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
  • 各司其安的和谐 .new.
  • 谈谈《斯巴达克斯》的同性恋情表达 .new.
  • 真切如己──看《走台秀》有感 .new.
  • 看沈阳母女的超女表演有感 .new.
  • 不为玛丽所动
  • 中国同性恋生存现况和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预防
  • 同志婚姻杂想
  • 从中国传统家庭看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
  • 说说热炒《断背山》和冷遇《慕尼黑》
  • 无知、无畏与无耻
  • 从《馒头血案》官司看中国影评之怪象
  • 从共产党员到基督徒  
  • 假如加斯·凡·森特执导了《断背山》
  • 再谈宗教是与非 
  • 一块方便的遮羞布
  • 同性恋的跨文化比较概论
  • 关于同志权益运动经验洋为中用的几点思
  • 培养超越自救心态的艾滋关怀 
  • 旧书桌前的所思 
  • 历史的镜像
  • 开设同性恋课程在于哗众取宠吗?
  • 何谓正面健康的同志形像?
  • 北热南冷话缘由──解读美加中国同志对同性婚姻关注程度之差异
  • 孤独不是欺骗的理由
  • 不仅仅是亲情融化了教条──西班牙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启示
  • 文艺随笔之十八:阳春白雪见风骚
  • 洋娃娃实验的启示
  • 健身房里对后殖民主义的胡思乱想
  • 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
  • 文艺随笔之十七:为章子怡打气:妹妹你大胆往前走
  • 兼爱、教皇和同性婚姻
  • 同性恋人群与防艾的一点看法
  • 从夏沃事件谈伴侣权益的重要性
  • 献血车前的缄默
  • 三言两语话同志养孩
  • 说说自我不和谐
  • 旧时婚姻并非爱情的香格里拉
  • 文艺随笔之十六:无需装饰的真情──卡拉斯的启示
  • 谈谈教会反对同性婚姻之荒谬
  • 走进炎凉世态的同志小说──读《弃儿》
  • 中年感悟:当激情不再燃烧
  • 中国的同性恋者不超过一千万?
  • 颠覆后的自由──读让·热内的《小偷日记》有感
  • 宣传预防艾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从北大拒发安全套说起
  • 同性恋权益死亡了吗?──写在美国大选结束之时
  • 宽容、思想解放和文明进步──从犹太人的解放说起
  • 同志教徒与同志婚姻之同识     
  • 解密唯贞洁教育的神学和政治背景
  • 文艺随笔之十五:一切尽在元音中?──略感西欧歌剧不同风格的由来
  • 文艺随笔之十四:何必强求张艺谋成为中华文化的旗手
  • 同性恋是丑闻吗?──从麦克里维州长辞职说起
  • 为什么同性恋者找伴难?──一个统计学的解释
  • 文艺随笔之十三:回头是过?
  • 权利观念与心灵的与时俱进
  • 不一样的哀悼──写在里根辞世之时
  • 解读张艺谋──写在《英雄》全美公映之前
  • 文艺随笔之十二:天生我材
  • 个性与品质
  • 同性婚姻会导致伦理滑坡吗?
  • 爱的数理箴言
  • 文艺随笔之十一:看电影,谈恋爱
  • 文艺随笔之九:善变的眼光
  • 文艺随笔之九:知己如黛玉
  • 我的一次宗教经历
  • 我看同志结婚
  • 谈谈同性恋“激进”言论的必要性
  • 回顾恐同偏见对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 乱弹《黑客帝国》
  • 同性恋仅是“两情相悦”的自由吗?
