性恋者,而对性倾向稳定的同性 恋者,虽然“从未见过一个‘治愈’的病例”,但是需要“教育他们 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新调查》文中这样写 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曹宁校、 邵长庚等学者认为,同性恋人群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 人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拥有异性恋的生活,甚至能够放弃同性 爱行为,有些人则是不可改变的。他们认为对于有同性爱行 为而性定向不确定的人应该帮助其开发和建立异性恋关系, 而对于性定向稳定的人则应注意教育他们控制自己,避免发 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据精神病研究专家介绍:如果是性定向稳定的同性恋,从 强迫精神分析、激素治疗到电击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阉割 和颅脑手术,从未见过一个‘治愈’的病例。” 文中没有定义怎么区分“性倾向稳定的”同性恋者和“性倾向不 稳定的”同性恋者。当然,文章没有谈到如何对“性倾向不稳定的” 异性恋者进行教育从而成为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也没有说明异性恋 者是否也应该“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性倾向是个人身份的一部份,而一个人的身份是有许多成份组成, 比如文化、民族、性别和性格特徵。性倾向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感受 到持久的情感的、浪漫的、性的或爱情的吸引。性倾向是一个连续统 一体(continuum)。换句话说,一个人并不一定必须要么是同性恋者, 要么是异性恋者,而是可以对两种性别的人们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吸引。 性倾向发展是一个人终生的事情──不同的人们在各自生活的不同点 上认识到他们/她们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关于性 倾向和青少年的事实真相》(美国儿科研究院、美国咨询学会、学校 行政人员协会、美国教师联盟、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学校健康学会、 美国多信仰联盟基金会、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美国全国社会 工作者协会、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表),2000年, http://www.glsen.org,男女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教育网络) 美国儿科研究院、美国咨询学会、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心理学 会、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加起来 可以代表477000名健康和精神健康专家,一致采取同性恋不是精神疾 病并因此不需要“治疗”的立场。 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在第10版疾病分类手册中声明,“性倾向本 身不是疾病”。 七、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调查 《新调查》介绍了“中国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调查”结果, “同性恋就诊的原因中,社会压力占60.5%,不能自我接纳占 44.2%,想要改变性取向的占32.6%。接诊同性恋的医生认 为同性恋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不同,其中51.2%的心理医生认为就 诊者有心理障碍,属于自身心理内部的冲突(自我失谐);62.8% 的心理医生认为属于同性恋与社会的冲突。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治 疗目标依次为:自我接纳81.4%,适应社会81.4%,改变性 取向30.2%。治疗效果的百分率为:痊愈2.6%,显著进步 15.4%,进步64.1%,无效17.9%。” 根据其它信息来源,这份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调查报告是山东泰 山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丛中博士进行(参见《爱知行动》网站健康 文摘,http://www.aizhi.org)。