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
各司其安的和谐 .new.
谈谈《斯巴达克斯》的同性恋情表达 .new.
真切如己──看《走台秀》有感 .new.
看沈阳母女的超女表演有感 .new.
不为玛丽所动
中国同性恋生存现况和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预防
同志婚姻杂想
从中国传统家庭看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
说说热炒《断背山》和冷遇《慕尼黑》
无知、无畏与无耻
从《馒头血案》官司看中国影评之怪象
从共产党员到基督徒
假如加斯·凡·森特执导了《断背山》
再谈宗教是与非
一块方便的遮羞布
同性恋的跨文化比较概论
关于同志权益运动经验洋为中用的几点思
培养超越自救心态的艾滋关怀
旧书桌前的所思
历史的镜像
开设同性恋课程在于哗众取宠吗?
何谓正面健康的同志形像?
北热南冷话缘由──解读美加中国同志对同性婚姻关注程度之差异
孤独不是欺骗的理由
不仅仅是亲情融化了教条──西班牙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启示
文艺随笔之十八:阳春白雪见风骚
洋娃娃实验的启示
健身房里对后殖民主义的胡思乱想
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
文艺随笔之十七:为章子怡打气:妹妹你大胆往前走
兼爱、教皇和同性婚姻
同性恋人群与防艾的一点看法
从夏沃事件谈伴侣权益的重要性
献血车前的缄默
三言两语话同志养孩
说说自我不和谐
旧时婚姻并非爱情的香格里拉
文艺随笔之十六:无需装饰的真情──卡拉斯的启示
谈谈教会反对同性婚姻之荒谬
走进炎凉世态的同志小说──读《弃儿》
中年感悟:当激情不再燃烧
中国的同性恋者不超过一千万?
颠覆后的自由──读让·热内的《小偷日记》有感
宣传预防艾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从北大拒发安全套说起
同性恋权益死亡了吗?──写在美国大选结束之时
宽容、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从犹太人的解放说起
同志教徒与同志婚姻之同识
解密唯贞洁教育的神学和政治背景
文艺随笔之十五:一切尽在元音中?──略感西欧歌剧不同风格的由来
文艺随笔之十四:何必强求张艺谋成为中华文化的旗手
同性恋是丑闻吗?──从麦克里维州长辞职说起
为什么同性恋者找伴难?──一个统计学的解释
文艺随笔之十三:回头是过?
权利观念与心灵的与时俱进
不一样的哀悼──写在里根辞世之时
解读张艺谋──写在《英雄》全美公映之前
文艺随笔之十二:天生我材
个性与品质
同性婚姻会导致伦理滑坡吗?
爱的数理箴言
文艺随笔之十一:看电影,谈恋爱
文艺随笔之九:善变的眼光
文艺随笔之九:知己如黛玉
我的一次宗教经历
我看同志结婚
谈谈同性恋“激进”言论的必要性
回顾恐同偏见对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乱弹《黑客帝国》
同性恋仅是“两情相悦”的自由吗?
感谢我的家
文艺随笔之七:超前的暧昧舞步
从加州州长改选看美国政治成熟
警惕戴着人道面具的情感阉割师
走出同志作品的迷惑
同性婚姻会使人“被迫成为同性恋者”吗?──与杨建葆先生商榷
禁声的无奈
顾虑“潇洒”
单身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阿根廷首都承认同性伴侣关系
文艺随笔之八:消遁的冲动
电话厅变迁的启示
如何理解同性婚姻
质疑CCMD-3中的同性恋条文
谈谈以偏盖全的认识误区──从布莱尔事件所想到的
拒绝肛交的意义何在
我身边的同志伴侣
文艺随笔之六:理解逝人──从张国荣之死想到的
中国餐馆里的联想
文艺随笔之五:艺术演绎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艺随笔之四:时势造《英雄》
文艺随笔之三:英雄所见不同──解读《英雄》
感悟红酒吧
文艺随笔之二:平常显功力──从《北京故事》到《蓝宇》
文艺随笔之一::理解与鉴赏
性倾向与反腐
关于同性恋人群和艾滋病的几点考虑
半个天堂的迷惑
谈谈话语权与公信力的重要性
让同性爱热线工作走向社会
多一些自我批评和接受批评的勇气
谈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际性爆破和震荡效应
同性爱者如何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婚姻的压力
重读《论雷峰塔的倒掉》有感
有感于同性恋居住区
继续解构“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程砚秋和周信芳倒仓的启示
艾滋病与同性恋:美国经验简谈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
透视蓝宇俱乐部
从棕色袋歧视说开去
同性伴侣关系需要创意
朋友、脸面和情面
浅谈社会关系对于稳固伴侣关系的重要性
灰狗汽车上的联想
回忆忠志
参与和互助
霜世嫉怀──墓草诗歌选序
亮相的力量
无知的迫害
还我们的自我阐释权
同性恋文化与权益进步
疾病防控为自己
中国第一届艾滋病防治大会花絮
自信心、社会认同和权益争取
柔情似血──歌剧《莎乐美》的另类赏析
译者跋:双性恋──滑头的酷儿
对性工作者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的一点建议
当狂热冲毁了理智和良知
文明的坐标
打破对艾滋病威胁的屏蔽心理──美国男同性恋社区的经验得失与借鉴
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
面对自我局限
罗素的启示
包容不同
契约的温情
我们老了怎么办?