  • 感谢我的家
  • 文艺随笔之七:超前的暧昧舞步
  • 从加州州长改选看美国政治成熟
  • 警惕戴着人道面具的情感阉割师
  • 走出同志作品的迷惑
  • 同性婚姻会使人“被迫成为同性恋者”吗?──与杨建葆先生商榷
  • 禁声的无奈
  • 顾虑“潇洒”
  • 单身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 阿根廷首都承认同性伴侣关系
  • 文艺随笔之八:消遁的冲动
  • 电话厅变迁的启示
  • 如何理解同性婚姻
  • 质疑CCMD-3中的同性恋条文
  • 谈谈以偏盖全的认识误区──从布莱尔事件所想到的
  • 拒绝肛交的意义何在
  • 我身边的同志伴侣
  • 文艺随笔之六:理解逝人──从张国荣之死想到的
  • 中国餐馆里的联想
  • 文艺随笔之五:艺术演绎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 文艺随笔之四:时势造《英雄》
  • 文艺随笔之三:英雄所见不同──解读《英雄》
  • 感悟红酒吧
  • 文艺随笔之二:平常显功力──从《北京故事》到《蓝宇》
  • 文艺随笔之一::理解与鉴赏
  • 性倾向与反腐
  • 关于同性恋人群和艾滋病的几点考虑
  • 半个天堂的迷惑
  • 谈谈话语权与公信力的重要性
  • 让同性爱热线工作走向社会
  • 多一些自我批评和接受批评的勇气
  • 谈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际性爆破和震荡效应
  • 同性爱者如何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婚姻的压力
  • 重读《论雷峰塔的倒掉》有感
  • 有感于同性恋居住区
  • 继续解构“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 程砚秋和周信芳倒仓的启示
  • 艾滋病与同性恋:美国经验简谈
  •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
  • 透视蓝宇俱乐部
  • 从棕色袋歧视说开去
  • 同性伴侣关系需要创意
  • 朋友、脸面和情面
  • 浅谈社会关系对于稳固伴侣关系的重要性
  • 灰狗汽车上的联想
  • 回忆忠志
  • 参与和互助
  • 霜世嫉怀──墓草诗歌选序
  • 亮相的力量
  • 无知的迫害
  • 还我们的自我阐释权
  • 同性恋文化与权益进步
  • 疾病防控为自己
  • 中国第一届艾滋病防治大会花絮
  • 自信心、社会认同和权益争取
  • 柔情似血──歌剧《莎乐美》的另类赏析
  • 译者跋:双性恋──滑头的酷儿
  • 对性工作者进行安全性行为教育的一点建议
  • 当狂热冲毁了理智和良知
  • 文明的坐标
  • 打破对艾滋病威胁的屏蔽心理──美国男同性恋社区的经验得失与借鉴
  • 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
  • 面对自我局限
  • 罗素的启示
  • 包容不同
  • 契约的温情
  • 我们老了怎么办?
  • 同性婚姻议题是沟通的渠道
  • 自律:苍白的呼吁
  • 华盛顿的中国“桃红”
  • 从毛宁事件和非病理化看同性恋在中国
  • 同志生命的骄傲
  • 同性恋:本质还是建构?
  • 同性恋者无需拿出非病的证据
  • 性、暴虐与宗教──与萨德对话
  • 同性恋者的法律权益与社会承认
  • 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意味着什么?
  • 附:答一位读者问
  • 英国广播公司:从同性恋非病理化看中国社会的变化
  • 海外中国同志社团建设的几点感想
  • 中国同志在海外
  • 尴尬的硬汉──洛克·哈德森小记
  • 洋为中用之我见
  • 从性别和种族歧视看酷儿理论
  • 走向正常
  • 人间亦有他香处──闲话恋物
  • 我是同性恋吗?