被调查的心理医生系1998年5月在 上海参加“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第三次集训的部份学 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或各大医院。调查问卷由作者拟订,包 括心理医生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学历、职业、从事心理治疗的年限、 接诊同性恋的情况、对同性恋的看法、同性恋是否为一种精神疾病单 元等内容。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份。 关于撏粤稻驼锏脑驍,《新调查》只是部份摘取了原文。 《新调查》这样写道,“社会压力占60.5%,不能自我接纳占 44.2%,想要改变性取向的占32.6%。”而丛中在《心理医 生接诊同性恋现状的初步调查》一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调查数据, “关于同性恋者就诊的心理原因,心理医生选择下列条目的百分率依 次为:社会压力60.5%,不能自我接纳44.2%,家人不理解44.2%, 对同性恋的恐惧41.9%,咨询同性恋知识39.5%,改变性定向32.6%, 人际交往与就业30.2%,被逼迫结婚23.3%,寻求性伴18.6%,情绪 宣泄16.3%,性功能咨询9.3%,性病健康咨询7.0%。” 关于“对同性恋的心理治疗情况”,丛中博士在“心理医生接诊 同性恋现状的初步调查”一文写道,“治疗效果的选择百分率为:痊 愈2.6%,显著进步15.4%,进步64.1%,无效17.9%。” 比较《新调查》报告中的用词“治疗效果的百分率”和心理医生 接诊同性恋调查报告作者丛中的原文用词“治疗效果的选择百分率” 是有意思的。丛中报告原文的意思是,在47名接受调查的心理医生中, 心理医生自己在问卷上回答治疗效果是怎样的。这个效果评价没有什 么系统化的标准,是非常主观的。 而且,“心理医生所选接诊同性恋的治疗目标依次为:自我接纳 (81.4%),适应社会(81.4%),改变其性定向(30.2%)。”其 中,“自我接纳”和“改变性定向”是两个冲突的目标,而“适应社 会”的意义也很不清楚,是“自我接纳”骄傲地“适应社会”,还是 “改变性定向”屈从于不宽容的社会,亦或过着双重生活般地隐藏在 社会中,因此把这些目标混在一起,评价什么“治愈”、“显著进步”、 “进步”和“无效”是没有意义的。 八、结尾 关于这篇《新调查》,值得探讨之处还有许多,比如对同性恋者 消极评价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还是同性恋者自 己做的不好?什么是“同性恋的声誉”?为什么“部份男性同性恋之 间性关系的随意性”,就“对同性恋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破坏”?但是, 《新调查》没有说明部份男女异性恋者之间性关系的随意性和异性恋 者的声誉有什么关系。 同性恋者的压力来源究竟是社会还是政府?“目前大陆同性爱承 受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承担着传统观念中传宗 接代的责任,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用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社会影响、 人伦道德等大道理企图纠正同性爱的性倾向。”但是,如果政府开放 支持同性恋的信息,允许同性恋者和支持同性恋者的人们组织起来, 如果政府不再严打,那么同性恋者们承受的社会压力或许就会发生变 化。 艾滋病一方面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带来灾难,一方面引发我们 社会直接面对同性恋,同性恋者们也因此而组织起来。但是,如果公 众社会或政府对同性恋者的同情仅仅是为了防止艾滋病的话,而不是 基于对同性恋者人权和人性的尊重和接纳,艾滋病反映出的就不只是 灾难,而是异性恋者的浅薄和卑鄙。异性恋者只是在自己健康(所谓 的公众健康)受到的威胁的时候,才意识到弱势者的存在,就如人类 破坏环境到了自己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才建立了保护生态的意识。如果 异性恋者不能克服异性恋中心主义和霸权,“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 的态度,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给予同情与帮助,”就将难以“赢得社 会各种人群的协作”,社会也难以“集中力量减产艾滋病的危害”。 ────────────────────────────── 【生命伦理】 ◆ 爱人的缺点 ·二 言· “寻找男子汉”曾经一度是国内青年杂志的热门话题。