同性婚姻议题是沟通的渠道
自律:苍白的呼吁
华盛顿的中国“桃红”
从毛宁事件和非病理化看同性恋在中国
同志生命的骄傲
同性恋:本质还是建构?
同性恋者无需拿出非病的证据
性、暴虐与宗教──与萨德对话
同性恋者的法律权益与社会承认
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意味着什么?
附:答一位读者问
英国广播公司:从同性恋非病理化看中国社会的变化
海外中国同志社团建设的几点感想
中国同志在海外
尴尬的硬汉──洛克·哈德森小记
洋为中用之我见
从性别和种族歧视看酷儿理论
走向正常
人间亦有他香处──闲话恋物
我是同性恋吗?
美国音乐大使阿朗·柯普兰
基要派基督教与自由派基督教特征之比较
关于同性恋非病理化的对话
明星亮相后
劳拉博士的争议
《朋友通信》项目组讨论
透视同志恋爱症候
海吉拉──印度的第三性
瑞典新药辩真伪
蔼理士和《性倒错》
经纪──沟通男同性恋社区与卫生部门的方法
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
手淫秘史
为巩俐说几句
美国之音访谈录
基督教右翼与美国政治
人文主义的历史演变
基督教恐同主义的起源
爱人的缺点
我看渔场
最后的维多利亚人──约翰·吉尔格德小记
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铁窗下的粉红三角
与一位大陆朋友谈亮相(一)
冷默的旁观者──略介保罗·鲍拉斯
拒绝成为受害者──同性恋者权益与政治竞争
解读手指长短与性倾向
冬光愈冷兰愈香──介绍几位同性恋古典音乐名家
不育无过
一个恐吓人心的虚无假设
影坛逆子约翰·沃特斯
约翰·西蒙兹的生命历程
同志出国的利与弊
天才海斯密斯
人文主义的伟大先驱德西得乌·伊拉斯莫
同志先驱爱德华·卡宾特
创造爱的载体
古巴同性恋简史
为什么同性恋者的权益需要法律的保障
摩门揭密──摩门教、杨伯翰大学与少数民族并谈
亚文化与同性恋文化之我见
抵抗纳粹的同性恋勇士
“治疗”同性恋在美国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人生
文竞人择,适者生存──浅谈同性恋网络文学的流行和流传
琴瑟和同的世纪之恋──本杰明·布雷顿与彼得·佩尔斯
关于《桃红满天下》的资料来源
有感于罗素谈禁忌
伯恩斯坦的艺术与生活
英雄的悲剧──西班牙文学之魂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加
杰洛米·本森、效用主义与同性恋
浅谈同性恋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浅谈同性恋研究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尊重各人的自我阐释权┄┄从胖而美说开去
奇异的健康──悉尼同性恋狂欢节简解
大自然的女儿──环境保护运动的伟大先驱雷切尔·卡尔森
戏剧大师伊恩·迈克伦
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
理智与情感──从克林顿的绯闻说开去
同性恋文学的早期探索者D.H.劳伦斯
同性恋与解放思想
同性恋是父母的启蒙不当引起的吗?──与周正猷先生商榷
克拉夫特-埃宾与同性恋病理化
浅谈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
认识麦当娜
爱知的一生──艾弗伦·胡克博士和她的同性恋研究
谈谈同性恋的两个“成因”
不吐不快──就《同性恋现象探秘》说几句
奇异的恋程──卡琳顿与斯特拉奇
但求沟通
欲望与行为
福柯其人其说
雷德克利芙·霍尔与《孤独之井》
东德同性恋合法化简史──兼谈社会主义与同性恋
关心同性恋青少年
CSSSM兼《桃红满天下》答读者问
阿拉伯的劳伦斯
谈谈同性恋与文艺的情结
再谈“治疗”同性恋
科学哲学与同性恋研究
同性恋辩论中几种常见的反科学论证
谈谈同性恋在中国
第三帝国与同性恋
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同性爱先天性初探
乌尔利克斯和第三性
男儿当强──亚历山大大帝
从市场学看《爱伦》的停播
“现代科学之父”培根
愚人节的幻想
俄国同性恋概史
新女性弗吉尼亚·吴尔夫
屈原还真
学无畏途,情路可畏──记人工智能之父图林
福斯特的理想与困境
谈谈同性恋的“病理”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与爱情
惠特曼的诗程心路
美国两党政治与同性恋议题
洋为中用与大陆同性恋非病理化
凯恩斯探秘
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萨福的婉歌
征友广告至博弈论之散谈
老柴之恋
中国同性恋议题政治化和非政治化之探讨
同性恋“选择”论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