  • 美国音乐大使阿朗·柯普兰
  • 基要派基督教与自由派基督教特征之比较
  • 关于同性恋非病理化的对话
  • 明星亮相后
  • 劳拉博士的争议
  • 《朋友通信》项目组讨论
  • 透视同志恋爱症候
  • 海吉拉──印度的第三性
  • 瑞典新药辩真伪
  • 蔼理士和《性倒错》
  • 经纪──沟通男同性恋社区与卫生部门的方法
  • 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
  • 手淫秘史
  • 为巩俐说几句
  • 美国之音访谈录
  • 基督教右翼与美国政治
  • 人文主义的历史演变
  • 基督教恐同主义的起源
  • 爱人的缺点
  • 我看渔场
  • 最后的维多利亚人──约翰·吉尔格德小记
  • 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 铁窗下的粉红三角
  • 与一位大陆朋友谈亮相(一)
  • 冷默的旁观者──略介保罗·鲍拉斯
  • 拒绝成为受害者──同性恋者权益与政治竞争
  • 解读手指长短与性倾向
  • 冬光愈冷兰愈香──介绍几位同性恋古典音乐名家
  • 不育无过
  • 一个恐吓人心的虚无假设
  • 影坛逆子约翰·沃特斯
  • 约翰·西蒙兹的生命历程
  • 同志出国的利与弊
  • 天才海斯密斯
  • 人文主义的伟大先驱德西得乌·伊拉斯莫
  • 同志先驱爱德华·卡宾特
  • 创造爱的载体
  • 古巴同性恋简史
  • 为什么同性恋者的权益需要法律的保障
  • 摩门揭密──摩门教、杨伯翰大学与少数民族并谈
  • 亚文化与同性恋文化之我见 
  • 抵抗纳粹的同性恋勇士
  • “治疗”同性恋在美国
  •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人生
  • 文竞人择,适者生存──浅谈同性恋网络文学的流行和流传
  • 琴瑟和同的世纪之恋──本杰明·布雷顿与彼得·佩尔斯 
  • 关于《桃红满天下》的资料来源
  • 有感于罗素谈禁忌
  • 伯恩斯坦的艺术与生活
  • 英雄的悲剧──西班牙文学之魂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加
  • 杰洛米·本森、效用主义与同性恋
  • 浅谈同性恋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 浅谈同性恋研究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 尊重各人的自我阐释权┄┄从胖而美说开去
  • 奇异的健康──悉尼同性恋狂欢节简解
  • 大自然的女儿──环境保护运动的伟大先驱雷切尔·卡尔森
  • 戏剧大师伊恩·迈克伦
  • 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
  • 理智与情感──从克林顿的绯闻说开去
  • 同性恋文学的早期探索者D.H.劳伦斯
  • 同性恋与解放思想
  • 同性恋是父母的启蒙不当引起的吗?──与周正猷先生商榷
  • 克拉夫特-埃宾与同性恋病理化
  • 浅谈同性恋关系的脆弱性
  • 认识麦当娜
  • 爱知的一生──艾弗伦·胡克博士和她的同性恋研究
  • 谈谈同性恋的两个“成因”
  • 不吐不快──就《同性恋现象探秘》说几句
  • 奇异的恋程──卡琳顿与斯特拉奇
  • 但求沟通
  • 欲望与行为
  • 福柯其人其说
  • 雷德克利芙·霍尔与《孤独之井》
  • 东德同性恋合法化简史──兼谈社会主义与同性恋
  • 关心同性恋青少年
  • CSSSM兼《桃红满天下》答读者问
  • 阿拉伯的劳伦斯
  • 谈谈同性恋与文艺的情结
  • 再谈“治疗”同性恋
  • 科学哲学与同性恋研究
  • 同性恋辩论中几种常见的反科学论证
  • 谈谈同性恋在中国
  • 第三帝国与同性恋
  • 二十世纪初德国同性恋史
  • 同性爱先天性初探
  • 乌尔利克斯和第三性
  • 男儿当强──亚历山大大帝
  • 从市场学看《爱伦》的停播
  • “现代科学之父”培根
  • 愚人节的幻想
  • 俄国同性恋概史
  • 新女性弗吉尼亚·吴尔夫
  • 屈原还真
  • 学无畏途,情路可畏──记人工智能之父图林
  • 福斯特的理想与困境
  • 谈谈同性恋的“病理”
  •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与爱情
  • 惠特曼的诗程心路
  • 美国两党政治与同性恋议题
  • 洋为中用与大陆同性恋非病理化
  • 凯恩斯探秘
  • 驳“同性恋之危害”论
  • 萨福的婉歌
  • 征友广告至博弈论之散谈
  • 老柴之恋
  • 中国同性恋议题政治化和非政治化之探讨
  • 同性恋“选择”论之我见