姑娘都想 找一个既温柔又粗犷的如意夫婿。同志世界里的理想爱人也是如出一 辙,可惜粗犷者往往不屑于投怀送抱式的温柔,温柔者极易缠绵悱恻, 多愁善感,时时让人不知所措。茫茫人海,那里去寻找完美的男子汉?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领悟到个性往往具有双面性,这种双面性构 成了完整的个人。粗犷者豪情四溢,不拘小节,狐朋狗友一大堆,在 两人时刻却不擅长轻歌曼语,或者难以看到爱人皱眉之时。温柔者不 忘随时嘘寒问暖,但这般如胶似漆并不意味着时时和谐,因为这种亲 密往往以牺牲个人空间和自由为前提。?即使金庸小说里貌似理想男 子汉的侠骨柔肠之士,个个也是义字当头,在必要时刻,舍情取义在 所难免。 也许你会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的结果如何呢? 粗犷的人也许可以被“调教驯服”,但也失去了原先令人爱慕的刚强 和热烈之气;温柔者充分“释放”自我后,那般大大咧咧固然显得活 泼可爱,但原先的细致体贴也许荡然无存。这一切好比光线透过三棱 锥,折射出完整的七彩,如果我们想去掉其中的一色,就必须关闭整 个光束,但这片灰暗何以让人领略到其它斑斓的六彩? 憨厚者纯朴诚实,但不擅巧言令色,应酬宾客多有冒失;精打细 算者持家有方,但可能流于斤斤计较。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优点 和缺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要他改掉缺点,其优点也会同时收到埋没。 人毕竟不是机器,难以象用遥控器一样,要他开颜他就笑,要他沉默 他就哑。倘若爱人的情感真的能够被你“遥控”,他的哀乐完全受制 于你,这番锋芒与自主的缺失难道不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吗?不拘小 节的爱人也许时时会有冒犯之处,但也不会对你的一言一行耿耿于怀, 或者敏感过度地将蒜皮吵成西瓜。 伴侣之间的和谐需要走过一个妥协和磨合的过程,不必事事以自 我为中心。对于缺乏法律保障以致相对脆弱的同志关系来说,这一点 尤显重要。爱人在我生日时没有送来礼物,并不一定意味着爱心的缺 乏,或许他家从小没有庆贺生日的习惯,或许我的这番要求反而会给 他增添不适。和谐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双方的相似来取得,互补和相容 也可以绽出浪漫之花。 怀着开放的心,理解和宽待爱人的缺点吧。 ────────────────────────────── 【综合报导】 ◆ 台湾成立第一个同志政治组织 ·詹渊翔· 台湾第一个由政府正式核准的同志组织──「台湾同志人权协会」, 6月24日在高雄市举行成立大会,立委朱惠良等多位民代到场表态 支持,市府社会局长苏丽琼致词表示,这是台湾人权重要里程碑。首 任协会理事长詹景岩更为同志人遭受社会异样眼光抱屈;他指出,美 国心理学会早在1973年便对同性恋作出公正评断,那就是──同 性恋不是一种疾病,不是变态,而是一种差异,是性别取向不同。 经过漫长的努力、「台湾同志人权协会」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地站 上了社会的大舞台,24日在高雄市议会礼堂举行成立大会。筹备会 主任委员、也是成立后的协会首任理事长詹景岩表示,同志运动在国 外风起云涌,但在民风较保守的台湾,仍是受冷落的一群;其实根据 国外报告,欧美同志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五到十,亚洲也有将 近百分之四的比例,至于高雄市,最少也有百分之一点五,只是囿于 传统社会价值,许多人都不敢曝光。 詹景岩指出,刚成立的「台湾同志人权协会」成员并不限定同志, 凡是关心同志人权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可申请加入为会员,目前已有 正式会员40人,目标至少是100人。他也不禁抱怨同志人权在欧 美社会已逐渐被认同,但反观台湾,同志人权的正当性长期遭到排挤, 让人遗憾的是,不少政治人物虽然口口声声支持同志人权,却不见实 际行动。 不过詹景岩的抱怨立即有了回应!在两个月前批准同志人权协会 筹备的高市政府社会局局长苏丽琼代表官方表示,同志也是社会的一 份子,在多元化社会价值中,政府尊重民众结社自由,也呼吁民众提 升对多元价值认知的相互尊重。 立委朱惠良特地南下为「台湾同志人权协会」打气,她对过去各 界对同性恋问题的视而不见作法颇不以为然,政治人物更应对社会不 同族群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她允诺将在立法院推动「反歧视法」、 「同志法」、「同居伴侣法」等法案,为同志争取应有的人权;她并 传达包括施明德在内的多位跨党派立法委员也表态支持。 此外,高市议员萧裕正也到场致词说,同志人权协会的成立是台 湾人权踏入国际社会价值观有力的一步,他语出惊人地提出建议,认 为未来民意机关中不妨可比照女性保障名额一般,限定「同志保障名 额」的席次,将一举打破过去对同志的打压、歧视、鄙视文化,更打 破社会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桎梏」。 另一位高市议员陈云龙也强调,相较于同志在许多回教国家遭到 活埋、掷石等残酷死刑待遇,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对待同志的不人道刑 罚,台湾同志们能在打压的社会中勇敢站起来,尤其令人钦佩。 「台湾同志人权协会」24日成立同时,相关全国社会及同志四 十多团体等单位举办的首届台湾同志与921亲情书写徵文颁奖典礼,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长曾宪政亲自抵达现场表达社会多元化及人权教育 的重要性,现场的家书虽然只是先简单观阅,但都让他觉得深受感动, 曾宪政局长表示;市政府指导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的,曾 局长在现场颁发了同志家书首奖「给褡马的一封信」,书写人是台湾 原住民同志伊蓝儿,但为保护当事人,同志得奖人隐身贵宾室「献声」 而不「现身」表达得奖感想。另921亲情徵文首奖得奖人廖佩靖则 亲自出席,她以「遥寄天国的思念」一文悼念在震灾中,坚守值班岗 位而丧生的父亲,文章感人肺腑。 ◆ 新加坡同志运动举步维艰 IRENE NG 楚钧 译 不要打听,不要告人,不要声张。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新加坡主 流社会对同性恋群体不成文的规范。不会有人问同性恋者的真实身份, 同性恋者们也不用亮相,只要他们不张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就享 有一些有限的自由。言外之意,同性恋者和他们的活动越少被提及, 社会就越能容忍他们,更多的同性恋者就越能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 47岁的同性恋者阿里克斯·伍,希望他们将来可以问,可以说, 可以张扬。他计划召集一个会议,讨论新加坡同性者在新加坡21蓝 图下何去何从。会议将研讨新加坡对同性恋长期的歧视,他们主张同 性恋活动家不应该被蔑视,被判罪,被审查,但不走运的是,他们会 议申请在5月底遭到了内务部的公共娱乐监察署的拒绝。官员们十分 清楚地表明,这个会议将倡导同性恋,意在使其合法化。警察部门声 明,新加坡公众道德是保守的,而同性恋是非法的,批准这样的研讨 会不符合公众利益。 至少现在还是维持现状,但现状会维持多久? ◇ 重审现状 不管社会喜欢与否,同性恋的酒吧和夜总会正在增长,而且其情 势一点也不静寂。人们在同性恋网等电子网页中找到很可观的导游材 料,象《鸟笼》和《喜宴》等含有同性恋情节的电影在影院上映。在 最近的电影节上,四部类似的影片坐无虚席。艺术实验已十分大胆地 表现同性恋情节。书店原来只有一两本有关同性恋的书,现在已经扩 展到四五个书架了。 祖吉弗利·巴哈鲁丁是政治研讨组织圆桌会的成员,他表示即使社 会持保守态度,大众对同性恋还是越来越宽容。政府共众发展内阁委 员会的主席谭忠·佩格说:“只要不犯法,在新加坡,任何人都有隐 私权,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但这句话中就带了水份。很多受采访的同性恋者指出法规和法令 仍然歧视他们。他们对剪掉“倡导”同性恋的内容的审查制度非常恼 火。走红的美国电视剧《幸福》和《单身女律师》中的同性恋情节就 被禁掉了。新加坡广播审查法明文规定禁止“提倡男女同性恋,描写 乱伦,恋痛,恋兽,恋尸”的内容。歌曲作家,《联合早报》的专栏 作家吴金康(音译)非常反感将同性恋和“乱伦,恋痛,恋兽,恋尸” 排在一起。他激动地问道:“这到底是保守还是无知?”他认为这样 的规定经不住推敲。 主流媒体也令人忧虑,同性恋被看作是很坏的事。社会学家梁万 登(音译)于1997年在一本名为《社会法律对同性恋的控制》的书中, 写到新加坡时说:“媒体把同性恋当作犯罪和变态,是闲话和丑闻的 材料。”他指出政府的两个部“将性倾向同他们的雇用政策挂钩”。 他写道:“在外交部,自己承认的同性恋者不能参与涉及保密情报的 工作;而被揭露的同性恋者将被解雇或被驱逐到其他部门。”被揭露 指有人将同性恋者的性倾向公诸与众而迫使他们亮相。 受采访的同性恋者都表示,现状不符合平等原则,不符合新加坡 21蓝图中声称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准则。他们需要的是和其他公 民一样的平等权力,这些权力包括结社自由,以及性关系不再被犯罪 条令描述为“违反自然规律的交配”或“恶心的猥亵”。在一定意义 上,同性恋者们将这些法律当作一面镜子,从中观察社会是怎样将他 们的活动犯罪化。 MP候选人克莱尔·张曾受邀请参加一个同性婚礼,他请几个同 性恋活动家具体说说他们还有什么想做但还没能做到的事,他们的回 答都是社会的容忍和支持。 同性恋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少数,其势力在政治上无法引发变化。 他们得不到大众的广泛支持,但赢得了正在扩大的精英阶层的同情。 ◇ 互联网来了 最近几年,一系列事件激发了同性恋者们行动起来为他们的不利 处境的呼声。 一件事是,1997年政府驳回了他们建立“同类人”组织的申 请。这一组织的宗旨是认识和理解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事务和问题。 1997年,尽管他们的恳求上及总理,他们的申请仍被拒绝,而且 官方连理由也不给一个。冷落使同性恋者们比以往更团结,而他们过 去曾经十分零散而没有方向感,对艾滋病的恐惧使他们团结得更紧。 互联网的出现为通讯联络,开设聊天室,建立电子邮件网和个人 网页大开方便之门。生龙活虎的拟真同性恋社群诞生了。 沃先生在他1999年的一本名为《彩虹纽带:乎联网和新加坡 同性恋》的书中指出,电脑联网提供的丰富信息加强了个人的力量。 沃先生认为其他地方的同性恋运动壮大了当地同性恋者走出去的胆量。 受到鼓舞的新加坡的同性恋活动家们开始向政府施加压力促其开放。 今年早些时候,在新加坡21蓝图研讨会上,副总理李欣隆(音 译)表示:“没有什么敏感的政策不能质疑,没有什么禁忌的事务不 能提及。”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美国有限新闻网对总理李光 耀的采访中,一位同性恋者打电话问到在“一个更宽容的新纪元”中, 同性恋是不是有一席之地。李很简洁地回答,问题是社会能否接受, 新加坡大多数人仍然是很保守的。 ◇ 不同但不是变态 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按不同人群来分很不一致。由于新加坡是一 个多种族、多宗教的社会,人们的态度和他们所属的群体和宗教密切 相关。 新加坡伊斯兰宗教顾问委员会的主管穆拉·默德·阿利斯先生清 清楚楚地声明同性恋在伊斯兰教中是被禁止的。“伊斯兰认为同性恋 是有罪的,是社会没落的症状,是满足肉欲冲动的变态方式。同性恋 使人堕落,是最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还加了一句:“同性恋的人 应接受心理和病理治疗。”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救赎分支的总管伯纳德·泰神父表明了天主教 的立场。这位有基督教神学博士学位的来自内瓦诺教堂的神父认为, 教堂将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区分开来。“同性恋行为因为带有反 繁衍色彩而得不到教堂的接受,但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应该受到尊重。” 简单说来,同性恋者只要守节就没事。 而站在另一端的是担任新加坡佛教联合会总书记的施明宜(音译) 方丈。当被问及同性恋问题时,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我们从来没 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低声说道,“佛家五戒中没有提到这事。” 因为在接受程度上有这样的不一致态度存在,同性恋者们在电子 联网上树起自己的祭坦,公开的组织有同性恋基督教会和同性恋佛教 会。 社会学家谭恩森(音译)感到一般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的态度随着 时代在变。同性恋者被认为不同而不是变态。这种直觉被沃先生和他 的朋友在街上和网上对500名新加坡人的抽样调查所证实。在网上 接受调查的240个抽样中有74%的人认为或早或晚,他们能够接 受他们的兄弟姊妹是同性恋。而在街上的251个抽样中,只有46% 的人给了同样的回答。这表明上网的民众在这个问题上要开放一些。 妇女行动和研究联合会主席林黛娜(音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她 说道:“我是异性恋的母亲,我不愿自己的儿女对异己有偏见而增加 社会不幸。”但她不能单枪匹马教育儿女,“全社会都应支持对他们 的培养。”但老一代教育家,华文知识分子罗万豪(音译)认为社会 还没有到这一步,“这里还不能接受同性恋行为。” 成年伊斯兰学生联合会的主席马萨格斯·祖尔基弗里先生语气强 硬地表示新加坡政府不应该提倡宗教组织不能接受的行为。他补充道: “这当然是一个要说明的事情,但不是意味着官方承认同性恋是可以 接受的。”成年伊斯兰学生联合会不认为同性恋同新加坡21蓝图相 符合,因为后者意在加强家庭观念。“实际上,同性恋在毁灭传统家 庭单元。而且和新加坡鼓励生育的政策不符。” 这样来看,一些社会常规也许会改变,有一件是坚若磐石的:家 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家庭有义务将这种单元传到下一代。在这 样的背景下,接受一个同性恋社群是一件困难的事。反对者将同性恋 对传统性观念的蔑视同轻视社会结构的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 起。有一种反同性恋的观点使事情更搅和不清,那就是同性恋者会让 容易受诱惑的青少年尝试同性恋。 但谁也不能将事情过于简单化,过早下结论。泰神父说他认识很 多同性恋者为教堂和社区做出很大贡献而且过着清白的生活。“我们 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这些人有权保持他们的尊严”,神父说道, “我们要将这一点说出来,因为这上面不清楚的话,很多人要蒙受痛 苦。” 学术研究者韩罗素(音译)问道:“如果提一提就是倡导同性恋, 那我们还敢怎么开口呢?同性恋者们需要谈他们个人生活中面临的各 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涉及到心理、感情、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 他说,有很多有同性恋亲戚的异性恋者因为这是一个禁忌的话题而不 知道怎么应付。在这一点上,张女士很赞同。她认为应该在这个问题 的学术透视上解禁,公开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向同性恋人群表示关注, 另一方面又会提高社会对同性恋的容忍程度,这样可以淡化社会的烙 印。但祖尔基弗里先生警告说,这样很好,但开始讨论之前,要做好 思想准备,一是应付冲突,二是接受传统观念得到加强的后果。 同性恋影响了政治,搅乱了“道德的”公众,它提出的问题,科 学尚不能清楚地回答。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要搞清楚新 加坡社会,就不容忽视越来越显眼的同性恋活动。这种能见度肯定要 包括将要到来的演讲角,在那里演讲不需要警察批准,只要你是新加 坡人,有勇气面对观众,你就能上台畅所欲言。 (转载于《海峡时报》2000年5月27日) ────────────────────────────── 【信息天地】 ◆ 同性恋、艾滋病和禁欲:天主教会的观点 ·JUDY L. THOMAS· ·杨青 翻译· 罗马天主教会没有一个全面的对待患有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牧师 的政策。教会也没有专门对牧师进行性教育的指导意见。 牧师和神学院的学子们被期待着依靠教会关于同性恋和禁欲的教 义,跟随主教或上级领导,对同道因为艾滋病引发的冲突进行教导。 ◇ 同性恋 天主教教义承认,有同性恋性倾向的男人和女人人数是不可以忽 略的,并说,对待他们/她们应该要尊重、同情和敏感。但是教会也 教导,同性恋行为是“本质上的错乱”,“违反了自然法则”。因此, 教会说,“同性恋者需要保持贞洁。” 因此,从理论上将,一个牧师的性倾向并不要紧,只要他保持贞 洁。事实上,教会官员承认,许多男同性恋者是很好的牧师。 梵蒂冈在一封1986年10月发出的信中明确表示,同性恋性 倾向应该被看成“一种客观的错乱。”这封信是梵蒂冈最明确的关于 同性恋的声明之一。信中,红衣主教约瑟夫·拉辛德说道,“虽然同 性恋者的某种特定倾向本身并不是罪,但是这种或多或少强烈的倾向 趋向本质上的道德邪恶,因此,这种倾向本身必须被看成是一种客观 的错乱。” 这个态度和美国主教1976年的立场是冲突的,后者区分了同 性恋行为和同性恋倾向;同性恋行为被认为是有罪的。 1997年,美国主教发表“永远是我们的孩子”,牧羊人在信 中呼吁家长热爱自己的同性恋子女。在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中, 主教们说,同性恋性倾向不是自由选取的,家长不能排斥他们/她们 的同性恋孩子。 “上帝热爱每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性身份帮助我们定义我们 的独特性。”主教们说,“上帝不会仅仅因为他或她是同性恋者就不 爱一个人。” 主教的信并没有放弃天主教教义,信中明确说,同性伴侣之间生 殖器性活动是不道德的,这份文件不能被解释为“认可所谓的‘同性 恋生活方式’”。但是,这封信再次区分了同性恋倾向和性活动。 ◇ 艾滋病 虽然梵蒂冈从来没有就牧师患艾滋病的事情公开发表讲话,但是 教会领袖曾经就这个疾病发表过几个声明。 1987年12月,美国天主教大会50名主教组成的管理会发 表“艾滋病的多面孔:一个福音的反应”。文中称艾滋病是“一个人 类的疾患,我们的反应必须和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医学和科学信息一致。” 声明呼吁教会和人们“团结一致”,同情艾滋病病人。歧视或者 针对艾滋病病人的暴力是认为是“不公正的和不道德的。” 该文件也反对艾滋病预防的“安全性行为”方法,认为“这种手 段是对人类性活动的妥协,把性乱说成‘安全’,而事实上,这是相 当误人子弟的。” 但是,文件补充说,因为天主教会存在于多元化的社会中,许多 人并不追寻教会的教导,教育工作──从“更广阔的道德视野”来看 ──可以包括“由一些医学专家提出的有关避孕用品或其它措施的准 确信息,作为艾滋病预防的潜在方法。” 这项声明很快引起了天主教会领袖们的反击,他们担心关于预防 措施的评论模棱两可,可能给人印象认为教会宽恕了安全套和“安全 性行为”。 1989年11月,美国主教发表一个新的声明,“呼吁同情和 责任: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危机的反应。” 文件由全体主教通过,试图澄清1987年关于安全套的混乱, 声明说“用避孕用品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技术上是不可靠的。而且客 观上,提倡这种方法意味着鼓励那些道德上不被接受的行为。” 文件同时为教会和卫生保健人员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制 定了指导意见。“我们必须放弃那种认为这个疾病是上帝惩罚的观念, 这不是宽舒自我破坏性的行为,也不是否认个人责任。”文件这样说。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带来了新的苦恼、新的恐惧和焦虑、新的 对痛苦和忍耐的考验、新的同情的机遇。”主教们这样写道,“但是, 这不能改变一个永恒的事实:上帝爱我们所有的人。” 同一个月,梵蒂冈试图通过主办一次国际艾滋病大会来开始面对 艾滋病流行的问题,这是梵蒂冈第一次这样做。 在梵蒂冈市召开的会议开幕式上,一名爱尔兰牧师从讲台上打开 一面旗帜,震动了观众。旗帜上说“梵蒂冈有艾滋病。” 这个牧师名叫彼得·怀特,当时被从会议上赶了出去,但是,第 二天,他又受到欢迎回到会议上,因为他解释说他患了艾滋病。 怀特说,他在非洲做传教士时染上了艾滋病。他说,他的令人震 惊的姿势是为了呼吁团结起来,帮助艾滋病病人。 教皇保罗二世在闭幕式上讲话。他说,推广使用安全套作为预防 艾滋病方法是“道德上错误的”,他鼓励人们“做出更多的承诺,帮 助艾滋病病人。” “那些已经患有艾滋病的人应该像其他所有遭受痛苦的人一样得 到充份的卫生保健、尊重和理解、以及大家团结在一起。”教皇这样 说。 ◇ 禁欲 牧师感染艾滋病的事实引发了不仅是同性恋牧师的问题,还有教 会对牧师禁欲的要求。 禁欲并不一直是天主教会对牧师的规矩。一些教皇允许牧师结婚, 直到11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禁止牧师结婚,部份目的是防止牧 师家属侵占教会财产。 1139年,教会正式规定,只有禁欲的男人才能成为牧师,这 项纪律到今天依然有效。但是,一些天主教的教派,比如东正教,允 许其牧师结婚。近年来,教会委任了70至90名已婚的牧师,其中 多数人从前是圣公会的,后来转到天主教会。 今天,教会领袖说,禁欲是上帝的礼物,为了尽可能模仿耶酥。 而且,如果一个牧师不结婚,他就可以更加全身心地奉献自己给教会 和他服侍的人们。 但是,牧师们不断出走,导致牧师的短缺,许多教会官员认为, 这种情况已经到了危机的状况。 在书《毁坏的誓言:牧师出走》中,以前的牧师David Rice说, 几乎有一半的美国牧师在接受委任的25周年前会离开现任的牧师生 涯,许多人是为了结婚。 一些牧师和专家认为,这种强加的苛刻的对性的规定实际会使得 情况更加糟糕。 “对于同性恋牧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他们的性是错乱的,我们继 续告诉他们要隐藏和否认他们的身份,那么我们就会有问题,因为类 似的内心冲突可以导致酗酒,可以导致性虐待,可以导致对禁欲的破 坏。”罗伯特·纽金牧师这样说,他是一名巴尔的摩的牧师,是一个 全国同性恋中心“新路福音”的创办人之一。 大多数牧师承认,禁欲不太容易。 “或许,有一天,我应该想想婚姻大事,或许,我应该想想我是 不是可以有个家庭。”堪萨斯市圣约瑟大主教区主教雷蒙·波兰德这 样表示。 (转载自《堪萨斯星报》2000年1月29日) ────────────────────────────── 【爱知行动】 ◆ 温哥华亚裔女同志社团成立 温哥华亚裔女同志联谊社团Typhoongirls于6月中旬成立,成员 包括华裔、日裔及其它背景的同性恋和双性恋女士。该社团为全加亚 裔女同志社团Monsoon的温哥华分社。社团组织各种社交活动,以提供 互相帮助与支持。有兴趣者可联系: 电子信箱:monsoons@asia.com 电话: (604) 687-9872 ext. 2288 ──────────────────────────────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 邮政信箱:P. O. Box 2221 Falls Church, VA 22042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 小涛(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罗杰 楚钧(美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